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活動策略 > 話題整合營銷案例

話題整合營銷案例

發布時間:2021-07-08 10:45:07

1. 求具備整合營銷成功案例的公司。

剛好我這里有一個,一年前我找他們公司幫忙做過,現在我們公司的業績翻了幾番,算的上是他們眾多整合營銷成功案例中的一個。多虧了上海文軍的幫助,讓我們公司的客戶從寥寥可數變的源源不斷。

2. 整合營銷的案例解讀

DHC是日本的一個化妝品品牌,它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相比要比其他歐美品牌要晚很多,而對於化妝品營銷而言,想在一個新市場當中搶得一席之地,即使大量的營銷投入,也未必完全可以實現目標。相比DHC的營銷策略,應該說他們很懂市場,他們所做的事情,完全符合以上的數據分析。
網路病毒營銷
互聯網是消費者學習的最重要的渠道,在新品牌和新產品方面,互聯網的重要性第一次排在電視廣告前面。
DHC採用廣告聯盟的方式,將廣告遍布大大小小的網站,因為採用試用的策略,廣告的點擊率也是比較高,因為採用了大面積的網路營銷,其綜合營銷成本也相對降低,並且營銷效果和規模要遠勝於傳統媒體。
體驗營銷
一次良好的品牌體驗(或一次糟糕的品牌體驗)比正面或負面的品牌形象要強有力的多。
DHC採用試用體驗的策略,用戶只需要填寫真實信息和郵寄地址,就可以拿到4件套的試用裝。當消費者試用過DHC產品後,那麼就會對此有所評價,並且和其他潛在消費者交流,一般情況交流都是正面的(試用品很差估計牌子就砸掉了)。
口碑營銷
31%的被采訪對象肯定他們的朋友會購買自己推薦的產品。26%的被采訪對象會說服朋友不要買某品牌的產品。
消費者對潛在消費者的推薦或建議,往往能夠促成潛在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鋪天蓋地的廣告攻勢,媒體逐漸有失公正的公關,已經讓消費者對傳統媒體廣告信任度下降,口碑傳播往往成為化妝品消費最有力的營銷策略。
會員制體系
類似於貝塔斯曼書友會的模式,只需通過電話或上網索取DHC免費試用裝,以及訂購DHC商品的同時自動就成為DHC會員,無需繳納任何入會費與年會費。DHC會員還可獲贈DM雜志,成為DHC與會員之間傳遞信息、雙向溝通的紐帶。採用會員制大大提高了 DHC消費者的歸屬感,拉近了DHC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
多渠道營銷
網路營銷是DHC營銷體系的一部分,當然傳統媒體依然會有DHC的廣告,包括重金聘請代言人等行為,都是在提升品牌的形象,多渠道的營銷推廣,加深了消費者對DHC的品牌印記,當接觸到試用的機會後,促成購買的可能也大大增加。
整體來看,DHC近幾年的告訴發展和其營銷策略是密不可分的,或者可以說DHC更了解市場,懂得利用新媒體為品牌傳播。通過傳統媒體、形象代言人提升品牌形象,品牌可信度,對於新產品而言是核心關鍵;網路的病毒營銷能夠將傳播的點放大化,投入1分的成本看到的也許是10分的效應;通過體驗營銷的方式,直面消費者,用產品去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一旦能夠建立品牌信任,很有可能DHC在這個消費者影響范圍內就傳播開來,更多的人申請試用,更多人嘗試購買;最終用DHC的會員DM雜志將用戶和品牌緊緊捆綁在一起,不斷關注和提醒消費者,自然會促成更多的購買決策和傳播影響。
從以上的分析而言,互聯網對DHC最大的促進有3方面:
1. 降低了營銷成本。
2. 大幅度提高了品牌佔有市場的速度。
3. 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對潛在消費者有效的口碑。
從此數據和案例我覺得可以引起很多的思考,一方面是傳統企業如何針對消費者的心態,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工具進行有效的營銷推廣。另外一方面,消費者的心態和消費交流的慾望,本身也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需求,進而商業的轉化也是十分便利,幫助品牌凝聚精準用戶產品的應用,必然會受到商業的青睞。也許這就是社會化商務應該做的事情,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3. 整合營銷案例有哪些

