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品牌学的品牌的概念
对于品牌的定义有多种,有的观点认为:品牌就是牌子,商号、商标,而著名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这样解释品牌:“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
上述定义说明品牌是一个复合概念,它由品牌外部标记(包括名称、术语、图案等),品牌识别、品牌联想、品牌形象等内容构成。
我以为所谓“品牌”是企业或品牌主体(包括城市、个人等)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全息浓缩,而“这一浓缩”又可以以特定的“符号”来识别;它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社会,企业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产物。从市场角度看,企业生产产品,但品牌存在于社会环境及消费者的心理,可这品牌又属企业所有。
与品牌相关的概念
1. 什么是“牌子”?
“牌子”是品牌的俗称,也称为商品或服务的脸谱。“牌子”是人们对品牌、商标、名牌等通俗称谓。其基本含义与品牌相通。
2. 什么是“商标”?
“商标”,英文为“trade mark”,顾名思义,就是商品的标记。这种标记不是显示商品名称型号、性能、产地,而是一种归属标记,是生产或销售它的那个企业的标记。当人们熟知商标后,就能以商标分辨产品或服务由哪个企业生产或销售。我们常说“格力空调”,“格力”就是商标,“空调”则是商品的名称,由“格力”商标人们可能联想其生产厂家,产品性能等。
商标由一些文字、图案或符号组合,对于企业它们的商标通常是由固定的文字、图案或符号组成。用户或顾客可以通过这些特定标记加以识别。
3. 什么是“注册商标”?
商标企业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注册并批准使用后,就成为“注册商标”。商标的的注册企业便拥有所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专刊权、著作权,其商标受到法律保护。注册商标具有排他性,不同企业的商标不能相同,一般来说同行业经营范围内商标必须是独家拥有。
4. 什么是“驰名商标”?
“驰名商标”是众多商标中的“领先者,优等生”。在中国“驰名商标”是由国家的主管机构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认定的。一个企业使用的商标,首先作为商品或服务的标志能够代表良好的质量,其次知名度高,美誉度高且信任度或忠诚度也要较高,其商标经过政府主管机构认定,即可成为驰名商标。
“驰名商标”作为商标群中的“佼佼者”容易成为被人假冒,仿造和损坏的目标,应加强保护意识,运用法律、科技等手段加以保护。在经济全球化及竞争自然化的时代出现许多抢注商标、仿冒商标的事件,一定要把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的保护当做一件战略的事情来考虑。
5. 什么是“名牌”?
“名牌”,简单的说,就是知名品牌,或在市场竞争中的强势品牌。
“知名”的内涵是:“四高” 知名度高,美誉度高,信任度高,追随度高,除此之外还在反应度、认识度、美丽度、传播度、忠诚度等方面也应有上佳表现。名牌应是这几者在一定程度上的统一。有观点认为名牌就是知名度高,这绝对是片面的。“知道”与“赞美”并不是一回事,“众所周知”并不等于“众口称赞”;也有观点认为名牌就是美誉度高,这也存在片面性,美誉度高的品牌若知名度不高,也不能实现其经济目标,另外“众口所赞”并不等于“人人购买”, 因此,美誉度还应和知名度、追随度、信任度、认知度、畅销度、美丽度、满意度等相结合,相统一,才能造就名牌。 它是把国家当作品牌而需要发展的一门品牌学次级学科。主要研究如何把国家当作品牌来经营从而立足于世界的国家发展战略问题。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代表作有:
Porter(1990)的《国家竞争优势》;Kotler(1997) 的《国家营销》等。虽然这些著作没有明确提出基于品牌来架构其研究内容,但毕竟弥补了过去传统经济学研究的局限性,不仅从政府,也从微观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进行一体化探讨国家的发展问题,可以说这为国家品牌学的诞生奠定了多视角的理论基础。
按品牌思维出发点和品牌塑造应用方法划分
(即以不同侧面的品牌属性作为研究目标):具体包括从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关系现象、艺术现象、审美现象、政治现象、营销现象、传播媒介、符号现象、生态现象等方面来研究品牌。基于以上两种划分,我们对品牌学中日益突现的研究方向和次级分科进行整理性研究(如图1所示)。尽管品牌学本身作为一门学科提出的时间不长,而且多数次级分科目前还够不上一门学科,但为了规范品牌学研究,防止某些问题不能被恰当地提出并得到有效的关照和解决,因此特别需要站在学科未来发展的高度规范品牌学科框架。限于篇幅,这块将只简略介绍部分次级学科。 它是把品牌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符号学是研究分析特定环境中符号功能与结构的科学,符号学研究消费者怎样理解市场中的象征意义。品牌符号学应包括第一符号学(语言学研究模式,即把品牌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来对待)、品牌第二符号学(精神分析研究模式)和品牌叙事学。品牌叙事学运用文学叙事学的研究成果来研究品牌产品及其相关信息(如宣传材料等)的叙事构成,其中包括品牌叙事话语研究和叙事结构研究。
7、品牌信息传播学
Duncan和Moriarty 认为,控制和影响品牌信息是经营品牌关系的基础,确认信息来源格外重要,换言之,就是要找出到底是什么部门、产品、服务、计划或人员是信息的来源,在此之后,就可制定策略和战术,以控制、影响信息,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并加强信息,最重要的是,避免信息出现矛盾的现象。他们经过对品牌接触点的分析,归纳出了四大品牌信息来源:经过设计的信息、产品信息、服务信息、未经设计的信息等。整合营销(IM)理论及营销传播(IMC)理论为品牌信息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是把品牌作为生命体来研究其运动规律的品牌学次级分科。这是刚突现出来的新兴研究方向和领域。Aaker明确提出了基于单个企业品牌系统的“品牌群”概念,指出这是一个认识品牌的全新角度。而 winkler则系统探讨了“品牌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管理问题,并指出品牌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充满活力的、不断变化的有机组织。王兴元则进一步扩展了名牌作为一种关系性契约的观点,明确提出“名牌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对名牌生态系统的构成、名牌生态系统演化、品牌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合作、名牌生态系统的评价与诊断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品牌生态系统、品牌生态管理和品牌生态学的概念。“品牌生态” 突破了传统品牌的“现象说”,它为企事业组织提供了从品牌本质出发重新认识品牌内涵,审视品牌及其生态系统的全新视角。
❷ 生态品牌标准是什么
许只能称之为“时代之殇”。一如零售巨头大润发被收购时,业内人士曾发出的感慨,“它竞争过了所有同行,却输给了这个时代”。
无独有偶,诺基亚ceo在被微软收购时也曾发出了类似的感慨,“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
这些企业缘何走向衰败,面对全新的时代企业又该如何保持活力?叩问时代,或许得不到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我们却希冀通过这种持续的追问,尽量做时代的同行者,保持发展活力。
