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V價格策略 市場營銷 4Ps 中的分析
4Ps就是復地點,產品,價格和制促銷
價格策略首先先研究一下同類產品的價格,然後提出LV所具備的品牌優勢和產品優勢,從而強調初價格優勢,這就是價格策略,所有的價格策略都是從產品自身所具備的優勢上開始分析的。
2. 4p的遭遇挑戰
近幾年,有一種觀點甚囂塵上—「整合行銷傳播(IMC)的開始,意味著4P已成明日黃花,新的營銷世界,已經轉向4C了。4C必將取代4P。 持這種觀點的專家們指出,把產品先擱到一邊,趕緊研究「消費者的需要與欲求」,不要再賣你所能製造的產品,而要賣某人確定想購買的產品。暫時忘掉定價策略,快去了解消費者要滿足其需要與欲求所須付出的「成本」。忘掉通路策略,應當思考購買的「方便性」。最後請忘掉促銷,正確表達是「溝通」。
專家們還指出4P的時代已經過時,轉而將被4C取代,認為4P更多的是從企業自身出發,其理論已經不適合市場狀況,企業必須以追求顧客滿意為目標導向的4C理論進行市場運作和經營。那麼4C真的可以取代4P么?讓我們自己仔細分析下4C與4P的真正含義。 4P是美國營銷學學者麥卡錫教授認為一次成功和完整的市場營銷活動,意味著以適當的產品、適當的價格、適當的渠道和適當的傳播促銷推廣手段,將適當的產品和服務投放到特定市場的行為。而4C理論是由美國營銷專家勞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重新設定了市場營銷組合的四個基本要素:即消費者(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溝通(Communication)。它強調企業首先應該把追求顧客滿意放在第一位,產品必須滿足顧客需求,同時降低顧客的購買成本,產品和服務在研發時就要充分考慮客戶的購買力,然後要充分注意到顧客購買過程中的便利性,最後還應以消費者為中心實施有效的營銷溝通。
「產品、價格、渠道、促銷策略」4大營銷組合策略被概括成4P,有很多牽強的因素在裡面。其實老外也和我們中國人一樣,為了把某個信息體系傳播給大家,便於大家記憶和交流,也會努力地發展出類似於「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五講四美」等概念。產品策略和價格策略用proct和price是非常對的,有了這兩個p打頭的單詞,理論的原創者麥卡錫為了增強理論體系的可傳播性,就搜腸刮肚地要湊出另外兩個P,最後用place來概括渠道分銷策略,用promotion來概括包括了廣告、公關、銷售促進和人員推銷在內的所有促銷策略。其實渠道分銷策略最合適的單詞應該是distribution和channel 。
place是消費者購買地點的意思,即渠道分銷的最終成果終端的意思,用place來代替「distribution 」和「channel」,雖然不很恰當但也能自圓其說;溝通策略最合適的單詞應該是communication,promotion的本義「促銷推廣」,promotion只能涵蓋溝通策略中的銷售促進(SALES PROMOTION)和人員推銷(personalsales)而無法涵蓋廣告、公關策略,用promotion代替「communication」是勉強夠格。可見, 4P營銷組合理論中的最後一個策略雖然用了promotion這個詞,直譯成中文是促銷,但此促銷與中國企業界實踐中常用的促銷這個詞彙所代表的意思(這里的促銷主要指的是降價、抽獎、買二送一、導購等)壓根就不是同一回事,實際上4P 中的promotion(促銷)包括了廣告、公關、銷售促進(促銷)等所有溝通策略的方式,即4P從誕生那天開始就是強調溝通的,認為4P強調的是促銷,那是沒有真正了解4P的精髓而產生的誤解。
