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開展國際市場營銷應如何應對各大宏觀環境因素的影響
1、長渠道與短渠道策略
商品在從生產者流向最終消費者的過程中,經過的環節越多,分銷渠道就越長;反之則越短。採用長渠道可發揮各層次中間商的輻射、宣傳作用,擴大產品市場。但其環節多、費用高,影響最終零售價格,會增加消費者負擔,且不利於信息的及時反饋。
一般對低價的日用百貨商品使用較多。採用短渠道,產品專營性強,市場影響面窄,但對中間商的約束較高,易控制。一般對高價商品如電器、汽車、高技術產品使用短渠道較多。
2、寬渠道與窄渠道策略
寬渠道策略是指生產企業同時使用多少條分銷自己的產品的策略。對市場需求面廣、重復性消費、均衡性消費的日用百貨,宜選擇眾多渠道,廣泛經銷;對市場挑選性強的選購品,如自行車、手錶、照相機、眼鏡、化妝品、彩電、服裝、機電配件等,可使用有選擇性的分銷渠道。
對於某些特殊消費品,如小汽車、大型機電產品和技術性要求極高的產品,可使用獨家經銷、包銷的專營分銷渠道。
分銷渠道策略要求生產企業在選擇分銷渠道時,要針對生產企業的條件、產品特點、出口規模、市場特性及其各中間商的能力、經驗、信譽、市場影響等合理決策,並注意搞好與經銷商、代理商的關系,以發揮其在國際市場營銷中的渠道作用。
(1)營銷宏觀環境對市場營銷策略的影響擴展閱讀
國際市場營銷活動受到雙重環境,尤其是各國環境的影響,使營銷組合策略復雜得多,難度也比較大。
1、在產品策略方面,國際市場營銷面臨產品標准化與差異化策略的選擇。
2、在定價策略方面,國際市場定價不僅要考慮成本,還要考慮不同國家市場需求及競爭狀況,而且成本還包含運輸費、關稅、外匯匯率、保險費等。此外還要考慮各國政府對價格調控的法規。
3、在分銷渠道方面,由於各國營銷環境的差異,造成了不同的分銷系統與分銷渠道,各國的分銷機構的形式、規模不同,從而增加了管理的難度。
4、在促銷策略方面,由於各國文化、政治法律、語言、媒體、生產成本等不同,使企業在選擇促銷策略的時候更復雜。
㈡ 經濟環境對企業市場營銷的影響
經濟環境指企業營銷活動所面臨的外部社會條件,其運行狀況及發展趨勢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企業營銷活動產生影響。
1.直接影響營銷活動的經濟環境因素
市場不僅是由人口構成的,這些人還必須具備一定的購買力。而一定的購買力水平則是市場形成並影響其規模大小的決定因素,它也是影響企業營銷活動的直接經濟環境。主要包括:
(1)消費者收入水平的變化
消費者收入,是指消費者個人從各種來源中所得的全部收入,包括消費者個人的工資、退休金、紅利、租金、贈予等收入。消費者的購買力來自消費者的收入,但消費者並不是把全部收入都用來購買商品或勞務,購買力只是收入的一部分。因此,在研究消費收入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國民生產總值。它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與購買力的重要指標。從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可以了解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狀況和速度。一般來說,工業品的營銷與這個指標有關,而消費品的營銷則與此關系不大。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越快,對工業品的需求和購買力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②人均國民收入。這是用國民收入總量除以總人口的比值。這個指標大體反映了一個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商品需求的構成。一般來說,人均收入增長,對消費品的需求和購買力就大,反之就小。根據近40年的統計,一個國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5000美元,機動車可以普及,其中小轎車約佔一半,其餘為摩托車和其它類型車。
③個人可支配收入。這是在個人收入中扣除稅款和非稅性負擔後所得余額,它是個人收入中可以用於消費支出或儲蓄的部分,它構成實際的購買力。
④個人可任意支配收入。這是在個人可支配收入中減去用於維持個人與家庭生存不可缺少的費用(如房租、水電、食物、燃料、衣著等項開支)後剩餘的部分。這部分收入是消費需求變化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企業開展營銷活動時所要考慮的主要對象。因為這部分收入主要用於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開支,一般用於購買高檔耐用消費品、旅遊、儲蓄等,它是影響非生活必需品和勞務銷售的主要因素。
⑤家庭收入。很多產品是以家庭為基本消費單位的,如冰箱、抽油煙機、空調等。因此,家庭收入的高低會影響很多產品的市場需求。一般來講,家庭收入高,對消費品需求大,購買力也大;反之,需求小,購買力也小。需要注意的是,企業營銷人員在分析消費者收入時,還要區分「貨幣收入」和「實際收入」。只有「實際收入」才影響「實際購買力」。因為,實際收入和貨幣收入並不完全一致,由於通貨膨脹、失業、稅收等因素的影響,有時貨幣收入增加,而實際收入卻可能下降。實際收入即是扣除物價變動因素後實際購買力的反映。
(2)消費者支出模式和消費結構的變化
隨著消費者收入的變化,消費者支出模式會發生相應變化,繼而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消費結構也發生變化。西方一些經濟學家常用恩格爾系數來反映這種變化。恩格爾系數表明,在一定的條件下,當家庭個人收入增加時,收入中用於食物開支部分的增長速度要小於用於教育、醫療、享受等方面的開支增長速度。食物開支占總消費量的比重越大,恩格爾系數越高,生活水平越低;反之,食物開支所佔比重越小,恩格爾系數越小,生活水平越高。
