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听说你想消除黑眼圈——睡眠冥想app测评
为了消除黑眼圈,各大产品营销号纷纷上线,推销其外用产品。
但是真正消除黑眼圈的关键在于——一个 好的睡眠 。
当你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时,一个好用的助眠app便起到了关键作用。
市场上的助眠app真的不少,大多主打两项:白噪音和冥想。
啵唧便选择几个最为流行的app进行对比测评,让我们看看到底谁才是黑眼圈终结者?
注:以下“推荐指数”仅从“啵唧自身”的角度出发,仅供参考哦。
内容
打开之后需要登陆,共分为五个界面。
一-首页:有 最近练习 和 冥想课程 推荐,可能是个人原因,这里的冥想我始终听不进去。
二-睡眠:全部共36张卡片,其中仅4张卡片是免费,且分散各处。
三-冥想:这一页又有不同的列表,首先是推荐页。热门部分全是VIP,冥想入门可以听,当看到下面行顷的“场景”和“人群”板块时候,还心下一动,结果打开还是要VIP。
四-畅谈:本以为是个说悄悄话环节压力的地方,但只是类似喜马拉雅的讲课而已。
五-更多:分为推荐和档唯陆商城页面。当然,还是VIP内容居多。
简单来说——Now冥想 不大值得去用,除非你是vip中p。
功能本身
主打的是冥想课程,但是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前三者不论其中分了多少类,其中交叉重复的内容很多,而且大部分都要求是会员。——我不是说会员制度不行,但是对一个入门用户来说,体验相当不好。至少在睡眠这一栏,把免费的四个放前面不好嘛?感觉自己在玩找茬游戏,万花丛中挑出一个自己可以听的——那我何必浪费这个时间呢?
界面设计
另外,Now冥想的 界面设计 ,应该是评测范围中做的 最差 的一个。首先,作为一个冥想、助眠、白噪音的app,是不是应该换一个星空如梦的颜色?而不是一如既往的白?或者你说这是自己的主打色,那是不是给用户一个选择的权利?
再则,内容上的交叉分类,和VIP与免费课程混杂的魔幻操作我就不说什么了。让人感到烦心的是切山陆来切去的推荐页——我来这里是寻求内心宁静的,那么我也请你宁静一点,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由喜马拉雅出品的白噪音app。界面相对干净,且 不会强制登录 ,是非常好的一点。
内容
进入app即是白噪音配合画面,向左滑动有其他白噪音的选择。
操作简单易上手,画面也美观大方。
除此之外分为“助眠”“冥想”“探索”“我的”。
内容不多,也并非全部免费,但是胜在广告不多,且界面干净。
简单来说——喜欢配合画面的可以一试。
不足之处
白噪音数量不多。而且抛开画面不谈的话,白噪音的质量只能说算作中等。如果是学习用,可能番茄Todo和Forest自带的白噪音就足够了。
画面清晰度不高。除了“冉冉篝火”之外,其他画面都因为清晰度不高导致代入感不高,这是开发App的减分项。
营销策略需要重新审视。这款App的购买方式依旧是应用内购买。但是如上文所说,画面+声音虽为两点,但是质量还未达到让用户甘心掏钱的地步。倒不如用买断式,通过无广告、无打扰的方式吸引客户。小睡眠pro就是这样做的。
内容
主打功能为“睡眠检测”。分为“首页”“报告”“检测”“商城”“我的”。
令人摸不到头脑的地方:首页可以看到其他用户动态。
?????我为什么要看别人睡得怎么样?????
“报告”——睡眠记录。
检测”是主页面。助眠功能也隐藏于此。
但是在监测页面,这个监测用户睡觉的页面, 正中央同样在切换广告 。 真是一点也不打扰呢!
总结
简单来说——有睡眠检测需求的可以一试。
没有明显硬伤。不过既然表明了是睡眠检测,就把这一部分做到最精就好了。
其他乱七八糟的,如不相干测试、动态分享等应果断舍弃才是。
内容
主要解决“睡不着”的问题。
分五个模块“首页”“助眠分类”“白噪音(由图像展示)”“作息梦话”和“我的”。
首页中有一系列的课程,不是所有的都是免费, 但是有免费试听!
助眠分类里有白噪音、哄睡(明星录制音频)和氛围等,几乎囊括了“睡前听什么”。
除此之外,“作息梦话”中也提供了睡眠监测的服务。
至此,小睡眠几乎覆盖了以上3个app的全部特色。
最值得一提的是 :小睡眠主打的白噪音(在小睡眠快应用、小睡眠pro和小程序中都是c位功能)。不仅有丰富多样的免费白噪音(还有数学物理化学课堂), 还有一个特点是,用户可以自由组合3种不同的白噪音,或者可以选择系统已经调试好的白噪音组合。自由度和颜值俱佳。
小睡眠针对“入睡困难”的多种问题进行分类,常年困扰于多梦的!
