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移動醫療App怎樣做推廣
愛奇藝視頻廣告推廣,價格合理,曝光率高,精準投放
㈡ 移動醫療的顯著貢獻
目前在全球醫療行業採用的移動應用解決方案,可基本概括為:無線查房、移動護理、葯品管理和分發、條形碼病人標識帶的應用、無線語音、網路呼叫、視頻會議和視頻監控。可以說,病人在醫院經歷過的所有流程,從住院登記、發放葯品、輸液、配液/配葯中心、標本採集及處理、急救室/手術室,到出院結帳,都可以用移動技術予以優化。因為移動應用能夠高度共享醫院原有的信息系統,並使系統更具移動性和靈活性,從而達到簡化工作流程,提高整體工作效率的目的。
移動應用的另一個顯著貢獻是減少醫療差錯。在對病人護理過程中,有可能出現護理人員交接環節的失誤,以及在發葯、葯品有效期管理、標本採集等執行環節的失誤。據美國權威機構的調查顯示,每年有超過1500萬例的葯品誤用事故在美國醫院內發生。為了避免這些失誤,就需要醫護人員及時地得到和確認患者的醫療信息,確保在正確的時間,對正確的病人,進行正確的治療。
㈢ 移動醫療有哪些商業模式
目前移動醫療領域有如下商業模式:
第一、C2C模式,做第三方平台將醫生與用戶聯系在一起,企業做通道;
第二、D2C模式,企業本身有醫療行業的資源,然後通過移動終端,將醫療健康輸送到患者手中;
第三、針對葯品的模式,通過建立社區類(可以涵蓋社交),吸引人氣,然後後期根據用戶的病理推薦一些葯品、醫師;
以上模式是主導的3種,因醫療與電商不同,關系民生,所以需要很多資質;
---- -本人混跡於營銷圈子,既在互聯網行業」跑過馬「,也在傳統行業」耕過地」
曾經與朋友也經歷過創業。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和資源貢獻給大家,能夠幫助你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砍一砍荊棘,出一把力。---------不忘初衷,心生敬畏,以簡御繁
㈣ 移動醫療有哪些商業模式
選擇不同的切入點,就會有不同的商業模式,想在移動醫療領域分一杯羹的大有人在!
(一)醫療健康平台
谷歌
佩奇和布林(谷歌兩位創始人)小心謹慎的涉足這一監管十分嚴格的市場,但谷歌這次將重點放在健身和營養方面。2014年6月的Google I/O開發者大會上, Google發布了健康追蹤應用開發平台。2014年8月,Google 正式向開發者公布了該平台的預覽版SDK。
谷歌2008年就已經嘗試過保存患者和醫生都可以訪問醫療記錄的服務Google Health,但是在2013年停掉了這個項目,該公司目前的Google Fit和三星S Health一樣,更為注重營養和鍛煉。
Google Fit的作用和蘋果推出的HealthKit意義類似,為第三方健康追蹤應用提供追循數據、存儲數據的API。現有健康應用提供的數據都是孤立的、片面的,用戶無法據此對自己的健康狀況獲得一個全面的了解。所以平台的主打功能之一,相當於一種可以收集用戶健康數據的系統,還會把量化自我推進到一個新水平,把步行、睡眠等數據與醫療數據相結合。
可穿戴設備等收集的數據若想受到醫生重視,必須在准確性上有所提高;而另一方面,醫生也需要處理數據的訓練,學習怎麼更有效率地用這些數據工作。平台只是起步,並不是終結。使用這個應用需要登陸你的Google賬戶,之後會同步該Google賬戶下的運動數據。從功能上來說Google Fit主要就是記錄運動狀態的一個應用,包括記步、跑步、騎自行車三種狀態。在使用的時候你無需去設置它,也不用去特意開啟,它可以在後台進行記錄,並且會將你的運動記錄自動分類。
(二)面向消費者的硬體銷售
市場上有一大類面向消費者的移動健康應用,通過一個可佩帶的硬體,監測心率、飲食、運動、睡眠等生理參數,當前的商業模式主要是面向消費者的硬體銷售。如果智能手機行業巨頭能夠為健康和健身數據打造平台,硬體為先的移動醫療公司便會陷入困境。可穿戴設備有許多基本功能,包括追蹤跑步距離、心率等,但這將成為智能手機或者智能手錶的標配,智能手機系統平台能提供更簡潔、更無縫的體驗。或許看到了瓶頸,耐克已決定停止生產Fuelband硬體,並將重點放在軟體生態系統上。另一家推出健身手環的創業企業Lark,也宣布放棄硬體產品,專攻應用,並已與三星旗下的S Heath平台融合。搭載低耗電感測器的智能手機,是終極可穿戴移動醫療設備。
