㈠ 广西容县有多少个乡镇
告诉你吧,容县分为南中北三片,共十五个乡镇。
南片有:黎村、杨村、灵山、六王、杨梅
中片有:容州、容西乡、十里乡、石寨
北片有:松山、石头、罗江、县底、自良、浪水乡
㈡ 容县的资源
容县的畜禽饲料,主要有牧草、稻草、精料、青料、糠料、混合料等,容县山地草场总面积82万亩,其中山地草丛草场10.85万亩,疏林类草场51.34万亩,灌丛类草场6万亩,农林间隙地草场13.2万亩,分别占草场总面积的13%、63%、7%、16%。容县连片草场26处, 面积4.26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5%,多分布在北面大容山、西面天堂山、东面岑溪界山和大钵肚山、东南面云开大山的山脉之中。多在海拔500至800米的山地,部分分布在800米以上的山地。
由于地势高,冬春季低温阴雨持续时间比较长,又常遇秋旱,影响牧草生长和草场的利用。天然草场实际有效利用面积56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68.8%。中部槽谷地带,丘陵起伏,林草兼杂,其间零星小草场,适合民间放牧。还有沟边、路边、田埂、小块坡地、屋旁、坟地等也是放牧场所。各类有效草场平均亩产鲜草581公斤, 年总产鲜牧草30.21万吨。按16.3亩草场养1头牛单位折算,草场载畜量为3.43万头牛单位。 沙田柚发源于容县,清乾隆皇所赐而得名,列为贡品。容县种植沙田柚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原称“羊额籽”。清代容地沙田村夏纪纲在中原某地,把家乡名果“羊额籽”赠给共事的朋友品尝,献给巡游江南的乾隆皇帝,食之连声赞好,随赐名沙田柚1771年。容县沙田柚作为进贡朝廷的珍果,名扬四海,各地广泛引种,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已远销港澳、东南亚和欧美各国。
1995年,被命名为“中国沙田柚之乡”。199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检测评定:果形较整齐,端庄,色泽艳丽,果皮细、薄,肉质细嫩、化渣,风味浓郁,品质优。 八角是木兰科常绿乔木,果实分八瓣呈放射状,故称八角。又名大茴香或大料。气味芬芳,是重要的调味佳品、名贵香料,供食用、工业用和医药用,是容县的传统特产之一。容县历史上早有八角种植,但数量不多。解放后,50年代后期开始扩种,据1984年资源调查材料,八角林面积共1万亩,1989年发展到1.6万亩。
容县供销社从1952年起开始收购八角。1952年至1969年平均每年不超过5000公斤。最少的是1952年,只收得50公斤;最多的是1968年,收购得4500公斤。1970—1983年14年间,平均每年收购1.45万公斤,最多的是1983年,收购得3.95万公斤。1984年以后,收购量大幅度增加,是年收购得15.26万公斤,1989年收购得17.83万公斤。主要产区:石头、灵山、松山、县底、自良等乡镇。
㈢ 有人知道容县三片石又称三片岭怎么去吗!
从容县宁冲水库去
㈣ 广西容县的历史资料
容县历史悠久,自晋置县以来,已经1700多年。历史上,容县曾置管、路、县、郡、州。容城为管治、州治、郡治所在地,是岭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朝著名诗人元结到此做过容管经略使,宋朝名将李纲,一代文豪苏东坡,都曾在此停留并题诗铭志;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更是慕名专程来此考察风景名胜地——中国三十六洞天之二十洞天都峤山,并撰文赞赏不已。
历史名人
容县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世界壮学和岭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先驱徐松石的故乡,是杨贵妃的故乡,雍正朝的太子少傅何涛(乾隆皇帝的老师)的故乡,民国时期有黄绍竑(黄旭初、夏威、伍廷飏、杨愿公)等5位省主席,黄绍竑等人还曾任民国民政部部长等要职,将级以上军官70多人,其他军政要员380多人。 容县还是广西最大的侨乡,不少侨胞在东南亚等国家经济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陶瓷业历史
容县自晋朝开始建县,唐宋时是岭南五管之一的容管治所,辖十四州六十余县,成为桂东南政治、军事中心重镇,地方经济、文化相应地得到了长足发展。 容县在唐代已成为地区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陶瓷业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宋代,由于政局稳定和政府实行官办与民营的工商业政策,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这种鼎盛的经济决定了制瓷业的空前昌盛局面。景德镇青白瓷业能传入广西,与宋朝政府将对外贸易的重点设在广州有很大关系。瓷器是当时出口的大宗货物,政府对广州进出口贸易的重视和鼓励,吸引了不少客商和手工业户向南方转移,刺激了两广地区的瓷业生产。