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寻找一个企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2007年上半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传来一个消息,原来从公司出去的几个同事合伙创业的一个建筑软件企业解散了,这个企业是在2006年初,公司中以老王为主的一些销售人员禁不住这个市场的诱惑组建起来的,做一些关于施工技术类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建筑软件市场也许还能算得上是国内商品化软件市场的运作得比较成功的一块市场,全国有众多的软件企业在这个领域中打拼,并扶持着这个算得上是国内软件市场中的一块净土。在这个领域中,大部分企业的竞争力还不强,软件研发管理模式、软件创新能力与一些软件巨头相比,还相差甚远。
国内不乏有一个公司内员工出去从事同类型产品竞争的违法案例发生,这在我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大部分能获得经济意义上的成功,为什么本案例却会失败?
市场判断的失败
2006年的建筑软件市场早已不是2004年,甚至更早时候的市场了,施工技术类软件经过了包括品茗在内的各软件公司在2004年、2005年的培育,在2006年已经比较成熟,本人领衔研发的网络计划软件、施工资料软件、施工安全软件等等在2006年已达到或进入了市场成熟期,特别是施工资料软件在2006年已经是相当成熟了。在一个市场已经相当成熟的时候,一个弱小的竞争者显然是很难成功的。因此本案例的失败首先是市场判断的失败。
商业模式的失败
该公司在商业模式上没有走出一条新路,老王在网络推广方面有一些经验和优势,但是其没有发挥这方面的优势,而是走了一条与传统软件企业同样的道路,采用销售员上门拜访销售的运作模式,而这种营销模式是将会被逐渐弱化的模式,其成本高,成交额低,作为一个新进入者,在商业模式上未能创新,导致其经营出现困难。
失道者寡助
老王离开公司,从事同类产品的竞争,并利用原公司的客户资源,本已违反法律,其还在网上掀起了一场针对品茗的口水战,并被一些不良竞争对手利用,在网上肆意攻击品茗。既违反法律,又违背道德准则。“做企业不是闹情绪”,“做企业先做人”,老王就是没有遵循这些基本要求,导致其原有的客户资源没有发挥作用。
Ⅱ 著名企业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案例
嘉陵股份有限公司的JIT推行
中国嘉陵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嘉陵”摩托车是全国第一品牌,现有8种排量(35-150ml)100多个车型,累计产销量逾1000多万辆,占全国摩托车总量的1/5以上,现已形成年产200万辆的生产能力。这家公司具有强大、完善的开发、生产、营销体系,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过去,嘉陵公司也经历了大批量生产摩托、市场供不应求的阶段,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摩托车的品种和式样越来越多,嘉陵摩托也积压了很多的库存。为此,嘉陵公司通过实行JIT,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嘉陵公司推行JIT的主要做法
嘉陵股份有限公司在推行JIT生产管理的过程中,根据JIT生产管理的思维和原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试点,总结出了一系列推行JIT生产的有力措施。国内企业可以借鉴嘉陵公司的宝贵经验,结合本企业生产情况以及市场变化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推行举措。
1.多品种作业
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嘉陵公司被迫实施“多品种、小批量、转产快”的生产方式。这样就可以满足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在摩托车生产线上可以间隔生产多种不同品种的产品,而且不同型号产品生产的换线速度很快。这样就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能够尽快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2.加强人本管理