而且4P組合策略本來就是以消費者為導向和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前提的,筆者作為中國第一批讀營銷學專業的學子在上世紀的1989年讀《市場學》的時候,書上寫的和老師教的都是先研究顧客的心理與行為,規劃STP營銷戰略,在細分市場(segment)的基礎上確定市場目標(target)和市場定位(position),再根據目標顧客的特點和顧客價值這些營銷戰略要素來策劃4P。
可見,4P 中的promotion也非常強調互動溝通和以消費者為中心進行溝通。有必要提醒的是,其實4P只是營銷的戰術,而很多著名的業內專家居然也把4P當作營銷戰略到各個大學和企業去講課。
同時,有基本的概念辨識能力的人都可以看出,4P是營銷的策略和手段,而4C則屬於營銷理念和標准。4C所提出的「滿足顧客需求,降低顧客購買成本,購買便利性,營銷溝通」是一種營銷理念和理想的營銷標准,而4P「產品、價格、渠道、溝通與促銷」則是一種營銷策略和手段。4C所提出的營銷理念和標准最終還是要通過4P的策略和手段來實現的。比如要提升顧客購買的便利性(Convenience)就要通過渠道策略(Place策略)來完成,要滿足消費者需求(消費者Customer),要通過產品策略、廣告公關等促銷策略才能達成,如路易威登的包要滿足消費者追求奢華的需求,以非常考究的用材和經典的設計形成產品策略、以頂尖的甚至超五星的終端裝修和巨星雲集的公關活動來傳播品牌的檔次和品位。可見,4P與4C是不是矛盾和對立的,4C只是特別強調了顧客需求和雙向互動溝通的重要性。 4C是營銷理念和標准,4P是營銷的策略和手段,屬於不同的概念和范疇。4C所提出的營銷理念和標准最終還是要通過4P為策略和手段來實現的。4C取代4P,意味著理念和標准可以替代策略與手段,意味著不同的概念和范疇也能相互替代,比關公戰秦瓊還可笑。這種缺乏基本邏輯推斷常識的觀點也被很多專家拿來到處鼓吹,並且應者雲集,說明中國營銷界缺乏獨立的思辨能力,淺薄和浮躁之風已經相當嚴重。
另外,4P是站在公司角度來說的,而4C則是站在消費者角度來說的,其實二者是對同樣事情的不同角度的描述,本質上都是為了解決需求的滿足。
3. 你了解營銷4P嗎請問你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4P 中的promotion也非常強調互動溝通和以消費者為中心進行溝通。有必要提醒的是,其實4P只是營銷的戰術,而很多著名的業內專家居然也把4P當作營銷戰略到各個大學和企業去講課。 同時,有基本的概念辨識能力的人都可以看出,4P是營銷的策略和手段,而4C則屬於營銷理念和標准。4C所提出的「滿足顧客需求,降低顧客購買成本,購買便利性,營銷溝通」是一種營銷理念和理想的營銷標准,而4P「產品、價格、渠道、溝通與促銷」則是一種營銷策略和手段。4C所提出的營銷理念和標准最終還是要通過4P為策略和手段來實現的。比如要提升顧客購買的便利性(Convenience)就要通過渠道策略(Place策略)來完成,要滿足消費者需求(Consumer),要通過產品策略、廣告公關等促銷策略才能達成,如路易威登的包要滿足消費者追求奢華的需求,以非常考究的用材和經典的設計形成產品策略、以頂尖的甚至超五星的終端裝修和巨星雲集的公關活動來傳播品牌的檔次和品位。可見,4P與4C是不是矛盾和對立的,4C只是特別強調了顧客需求和雙向互動溝通的重要性。
4. LV在中國怎麼火的
揭開LV等奢侈品牌行銷中國背後的「營銷策略」
近年來海外奢侈品牌在中國市場運行成功案例越來越多,並在中國市場賺的盆滿缽滿。奢侈品牌成功運用各種公關手段,在市場上各類獨特表現,讓中國消費者禁不住荷包打開,沖動消費。這些海外奢侈品牌行銷中國背後的公關手段到底是什麼,需要我們一一揭開。
在巴黎或者香港的Louis Vuitton店鋪,即便不是節假日,也經常排著長隊。經過半個小時或者更長時間的等待得以進入店鋪後,作為一名普通客戶,你必須進行自力更生式的購物:沒有熱情的招呼和笑容,店員的作用主要在於查詢產品價格。盡管如此,當你最終決定為某款產品付款時,店員可能只會冷冷地告訴你「缺貨」或者「你只可以買一個」。這種被詬病為「不把客戶當客戶」的做法並沒有阻擋人們的趨之若鶩。