說一下從小吃到大的衛龍辣條
近年來經濟形勢的動盪,食品行業可謂是冰火兩重天,回各種產品的銷量答不斷劇減,利潤下滑。尤其是三鹿奶粉、地溝油等事件之後,人們對於飲食健康的注重,對於食品的品質要求也開始越來越高,零食也漸漸變成了垃圾食品的代名詞。

但是如今小食品界卻出現了一個奇葩,就像是開了掛一樣,銷量不降反升,而且從「垃圾產品」的光榮代表迅速躥成了「食品界第一網紅」,這么反常的現象不得不讓人其他同行們驚掉了大牙。
衛龍辣條的成功在於其網路上整合營銷的成功,論壇上腦洞大開的段子,微博上讓人捧腹的表情包,以及敢於模仿、創意無限的電商網站,如此順應互聯網思維的創意營銷不但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而且還引爆了廣大網友的G點,從而形成一種熱門的話題和大信息時代的人們追求新奇獨特的關注點。並且平時網路上關注這些信息的群體也正好是他們的主要消費者,投放信息的定位十分的精準和明確,在不斷增加品牌曝光度的同時引導潛在的消費者關注他們的產品,最終轉化成了實際的銷量。

4. 整合營銷的案例 簡單點的

朋友你好,關於整合營銷的案例很多,下面是網路裡面關於整合營銷的一個典型案例,希望可以給你幫助: 如果滿意,請採納並給分,謝謝:

05和06年多芬發起了一股「真美運動」之潮,基於詳盡的消費者調查,針對只有2%的女性認為自己美麗,多芬提出了深入的解析,「什麼是美」-自然是美,內心是美,學會欣賞自己的美麗。從此極具話題性的主題出發設計了一套整合線上線下,運用多種創意媒體、概念作推廣,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05年.多芬產品銷售額為5.35億美元.同比增長1 2.5%;2006年多芬品牌的銷售額增長了10.1% .增至5.89億美元。基於互聯網上相關的資料,發現本次推廣中多芬做了以下的動作:
1. 懸念引出:多芬在《TIME OUT》雜志上刊登 「尋找欣賞自己曲線的樂觀女性」廣告報名,並最終選出了6位女性現身2004年3月29日的「真人廣告」(倫敦)露面。她們是6位豐滿的女性,穿著統一的白色內衣。
2. 權威美麗調查報告出爐:多芬發起並贊助「美麗的真諦——女性、美麗和幸福全球調查」。這個調查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全球118個國家、22種語言的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得到對美麗的傳統觀念和看法;第二部分是對10個國家3200名女性的電話訪問;第三部分是調查報告的撰寫,白皮書的發布和專家評述。多芬贊助的調查雖然貌似普通社會民意調查,但其實卻處處 與公司自身利益密切相關。首先,調查有助於探求消費者心理。其次,調查有助於與競爭對手形成差異。再次,調查有助於樹立企業有社會責任感的形象。
3 藉助專家的影響:2004年9月29日,「多芬峰會」召開。會議邀請到了哈佛心理學教授Nancy Etcof以及非常著名的英國心理治療師Susie Orbach,共同探討如何將已在英國開展3年的Body Talk(針對14-25歲之間的女性開設的沙龍會,幫助她們學會了解和處理外形和心理感受的關系,並且學習如何塑造「理想的 」形象)擴大到其他國家。