JIT生产方式是需要人来推广的。为此,嘉陵公司加强了实施“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一线多品”和“多功能小组”的人本管理。人是企业最宝贵、最有价值、最富有创造性的资源,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无价之宝和资本。只有高度重视人的管理,才能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充分发挥员工所具有的功能和潜力。
3.加强物流管理
嘉陵公司还强化了队伍物流的管理,实施了“一个产品流”、“一个盛具流”、“二分三定”配送流,“二定一线”(即定置、定具、划线)等物流管理方式。这样做有利于理顺物流关系,开通物流渠道,做到有序、畅通无阻地流转,为适应市场需要,实现“多品种、小批量、转产快”生产方式创造了良好条件。
4.推行准时制生产
嘉陵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准时制”生产管理办法。具体做法是:首先,制定了成品总装及配送的时间段;其次,承认延时的客观存在,制定所允许的延时量的范围;再次,加强检查考核,促进延工、误时等现象的逐步减少,直至“0”延时量———准时化的实现。
5.推行按需生产
这家企业实施“按需配送、差额生产”的方式,成品总装按照市场销售的需要组织生产,生产现场又以总装为龙头拉动零部件生产。同时,各个环节的组织是采用上道工序按照下道工序的需要与现有库存周转量的差额方式进行的。整个物流过程是上道工序按照下道工序的需要进行配送流转的。这是企业组织生产管理,实现高效、有序运作的有效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按需生产”
6.加强四维管理
嘉陵股份有限公司还加强了以分厂厂长或车间主任为主体的“四为”管理,形成以厂长为首的生产管理。所谓“四为”管理,就是建立、健全、完善以厂长为首的管理运行机制,以生产为中心的作业运行机制,以员工为主体的行为规范激励机制,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质保运行机制。
7.推行制定洁净管理
为了生产现场的良好环境,嘉陵股份有限公司还推行了5S活动,对生产现场实施定置、整齐、洁净等管理,营造定置划线有标识、“一平一齐五洁”的生产现场,形成有序物流、环境优美、行为文明的现场管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员工心情舒畅地工作,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
8.追求完美:六零管理
所谓“六零”管理,主要是指:产品质量“零缺陷”、作业手段“零故障”、物资周转“零库存”、员工行为“零差错”、降低成本“零浪费”、现场管理“零松弛”等。通过对“六零”
Ⅲ 企业决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企业实施ERP成功和失败的案例
案例一:广州市某知名面粉厂的原料库存管理
该厂一贯非常重视原料采购管理,早年已引入了ERP管理,每个月都召开销-产-购联席会议,制定销售、生产和原料采购计划。采购部门则“照单抓药”,努力满足生产部门的需要,并把库存控制在两个月的生产用量之下,明显地降低了原料占用成本。
但是,200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外的小麦价格大幅度上涨,一年内涨幅接近30%,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面粉产品的价格不能够同步提高,为了维持经营和市场的占有率,该厂不得不一边买较高价的原料,另一边生产销售相对低价的产品,产销越多,亏损也厉害,结果当年严重亏损。
案例二:佛山市白燕粮油实业公司的原料库存管理
同是粮食行业的“白燕”面粉厂,也非常重视原料的采购库存管理,但他们没有生硬地按照ERP的原理去做。他们也有类似的月度联席会议,讨论销-产-购计划,但会议最重要的内容是分析小麦原料价格走势,并根据分析结论做出采购决策(请注意:白燕公司不是根据生产计划来做采购计划!)。当判断原料要涨价,他们就会加大采购量,增加库存;相反,就逐渐减少库存。
该公司有3万吨的原料仓库容量,满仓可以满足6个月的生产用量,在1994、2000年等几个小麦大涨价的年份,白燕都是超满仓库存,仓库不够用,就想方设法在仓库之间和车间过道设临时的“帐篷仓”,有时侯还让几十艘运粮船长时间在码头附近排队等侯卸货,无形中充当了临时仓库。
正是通过这种“低价吸纳,待价而沽”的原料管理绝招,白燕公司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不但能够平安度过原料波动所带来的冲击,而且从中获得了丰厚的价差利润。
这是白燕基于经营战略的ERP管理的胜利,这肯定是单纯实施ERP管理所不能够做到的。
