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市场营销经典案例
有一位学员,他以前是做医疗器械销售的,做得很累,后来学习了营销之后就迷上了资源操控,他就做了这样一件事情,叫做植入式公益广告,赚的不多,但是从去年年底开始,空手赚了几十万,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案例跟其它案例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处。
第一步,搞定广告公司
他没有公司,他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他找到了当地的一家广告公司,这个广告公司就是做一些招牌、铁架广告栏这些东西的,找到这家广告公司之后呢,他说我有一个亲戚是防震抗灾局的,他们现在准备在每个小区做防震抗灾宣传栏,他可以把这个业务给我做,因为我不能以个人的名义去接单位上的活,所以说我必须挂靠一个公司,如果说可以的话,到时候挂靠到你的公司,到时我跟这个亲戚说一下,把这些业务都给你做。
其实这个人根本就不认识什么防震抗灾局的渠道,也没有什么亲戚在防震抗灾局,这是一个虚拟的筹码,不过就这样他一下子就整合到了广告公司。
第二步,搞定防震抗灾局
他找到防震抗灾局,拿了一份报告说,现在中国灾难频频,我们防震抗灾局应该也有这种义务,把这些知识宣传给市民,你看现在由我们广告公司出资在每个小区每个社区门口做公益广告位,其中1/3给你们防震抗灾局做公益宣传,2/3我们推荐一些好的品牌商家的广告收回一些成本,那么其实这里就是它的盈利点。
因为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这些政府组织是有义务来做的,但是没有途径,你有这么好的方式来做,并且不违背原则,而且还做出了政绩。当然这里是要打个小的铺垫,就是他不止谈了一家,他谈了很多家,谈了交通局,谈了房管局,谈了食品安检局等等,谈判方式跟与防震抗灾局一样的话术,但是只有这一家答应的比较敞亮,一下子就签了。
第三步,搞定商家投放广告
做广告铁架是需要成本的,他拿了委托书找到本地的商家来做广告,出示了一个栏目的样本,他说我们现在有3000个小区需要做这个宣传栏,我们以每100个小区为一个单位,每个社区都有几千户人家,你这个广告覆盖几千几万人,每个单位就可以达到近百万的浏览量,基本上一年进进出出就给你形成了品牌印象,他把广告位分成了二十几块,每一块是1万多块钱,最终商家讨价还价,以1万块钱成交,每个单位总成交20多万,3000个小区划分成了30个盈利单位。
第四步,搞定物业小区
如何让物业小区愿意投放广告,其实你只要给钱就行了,这是一个典型的空手套,除一些成本收益还是不菲的。
如何盈利?
前面跟防震抗灾局提到的2/3投放广告收回成本,我们说是这样说,实际上我们是有利润的,我们把每个环节的成本控制好,利润自然就出来了。
回到本质,为了让你进一步加深理解,我们再次对植入式公益广告详细解析,其实与搞定比尔盖茨案例一样的原理,南昌学员当时发现公益是植入广告的商机,把广告植入到物业小区,这样能小赚一笔,但物业小区的状况一般非常难进,而且广告价格也非常高,并且物业小区不愿意配合,一个个都牛逼哄哄的,所以就开始思考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做,能让物业服服帖帖的配合我们呢,并且能拿到最低的物业广告价格甚至免费整合,最终就想运用公益的形式来做。
首先公益的形式一般都会有政府相关机构参与或者非常有影响力的企业参与,比如交通局、房管局、食品安全局等,无论物业的负责人是多大的官,一般都会服服帖帖的配合,影响力也很容易做到事情也好办,但是自己没名没分,这个事情就不好做。
接下来就会思考最终决定谈判交通局、房管局、食品局、防震抗灾局等,只要有了他们的加入,哪怕是付费也比正常低很多,而且配合度都非常高,因为这些监管局影响力都是公认的,无论你是多大的官很容易镇住他,而且借着公益的形式,这个事情就更容易办妥。
虽然有了清晰的思路,但这些监管局的领导也不会见你,更不会相信你能把事情办成,况且你还想空手套白狼,所以就必须有一个可信的身份。这个身份本身我们是没有的,所以也必须要整合,那到底用什么身份这成了一个难题,因为以什么身份都可以,只要能让防震抗灾局相信,并且对当前的这个项目有着帮助,最好能连环使用,最后就想到了广告公司。
这个学员并不是想帮广告公司带来生意,而最终整合广告公司的目的是借力广告公司的名义方便谈判,当时发现与商机相关的市场有这几个痛点。
其次,当时广告公司给商家的印象超级不好,商家花钱做广告没效果,正好有防震抗灾局的身份,所以跟商家谈的时候可以用防震抗灾局的身份来谈,威力比广告公司身份还大,综合考虑就不能用广告声公司的身份了,用了反而会坏事,因为商家对广告公司的印象特别不好。
但是谈防震抗灾局的时候,必须有一个大的身份,而且也发现防震抗灾局也有义务来宣传防震抗灾的相关内容,我以广告公司的名义来做就比较合理,一个是我本身就是做广告的,第二个也可以以扩展业务为由低成本制作,并通过收取商家广告费平摊成本,以广告公司的名义来谈判,这样就非常合情合理了。
防震抗灾局宣传途径解决了,成本问题也解决了,政绩还是自己的,广告公司也拓展了业务,说实话当时也没想到其他身份,最终通过以上判定以广告公司的名义来谈判,所以一定要选择最适合的身份,只要能把这个事情干成参与的人越少越好,因为涉及到风险与管理的问题,但每个点都要相互制约,本书的每个案例都已经表现出来了,请大家反复学习,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欢迎关注“营销策略”公众号