如今互联网经济的红利正逐渐褪去,一个全新的物联网时代正加速到来。恰如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所言,互联网即将消失,一个高度个性化、互动化的有趣世界——物联网正加速到来。
对时代趋势的判断,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有着更为独到的见解。他曾公开表示,在物联网时代,企业要么转型为生态品牌的引领者,要么成为生态品牌的合作方。
向生态品牌演进,这是海尔对时代之问的回答,也是海尔踏准时代脉搏、保持与时代同行的具体路径。对此,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副教授、“未来营销倡议组织”研究学者费利佩·托马斯表示,“物联网生态品牌这个概念是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的。在物联网生态品牌系统中的每一个品牌的价值都因此获得提升”。
针对物联网的时代之问,企业界、学界以及研究机构似乎正在给出愈来愈清晰的共同答案,那就是生态品牌。在刚刚结束的人单合一模式国际论坛上,凯度集团携手牛津大学与海尔共同发布的《物联网生态品牌标准白皮书》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这份白皮书凝聚着来自企业界、学术界和咨询界的顶级智慧,堪称是针对物联网时代发展的一部指南,其权威性也不言而喻:凯度是一家以数据研究为核心的咨询公司,对全球产业发展有着深入的研究;据泰晤士高等教育机构发布的榜单,英国牛津大学在2021年世界大学排名中连续5年蝉联首位。
在该白皮书中,物联网生态品牌第一次拥有了明确的定义,“物联网生态品牌是通过与用户、合作伙伴联合共创,不断提供无界且持续迭代的整体价值体验,最终实现终身用户及生态各方共赢共生、为社会创造价值循环的新品牌范式”
❸ 吴少岩博士的联系方式或者下载论文《基于遗传与进化原理的搜索、优化技术》
品牌生态学:生命原理时代的品牌控制论
内容摘要:本文借鉴生态学中相关概念的定义,对品牌生态学的概念进行界定,进而指出品牌生态学的产生背景,并概述品牌生态学的几个重要理论。
关键词:品牌生态学 生命原理时代 品牌控制论
品牌具有特殊的生物属性和生态属性。美国著名品牌专家Lynn B.U Pshaw将品牌描述成复杂的生物;迈克尔•穆恩等在《火炬品牌:网络时代的品牌铸造》中论述了品牌具有的生命性质;世界营销管理大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认为品牌是有生命力的,是有灵魂的,在市场中,它具有无限的灵性。可以说,品牌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体,它具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以及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进化、感应、运动等生物学特性(王东民,2004)。基于品牌的生命体特征,品牌管理者们必须用生态学的眼光审视品牌的生命历程及其与周围环境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生命原理时代的品牌控制理论,革命性地创造21世纪成功的品牌生态管理模式。
品牌生态学的概念
品牌生态学是一门新成长起来的学科,关于它的定义、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以及所采用的方法,都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在对品牌生态学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之前,必须要明确生态学中的几个相关概念。
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这里,生命系统是指由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组成的不同的生物系统,而环境则是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环境系统。
生态群落:在特定的空间或特定的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国内众多学者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时,经常混淆“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借鉴生态学对“生态学”、“生物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定义,本文认为,品牌群落是指在特定的商业领域里,具有一定的品牌种类组成及其与周围商业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品牌种类、数量、品牌力等)和功能结构(品牌相互作用格局),并具有特殊功能(演替、协同进化、自然选择)的品牌集合体;品牌生态系统是指“在特定的商业领域里,品牌群落与其商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品牌生态学则是指“研究品牌系统(品牌生命体、品牌种群、品牌群落等不同尺度的品牌系统)与商业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品牌生态学诞生的背景
英语“品牌”(brand)一词源于古挪威语的“brandr”,意思是“打上烙印”,这可以说是品牌最为原始的定义。如今,品牌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早期“识别”的范畴,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态势。例如,Philip Kotler(1997)认为,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Burleigh B. Gardner 和 Sidney J. levy(1955)认为,品牌是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它的创建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奥美公司认为,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的关系,消费者才是品牌的最后拥有者,品牌是消费者经验的总和;Alexander L. Biel认为,品牌资产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及所有有形资产以外的无形资产,等等。总的来说,以往关于品牌的概念可以从符号、情感、综合、关系、资产、媒介这几个角度进行定义的。
伴随着品牌内涵的日益多元化,客观上形成了一个以品牌为中心的复杂系统,包括品牌拥有企业、供应商、中间商、消费者、竞争对手、媒体、政府等经济、社会各要素,甚至还包括是一些自然要素。因此,人们必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品牌的内涵及其所处的复杂环境,以求建立起新的品牌理论和品牌管理模式。生态学是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桥梁,近几十年来,生态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向其他学科渗透,诞生了诸如生态经济学、社会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汉语学、教育生态学、商业生态学、企业生态学等边缘分支学科,品牌生态学便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品牌生态学理论概述
品牌DNA理论
品牌的核心价值被认为是品牌的基因,其品质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标准进行衡量(曾朝辉,2003):排他性,品牌的核心价值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可以明显地区别于竞争对手;执行力,能够将品牌所提出的核心价值贯彻到底;感召力,体现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兼容性,体现在空间和时间的兼容。