這種消費支出模式不僅與消費者收入有關,而且還受到下面兩個因素的影響:①家庭生命周期的階段影響。據調查,沒有孩子的年輕人家庭,往往把更多的收入用於購買冰箱、電視機、傢具、陳設品等耐用消費品上,而有孩子的家庭,則在孩子的娛樂、教育等方面支出較多,而用於購買家庭消費品的支出減少。當孩子長大獨立生活後,家庭收支預算又會發生變化,用於保健、旅遊、儲蓄部分就會增加。②家庭所在地點的影響。如住在農村與住在城市的消費者相比,前者用於交通方面支出較少,用於住宅方面的支出較多,而後者用於衣食、交通、娛樂方面的支出較多。
恩格爾系數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城市、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參數。根據國家統計局1995年調查資料,按全國居民平均水平計算,我國的「恩格爾系數」約為54%。據預測,到2000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可達到45%,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可達到50%左右。到2010年,則可分別達到35%及40%。按聯合國劃分富裕程度的標准,「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的國家為飢寒;在50%~60%之間的為溫飽;40%~50%之間的為小康;40%以下的為富裕。按此標准,我國已進入溫飽階段後期,到2000年,可達到小康階段,而到2010年,則可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消費結構指消費過程中人們所消耗的各種消費資料(包括勞務)的構成,即各種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關系。優化的消費結構是優化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客觀依據,也是企業開展營銷活動的基本立足點。二戰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①恩格爾系數顯著下降,目前大都下降到20%以下;②衣著消費比重降低,幅度在20%~30%之間;③住宅消費支出比重增大;④勞務消費支出比重上升;⑤消費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比重上升。而從我國的情況看,消費結構還不盡合理。長期以來,由於政府在住房、醫療、交通等方面實行福利政策,從而引起了消費結構的畸形發展,並且決定了我國居民的支出模式以食物、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為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在住房、醫療等制度方面改革的深入,人們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結構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企業要重視這些變化,尤其應掌握擬進入的目標市場中支出模式和消費結構的情況,輸送適銷對路的產品和勞務,以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3)消費者儲蓄和信貸情況的變化
消費者的購買力還要受儲蓄和信貸的直接影響。
消費者個人收入不可能全部花掉,總有一部分以各種形式儲蓄起來,這是一種推遲了的、潛在的購買力。消費者儲蓄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銀行存款,增加現有銀行存款額;二是購買有價證券。當收入一定時,儲蓄越多,現實消費量就越小,但潛在消費量愈大;反之,儲蓄越少,現實消費量就越大,但潛在消費量愈小。企業營銷人員應當全面了解消費者的儲蓄情況,尤其是要了解消費者儲蓄目的的差異。儲蓄目的不同,往往影響到潛在需求量、消費模式、消費內容、消費發展方向的不同。這就要求企業營銷人員在調查、了解儲蓄動機與目的的基礎上,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為消費者提供有效的產品和勞務。
我國居民有勤儉持家的傳統,長期以來養成儲蓄習慣。近年來,我國居民儲蓄額和儲蓄增長率均較大。據調查,居民儲蓄的目的主要用於供養子女和婚喪嫁娶,但從發展趨勢看,用於購買住房和大件用品的儲蓄占整個儲蓄額的比重將逐步增加。我國居民儲蓄增加,顯然會使企業目前產品價值的實現比較困難,但另一方面,企業若能調動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就可開發新的目標市場。比如1979年,日本電視機廠商發現,盡管中國人可任意支配的收入不多,但中國人有儲蓄習慣,且人口眾多。於是,他們決定開發中國黑白電視機市場,不久便獲得成功。當時,西歐某國電視機廠商雖然也來中國調查,卻認為中國人均收入過低,市場潛力不大,結果貽誤了時機。
西方國家廣泛存在的消費者信貸對購買力的影響也很大。所謂消費者信貸,就是消費者憑信用先取得商品使用權,然後按期歸還貸款,以購買商品。這實際上就是消費者提前支取未來的收入,提前消費。西方國家盛行的消費者信貸主要有:①短期賒銷;②購買住宅分期付款;③購買昂貴的消費品分期付款;④信用卡信貸等幾類。信貸消費允許人們購買超過自己現實購買力的商品,從而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的收入以及更多的需求;同時,消費者信貸還是一種經濟杠桿,它可以調節積累與消費、供給與需求的矛盾。當市場供大於求時,可以發放消費信貸,刺激需求;當市場供不應求時,必須收縮信貸,適當抑制、減少需求。消費信貸把資金投向需要發展的產業,刺激這些產業的生產,帶動相關產業和產品的發展。我國現階段的信貸消費還主要是公共事業單位提供的服務信貸,如水、電、煤氣的交納,其它方面,如教育、住宅建設以及一些商家的信用卡消費正在逐步興起。
