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麦当劳的成功,对国内快餐行业企业的市场策划有什么启示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服务行业的进步,快餐行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但就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快餐行业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在中式快餐与西式快餐企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服务与营销的方面.虽然...
麦当劳服务营销的策略 …… 尽管世界各国的市场都无一例外地在不断变化,尽管不同国家的市场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但整个麦当劳无论是美国国内的连锁店还是遍布世界各地的连锁店,几乎都采...
麦当劳服务营销的策略 …… 1. 产品的标准化.20世纪40年代麦克唐纳兄弟创建了麦当劳这家快餐连锁店,60年代克罗克以270万美元收购了这家快餐店的一切资产,历经70余年的发展,早已是全球最大的快餐企业.然而,在其整个的发展过程中,麦当劳向顾客提供的食品...
麦当劳的营销战略 …… 下坡路道不会 再造当年的辉煌 很难啦
麦当劳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什么_ …… 麦当劳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 自去年,麦当劳的全球统一形象改变至今在短短的数月时间,可谓市场动作频频,在2004年2月12日麦当劳公司宣布与NBA 和奥林匹克的超级篮球明星姚明开始全球性多年的合作关系.3月份麦当劳公司宣布续约成为...
具体有哪些?麦当劳的营销组合策略?麦当劳的营销组合策略,具体有哪 …… 企业的内部信息你应该找他们的客服问一下.目前琢么网是现在非常受欢迎的企业品牌客服平台我建议你直接去琢么网提问你可以在搜“琢么网”,登陆企业的群组和他们交流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肯德基、麦当劳的营销策略_ …… 一、肯德基迎合当地市场的口味不断推出新奇产品,在视觉上和感官上给人想去体验的感觉,但是并不一定新产品都好吃.肯德基在广告投入上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尤其是温情片段,相反麦当劳的广告明显带有西方幽默的口味,中国人看起...
麦当劳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什么? …… 3月份麦当劳公司宣布续约成为2006至2012年夏、冬季奥运会的全球合作伙伴.首次续签长达8年的奥运赞助合同.麦当劳的全球形象因为对体育事业的支持变得动感、年轻起来.从全球市场的营销到区域化进程,麦当劳在中国市场也可谓是用心良苦.
在麦当劳的营销战略中有什么过人之处_ …… 1.麦当劳的过人之处在于有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不用付形象代言费,没有生活负面新闻,卡通般的造型,更容易得到儿童喜欢.其次,重文化、重品质、重服务的策略.2.与肯得基明显的本土化策略不同,麦当劳更倾向于战略性的经营调整.正当肯得基大肆宣扬融入中国的时候,麦当劳却在中国首先开办了得来速汽车餐厅,首先率先抢占汽车餐厅市场.据麦当劳高层透露,未来三年内,也就是到2013年,麦当劳计划在中国新增1000家餐厅,其中将有一半是“得来速餐厅”.其目标消费群已经从儿童转变向了年青人,并开始卖起麦咖啡.因此可见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
⑵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肯德基和麦当劳哪个在中国做得更好
在中国的大陆市场KFC更胜一筹。
人群定位之毫厘之差
两者虽在目标人群的选择上,均为城市家庭,但在构成家庭的三大群体(即孩子、年轻父母、年轻男女)上却有所偏倚:麦当劳在2004年变脸之前,一直坚持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然后才是兼顾父母与年轻男女;而肯德基则是以年轻男女为中心,然后兼顾孩子与年轻父母。两者似乎虽仅存毫厘之差,但这毫厘之差却决定了两者的经营重心,影响了两者在餐厅的装修与布局、产品与选址等诸多环节上的细微差别。
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洋快餐的消费,16~25岁的年轻人无论是在消费人群比重还是消费金额比重上,均在60%以上。而占30~40%的儿童与家长市场,消费权则基本由已成人的家长决定。可以说,洋快餐的消费决策者基本为成人,绝非儿童,尤其是在“快餐健康危机”频频的今天。