因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容县(容管治所,亦称容州)吸纳了一大批包括景德镇窑系等在内的人才,加上当地的制瓷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容县瓷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为了适应外销需要,容县的能工巧匠们在继承唐代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各地名窑的先进技术,还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现存容县博物馆的海水游鱼瓷器就是其中经典作品之一。 青白瓷葵瓣碟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宋代时容县不仅瓷窑规模日大,而且技艺日臻娴熟,质量更精益求精,工艺不断创新。1992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定容县是世界上最早在瓷器上烧制铜绿釉和铜红釉的地区之一。英国著名陶瓷考古家罗斯玛朋•特科特和罗斯•克尔还专门发表论文,盛赞容县宋瓷的技术创新。他们认为,在陶瓷烧制上,如此多样化的工艺创新,是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上的重要成就,应该在中国历史书上提及容县人制造瓷器的记录。容县博物馆现保存有这些世界上罕见的绿釉和红釉瓷片。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铜绿釉,它一次高温烧成,釉色多数青翠碧绿,十分美观。由于受烧成温度的影响,有的青绿中闪黄,有的青中泛紫,有的变成咖啡色,更有少数器物由于还原焰的造化,烧成色彩斑斓的红釉,令人叹为观止。目前,城关窑址的窑场痕迹尚存的就有60余座,当地群众还传说有99座之多。如此众多的窑场和如此高质量的瓷器,其产品绝大部分销往外地或国外,在当时实在是一个奇迹。据专家介绍,文物工作者先后发现在广西南宁、桂林、柳州以及广州等地的出土文物中有城关窑瓷器。而当时更多的城关窑瓷器,沿着绣江顺流而下经广州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所以说,宋代的外贸出口造就了容县瓷业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 可惜的是,到了南宋绍兴末年,容县地区出现了动乱,瓷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冲击。据明永乐版《容县志》载:“自大定甲子迨至壬辰,屡经蛮寇,烽火交攻,人民多罹于难,物产房居荡然。”在复杂动荡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容县城关窑不得不停烧而废弃了。 古窑遗风今犹在。 解放前,城关窑址由于离城较近,又是工厂的集中区,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进展中,古窑场几乎被破坏殆尽。尚可辨认的残存窑炉,已经少得可怜,尚存的也已是杂草丛生。直到容县解放十多年后,容县城关古窑遗址才得到有关部门的相当重视。1979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对容县城关窑址进行了发掘,出土遗物500多件。在此前后,县文物部门对该址也进行过多次调查,先后采集和收集标本3000余件。这些出土文物的发现,进一步揭开了容县城关窑址的神秘面纱,让世人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㈤ 容县真武阁简介
容县古称容州,历史非常悠久。唐初,这里就有街市庙宇,水陆交通,一片繁忙。当时容县有一所比较著名的寺庙叫开元寺,寺址在城东。
于1573年在唐代距今1200多年历史广西自治区容县城东的经略台上建筑而成的真武阁,被誉为“天南杰构”,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的江南四大名楼,是目前唯一存在的全木结构的明代建筑。真武阁高13.2米,面宽13.8米,进深11.2米,黄瓦宽檐,全阁用近3000条格木构件,以杠杆结构原理,串联吻合,互相制约,合理协调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整体,全阁未用一件铁器。更为奇特的是,二层楼的四根大内柱,虽承受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和阁瓦、脊饰的沉重荷载,柱脚却悬空不落地。400多年来真武阁经历了多次地震和暴风的袭击,仍岿然不动,安然无恙。1962年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亲自到真武阁进行详细考察后说,在木结构建筑中,乃至现代任何金属建筑中,主要依靠这种杠杆作用来维持一座建筑的平衡,是从来没有看见过的。
㈥ 容县三片石怎么去
从宁冲水库直入,有路就去。但是路非常难去,125自己开就勉强上得,不能搭人。需要提醒的是,上到半山人烟稀少,注意安全,最好多人结伴去。今天我和男朋友去,碰到三个坏人了,幸好我们警惕性高,逃过一劫……
㈦ 广西容县15个乡镇
截止2019年容县辖15个镇,没有乡。容州镇、石寨镇、杨梅镇、黎村镇、容西镇、六王镇、县底镇、自良镇、十里镇、浪水镇、杨村镇、灵山镇、松山镇、罗江镇、石头镇。
1、容州镇
