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于农民画的感受200字
“中国东丰农民画馆”坐落于东丰县城的西部,醒目而高大,算是小镇的一处地标性建筑。
画馆的外形设计庄重典雅,明显融入了东北民居“人字梁”等民间艺术元素,整体造型酷似立体的“画”字。紫铜的馆名题字出自当代书画大家范曾先生之手,舒展隽秀,阳光下熠熠生辉。
据朱琳介绍,这是一座集展览、培训、创作、收藏、交流、商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馆,占地约10000平方米,2011年10月11日开馆投入使用。
走进一楼大厅,迎面是一张反映当代农村生活风貌的巨幅农民画作,密集的色块交织在一起,既各自独立又完美统一。画面色调清新,用笔细腻,巧中藏拙,简洁却不失大气,一些诸如勤俭持家、贤孝养德等中国传统文化主题蕴含其中。
就在这幅画前,朱琳和她的老师吕延春久别重逢,寒暄过后,他们的交谈很快就切入到对艺术的探讨。
如同一出大戏隆重的序幕一样,更多精彩还在后面。拾级而上,一、二楼展厅全是农民画经典之作,五百余幅精品画作展示在足够大的空间里。缤纷的色彩,原汁原味的农家生产生活场景,熟悉而生动的人物造型,东北人特有的质朴和粗犷……每一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你应接不暇,如此的规模和艺术形式,也只有在这里才找得到。
吕延春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幅组画,也许篇幅过大并没有挂在墙上,而是在地上做了个展架。作品共由24幅单个的主题组成,对应一年中24个节令的生产活动。有意思的是每幅画中都独具匠心地配写了契合农村特点的打油诗,比如“自从加入互联网,产品国际有影响。”、“自从退耕还了林,生态平衡景怡人”、“自从试用小木箱、新型西瓜圆变方”。主题鲜明,朗朗上口,诗画相互辉映,赏心悦目同时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这幅画在2010年荣获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农民画优秀作品一等奖。
2. 农民画春天的校园
春姑娘来了,她的脚步留在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春姑娘的脚步留在了花坛里。花坛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看!这花把蝴蝶和蜜蜂引来了,人们纷纷都来欣赏这美丽的花朵。
春姑娘脚步留在了草坪上。草坪里长满了绿色的青草,草坪变成绿色了,里面长出了许许多多的小嫩芽来,好象是一张绿色的地毯上有图画。
春姑娘的脚步留在了山间的小路上。路的两旁长满了绿草和黄色的迎春花。这山间的小路不再是这一种颜色了,它将会变得五彩缤纷。
春天的脚步,有多少人都在期盼着它的到来。
3. 农民工业校培训计划
做培训的呀,关心农民工的问题,很有社会责任感。
一般针对农民工的培训,都是培训生存技能,比如电脑培训,美发学校,厨师学校,家政服务培训等。
我建议有责任的培训机构,在做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增加一些免费培训的课程,比如法律常识、突发事件处理、介绍当地的人文地理和办事程序等。此类培训可以帮助农民工适应当地环境,冷静处理突发事件,有效的提高社会的稳定性。
4. 农民画的六合农民画
地处江淮流域,因区划调整2000年3月由原冶山镇、四合乡、东王乡合并而成,历史上农民习惯受到吴楚文化影响,民间盛行刻木剪纸、灶头画、中堂画、刺绣等。
1976年,原四合乡成立了一个民间美术爱好者小组,进行比较系统的创作辅导。之后民间美术队伍不断扩大。1985年5月5日,乡文化站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美术创作培训班,参加人数86人,创作作品80多幅。在此基础上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农民画协会,聘请原江苏省书画协会秘书长田原先生人任名誉会长,市美协主席黄丕谟先生任顾问,并正常开展培训和创作活动。当年九月在六合县城举办了第一次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华君武参观了画展,中顾委员委员江渭清亲临画展并题词祝贺。1986年2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四合农民画展。1988年1月、1989年9月 和1989年10月,分别应邀赴美国圣路易斯、北京怀柔县“国际卫生组织亚太地区农村卫生工作研讨会”和日本名古屋展出。1993年2月16日王林山先生个人农民画展在江苏美术馆成功展出。
国内外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美术出版单位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刊登、介绍四合农民画。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曾数度为四合农民画精心制作专题片。日本的《国际交流》杂志选用农民画作为封面,并出版了两千册《中国南京农民画》专集。
到目前为止,四合农民画已创作作品1000余幅,论文多篇。在国内外参加不同规模的展览30多次。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100多件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近40个,有15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此外,先后接待国内外来访、参观者500余次1万多人。