2.間接影響營銷活動的經濟環境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直接影響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外,還有一些經濟環境因素也對企業的營銷活動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1)經濟發展水平
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要受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整個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居民的收入不同,顧客對產品的需求也不一樣,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的營銷。例如,以消費者市場來說,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地區,在市場營銷方面,強調產品款式、性能及特色,品質競爭多於價格競爭。而在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則較側重於產品的功能及實用性,價格因素比產品品質更為重要。在生產者市場方面,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著重投資較大而能節省勞動力的先進、精密、自動化程度高、性能好的生產設備。在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其機器設備大多是一些投資少而耗勞動力多、簡單易操作、較為落後的設備。因此,對於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企業應採取不同的市場營銷策略。
美國學者羅斯頓根據他的「經濟成長階段」理論,將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歸納為五種類型:傳統經濟社會;經濟起飛前的准備階段;經濟起飛階段;邁向經濟成熟階段;(量消費階段。凡屬前三個階段的國家稱為發展中國家,而處於後兩個階段的國家則稱為發達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在營銷策略上也有所不同。以分銷渠道為例,國外學者認為:經濟發展階段越高的國家,其分銷途徑越復雜而且廣泛;進口代理商的地位隨經濟發展而下降;製造商、批發商與零售商的職能逐漸獨立,不再由某一分銷路線的成員單獨承擔;批發商的其它職能增加,只有財務職能下降;小型商店的數目下降,商店的平均規模在增加;零售商的加成上升。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上升,分銷路線的控制權逐漸由傳統權勢人物移至中間商,再至製造商,最後大零售商崛起,控制分銷路線。
我國目前正處於經濟起飛前的准備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到下個世紀初,我國經濟將進入起飛階段。到那時,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企業投資機會增多;市場交換成為企業的根本活動;信息競爭將成為市場競爭的焦點。因此,企業應當注意經濟起飛階段市場中的變化,把握時機,主動迎接市場的挑戰。
(2)經濟體制
世界上存在著多種經濟體制,有計劃經濟體制,有市場經濟體制,有計劃-市場經濟體制,也有市場-計劃經濟體制,等等。不同的經濟體制對企業營銷活動的制約和影響不同。例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是行政機關的附屬物,沒有生產經營自主權,企業的產、供、銷都由國家計劃統一安排,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何銷售,都不是企業自己的事情。在這種經濟體制下,企業不能獨立地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因而,也就談不上開展市場營銷活動。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一切活動都以市場為中心,市場是其價值實現的場所,因而企業必須特別重視營銷活動,通過營銷,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現階段,我國正處於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時期,兩種體制並存,兩種機制並存,市場情況十分復雜。一方面,通過改革,企業正在逐步擺脫行政附屬物的地位,具有了一定的生產經營自主權,開始真正走向市場並以市場為目標開展自己的營銷活動;另一方面,企業經營機制還沒有完全轉變過來,政府的直接干預還嚴重存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還受到較強的控制,因而企業的營銷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另外,市場發育不完善,市場秩序混亂,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盛行,極不利於企業開展營銷活動。因此,企業要盡量適應這種「雙軌」並存的局面,注意選擇不同的營銷策略。例如,可以運用「大營銷」策略打破地區封鎖,通過橫向聯合進入對方市場等,從而開拓自己的市場。