3月16日,佔地四層、面積達1749平方米的LV旗艦店在香港正式營業。其規模僅排在法國巴黎總店之後。價格並非其中的主要因素——LV在巴黎的售價比香港低,在香港售價又比內地低。據說,LV在上海的分店開業僅一年,其銷售表現便躍居該品牌全球專賣店的首位。所以,盡管香港一直是LV在亞洲最重要的市場,LV在內地的專賣店也已經達到了12家,2004年更是一口氣連開四家分店。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讓客戶在等待和購買時遭受到既強烈又不至於被嚇跑的痛苦感,當其擁有產品後所產生的愉悅與記憶也就最為強烈。而其中傳達給客戶的「排他感」,更是奢侈品目標客戶最重要的需求之一,也是品牌的主要價值所在。除此之外,LV在打造奢侈品和高級品印象上的營銷工作做的十分出色,其店內外的裝飾、視覺沖擊力以及產品尊榮感,都是符合預期並與品牌價值遙相呼應。
在2004年LVMH集團贏利首次突破10億歐元大關時,LV居功甚偉佔到了2/3,並在當年集團126億歐元的銷量總額中約佔了1/4。大品牌之所以成為大品牌,就在於其背後充滿著煞費苦心的「小伎倆」。
奢侈品牌集團化 領軍品牌帶動銷售
如今,奢侈品牌大多數是一個集團經營多個品牌的方式在運作。LVMH集團旗下就有涉及五大領域的50多個品牌。LV毫無疑問稱得上集團的「現金牛」,從製造到宣傳,這樣的「現金牛」往往會擁有最充足的資金和最不遺餘力的投入,大老闆也經常親自上陣充當公關角色。集團用從「現金牛」獲得的收入,再去扶植其他賠錢但足以抬高集團身份或者潛在「現金牛」的品牌。
再按照產品細分下去,LV贏利幾乎100%來自皮具,其中傳統的Monogram手袋霸佔了一半銷量。再看看時尚界可稱得上與LVMH集團「雙峰並峙,二水分流」的Gucci集團,同樣以2004年為比較,Gucci品牌的銷售額是集團總額的58%—60%,其利潤更是占據了集團總額的140%—146%。其中,手袋和鞋子的收入在Gucci品牌高達80%。
即使是獨立經營的Chanel,業界估計,化妝品和香水銷量占其一半收入,其中主要來自一直穩佔全球前三名的No. 5香水;皮包銷量約佔30%,最傑出的是Chanel經典菱格皮革穿金鏈手袋。
確實,在同一個品牌,一款化妝品不過數百元人民幣,一個手袋通常數千元,一件晚裝動輒數萬元,而化妝品、手袋的使用頻率和范圍遠遠高於晚裝。完整的產品分布還有利於消費者在同一個品牌中完成自我的每一步「消費升級」。那些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年齡在25—40歲並熱衷於時尚的人群,剛開始會鍾情於這些入門級奢侈品,隨著年齡、收入增長以及奢侈品消費心理的成熟,他們就會逐漸轉向更貴的中級奢侈品。通常認為,中級奢侈品是奢侈品市場的主力,其消費人群也是奢侈品消費的主力(參見《商務周刊》2008年第3期《卡地亞中國「造夢」》)。
進一步來看,奢侈品牌的「以小帶大」還表現在商品陳設中:在一款昂貴的手袋周圍,簇擁著眾多造型相似、體積稍小、做工稍差但價格也相對便宜的手袋;當你被激起購買欲但又由於價格因素而徘徊時,緊挨著手袋區的櫃台里還有價格更為便宜的皮夾、配飾在對你呼喊:「快帶走我吧,你看花如此小的代價就可以完成一次與奢侈文化的親密接觸!」
旗艦店越開越洶涌
盡管已經逝世多年,但Chanel創始人Gabrielle Chanel的住所一直保持著原有模樣。這間由Gabrielle Chanel一手設計的房子已經成了一個私人博物館。Chanel的一些重要客戶和媒體會被邀請到此參觀。不僅Chanel,每個奢侈品品牌總部都會擁有這樣一個博物館。當嘉賓身處其中時,博物館中無處不在的歷史文化足以讓其完全迷失其中。當然,隨之而來的是內心想擁有的沖動。