1988年2月,六合县因四合农民画而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8年12月,冶山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四合农民画,在风格上既有江南水乡的秀丽委婉,又有淮北平原的粗犷豪放和质朴;在题材上,有的取材于古老的民间习俗、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的取材于富有时代气息的农村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手法上,以农民独创的绘画语言,讲情不讲理,构图不受空间和时间的束缚,色彩不受自然真实的局限,形体不受常规比例的制约,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虚中见实、土中见雅、拙中见美、民族风格鲜明、乡土气息浓郁的风格。骨干作者有王林山、缪华俊、张国良、王金凤、丁广华、胡斌等。
5. 农民画的永丰农民画
《永丰农民画》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
永丰是一代文宗欧阳修的故里,也是全国著名的农民画乡,30余年来,有近3000幅农民画作品在各地展出并获奖,200余幅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1000余幅作品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个人收藏。近日,记者在永丰采访,看到许多农民刚扔下镰刀、锄头,便拿起画笔,在画纸上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画出农民自己的梦想。
永丰农民画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沃土,倾注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神奇瑰丽的色彩纯真质朴的艺术境界,焕发出现代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光彩。永丰农民画经历了诞生、成长和发展三个时期。永丰农民历来擅长手艺,这里的木匠、篾匠、漆匠和织女素以精雕细刻、图案美丽而享誉四方。也许是传统文化和优美环境熏陶的缘故吧,永丰农民酷爱作画,耕作之余、闲暇之时,往往是放下锄头镰刀便拿起画笔涂抹,聊以自慰。永丰农民悄然作画的现象引起了县文化馆的关注为浇开永丰农民画这朵现代民间艺术奇葩。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永丰农民画的创作一直没有间断过。而且其主动走出去,宣传自己,展现自己,也从没有间断过,并取得了丰硕成果:1988年,永丰县农民画作者参加吉安首届农民绘画大赛,包揽了一、二、三等奖全部名额;1992年至1995年先后有200余幅作品在海口和厦门展出;2010年4月,80幅农民画亮相上海世博会,并应邀在上海中国农民画村设立长期对外销售窗口;在2012年10月“喜迎十八大”江西省首届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精品展上,永丰县68幅农民画作品全部获奖……30余年来,永丰县有近3000幅农民画作品在各地展出并获奖,200余幅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1000余幅作品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个人收藏。
非遗传承
为了延续和发展农民画,在民间艺术家和青少年学子之间搭建起展示、互动、发展的平台,该县文化馆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术家解振辉每周三下午在潭城中学授课。授课内容以基本功练习和即兴创作为主。该县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参与农民画创作,既丰富校园素质教育内容,又有利于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To continue and develop the farmer paints, set up between the folk artists and adolescent students show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platform, the county cultural center hir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are folk artists XieZhenHui every Wednesday afternoon in lake city middle school teaching lectures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basic and improvise the county by guiding students to understand learn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farmer paints, both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school quality ecation, and to cultivat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丰农民画》传承人解振辉,有谁了解,请详细说一下,谢谢!