品牌生命体复杂性理论
品牌生命体具有复杂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多基元的复合体,不可能由营销、服务、单个企业或其它任何一个具体成分构成;基元间广泛互动,最终表现为一种生态系统;次序和层次,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和不同等级的层次;有机整体优于部分机械之和,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开放性与适应性,表现为在过程中不断演化。
品牌生命周期理论
曼弗雷•布鲁恩教授认为品牌生命周期由6个阶段组成,即品牌的创立阶段、稳固阶段、差异化阶段、模仿阶段、分化阶段以及两极分化阶段。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1997)认为,应该用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加以分析,即品牌也会像产品一样,经历一个从出生、成长、成熟到最后衰退并消失的过程,但同时也承认许多老品牌在现实中经久不衰。约翰•菲利普•琼斯认为,品牌发展过程并不完全遵循成熟后必衰退的规律,它是一个自我实现的概念,而不是一个自然生长的概念,不一定会随产品而进入衰退期;品牌生命周期学说往往会诱导企业不恰当地将旧品牌向新品牌转移,造成真正的资源损失。
品牌适应理论
美国科学家霍兰(J.H.Holland)提出,“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王东民(2004)认为,品牌系统是一种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能够通过不断地形成新性质或新功能来适应外界的挑战或改变。彭赟和张锐(2004)认为,适应是品牌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它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品牌的适应包括形态构造的适应、行为的适应(运动、延伸、移植、迁移和迁徙以及保护、防御和抵抗)、生理及营养适应(品牌生物钟、休眠以及生理生态变化)以及协同进化适应。
品牌群落理论
多元化企业一般由主品牌、一系列产品受托人、托权品牌、亚品牌和复杂的附属品牌构成,容易出现各层次品牌塑造与信息传播弥散,甚至相互冲突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世界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大卫•A•艾克在《创建强大的品牌》一书中指出,品牌生态管理除了构造企业内部品牌系统的战略外,还要通过精心地组建相互关系、相互促进的品牌群(David A.Aaker,1998)来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提出了“品牌群落”的概念。品牌群落理论运用生物群落原理来解决这一品牌群组合效应差的问题,同时,对如何有效利用现有品牌的协同效应进行品牌延伸与规划进行研究。
品牌生态系统理论
安格尼斯嘉•温克勒在其著作《快速建立品牌:新经济时代品牌策略》中提出和系统探讨“品牌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管理问题,并指出品牌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充满活力的、不断变化的有机组织。品牌生态系统是一个充满活力并不断变化着的复杂有机组织(Agnieszka Winkler,1999)和体系,有着极其复杂的层次和结构(张中哥等,2003)。我国学者王兴元(1999,2000)提出“名牌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出名牌生态系统是指以名牌为龙头的品牌生态系统,由环境、名牌、企业、供应商、中间商、顾客、公众、相关组织与群体等成员组成、各个成员依赖名牌获利而得以生存与发展、它是社会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黄昌富(1999)、王新新(2000)、陆娟(2002)张锐(2002,2003)等人也对品牌生态系统特征进行了探讨。
品牌生态学作为一门新成长起来的学科,已经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然而,这一领域的大量研究工作欠深入,大多数理论还只是停留在概念引入以及现象描述的层面上,而对深藏在品牌个体、品牌种群、品牌群落、品牌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理生态运行规律及其调控机制,只是开展了一些初步的探索,这有待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张锐.品牌生态学—品牌理论演化的新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8(25)
2.王兴元.品牌生态学产生的背景与研究框架[J].科技进步理论与管理,2004,7
3.张,张锐.国内外品牌本性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9)
4.李博.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王兴元.品牌生态学产生的背景与研究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7
6.王东民.品牌生命的复杂性和复杂的品牌生理生态学[J].商业研究,2004,6
7.曾朝辉.品牌基因—品牌核心价值设定[J].企业研究,2003,1
8.彭赟,张锐.生命型品牌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研究[J].企业经济,2004,3
9.张中哥,张锐,张.基于生态系统的品牌经济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03,19
10.王兴元.名牌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合作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0,6
11.[美] 温克勒(Winkler A.M)著,赵怡等译.快速建立品牌:新经济时代的品牌策略[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2.[美] 保罗•霍肯(Paul Hawken)著,夏善等译.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3.James F. Moore.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M]. Arts & Licensing international, inc.1996
14.Duncan, T & Moriarty. S.. Driving Brand Value[M]. McGraw-Hill, 1999
❹ 张锐的学术论文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在CSCD、CSSCI源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7篇,被EI、ISTP、ISSHP收录14篇。部分论文(均合作发表)清单如下:
1.“论生态型品牌关系的框架建构”,《新华文摘》,2005⑺转载
2.“品牌哲学产生的背景与研究框架”,人大复印资料《市场营销》(理论版),2009⑶全文转载
3.“论生态型品牌关系的框架建构”,人大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2005⑶全文转载
4.“基于干扰理论的企业衰败机理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2005⑸全文转载
5.“国内外品牌本性理论研究综述”,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4⑸ 全文转载