啵唧选择了“多梦调理”。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是效果显著。在测试的第二天甚至提前了1个小时起床。神清气爽。
总结
简单来说——用它就对了。
界面设计上看,虽然在“首页”和“助眠分类”中存在广告,但是不会过分影响观感,而且,在白噪音页面中 完全没有广告 ,真正能做到无打扰。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取代以上app。
既然这么好,为什么不给满星?就测评范围来看,它确实是值得满星的。但是就用户需求上来说,小睡眠因为主营业务在睡眠,在冥想部分,最多达到了涉及。于此同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用户是有冥想需求的。
ps:希望小睡眠考虑加入“依照情景迅速冥想”的模式。
最后,额外赠送一个冥想app—— simple habit
同样是干净的界面,每日的冥想也不需要自己去搜寻应该去听哪些课,入门级选手可以直接跟着引导听,有更高需求的也有相应课程也会满足。
当然,这个App最值得称道、学习、借鉴的一个设计在于—— 根据你自身的情况进入冥想。
不同模式下的冥想
不论你在哪里,在做什么,一旦压力袭身,轻则呼吸不畅,重则崩溃边缘,进入simple habit,便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入冥想。当感到有压力的时候,没人会希望进入一个花很长时间选课的冥想app,而且还要考虑vip的问题。用户想要的就是迅速、有效的缓解与恢复。
而目前国内减压app给用户的选择仍采用——“我有这么多的课,你来选吧”——的模式。
多选择反而会让用户眼花缭乱从而加剧压力,甚至浪费了宝贵的睡眠的时间。
② 毕业半年,我是如何做到快速转行新媒体的
正文共:3210字1图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最近有很多人加我微信,然后说年底了想转行新媒体,能不能拜个师傅?
言重了,言重了。
也有可能是我在上篇文章中提到,2017年我帮助几个小伙伴成功转行了,所以他们也想尝试转行新媒体?
于是我写下了这篇文章,送给那些想转行的朋友。个人经验,比较局限,仅供参考哈。
1
什么样的人会选择转行?
首先,在什么情况下,一般人会选择转行?我认为基本分为以下三点:
读书时就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毕业就转行
读书时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但工作2年就不感兴趣了
本专业没有发展前景,或者发现自己不擅长,于是选择转行
想转行的你又属于哪种情况呢?
关于要不要转行?工作多久转行?适不适合转行?
我的观点很明确,如果在本行业尽力而为,但依旧没做出成绩,请尽快尝试自己喜欢的行业,快速试错。不要在自己不擅长、不热爱的领域浪费太多青春。
2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运营?
有很多人转行想做运营,尝试新媒体这个行业,那么你在选择之前,有没有真正了解这个行业?适合自己吗?
1、什么是运营?
关于运营,我认为它将是互联网的下一代驱动角色。此话怎讲?
互联网第一个阶段是技术驱动的时代,一家公司如果有核心技术就能在市场中取胜。所以程序猿在过去是一个非常吃香的职业,月薪相对很高。
互联网第二个阶段是产品驱动的时代,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当初的定位就是先运营、后产品,先以运营入门互联网,然后转行产品经理。
互联网的第二个阶段,产品经理是非常热门的职位,号称“离CEO最近的人”,很多CEO就是从产品经理起步的,一步一步发展为CEO的。
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研究用户需求,做出体验更好的产品。当互联网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的时候,各个公司拼的就是谁家的产品体验更好。对于用户也是一样,市面上有很多同类型的产品,你总会选择一款自认为体验不错的产品。
如果你有知识管理的需求,那么你要选择印象笔记、网易云笔记、为知笔记,还是Onenote?那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你认为哪个用户体验更好,就会选择哪个。
互联网的第三个阶段是运营驱动的时代,各公司的竞争优势不在于产品,因为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很多功能都大同小异,所以公司之间的竞争优势就在于运营。
例如最近出现了很多的直播答题平台,例如冲顶大会、芝士超人、百万英雄等等,它们的套路和玩法一模一样,产品功能也大同小异。那么最后赢家很有可能就是通过运营方法来取胜的,来引流、转化、留存、变现。
就像2017年的共享单车,一年时间出来了很多款单车,最后活下来的没几家,共享单车的模式大同小异,虽然最后取胜的因素有很多,但“运营”因素也占有很大比例。
铺垫太长了,尴尬~
简言之,我认为的“运营”,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用户建立联系,促使用户使用产品以及变现。
再好的产品,放在原地也没有任何价值,如果不去通过运营让用户使用,那么是金子也不会发光。
所以你体会到运营的重要性了吗?如果你道听途说“运营是打杂的”,那么很可能,你所在的这家公司在市场上也是打打杂而已。
2、运营需要哪些技能?
我做了两年的新媒体运营,我认为很重要的几个技能,你在转行前可以参考参考。
内容运营
活动运营
用户运营
产品运营
视觉审美
数据分析能力
信息检索能力
其他
以上的解释也有点太官方了,人人都能听懂的解释是什么?