永丰农民画
农民画图册《永丰农民画》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
永丰是一代文宗欧阳修的故里,也是全国著名的农民画乡,30余年来,有近3000幅农民画作品在各地展出并获奖,200余幅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1000余幅作品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个人收藏。近日,记者在永丰采访,看到许多农民刚扔下镰刀、锄头,便拿起画笔,在画纸上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画出农民自己的梦想。
永丰农民画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沃土,倾注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神奇瑰丽的色彩纯真质朴的艺术境界,焕发出现代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光彩。永丰农民画经历了诞生、成长和发展三个时期。永丰农民历来擅长手艺,这里的木匠、篾匠、漆匠和织女素以精雕细刻、图案美丽而享誉四方。也许是传统文化和优美环境熏陶的缘故吧,永丰农民酷爱作画,耕作之余、闲暇之时,往往是放下锄头镰刀便拿起画笔涂抹,聊以自慰。永丰农民悄然作画的现象引起了县文化馆的关注为浇开永丰农民画这朵现代民间艺术奇葩。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永丰农民画的创作一直没有间断过。而且其主动走出去,宣传自己,展现自己,也从没有间断过,并取得了丰硕成果:1988年,永丰县农民画作者参加吉安首届农民绘画大赛,包揽了一、二、三等奖全部名额;1992年至1995年先后有200余幅作品在海口和厦门展出;2010年4月,80幅农民画亮相上海世博会,并应邀在上海中国农民画村设立长期对外销售窗口;在2012年10月“喜迎十八大”江西省首届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精品展上,永丰县68幅农民画作品全部获奖……
30余年来,永丰县有近3000幅农民画作品在各地展出并获奖,200余幅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1000余幅作品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个人收藏。
非遗传承
为了延续和发展农民画,在民间艺术家和青少年学子之间搭建起展示、互动、发展的平台,该县文化馆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术家解振辉每周三下午在潭城中学授课。授课内容以基本功练习和即兴创作为主。该县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参与农民画创作,既丰富校园素质教育内容,又有利于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7. 农民画反思500字(小学生写的)
很多人熟悉国画、油画、水粉画……可是,你们知道农民画吗?知道最著名的农民画乡在哪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它就位于我美丽的家乡—户县。在西安西南三十八公里处,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接下来,就让我带你们去瞧瞧吧!
你看!各式各样的农民画,街道右边这一幅画名叫《妈妈在养鸡》。画面上胖儿子好像对妈妈说:“妈妈,你养的鸡又肥又大,真棒呀!”。那边又是一幅《过年了》,画面上一家人快快乐乐地吃着团圆饭,小姑娘还给奶奶夹菜吃。左边那幅好玩极了!画上妈妈在谈话,宝宝在一旁又笑又喊,让妈妈都谈不成话了。
有一次,我回老家,看见农民画家正在画画。农民画家穿着朴实的衣华考范文www.Zk168.Com.Cn服,哼着动听的歌曲,画着秋天丰收时人们喜悦的景象。一串串玉米成熟了,农民伯伯叼着烟袋,脸颊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心里还美滋滋的。女孩扎着马尾巴似的辫子或者是羊角小辫玩耍,男孩踢着足球,家长互相说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还讨论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们听不进去,就远离他们,以免听到讨厌的话。给人感觉很真实,很贴近生活。
农民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农民画不但出自农民之手,而且画出村庄里的生活,真有趣!妈妈说农民画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农村生活越来越红火了。
听了我的这番介绍,你该知道农民画,了解农民画了吧!我相信,如果你们来到我的家乡户县,一定会爱上这里的农民画,更会爱上这里的人!