6.“品牌生态学:品牌理论演化的新趋向”,人大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2004⑷ 全文转载
7.“品牌生态管理:21世纪品牌管理的新趋势”,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3⑺全文转载
8.“基于品牌塑造的组织机构整合与界面管理研究”,《改革》,2009录用
9.“战略理论演化及战略生态研究综述”,《科研管理》,2004⑵
10.“企业管理科学的生态属性与学科发展”,《科研管理》,2006⑹
11.“战略生态学:战略理论发展的新方向”,《科学学研究》,2003⑴
12.“论生态型品牌关系的框架建构”,《管理评论》,2005⑴
13.“论品牌的内涵与外延”,《管理学报》,2009录用
14.“一个实验的操作性品牌定义及其模型分析”,《管理学报》,2009录用
15.“城市品牌论”,《管理学报》,2006⑷
16.“试论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管理学报》,2004⑶
17.“生态学视角下的战略理论研究与新发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⑵
18.“企业核心技能的系统开发策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⑿
19.“企业战略的生态透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⑸
20.“品牌教育学科建设及理论体系初探”,《西南大学学报》,2009录用
21.“品牌生态学:品牌理论演化的新趋向”,《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⑻
22.“重庆城市品牌塑造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⑻
23.“高校利益相关者管理:一个研究框架”,《科技管理研究》,2006⑶
24.“企业生态系统构成及运行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5⑶
25.“生态公司论”,《科技管理研究》,2005⑹
26.“扩展的品牌媒介理论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⑶
27.“论品牌科学学的建构与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⑹
28.“品牌生态系统化的结构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⑽
29.“品牌哲学产生的背景与研究框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⑾
30.“品牌理论体系的多面性透视”,《企业经济》,2008⑵
31.“国外品牌关系模型的演化发展及趋势”,《企业经济》,2008⑷
32.“品牌关系模型的演化发展及趋势”,《企业经济》,2008⑽
33.“生命型品牌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研究”,《企业经济》,2004⑶
34.“品牌的属性透视”,《商业时代(理论版)》,2007(30)
35.“品牌管理模式生态演化与发展”,《商业时代》(理论版),2003⒁
36.“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互动发展的关系模式研究”,《江苏高教》,2009⑴
37.“试论品牌学的概念框架及学科规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2004⑴
38.“国内外品牌本性理论研究综述”,《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⑴
39.“战略生态管理:内涵、实质及主要内容”,《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⑴
40.“城市品牌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互动关系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⑶
41.“基于干扰理论的企业衰败机理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⑵
42.“品牌生态管理:21世纪品牌管理的新趋势”,《财贸研究》,2003⑵
43.“品牌科学研究方向的四个根本性转变”,《经济论坛》,2003⑿
❺ 品牌生态学的理论体系
品牌DNA理论
品牌的核心价值被认为是品牌的基因,其品质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标准进行衡量:排他性,品牌的核心价值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可以明显地区别于竞争对手;执行力,能够将品牌所提出的核心价值贯彻到底;感召力,体现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兼容性,体现在空间和时间的兼容。
品牌生命体复杂性理论
品牌生命体具有复杂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多基元的复合体,不可能由营销、服务、单个企业或其它任何一个具体成分构成;基元间广泛互动,最终表现为一种生态系统;次序和层次,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和不同等级的层次;有机整体优于部分机械之和,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开放性与适应性,表现为在过程中不断演化。.
品牌生命周期理论
曼弗雷·布鲁恩教授认为品牌生命周期由6个阶段组成,即品牌的创立阶段、稳固阶段、差异化阶段、模仿阶段、分化阶段以及两极分化阶段。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1997)认为,应该用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加以分析,即品牌也会像产品一样,经历一个从出生、成长、成熟到最后衰退并消失的过程,但同时也承认许多老品牌在现实中经久不衰。约翰·菲利普·琼斯认为,品牌发展过程并不完全遵循成熟后必衰退的规律,它是一个自我实现的概念,而不是一个自然生长的概念,不一定会随产品而进入衰退期;品牌生命周期学说往往会诱导企业不恰当地将旧品牌向新品牌转移,造成真正的资源损失。
品牌适应理论
美国科学家霍兰(J·H·Holland)提出,“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王东民(2004)认为,品牌系统是一种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能够通过不断地形成新性质或新功能来适应外界的挑战或改变。彭赟和张锐(2004)认为,适应是品牌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它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品牌的适应包括形态构造的适应、行为的适应(运动、延伸、移植、迁移和迁徙以及保护、防御和抵抗)、生理及营养适应(品牌生物钟、休眠以及生理生态变化)以及协同进化适应。
品牌群落理论
多元化企业一般由主品牌、一系列产品受托人、托权品牌、亚品牌和复杂的附属品牌构成,容易出现各层次品牌塑造与信息传播弥散,甚至相互冲突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世界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大卫·A·艾克在《创建强大的品牌》一书中指出,品牌生态管理除了构造企业内部品牌系统的战略外,还要通过精心地组建相互关系、相互促进的品牌群(David A.Aaker,1998)来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提出了“品牌群落”的概念。品牌群落理论运用生物群落原理来解决这一品牌群组合效应差的问题,同时,对如何有效利用现有品牌的协同效应进行品牌延伸与规划进行研究。
