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哪些粉丝营销的经典案例
一、小米手机
小米在社群营销上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调集粉丝。小米首要通过三个办法调集粉丝:运用微博获取新用户;运用论坛维护用户活跃度;运用微信做客服。
2、增强参与感。比方说,开发MIUI时,让米粉参与其间,提出建议和需求,由工程师改进。这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主人翁感。
3、增加自我认同感。小米通过爆米花论坛、米粉节、同城会等活动,让用户固化“我是主角”的感受。
4、全民客服。小米从领导到员工都是客服,都与粉丝持续对话,让其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有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二、罗辑思维:付费粉丝会员
罗辑思维首先将目标用户定位为85后白领读书人。这类人群有共同的价值观,并渴望社群中找到精神上的优越感。罗辑思维为这群用户提供独立思考的启蒙和捷径,最大程度唤起用户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用户的动机并养成分享习惯。
然后通过活动让用户获得利益。比如罗胖售书活动、众筹卖月饼活动、柳桃的推广活动。借这些项目,让粉丝会员可以对外销售商品,从中得到回报。
更重要的是,那些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还可以在罗辑思维300万用户面前展示自己,靠自己的能力获得认可和支持。有内容互动也有精神上的价值输出,最后还养成了用户的付费模式,逻辑思维将粉丝会员做得风生水起,可圈可点,可谓是名利双收。
(1)罗辑思维微信营销案例扩展阅读
粉丝经济最为典型的应用领域是音乐和电影,在音乐产业中真正贡献产值的是艺人的粉丝,它由粉丝所购买的CD、演唱会门票、彩铃下载和卡拉OK中点歌版税等收入构成;而在电影产业中,一部电影的票房很大程度上也是艺人的粉丝贡献,明星对于粉丝的号召力有多大,往往影响着票房的收入。
而粉丝产业的形成,大致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开始,逐渐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粉丝产业,例如最有影响力的超级女声当属李宇春,其粉丝的忠诚程度是别的明星无法比拟的,因此,李宇春的演唱会总是一票难求。
而苹果手机的出现,让粉丝经济从娱乐文化产业转移到产品制造领域,因为乔布斯的个人魅力,以及在全球IT和互联网领域的传奇经历,其明星效应对苹果公司推出的iPod和iPhone系统带来了很大的推动。
iPhone很快就在全球和国内市场拥有了庞大数量的“果粉”,但凡苹果公司推出新款iPhone手机,“果粉”总是会一马当先的抢购。
㈡ 事件营销经典案例有哪些
事件营销在英文里叫做Event Marketing,是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名人效应、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人物或事件,引起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目的的手段和方式。通过把握新闻的规律,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具体的操作,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
房地产事件营销近两年的最经典案例非《欢乐颂》莫属,一部电视剧把事件+影视营销的手段用到了极致。电视剧中欢乐颂的定位是中档小区:24小时有人值班,电梯故障能迅速营救安抚,房屋漏水尽快出面调解。在现实中,影射的是哪里呢?
以陆家嘴为圆心,以车程20分钟为半径进行寻找,发现这些小区基本都在内环以内,电梯公寓大部分为高档小区,这里的房价大概多少钱呢?