容州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城区,东与容县十里镇相邻,南与石寨镇、六王镇接壤,西与容西镇、北流市交界,北与松山镇、县底镇毗邻,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容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石寨镇
石寨镇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县城南部,距离县城仅9公里,国家4A级景区--中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洞天--都峤山也坐落在石寨境内,玉容一级公路及容信二级公路贯穿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3、杨梅镇
杨梅镇位于广西玉林市辖的容县南部,距县城22公里,东与六王镇接壤,南与杨村镇、黎村镇相连,西与灵山镇交界,北与石寨镇毗邻,是容县南片中心镇。
4、六王镇
六王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东南部,东临岑溪市南渡镇,南与杨村镇毗邻,西接杨梅镇与石寨镇,北接十里镇。
境内交通便捷发达,县道203线、容(县)岑(溪)一级公路、广(州)昆(明)高速公路、洛湛铁路经过境内,村村通四级公路,构建了相对完善的交通网络。境内有都峤山香炉峰、伏羲陵等旅游资源。名优特产有六槐米酒、沙田柚等。
5、杨村镇
杨村镇总面积204平方公里,耕地21228亩,以优质水稻种植为主,属县、市水稻高产示范区。镇内自然资源丰富,松脂产量和有“广西第一黑”美称的黑色花岗岩储量居全县之首;
水力发电以龙河水系为主,已建成发电和正在开发的梯级电站有5座,总装机容量16000千瓦,为全县之最,人力资源充裕,属容县劳务输出大镇。
㈧ 广西玉林容县的朋友,你们知道在容县民政局领结婚证一定要在民政局拍登记照吗
是的,结婚拍照的时候都是要在民政局拍照登记的
㈨ 广西玉林容县的风俗习俗和故事
1、干栏
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
2、牛魂节
时在农历四月初八。又称脱轭节,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传说这天是牛王诞辰。要给牛脱轭,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牛栏要打扫干净,铺上干爽稻草。不准役使,更不准鞭打,还要给牛唱山歌,喂乌米饭。
过去有些寨子里还建有牛魔王庙,过节这天,要杀猪祭祀,村民们在庙里聚餐。当地流行一个传说:当初陆地只有岩石、黄沙,牛王奉命下凡播种百草,原定跨3步撒一把草万,牛王记错了,变成跨一步撒3把,使得大地百草丛生,连庄稼都长满野草。
天帝大怒,罚牛王下人间吃掉百草。但天帝并没有忘记它,每当它生日,便派牛魔王下凡看望、佑护牛王和它的子孙,为它们灭病去灾,由此便建起了牛魔王庙。牛魂节表现了壮族人民对耕牛的爱护和对农业丰收的期望。
3、壮姑夏装
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姑娘的传统夏装,上白下青,用料多为细棉布,现在也有用绢和洛纶的。上衣款式为平领、对襟、中袖。中襟缀两只布扣,手工精巧,有蝴蝶形、菱形等样式。袖筒中腰和袖口绣有“花栏杆”,用丝和配色极为讲究,花形也多种多样。
衣衫腰身部位比较宽松。裤子为青色,宽筒,裤筒中腰也镶有两道宽约一寸的“花栏杆”,多为锻带加绣花色。壮姑穿上这套衣裳,配上线底细花胸围和方形法净印花头巾,耳挂串珠环,腕戴白银镯,走在乡间路上,给人以潇洒、自然、和谐的内蕴美感。
4、抛绣球
壮族青年传统的体育文娱活动,和表达爱情意愿的独特方式。绣球有圆形、方形、菱形,有的还做成各种动物形状。上端有条彩带,下端系一束尺多长的彩丝穗子,球内填充谷糠或棉籽,大小不一,轻重不等,一般不超过一斤。
比赛时,男女相向分列两队,各有一裁判。一方起抛,球落对方场内,接不住的,要罚唱歌或表演节目。再轮换抛球。绣球作为爱情信物时,抛法又不相同。有的是在对歌时,姑娘趁无人注意悄悄地送给意中人,对方则以手帕、毛巾之类物品回赠,两人继续对唱下去,借以增进了解。
有的是姑娘看中了谁,便定点抛过去,对方如亦有情意,即系上礼物,还抛过来。绣球能打开双方心扉,为彼此的进一步接触、了解,创造条件。
5、夜婚
桂北部分壮族地区婚俗。也称火把婚。婚期晚上,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着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家。到女家村寨边,先与新娘女伴对歌,一般总是让男方赢,男方再派一口齿伶俐的小伙子进寨,走近女方家门,又被姑娘们拦住,用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准进门迎亲。
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女伴陪送,一路上边走边与迎亲男青年们对歌,在歌声笑声中,簇拥新娘,到达男家拜堂成亲。新人进洞房后,男女青年继续对歌,直到天明。通过对歌,他们互相认识、了解,有的交上朋友。进而缔结夫妻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