品牌生态系统理论
安格尼斯嘉·温克勒在其著作《快速建立品牌:新经济时代品牌策略》中提出和系统探讨“品牌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管理问题,并指出品牌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充满活力的、不断变化的有机组织。品牌生态系统是一个充满活力并不断变化着的复杂有机组织和体系,有着极其复杂的层次和结构。我国学者王兴元提出“名牌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出名牌生态系统是指以名牌为龙头的品牌生态系统,由环境、名牌、企业、供应商、中间商、顾客、公众、相关组织与群体等成员组成、各个成员依赖名牌获利而得以生存与发展、它是社会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黄昌富、王新新、陆娟张锐等人也对品牌生态系统特征进行了探讨。
❻ 品牌理论有哪些
David A.Aaker(1998)明确提出了基于单个企业品牌系统的"品牌群"概念,首次将生态学的种群概念引入到品牌理论的研究中,并指出这是一个认识品牌的全新角度,又在2000年进一步提出了"品牌领导"的新管理模式;Agnieszka Winkler(1999)提出了品牌生态环境的新概念,并指出品牌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充满活力并不断变化的有机组织的论断。从上述品牌理论研究和发展历程看,品牌与生态的结合将成为品牌理论发展的新趋向,生态学将成为解决品牌复杂性问题的桥梁,成为品牌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新视角。
中文名
品牌理论
外文名
David A.Aaker
时间
1998
意义
解决品牌复杂性问题的桥梁
品牌品牌定位国内品牌mba智库mba智库网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品牌管理品牌文化定位品牌文化行为定向广告的原理
品牌理论
品牌理论研究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其历程概要如下:
1870年以前,为品牌观念时代。
1870~1900年,主要是个体生产者拥有消费品品牌。
1915~1928年,主要在广告方面突出了品牌的宣传,有了新的管理方式,即品牌由职能部门管理。
1930-1945年,出现了品牌经理,诞生了品牌管理系统(Neil McElroy,1931)。
1950-1960年,许多企业开始尝试实施品牌管理系统,特别是消费品企业,重塑品牌忠诚,品牌管理和品牌营销在市场营销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出来,有学者开始对品牌管理理论进行研究(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 J.levy,1955)。
1960~1980年,品牌经理制在全球盛行。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出现品牌整合,品牌资产盛行(David A.Aaker,199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品牌战略和品牌管理成为公司战略和管理的重要新领域,围绕如何做好品牌管理,出现了不少的专著和可操作方法。例如,
奥美提出了"品牌管家"(brand stewardship),并在90年代末进一步提出了"360品牌"理论模式;
萨奇提出了"全球品牌策略"(the global branding);
电通提出了"品牌传播"(brand communication);
达波思提出了"品牌轮"(brand wheel);
智威汤逊提出了"整合品牌建设"(total branding);
戴维森(1997)提出了"品牌冰山"理论和思想;
Tom Duncan(1998)提出用"价值范畴"代替"价值链"的品牌关系研究新模式。
这阶段,生态学和品牌学的交叉学科--品牌生态学被提出,从理论上讲,品牌生态学是网络经济时代各种具体品牌思想、方法及先进品牌管理技术的集成、综合和创新。品牌生态学将成为解决企业品牌复杂性问题的一门指导性科学。品牌理论最近被注入猎头行业,很多猎头都在创造自己的品牌,例如知名猎头烽火猎聘公司
萌芽阶段
自20世纪以来,品牌与科技尤其是与传播技术的紧密结合,促使品牌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在品牌理论产生之前的这一萌芽阶段,世界各著名广告公司的定位纷纷从广告版经纪人逐渐向提供全面品牌服务的信息咨询公司转变;同时品牌传播的形式也层出不穷,例如,除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外,霓虹灯广告、路牌广告、购物点广告、邮递广告以及空中广告在欧美甚为流行;品牌策划与创意更是广泛被使用,例如,1927年福特A型轿车的广告策划,1929年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形象重塑等。总体来说,在1915年至1928年问,主要在广告方面突出对品牌的宣传,有了新的管理方式,即品牌由职能部门管理;在1930年至1945年问,尤其是以宝洁公司的尼尔·麦克罗伊(Neil McE1roy)提出和建立品牌经理制和品牌管理系统为标志,品牌实践这才真正开始繁荣起来,品牌也日益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其中,品牌经理制的要点
❼ 李凯洛的理论学说
中国葫芦型社会
背景: 2006年,日本趋势大师大前研一直指目前日本乃至全球普遍的发展趋势是“M型”。李凯洛对中国社会财富结构和市场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后指出,中国社会形态既非M型,也非橄榄球型或金字塔型,而是呈现出一个巨大的葫芦状,用葫芦型更能直观准确地描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财富结构形态和市场结构。
时间:2007年
属性: 社科类
概要: 中国社会财富结构形态和市场结构分布呈现为一个巨大的葫芦形,从上到下,分别对应着富豪、中富、中产、准中产、小康、中下、底层七大阶层。位于葫芦顶端的一级城市引领了中国的消费升级浪潮,位于葫芦底部的众多新兴城市,将激起更巨大的消费潜流,囊括巨大未来市场的葫芦的“大肚子”部分,是中国容量最大潜力最大的市场,该市场消费者的主权思想将成为支撑中国商业发展的主导思想。
价值:李凯洛对中国社会财富结构与市场结构的精准分析定位,揭示了未来20年,中国三、四级城市将成为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争霸的主战场。
新快乐经济幸福学说
背景: 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全球经济一片萧条,李凯洛通过对全球经济现象与快乐幸福感之间的关联分析,提出新快乐经济幸福学说,认为快乐也是一种生产力,以快乐幸福为主题的营销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时间:2009年
属性: 社科/商业管理类
概要: 最早对快乐进行理论研究的是美国的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A·Easterlin),他在1974年提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即收入和快乐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而李凯洛先生提出的新快乐经济幸福学(The New Economics of Happiness)的观点强调快乐也是一种生产力,在全球经济萧条心理灰暗的时期,人们更加需要快乐,注重幸福感。价值: 与过去重在研究快乐幸福与收入之间关系的西方快乐经济学不同的是,新快乐经济幸福学说重在快乐幸福与消费的关系研究,把快乐幸福与收入、快乐幸福与消费二者同等重视起来,以提高人的主观幸福感为核心,将学理观点延伸到商业研究中,更明确地提出商品交易过程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给予顾客更多的快乐体验和幸福感等微观实用思想。
