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商促销 > 茶陵电子商务

茶陵电子商务

发布时间:2022-08-26 10:50:56

1. 吉安市学校排行榜

1、遂川中学

江西省遂川中学雄踞于遂川县县城东面泉江河畔。1938年秋,留日学者徐苏中设立“上海私立江西中学遂川分校”,是为遂川中学之滥觞。1940年7月14日学校改名为“遂川县立中学”。 10月18日呈准江西省政府备案,补行成立典礼,此日定为该校校庆纪念日。1953年7月15日学 校改名为“江西省遂川中学”。1968年11月1日学校改名为“遂川共大二部”。

2、吉安市白鹭洲中学

吉安市白鹭洲中学是江西省著名重点中学、江西省中学德育示范学校、“科研兴校”先进单位、“实验室工作”先进学校,连续七届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是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高中课改”先进学校。白鹭洲中学创建于1241年,前身为白鹭洲书院。

3、江西省新干中学

江西省新干中学位于江西省新干县,是一所老牌名校,是江西省重点中学。地址位于吉安市新干县何家山105国道旁。她创办于1940年2月,前身是新淦县立初级中学, 1958年秋增办高中,并更名为新干中学。

4、江西省宁冈中学

宁冈中学坐落在井冈山市龙市镇城南的骆家坪,是江西省首批重点中学。学校的前身是龙江书院,校址在城西偏北的五虎岭南麓。始建于清朝道光庚子年(1840年),系茶陵、酃县、宁冈三县客籍绅民集资创办,当地称为客籍子弟求学的最高学府。

5、江西省吉水中学

江西省吉水中学是吉安市建设规模最大的一流高中。前身为创立于明万历11年(公元1583年)的“仁文书院”,1940在其旧址上创建为吉水中学,1958年正式命名为江西省吉水中学,1981年成为省属重点中学。2002年初中部完全剥离,成为一所高级中学。