(3)地區與行業發展狀況
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逐步形成了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帶和東高西低的發展格局。同時在各個地區的不同省市,還呈現出多極化發展趨勢。這種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對企業的投資方向、目標市場以及營銷戰略的制訂等都會帶來巨大影響。
我國行業與部門的發展也有差異。今後一段時間,我國將重點發展農業、原料和能源等基礎產業。這些行業的發展必將帶動商業、交通、通訊、金融等行業和部門的相應發展,也給市場營銷帶來一系列影響。因此,企業一方面要處理好與有關部門的關系,加強聯系;另一方面,則要根據與本企業聯系緊密的行業或部門的發展狀況,制訂切實可行的營銷措施。
(4)城市化程度
城市化程度是指城市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比,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活動的重要特徵之一。城市化是影響營銷的環境因素之一。這是因為,城鄉居民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經濟和文化上的差別,進而導致不同的消費行為。例如,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村居民消費的自給自足程度仍然較高,而城市居民則主要通過貨幣交換來滿足需求。此外,城市居民一般受教育較多,思想較開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農村相對閉塞,農民的消費觀念較為保守,故而一些新產品、新技術往往首先被城市所接受。企業在開展營銷活動時,要充分注意到這些消費行為方面的城鄉差別,相應地調整營銷策略。
㈢ 宏觀環境對營銷有哪些影響
宏觀環抄境包括人口,經濟,自然,技術,政治法律,社會文化環境。宏觀環境不直接對一個特定的企業營銷活動產生影響,而是通過那些可以對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發生直接影響的微觀環境因素起作用,然後對企業的營銷活動產生影響。
㈣ 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對企業的市場營銷的影響的例子,急求
808街
只要企業能以趣味化、娛樂化來吸引大眾眼球和市場關注,以利他性和價值認同來誘導客戶購買,以創新手段來改變客戶固有的看法,打破已有的市場平衡,並在互動和娛樂中引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和消費關注,就能創造新的商機,贏得更大的發展。
營銷是企業經營核心,是企業圍繞其經營目的和利潤實現而展開的一系列策略和促銷過程。創新、求變、與時俱進是營銷發展的精髓。
近年來,隨著網路等電子新媒體的普及和媒體的社會化,人們的社會交往和信息溝通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企業營銷關注的重心也隨之開始轉移,逐漸從以產品為中心,發展到以人(顧客、消費者)為中心、以4I組合為基礎。
營銷重心的轉變:從關注產品到關注人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美國學者尼爾?博登
(Neil
H
Borden)
研究發現:產品的銷售會受到多種「市場變數」(或稱「要素」)的影響,企業在營銷過程中要綜合考慮這些要素,才能獲得最佳的市場營銷效果。尼爾?博登將這個「綜合考慮多種要素」的過程定義為「市場營銷組合」(Marketing
mix)。
1960年,傑羅姆.麥卡錫(McCarthy,
E.,
Jerome)
在博登提出的12個影響要素的基礎上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將它們概括為:產品
(Proct)、價格
(Price)、渠道
(Place
of
distribution)
和促銷
(Promotion)。由於這4類組合要素打頭的英文字母都是「P」,故被稱為以4P為基礎的營銷要素組合。後經菲利普?科特勒
(Kotler,
Philip)等人大力宣傳和推廣,4P組合的概念逐漸為世人所接受,成為指導企業營銷實踐的准則。
以4P為核心的營銷組合強調:企業在營銷中要注重開發產品的功能,產品要有獨特的賣點,要把產品質量和滿足需求放在首位;企業要根據產品的市場定位、贏利預期和品牌溢價來制定不同的價格策略;要注重經銷商的培育和銷售網路的建立,通過適當的渠道策略來調動經銷商和銷售渠道的積極性;通過各種促銷措施(如讓利、打折、幸運抽獎、累計積分等)來刺激消費者的需求和購買慾望,從而促進消費增長。
4P組合的關注重心是產品,這是特定時代和競爭的產物。隨著環境和技術的發展,以4P組合為核心的營銷理論在實踐(特別是在營銷傳播實踐中)中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戰。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產品市場趨於飽和,競爭日趨激烈,消費者成為企業營銷爭奪的核心。這時經營者逐漸意識到:如果營銷只關心企業自身的商品/產品,那隻是「一錘子買賣」;如果將營銷的重心放在顧客身上,抓住消費者的心,他/她將會再三光顧你的企業。而以4P組合為中心的營銷模式由於過於強調自身的產品,已經不能很好地解決當時營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於是,營銷關注的重心開始發生變化,逐漸從產品轉向了人。
1990年,羅伯特.勞特朋
(Robert
F.