试客经济
背景: 从原始的街头派送到试用网站,再到最新的样品实验室,体验营销日益成为新时代营销的主流。李凯洛提出,试客群体的出现,试客营销的兴起,必将催生出一种新的商业经济形态——试客经济(Test Marketing)。
时间:2009年
属性: 商业管理类
概要: 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所谓“试客”,是指醉心于购物前先从互联网上免费索取相关商家的试用赠品,经过认真试用,并与其他爱好者相互交流后才付诸购买的一类网民。与试客一群体共生的种种相关商业形态,就形成了“试客经济”。 “试客族”的人群也不会只局限于受过较高教育的年轻人,热衷网购的家庭主妇们将是“试客族”的新生力军。
价值:体验式营销被认为是未来最具价值的营销模式。通过对试客经济的全面解析,为企业和商家角逐市场,提高品牌运作水平提出新的商业模式营销思路。
产业发展新力学观点
背景: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扩大内需”成为中国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李凯洛从力学的角度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新的战略思路。
时间:2009年
属性: 产业经济类
概要: 产业强、商业兴、品牌立,只有产业强,商业兴之后,才有可能实现品牌立。产业与品牌核心的支点是商业,中国经济运行方式由生产决定型向流通主导型转变,未来将是“流通创造利润”时代, 产业、技术、品牌的潜在价值都需要且只能通过商业来完成与市场的价值转换。
价值: 在全球需求萎缩、经济低迷的形势下,李凯洛立足中国产业实景,从力学角度提出中国企业应加强建设内需市场,掌控高端生产能力,提供了新的产业发展战略观点。
产业转移生态论
背景: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减速,全球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点,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给国际产业转移带来了新趋势。李凯洛针对中国区内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呈现的种种趋势和现象深入研究后予以分析归纳,从生物学的全新观点诠释产业转移。
时间:2009年
属性: 产业经济类
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李凯洛从生态论的角度,用更直观的表达方式剖析总结了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现象,产业转移生态论对蝗虫、蚯蚓、候鸟、榕树四大生物型经济现象的深刻解构,为推动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新的思路与思考。
蝗虫经济
时间:2009年
属性: 产业经济类
概要:在经济形态中我们将那些像蝗虫一样,飞来飞去,四处掠夺资源,获取短期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眼光的企业称之为蝗虫企业。蝗虫经济不但破坏当地自然生态、社会环境,也会削弱其未来的经济增长基础和价值。
价值:蝗虫经济理论隶属于产业经济生态论,对于产业转移中四处掠夺资源获取短期利润的企业,用蝗虫予以形象说明,蝗虫经济的恶性后果一目昭然。
蚯蚓经济
时间:2009年
属性: 产业经济类
概要: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善结构,在为自己开拓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为其它的植物生存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在经济发展中,很多企业像蚯蚓一样具备很强的生存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踏实务实地发展和提高自身价值的同时,与环境与社会和谐共生,并推动当地经济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形象的将这种经济现象称之为蚯蚓经济。
价值:蚯蚓经济理论隶属于产业经济生态论,对于产业转移中那些与环境和谐生存的企业,用蚯蚓形象代指,直观准确。
候鸟经济
时间:2009年
属性: 产业经济类
概要: 候鸟具有沿纬度季节迁移的特性,随着季节变化而南北迁移。哪里资源丰富、成本低廉,企业就转向哪里——这种经常迁移,逐利而居的企业现象我们称作候鸟经济。候鸟型企业属于典型的投机取巧型企业,候鸟经济有短期贡献但缺乏给一个地区带来长久持续的发展。
价值:候鸟经济理论隶属于产业经济生态论,对于产业转移中那些逐利而居的企业,用候鸟代指形象可感,候鸟经济理论的提出给产业转移中的政府和企业带来新的思考。
榕树经济
时间:2009年
属性: 产业经济类
概要: 榕树以枝叶繁茂,树冠巨大,与榕树这种独木成林现象相映成趣的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像榕树那样根深叶茂,形成实力雄厚、带动力强并具备相当投资规模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这种经济现象我们称之为榕树经济。
价值:榕树经济理论隶属于产业经济生态论,对于产业转移中那些不断做大、做强、做深的企业,用榕树这种大家熟知的植物形象说明,直观的剖析总结了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现象。
品牌生态学说
背景: 全球一体化趋势和资本介入传统行业的加剧,产品同质化、营销同质化的竞争开始卡住“高端企业”的咽喉。李凯洛用生态论的全新观点直指复杂的商业竞争和本能的生物竞争有着相同的生存逻辑,产业有序化升级运动背后的支配规律正是生物生存逻辑的力量和作用。
时间:2007年
属性: 品牌与商业管理类
价值: 品牌生态学说包括品牌进化论、品牌分化论以及品牌竞争三大生存法则,复杂的商业竞争和本能的生物竞争有着相同的生存逻辑,从生物的竞争中寻找自然选择法则,解读商业动态,就能更容易地看清产业整体走势,从而做到顺势而为,成为猎手而不是猎物。李凯洛从物种进化生态学的独特角度,提出品牌生态学说,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高瞻远瞩的商业思想启迪。
品牌进化论
时间:2007年
属性: 品牌与商业管理类
概要:在商业竞争环境里,每个品牌都是处于品牌竞争环境中的一个“生态物种”,是需经历过激烈斗争而生存下来的“物种”。在险象环生的品牌生物链中,稍有不慎,便会被“吃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不断的变革、进化,才能拓展中国品牌的生存空间。
价值:李凯洛先生创立的品牌进化论属于品牌生态学说分支,以达尔文之生物进化论的角度重新审视品牌的生命历程及其与周围环境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给企业带来新的商业启示。
品牌分化论
时间:2007年
属性: 品牌与商业管理类
概要:分化这个词来源于生物学。从品牌竞争角度而言,分化意味着一种思想,一种眼光,在产品同质化、营销同质化的竞争时代,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整体供养能力才是真正的大者能量,罔顾这些深层能力而进行理想化的扩张,只能制造更多的枯枝。只有开拓品牌与渠道价值,调整战略路径,走向更高的层次,才能获得新的成长空间。
价值:品牌分化论属于品牌生态学说分支,分化是由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创新分裂和稼接形成的,品牌分化论从生态学的角度形象揭示了品牌创新分裂的过程,给中国企业参与现代品牌竞争带来全新的战略思考。
品牌竞争三大生物法则
时间:2007年
属性: 品牌与商业管理类
概要: 从生态商业学的角度上来看,商业竞争有食物匹配,大者统治,生态龛位三大生物法则。在商业上,每个品牌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企业家要找寻自己的生态龛位,这是生存的关健。