按照电视剧剧情描述,樊胜美、关雎尔、邱莹莹3人虽然睡在3个房间,但是樊胜美的房间应该是客厅隔断做出的一个卧室,因此物业才认为3人是群租而不是合租。此前,上海曾对这种“1+N”(卧室+客厅隔断)的租房进行过整治,后来因上海房租太高而放宽了这样的租房条件,并默认了“1+N”模式的存在。因此,上述3人合租的房屋实际是2室2厅。以位于江宁路地铁站附近的“玉佛城”为例,其2室2厅的报价的挂牌价格为750万,租金价格8800元。
所以综上,一部欢乐颂,对上海的电梯式公寓进行了泛营销,是成功的。
㈢ 罗辑思维是怎么用20年1块钱的赞助费论证精神驱动的无价
向来在商业与学识之间如鱼得水的罗振宇,今天再出新绝招,即宣布vivo用1元钱购得《时间的朋友》20年唯一冠名权。
当然时间也确实给罗胖带来了不菲的回报,微信公众号吸纳805万粉丝,30%左右的内容打开率等让罗辑思维迅速走上资本市场,企业的品牌效应亦是呼之欲出。
与罗胖达成史上最长情的合作的vivo,把“追求极致”的一种状态真正应用到产品形态上,包括Hi-Fi芯片、柔光自拍等功能技术,得以从手机红海中脱颖而出,并将这份独特气质融入用户体验中。
同时,vivo所有的这些极致表现,也像罗辑思维那样在时间的流转里,进行着不懈地追求,最终完成标签式的品牌精神。
从学识方面的文化精神来看,vivo与罗辑思维同样注重塑造内涵气息与社会理想。“让每个用户都能用手机记录时光之美”的vivo,将追忆似水年华的想象照进现实,将止步眼前的苟且,放空于诗和远方。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携手罗辑思维,vivo在1块钱的赞助之外,还针对所有对知识有渴望、对未来有希望的青年群体推出了一个“照亮你的美”200万人次的精英计划,致力于做知识的传递者。
置身于物质生活大爆炸的当今,人们对精神价值的渴望达到一个峰值。显然逻辑思维与vivo携手打造的《时间的朋友》,不仅仅是打造热点话题的事件营销,更是在触摸用户内心深处的痛点,并把这些精神食粮融入用户物质体验的缝隙中,以此vivo收获一份千万粉丝的超级流量包,持续发力于品牌进阶;罗辑思维得到更高的品牌曝光,实现流量变现的商业转化。
相比价值诱惑而言,未来20年的市场挑战亦是vivo与罗辑思维将要面对的现实,毕竟这不是一个短暂的周期。尤其是对vivo而言,20年能否塑造出一个区别于“国货”、“民族”标签以外的中国手机品牌,相信会在拭目2034年《时间的朋友》时揭晓答案。
㈣ 小米VS罗辑思维,谁才是社群营销的最终赢家
社群是小米,自媒体是逻辑思维。
㈤ 如何看待罗辑思维的营销手段
我也一直在关注这个胖子的举动,从优酷视频到每天一分钟的微信语音积累了的大量粉丝专和普通看客,从粉丝团属到收费会员,我觉得他是用了很多心理学上的小把戏来让粉丝们心甘情愿的掏钱而已。(不过脑残粉确实多)
还记得他那句话嘛:爱就供养,不爱就观望,此言一处,粉丝们那热血谁还受的了!生活中都找不到能说上几句话的人,好不容易碰上个说出自己心声的人,必须供养呀!平时再搞一些线下活动,问你句话,你是否对陌生人交流更为顺畅?当然了,谁都不了解谁,吹起来当然好了,再交上几个“好友”,纵然你的生活好像马上提了一个档次似的,你说能不吸引人嘛?
罗辑思维的营销手段简单的说,就像他自己说的像个女人一样经营自己的魅力,经营的好了自然就能吸引到大量的对口人群为自己付款。这就是我所能理解的!
㈥ 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这档自媒体节目大家看完之后感觉怎么样
运营了4年的知识类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宣布了一次重大改版。
这类“知识服务”正是为了满足当下“知识焦虑”这一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社会底层的因素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动,主要体现在:
第一,人的时间正在碎片化;
第二,学习越来越是终身化;
第三,学习越来越跨界化。
传统的出版业和教育业对此也有解决方案。不过,在当前的情形下,罗振宇认为很多方案本身就有问题。
“不计成本的做研究,是专业学者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知识是否碎片化不是最重要的。” 在罗振宇看来,用户时间的碎片化已经是既成的事实,用户选择用碎片化的学习来填充这些时间,是有价值的真实需求。
很多人对于得到 App 上付费内容发出最大的质疑是,目前很多付费实验的结果表明,文章的打开率并不如预期,很多用户买了之后不看,次年还是否会继续付费值得思考。
在这样的情况下,内容付费产业的逻辑是否存在?知识付费和碎片化学习是一门可持续的生意么?