回复“案例”,99套经典实战案例免费领……
接着就去谈广告公司,你不能以商家的身份、不能以物业的身份、也不能以自己的身份去谈,最终对比后,很自然的就以防震抗灾局的身份来谈。
广告公司搞定后,这样我就有了广告公司的身份,然后再以广告公司的身份去搞定防震抗灾局拿到委托书,再以防震抗灾局的身份去谈商家谈小区,最终我们这五个关键点,南昌学员,广告公司,物业小区,商家,防震抗灾局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这就是通过弱小的我,把本来和我没有关系的、不可能干成的事情用了牵线搭桥,建立了强大的资源库。
防震抗灾局之所以参与,首先是公益活动,做出政绩对他们是有益的,其次确实有义务宣传,最后还不需要花费防震抗灾局的任何成本。
② 市场营销管理软件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推荐智赢IPOWER,集成进销存+财务+CRM,真正BS结构,不限用户数,几百元终生使用,终生免费升级。不限用户数(点数),或访问智赢软件官网在线免费试用或在线试用。集约化再造,智能表单处理。3D报表集成采购+销售+库存+财务+客户管理,即将增加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等实用模块。
B/S架构,单机、局限网、互联网均可使用。克服传统C/S软件使用局限,远程访问需借助第三方解决方案(如VPN)。
集约化流程再造,智能表单处理,3D报表分析。
提供基础包+套件的软件应用模式,更自由,更灵活。
无需增加软硬件及相关人员配置。一次购买,终生使用,终生免费升级。
实施周期短:傻瓜化安装,安装即用。
不限用户数,不限硬件,零客户端成本维护,信息化成本最低化。
各时间段的经营状况综合分析。
销售机会及跟进记录,下次跟进自动提醒,机不可失。
客户服务及受理情况一目了然,提升企业服务质量。
往来单位的订单,出货,退货等单据详细记录,每笔业务均有账可查。
对供应商供货情况进行统计及趋势分析,掌握供应商供货变化及供货量。
对客户采购情况进行统计及趋势分析,掌握客户采购变化及采购量。
对往来单位利润贡献率进行分析,并进行年度趋势分析。
对往来单位往来账务明细分析,掌握每一往来单位应收/应试付款状况及实收/实付比例。
对应收/应付款单提前提醒或超期提醒,加速企业回拢资金。避免坏帐出现。
职员往来单位拥有量分析,掌握职员销售能力或销售潜能。职员销售任务分配及考核。
每位职员详细工作记录,评价职员表现,有章可循。
对每位职员进行利润贡献率分析。
对职员分工进行明确权限设置。
详细的商品采购、销售记录。
对商品销售进行分析,掌握各个时期旺销/滞销商品。
对各商品进行利润贡献率分析。
对商品存量进行分仓分析及存量上下限提醒功能,避免积压或脱销。
资金出入账明细分析。
③ 市场营销学书籍
市场营销学方面的书籍个人认为《营销管理必读12篇》最经典了,关键是真正能学到东西,推荐。并且,很多大牛都有推荐《营销管理必读12篇》,足以看出这本书还是比较靠谱的,不像其他书,就知道鬼扯。之前也看过很多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说实话,真的很心累。大部分都是在浪费我的时间。P.S.本人非市场营销专业,但也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转个书评供参考:
市场营销经典书籍推荐,营销方面的书这本不容错过!
书中自有黄金屋,很多人都梦想通过读书来不断提升自我,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同样如此。
说到读书,在图书馆及书店能找到的营销管理方面的书籍诚然不胜枚举,但内容质量却大多堪忧。耍花架子、空谈理论是多数市场营销书籍都难以跳出的窠臼。找到一本好书,真正能学到对自己专业和岗位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难了!
笔者有幸在朋友的推荐下阅读了《营销管理必读12篇》这本书,不由得感叹,如果真的有什么市场营销书籍还值得推荐的话,那恐怕就是这本《营销管理必读12篇》了。
④ 大家给推荐几部好点营销类书籍
1、《影响力》
在这本书中,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
(4)市场营销金维他PPT推荐扩展阅读
营销策划注意事项:
1. 告诉访客我们是做什么的?方案(产品)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执行方案后要实现多大的价值?即What?
2. 针对产品/品牌推广的问题在哪里?执行营销方案时,要涉及那些单位或地方? 即Where?
3.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策划方案?为什么要这样执行…… 即Why?
4. 谁负责创意和编制?总执行者是谁?各个实施部分由谁负责?即WHO?
5. 时间安排如何进行?营销方案执行过程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即WHEN?
6. 各系列活动如何操作?操作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如何及时处理解决?即HOW?