价值:品牌竞争三大生物法则属于品牌生态学说分支。品牌生态环境始终在不断的变化,如何拓展中国品牌的生存空间?找准适合生存的生态位,不断改善生存条件,是每个品牌存活下来的关键。李凯洛用食物匹配,大者统治,生态龛位三大生物法则深刻揭示了品牌生存之道。
品牌超限战论
背景:针对品牌发展规律模式和中国实情,李凯洛提出品牌超限战论,为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在全球化的市场中如何竞争提供了新的品牌战略战术。
时间:2006年
属性: 品牌管理类
概要: 超限战来源于军事术语。在商业战争中,品牌超限战是指跨越传统界限、突破传统手段的品牌塑造方法。品牌超限战强调弱小的一方,要尽量设计领先者不能采用或者不适合采用的战略。
价值: 李凯洛提出品牌超限战论,为中国企业在打造品牌和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过程中如何以小制强,以智取胜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品牌战略兵法。
❽ 市场营销专升本考试科目
公共课英语、计算机。
综合1是经济法、基础会计。
综合2是市场营销和市场调查与预测版。权
“专升本”招生是指具备大学本科办学资格的高校,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以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的大学专科毕业生为对象,举行普通本科院校组织的考试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通过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或成人高校“专升本”统一考试进行录取的本科招生类别。
它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是以专科为起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现在全国已积累了成百上千万大专毕业生。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有些用人部门对员工提出了限期达到本科层次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专科毕业生要求提高学历层次。
❾ 营销 名词解释:营销远视,绿色营销,生态营销
营销远视
营销远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好高骛远,只看重市场前景,而忽视企业内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或不顾企业本身的经营特点和经营实力,使营销活动超过自身的能力范围,加大企业经营风险,从而导致企业丧失了利润基础和竞争优势而衰败。营销远视症主要有四种症状:过分追求市场占有率;为品牌而品牌;只重外部顾客满意,忽视内部顾客满意;只看市场前景,不顾企业实力。这是目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绿色营销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三者统一起来,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构思、设计、销售和制造。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它要求企业在经营中贯彻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绿色营销的兴起源自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与消费者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开展绿色营销,使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实现无污染,不仅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会取得价格哂纳感的竞争优势.因此,现代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是一个双赢的决策.
绿色营销的基本过程:1)绿色生产过程 2)绿色流通过程 3)绿色消费过程
绿色营销观念:1、注重绿色消费者的调查和引导2、注重安全、优质、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3、注重定价中的绿色因素4、在资源价值观中确立绿色营销观念5、提高企业家绿色营销观。
生态营销:一种市场营销新理念
传统的市场营销是将合适的产品、在适当的时间、以正确的方法、卖给需要的人。生态营销,则是把企业的价值观念、外观形象、服务水准等诸多常规管理要素纳入整体形象中,把所有的人都作为公司产品的潜在客户。就像生物界中的生物链一样,形象决胜、美感经营,营销是给所有可能接触到公司员工、产品或者说是任何有关公司信息的人尽可能留下好印象。如果传统的营销是银行在吆喝“顾客,请注意”,那么生态营销就是银行引导员工“请注意,他们都是我们的顾客”。打个比方,传统的营销是对“意中人”狠抛媚眼,而生态营销则像一个有着良好素养的少女,无论从哪个层面欣赏都能令人赏心悦目
❿ 急求:汽车营销类英文版文献
Foreign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rare reference to the research for the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and also rare. After the existing data collection and found that foreign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of literature concentrate on franchising (4S monopoly) in the field.
John S Kiff (2000) view is that the car manufacturers, franchise model represents a low input, low-risk and control channel for the market. Franchise mode on the car because franchisees have many requirements, such as the minimum level of sales and service capabilities. Car manufacturers do not need to sell part of investment capital and management, these tasks borne by the dealer.
Johny K Johansson McCrane / shaker (1998) that the franchise mod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manufacturers and distributors from the "zero-sum race" into a mutually suppor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n-win" relationship. Abell, Mark (1993) found that consumers store to buy a car through the license, especially high-end cars, not only the purchase of the proct itself, but more importantly a symbol of status, peer recognition and the reality of man's spirit so that if The expensive high-end cars with poor car market crowded together on the show, will greatly rece the value of the former.