产品定位之大同小异
大家知道,早先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产品定位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麦当劳以汉堡为主打产品,较为适合欧美人(这从美国食品业界研究机构对2002年和2003年全美快餐销售额和餐厅数量的统计可以看到,连续两年排在前三位分别是麦当劳、汉堡王和温迪,而它们都是以汉堡为主打产品的快餐连锁集团)。而肯德基以鸡肉类的产品为主,与麦当劳相比更适合于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的口味,因此更容易为中国消费者接受。近年来麦当劳虽也强力推出与肯德基类似的“麦辣鸡”、“鸡腿汉堡”,然而肯德基六十年烹鸡经验无法在短期复制,其“烹鸡专家”的形象更是无从模仿。比口味比感觉的餐饮市场,产品的细微差异就很大程度上使麦当劳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
在产品的本土化上,肯德基更是不遗余力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肯德基就决意要为中国人打造一个合乎中国人需求的品牌。
我们在研究肯德基与麦当劳的过程中还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两家彼此都视对方为最重要、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但也都在中国市场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们没有陷入同质化进而互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中去,却各以各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竞争的结果是实现了双赢。这也许更值得中国本土企业思考和借鉴。
老实说,从全球范围看,麦当劳与肯德基不属于同一重量级的对手,无论是发展历史还是整体规模与实力,乃至品牌资产,肯德基均落后于麦当劳。但为何中国市场能成为肯德基压倒性对抗麦当劳的“大本营”?
肯德基在中国的飞跃首先应该归结于决策层对中国市场特殊性的理解和重视,尤其是对跨文化管理的融合之道更是深领其中真谛,选择合适的将才才能避免失误。其次,我们应该归结于肯德基在中国市场所实施的差异化的三大竞争战略(“瞄准高增长市场、先发制人、加速扩张”)、战略性连锁经营的多品牌整合协同和灵活的两种连锁模式(“直营连锁”与“特许连锁”),这种体系的保证为获取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
对于麦当劳,通过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曲线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麦当劳在中国市场发展战略具有“滞后迟钝”与“游历摇摆”的两大特征,并长期一味坚持“直营连锁”策略(迟至2003年8月方在中国实施“特许连锁”模式,而肯德基则早在1999年就先行一步,且在2003年业已发展了40多家特许加盟店),从麦当劳的全球市场定位来看,中国市场更是成了其支持在其他市场发展的“造血机”的功能,尤其。
长期组织决策机制上的遥远与迟缓,在对于战略性的关键选址决策上,麦当劳往往偏执于“价格合适”的稳健保守原则,在诸多城市(如上海)的战略性店铺设立上为肯德基抢得先机,也影响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扩张。
肯德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目标消费者。推广的重点是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新鲜事物的 青少年,一切食品、服务和环境都是有针对性地设计的。这是因为青年人比较喜欢西式快餐 轻快的就餐气氛,并希望以此影响其他年龄层家庭成员的光临。另外肯德基也在儿童顾客上 花费大量的精力,店内专门辟有儿童就餐区,作为儿童庆祝生日的区域,布置了迎合儿童喜 好的多彩装饰,节假日还备有玩具作为礼品,一方面希望培养小孩子从小吃快餐的习惯,另 一方面也希望透过小孩子的带动,能吸引整个家庭成员都到店中接受温馨的服务。儿童长大了,肯德基可能会变成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可以说,正是由于两者对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的重视程度不一致,导致了在战略决策几个主要因素的分野,由此决定了两者在中国市场连锁店的扩张速度与发展数量。
