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意思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這句歇後語幾乎家喻戶曉,現在經濟生活里,很多人在引用這句歇後語時,多是帶有一點貶義的意思去點評某人或某商家的自我宣傳和推銷的做法。
在當今市場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本人認為:有必要對「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建立一個新的態度和辨證、正確的認識了。
一、如果「王婆」是自己種瓜、自己賣瓜,可能有以下三種情況:
1、如果當年那個賣瓜的「王婆」是民間評出的「西瓜王」的話,她去「自賣自誇」,那還真說明「王婆」有著突出的地方:即一有技術、會種瓜;二懂宣傳、會營銷,自己是「西瓜王」,還親自現身說瓜,無疑是值得贊揚和學習的。
2、如果「王婆」單單是姓氏的話,王氏老太太種的和賣的瓜真是具備味道甜、形狀圓、個頭大、皮薄、有營養等優點,的確是好瓜,那麼多種一點、多賣一點,自然不是壞事;吃瓜的人都會品嘗什麼是好瓜或壞瓜,但不一定喜歡吃好瓜的人都知道好瓜好在哪裡?很多愛吃瓜的人也不一定在哪裡能買得到,那時也需要這樣的王氏老太太引導人們吃上好瓜。另外,作為一個女性,而且又是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太太,還敢於在市場上叫賣自己種的瓜名副其實的好等,無疑是值得贊揚和學習的,我們現在的社會需要大量這樣的「王婆」來賣瓜,適應性創造和豐富我們的生活。
3、如果王氏老太太賣瓜時是名不副實,明明瓜不好,王氏老太太硬要說自己的瓜好,買王氏老太太瓜或吃到王氏老太太這些瓜的人可能就會感覺上當了,吃瓜人損失的是有數量的買瓜錢,但種瓜和賣瓜的王氏老太太,損失的就是無價的誠信,所以,不排除王氏老太太因為賣了一次名不副實的瓜,一輩子或幾輩子都落了個被人諷刺的把柄,到現在人們還在諷刺她或拿她開玩笑。因此,賣瓜的人,一定不能亂賣瓜;否則將必然是賣了一次不好的瓜,換來了永久的不好名聲。和誠信,連修正名聲的機會都沒有了。
二、如果「王婆」只管賣瓜,瓜是家人或別人種的,王氏老太太就是第一線的推銷員了。
同理,如果是如同上述所言、瓜是名副其實的好,「王婆」的做法就值得贊揚和誇獎;反之,如果名不副實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因為很有可能是「王婆」的家人或其他種瓜的人,希望以王氏老太太是老年人容易獲得人們信任的特點、來騙取人們的信任而買他們的瓜罷了,「王婆」只是被他人所利用或只從自家利利益出發來賣瓜了,自己卻落了個永久的不好名聲,到現在還沒有任何人包括家人來幫「王婆」挽回名聲。因此,在今天誠信無價的社會,作為企業的營銷人員、經銷商、加盟商家需要選擇好的企業、好的產品;作為企業或產品形象的代言人、策劃人、宣傳人等更是需要慎重,不能為一時的小利所誘惑,不顧誠信地去銷售或推廣,否則也將換來自己永遠沒有機會修正的不好名聲。
②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這個「王婆」是何許人也
王婆是宋代西夏的人,為了避免戰亂逃到了宋國開封。
王婆不是姓王的婆婆,而是一個大男人比較的婆婆媽媽,嘮嘮叨叨的,身邊人給起的外號叫王婆。他的真名叫王坡,坡和坡是諧音,但是字不一樣,意思就跟不一樣了。坡是山坡、下坡的坡;婆是婆娘的婆、指女人,婆婆媽媽的就是說女人的。
就更賣勁的誇贊自己的哈密瓜,立即請宋神宗品嘗瓜的味道,宋神宗吃了一口立馬誇贊瓜的味道是多麼的清香可口。宋神宗也感嘆道「做買賣的還是當誇則誇,像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有何不好?」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就是這樣由來的,並且這個銷售策略我們現在的生活中也一直在使用。
③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反映了什麼哲學道理
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矛盾的含義。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
任何事物都有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而王婆為了把自己的瓜銷售出去,就只強調自己 的瓜甜,瓜水分足;而忽略瓜的形狀,瓜是否新鮮等等。
④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是什麼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是指說自家的瓜非常甜。別人還沒說好,自己先誇上了。
⑤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沒什麼不好,社會需要人們自己推薦自己。運用這種反向思維方式評述一種生活現象
誰是最優秀的人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他在風燭殘年之際,想考驗和點化一位平時看起來很不錯的助手。於是,他把那位助手叫到病床前,深情地說:「我的蠟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蠟接著點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助手連忙答道:「我們明白,你的光輝思想得很好地傳承下去。」
「可是,」蘇格拉底慢悠悠地說,「我需要一位最優秀的傳承者。他不但要富有智慧,而且要具有非凡的勇氣和信心。你幫我尋找和發掘這樣的人吧!」
「好的,好的。我一定竭盡全力地尋找,決不辜負您的栽培和信任。」助手溫順地說。
蘇格拉底笑了笑,沒說什麼。
那位忠誠而又勤奮的助手,不辭辛勞地到處尋找。可是,導師蘇格拉底都婉言謝絕了他找來的人。病入膏肓的蘇格拉底硬撐著坐起來,撫著助手的肩膀,說:「真辛苦你了!但是,你找來的人,怎麼能成為我的傳承者呢?」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懇切地說,「哪怕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找到那位最優秀的人,舉薦給你。」
蘇格拉底又是笑了笑,沒再說什麼。
半年之後,蘇格拉底眼看自己就要告別人世,然而尋找傳承者的事還沒有眉目,只好再把助手叫到自己的床邊。助手淚流滿面,沉重地說:「我真對不起你,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說到這里,蘇格拉底就閉上眼睛。停頓許久,他又不無哀怨地說:「本來,最優秀的人就是你。因為你不敢相信自己,所以才把自己給忽略、給耽誤、給丟失了。你要知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最優秀的人才。關鍵在於能否自己認識自己、自己尊重和推薦自己......」話沒說完,一代哲人——蘇格拉底就永遠地離開了他深切關注的世界......