(三)自查問診模式
對於網上診斷能否代替醫生問診,一些醫療機構的醫生持否定的態度。深圳某三甲醫院醫生表示,醫生問診必須當面觀察病人的病情,還需要詳細詢問病症發展過程、病史、疾病家族史、用葯等情況,再配合現代醫療器械的檢查來進行診斷、治療。「移動醫療目前只是根據檢查數據和指標來判斷幾個基本的指標是否有超標,對於個人到底是否有病還是不清楚的。」該醫生說,移動醫療目前還無法面察親觀病狀,網上只能做咨詢不能做診斷。
從2011年開始,一大批類似的移動醫療應用迅速涌現,但依靠用戶健康自查和問診的應用似乎看不到好的盈利點。如果醫生對患者做出診斷必須要經過專業的檢測,那麼,除了預約掛號外,這些公司開發的產品缺乏足夠的實用性。
春雨醫生-定位於輕問診
自診、問診、導診是春雨完整的服務鏈條。截止2014年8月,「春雨醫生」累計激活用戶2700萬,注冊醫生30000人(其中50%開設了空中診所),日均訪問量3.9萬。中國的醫療資源如此稀缺、需求又如此之大,掙錢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兒。張銳堅定的將春雨醫生定位為移動互聯網公司。
春雨平台上以主治醫師為主,選取二級甲等醫院主治醫生的碎片化時間作為切入點。「二甲醫院病床使用率只有80%,調用非頂級醫生的碎片時間將會帶來巨大價值。」張銳「二甲醫院主治醫生的能力已足夠回答用戶問題,不用千軍萬馬進北京、千軍萬馬奔協和。」
2014年8月春雨獲得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盡管「春雨醫生」逐漸成為這個領域國內最大的公司,但是缺乏盈利模式,看不到未來的方向。2014年春雨醫生開始收費,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客戶資源向免費的公司流失。
「春雨醫生」與可穿戴設備廠商(九安醫療)合作實現「產品+服務」經營模式,與傳統電商(京東商城)合作提供數據分析服務,與基因檢測公司(華大基因)合作提供打包服務等。
(四)其他模式
丁香園
核心商業模式「葯品數據 技術服務」。李天天創辦的丁香園定位於服務醫生群體。資料顯示,丁香園已經積累400餘萬注冊會員,其中,執業醫生達200萬,在中國269萬的醫生總量中佔比77%。在丁香園上,醫生可以獲得大量醫療數據及技術服務。
2014年9月,丁香園獲得騰訊7000萬美元的C輪投資,丁香園當前的企業客戶主要包括制葯公司,醫療器械公司,醫院和生物技術公司。丁香園認為,引進騰訊戰略投資將有助於行業客戶更好地利用微信和丁香園平台進行合規高效的多渠道營銷和數字化資產管理。除了上述計劃之外,丁香園試圖建立醫生自由執業平台,也是極具挑戰性的。
李天天表示,醫患間的線上問診不具有可持續性,在線問診存在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隱患。在他看來,線下舉辦醫療機構為醫生自由執業提供平台,是丁香園進駐大眾健康領域的當下選擇之一。丁香園傾向於醫生和患者之間要有線下的互動,通過線上的手段來進行流程的管理。隨著國家鼓勵醫生多點執業政策的逐步放開,丁香園將投入資金進行線上線下結合的「醫生自由執業培訓」,並建立「醫生自由執業基金」。
(五)BAT在移動醫療領域的動作
網路側重於希望獲得數據,為人工智慧AI的大數據計算提供彈葯。如成立移動醫療事業部(大數據和新業務都有這個方向,但側重點不同)、網路醫生App(提供找醫生、約醫生、評醫生的服務閉環)、Dulife(現在更多跟手環合作,醫療健康的部分已轉交給大數據)、網路醫療大腦、戰略投資醫護網以及同301醫院的合作等。
㈤ 移動醫療有哪些盈利商業模式
大眾對於健康的巨大剛需加上移動端的迅速普及為移動醫療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讓很多創業者投資人對移動醫療這個領域趨之若鶩,資本市場的熱捧和大量進入,移動醫療正在迎來它的黃金期。