4. 活動開啟:2004年10月,「多芬真美運動(Real Beauty Campaign)」正式拉開帷幕。這項運動旨在啟發女性認真思考一下關於美麗的問題,比如社會對美麗的定義問題、要求完美的問題、美麗和身體吸引力之間的差別、媒體塑造美麗形象的過程和手法。多芬在前一個群體模特廣告的基礎上推出一組新廣告。在這組廣告中,多芬另外選用了六位年齡從22歲到95歲的「典型女性」,展現她們自信、生動、充滿活力的一面,並在他們的照片邊上提出諸如「有皺紋還是非常棒?( Wrinkled?Wonderful?)」「灰色還是出色?(Gray? Gorgeous?)」「超重還是出色?(Oversized? Outstanding?)」「半空還是半滿?(Half empty? Half full?)」「瑕疵還是無暇?(Flawed? Flawless?)」等問題。 如果說前三個階段只是引出話題,那麼這個階段開始,已經慢慢讓受眾加入進來,討論並擴散影響了。受眾可以登陸網站進行美麗投票,投票結果立即顯示,增加了震撼性。同時這些討論以及投票結果也在戶外的顯示屏(美國時代廣場?)進行了顯示。口碑的傳播在戶外人流密集的地方也得到了傳播。
5. 知名卡通形象公關:2005年2月,以眾人熟知的女性卡通形象為主角的多芬最新美發產品廣告將啟動,這些動畫人物都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標志性人物,被大眾認為值得信賴並且和自己有相似性,但是她們的發型從來沒有改變過。因此,多芬公司試圖抓住機會,給這些受眾熟悉的人物一成不變的發型進行改變,突出多芬功能型美發產品的功效。這些卡通人物的形象將從2005年2月開始出現在電視廣告、若干頂尖雜志上,同時與福克斯(FOX)電視網的其他著名動畫形象一起出現。此外,多芬公司將運用公關、店內促銷、互外媒體及其他營銷手段。
這次活動從概念到執行都做得非常成功,有哪些是比較新穎的呢?
1. 真人秀取代美女秀,以及活動本身的主題的開發,產生了話題性和傳播性;
2. 具備話題性的主題在信息上深度挖掘,大部分信息會在雜志、網路上詳盡展示。比如教授如何對待自己的價值?如何回復自信等等。
3. 推廣執行步驟合理,推廣前期的懸念製造突出,極大引起了關注和討論。後期的傳播借勢於奧斯卡電影頒獎典禮,在其電視直播廣告時段放送新穎的廣告。(一位21歲、生活在美國加州的普通鄰家女孩Lindsay Miller自拍製作,詮釋出美的另一層面:自然、真實。)
4. 用戶的互動渠道多,如網上投票、(有簡訊投票?)網上美麗測試、電子賀卡分享(告訴你的朋友她很美麗)、網上教程觀看、索取以及問答(與專家對話)。
5. 優秀的公關配合:權威的跨國調查報告、專家討論會、名人/平民模特的采訪(敘述他們的故事)、話題性的模特選舉(選用了一名98歲高齡的老婆婆做模特)
6. 傳播手段的創新性:網路官網討論社區建立、戶外廣告的調查效果和言論實時顯示、網路視頻的傳播(Youtube——「人造美女」);
7. 不得不提的是網站的建設,簡潔大方的設計,感人之深的音樂,豐富的內容和互動設計。讓人印象深刻,產生了良好的品牌聯想。
聽說多芬「真美運動」下一個階段的任務就是要幫助女孩提高自尊程度。其野心勃勃地設定目標,預計到2008年能夠真正對100萬年輕女性生活產生影響。下階段的動作會是什麼?還是讓人耳目一新的么?周報將持續關注。