⑥ 為什麼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是歇後語。原因如下:
「王婆」,過去很多人誤以為指的是一位姓王的婆婆,實際指的是男的,原叫王坡。他做事婆媽,說話羅嗦,人們送他外號叫「王婆」。
王坡老家是宋代西夏,避戰亂而來了開封府。他隨身帶有胡瓜(即今日的哈密瓜),還保持原來的甜香,只是外表不俏,當地人還未識「寶」,竟無人光顧。
王婆(坡)就運用他愛說話的這種推銷手法,向來往人等一個勁地誇說,行人們聽他說得這種瓜多香多甜,又見他把瓜切開了硬叫你嘗嘗!嘿-----不錯!甜呀!香呀!
宋神宗有次出宮巡視,也看見王婆在向行人滔滔不絕的介紹;而王婆知道面前的是皇帝,更加勁的誇說,請皇上試試。宋神宗一啖,覺得甘甜清香,當下說:「做買賣的還是當誇則誇,像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有何不好?」就這樣,「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就傳開了。
輾轉慣用,這個歇後語已多用於貶意了。
⑦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解釋
「王婆」,過去很多人誤以為指的是一位姓王的婆婆,實際指的是男的,原叫王坡。他做事婆媽,說話羅嗦,人們送他外號叫「王婆」。
王坡老家是宋代西夏,避戰亂而來了開封府。他隨身帶有胡瓜(即今日的哈密瓜),還保持原來的甜香,只是外表不俏,當地人還未識「寶」,竟無人光顧。
王婆(坡)就運用他愛說話的這種推銷手法,向來往人等一個勁地誇說,行人們聽他說得這種瓜多香多甜,又見他把瓜切開了硬叫你嘗嘗!嘿-----不錯!甜呀!香呀!
宋神宗有次出宮巡視,也看見王婆在向行人滔滔不絕的介紹;而王婆知道面前的是皇帝,更加勁的誇說,請皇上試試。宋神宗一啖,覺得甘甜清香,當下說:「做買賣的還是當誇則誇,像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有何不好?」就這樣,「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就傳開了。
輾轉慣用,這個歇後語已多用於貶意了
⑧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有什麼故事
王婆,其實是個男人。他姓王,名字叫王坡,因為他說話絮絮叨叨的,做起事來婆婆媽媽的,人們就送他個外號——王婆。王婆的老家在西夏(現新疆甘肅一帶),種瓜為生。那一帶種的瓜叫胡瓜,就是現今的哈密瓜。那時,宋朝邊境經常發生戰亂,王婆為了避難,就遷到了開封的鄉下,種起胡瓜來。但胡瓜的外表不太好看,中原的人都不認識這種瓜,所以盡管這胡瓜比普通的西瓜甜上十倍,還是沒有人來買。
王婆很著急,向來往的行人一個勁地誇自己的瓜怎麼好吃,並且把瓜剖開讓大家嘗。起初沒有人敢吃,後來有個膽大的人嘗了一口,只覺蜜一樣地甜,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王婆的瓜攤生意興隆,人來人往。
一天, 神宗皇帝出宮巡視,一時興起來到集市上,只見那邊擠滿了人,便問左右:「何事喧鬧?」左右回稟道:「啟奏皇上,是個賣胡瓜的引來眾人買瓜。」
皇上心想什麼瓜這么招人,就走上前去觀看,只見王婆正在連說帶比劃地誇自己的瓜好。見了皇上,他也不慌,還讓皇上嘗嘗他的胡瓜。
皇上一嘗果然甘美無比,連連稱贊,便問他:「你這瓜既然這么好,為什麼還要吆喝不停呢?」王婆說:「這瓜是西夏品種,中原人不識,不叫就沒有人買了。」
皇上聽了感慨道:「做買賣還是當誇則誇,像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有何不好?」皇帝的金口一開,不多時,這句話就傳遍了黃河南北,直至今天。
「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此乃俗語,其意淺顯明白,並無典故出處,也不會用錯,只是上世紀的70年代初,用中央文件的形式傳達了一封偉大領袖的信,內中把「老王」改成了「王婆」,自此以後,報章雜志出現的,便多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了。時至今日,還是「老王」、「王婆」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