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蒙台梭利课程和瑞吉欧课程的异同
蒙台梭利课程与瑞吉欧课程中环境设置的比较
蒙台梭利和瑞吉欧两种教育模式在课程的设置中,都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都认为环境是教育的第三要素。但是两种课程中环境设置又存在一些异同点,通过对两种课程中的环境设置进行分析来了解各自特点所在,对理性思考我国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问题,丰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本文试从两种课程环境设置的理论背景和环境设置的基本理念及环境创设的原则三方面来对两种课程中的环境观进行比较。 一、环境设置的理论背景比较
蒙台梭利课程中环境的设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十九世纪,科学的迅猛发展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使人们对世界观有了较大的改变,蒙台梭利早期研究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孟德尔等人的遗传学说以及法国学者法布尔等人的生物学理论,对人类发展的看法有着浓厚的生物学观点。她认为:“任何有机体为了发展自己的内在潜能,都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正如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和水份一样,儿童的身心发展也是在外界刺激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使儿童的潜能得到发展,并能自由地进行活动,必须从他们所处的环境中找到与其内部自然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物质。”[1]蒙台梭利把这一观点引入到教育中,她认为在教育方面,重要的是使儿童在适宜的环境中,找到发展自己能力的必要方法。但是,她认为当时社会的一般家庭都不适合儿童的发展:[2]贫困的家庭处于物质缺乏、人口拥挤的状态,而富有的家庭又对儿童过分娇惯,而且,一般家庭的建筑、设备和用具都是为成人设计和制造的,这些环境都不能给儿童自由活动的可能。因此,她提出必须为儿童提供一个“准备好的环境”。[3]这个环境是成人与儿童的世界之间的桥梁,是可以让儿童身体自由活动并能使其智力、道德、社会性都得到自由的发展的环境,也是可以保护儿童的环境。
在瑞吉欧课程中,“环境”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不仅是幼儿所处的地理、物质环境,更是一种时间、精神沉淀的文化环境。[4]瑞吉欧课程的环境设置生动地体现了美国进步主义教育与皮亚杰等人的教育思想的完美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在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其思想核心就是提倡民主精神,反对对儿童的压制,要求尊重儿童。进步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先天本能与冲动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增加经验的。[5]“行动处于观念的中心”杜威的这一教育哲学被瑞吉欧人充分地利用到环境设置中来,表现为环境生成课程和课程创造环境,因此,瑞吉欧的环境设置是充分体现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兴趣的原则的。另外,瑞吉欧的环境设置还来自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的历史文化理论”和“支架教学”。皮亚杰创立的认识发生论明确提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产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并产生进一步认识的动力而不断达到新的智慧的发展过程。“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在瑞吉欧的课程中,环境为儿童认识的建构搭建一个脚手架,成为一种儿童学习与成长的支架,支持儿童不断建构自己。因此,可以说,瑞吉欧课程中的环境创设,其思想的渊源既是沿袭意大利传统文化的,又是接纳百川的。
比较两者的理论背景可以发现,两者都受当时文化科学发展和教育思潮的影响,非常重视环境在教育中和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反对旧的环境中对儿童不利的因素。但是,因为处的时代和理论背景的不同,蒙台梭利注重从生物学的角度考虑儿童发展对环境的需求依赖;提出为儿童创设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有准备”的环境;而在瑞吉欧的课程中,体现的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一种民主精神的再现,和一种儿童在与环境的交流中自在、自主的发展思想精髓。 二、环境设置的基本理念比较
蒙台梭利认为成人的世界有太多因素压制了儿童的发展,因此在她的课程中,环境首先应
http://wenku..com/link?url=-xpJO9i_IqKZxFRA4rZWtWX1qg-S21Xh48EFSaQb-sFi3_
⑵ 蒙台梭利常青藤MIS蒙氏数学的启蒙课到底是培训什么的
主要是数学呀,蒙氏数学成套的体系和丰富的教具获得很好的口碑,对于小朋友开发智力、思维能力很有用处
⑶ 什么是是蒙台梭利教学
蒙台梭利(Montessori)教学法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特梭利博士倾其毕生经历所创造的。其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在蒙氏教室里,有丰富多彩的教具,它们都是根据儿童成长发展敏感期所创立的适宜儿童成长的“玩具”。
蒙台梭利教学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内容。孩子通过自我重复操作蒙氏教具创新建构完善的人格,在自由操作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训练。
教育理念:
1,使人成为人
蒙台梭利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第一个人是刚刚出生的生物性的人;第二个人是为人,为人就是受过教育,具备了教养、具备了人格的人。这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意义,也就是人格形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2,自发性的智能
人之所以有学习的欲望,就是受到与生俱来的智能所驱使,也就是孩子内在有一种执著追求知识和求发展的冲动。如果这种内在冲动不通过教育去启动他,将会使幼儿本身存在着的巨大能量迟滞、消磨。
3,人的创造性
其实,这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性,对人类而言,创造是自然而生的。蒙台梭利认为手的活动及语言在不断地保持调和,最后才能培养出孩子自己的人格,而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发挥各种创造能力。
4,协助孩子自我发展
传统的教育则是成人在那里不断地教导儿童怎样怎样去做,儿童就遵命式地去服从。那么,蒙台梭利教育就是让儿童发挥他自身的生命潜能,通过自身的实际的这种活动来发展自己各个方面,这是教育的真谛。
5,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有生命的,是成人对儿童的使命清楚了解所准备的,这个环境包含儿童成长所需的一切事物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将所有不利于儿童成长的事物加以排除。
(3)蒙特梭利课程培训扩展阅读:
蒙氏教育法基本原则:
1、 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 不教的教育。反对填鸭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 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 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 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 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 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 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 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⑷ 蒙台梭利教师证都是培训什么内容
凡是加入全国统考的地区,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分别是:
幼儿园: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的
望您采纳!