2. 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发展

在实际传统产业基础方面,长沙以电子信息、工程机械、食品、生物制药为主,株洲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化工原料及陶瓷制造为主,湘潭以黑色冶金、机电与机械制造、化纤纺织、化学原料及精细化工为主,其规模和比重在各自城市基础工业方面均为主导部分。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长沙提出“重点加快天心生态新城建设,推动一体化进程在地理空间上的实质性进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株洲推出“东提西拓,合拢三角”和“打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基地、突出有色深加工、化工、陶瓷产业优势”;湘潭提出了“东扩西改”和“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生态休闲中心”。 最早期的概念中,长株潭城市群指的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但是,按照湖南省确定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这一范围扩大了很多。区域规划确定的长株潭城市群,是指‘3+5’城市群的规划范围。这一范围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辖区和益阳、娄底、岳阳、常德、衡阳5市的大部分地区,即湖南东部城镇密集地区。
按照这一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面积为9.6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株潭三市市域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
为什么会作这样的调整呢?据了解,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由规划范围和协调规划范围组成。其规划范围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辖区以及岳阳的湘阴、汨罗、云溪区、屈原管理区和益阳赫山区的部分地区,协调规划范围为岳阳、益阳、娄底、常德、衡阳的大部分地区。为了保证国务院批准的规定的实施,实现湖南共同富裕,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将范围扩大了。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确定城市群核心区面积为8448.14平方公里。
这一核心区,包括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市区,望城区、浏阳市、醴陵市、韶山市、湘乡市、宁乡县、长沙县、株洲县、湘潭县、赫山区、云溪区、湘阴县、汨罗市、屈原管理区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岳阳云溪区、湘阴县、汨罗市、屈原管理区和益阳赫山区的部分地区,跻身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将城市群核心区划分为四大类功能分区:
禁止开发区: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点公益林地、坡度25度以上的高丘山地、著名风景区、泄洪区、滞洪区、重要湿地、相对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限制开发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各类宜农土地、坡度在15-25度之间的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地区等。
重点开发区:包括长沙黄花、黄兴、 榔梨、含浦、坪塘、雷锋、白箬铺、夏铎铺地区,株洲天元、白井、南洲、黄泥坳地区,湘潭河东、易俗河、九华、楠竹山地区,益阳沧水铺,岳阳界头铺等。
优先开发区:包括三市的建成区及湘潭县、望城区、株洲县、长沙县城现状建成区。
“一带五区”:近中期重点建设区域
长株潭城市群近中期建设将从何处着手?王扣柱透露,近中期建设的重点地区为“一带五区”:即湘江生态经济带和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
湘江生态经济带:从长沙月亮岛到株洲空洲岛,面积128公里。
大河西示范区:以长沙高新、金洲,益阳高新,常德德山等为核心区域的先进制造业走廊,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辐射带动益阳、常德等地区。
云龙示范区:包括株洲的云龙和清水塘,云龙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临空产业、清水塘依托循环经济试点发展新型产业。
昭山示范区:自长沙暮云,至湘潭昭山、易家湾、九华,建设生态宜居新城。
天易示范区:位于株洲天元区和湘潭易俗河之间,重点发展机电制造、加工、环保现代物流等产业。
滨湖示范区:包括岳阳的湘阴、汨罗、望城的部分区域和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建设长株潭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再生能源产业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健康休闲服务基地。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期限分为四个,分别是:2008-2010、2011-2015、2015-2020、2020。
王扣柱指出,湖南省将建立三项制度,确保规划实施。这三项制度是:示范区所有建设项目和用地都必须符合区域规划、城市群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建立省市规划局长联席会议机制,8市规划局接受省建设厅和省长株潭规划局的双重业务领导;实行长株潭核心区空间动态管理。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修订完成后,省政府将出台《条例实施细则》,明确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刚性。
湖南省将同步组织修编8市城市总体规划、启动“3+5”城市群国土利用规划,争取3年内完成。目标
1.形成长株潭三市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和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高效率、高品质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区。
2.形成以长株潭三市城区为增长核、以三市间的快速交通设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为纽带的核心区组团,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发展轴向周边地区放射的城镇网络群体。
3.发展成为经济繁荣、能提高吸纳就业能力和有良好的人居环境,污染得到综合治理、人地关系协调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型城市地区。