Lauteerborn)
針對當時市場環境和消費者地位的變化,提出以顧客為中心的4C營銷組合理論,即客戶
(Customer)、成本
(Cost)、方便
(Convenience)
和溝通
(Communication)。勞特朋等人認為,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營銷組合關注的重心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產品,而應該是顧客。企業應更多地關注顧客的需求和望
(Customer
needs
and
wants),
研發消費者需要的產品,關注顧客滿足這些需求所要(願意)付出的成本
(Cost
to
satisfy)
,提供方便的購買和體驗環境
(Convenience
to
buy),並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和交流過程
(Communication)(舒爾茨,田納本,勞特朋,1992*)。以4C為基礎的營銷組合突破了傳統的以產品為中心的思維定式,一經提出,立刻引起強烈反響,成為學術研究和企業實踐關注的熱點。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由於互聯網的普及,電子商務和網路營銷應運而生。這時又有學者根據網路媒體雙向、互動、開放的特點,提出了所謂「新4C」營銷組合理論,即:連接
(Connection)、溝通(Communication)、商務
(Commerce)和合作
(Co-Operation)。新4C組合強調:企業的營銷傳播活動應以網路為樞紐,藉助於更方便、快捷的電子媒體,
將企業與顧客連接在一起,在滿足客戶需求和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將企業的營銷訴求與顧客的需求「整合」到一起。新4C組合是網路和電子商務發展的產物,它的出現大大地促進了在線購物和網路營銷的發展。
隨著時代發展以及市場環境變化,2000年左右舒爾茨
(Don
E.
Schultz)、艾登伯格
(Elliott
Ettenberg)
等人又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以關聯
(Relevancy)、反應
(Respond)、關系
(Relation)
和回報
(Return)
為基礎的新營銷要素組合,即4R營銷組合理論。4R組合強調:企業要多從顧客和消費者的角度去傾聽和了解他們的需求,
並及時做出反應(制定或修訂營銷策略)來滿足顧客需求,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市場的壯大和可持續發展;企業要著眼於建立與客戶之間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讓顧客從被動的推銷對象轉變為企業經營和營銷的主動參與者,把單純的銷售轉變成一種互利共贏的關系,
建立起企業和顧客之間的共存共生關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正確處理各類營銷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注重實效,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前提下實現企業的營銷價值。
808街
㈤ 影響航空公司市場營銷的宏觀環境有哪些
答:影響航空公司市場營銷的宏觀環境事實上有以下:
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環境、經濟環境、自然環境、科技環境、法律環境以及社會和文化環境。這些主要社會力量是企業不可控制的變數。
第一 人口環境:人口是市場的第一要素。人口數量直接決定市場規模和潛在容量,人口的性別、年齡、民族、婚姻狀況、職業、居住分布等也對市場格局產生著深刻影響,從而影響著企業的營銷活動。企業應重視對人口環境的研究,密切關注人口特性及其發展動向,及時地調整營銷策略以適應人口環境的變化。
第二 經濟環境:是影響企業營銷活動的主要環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費支出、產業結構、經濟增長率、貨幣供應量、銀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費結構對企業營銷活動影響較大。
第三 法律政治環境:是影響企業營銷的重要宏觀環境因素,包括政治環境和法律環境。政治環境引導著企業營銷活動的方向,法律環境則為企業規定經營活動的行為准則。政治與法律相互聯系,共同對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產生影響和發揮作用。