案例解析:
这两个案例都是基于经营战略的ERP管理的,它们的成败告诉我们:ERP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ERP仅仅是一种基于统计技术之上的管理思路和方法而已,通过准确、及时地将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数据录入系统,得到企业运转过程中的各项统计报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数据、报告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这是ERP的价值和使命所在。
两个案例中,管理者都运用ERP做到了原料库存的管理,我认为1的失败在于在管理过程中过分依赖于ERP,而忽略了决策的重要。任何ERP软件、包括ERP管理理论本身都不会直观地告诉企业该做什么样的决策,它唯一能做的就是为企业奉献数据——那些记录和显示着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数据。至于怎样读懂这些数据、怎样应对这些变化,那是管理的范畴,是决策者的能力和智慧应当去掌握和控制的。
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工作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决策的正确。决策错了,再好的管理、再好的系统也无济于事,而决策的质量则取决于信息的质和量。正确、及时、适量的信息是减少不确定因素的根本所在,信息系统则是提供、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载体,所以可以这么说,信息系统对管理职能的支持,归根到底是对决策的支持。
案例1中得出了原材料30%涨幅的结论,却没有围绕这个结论更好地进行系统的决策,以应对这个变化。而案例2则“分析小麦原料价格走势,并根据分析结论做出采购决策”。当原料的价格走势得出之后,将囤积原料所增加的成本与材料涨价增加的成本做一个比较,于是——“当判断原料要涨价,他们就会加大采购量,增加库存;相反,就逐渐减少库存”,“不但能够平安度过原料波动所带来的冲击,而且从中获得了丰厚的价差利润”。
其实就两个案例作出比较得到答案:基于经营战略的ERP管理的胜利,肯定是单纯实施ERP管理所不能够做到的。遗憾的是,许多实施ERP的企业领导不理解这一点,他们片面地以为用了ERP了就一切OK了,如果没有OK的话肯定就是ERP没有实施好的问题或者软件的问题。孰不知“领导作用”不仅在ERP实施中,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中都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不具备决策智慧和魄力的领导群体,其ERP实施成功的路途上一定会布满荆棘、艰难无比。
Ⅳ 有关企业失败的案例分析
曾经家喻户晓的“燕舞”悄然落幕
http://www.sctrademark.com/hysb/Print.asp?ArticleID=1275
郑州亚细亚破产震动中原商圈
http://news.sina.com.cn/c/2001-08-15/330172.html
Ⅳ 企业失败案例及分析
以德兴隆,是为德隆,巨人倒下,余音未断。从创业边城乌鲁木齐,奔走政治中心北京,再落户金融中心上海,雄起于茫茫戈壁浩瀚大漠,其气魄冲天,其理念之大,无怪呼国人惊异,而华融的全面托管与唐万新被正式批捕,宣告德隆的终结。
近几年来,中国大企业溃败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几乎都有一个共性:增速远高于其他同类企业,在遇到危机之后则迅速衰退甚至倒闭,陷入“大而垮、快而垮”的怪圈。特别是近一年来,围绕德隆由兴而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不乏所谓的“内幕爆料”,但更多是冷静下来的思考:德隆崩塌的真正成因是什么?德隆曾经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和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领舞”给我们留下哪些“遗产”?试想20年来,中国企业围绕“大”与“强”、“专业化”与“多元化”、“实业”与“金融”,生覆不息,既有挺进世界五百强的豪言壮语,更有似德隆般的梦想,前车倾覆,后者修轨。
“解构德隆”,虽为四字,却带有多少民营企业的切肤之痛。德隆败因是多层面的,在这里,我们从内生元素和外部环境及其结合,系统而层层破译“德隆密码”,剖解德隆败因,其实就是为了催发和铸就更多强而大的中国民营企业!
