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市场营销学 简述题
1、市场集中化。即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专门满足某个特定的市场(顾客群),企业的生产活动和营销活动都以这个特定的市场为中心,集中精力经营这个市场。一般实力薄弱的小企业往往会选择这种策略。例如企业只生产小型柴油机,专门满足本地市场;
2、产品专业化。企业提供一种产品,面向各类市场(顾客群),这种策略一般适用于消费和使用面广的产品,企业可能会提供一种产品满足市场上各类消费者的需要。例如一些饮料、食盐、家庭日常用品等;
3、市场专业化。企业针对一个特定的市场,关注和致力于满足这个市场内各种需求,这个时候,企业会针对这个特定的市场提供各类产品,比如,针对儿童市场提供从玩具和家具、教具等一系列产品;
4、选择专业化。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发现几个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市场,企业也有能力满足,这些细分市场可能没有必然联系,企业为这些市场提供的产品也可能没有一定的联系,企业根据各个不同市场的特点,分别设计和制造产品、差异性地实施营销策略,采用这种策略一般对企业规模、实力、管理协调能力和整个经营素质要求较高;
5、全面覆盖。这一般是大型企业或者市场领先的企业采用的策略,这种策略可能致力于为市场上每个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提供各类产品。
企业的市场覆盖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要根据市场和环节的变化动态调整,它既受到市场特性、市场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企业能力和条件的制约,同时还与企业经营战略、经营打算有关。
一、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竞争者有
1.现有厂商:指本行业内现有的与企业生产同样产品的其他厂家,这些厂家是企业的直接竞争者。
2.潜在加入者:当某一行业前景乐观、有利可图时,会引来新的竞争企业,使该行业增加新的生产能力,并要求重新瓜分市场份额和主要资源。另外,某些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还经常利用其资源优势从一个行业侵入另一个行业。新企业的加入,将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利润减少。
3.替代品厂商:与某一产品具有相同功能、能满足同一需求的不同性质的其他产品,属于替代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替代品将越来越多,某一行业的所有企业都将面临与生产替代品的其他行业的企业进行竞争。
二、从市场方面看,企业的竞争者有
1.品牌竞争者:企业把同一行业中以相似的价格向相同的顾客提供类似产品或服务的其他企业称为品牌竞争者。如家用空调市场中,生产格力空调、海尔空调、三菱空调等厂家之间的关系。
品牌竞争者之间的产品相互替代性较高,因而竞争非常激烈,各企业均以培养顾客品牌忠诚度作为争夺顾客的重要手段。
2.行业竞争者:企业把提供同种或同类产品,但规格、型号、款式不同的企业称为行业竞争者。所有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存在彼此争夺市场的竞争关系。如家用空调与中央空调的厂家、生产高档汽车与生产中档汽车的厂家之间的关系。
3.需要竞争者:提供不同种类的产品,但满足和实现消费者同种需要的企业称为需要竞争者。如航空公司、铁路客运、长途客运汽车公司都可以满足消费者外出旅行的需要,当火车票价上涨时,乘飞机、坐汽车的旅客就可能增加,相互之间争夺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4.消费竞争者:提供不同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不同愿望,但目标消费者相同的企业称为消费竞争者。如很多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后,可以把钱用于旅游,也可用于购买汽车,或购置房产,因而这些企业间存在相互争夺消费者购买力的竞争关系,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对企业的竞争有很大影响。
三、从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来看,竞争者的类型有
1.市场领导者(leader):指在某一行业的产品市场上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的企业。如柯达公司是摄影市场的领导者,宝洁公司是日化用品市场的领导者,可口可乐公司是软饮料市场的领导者等。市场领导者通常在产品开发、价格变动、分销渠道、促销力量等方面处于主宰地位。市场领导者的地位是在竞争中形成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
2.市场挑战者(challenger):指在行业中处于次要地位(第二、三甚至更低地位)的企业。如富士是摄影市场的挑战者,高露洁是日化用品市场的挑战者,百事可乐是软饮料市场的挑战者等。市场挑战者往往试图通过主动竞争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地位。