(1)写写写
首先你就得有写作能力,爱写作是一个运营人的标配,无论你写哪种风格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你会写,你能写,你能写出很多内容。
当然内容不局限于公众号文章,也有微博朋友圈的内容,还是写一个活动方案给老板,还是看完数据后总结一个分析报告等等。
做运营真的有太多需要我们动笔写东西的地方,所以这个技能有点重要。
(2)城会玩
做运营还需要你是会玩、会玩、很会玩的一个人。无论是做活动运营还是用户运营,还是要社群运营,讲究的一点就是能和用户搞关系,花式玩法,总能吸引用户参与。
(3)好奇心与敏感度
市面上出现的新鲜事物,你总是有很强的好奇心,第一时间尝试,例如微信的“跳一跳”刚出现的那一刻,你是不是第一时间更新微信,第一时间开始玩跳一跳?
做运营还需要对热点的敏感性,我也把它归为好奇心,当热点出现的时候,你强烈的敏感度会第一时间发现热点,好奇心驱动你不断深挖热点,而非吃瓜群众。
(4)钻研能力
做运营无非就是搞定平台和搞定用户。搞定平台的规则和玩法,需要深度钻研的能力,不断深挖,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清楚。
在搞定用户的时候,需要深度思考和调查用户的真正需求和体验度。具体的方法论可以学习和请教别人,但你一定要有钻研的意识。
再来一个栗子,你是不是用了五六年的微博,到现在好多功能都不会?如果你想做运营,你就得深度钻研每一个新功能和新玩法,看到微博出来新功能是超级激动的样子。
你是不是用了一年的印象笔记了,但还是只把它当作笔记本记录记录日记而已?其实你还可以往更深的地方挖掘,例如笔记本组怎么建立,笔记本体系怎么搭建,用印象笔记怎么实现GTD、番茄工作法、todo list等等。
以上都是些软技能,转行之前可以参考一下。
那有人会说,转行前要不要学会PS、PPT、视频剪辑、H5制作等技能呢?这些好像也是做运营所需要的技能吧?
我把以上技能称之为硬技能。
我的态度是:如果你已经掌握了这些硬技能,那是锦上添花,如果你现在不会的话,把学习的优先级往后排,甚至不用学。
那我举个栗子,你写的文章没有10W+,是因为你不会打字还是内容不够打动别人?很明显,与打字无关,是内容没有引起读者的共鸣。
H5没有火爆起来,不是因为制作H5的技术不过关,而是你的核心内容不吸引别人。
不会PS也没关系,现在哪个公司没个美工和设计师,把擅长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何乐而不为呢。
不是说以上技能不重要,而是说你在转行之前,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3
转行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一般我不建议一个人在没有准备之前去辞职转行,而是在业余时间做足功课,然后顺其自然转行。
1、毫不犹豫地开通个人公众号
曾经有人反驳我说,不要为了开通公众号而开通公众号,我当时就呵呵一笑,正是因为你迟迟没有开通公众号,所以你到现在还不会写文章,到现在还不会文章排版,到现在还不知道公众号后台的功能设置,到现在还不了解一个优秀的标题党是如何炼成的,到现在还没有体会到写一篇文章需要经历多少。
总言之,因为你没有开通公众号,所以你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更何况现在哪家公司没有公众号,基本上都是围绕公众号做运营的。
在转行面试之前,在自己的公众号上修炼自己,等你面试的时候,你的公众号就是最有力的作品。
面试官只要打开你的公众号扫一眼,基本就知道你的运营水平,也了解了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你的公众号上,面试官可以看到你努力的点点滴滴,也能看到你的成长,更能直观地看到你内心世界和价值观。
2、为面试公司写一份竟品分析报告
面试前对公司足够了解,一定给面试加分不少。
同样的应聘者,其他人在面试中谈论各种学生会经历、优秀学生干部称号、良好的学习能力、与人为善、良好的沟通能力、助人为乐、有团队合作意识等等假大空的描述。
而你拿着一封5000字的竟品分析报告,里面包括了以下内容
1、市场趋势、业界现状;
2、竞争对手的企业愿景、产品定位及发展策略;
3、目标用户;
4、市场数据;
5、核心功能;
6、交互设计;
7、产品优缺点;
8、运营及推广策略;
9、总结&行动点。
谁被录取的可能性大,难道你心里没点X数吗?
写这份报告的过程中,你不仅了解了整个行业和产品的发展情况,也能学习到很多运营方法论。
你不成功应聘都难!因为你已经领先了95%的求职者。
3、找一个老司机带你上路
如果你转行心切,我不建议你去上各种大咖的课程,第一,他们的课程基本是一个专题,例如文案课程、活动运营课程,且内容有深度,不一定适合一个转行的运营小白;第二,一般老师并不没有转行的经验,尤其是跨界比较大的转行,例如像我一样的工科男跨界做运营。
其实你需要的是一个手把手教你,带你一步步进步的老司机。
看过再多的经验,都是别人的,唯有你掌握方法论,然后立刻行动,形成自己的运营体系,最终才能成功转行以及拿到高薪,所有行业和工作都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