Ⅵ 企业管理失败案例
商场浮沉,很难得说清楚。从以前到现在失败的例子很多。
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
Ⅶ 著名企业的失败案例
飞龙、三株、秦池,曾经是中国企业界灿烂的明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辉煌一时。曾几何时,它们相继黯淡隐去,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思索。 回顾飞龙、三株、秦池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特点:第一,抓住了好的契机。飞龙、三株迅速兴起的大背景是人们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对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关注;秦池则是夺取央视“标王”,抓住了全国人民的“眼球”。第二,利用电视等大众传媒广泛宣传,迅速成名,飞速扩张。飞龙广告投入巨大,1991年为120万元,1992年为1000万元,1993年为8000万元;产出则更为惊人,从1990年注册资金仅为75万元的小企业,飞速发展到1995年累计销售收入20亿,利润达4.2亿元。三株强有力的媒体宣传攻势,推动三株口服液一夜成名,在农村甚至被称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销售额急剧飙升,公司成立仅三年,销售额就达到80亿元,资产达48亿元。而秦池在夺标后的第二年,销售额高达9.5亿元,此盛况至今仍为秦池人津津乐道。 飞龙、三株、秦池,在迅速崛起之前都是规模很小、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它们的飞速发展羡煞许多同业,这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日后覆亡的祸根。第一,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德鲁克认为,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的发展蓝图,没有战略的组织就好像没有舵的小船,会在原地打转。尽管看起来,三株似乎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吴炳辉在新华社年会上曾经宣称,三株到二十世纪末完成900亿到1000亿元的利税,成为中国第一纳税人,言犹在耳,三株却已轰然倒下。第二,没有形成独特的、不易复制、难以替代竞争优势。三家企业的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舍得花大钱打广告,却舍不得做产品研发,形不成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飞龙、三株和秦池的弊病,更是中国众多流星企业的痈疽。飞龙、三株、秦池的竞争手段何其相似,建立起庞大的营销队伍,不遗余力地打广告,短时间声名鹊起,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大增。从长期来看,这种竞争手段毫无秘密可言,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第三,没有危机管理意识,缺乏危机管理机制。表面上看,飞龙、三株和秦池的猝败是由极偶然的因素引发的:公司上市运作暴露了飞龙的弊病,一场人命官司击倒了三株,秦池则源于新闻单位揭密秦池酒勾兑的流程,但从深层次分析,偶然事件打倒一个庞大企业,则反映出该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危机管理意识和危机处理机制。 从以上三家企业的兴衰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间的竞争犹如越野赛跑,一个企业要想在长期的竞争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制定出一个长远的发展思路,一个适合本企业的、迥异于他人的发展战略。 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没有发展战略,就是没有发展思路,没有思路也就没有出路。企业的发展战略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企业指明前进的方向。德鲁克认为,对发展战略已不是“是否需要”重视,而是“如何重视”及“重视程度”的问题。企业战略在此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中国企业的现实来说,战略在企业运营中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1998年,700家上市公司,仅20%有战略规划部,15%为其它部门代替,55%的公司根本就没有战略,战略仅是偶然从公司决策层中产生,而战略规划在众多的非上市公司中更是少之又少。 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是否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战略呢?正如管理方法、领导方式具有情境性质,战略也必须因环境而异。无论一个战略制定得多么完善,它未必对所有公司都适用,也不是对某一公司的任一时期都适用。波特说过,每个公司都从不同的起点开始,在不同的背景下经营,并且拥有基本上是不同种类的资源,没有适用于所有多种业务公司的最佳战略。 只有在分析具体企业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行业背景)和企业内部资源拥有状况及利用能力基础上,制定出的战略才是切实可行的。另一方面,战略的制定过程也非文字游戏或简单模仿,战略必须与众不同,以此区别于其它企业,并为企业员工注入凝聚力、向心力、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仔细选择一组不同的经营活动来传达一套独特的、与企业战略相配套的公司理念和价值观念,形成企业难以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战略,或者战略和公司经营行为两张皮,轻微的,造成企业平庸的业绩表现,严重的,可能把企业拖向破产的泥沼。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许多企业认识到战略的重要性,纷纷聘请外脑为企业把脉,有的甚至重金聘请国外咨询公司来做战略,但真正的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有人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国外公司不了解中国国情,制定出的战略水土不服。我认为这只是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一个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估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往往是十年、八年的时间期限,牵涉到的人、事广泛而复杂。因此,战略的成功并非是做好一件事,甚或者几件事,而在于做好链条上的每一件事。 有了好的战略及战略执行,成为企业界天空常驻的恒星,也并非难事。
Ⅷ 企业失败案例
说几个近一点的就自己查吧。史玉柱的巨人,贾跃亭的乐视,yahoo,诺基亚,三鹿……
太多了,早期的还有很多。不过这几个可能对你来说比较好理解。也具有代表性。自己研究研究吧。
Ⅸ 怎么写一个完整的企业失败案例分析
给你个方向吧! 巨人集团 史玉柱的例子!就写史玉柱冲昏了头脑搞巨人大厦!