3.市场追随者(follower):指在行业中居于次要地位,并安于次要地位,在战略上追随市场领导者的企业。在现实市场中存在大量的追随者。市场追随者的最主要特点是跟随。在技术方面,它不做新技术的开拓者和率先使用者,而是做学习者和改进者。在营销方面,不做市场培育的开路者,而是搭便车,以减少风险和降低成本。市场追随者通过观察、学习、借鉴、模仿市场领导者的行为,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不断发展壮大。
4.市场补缺者(nichers):多是行业中相对较弱小的一些中、小企业,它们专注于市场上被大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小部分,在这些小市场上通过专业化经营来获取最大限度的收益,在大企业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市场补缺者通过生产和提供某种具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发展的空间,甚至可能发展成为“小市场中的巨人”。
综上所述,企业应从不同的角度,识别自己的竞争对手,关注竞争形势的变化,以更好地适应和赢得竞争。
『贰』 简述市场营销基本框架的主要内容
1、创新战略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极好的外部环境。创新作为企业营销的基本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创新。知识经济对人类旧的传统观念是一种挑战,也对现代营销观念进行着挑战。为了适应新的经济时代,使创新战略卓有成效,必须树立新观念,即以观念创新为先导,带动其它各项创新齐头并进。
(2)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等广泛的内容,它是营销创新战略的保证。这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十分艰巨,例如,组织形式上,许多企业还没有完成现代公司制的改造,旧的组织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创新的缰绊。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分工过细,都不利于创新。
(3)技术创新。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的寿命期趋于缩短,技术创新是企业营销创新的核心。大中型企业要不断开发新技术,满足顾客的新需求,即使传统产品,也要增加其技术含量。
(4)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最后要落实到产品创新上,所以产品创新是关键。由于技术创新频率加快,所以新产品的市场寿命期也越来越短。
(5)市场创新。市场是复杂多变的。消费者未满足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营销者要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发现消费者新的需求,寻求最佳的目标市场。把全国各地都看成是自己的市场,因而在市场创新中缺乏针对性,导致营销效果和竞争力的降低。在市场创新中,要在科学的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从对消费者不同需求的差异中找出创新点,这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战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观念创新是先导,组织创新是保证,技术创新是核心,产品创新是关键,市场创新是归宿。
2、人才战略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和核心。但创新要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其实质是人与人、人的群体与个人高科技知识、智力、智能的竞争;是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与技巧的综合素质的竞争。
3、文化战略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它不仅是提高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它又以企业精神为核心,把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企业的确定的发展目标上来,它又通过对企业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以文字或社会心理方式对企业成员的思想、行为施加影响、控制。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许多企业的成功,是由于全体员工能够接受并执行组织的价值观。
4、形象战略