移動醫療的創業者和投資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商業模式。雖然醫療健康行業錢很多,但因為體系的復雜性,商業模式可能並不顯而易見。很多產品「看上去很美」,但恐怕只賺吆喝不賺錢。商業模式涉及為誰創造什麼價值,又如何從中收費的問題。在中國,移動醫療尚沒有很成熟的商業模式。
國外移動醫療的商業模式
1、Epocrates-向葯企收費
Epocrates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動醫療公司,今年1月份以近3億美金的價格被收購。Epocrates為醫生提供手機上的臨床信息參考,其主打產品是葯品和臨床治療資料庫。2010年上市的時候,用戶覆蓋了全美40%的醫生。Epocrates2012年營收約為1.2億美金,75%來自於葯企,主要是為其提供的精準的廣告和問卷調查服務。
2、Zocdoc-向醫生收費
Zocdoc根據地理位置、保險狀態及醫生專業為患者推薦醫生,並可在平台上直接完成預約。這個成立於2007年的公司,融資總額已接近1億美金。 Zocdoc採取對患者免費,向醫生收費的商業模式。病人可以更方便地選擇和預約醫生,醫生可能得到更多病人,尤其是保險覆蓋的病人,意味著更多收入。每個月醫生需要支付250美金使用Zocdoc平台。按照Zocdoc公布的醫生數量,其年收入應該在千萬美金以上。
未來,Zocdoc還有更多的收費模式,就是向醫療保險公司收費。保險公司都希望患者去看「性價比」高的醫生,而Zocdoc的推薦可能影響患者的選擇,替保險公司降低成本。
3、Vocera-向醫院收費
Vocera為醫院提供移動的通訊解決方案,其核心產品是一個讓醫生和護士戴在脖子上或別在胸前的移動設備,可以隨時隨地發送、接收信息,通話並設置提醒,取代了以往在醫院里使用的BP機。在美國對病人信息安全性要求很高,有專門的HIPPA法案規范信息的使用和傳輸。一般的移動設備是不允許傳輸與病人有關的信息的(比如醫生不能使用個人的email發送患者信息)。Vocera的設備符合HIPPA要求,而且非常適合團隊使用。Vocera在美國有300多家醫院客戶,年收入接近1億美金。公司也在2012年上市,市值超過6億美金。
4、WellDoc-向保險公司收費
WellDoc是一家專注於慢性病管理的移動技術公司,其主打產品是手機+雲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機方便地記錄和存儲血糖數據。雲端的演算法能夠基於血糖數據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及時提醒醫生和護士。該系統已通過FDA醫療器械審批,而且在臨床研究中證明了其臨床有效性和經濟學價值,因此得到了兩家醫療保險公司的報銷,提供給投保的糖尿病患者。Welldoc甚至還和葯企合作,利用葯企的醫葯代筆向醫生銷售該服務。
5、Zeo-向消費者收費
一大類面向消費者的健康移動應用,通過一個可佩帶的硬體,監測心率、飲食、運動、睡眠等生理參數。當前的商業模式主要是面向消費者的硬體銷售。 ZEO便是一個例子。ZEO是一家提供移動睡眠監測和個性化睡眠指導的公司。其產品ZEO是一個腕帶和頭貼,可以通過藍牙和手機或一個床旁設備相連,記錄晚上的睡眠周期,並給出一個質量評分。用戶可以通過監測得分變化或和同年齡組的平均值相比較,對自己的睡眠有一個量化的了解。另外,對於睡眠不好的人,ZEO也提供個性化的睡眠指導,通過一些測試找到可能的問題。ZEO的產品在美國很多百貨公司都能買到,一套149美金。後續的收入還包括個性化推薦產品和葯品的傭金。
可穿戴設備市場被商家視為一片新的藍海,大大小小的商業公司對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谷歌、蘋果、耐克、三星、微軟、網路、索尼等公司都推出了多款產品。業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可穿戴設備最具發展潛力的將會是醫療、健身、工業應用、光學、時尚創意等領域。
美國的可穿戴醫療盈利模式
CardioNet開啟可穿戴醫療盈利新模式