Ⅹ 有哪个著名企业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案例
嘉陵股份有限公司的JIT推行;
中国嘉陵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嘉陵”摩托车是全国第一品牌,现有8种排量(35-150ml)100多个车型,累计产销量逾1000多万辆,占全国摩托车总量的1/5以上,现已形成年产200万辆的生产能力。这家公司具有强大、完善的开发、生产、营销体系,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过去,嘉陵公司也经历了大批量生产摩托、市场供不应求的阶段,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摩托车的品种和式样越来越多,嘉陵摩托也积压了很多的库存。为此,嘉陵公司通过实行JIT,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嘉陵公司推行JIT的主要做法;
嘉陵股份有限公司在推行JIT生产管理的过程中,根据JIT生产管理的思维和原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试点,总结出了一系列推行JIT生产的有力措施。国内企业可以借鉴嘉陵公司的宝贵经验,结合本企业生产情况以及市场变化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推行举措;
多品种作业
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嘉陵公司被迫实施“多品种、小批量、转产快”的生产方式。这样就可以满足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在摩托车生产线上可以间隔生产多种不同品种的产品,而且不同型号产品生产的换线速度很快。这样就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能够尽快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加强人本管理;
JIT生产方式是需要人来推广的。为此,嘉陵公司加强了实施“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一线多品”和“多功能小组”的人本管理。人是企业最宝贵、最有价值、最富有创造性的资源,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无价之宝和资本。只有高度重视人的管理,才能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充分发挥员工所具有的功能和潜力;
加强物流管理;
嘉陵公司还强化了队伍物流的管理,实施了“一个产品流”、“一个盛具流”、“二分三定”配送流,“二定一线”(即定置、定具、划线)等物流管理方式。这样做有利于理顺物流关系,开通物流渠道,做到有序、畅通无阻地流转,为适应市场需要,实现“多品种、小批量、转产快”生产方式创造了良好条件;
推行准时制生产;
嘉陵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准时制”生产管理办法。具体做法是:首先,制定了成品总装及配送的时间段;其次,承认延时的客观存在,制定所允许的延时量的范围;再次,加强检查考核,促进延工、误时等现象的逐步减少,直至“0”延时量———准时化的实现;
推行按需生产;
这家企业实施“按需配送、差额生产”的方式,成品总装按照市场销售的需要组织生产,生产现场又以总装为龙头拉动零部件生产。同时,各个环节的组织是采用上道工序按照下道工序的需要与现有库存周转量的差额方式进行的。整个物流过程是上道工序按照下道工序的需要进行配送流转的。这是企业组织生产管理,实现高效、有序运作的有效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按需生产”;
加强四维管理;
嘉陵股份有限公司还加强了以分厂厂长或车间主任为主体的“四为”管理,形成以厂长为首的生产管理。所谓“四为”管理,就是建立、健全、完善以厂长为首的管理运行机制,以生产为中心的作业运行机制,以员工为主体的行为规范激励机制,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质保运行机制;
推行制定洁净管理;
为了生产现场的良好环境,嘉陵股份有限公司还推行了5S活动,对生产现场实施定置、整齐、洁净等管理,营造定置划线有标识、“一平一齐五洁”的生产现场,形成有序物流、环境优美、行为文明的现场管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员工心情舒畅地工作,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
追求完美:六零管理;
所谓“六零”管理,主要是指:产品质量“零缺陷”、作业手段“零故障”、物资周转“零库存”、员工行为“零差错”、降低成本“零浪费”、现场管理“零松弛”等。通过对“六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