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广告、销售信息等很难引起消费者注意和识别,更谈不到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在此情形下,企业间竞争必然集中到形象竞争上。形象竞争,企业已经在应用,但很多企业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在知识经济时代,广告宣传也随之进入"印象时代",企业用各种广告宣传和促销手段,不断提高企业声誉,创立名牌产品,使消费者根据企业的"名声"和"印象"选购产品。
5、产品战略
产品战略基于企业战略,将公司愿景、使命和战略目标分解到产品群、产品线和产品,最后到各区域。产品战略通过产品的客户划分确定平台战略、产品线战略,并在产品的指导下确定资源配置计划。
『叁』 公众有哪些类型
各种类型 工人 农民等 老百姓就是公众
『肆』 公共关系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市场营销学)
在4P的基础上来加上两个P,6P理论里源面加入了公共关系和权力。
公共关系学与市场营销学的产生,有共同的前提条件---商品的高度发展。市场营销学把公共关系学作为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中,大力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充分利用政治手段。大市场理论的出现,也表明了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各学科相互包容、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公共关系学被纳入市场营销学之 中 ; 同样,市场营销学的内容也大量出现在公共关系学之中。
发展公共关系可以更容易开拓市场,讨好受众,并且使你的企业在当前市场中更有竞争优势,你可以想象如果大众和政治力量在背后撑腰,一个企业的发展势头会有多猛。
『伍』 公共关系学和市场营销学的关系
市场营销模式中就包括公共关系营销,即企业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营销。诸多企业在进行营销的时候有时会采用事件营销或公关营销来提高企业或品牌的知名度,这时候就涉及到公共关系了,即与组织打交道。
『陆』 简述公众分类的标准及其结果
公共关系公众的多标准分类
(一)按人口构成标准分类
可按照人们的性别、年龄、职业、经济状况、教育程度、政治或宗教信仰、民族等标准分类。
(二)按组织的环境标准分类
1.内部公众。与组织有着归属关系的内部成员
2.外部公众。和某一特定组织不存在直接的利害关系,但有着利益关系的外部组织或个人。
(三)按公众的组织状况标准分类
1、非组织公众。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中面对的无组织性的公众,包括流散性的公众、临时性公众、周期性公众、稳定性公众。
2、有组织的公众。是指公共关系活动中的特定社会组织与公众对象。包括社区性公众、环境性公众、管理性公众。
(四)按组织与公众发生联系的时间标准分类
1、未来公众。是指准备或将要与某一特定组织发生利害关系的公众。
2、现在公众。是指已经与某一特定组织发生了利害关系的公众。
(五)按照公众对组织的重要程度标准分类
1、首要公众。是指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力和决定性作用的公众。2、次要公众。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公众。3、边缘公众。其重要性对组织来说最小的那类公众。
(六)根据公众对组织所持态度标准分类
1、顺意公众。是指对一个组织的政策或行为持赞同或支持态度的公众。2、逆意公众。是指对某一组织的政策或行为持反对态度的公众。3、独立公众。是指对某一组织的政策或行为持中立态度的公众。
(七)按照公众发展的状况标准分类
1、非公众。在社会学中没有非公众。公共关系学中的非公众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某些公众既不受某组织某个事件或行为的影响,也不对这个组织产生影响。他们在这个问题或事件中就被称为非公众。
2、潜在公众。某些公众已经受到了某组织某个行为的影响,但他们本身尚未意识到这种影响及后果的公众。
3、知晓公众。不仅受到某组织的影响,而且已明确意识到这种影响,知道了这种影响将要带来的后果的那一部分公众。
4、行动公众。不仅受到某组织某个行为的影响,意识到这种影响及后果,而且行动起来,开始试图采取措施应对这些影响的公众。
(八)按组织的公关任务标准分类
1.集中影响的公众。在某项公关活动中,对特定组织有特别重要意义,因而需要组织对他们施加更多影响,才能达到公关目标的要求的公众。
2.扩散影响的公众。在某项公关活动中,对组织不具有特别意义,只需通过重要公众对他们进行更大范围的影响的那一部分公众。
(九)按照组织对公众的态度标准分类
1.受欢迎的公众。特指那一部分十分关爱本组织,处处支持本组织、经常给本组织带来利益和机会,因而使组织对他们十分欢迎的公众。
2.不受欢迎的公众。特指某些不时借故从本组织获取好处或利益而使本组织力图躲避的组织和个人。
3.被追求的公众。特指那些对本组织公众关系工作有特别意义,但与本组织无直接利害关系,须本组织竭力去接近和争取的组织或个人。如新闻媒体、社会名流。
(十)按照公众对组织的关心程度标准分类
1.一般公众。那些对本组织的境况不十分关心,对组织目前也无直接影响的公众。
2.留意公众。那些对本组织的境况和动向十分关注,对组织的发展亦有一定影响,须组织也必须对 他们予以关注的公众。
3.需要被告知的公众。那些对组织的某项活动有重要影响,但他们又不十分关注本组织,需要本组织主动去对他们做工作的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