精緻超凡的製作工藝同樣是奢侈品牌會濃墨重彩渲染的一筆。Hermes經典的Birkin包,起步價超過5萬元人民幣,最貴的一款超過30萬元,被網友戲稱為「拎著一輛奧迪在手上」。但Hermes告訴你物有所值,因為Birkin每一針每一線都由手工縫制;縫制皮包採用的「馬鞍針法」是來自100年前為皇家縫制奢華馬鞍的技術,這絕非其他人可以輕易掌握的,也是公司最為珍視的「知識產權」;以鱷魚皮質地的Birkin為例,這個售價基本超過10萬元的手袋標準的選材方式是,從200多張鱷魚皮中精選出最柔軟最光滑的那一部分進行生產;而且,如果足夠幸運能夠列入排期訂購名單的話,客戶少則半年多則三五年才能取到貨,雖然一個熟練工人用18個小時就能製成一隻Birkin。
所以,多年來Birkin都位於eBay「熱門求購」的榜首位置,不但二手熱賣,賣出時還能收回購買時的全部「投資」,以至於《Sex and the City》的編劇借劇中人物莎曼薩之口說出了廣大女同胞的悠悠心聲: 「當我擁有Birkin的那一天,就是我真正出人頭地的一刻。」
此外,店鋪的設計和選址也是保衛奢侈品牌地位的最明顯手段。15年前,奢侈品牌開始從百貨公司等多品牌模式的第三方零售店擴展到自有商店。除了為店鋪建造吸引眼球的建築,它們遵循百貨公司的經營原則: 你將潛在顧客留在店內的時間越長,他們在那裡花錢的幾率就越大。
作為Gucci在零售店方面的最大投資之一,位於東京銀座商業區的Gucci旗艦店裝飾著華麗的紅木和洞石,店內包括三個手袋部、兩個珠寶部、男裝及女裝部、一間提供Gucci巧克力的咖啡廳、一個藝術館和一個活動大廳。整個店採用「垂直構造」:咖啡廳和長廊置於高處,以鼓勵顧客穿過商店向上走。為了營造高端感覺,Gucci將高端皮包擺在商店入口旁,而將價格較低的帆布包放在二樓。顧客購物時可以利用硬幣托盤、鞋拔和手袋桿。在展示手袋時,會鋪開原料皮墊,而在更衣室則配備了綴有Gucci字母的長衣。購買行為在這里被稱為「銷售儀式」。
業內人士透露,奢侈品牌的店鋪選址有一系列硬指標,包括店鋪周圍的品牌要級別統一,頂級酒店環繞、便利及充足的車位和高級餐廳相鄰等等。
店鋪對於品牌如此重要,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提出一個特殊的「大品牌」寶姿(Ports)。盡管寶姿是加拿大人盧克-塔納貝(Luke Tanabe)於1961年創建,但在1989年塔納比退休後就被香港人買下,並且在1993年悄悄把中國作為製造及零售基地。但在AC尼爾森為《世界時裝之苑》雜志所進行的讀者調查中,寶姿在讀者未來12個月內希望購買的國際時裝品牌中排名第一,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才分別是Chanel和Gucci。
專家認為,寶姿已經在中國奢侈品服飾市場上具有了先入為主的優勢。但是,寶姿的廣告預算只有5%,大部分宣傳重心被投入到零售門店地址的選擇上,顯著特色就是要引起人們內心對品牌的回憶。如今,寶姿在全球擁有370多家門店,其中305家設在中國。這些店設在人流眾多的地方,也要接近那些產生觀點和印象的機構,比如學校旁邊。
「很多時候,我們開設一家門店,年輕女孩經過,她們也許還沒到購買我們產品的年齡。她們每天上學,經過我們漂亮的櫥窗,每天她們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從這家店買點什麼……當人們錢還不太多的時候,他們只會購買一兩個品牌的產品,如果你想成為其中的品牌,就最好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寶姿首席執行官陳啟泰說:「毫無疑問,當她們需要第一套面試服裝,甚至已經在事業上站住腳的時候,這就會成為她們首選的服裝品牌。對一個中國女人來說,置辦嫁衣就是她第一個可以在衣服上花大錢的機會,這就是她們的品牌。」
(木琦)
5. LV ( Louis Vuitton 路易·威登)的廣告語是什麼
Where will life take you?