On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many of our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angles,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to make their respective contribution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reas:
Sized Enterprises Jiang-hui, "Multinational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ls" (2004) proposed: the current mode of the general framework of the car market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elements: marketing ideas, marketing organizations and marketing.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from the marketing point of view, the network marketing model into construction mode, and network by network models and patterns; from the marketing organization's point of view, the agent system into marketing mode, auto trading market system, distribution system of licensing, multi-brand specialty forms, etc.; from the marketing point of view, the agents and direct marketing model into other ways.
Hanxue Chun in "System of China's auto sales and auto sales market structure model" (2002) that: a reasonable model would be automotive procts as the main distributor for the leading all aspects of service features, the user at the core to the Automotive enterprises, automobile procts (vehicles, parts and components), car dealers, car proct users, car repair services, auto finance services, car insurance service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together.
He Jihong Yu country side and the "Reform and Reconstruction of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2006), the proposed guidance based on ecological theory, marketing models of new cars: car sales Ecological Park. The park, car manufacturers, dealers, consumers and stakeholder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transfer and for the purpose of forming a value chain and value network, build a "living system"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y.
WANG Yi Jun Wu submerge cases an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hina's auto sales model the dynamic features of analysis" (2005) to construct a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hina's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of the system dynamics model, marketing model analyzes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and prediction within the next few years, China's overall vehicle sales model pattern trends.
Mu Xiaoli and Li Yuan in "emerging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2002) presented a paper on Cultural Marketing Model: Dalian University of arrest and Zhoukuai Bin Yu Duo also "E-commerce will be applied in the automotive marketing" (2002) articl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commerce applications in the automotive instry opportunities and difficulties, and e-business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uto instry made a preliminary study.
Bear Country Dr. Qian Zaiqi thesis "based on the value of transferring the system mode selection of the Chinese car market evaluation" (2006), the use of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from value creation, value added, value delivery and value of collaborative 4 categories 30 transferring the system to establish the value of indicators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car on the five main marketing mode were evaluated.
In summary, the present theoretical model of vehicle service marketing research is lagging behind, the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al level, more, there is a certain lack of theoretical depth; from a local point of view of many, but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infreque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an urgent need for our automotive service marketing model features, performance and its future pattern of running in-depth, Ji Tong analysis and research, so as to China's automotive instry to provid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theory of Jian Yi Zhi Dao and useful. 原文:国外少有汽车营销模式的提法,对于汽车营销模式的研究也并不多见。经过对现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发现,国外汽车营销模式的文献集中在研究特许经营(4S专卖)领域。
John S Kiff (2000)的观点是对汽车制造商来说,特许经营模式代表着一种低投入、低风险和针对市场的可控渠道。因为特许经营模式对汽车特许经销商有许多要求,诸如最低销售水平和服务能力等。汽车制造商不必对销售环节投入资金和管理,这些任务由经销商承担。
Johny K Johansson McCrane/shaker(1998)认为特许经营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制造商和经销商从“零和竟赛”的关系转化为相互支持的“双赢”关系。Abell,Mark(1993)研究发现,消费者通过特许专卖店购买汽车特别是高档车,不仅是购买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同龄人的认同以及现实男子汉的气概等,如果这些昂贵的高档车同低劣的车一同放在拥挤的市场中展示,会大大降低前者的附加值。关于汽车营销模式,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康灿华、姜辉在《跨国公司在华汽车营销模式研究》(2004)中提出:目前一般把汽车营销模式的框架划分为三大要素:营销理念、营销组织和营销手段。并从营销网络的构建角度,把营销模式分成建网模式、借网模式和并网模式;从营销组织的角度,把营销模式分成总代理制、汽车交易市场制、特许经销制、多品牌专卖形式等;从营销方式的角度,把营销模式分成代理和直销等几种方式。
韩学春在《中国汽车营销体系和汽车销售市场结构模式的探讨》(2002)中指出:合理的模式应该以汽车产品为主体、经销商为主导、全方面服务为特点、用户为核心地把汽车制造企业、汽车产品(整车、零部件)、汽车经销商、汽车产品用户、汽车维修服务、汽车金融服务、汽车保险服务和工商管理联系在一起。
俞国方和贺继红在《汽车营销模式变革与重构》(2006)中,提出了基于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新型汽车营销模式:汽车营销生态园。园区内,汽车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及相关利益者以价值转移和实现为目的,形成了价值链和价值网,构建了“类生物”的利益共同体。
吴泅宗和王奕俊在《中国汽车营销模式发展格局的动态特征分析》(2005)中,构建了中国汽车营销模式发展格局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剖析了各种营销模式的动态演化特征,并且预测了未来几年内中国汽车营销模式格局的总体发展趋势。
牟晓莉和袁理在《新兴汽车营销模式探讨》(2002)一文中介绍了文化营销模式:大连理工大学的逮宇铎和周会斌也在《电子商务将在汽车营销中得到应用》(2002)一文中详细分析了电子商务在汽车工业中应用的机会和困难,并对中国汽车工业的电子商务改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熊国钱在其博士论文《基于价值让渡系统的中国轿车营销模式选择的评价》(2006)中,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价值创造、价值增值、价值交付和价值协同4大类30个指标建立了价值让渡系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五种主要的轿车营销模式进行了评价。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汽车服务营销模式理论上的研究相对滞后,实际操作层面上的讨论较多,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探讨不够;从某个角度出发的局部研究多,但全面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实践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对我国汽车服务营销模式特征、运行绩效及其未来格局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为我国汽车产业未来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有益的建议。
</SPAN></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