4.发展成为在华中经济圈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在国内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组群式的特大型城市化地域之一。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规划范围内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700-750万人之间。根据高方案指标预测,核心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规划2010年达到3757亿元以上,GDP增长速度达到13%以上;到2020年增长为4542.81亿元以上,GDP增长速度为7.8%以上,三次产业比例到2010年为9:50:41,2020年为5:45:50;三次产业具体指标到2010年一产为198.39亿元,二产为1102.19亿元,三产为903.79亿元;到远期2020年一产为227.14亿元,二产为2044.26亿元,三产为2271.4亿元。
人均GDP规划到2010年为4万元人民币以上,到2020年达到6万元人民币以上。
区域城镇发展的空间组织
保持和加强以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复线、南岳高速公路、107国道及湘江生态经济带为主轴线的突出地位,继续促进这条轴线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以这条轴线为核心和纽带促进三市经济的一体化。
积极打造两条次轴线(即以319国道、320国道和上瑞高速公路为轴带),作为次级密集发展轴带和主轴线的补充,规划期内较大幅度地推动沿线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区域城镇的协调发展和城镇等级结构的改善。
同时,以两条辅轴(即湘乡—韶山公路和106国道)为纽带,联系和辐射广大的三市市域地区。最终形成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以三纵两横(即一主两次两辅)的“冉字型结构”支撑起整个区域的城镇发展空间。
区域城镇发展的等级结构规划
长株潭地区城镇将形成省域中心城市组群(属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区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建制镇四级结构。
1.第一级——省域中心城市组群
即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是一个由长、株、潭三市城区和若干紧密关联的周边组团构成的多核组团式中心城市,共同承担省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含长沙县城区、望城县城区、湘潭县城区和株洲县城区和若干小城镇)。
2.第二级——区域次中心城市共8个
一是包括韶山城区、浏阳城区、宁乡县城、醴陵城区、湘乡城区、攸县县城,是本地区省域中心城市以外、具有县和县级别以上地域范围意义的区域性次级中心城市,共6个。
二是包括茶陵县县城、炎陵县县城等县域中心城市,共2个。
3.第三级——重点城镇共48个
一是包括具有省级影响的重点城镇17个。
二是包括具有地级市市域影响的重点城镇31个。
4.第四级——般建制镇85个
在现有基础上通过行政区划的适当调整,进行撤乡并镇合并而成85个一般建制镇(对三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制镇略有调整)。(小标)实施区域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
2005年区域城镇化水平约为45%,2010年约为57%,2020年为60%—62%,考虑暂住流动人口因素,高限设定在65—75%。远景城市化发展水平达到85%左右。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制定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必须贯彻如下原则:
把加快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推进工业化。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将人口流动与城乡建设相互结合,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将农村要素流动和农业发展有机结合,繁荣农村经济。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小标)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控制指标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空间结构框架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空间结构框架规划确定为:“以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背景,以长株潭北、西南、东南三个功能区为主次核心,三市结合部金三角地区为绿心,突出长株潭北核(长沙)的核心地位,城市中心组团、片区组团和小城镇发育相对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发达,各类空间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功能互补契合,生态循环良好的特征型、网络型的城市化地域,概括为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间结构”。“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间结构包括了三个主中心组团、四个次中心组团以及十九片区组团和25个小城镇组团。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北核功能区的范围和控制、引导要求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北核功能区,即长沙城市功能区,主要包括长株潭主中心长沙河东中心城区、长株潭次中心长沙河西新城(已含雷锋镇)、长株潭次中心长沙星马新城、高塘岭组团(已含望城区高塘岭街道)、星城组团(已含白沙洲街道)、含埔组团、坪塘组团、丁字组团(已含丁字湾街道)、捞霞组团以及周围空间紧密联系、功能互补的三个乡镇,即黄兴镇、乌山镇、黄金园街道。
北核功能区主要辐射的城镇则还包括周边区域内呈空间离散分布的与之功能配套协作的13个小城镇,即干衫镇、雨敞坪镇、莲花镇、白箬镇、新康镇、靖港镇、乔口镇、铜官镇、茶亭镇、桥驿镇、北山镇、安沙镇、青竹湖镇。该功能区属于城市政府主导发展地区,省级政府主责监管,放手发展,由市级政府自主发展;要求全面执行城市建设标准,引领人居环境品质向较高层次提升,起到区域示范作用,并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留足用地。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西南副核功能区的范围和控制、引导要求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西南副核功能区,即湘潭城市功能区,主要包括长株潭主中心湘潭河东城区(已含双马镇)、长株潭次中心湘潭河西城区(已含雨湖区的长城乡、先锋乡、护潭乡等)、昭山—易家湾组团、鹤岭组团、易俗河组团、河口组团以及周围空间紧密联系、功能互补的一个行政乡,即河口乡。西南核功能区主要辐射的城镇则还包括周边区域内呈空间离散分布的与之功能配套协作的2个小城镇,即梅林桥镇、姜畲镇。
