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喪文化」為什麼會在年輕人中如此流行
喪文化是指當代年輕人在遇到生活,學習,感情的挫折打擊時,就會出現失去生活目標失去生活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黑暗之中,喪文化其實 一直都有,只是在當今極為密集,最為突出的代表就是1993年還有頭發的葛大爺出演的一部喜劇的劇照「葛優癱」,這張表情包在當時極為流行。
再有一部分「喪文化」的流行原因是因為,當代年輕人的壓力十分的大,在結束繁重的工作,不用再面對上司的責罵後,他們那無處宣洩的壓力便被轉移到了網上 ,因為網路上沒有人認識他們,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暢所欲言,是以「喪文化」流行起來。「喪文化」的流行某種程度上來說和社會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② 有哪些成功的「反營銷」案例
毒雞湯、喪文化,「七夕不要禮物」……每一個成功的「反營銷」背後其實都隱藏著創意與「走心」。
有時候江湖吃客令說不要點這個鏈接,偏偏大家點的很歡樂
毒雞湯
與雞湯的正能量不同的是,毒雞湯里滿滿的都是負能量,都是被現實碾壓的錚錚漢兒:
「又一天過去了。
今天過得怎麼樣,夢想是不是更遠了?」
「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那你努力還有啥用。」
「只要是石頭,到哪裡都不會發光的。」
「生活不就是這樣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的嘛!」
……
這些毒雞湯是如何成功攀附上營銷的快車的?廣告人可以將毒雞湯修改成:「每天叫醒你的不是夢想,而是客戶的brief」,做驅蚊手環促銷的時候,可以這樣:「只要是蚊子,到哪裡都不會喜歡它的」……還可以為某一個產品領域的人群設計一套獨特的毒雞湯文案,以此帶動行業知名度、某品牌知名度。
比如,四川開了一家喪文化餐館,餐單是這樣的:
摔倒了就躺著拌涼皮蛋
談戀愛不如睡覺冰鎮西紅柿
不僅胖還丑鹵鴨頭
喪文化
喪文化近年來很是流行,淘寶同款「葛優躺」也能做流量,喜茶之後喪茶也很火,網易王三三可以喪茶代言,歌曲「感覺身體被掏空」一時間火遍全網,各大品牌也隨即推出沒希望、消極文化產品……
總之,喪文化開始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品牌營銷中去,而每一次對喪文化的完美拿捏,不止順應了用戶的當下「扎心」需求,還快速拉近了品牌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其實每一次喪營銷的成功運營,都離不開運營者的走心策劃。
七夕不要禮物
2017年網易雲在繼地鐵成功營銷之後,又推出了七夕音樂專輯《你不要送禮物給我》,走的也是「反營銷」思路,七夕節,一個朋友圈、各種社交平台大秀恩愛的日子,一個送520紅包送昂貴首飾、衣物包包的日子,網易雲卻高喊「你不要送禮物給我」,要的是什麼?一次為愛的走心發聲,來看看網易雲准備的是什麼?
一張磁帶!
對,就是一張嚴選的專輯錄成了磁帶,沒有數據去顯示網易雲的磁帶賣了多少,但是網易雲每一次走心的營銷卻都直接扎進用戶心裡:愛不只是禮物,而是有心的回饋。
微信公眾號文章標題用「您已被移除群聊」,是「反營銷」的力量將你吸引,但真正帶動你去分享贊嘆的是內容,每一次成功的反營銷背後,都離不開走心的設計。
③ 如何看待「喪文化」營銷
從"喪"文化到"喪"營銷,"喪"之為何?
想要弄明白"喪"營銷,我們就不能繞開作為其土壤的"喪"文化,"喪"文化是什麼?按幾大網路的說法,喪文化是指一些90後的年青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一種行屍走肉的狀態。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喪"文化的興起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這么"喪"?我們不如從韓國的年輕一代中尋找答案,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學生對畢業後生活漸漸感到前路茫茫,Daumsoft表示,網路上使用有關畢業的形容詞也有所改變。"煩惱"、"壓力"、"擔憂" 等負面詞彙的比例從2013年的22%增加至28%。同時誕生了諸如"大五生"、"NG族"、"對文"和"N無世代"等形容年輕人慘淡現狀的新名詞。
對於中國而言同樣如此。
現在中國經濟下行,社會不再處於急速上升期,上升通道越來越窄,踏實勤奮開始變成貶義詞,努力工作不再和過上好日子畫等號,除了特別有能力、有運氣或有個好爹,剩下的人只能待在原地或者向更低階層流動。更何況除了奮斗無望,這一代獨生小年輕走入社會時會感受到極大的生活反差。以前在家時生活在父母的溺愛下,在改革開放物質生活極大的豐富下,不用幹活也不擔心吃喝,可入了社會後工作難找、經常加班、諸事不順,這才明白現實的殘酷,此時"喪"的情緒自然而然地在他們心中紮根。
後流行喪界"4大天王"表情包:悲傷蛙、馬男波傑克、堡比希爾、長腿閑魚。
但人們心中埋下的情緒種子總需要一個引爆點,而互聯網不僅幫助人們發泄內心的情感,"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並且極易被影響",社交網路裹挾著更多的人參與進這場社交狂歡,於是"喪"作為一種網路文化興起了。
(轉自網路)
④ 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如何看待喪文化營銷
中國經濟隨著取抄消糧票布票,襲取消福利分房制度等等標志性事件的發生標志著已經結束了短缺經濟,從供不應求向供過於求轉變。消費者越來越珍貴,也越來越金貴。不僅要買使用價值,還要賣的有格調,賣到客戶心裡去。所以說這種攻心營銷現在越來越流行,而且也很受消費者青睞。
而且在當下社會壓力陡增的背景下,心中的得焦慮感需要宣洩。喪文化正好提供了這個發泄口。
但是喪文化作為現在文化營銷的一部分,和其他的文化營銷的內容本質上是一樣的。沒有什麼特別的。只要這種消費者群體依然存在,喪文化就依然存在。
⑤ 你知道哪些企業的經典營銷案例呢
烏江榨菜大抄家都聽說過吧!在04年之襲前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小廠,為了尋求發現,花重金請人做策劃!那一年的銷量就好像翻了60倍,張鐵林代言那個!之後的烏江榨菜深入民心,大街小巷都知道這個品牌了,廣告狂轟濫炸,之後幾年卻沒啥動靜了,之後好像十年後吧,差不多有十年,又找那家策劃公司策劃,我記得廣告語是中國榨菜數涪陵,涪陵榨菜數烏江。就這個決策,讓烏江榨菜廠的市場份額佔有到達百分之六十!啥概念,中國榨菜市場的六成啊!比可口可樂,比蘋果手機還要牛!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廠一下單身,而且是翻了好幾百倍!這個策劃公司厲害,也是廣告做的好!