5. 陷入整合營銷誤區的案例有哪些

漢馬傳播。所謂事件營銷又稱活動營銷或話題營銷,在英文中為Event Marketing。是指企業通過策劃、組織和利用具有新聞價值、社會影響以及名人效應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體、社會團體和消費者的興趣與關注,以求提高企業或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樹立良好品牌形象,並最終促成產品或服務的銷售的手段和方式。 事件營銷是近年來國內外較為流行的一種公關傳播與市場推廣手段,所有新聞效應、公共關系、廣告效應和客戶關系等特點,集較強的目的性、多性性、風險性、新穎性和低成本大效果於一體,可以為企業品牌展示、新產品的推介創造機會。 漢馬傳播認為,由於新興的媒體手段日趨成多樣化和投入少見效快的聚合效應,將越來越受到企業或公關策劃人員的喜愛。
在商業悲情故事劇中,盲目擴張成為最刺眼的公司失敗因素之一。
在新的商業文明發育期,探究公司失敗成因,盲目擴張的企業成為推倒公司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不管這種擴張是來自固有業態復制、產業鏈延伸,還是跨行業多元化擴張,失去了控制的盲目擴張大都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翻閱中原商業大潮中因盲目擴張而裸泳的公司,掀起中原商戰的亞細亞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亞細亞)具有典型的剖析價值。因為亞細亞不僅創造了經營驕績,而且開啟了國內新的商業文明風氣,由此,中原商戰成為國內MBA經典的商業案例之一。它的轟然倒下,更具備警醒意味。
剖析亞細亞的盲目擴張,就可解讀與亞細亞一樣「踏進同一條河流」的順馳等公司,為什麼會敗在擴張之途?
擴張的宏觀推手
打開了體制缺口的亞細亞,體制壓擠成擴張動因之一
企業的微觀戰略抉擇與宏觀經濟環境息息相關。企業發展的戰略判斷與實踐首先是建立在宏觀經濟政策趨勢之上,宏觀政策釋放了市場信息、資源的流向。因此,亞細亞的擴張戰略實施的背景,離不開時代商業的政策環境。
1989年,正是國內商業流通體制改革的發端期,這一年,亞細亞作為鄭州商業股份制集體企業改革的標兵應運而生,其領國內商業改革風氣之先的經營機制創新,攪動了沉悶的鄭州商業格局,引發了轟動國內商業界的「中原商戰」。
慘烈的競爭,讓機制靈活的亞細亞脫穎而出,繼1990年大幅業績增長以後,每年以30%的營收業績遞增,成為河南商業的No.1。由此,亞細亞不僅獲得了市場的高度認可,還獲得了政府的褒獎。
但是,脫胎於計劃體制的亞細亞,其成功經營,必然對計劃體製造成沖擊,遭遇計劃體制下的眾多同行的打擊也就在所難免。但是,這並不是亞細亞持續走向成功的絆腳石,而是被盛名所累的亞細亞陷於商戰之中,無法清醒地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
20年後,再審視這場商戰,其成功之處是為鄭州商貿城建設提供了推力,其失誤之處,正顯現在參與商戰的企業並沒有形成效仿亞細亞進行體制變革的新商業企業涌現,而是陷入了新舊體制之戰。
雖然我們無法再追問當時商業流通體制改革的配套政策滯後,但是,商業企業體制改革並沒有跟進經營機制的變革是一個事實。表面紅火而凌亂的競爭之下,難掩體制弊端下沉重的負累,讓人為這些未能借機改制的企業最終落敗而惋惜。
成功而又孤獨無援的亞細亞要選擇突圍。它的方向不是借機進行徹底的股份改制上市,為自身積累更為強大的筋骨,而是抉擇了橫向開拓市場,渴望異地復制自己成功商業模式。
站在當時的經濟背景下分析,突破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的鄭州商業格局,並獲得政府的認可,這對亞細亞來說,尋求更大范圍的成功,這是政府正向激勵的效應,也是亞細亞突圍舊體制競爭格局的現實需要。實施擴張戰略,對亞細亞來說,是再合理不過的思維。因為當年積淀的品牌效應、市場效應以及政府激勵所帶來的銀信資源等,讓亞細亞無法抵擋來自市場的誘惑。
正是有了最輝煌的鋪墊,亞細亞開始了自己的「擴張之旅」。考察盲目擴張而倒下的公司,發現一個共同的規律是:最為成功時,公司開始進行擴張,不管是對自身固有商業業態的復制、向產業鏈的上下延伸,還是實施跨行業多元化擴張。比如春都、比如匯通、比如鄭百文、順馳等等,不一而足。
瘋狂擴張
贏家通吃,成為亞細亞們擴張的心理誘因
研究企業盲目擴張,「贏家通吃」的企業心態成為其走向潰敗的誘導性因素。
回憶1991年前後,亞細亞成功的商業經驗,過度地被全國媒體放大為「效應」、「現象」進行深度解讀時,伴隨著聲譽日隆的亞細亞,客觀上也助長了亞細亞渴望復製成功的激情。