针对外界这一疑问,罗振宇透露,目前得到App上单篇文章的打开率在30%左右,而目前提供免费内容的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仅为5%。即便在出版业,“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样的现象也再正常不过了。
正如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很多人买了高档厨具并不一定会天天做饭,买了机械键盘的人不见得是顶级游戏玩家,罗振宇认为,当下内容付费产业应该用产品化的思路去运营知识服务。
“不管用户是否使用产品,但是他买了,满足了自己内心的焦虑,就是产品的功能之一,‘买了不看’是媒体人的思维,是传播冲动的心里作祟。”罗振宇说。
㈦ 请问《罗辑思维》能够风靡的详细原因是什么
以下来自豆瓣用户的分析,从受众,内容,营销,形式几个角度做的分析:
1、受众。罗辑思维受众特点:年轻、网络深度用户、追求知识、追求有趣。
2、内容。罗辑思维视频的卖点是“帮你读书”。这个卖点正中受众的痛点:年轻、有求知的欲望,但是没有富裕时间和精力选书、读书。罗辑思维帮助受众创造了以下价值:1)提供品味。根据罗振宇及其团队的知识储备,帮助受众在众多畅销书中选出高质量的。2)节约时间。读一本书可能要花一个月,但是看一期《罗辑思维》只需要一个小时。在《罗辑思维》中,还帮助受众做了一些调查研究,直接提供结果,节约了受众时间。3)提供趣味。单纯看书学习是很枯燥的。罗振宇将“吸收知识”和“上网”结合在一起,大大降低了“娱乐”的罪恶感。
用一期最新的《罗辑思维》来做例子,这一期做的是郑也夫的《吾国教育病况》。1)话题抓住了网络的热点。高考改革,#让数学滚出高考#等。这一点保证了点击量。2)提供独特观点。什么是素质教育?数学的目的不是提升素质,而是区分人。大学扩招是伪命题。计划生育导致里教育分流不能。看了这些观点,不管正确与否(很有商榷的余地),再看看《罗辑思维》的受众,能够预期到他们是很有兴趣的。3)提供增量信息。《罗辑思维》的团队帮助受众调查了德国教育分流的情况,节约了受众的时间。
3、形式。《罗辑思维》的视频制作是很精良的。画面明亮,录音高质量,视频的节奏清楚,中间有两次中断,介绍书,介绍罗辑思维的微信信息,给了观众一个休息脑子的时间。整个视频看下来不会累。如果翻一下罗辑思维最早的几期,比较一下画面的精致程度、录音的质量以及节目的节奏,其中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4、营销。《罗辑思维》明显和优酷网有密切的合作,优酷在首页推荐新一期的视频,现在每期都能有50万以上的点击量。(http://www.douban.com/note/314105516/这个视频是优酷网和罗振宇开会的过程,可以说明双方的合作是很深入的。)这个点击量给罗振宇带来了大量的微博和微信粉丝,而微博和微信又给罗辑思维的受众带来了互动的渠道,进一步加强了品牌忠诚度。《罗辑思维》的一个极大优点是一个笨功夫,就是可期待性非常高。《罗辑思维》的质量未必精妙绝伦,但是每期都能达到一定的质量,而且对自己的slogan绝对忠实:帮你读书。就像麦当劳肯德基,东西未必多么美味,但是你再进去之前,就知道我要吃到的是什么东西了。坚持的时间久了,自然聚集起了受众。坚持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你试试?一开始没什么知名度的时候,是很难的。
5、营收渠道。受众聚集起来了,而且是一群很有购买潜力的受众,营收几乎是不用多想的事情。贴片广告、出版社合作、卖书、拉赞助,搞会员,随便怎么玩都可以。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