第四 社會文化環境:是指在一種社會形態下已經形成價值觀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規范等的總和。任何企業都處於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企業營銷活動必然受到所在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為此,企業應了解和分析社會文化環境,針對不同的文化環境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組織不同的營銷活動。
㈥ 開展國際市場營銷應如何應對各大宏觀環境因素的影響
1、長渠道與短渠道策略
商品在從生產者流向最終消費者的過程中,經過的環內節越多,分銷容渠道就越長;反之則越短。採用長渠道可發揮各層次中間商的輻射、宣傳作用,擴大產品市場。但其環節多、費用高,影響最終零售價格,會增加消費者負擔,且不利於信息的及時反饋。
2、寬渠道與窄渠道策略
對市場需求面廣、重復性消費、均衡性消費的日用百貨,宜選擇眾多渠道,廣泛經銷;對市場挑選性強的選購品,如自行車、手錶、照相機、眼鏡、化妝品、彩電、服裝、機電配件等,可使用有選擇性的分銷渠道。
(6)營銷宏觀環境對市場營銷策略的影響擴展閱讀:
企業開展國際營銷活動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
(1)經濟環境。
主要是各個國家的經濟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結構問題。
(2)文化環境。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在營銷中應該結合當地的文化。
(3)政治法律環境。
有的國家對外來投資很友好,有的國家很排斥。還有一些國家政治不透明,辦事效率低下。
㈦ 論環境宏觀因素對營銷策劃的影響~~~急!!!
市場營銷宏觀環境
宏觀市場營銷環境由能夠對微觀環境產生重要影響的幾大社會力量形成,反映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變化狀況。包括:人口、政治法律、文化、經濟、技術等環境。
市場營銷環境是指影響企業市場營銷能力,決定其能否有效地維持和發展與目標顧客的交易及關系的所有力量的集合。根據這些外在參與者和影響力與市場營銷能力的密切程度,市場營銷環境分為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
行業在我們國家中的地位
佔GDP的比重
出口創匯的能力
未來的增長空間
我們國家對行業的政策
行業對外資進入的政策(鼓勵/限制)及外資進入狀況
行業全球化的程度以及全球市場狀況
過去幾年行業發展狀況
從行業狀況、利潤狀況來看行業的發展是否良性
利潤的分布
主要參考指標
總量指標:銷售收入、毛利潤、EBIT、凈利潤
比率指標:銷售毛利/銷售收入、EBIT/銷售收入
凈利潤/銷售收入、EBIT/總資產、凈利潤/權益
各項指標同經濟總量的對比
行業結構和企業分布
行業中的主要領域
主要的產品和技術水平
行業價值鏈
行業的增值過程,重點關注鏈段上增值幅度最大的節點
企業在行業結構和價值量上的分布
各節點上企業的數量、增值空間、進入退出壁壘高低
增值幅度大的節點上如果企業數量少,則重點關注
行業競爭的關鍵因素
根據需求分析:質量、價格、服務
根據技術水平分析
價值鏈上的需求特點
上游企業對下游企業的影響
需求發展趨勢
需求的新特點——技術、消費習慣
需求總量的變動
需求結構變化——不同領域、鏈段上的企業差別很大(電信設備)
競爭形勢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各鏈段企業面臨的競爭形勢
主要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技術
產品
管理
成本控制
市場開拓
主要競爭要素的歸屬(核心競爭力掌握在何種企業之手)
投資環境investment environment
投資經營者所面對的客觀條件。投資,特別是國際間的投資的效果,與投資地點客觀條件的好壞直接相關。對投資者來說,必須考察各國各地區不同的投資環境,把資金投向有利的環境中。對歡迎外來投資的國家和地區來說,要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各方面投資,以解決資金不足的困難,繁榮本國本地經濟。
影響和決定投資環境的因素有很多:①社會政治因素。國家安定,國泰民安的國家和地區,因為投資風險小,自然會吸引投資者。②市場因素。市場是否健全、價格體系是否合理、市場結構與規模如何、居民的消費能力與消費習慣怎麼樣,都會直接影響投資效益。③資源因素。如礦產蘊藏量和開發水平、利用狀況等。④交通運輸通信信息因素。這是投資的循環和神經系統,如交通不便、通訊閉塞,就不能吸引投資者。⑤資金因素。包括資金的來源、途徑等等。⑥勞動力因素。主要是指勞動力的數量和素質能否適應投資者的需要。⑦經營管理水平、吸收先進技術的能力、為生產經營服務的狀況等。
宏觀環境主要有:經濟周期,人口,社會文化,自然環境,法律政策,當地收入水平等.一系列不可控制的因素.這里分析目前中國的經濟問題一定要考慮到消費指數!CPI這一點一定要提到否則很難拿到高分的.