1993年,亞細亞的掌門人王遂舟決定了以鄭州亞細亞商場為基礎,吸收外來資本成立鄭州亞細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東由兩家擴大到了五家。王吸納資本,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擴張。由此,亞細亞開始走上了「連鎖經營」的擴張之路。
夢想起飛之時,沒有人能夠依靠理性的投資分析打動抉擇擴張的掌門人,並非王遂舟如此,春都的掌門人,還有匯通的老闆郭號召,順馳老闆張宏斌等等,都被做大的慾望深深地俘虜著。
亞細亞提出的目標是,打造中國零售連鎖帝國,要比肩美國的沃爾瑪、法國的家樂福、日本的八佰伴。記者閱讀三十年來中國商業發展史時,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有了資本與商譽的企業掌門人,往往在開創新的事業之前,就會喊出一個響亮而刺耳的口號,目標之大,往往讓人感覺「無知者無畏」的生猛。
事實上,亞細亞憑借在商業並不發達的鄭州硬闖下的一片小天地,贏得了仍然是體制夾縫中的成功,就以為打遍全國無敵手,顯然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實力。事實上,亞細亞擴張的一開始就意味著其失敗的結局。
一個數字就能夠看出其擴張的「神話」。自有資本4000萬元,擴張投資規模達到了20億元。在4年時間內,先後在南陽、開封、許昌等省內城市建設6家亞細亞,又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等地開設了9家仟村百貨。幾千萬元資本要做幾十億元的事,並非亞細亞如此,春都是一個與亞細亞幾乎同時跨入擴張門檻的典型。
1994年,隨著春都在火腿腸市場內連續5年的高速增長之後,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春都掌門人做大春都的新選擇。兼並擴張,追求規模效應成為春都的戰略抉擇。
從1995年起,春都踏上了多元化擴張之路,不僅兼並了安陽內黃縣冬夏棗茶飼料公司、南陽獼猴桃飼料廠、西峽縣罐頭食品廠等7家企業,新上低溫肉製品、茶飲料、飼料、包裝材料等項目;還參股鄭州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最為瘋狂的時候,春都同時上馬8個項目,所需投資資金規模在10億元以上,而當時春都的利潤額僅為1.5億元。
就是作為全國批發市場一面旗幟的鄭百文上市之後,同樣在擴張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從1996年起著手建立全國性的營銷網路,在沒有一份可行性論證的情況下,大規模投入資金上億元,建起了40多個分公司,最後把1998年的配股資金1.26億元也提前花完。
潰敗結局
盲目擴張,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當擴張膨脹了公司的資產規模時,賬面的負債規模也一同翻番增長,潰敗就成為亞細亞們無奈的結局。
閱讀亞細亞擴張的歷史資料,能夠讀到的是,當亞細亞一路擴張到1997年時,已耗盡了亞細亞所有的資源與聲譽。
截至1997年底,亞細亞銷售額已在7大商場中倒數第二,拖欠銀行債務、廠商貨款等近兩億元,資產負債率已達168%。與此同時,省內外的15家連鎖店因經營失利造成的數億元負債也壓到了亞細亞的肩上。
據亞細亞當事人回憶,從亞細亞15家連鎖店開張之日,便是虧損之時,就能看出其超速擴張背後的慘淡經營。1997年3月,亞細亞掌門人抱病辭職,不僅為亞細亞瘋狂擴張畫上了句號,也預示著亞細亞擴張的失敗。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擴張並不意味著失敗,企業擴張是擴大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是搶占市場份額的必然選擇,但是,導致失控的是盲目擴張,亞細亞的盲目擴張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走上了公司潰敗之路。
與亞細亞同樣走上盲目擴張之路的春都,最多時其兼並擴張而來的旗下公司達32家。8億多真金白銀如同胡椒面一樣撒向各個公司。
在整個擴張的過程中,來自春都的財務數據顯示,賬面資產由1987年的3950萬元迅速膨脹到30億元,年均增速近6倍。盲目擴張已讓春都徹底失血無救。擴張拖累其主業的市場佔有率從1997年最高時的70%跌至2002年的10%。
再看看鄭百文,因為過度擴張以及內部失控,到了1999年,其有效資產不足6億元,而虧損超過15億元,拖欠銀行債務高達25億元。鄭百文從鄭州的一面商業旗幟,不得不走到了賣「殼」求生的地步。