肯德基一直想要营造的是一种全家一起用餐的欢乐气氛,强调的是这种附加的价值。这 会给人留下一些较深的印象。他们有很多的美好记忆是在肯德基发生的。客人到餐厅里,首 先感到吃的味道。东西不好吃,再便宜都没有用的。服务再好,装修再漂亮,客人也不会喜 欢。肯德基的市场优势为其鸡类食品的独特口味,定位在“世界著名烹鸡专家”,“烹鸡美味 尽在肯德基”,这也是肯德基与麦当劳定位上的最大的差别。其六十年烹鸡经验烹制而出的炸 鸡系列产品,原味鸡、香辣鸡翅、香脆鸡腿汉堡、无骨鸡柳等,外层金黄香脆,内层嫩滑多汁□以其独特鲜香口味广为顾客称许。肯德基在各种广告宣传里也不断强化其“烹鸡专家” 这一卖点。
中国人爱吃鸡,鸡鸭鱼肉中鸡是排第一位的,与其他洋快餐相比,鸡肉类的产品也更符 合中国人的口味,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从麦当劳悄悄打破其在全球市场统一的“牛肉汉堡” 的菜单,在中国市场推出与肯德基类似的“麦辣鸡”和“鸡腿汉堡”,更可以看出这一点。
肯德基并不满足于目前的成功,而是不断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去寻找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肯德基的什么产品是他们喜欢的,他们为什么会喜欢肯德基等等。去调整服务,调整食品, 甚至推出新的产品。
3.成本价格上之据高起伏
众所周知,作为快餐,稳定的产品价格一直其经营持续稳健的象征之一。肯德基与麦当劳两者在同类产品的定价上,在很长的时间里是基本持平的。但时至2003年6月,麦当劳开始挥起了价格利器,首先是迫于全球业绩与成本控制的压力,实施全面的逆势涨价;而在距离整体产品涨价8个多月后(既2004年3月),麦当劳将近十种主打产品全部砍到五元之内,最高降幅达50%,造成不少地区一时抢购脱销的窘困,而这一切均是在降低了产品容量乃至品质的基础上实施的。而肯德基却少有如此价格反复,一直坚持走“合适的价格与合格的产品”路线。
据悉,麦当劳产品的成本控制也一直居高不下。在产品的采购供应上,麦当劳倾向其美国国内企业为中国提供货源,而肯德基则更钟情于在中国本土发展供货商。加上其与必胜客等品牌的供应链协同共享效应,肯德基在产品成本的控制上也是略胜一筹。
4、 选址策略上之执行高下
实事求是地说,麦当劳与肯德基在选址策略上,各有各的圣经。无论是其选址的严谨流程与考量标准,均难辨其高下。麦当劳中国华东地区总裁曾这样宣称,“麦当劳连锁店之所以开一家红火一家,究其原因,第一是地点;第二是地点;第三还是地点。”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其高下却可见一斑:肯德基的选址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而麦当劳却常有难言之隐的闭店事件(2002年12月1日,麦当劳成都双楠店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关闭的第一家分店。但是据知情人士透露,四川麦当劳共有10家分店,除总店一直赢利,另两个店偶尔赢利外,其余的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就在麦当劳成都双楠店关闭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时,2003年5月底,在南国广州又传出了关店的消息)。
我们在研究肯德基与麦当劳的过程中还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两家彼此都视对方为最重要、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但也都在中国市场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们没有陷入同质化进而互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中去,却各以各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竞争的结果是实现了双赢。这也许更值得中国本土企业思考和借鉴。
仔细观察一下城市里,到底是KFC和McDonald哪家餐厅的数量更占优势?
从营业收入和年扩张速度来看,在中国大陆市场,KFC也是遥遥领先
多年来,KFC与麦当劳的战火不断。去年麦当劳采取价格战,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以前的价格,还有苏丹红事件也让麦当劳的形象也大打折扣,我想这不仅仅是意外事件,还有记得去年的时候麦当劳推出了十元套餐,还引来了一场与消费者之间的官司,还有前些天的杨丞林关于麦当劳的事情,又该如何解释呢?
饮食业走进另一个国家的时候,重要的是本土化的饮食文化的发展,我想说的是,KFC做的也确实不错。很多不错的产品不胜枚举,还有它的产品覆盖了多种年龄段人的需求,也有儿童套餐,如果您注意的话,看看你附近的KFC每个月有一些由小朋友的活动,还会给在KFC过生日的小朋友送上一份生日礼物。我想这更好的满足和发展了潜在的顾客
关于肯德基和麦当劳要说的还很多,但我想说的是,什么时候我们自己的快餐才能赶上他们?