西南副核心功能区属于城市政府主导发展地区,省级政府实行扶持和政策倾斜,由市级政府自主发展;为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统筹发展,对其经济社会发展项目提供重点政策扶持,并使其在项目、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享有优先权,通过多方努力,提高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东南副核功能区的范围和控制、引导要求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东南副核功能区,即株洲城市功能区,主要包括长株潭主中心株洲河西城区、长株潭次中心株洲河东城区、栗雨组团、石峰组团、田心组团、荷塘组团、枫溪组团、渌口组团以及周围空间紧密联系、功能互补的三个小城镇,即马家河镇、群丰镇、雷打石镇。西南核功能区主要辐射的城镇则还包括周边区域内呈空间离散分布的与之功能配套协作的2个乡镇,即南阳桥乡和白关镇。
东南副核心功能区属于省级政府提供发展指引,城市政府主导发展地区,规划控制要求是控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预留足够的用地。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档次,建设优良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绿心功能区,即三市结合部金三角地区的范围和控制、引导要求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绿心功能区,主要是指三核之间的交界地带,三市结合部,包括:城南组团(原暮云组团)、新暮云组团(已含暮云镇)、九华组团以及白马镇、跳马镇、云田镇、仙庾镇、龙头铺镇、响水乡、响塘乡等乡镇区域范围。
该区域是长株潭城市群的“绿肺”,包含区域绿地和生态保育、休闲度假两类主要功能。其中区域绿地属于省级政府对资源环境保护进行监督控制、城市政府建设管理地区,原则上进行低密度生态型建设,对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区域绿地、各类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地区,要按照相关法规严格保护;生态保育和休闲活动功能区则属于由省级政府对该地区的发展类型、控制规模和生态环境要求提供发展指引,由城市政府按照指引要求加强管治的地区。
规划建议省政府在明确绿心范围和整体功能定位后,进一步委托相关部门编制具体的绿心地区建设控制规划,以统一指导该地区有序的保护利用和绿化建设。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空间结构的演进时序
长株潭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应以三市城市现状用地为基础,逐步向外扩张,总体呈现出三核同步增长,远期和远景逐步向绿心发展。
演进态势、具体空间结构发展时序如下:
1.2002~2010年以长沙中心城区、湘潭城区、株洲城区为核心,采取局部内涵式的紧凑集中发展,引导有序外延,重点建设三市各自环线、三市间公路外环、潭望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湘潭-株洲联合发展,搞好湘潭和株洲的路网衔接和空间隔离,预留三核中间地带的发展空间,为未来多种发展模式提供可能性。
2.远期(2011~2020年)长沙主要向东发展,并加快向南发展;湘潭主要向北发展,兼顾向东;株洲主要向河西发展,搞好与湘潭的路网和绿色空间的衔接,适度向北,考虑与长沙市东部开发区功能和道路上的衔接。营造三核相向发展的演进态势和空间框架,在三核中间地带开辟文化娱乐、旅游度假和生态保护区域,并保留三核中间地带与三市原中心城区的隔离空间。
3.远景(2021~2050年)长沙、湘潭、株洲城区形成三核,并继续相向发展,逐步形成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为背景的绿心,并在中间镶嵌若干高品质的新型城市功能区。
长沙:错位发展的重点是以省会长沙为发展核心和龙头,分层次、有重点的向株洲和湘潭等周边地区辐射。将长沙建设成为科技教育研发中心、商务金融中心、区域物流枢纽、服务外包基地、文化娱乐中心和中南地区国际化大都市。要以长沙在湘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为基础,加快科技教育和研发发展,打造湖南科技教育和高技术服务的高地。商务金融业要以芙蓉路为主轴,吸引世界优秀金融企业来湘发展,打造中部世界金融中心;银行业要重点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组,加速金融现代化,提高金融效率,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品种;证券业重点发展企业改制辅导、股权分置改革、上市保荐、私募及并购重组、风险投资等投资业务;保险业重点开发新产品和发展各类公司、机构。物流业重点建设好长沙金霞、长沙空港物流区;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建设及物流高新技术建设;以空港快速发展为基础,以黄花机场为节点,发展高时效、高附加值货物的多式联运业务及其设施建设。服务外包业要培育具有湖南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壮大长沙服务外包集聚区,把长沙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承接服务外包的基地城市,跻身全国服务外包十强示范城市;重点扶持加快长沙高新区服务外包示范区、青竹湖服务外包示范区等服务外包示范企业,形成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
株洲:要以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为依托,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物流配送、研发设计、职业教育、节能环保、信息咨询、服饰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依托铁路交通优势,构筑便捷、互补的物流网络,重点建设石峰物流园、芦淞商贸物流中心、株洲神农医药食品物流中心等;与长沙、湘潭、衡阳、郴州联手,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早日实现旅游资源、产品和市场的一体化;加快职教大学城建设,要将其打造成全国闻名的职业教育基地;加快建设以株洲大桥两端长江路和建设中路为主的中央商务区,将其建成国际性或全国性轨道交通、服饰、中华文化等论坛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地;兴建服饰批发仓储物流中心,发展零售多业态。
湘潭:要以老工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物流配送、科技研发、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会展、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结合湘潭的实际,要重点建设九华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园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开发建设物联网项目及服务应用平台。