8. 永丰农民画的作品简介
1983年8月1日至10日,县文化馆举办了第一期农民画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农民遍及全县每个乡镇。再精心辅导下,参加培训的28名农民创作了41幅农民画,从中挑选了25幅参加吉安地区第二届农民画评比,结果一炮打响,获得11项奖,让人刮目相看。1984年,在江西省第二届农民画展上,永丰农民画一举夺得23项奖,再次引起轰动。此后,一大批“泥腿子”农民纷纷拿起了画笔,积极投身到农民画创作队伍中来,在全县掀起了一股农民画创作热潮。县文化馆每年都要举办一至两期农民画培训班,并请来省、地群艺馆的平德威、王修涛、王俊民等画家授课,作艺术指导,使农民画的质量提高很快。1990年9月,120幅永丰农民画作品在江西省会南昌展览,每天参观的人数达2000多人,惊动了省城文艺界,永丰农民画从此声名鹊起,享誉全省。
9. 农民画的邳州(邳县)农民画
邳州农民 画兴起于1955年,1958年形成高潮,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壁画县。1960年,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参加全国第三届“文代会”的邳州农民画作者代表梁传魁时说:“你们邳县壁画搞得好,要坚持生产,坚持业余,扩大队伍。”“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只有短时间的间断,但传统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却遭到了严重破坏,其浪漫、朴拙、贴近生活的创作特点为公式化、概念化、“三突出”等所代替。1977年,全国美术工作会议召开,特邀邳县农民画作者代表出席,由此开始出现转机。1978年1月,为纪念邳县实现“壁画县”20周年,邳县革命委员会和江苏省美术馆在南京联合举办“邳县农民画、泥塑展览”。刘开渠专程赴宁观展,并对邳县农民画的发展问题提出意见和希望。同年2月,县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全县美术工作座谈会,县委书记李川作主题报告。当时,全县共有业余美术创作组35个,业余作者1200多人,骨干作者250人,年创作作品1500多幅(件)。由此,邳州农民画活动便步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农民画是中华民族深具群众基础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她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生生不息,是劳动人民人生志趣和生活憧憬的结晶。邳州市农民画源于邳州传统的民间绘画,传统的民间绘画种类很多,其中农民画就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新兴的一个画种,也被称为现代民间绘画。
邳州农民画历史悠久。从大墩子、刘林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中发现,邳州先民早在2000年以前彩绘技法就已相当成熟;从出土汉画像石上的各种精美图像中,也证明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了较高的绘画技艺。立春之日,邳州有用红土画壁的习俗,在墙上画牛、马、驴、骡等牲口,镰、犁、耙等生产用具。20世纪50年代初起,翻身农民以极大的热情开始画起了社会风情。“乡乡村村有壁画,家家户户画满墙”,这一奇观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和新闻出版界的重视。于是,墙上画满了,农民又将画移到了纸上。出版社也热情地刊印了一本又一本的邳县农民画专集。邳州被誉为“农民画之乡”。
1979年,县文化馆组织举办农民画创作培训班7期,1982年,成立了以农民画作者为主要成员的邳县美术工作者协会;在县文化馆开办业余美术学校。1983年,恢复壁画传统,四户乡率先在街头绘制壁画70幅。1984年,农民画活动组织者高子亮和农民画作者代表李金友出席江苏省第二届“文代会”和第四届“美代会”,李金友当选省美协理事。
1988年5月,中共邳县县委、邳县人民政府组织邳县农民画、剪纸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中国美协主席华君武、中央美院院长靳尚谊等领导及各界人士数千人参观了展览,《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予以宣传报道;9名农民画作者被编入中国美术馆年鉴。同年11月,县政府批准成立邳县民间美术研究院,主要负责对以农民画为主的民间美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开发工作。
1989年,徐州市民间美术工作会议在邳县召开,与会代表参观了邳县民间美术展览。1990年4月,800幅(件)农民画等民间美术作品参加上海90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集体获“景泰蓝杯”奖;同年5月,县政府召开全县民间美术工作表彰会,表彰164名优秀创作者和组织者,同时命名四户镇为“农民画乡”;12月,组织1100幅(件)农民画等民间美术作品应邀在沈阳鲁迅