生命將引領你去向何方?
What is a journey?
何為旅行?
A journey is not a trip.
旅行不是一次出行,
It』s not a vacation.
也不只是一次假期。
It』s a process. A Discovery.
旅行是一次過程,一次發現。
It』s a process of self-discovery.
一次自我發現的過程。
A journey brings us face to face with ourselves.
真正的旅行讓我們直面自我。
A journey shows us not only the world.
旅行,不僅讓我看到了世界,
But how we fit in it.
更讓我們看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Does the person create the journey
還是旅行造就了我們?
The journey is life itself.
生命本身就是一場旅行。
Where will life take you.
生命將引領你走向何方?
(5)路易威登營銷策略擴展閱讀:
路易·威登(LV)的品牌傳播策略對打造中國奢侈品品牌的相關啟示
把握市場行情,鎖定三類顧客。首先,「尚酷新族」是未來奢侈品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這類顧客大多是家境優越的富家子弟,他們通常出於要彰顯個性的目的而選擇不同的奢侈品品牌。
「時尚新寵」是日益擴大的消費群體,這類群體更注重奢侈品品牌的風格和品位,以高收入白領階層為主。
「財富新貴」是當下中國奢侈品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這類顧客成員以商人為主。作為掌握社會大部分財富的精英人士,最為人們熟知的主流奢侈品品牌是首選。
借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價值。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了奢侈品品牌特有的內涵價值。因此,在打造奢侈品品牌時,一方面要注重深入挖掘產品背後所蘊涵的真實的歷史文化,並將這些文化很好地滲透到品牌中去;
另一方面,要通過探究產品的歷史溯源,挖掘品牌獨特的文化內涵,進而提高奢侈品的品牌價值。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其中不乏具有商業價值的文化,若企業能在這方面進行挖掘,或許能在奢侈品營銷中更有所作為。
6. LV的營銷策略是什麼,能具體分析一下么
做形象,做高端
7. 誰能幫我找一篇關於奢侈品促銷活動的策劃方案,如LV ,GUCCI,包括時間、地點、活動內容
時間!地點!寫個2012年格陵蘭島行嗎?