如果說從亞細亞、鄭百文的同業態復制無方,到春都的跨行業多元化擴張亂無章法,人們能夠看到的是在現代商業文明的發育期企業管理仍然處於萌芽狀態之下,盲目擴張有著企業探索之意的話,那麼剛剛因產業鏈上下游擴張而倒下的匯通公司,其失敗就沒有吸取「前輩」春都的教訓了。
據介紹,匯通公司輝煌之時,形成了以肉類加工為主,以種植業、養殖業、飼料業、速凍食品、精煉油、腸衣、彩印包裝、商業連鎖等一體化的產業鏈擴張,寄望把肉類加工業上下游鏈條中每一個環節的利潤全部吞下。然而正是在擴張因資金鏈緊綳而跌入區域擔保鏈之中,最終被緊箍的擔保鏈拴死。
地產公司順馳的擴張更為瘋狂。一年之內,數個城市攻城略地達100億元以上,但是,在宏觀調控之下,其資金、人才與技術的內部管理系統無法支撐其龐大的擴張而快速倒掉。
支撐體系缺失
企業擴張的各種要素與體系支撐,亞細亞們並不具備,其失敗成為必然
盲目擴張壓倒企業的第一根稻草往往是資金鏈斷裂。事實上,這僅是表面,更為深層的因素則是支撐企業擴張的內部系統性紊亂,包括戰略理念、管理團隊、人才儲備、異地商業文化的把握等等。
企業適當運用財務杠桿,走資本運作之路進行擴張並無不可。但,「度」是必須把握的。
考察亞細亞的擴張,人們不難發現,4000萬元要做20億元的事情,5000%的高負債率顯然超出了亞細亞的財務許可范圍。市場利潤指標讓人們從側面看到了亞細亞當時的經營業績。相關數據顯示,1996年,鄭州市大型國有零售商場的利潤率最高的為1.66%,最低的竟為-7.92%。1997年,鄭州市8家重點大商場的經營利潤率半數以上呈現負增長。
從亞細亞商業模式分析,其商場連鎖經營模式的復制性存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比如亞細亞商場本身的核心競爭力並不是商業模式帶來的,因為商場業態已在過度競爭的市場面前顯露疲態。當時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各類專業批發市場、連鎖專賣店、便民店已漸顯崢嶸,亞細亞只是在經營服務有所創新之外,其商場連鎖業態已失去了競爭力。
企業本身因素之外,外部環境的擠壓同樣是亞細亞擴張失敗的成因。從體制因素上分析,當時亞細亞在鄭州商圈第一個吃螃蟹,走體制創新之路搞活了經營機制,贏得了市場,卻得罪了國有體制下的同行們,尤其是同商圈的「冤家」。據了解,為了聯手打壓亞細亞,同商圈內的五家大型國有商業企業出台價格聯盟,一個矛頭對准亞細亞,尋求突圍的亞細亞走向了擴張之路,也為自己立下了墓碑。
而企業核心價值觀的缺失,更顯得亞細亞的擴張戰略莽撞而混亂。翻讀亞細亞擴張的歷史,記者發現其擴張中到海南經營酒店業,並在那裡成立了經營總部,遙控指揮鄭州亞細亞的經營,其急功近利的思維暴露無遺。一個沒有造福員工、回饋社會等價值觀體系支撐的企業,其經營戰略的紊亂就顯得可以理解了。
就支撐擴張的管理與人才方面,亞細亞的擴張准備不足,也成為亞細亞倒下的技術性因素。據介紹,亞細亞最為艱難的1997年,其管理費用高達18.6%,物色管理人員竟然靠「目測」。
而異地商業文化的沖突,也讓亞細亞始料未及。據了解,在北京等地的亞細亞商場,當地員工對亞細亞商業文化並不認同,屢有發生罷工事件,讓亞細亞難以實現資源的最佳整合。事實上,這暴露出了亞細亞在邁出異地擴張的第一步時,其在經營當地政商關系的博弈能力不足的事實。
可以判斷,亞細亞擴張基因的內在缺失,不僅導致亞細亞的失敗,同樣是盲目擴張企業共同的宿命。

閱讀全文

與話題整合營銷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市場營銷的觀念的演變過程 瀏覽:189
小學校本培訓計劃與實施方案 瀏覽:475
市場營銷創新策劃 瀏覽:46
汽車美容店產品營銷方案 瀏覽:502
市場營銷策劃的方法 瀏覽:240
超市六月促銷活動 瀏覽:23
超市新員工培訓方案 瀏覽:902
廈門大學網路教育市場營銷學試題 瀏覽:435
特產伴手禮推廣方案 瀏覽:157
培訓采購項目的售後服務方案 瀏覽:370
幼兒園冬季節日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438
師資比賽策劃方案模板 瀏覽:769
游戲商家春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730
高職市場營銷大賽 瀏覽:502
互聯網電商運營策劃方案 瀏覽:812
全國2013年4月自考網路營銷與策劃試題 瀏覽:651
學校教師二次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168
王者榮耀酒吧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56
幼兒園健康講座策劃方案 瀏覽:94
市場營銷需要和需求的概念 瀏覽: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