1990年,国家文化部编辑出版的《中国民间绘画选粹》,收选邳县农民画作品56幅。1991年5月,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工作座谈会在邳县召开,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80名代表会集邳县,共商振兴民间绘画事业的大计;同时,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2年7月,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吸收邳州市民间美术研究院为该会第一批团体会员;8月,组织400余幅农民画和剪纸作品赴新疆吐鲁番举办展览;10月,选送120幅(件)民间美术品应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第二届民族文化博览会,获奖等次和数量均居各参展单位之首;同月,市政府聘任中国美术馆助理馆长廖开明为邳州市民间美术研究院名誉院长。12月,由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艺术欣赏片《邳县农民画》,以7种语言向146个中国驻外使馆发行,并出版《邳县农民画集》。1993年6月,应香港版画协会、香港大一艺术设计院邀请,邳州农民画在香港举办展览半月时间,香港各大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评介邳州农民画。1994年,应南京艺术学院邀请,1500余幅(件)农民画等民间美术作品在该院展出。1996年,邳州民间美术作品赴杭州参加由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举办的“96中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获金奖。1997年,应新加坡大鼎艺术中心邀请,1000余幅(件)农民画、剪纸在新加坡展出。
2002年,农民画作者周聪被中共邳州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3年6月,市文化与体育局组织成立邳州市新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开发农民画、民间剪纸和民间工艺品,至年底计销售1500余套,收入20万元。同年,以农民画、民间剪纸为代表的邳州民间美术被江苏省确立为苏北文化重点扶植项目。2005年11月,邳州市委、市政府组织举办首届“邳州·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全国10多个画乡代表应邀参加,同时举办了“邳州农民画50周年回顾展”,编辑出版了《邳州农民画集》。2006年,共组织创作加工农民画、剪纸作品5000余幅,其中4500幅被国内外有关单位和专家购买收藏。
1978年~2007年,邳州农民画先后参加省级以上展赛活动的有:“全国农民画展”(1978)、“全国美术展览”(1980)、“江苏省农民画展”(1983)、“江苏省美术展览”(1983)、“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1985)、“全国版画展览”(1986)、“北京?90圣诞中国民间绘画画展”(1990)、“江苏省第二届农民画展”(1991)、“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1992)、“首届中国农民书画展”(1993)、“江苏省画乡作品联展”(1994)、“中华巧女工艺品大奖赛”(1995)、“中华民间艺术品博览会”(1996)、“江苏省第二届农民书画大赛”(1997)、“全国亿万农民庆国庆书画大赛”(1997)、山东日照“新世纪新风采农民画精品展”(2001)、浙江秀州“首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2001)、浙江舟山“全国农民画展”(2003)、陕西户县、浙江嘉兴“全国农(渔)民画展(2004)、“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05)、“中国金山国际民间绘画邀请展”(2005)、“‘扬帆青岛’2005全国现代民间绘画大展”等。在省级以上展赛中获奖和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作品有《运河两岸遍地金》、《春天的歌》、《粥米红糖喜鸡蛋》、《年货》、《迎新春》、《送公粮》、《农家院》、《满院飘香》、《鱼市》、《繁忙的大运河》、《银杏园》、《秋到农家》、《嫁新娘》、《火辣辣》等1000余幅。被交流到美、英、法、德、日本、意大利、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达万余幅。
2007年,“邳州年画”被江苏省文化厅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8月中旬,在宁夏银川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画展中,邳州13位农民画作者代表江苏省参赛的13幅作品全部获奖。其中,陈琳琳的作品《母子情》摘得金奖,邹文才的《蓝印花布》、陈默的《逢大集》获银奖,张士彩的《农家小院》、陈颖的《麦黄头》获铜奖,陈子良等8位农民画家获优秀奖。