3. 攸县的地理环境


攸县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南端,东邻江西萍乡市、莲花县,西连株洲县、衡东县;南达茶陵县、安仁县,北接醴陵市。地理座标是:东经113°09′09″至113°51′30″,北纬26°46′34″至27°26′30″。 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3134942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3109万元, 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725560万元, 比上年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956273万元, 比上年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6:55.8:29.6调整为14.5:55:30.5,一产业下降0.1个百分点,二产业下降0.8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0.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5%、57.5%、36%,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8、5.95、3.72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了39427元,单位GDP能耗1.08万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200462万元,同比增长14.6%。
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2014年全县城镇化率为52.57%,较上年提高0.57个百分点。 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高效实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攸县米粉成为我县第三个国家地理标志,鸿华麻鸭和云田花卉等农业产业化项目顺利推进。2014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708655万元,同比增长4.5%,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为146.6%。
种植业稳步增长。201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00.7万亩,同比增长2.9%,粮食产量46.59万吨,同比增长3%,粮食单产为462.55公斤/亩。
养殖业健康发展。2014年,全县出栏生猪122.84万头,出栏牛2.14万头,出栏羊5.43万只,出笼家禽567.5万羽,同比增幅分别为4.5%,3.4%,4.0%,4.26%。肉类总产量9.49万吨,增长2.7%。禽蛋产量为1.56万吨,同比增长3.2%。
林业产业巩固提升。2014年,全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4万亩, 封山育林15万亩,油茶籽产量为3.2万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7.44%, 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
土地流转强势推进。2014年县流转耕地面积25.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30%,涉及农户6.85万户,占总农户的40%。2014年我县已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84家,入社成员11386人,带动农户3.46万户。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2014年,全县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7.7万千瓦,比上年提高5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6377台,比上年增加305台。全年化肥施用量99890吨,农药施用量895.6吨,均比去年有所下降。 工业经济缓中趋稳。2014年,全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610176万元,增长11.1%,占GDP的比重为51%,对经济贡献率达到54%,拉动经济增长5.59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1553308万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308396万元。煤炭、铁矿业完成增加值486209万元和101089万元,均低于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平均增幅。2014年,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4541130万元,同比增长9.8%。高新技术总产值为570780万元,同比增长10.2%,其中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为557115.6万元,同比增长13.4%。出口交货值为35056万元,同比下降29.9%。规上工业利润总额179854万元;利税总额382558万元;产品销售率98.93%,降低0.58个百分点。原煤产量同比下降17.25%,水泥246万吨,同比下降35.7 %。
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2014年,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共计72.4万吨标煤,同比下降13.9%。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22.6%。
建筑业平稳增长。2014年,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5384万元,比上年增长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拉动经济增长0.36个百分点。 201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81866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分地区看,城镇零售额875993万元,增长12.7%;乡村零售额105873万元,增长12.8%。分行业看,批发业94577万元,增长17.6%;零售业749920万元,增长11.8%;住宿业23833万元,增长6.8%;餐饮业113536万元,增长16.7%。电子商务及快递公司等现代物流业迅猛发展。
旅游业发展良好。2014年,我县成功申报白龙洞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截止2014年末,我县共有AAAA景区1个,AAA级景区2个,拥有星级宾馆4家,旅行社10家,国家级森林公园1家。全县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3.39亿元,各景区门票总收入达1200万元,同比增长42%。旅游人数同比增长23.2%,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4.2%。 交通发展上新台阶。2014年,攸县火车南站开通客运业务,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攸县没有干线铁路的历史从此结束。攸县的交通发展,特别是铁路运营的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2014年,新建成农村客运站1个,完成危桥改造15座,建设农村公路50公里。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达到了96%。全县货运量为1102.8万吨,同比增长15.4%,货运周转量为1092323.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8.1%,客运量达到1528.1万人,同比增长15%,客运周转量为129377.6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6.9%。