CardioNet是一家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其主要產品是MCOT()能夠記錄30天內患者的心電圖數據,並將數據通過網路傳輸到公司監控中心,後台系統對數據進行分析診斷並且將報告發送給患者。
美國的移動醫療盈利模式
付費的APP:Eprocrates,WellDocEpocrates,幾乎每位醫生都使用的應用程序,面向醫生收費。提供了數以千計的處方葯和數以百計的非處方葯的信息,以及其他的功能,如醫療計算器。增強版從每年99美元起。每年199元的精裝豪華版Epocrates提供以證據為依據的信息處理、治療指南、實驗室制備及詮釋、醫療字典以及ICD-9和CPT代碼。通常你以搜索開始,例如皮膚狀況、黑色素瘤,然後可以看到圖片,獲得有關病因和相關狀況的信息,而後就可以更加深入得獲得這些狀況的更多信息。它還提供鑒於病史該尋找什麼信息,進行哪些測試和每種體型的患者該選擇何種治療方法的指導。
健康類可穿戴設備的可能商業模式
未來健康類可穿戴設備可能具有以下的商業模式的組合,但最有可能的是硬體以成本價或低於成本價銷售,通過軟體、服務銷售盈利。
●硬體銷售
●在收集用戶運動、睡眠、飲食數據的基礎上,衍生服務銷售
●服務和軟體銷售
我國移動醫療商業模式初具雛形
我國移動醫療商業模式的探索過程中,也已經誕生了一批商業模式的雛形。例如四維科技「與社區醫院和診所共生」商業模式、新元素醫療「健康小屋+會員制服務」商業模式、中衛萊康「從醫院開始,與保險和電信合作,堅持做服務商」商業模式,優加利的「遠程監護服務醫院客戶」。未來我國可穿戴移動醫療設備商業模式最有可能的是以成本價或低於成本的價格進行硬體銷售,然而通過軟體、後期運營服務來盈利。
㈥ 事件營銷的策略
名人可以是歌曲界、影視界、體育界和文化界,這些就看企業的需求、資源和時機了。需求是企業鐵定的要求,一般不能輕易更改的,資源主要看策劃的時候能找到哪些名人,時機就看當時所處的環境的態勢,三者合一,篩選出最終方案。
事實上,名人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與大眾主觀願望相交合而產生的客觀存在。利用名人的知名度去加重產品的附加值。如章子怡作成為可口可樂最新的品牌代言人,為了擴大效果,可口可樂選擇北京郊區的一家藝術俱樂部舉行別開生面的新聞發布會,新聞發布會的現場被布置成廣告片的拍攝現場,邀請60多家中港澳台媒體參加了新聞發布會,以廣告片的模擬拍攝為開場,引起現場記者極大興趣。 公益切入點是指企業通過對公益活動的支持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樹立良好企業形象,增強消費者對企業品牌的認知度和美譽度。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公益事件越來越關注,因此對公益活動的支持也越來越體現出巨大的廣告價值。
典型案例:2003年「非典」肆虐的時候,不少企業各施所長,通過捐助、廣告、活動等形式展示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有效地達到了提高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及美譽度的目的。通信企業也抓住了這次機會,通過捐助、免費提供通信服務等方式,樹立了良好的公眾形象。如中國移動向衛生部捐贈300萬元設立「非典」醫療研究獎金,用來獎勵國內首先研製出大幅度提高「非典」治癒率的特效葯的團體和個人。此外,中國移動還利用其簡訊平台向1.4億客戶免費在第一時間發送衛生部提供的權威「非典」資訊。 這里的聚焦事件是指消費者廣泛關注的熱點事件。企業可以及時抓住聚焦事件,結合企業的傳播或銷售目的展開新聞「搭車」、廣告投放和主題公關等一系列營銷活動。隨著硬性廣告宣傳推廣公信力的不斷下降,很多企業轉向了公信力較強的新聞媒體,開發了包括新聞報道在內的多種形式的軟性宣傳推廣手段。
在聚焦事件里,體育事件是企業進行營銷活動的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企業可以通過發布贊助信息、聯合運動員舉辦公益活動、利用比賽結果的未知性舉辦競猜活動等各種手段製造新聞事件。