2014年,“讲文明、树新风”公 益广告是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组织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以及互联网站广泛开展的一项宣传活动。记者昨从江苏邳州市获悉,该市农民画家邹文才、杨年成、张士彩刚刚同时收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广电总局等单位颁发的荣誉证书,三人创作的农民画均被“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收录,近期将在全国媒体联合展播。
10. 如何将本土的农民画引进课堂教学
将民族民间绘画引进课堂,作为教师,我们怎么去教,学生怎么去学,这是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思考:
一、让学生深刻认识和透彻理解农民画
农民画,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绘画形式。不一定是农民才能画农民画。我们将农民画引进课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农民画,了解农民画的绘画技法,掌握农民画创作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农民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理解。而要深刻认识和透彻理解农民画,我们首先在作品表现的元素上下功夫。欣赏农民画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作品的每一个绘画元素,分析每一个绘画元素蕴涵着的思想内涵。如作品中出现鱼,那么根据鱼的形状和生理特点,我们可以断定鱼是苗族的生殖崇拜物。苗族崇拜鱼是因为鱼的鱼鳞、鱼蛋多,可以生殖繁衍。我们都知道,苗族是一支西迁的民族,在不断西迁的路途中,苗族人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他们需不断有人充实于这支西迁的队伍。于是他们想到鱼,希望苗族人象鱼那样的生殖繁衍来增强实力。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而苗族的文字是绣在衣服上、戴在额头上、藏于裙褶中的图案和装饰物。那些在衣服上、额头上、裙褶上的图案和色彩都纪录着这个苗族团队的坚强、自信和勇敢。所以,我们欣赏农民画时必须结合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图腾崇拜、生活习性等方面去思考;其次是从作品人物造型和色彩上下功夫。农民画的人物造型不讲究严谨的造型,在色彩上也不刻意追求实物颜色。在色彩、透视、块面、结构和形体比例关系上显得随意、轻松、自然。例如蝴蝶的造型,农民画在造型上保持着蝴蝶的骨架:头、身、翼和触角。而在细部的刻画上则不按照蝴蝶的真实图案去描绘,或更繁杂或更简略。色彩处理上更是夸张,几乎没有原蝴蝶的色彩。但这个图案无论是造型抑或是色彩上却又给人的视觉效果是美丽的,与自然又是和谐的。我们不可能从学院派色彩和造型理论上去评判一幅农民画优劣,但是农民画上那些大红大绿的色块和健美朴实的造型却是那样的顺眼和贴近生活,这就是农民画的巧妙之处。农民画更加彰显了我们黔东南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最后就是从作品的构图上下功夫。我们看见许多农民画的构图很满很挤,农民画素有“一屏美锦、密不透风”的说法。画面上的花朵、叶子、昆虫、走兽、飞鸟、山川、河流等都可集中于三尺见方之中展现。但它给我们的感觉却是律动的、灵性的、热闹的、规顺的。就象宇宙中的月亮、星星之间相互影响又各行其道。
欣赏农民画作品,无论是造型、构图、色彩或者是题材内容上,我们引导学生观察时,应当重点放在视觉感受上,要反复品读、品味,这样你才品味出真情,才能融会贯通。最后才能创作出真正感人的农民画作品。
二、要求教师有描绘精美农民画的功底
教师的功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无论是哪一个学科、哪一门知识,打个比方,教室是一座田径运动场,教师必须是一个超级运动员和优秀的教练员。我们要求教师首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赛场经验。这样你才能去正确指导你的队员,才能让你的队员接受你的知识和经验,在比赛中才能力挫对手,获得胜利。对于农民画教学,我们要求教师也和教练员一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例如我们布置学生作业,以牛作为主画一幅《春梦》的主题绘画,作为教师应当对牛的外形进行简单的示范,如果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不扎实,把牛画成狗或者羊、马,或者不伦不类的东西。你想,学生怎么又能够去完成《春梦》这样的主题绘画?所以教师的专业功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那么扎实的专业功底又从哪里来?我想首先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勤奋。