⑤ 关于营销方面的书籍
1 《我把一切告诉你》:《我把一切告诉你》是2012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万里依然回,讲述了答一介草根蓝小雨用一颗奔腾的心奔走在人生路上的故事。
2 《从谷底到山巅》:《从谷底到山巅》是2011年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云。
3 《销售中的心理学》:销售中的心理学》通过对概念的阐述和翔实案例的分析,旨在指导销售人员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看透客户的内心,更好地促进销售工作,实现成功销售。
(5)市场营销金维他PPT推荐扩展阅读:
营销技巧是对客户心理、产品专业知识、社会常识、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的掌控运用。
营销技巧是销售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工作的技能,做营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过程,宗旨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常用的营销技巧有引导成交法,假设成交法,关键按钮成交法,富兰克林对比法,门把成交法,软硬兼引施法。
⑥ 市场营销经典案例与解读的图书信息(二)
书名:市场营销经典案例与解读
图书编号:1187749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定价:22.0
ISBN:712101355
作者:胡德华
出版日期:2005-08-01
版次:1
开本:小16开 本书为作者精心挑选的国内外经典营销案例,主要涉及市场抢占、市场扩张、品牌培育、促进销售、新特广告、创新取胜、文化营销、角色行销、关系营销、危机公关等方面的内容,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在编著过程中,一方面注重案例的真实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力争做到便于阅读和理解,并能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辅助教材,也可作为企业营销与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或自学读本。 第1篇 市场抢占案例
案例1.1 微软怎样进入中国市场
案例1.2 三星何以后来居上
案例1.3 TCL的成功崛起
案例1.4 诺基亚开拓新新人类
案例1.5 花旗再度飘扬上海
案例1.6 舒适叫板吉列
案例1.7 伊利成为北方的狼
案例1.8 小家电市场的射雕术
案例1.9 低价位商品的介入法
案例1.10 天山鹿茸如何巧攻市场
案例1.11 高端品从二级市场发力
本篇案例解读
第2篇 市场扩张案例
案例2.1 国美的一夜崛起
案例2.2 华帝的成长奇迹
案例2.3 联想的腾飞秘诀
案例2.4 奇瑞的黑马之路
案例2.5 光明乳业的三板斧
案例2.6 燕京啤酒的并购扩张
案例2.7 澳柯玛实施走出去
案例2.8 青岛啤酒的市场扩张之路
案例2.9 奥克斯空调划定生死线
案例2.10 不用广告也能实现扩张
案例2.11 市场快速扩张7步曲
案例2.12 强龙如何巧压地头蛇
案例2.13 精细营销撬开快速制胜的大门
本篇案例解读
第3篇 品牌培育案例
案例3.1 乐百氏为何赶不上娃哈哈
案例3.2 纳爱斯的品牌艺术
案例3.3 同仁堂用文化传播品牌
案例3.4 德力西的品牌实践
案例3.5 普渡把鸡肉做成名牌
案例3.6 宝洁一俗到底
案例3.7 个性让品牌一夜成名
案例3.8 知名品牌的延伸之路
案例3.9 从做工厂到做品牌
案例3.10 品牌价值从管理中来
案例3.11 万家乐之忧
案例3.12 新赢销塑造新品牌
本篇案例解读
第4篇 促进销售案例
案例4.1 百事为何在华亏损20年
案例4.2 恒源祥一夜成羊名
案例4.3 斯沃琪的胜利
案例4.4 袜子与财富
案例4.5 把木梳卖给和尚
案例4.6 光脚的挡不住卖鞋的
案例4.7 世贸废钢与点废成金
案例4.8 翠微投资洗衣粉的背后
案例4.9 华龙面到底怎么吃
案例4.10 脆弱环境中的制胜之道
案例4.11 终端促销,一招制胜
案例4.12 21金维他的神秘礼物
本篇案例解读
第5篇 新特广告案例
第6篇 创新取胜案例
第7篇 文化营销案例
第8篇 关系营销案例
第9篇 角色行销案例
第10篇 危机公关案例
⑦ 市场营销看什么书比较好(比较实用)
市场营销书籍的话推荐你看《营销管理必读12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实用、有实战意义的。其他的书不好评价,主要是市场上汗牛充栋的营销书籍太多了,也很难说对营销人员会有多大帮助。
一个学科的确立总有伟大思想者和他极负盛名的著作出现,如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于经济学,彼得·德鲁克的《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于管理学。对于营销学来说,《营销管理必读12篇》便是无可争议的标志。
《营销管理必读12篇》已然已成为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之作,它被选为全球最佳的50本商业书籍之一。在大多数学校的MBA项目中,这本著作是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教材,它改变了主要以推销、广告和市场研究为主的营销概念,扩充了营销的内涵,将营销上升为科学。在这之前,市场营销是4P营销组合(proct:产品;pricing:价格;place:地点;promotion:推销)的同义词,随着市场营销概念的不断拓宽,重新定义4P成为当务之急,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企业必须积极地创造并滋养市场。归根结底,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赢得顾客。而为了与形形色的顾客建立联结,出色的营销管理能力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