⑶ 从营销角度看,为何肯德基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
肯德基抓住了年轻人或者孩子心理,孩子无非喜欢吃甜筒,还有玩的地方,套餐还有玩具。每次都会有新产品,现在独生子女多了,谁不对孩子百依百顺的,时间长了,家长也对肯德基没啥坏印象了,而且味道确实很不错,附和大多数人的口味。在西方这就是跟咱们大街上卖煎饼果子没啥大区别
⑷ 从市场营销学角度分析麦当劳与肯德基的区别是什么
呵呵,麦当劳有来一个战自略性失误,就是从进入中国就把营销目标锁定在孩子身上,于是十年后发现,当这些完全是他培养的接受西式快餐文化的孩子长大了,却跑去了竞争对手肯德基,产品同质化竞争就会集中在品牌文化上,所以麦当劳才及时调整策略讲我就喜欢来提升年龄层,肯德基一直在做的就是西式的烹鸡专家,做产品层面的美味避免了这个年龄的影响,要说区别就是专家和乐园的区别,一个是走专家的品牌方向一个走纯娱乐文化的品牌方向
⑸ 肯德基在中国为何成功
她引用肯德基拒绝兑现优惠券在一些门店引发破坏活动的例子,说明了两点:一方面,中国消费者有多激进;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对外国商家的期望值比对中国商家高得多。中国消费者有浓重的民族主义情结,但他们几乎总愿意为外国产品支付比国产产品更高的价钱,因为他们认为外国产品更安全,质量更好。即便像体育用品公司李宁这样的本土大品牌,也很难改变中国消费者的这种固有印象。 “中国人为什么那样行事?”(What makes Chinese people tick?)用这句话做一本书的开首语多棒。因为中国人的行为动机与他们的购买动机应当是一致的。而如今,几乎所有搞销售的人都想知道如何才能把东西卖给中国人,不论他卖什么,也不论他是哪儿的。 这句话来自《中国人想要什么》(What Chinese Want: Culture, Communism and China‘s Modern Consumer)一书——广告公司智威汤逊(JWT)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唐锐涛(Tom Doctoroff)最新的大作,在上海工作的唐锐涛很早就开始在中国做市场营销。理解中国的转型、以及转型对那些希冀从中赚钱的人有何影响是个引人关注的主题,今年春天还有两本书也以此为主题。一本是《廉价中国的终结》(The End of Cheap China: Economic and Cultural Trends that will Disrupt the Wolrd),作者是中国内地一家领先市场研究机构的创始人雷小山(Shaun Rein)。另一本是《聚焦东方》(All Eyes East: Lessons from the Front Lines of Marketing to China’s Youth),作者是玛丽?博格斯特罗姆(Mary Bergstrom)。在生活在中国的老外当中,博格斯特罗姆是少有的理解中国年轻人心理的一个。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三本书,就压根儿不应该做进军上海的打算。这三本书都有自己的优势,但分开来看每一本都不够全面。比如说,三本都讲到了肯德基(KFC)的例子。肯德基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西式快餐品牌,也是经营得最成功的。也难怪他们要挑肯德基,它是研究如何在适应中国特色的同时不丢失外国优势再合适不过的例子。但那些想要在中国销售产品的人真正需要知道的是,肯德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而在这个问题上,每本书都给出了部分答案。 唐锐涛认为,肯德基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它大刀阔斧地对菜单进行了本地化。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肯德基比麦当劳(McDonald’s)成功得多的原因。麦当劳的菜单以牛肉食物为主。唐锐涛指出,在提升品牌人气方面,肯德基的老北京鸡肉卷、黄金蝴蝶虾、蘑菇饭和西红柿蛋花汤等菜品所起的作用,比主打的美式南方炸鸡的作用还要大。 雷小山则更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有趣的解释。他阐述了肯德基是如何说服中国人相信它实际上比中国菜更健康的——考虑到中国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菜系之一,这绝对是十年里最成功的一次营销。