农民画是我们刚刚引进课堂的新活动、新趣事,是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虽然我们的教师在报刊上、在商业市场上、在网络上看见农民画。也知道农民画是先勾形后着色,但怎么勾形,勾画出具有“乡土”味人物形象,这对于受过学院派训练的美术专业教师来说,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我们的做法是先让教师照着农民画的物像进行临摹,在反复勾勒各种物像的过程中感受其人物造型的规律,在临摹构图过程中体验图像布局的美感,在着色时不断思考画面色彩与自然界色彩之间有机结合点,在这个“点”上进行琢磨,然后大胆落笔,描绘出万物相处、和谐生辉的艺术画面。教师在这个过程的学习和体验中要比学生花的时间和精力要多得多,思考的问题也要比学生深刻得多。这样,教师才能亮出自己的好作品,以作品质量征服学生。其次是教师要多看民间艺术家现场创作。既然我们已经将农民画作为课题来进行研究,我们必须对当地的农民画家了解。可以到农民画乡去实地采风,观赏乡土艺术家现场作画,在他们一笔一画中思考农民画的造型、构图和设色,并摸索其创作的规律。同时在与当地乡土艺术家的交流中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再加上自己的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这样才能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农民画作品。
三、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民族民间绘画(农民画),检验学习成果的唯一方式就是作品展示。作品展示是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它包括绘画基本功、色彩感悟能力和艺术境界、艺术思想等。同时也包括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整体的两个层面,一个是传授一个是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的引导、步骤明朗的示范以及对学生的表扬都会不同程度地激励学生学习。同样,作品展示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举办一次学生作品展览,将学生创作的农民画作品与全校学生见面,全校的师生都来参观,作品得到其他学生和老师赞扬,被赞扬的同学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这就是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其实就是学习的动力,它支撑着学生向更高的位置攀登,向更完美的目标迈进。
自将民族民间绘画引进课堂教学以来,我们也在学校开展的大型艺术活动中举办了以民间绘画为主题的画展,由于资金紧缺,我们没有对作品进行精致的装饰,但展出效果很好。我们布置展场就在校园的围栏上,学生课间操、放学、上学都要从围栏边经过,所以看的学生很多。有的学生还在留言簿上签字评价。一位学生在上面写道:“这里是艺术家的摇篮,未来艺术家从这里起步……”有的在意见簿上写着“艺术天才园地”……虽然这种评价似乎有些夸大,显得有点吹牛,但看到这样的评价,我想用不着多费口舌,学生会很自觉地投入到农民画学习和创作中去的。展览期间,我们把优秀的学生习作用数码相机拍下来,一方面向各家报刊杂志推荐发表,另一方面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集出版。无论是发表还是结集出版,它将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这将又是一个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在农民画的学习和创作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注重挖掘自身潜力,力争向更高、更完美、更具自我特色的平台发展。
四、通过行家示范提升学生的创作理念
学生与教师之间相处时间长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性格、爱好以及艺术创作的风格都了解之后,往往教师有些教学招数在学生眼里会感觉到很苍白。同是一个问题的解答,如果换成另外一个与学生素不相识的人来论述,对学生来说就有不同的心里感受。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就叫做“审美疲倦”。对于农民画教学也同样如此。我们已经将民族民间绘画引进课堂,但如果说就光学校几个老师整天面对着这几十个学生,虽然教师也在不断变换教学花样:教师示范、教师作品展示、教师举办美学讲座、举办学生习作展览等。但学生听的看的都是本校教师的,这不免会让学生在视觉上、心理上感到疲劳。所以我们必须变换另一种花样——到农民画乡实地采风、与行家进行交流、看行家进行创作表演等。我们这里所说的“行家”其实就是指当地的乡土画匠。让学生亲眼目睹农民画家进行示范,看见农民画家挂在家里的艺术作品,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更亲切,创作的欲望才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