⑸ 什么是蒙特梭利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
您好,解答如下:
蒙特梭利终其一生并没有将蒙特梭利法做过有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她曾谦虚的说,我只不过是对儿童加以研究,只不过是接受儿童给予我的,并把它表现出来而已。但如果她在思想上没有一个指导的原则,那么她所设想的教育方法和蒙氏教具又怎样能前后相应脉络有序呢?
专家们把蒙特梭利林林总总、博大精深的理论归纳出了六大学习要领,这六大要领分别是:一、环境适应论;二、独立成长论;三生命自然发展论;四、吸收性心智论;五、工作人性论;六、奖惩无用论。
接下来我们就依次对这六个要领进行学习。
一、环境适应论
个人的成长必须与环境相适应(狼孩的故事)
蒙特梭利曾把环境比喻为人的头部,由此可见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因为人类的一切成长都与头部有关,它是发号施令者,控制着生理与心理上的发展成熟度;像头部一样,环境则是主宰着一个人是否够聪明的最大关键。在个人成长而言,个人的成长一定要与环境相适应,如果不能相适应,人的基本能力便无从发展或消失,严重的甚至导致不能生存。正如前面狼童的例子,他们不但失掉了人的本性,由于年龄已大,即使将他们带回"人"的世界后,已经无法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也就非常短暂。
环境的好坏决定成长的好坏
也就是说,人类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机能都是因为适应环境而增长的。假如能给儿童一个非常丰富,能提供学习刺激的"环境",而儿童在这环境中也能多方的去"适应",那么智能成长的速度和品质必将是很好的!(孟母三迁)
蒙特梭利将环境列为教育的第一要素,并更进一步地儿童成长法则,设计出了适合孩子个别差异并能激发孩子成长的各类教具,使孩子在环境中真正地适应进而利用环境。
二、独立成长论
孩子一出生,生理的各项功能尚未健全,心智也还没有成长,当然无法独立生存,他必得靠着亲职人员的照料,提供给他生存的必需品,才能一天天长大。他一步步地会爬、会走、会跳,渴望脱离大人的摆布,使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这世界;以自己的双脚走向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这不仅是孩子天天心里想把自己"变成"大人的一种向往,而是所有生物自然发展的内在力量。
这一连串的过程,他人是无法替代经历的,正如母亲不能替自己的孩子呼吸一样。成长的路相当地漫长,也并非一蹴可及,得靠不断地促使生理及心理功能独立(成熟),才能成为所谓"独立的人",才有能力靠着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发展中需要的各种活动。
三、生命自然发展论
蒙特梭利在观察中,就注意到了生命"自然发展"的事实,她发现人的"完成",实际上是经由自己的不断活动来达成的。(母鸡孵蛋)蒙特梭利还发现,儿童在出生前,就具有了发展的预定计划,eg.鸡蛋会变成鸡,人的受精卵会发展成胎变成人。于是预定计划也按着大自然定下的步骤,产生了自我实现的活动并不断的自我活动。
“计划”靠着“过程”来达成,那过程又靠着什么来推动?答案是"内在需要"。(eg.刚出生的婴儿肚子饿了,他会闭着眼睛用嗅觉找奶香,用嘴唇去找奶头,解决饿的问题)。幼儿在心理与生理上的发展速度因人而异,所以儿童成长阶段的进程也会各自不同;然而相同的是:为了使身心成长,从胚胎个体开始,会有很多的内在而非外显的需要出现,"内在需要"会导致"个体"主动地去寻寻觅觅,找它要的"东西",以满足迅速成长的目标。(由躺倒爬)
所以就"教育"的立场来说,大人能做的,是提供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任由孩子在其中去自由地选择,不受干扰地满足他的内在需要,使生命能够自然地发展,一步一步建构成一个完美的大人。
四、吸收性心智论
吸收性心智:大人在面对一项新的事物时,可以借用旧经验来学习,例如你初次到非洲去,听见那儿的人发出一些叽哩呱啦的声音,就算你听不懂,你仍会判断那是"语言"。而孩子呢?从完全黑暗的母体,滑进这个全然不同的世界,没有带来任何经验,智力也还没有成熟,"吸收的心智"就像照相机的感光底片一样,将外界的信息全部摄入,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从无到有的快速累积的过程。然而这种潜意识的摄取,大约到三岁以后,便会转变成有意识的吸收。孩子在"吸收心智"驱动下的学习,不仅与大人不同,速度更是惊人,儿童就因为有这种能力,才会从"无"到"有"地奠定下智力的基础。(音乐课堂,语言发展)