您這問題提得……
8. 營銷4P觀念的歷史
4P是美國營銷學學者麥卡錫教授在20世紀的60年代提出,包括產品(Pro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銷(Promotion)。他認為一次成功和完整的市場營銷活動,意味著以適當的產品、適當的價格、適當的渠道和適當的傳播促銷推廣手段,將適當的產品和服務投放到特定市場的行為。而4C理論是由美國營銷專家勞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重新設定了市場營銷組合的四個基本要素:即消費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溝通(Communication)。它強調企業首先應該把追求顧客滿意放在第一位,產品必須滿足顧客需求,同時降低顧客的購買成本,產品和服務在研發時就要充分考慮客戶的購買力,然後要充分注意到顧客購買過程中的便利性,最後還應以消費者為中心實施有效的營銷溝通。
「產品、價格、渠道、溝通策略」4大營銷組合策略被概括成4P,有很多牽強的因素在裡面。其實老外也和我們中國人一樣,為了把某個信息體系傳播給大家,便於大家記憶和交流,也會努力地發展出類似於「三大紀律八項主義」、「五講四美」等概念。產品策略和價格策略用proct和price是非常對的,有了這兩個p打頭的單詞,理論的原創者麥卡錫為了增強理論體系的可傳播性,就搜腸刮肚地要湊出另外兩個P,最後用place來概括渠道分銷策略,用promotion來概括包括了廣告、公關、銷售促進和人員推銷在內的所有溝通策略。其實渠道分銷策略最合適的單詞應該是distribution和strategy。
place是消費者購買地點的意思,即渠道分銷的最終成果終端的意思,用place來代替「distribution 」和「channel」,雖然不很恰當但也能自圓其說;溝通策略最合適的單詞應該是communication,promotion的本義「促銷推廣」,promotion只能涵蓋溝通策略中的銷售促進(SALES PROMOTION)和人員推銷(personalsells)而無法涵蓋廣告、公關策略,用promotion代替「communication」是勉強夠格。可見, 4P營銷組合理論中的最後一個策略雖然用了promotion這個詞,直譯成中文是促銷,但此促銷與中國企業界實踐中常用的促銷這個詞彙所代表的意思(這里的促銷主要指的是降價、抽獎、買二送一、導購等)壓根就不是同一回事,實際上4P 中的pomotion(促銷)包括了廣告、公關、銷售促進(促銷)等所有溝通策略的方式,即4P從誕生那天開始就是強調溝通的,認為4P強調的是促銷,那是沒有真正了解4P的精髓而產生的誤解。
而且4P組合策略本來就是以消費者為導向和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前提的,筆者作為中國第一批讀營銷學專業的學子在上世紀的1989年讀《市場學》的時候,書上寫的和老師教的都是先研究顧客的心理與行為,規劃STP營銷戰略,在細分市場(segment)的基礎上確定市場目標(target)和市場定位(positon),再根據目標顧客的特點和顧客價值這些營銷戰略要素來策劃4P。
可見,4P 中的promotion也非常強調互動溝通和以消費者為中心進行溝通。有必要提醒的是,其實4P只是營銷的戰術,而很多著名的業內專家居然也把4P當作營銷戰略到各個大學和企業去講課。
同時,有基本的概念辨識能力的人都可以看出,4P是營銷的策略和手段,而4C則屬於營銷理念和標准。4C所提出的「滿足顧客需求,降低顧客購買成本,購買便利性,營銷溝通」是一種營銷理念和理想的營銷標准,而4P「產品、價格、渠道、溝通與促銷」則是一種營銷策略和手段。4C所提出的營銷理念和標准最終還是要通過4P為策略和手段來實現的。比如要提升顧客購買的便利性(Convenience)就要通過渠道策略(Place策略)來完成,要滿足消費者需求(Consumer),要通過產品策略、廣告公關等促銷策略才能達成,如路易威登的包要滿足消費者追求奢華的需求,以非常考究的用材和經典的設計形成產品策略、以頂尖的甚至超五星的終端裝修和巨星雲集的公關活動來傳播品牌的檔次和品位。可見,4P與4C是不是矛盾和對立的,4C只是特別強調了顧客需求和雙向互動溝通的重要性。
4C是營銷理念和標准,4P是營銷的策略和手段,屬於不同的概念和范疇。4C取代4P,意味著理念和標准可以替代策略與手段,意味著不同的概念和范疇也能相互替代,比關公戰秦瓊還可笑。這種缺乏基本邏輯推斷常識的觀點也被很多專家拿來到處鼓吹,並且應者雲集,說明中國營銷界缺乏獨立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