至於人口當地收入水平,政策法規等等,主要是要讓你考慮你的作業所說的"市場"是否形成.(市場是=人口+購買力+購買慾望)
宏觀因素主要是通過網上的數據調查得到的
微觀環境主要是企業內部或者外部那些通過溝通或者一系列措施相對好控制些的比如說:企業的內部管理,人員配置,合作夥伴.競爭對手等等.
例如:你的財務報表分析,你的市場佔有率分析,你對手的產品技術分析.等等(財務報表看不懂的話後面兩個可以吹吹)
還有就是我們說了消費指數就不得不說下生產指數PPI(如果不知道怎麼算直接寫你們產品或者服務的單位成本)
因為我不知道你所處的公司是個什麼樣的狀況所以不能給你一份很完整的作業答案.但是我想通過這一系列的分析你應該知道怎麼寫了.
㈧ 宏觀環境如何影響企業營銷
1.企業市場營銷環境中宏觀的制約因素
(1)企業目標市場所處區域的宏觀經濟形勢總體的經濟形勢總體的消費態勢產業的發展政策(2)市場的政治、法律背景是否有有利的政治因素可能影響產品的市場?是否有有利或者不利的法律因素可能影響產品的銷售和廣告
(3)市場的文化背景企業的產品與目標市場的文化背景有無沖突之處?這一市場的消費者是否會因為產品不符合其文化而拒絕產品?
㈨ 宏觀環境對企業營銷活動的影響
現代企業是物質財富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是國民經濟運行大系統中的子系統。企業的全部營銷活動是在社會"生態環境"中進行的,企業的經濟活動與任務,通過市場營銷活動實施,企業的活力通過營銷活動體現,企業是通過可以控制的手段與營銷策略對外界整體環境作出反應,在動態的環境下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的。
企業與市場營銷環境之間的關系最應重視的是市場營銷環境的變化與企業的適應。強調企業對營銷環境的不可控制,並不意味著企業對營銷環境的無能為力和無所作為,現代營銷理論強調企業對營銷環境的反作用。企業必須重視和加強對營銷環境變化的監測並加強自身戰略的可調整性,從而把握環境變化,不誤時機,免遭危機。
市場營銷環境指一切影響和制約企業營銷活動的最普遍的因素,可分為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兩部分。宏觀環境指影響企業營銷活動的社會性力量和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法律等方面。微觀環境指與企業市場營銷活動直接發生關系的組織與行為者的力量和因素。主要包括企業內部環境、供應企業、後續經銷企業、消費者或購買者、競爭企業等方面。
在一般情形下,宏觀環境因素決定微觀環境因素,宏觀環境常常通過微觀環境作用於企業的營銷活動。宏觀環境中的五個不同方面因素又相互作用,對企業營銷活動產生制約和影響。微觀環境也對宏觀環境有重要的反作用。
所有環境因素或直接、或間接、或單獨、或交叉對企業構成機會或威脅。企業趨利避害的基礎是在對市場營銷環境及其發展變化的客觀認識和分析。
企業對營銷環境影響首先要辨認清楚面臨的營銷環境機會或威脅,以不失時機地將潛在的機會變為企業發展的機會。對環境威脅,企業常用的對策有對抗策略、減輕策略和轉移策略。這三種策略的適用條件需認真研究。
現代企業是物質財富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是國民經濟運行大系統中的子系統。企業的全部營銷活動是在社會"生態環境"中進行的,企業的經濟活動與任務,通過市場營銷活動實施,企業的活力通過營銷活動體現,企業是通過可以控制的手段與營銷策略對外界整體環境作出反應,在動態的環境下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