五、工作人性论
大人与小孩工作性质不同: 成人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而儿童却是为了工作而生活,也就是成人的工作是为了满足生活所需,儿童的工作是以工作逐步改进自己、完成自我。因此,手是人类的第二个大脑,透过双手工作,不但可以激发儿童的技能,还可以帮助他们人格正常的发展。
当儿童专心于真正有兴趣的工作时,即可自然养成爱学习、能独立、肯动脑、有毅力的好习性好品德。因此,儿童只有通过工作的引导,才能逐渐形成各种能力,而成为独立完美的人。
蒙特梭利说:"工作是人性的特征。"蚂蚁和蜜蜂虽然会不断地采花蜜、觅花粉,但它们不会教育自己去"动脑筋求进步",去增长智能以及改善环境。
六、奖惩无用论
蒙特梭利在儿童之家发现,观察中发现奖赏或惩罚,对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她在以前也觉得好的该赏坏的该罚。
经常受鼓励的小朋友,他的人格是建立在自己的认知和自我约束上,但是悬赏式的奖励只会诱使他有奖才做,影响到他将来的价值观,以名利为衡量的标准;如果孩子必须常受处罚才会停止乱来,那么他的听话完全是因为怕被挨打挨骂,而非自我控制,而且除了不主动以外,他也缺乏自信,做任何事都会害怕,也就不会有什么创新或出息了。
⑹ 参加蒙特梭利培训有什么好处
我参加过啊抄,以前是因为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倒底做了些什么,学了以后才知道这种教育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对孩子的帮助非常大,对我的帮助也非常大,从了解孩子开始,真正帮我打开了一扇懂得如何帮助孩子成长的大门。我参加的是自然树国际教育集团的国内班的培训,个人感觉非常的值。
⑺ 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蒙台梭利课程理论的认识
蒙台梭利课程理论其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在蒙氏教室里,有丰富多彩的教具,它们都是根据儿童成长发展敏感期所创立的适宜儿童成长的“玩具”。
蒙台梭利教学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内容。孩子通过自我重复操作蒙氏教具创新建构完善的人格,在自由操作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训练。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有生命的,是成人对儿童的使命清楚了解所准备的,这个环境包含儿童成长所需的一切事物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将所有不利于儿童成长的事物加以排除。
(7)蒙特梭利课程培训扩展阅读
蒙氏教育法基本原则:
1、 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 不教的教育。反对填鸭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 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 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 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 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⑻ 蒙台梭利课程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蒙台梭抄利有自己的教具。分六大领域:日常生活、感官、数学、科学文化、语言、艺术。这些区域都有教具进行教学的。语言艺术日常生活需要自己多配一些东西。
蒙台梭利是混龄教育,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学习、工作。老师是辅助的,上课不是老师讲,孩子听。而是孩子自己去自由的选择,老师来指导。当然,每个孩子应该有教学目标,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邀请孩子去“工作”,比如某个孩子学习乘法,某个孩子学习用勺子舀东西等等。
⑼ 蒙台梭利常青藤MIS蒙氏数学的课程到底怎么样
以前学不懂就非常抵触数学,现在反倒是很喜欢学数学了,通过蒙氏数学的具象化实物操作的上课方式,让她自己动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