邮政电信业稳定发展。2014年,全县电信业务收入2.9亿元,基本与去年持平,邮电业务收入4065万元,比上年增长6.9%。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2014年,全县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2500 万元,同比增长3.06%,人均财政总收入为3639元,税收收入为112426万元,同比下降11.95%,税收收入占比为44.53%,非税收入为140074万元,同比增长19.39%。国税完成54807万元,同比下降5.21%,地税完成60015万元,同比下降18.07%。地方财政公共收入完成194797万元,同比增长8.48%。地方财政公共收入中税收收入54723万元,同比下降12.09%。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80831万元,同比增长16.6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为59941万元,同比增长2.27%。
金融运行良好。2014年,全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657162万元,同比增长13.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225128万元,同比增长11.8%,人均储蓄存款为17657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917205万元,同比增长19.5%,其中短期贷款302027万元;中长期贷款563471万元。短期贷款中个人贷款及透支为175096万元;单位普通贷款及透支12693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贷款500万元。中长期贷款中经营贷款60763万元,固定资产贷款193010万元。 文化艺术事业取得新突破。2014年,启动了“乡村大舞台”国家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举办了“欢乐潇湘 罗霄放歌”攸县、茶陵、炎陵、安仁四县联演文艺晚会,攸县春节民俗文化节,25场“欢乐潇湘 放飞梦想”民间“百团”才艺大比武活动,开展了10场“您的快乐·我的心愿”“乡村行”活动;将《探灯》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立了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完成公益演出252场次,免费放映公益电影3196场,其中农村免费放映3096场次,城区免费放映100场。年末,全县共有公共文化场馆7个,其中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影剧院2个,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书院1个;乡镇文化站23个,农家书屋315个,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40.5万平方米。
新闻电视事业取得新进展。2014年,攸县电视台建台30周年庆典晚会成功举办,与观众一起见证成长。全县组稿并播出新闻4000多条,制作专题片18部。全县电视覆盖率达100%,全面推进数字电视工程,数字电视用户达13.7万人,其中有线电视用户为13.2万人,无线电视用户达0.5万人。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成效。2014年,全县强力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在解决农民看病问题中首创“双十模式”,得到全国各地借鉴。有效配置医疗资源,加强医药监管,引导病人合理医疗消费,注重防范传染病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年末全县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84个,实有床位3403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为4.91张。卫生技术人员3665人。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孕产妇死亡率为0,“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6.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67.2万人,新农合参保率达97.85%。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2014年,攸县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推动了全县体育事业和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成功举办首届大众体育运动会,积极倡导“健康生活、生活健康”理念;组织代表队参加省十二运会,摘取金牌14枚、银牌18枚、铜牌13枚,取得了皮划艇团体总分第二名,赛艇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佳绩。2014年,我县成立了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15个、体育指导站(点)29个、体育健身会所3个,新增健身俱乐部2处、400米田径运动场1处、篮球场10块、羽毛球场16块、健身广场2处,新建攸州大众球馆,新增室外健身路径1套、农民健身工程61个,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83.2万平方米。 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被征地农民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2014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493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89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9%以内,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798人。失业保险参保2.1万人,征缴基金590万元。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2014年,全县继续推进社会保险覆盖向纵深发展,社会保障功能显著增强。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39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62万人,新农合参保人数为67.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为100%,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为43.3%。
社会救助能力显著提升。2014年,全县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救助覆盖面和救助标准,社会救助能力进一步增强。2014年,全县城镇镇低保对象4649户,8735人,共发放低保金及物价补贴2803.9万元。农村低保对象11612户,31016人,共发放低保金及物价补贴4680万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586.66万元,其中:发放住院医疗救助金额893.81万元,一站式救助470.56万元;用于五保、低保参合资金222.29万元。我县共有五保对象4823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1112人,分散供养对象3711人,已发放分散五保供养金及物价补贴1110.21万元。资助困难学生24471人,发放救助金1523.95万元。

阅读全文

与茶陵电子商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子商务工程师有用吗 浏览:461
阿里研究农村电子商务的10种模式 浏览:57
七夕情人节美容院促销活动方案 浏览:405
海底捞火锅市场营销策划书 浏览:695
网络营销推广是怎样运营的 浏览:705
护士长助理培训方案 浏览:212
学校暑假教师培训工作方案 浏览:883
泓泉电子商务骗局揭秘 浏览:98
电子商务员工合同范本 浏览:152
2015楼盘营销方案ppt 浏览:387
市场营销乞丐案例观后感 浏览:552
大东女鞋市场营销策略 浏览:708
市场营销寓言案例分析 浏览:113
上海集司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392
5g市场营销战略论文 浏览:20
文明礼仪培育培训方案 浏览:368
山东影耗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564
旅游大米营销策划方案 浏览:808
运输公司夏季安全培训方案 浏览:574
服饰促销活动总结 浏览: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