由於公眾對體育競賽和運動員感興趣,他們通常會關注參與其中的企業品牌。同時,公眾對於自己支持的體育隊和運動員很容易表現出比較一致的情感。企業一旦抓住這種情感,並且參與其中,就很容易爭取到這部分公眾的支持。
典型案例:每逢重大的體育賽事,我們都可以看到通信企業參與其中。2004年雅典奧運會期間,中國電信舉辦了「2004雅典幸運行」活動和「奧運奮勇爭先系列活動」;中國移動除了攜手多家SP推出「烽火雅典」奧運主題專項信息服務外,還為其 「全球通」品牌冠以「我能」的新理念;中國聯通則在央視定製了一個名為「聯通雅典」的奧運節目,每天及時為觀眾傳遞奧運會比賽花絮等動態信息;奧運會結束後,中國郵政聘請劉翔擔任其EMS業務的形象代言人,突出其快速的優點。 企業處於變幻莫測的商業環境中,時刻面臨著不可預知的風險。如果能夠進行有效的危機公關,那麼這些危機事件非但不會危害企業,反而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廣告效果。
一般說來,企業面臨的危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社會危機和企業自身的危機。社會危機指危害社會安全和人類生存的重大突發性事件,如自然災害、疾病等。企業自身的危機是因管理不善、同業競爭或者外界特殊事件等因素給企業帶來的生存危機。據此,我們將企業的危機公關分為兩種:社會危機公關和自身危機公關。
當社會發生重大危機時,企業可以通過對公益的支持來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這一點前面已討論過。另一方面,社會危機會給某些特定的企業帶來特定的廣告宣傳機會。生產家庭衛生用品的威露士在「非典」期間大力宣傳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性,逐漸改變了人們不愛使用洗手液的消費觀念,一舉打開了洗手液市場。在通信企業也不乏這樣的案例。在數次自然災害中,手機成為受害者向外界求助的重要工具。事後,中國移動利用這樣的事件,打出了「打通一個電話,能挽回的最高價值是人的生命」的廣告語,其高品質的網路更是深入人心。
管理不善、同業競爭或者外界特殊事件都有可能給企業帶來生存危機。針對危機,企業必須及時採取一系列自救行動,以消除影響,恢復形象。企業在面對這類危機時,應採取誠實的態度面對媒體和公眾,讓公眾知道真實的情況。這樣才能挽回企業的信譽,將企業損失降至最低,甚至化被動為主動,借勢造勢進一步宣傳和塑造企業形象。通過危機公關達到廣告效果的案例並不鮮見,但是行業特徵決定了通信企業很少會面臨品牌或信譽方面的危機。盡管如此,通信企業仍應該強化危機防範意識,確保危機發生的第一時間占據主動地位,將有害的「危」轉化為營銷的「機」。
㈦ 移動醫療的社會現象
「TD-LTE」高清、移動、無線的技術優勢,可以幫助救護車上的醫護人員,通過移動高清視頻獲得清晰、快速的遠程指導,不錯過治療的 「黃金半小時」;社區醫生帶上移動醫療診斷設備,可以隨時請大醫院、大醫生進行遠程會診;社區醫療信息平台,可以用簡訊、彩信、WAP、呼叫中心等方式向公眾提供掌上醫訊、預約掛號等服務……
移動醫療當今正成為整個移動通信產業的熱點,MobileHealth (移動醫療)在剛剛結束的2011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吸引了諸多與會者的眼球。
㈧ 平安好醫生CEO王濤:移動醫療的本質是醫療
王濤表示:從近幾年的實踐看,過去移動醫療公司解決的痛點主要是「找到醫生」。然而,在健康中國戰略、持續深化醫改的大背景下,未來的醫療衛生體系要提供以人為本的全方位、全周期服務,在每個人都擁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國家逐漸建立成熟分級診療制度的情況下,患者從網上找醫生的訴求會逐漸弱化。其次,移動醫療的本質是醫療。線上咨詢服務能否稱之為醫療服務,取決於線上能否達到具體醫學學科的診療標准,否則只能是線下服務的延展,無法替代線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