⑥ 是什麼原因讓「喪文化」越來越風靡呢
追溯起源,喪文化最早並不是發源於亞洲,最早是出現在歐洲,然後是出現在美國,之後進入了日本,最近幾年出現在我國,現在已經小有規模,不出意外,將會「吃」掉很多人的腦子,然後變成比較有影響力的亞文化。
我們一定要留意語言的力量,話一出口,最先聽到的是你自己。不管一個人說了什麼話,說的次數多了,首先被說服的就是他自己。如果一個人經常說一些很泄氣的話,慢慢地他就變得很泄氣了。另外,我們要有個常識,危機來了並不是誰的財富規模大傷害誰,而是誰脆弱傷害誰。
⑦ 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么流行
“喪文化”之所以會流行,一方面來至於社會給予的壓力,另一方面也來至於社會媒體部分的不良報道,於是一步步擊潰了部分年輕人的鬥志。
除此之外,現在部分媒體喜歡把個例當作普遍現象寫,於是傳遞給人就是比較喪的思想。比如部分人喜歡走後門,比如努力不如家境好等等,雖然這些是社會上存在的現象,但絕對不是常態,而一旦經過媒體的大肆渲染,就很容易讓一部分人失了鬥志,甚至不能客觀看待自身問題,一味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出身的不優越。
所以“喪文化”的流行主要還是現在的社會整體把年輕人的人生道路安排得過於死板,很多人在裡面又活不出自我,最後便開始全盤否定擁有的一切。
⑧ 喪茶,沒希望酸奶,喪文化當道你該如何借勢營銷
人們有一種思維慣性:只要別人做什麼我也跟著做什麼,我的行為就是正確的。換言之,越多的人認為一個想法正確,這個想法就更加正確(顯然這是荒謬的,就算有數百萬人聲稱某件愚蠢的事情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成為聰明之舉)。這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從眾心理,喪文化當道,在眾多人慣性思維中,如果不知道喪文化,如果對喪文化沒有一點反應,似乎就要跟時尚主流的人群脫節。事實上,是否要利用一件事情或者一個話題做營銷,我們需要考慮的更多,而不只是有多少其它品牌都在這么做。
在避免因從眾心理而頭腦一熱時,以下內容或許能更理性的幫你決定是否要借勢喪文化做營銷,以及如何做才不至於成為下一個從眾心理的受害者。
借勢喪文化?先看看你的目標客群認不認
OMD 行業報告研究院統計,目前 90 後群體的數量已佔中國總人口的 17%,相當於每 6 個人中,就有一個 90 後(18-27 歲)。90 後成為消費主流人群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不是任何一種消費潮流都專屬於 90 後,比如喪文化。
UC 大數據做的一份調查顯示,相比人們下意識認為的 90 後,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層」 80 後,以 50.41% 佔比成為了的喪文化的主流群體。
80 後更容易對喪文化產生共鳴,而不是 90 後
姑且不論這份調查數據的准確性有多少,決定藉助喪文化營銷之前,你確定你家營銷方案的開篇是有實際數據做支撐,而不是一段「喪文化已經成為一種顯性的文化潮流,是 90 後經歷加班、買不起房、沒時間談戀愛、睡眠不足的積憤和怨念……」,看似有道理,卻又經不起推敲的營銷方案支撐理由。
任何一種潮流文化都有其消費群體畫像,品牌的目標消費人群畫像與之有多大的重合度,決定了你要利用這種潮流文化做多大規模的營銷活動(畢竟,投入產出比是無法忽略的)。
又比如 UCC 的負能量咖啡——無糖黑咖啡 UCC BLACK 。
在台灣,這款產品主要面對的是那些忙碌的都市「大人們」,賣點是無糖、零卡路里和非速溶,適合那些工作節奏快、壓力大、又要追求生活品質的上班族。所以有了主題為「每天來點負能量」的營銷,以及名為一場腹黑語錄分享大賽的活動。
腹黑、吐槽戳中的是年輕上班族的內心
與之不同的是,在老齡化嚴重的日本,同樣的上班族可能普遍年齡都是 40 往上,所以 UCC 在日本的營銷就變了:傳遞成熟男子的魅力形象,廣告歌曲、畫風到產品官網設計都透著濃濃的成熟男子和硬漢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