中国的中产阶层知道,肯德基用油很多,但至少它用的油是新鲜的,不会反复使用,或像许多中国餐馆一样使用地沟油。换句话说,中国消费者宁愿以后得心脏病,也不愿意在近期中毒。比如2008年的时候,成千上万名婴儿因奶粉中的三聚氰胺而得病。通过肯德基树立“健康食品”形象等例子,雷小山向我们阐明了两个问题:中国人做选择时采用的计算方法,跟西方市场上主流方法不同之处何在;在中国,销售安全的食品可以赚钱。 博格斯特罗姆对肯德基的营销技巧进行剖析后发现,就连市场领导者有时候也会犯错。她引用肯德基拒绝兑现优惠券在一些门店引发破坏活动的例子,说明了两点:一方面,装修效果图,中国消费者有多激进(网络上对肯德基骂声一片);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对外国商家的期望值比对中国商家高得多。中国消费者有浓重的民族主义情结,但他们几乎总愿意为外国产品支付比国产产品更高的价钱,因为他们认为外国产品更安全,质量更好。即便像体育用品公司李宁(Li Ning)这样的本土大品牌,也很难改变中国消费者的这种固有印象。 期望值高,价格就贵,但当这种期望落空的时候,巨大的不满也是无法避免的。博格斯特罗姆在她的书中警告说,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在网络上发表一些不客气的言论,比如当他们觉得中国人被轻视的时候。2008年四川地震之后,一条短信广泛流传,上面列出了一些赚钱不少但据说捐款“不够多”的外国品牌。尽管捐赠都有公开纪录,而且外国品牌也捐得不少,但还是有一些遭到了抗议和抵制。 在购物场上,中国消费者还不老练。比如说,他们往往比西方消费者更愿意试验和尝试新的东西,为此外国品牌已经开始从中国获取能够应用于海外的经验。中国的卫生间里通常都冷飕飕的,美国卫生器具企业科勒(Kohler)最近受此启发,在它一款全球最畅销的马桶上增加了足部暖风功能。 三本书的作者都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多年。他们也以自身的经验反驳了有关在中国搞营销的一条传统看法:因为中国人很多,所以必然有很多人想要购买西方商家想要出售的商品。 唐锐涛总结了有关这个“中央之国”的十条“都市神话”,并逐一破除:民众骚乱会动摇中共的领导,这不是真的;美国式的个人主义正在中国繁衍,这也不是真的(家族仍然是最主要的社会基本单元);中国人也并不是只在乎钱。再加上其他一些被打破了的神话,中国似乎根本没有很大的变化。唐锐涛表示:“几千年来,中国根本的文化模式基本没变。”目前中国在做的其实是“重新发现那些构成其独特性的价值观”。 最后,唐锐涛破除了那个最大的神话:中国消费者令人难以理解。事实上,三位作者都用不同方式证明了这个说法不地道。把三本书都看完,你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行为模式的形成机制有一些理解,这能帮助你赚钱。 其中两本书(雷小山和唐锐涛所著)进一步对另一个问题进行了阐述:中国是不是一颗即将爆炸的定时炸弹,威胁着西方的霸权地位?两位作者认为中国不是。 然而,在衡量中国经济发展方面,地缘政治角度的一些深刻见解,还不如雷小山的“妓女量尺”更有价值。雷小山的书从一名迷人的年轻应召女郎讲起,以一名年老色衰的站街女结束。他说:“中国的妓女越来越难看,这反映了一种更广泛的趋势。”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上,聪明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满足于随便找一份传统的工作。中国人不再愿意为了可怜巴巴的一点薪水而做工,生产那些供应沃尔玛超市的商品。因此,中国人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多地以消费者(而非生产者)的身份展现出来。雷小山说得对,这会改变世界其他地方的经营方式。 阅读三本大体上都在阐述同一个问题的书可能有些乏味。好在每本书都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充满智慧,观点清晰。每读完一个章节,读者都能知道作者在这一章节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关于中国人的行为动机这个问题,还会有更多人著书立作。但以上三位作者可能是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