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供给侧改革会给企业带来哪些问题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㈡ 供给侧改革带给零售业哪些启示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中国主张的“供给侧改革”拥有更多的新意,一方面没有排斥总需求管理,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就是在着眼于结构而不是总体的方面,再就是主张创造新供给(不是单单刺激供给侧)。
12月1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供给侧改革及零售业发展小型座谈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飞,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郑万河同,物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蒙进暹,京东集团副总裁邓天卓,乐友(中国)有限公司创始人龚定宇等参加了研讨。
与会专家、企业家认为,对消费者来讲,零售业就是供给侧;而对生产者来讲,零售业又代表需求侧,这种特殊的地位让流通行业在供给侧改革中承担重任,不管对实体店还是电商来说都是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新挑战。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是需求侧管理失效或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根本上讲,供给侧改革是解决有效需求,是更明晰的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满足需求,创造新需求,核心是推出更能满足需求的好产品,解决的是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而简政放权、打破区域格局,建立全国大市场,继续给企业松绑,是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方向。
零售行业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契机,同时在政策层面也应鼓励流通行业的发展,解决流通成本过高,税负负担过重等问题。
供给侧改革必将促进零售商继续向商业本质转型,加强商品创新,业态创新,供应链优化,大数据应用。同时促进零供关系创新升级,倒逼零供数据共享,深度合作。
与会专家和企业家认为,互联网给供给侧改革中解决过剩产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要淘汰低端产能就要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监管,确保商品质量。与会专家和企业家认为,供给侧改革应该大力鼓励自营电商和实体连锁经营的发展,鼓励沿海的过剩产能与实体零售的需求对接,从而将出口导入内需。
专家还指出,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连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两大重磅文件也都是部署消费升级,培育新供给、新动力。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在支出端主要是要推进消费在GDP中的比重,而在供给端则是要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随着转型的深入,中国必然要淘汰低端制造业而转向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
上海商学院教授顾国建则认为,供给侧改革还包括流通领域各供应链环节上的制造商、代理商、经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交易行为、交易制度与交易方式的改革。供应侧端流通领域的多环节和低效率现状造成的价格高企和流通产业职能履行不到位这两个主要问题必须要进行大力改革。
㈢ 如何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改革,对象是体制机制,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离开了这个“改革”实质,去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偏离本来的含义。实际上,仅从汉语语法上讲,不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供给侧改革”,都是一个偏正结构短语,“供给侧”是定语,“改革”是中心语,显然“改革”是中心意思。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我国供给侧的一些妨碍供给结构适应需求变化的旧体制。所以,虽然“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但不是改革本身。关键是看,谁去做,以怎样的方式去做。改革的对象是体制,而不是问题或任务本身。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总书记强调,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实际上,我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离了“结构性”的实质,谈供给侧改革就没有意义。结构性改革一词其实来源于西方,强调的是对产生结构性矛盾的体制问题,包括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关系进行改革,比如,欧洲的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国,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这种问题的产生有特殊体制原因,主要是政府与企业关系扭曲。其实,供给侧原本不是问题,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有一只“有形之手”在起反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理顺这些关系,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该入土的“僵尸企业”,就让它“入土为安”。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供给学派的主张。总书记强调,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大家知道,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学派极力主张大幅度减税,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包括通过降低税费来减轻企业负担的要求,但不仅改革的性质与供给学派主张有根本的不同,而且改革的范围也要远远超过供给学派的主张。
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结构调整。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结构调整。其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与结构性问题有关联,但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具体措施上都不等同于结构调整。过去,结构调整通常采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三种手段,更多的是采用行政手段。很显然,这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不排斥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比如减少亏损补贴、停止僵尸企业贷款、依法实行企业破产等,但与以往不同,对结构的调整将主要是通过改革的办法,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对传统的调结构方式进行反思后做出的主动选择。
第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这显然是误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决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方案,但我认为,这样的方案,即使冠以“计划”之名,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了。现在需要的是体制改革,如果只调结构,而不改体制,就难免会陷入“过几年又来一次调整”的怪圈。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㈣ 供给侧改革对消费者有什么影响
这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盈利模式”, 雪松资本_君华集团张劲指出,“‘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投资和出口目前已然遇到了发展瓶颈,因此如何解放消费,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动机。通过新供给和新的价值创造去适配消费需求,这是国家乐见其成的,逼着企业摒弃‘无效产能’寻找新的经济突破口来适应消费。作为企业,如果还抱着‘无效产能’盈利的想法,就是在做美梦。举个例子,‘去日本买马桶盖’现象折射的就是‘有效产能不足’这一问题,供给侧改革风口下,国内生产‘马桶盖’的企业就要反思:如何让目标消费者不再去日本?
㈤ 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 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障碍、大量的过剩产能和经济结构性问题等,都是需求侧管理所无法解决的,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多做些工作,则可以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基础。
㈥ 供给侧改革将给钢铁电商带来哪些机遇
在经济增长放缓,市场中高端需求扩大,但有效供给不足的形势下,国家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期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率。对于具有政策驱动性特点的环保产业,此轮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环保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科技、资本、人才、信息和创新等高级要素的投入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又会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