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免收差旅費、旅遊費方式進行營銷業績獎勵,應如何計算個人所得稅
以免收差旅費、旅遊費方式進行營銷業績獎勵,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但是區分雇員和非雇員,適用的稅目不同。
(1)對商品營銷活動中,企業和單位對營銷業績突出的雇員以培訓班、研討會、工作考察等名義組織旅遊活動,通過免收差旅費、旅遊費,對個人實行的營銷業績獎勵(包括實物、有價證券等),應根據所發生費用的金額並入營銷人員當期的工資、薪金所得,按照「工資、薪金所得」項目徵收個人所得稅。
(2)獎勵的對象如果是非雇員,上述獎勵按照「勞務報酬所得」項目徵收個人所得稅,並由提供上述費用的企業和單位代扣代繳。
⑵ 如何評價該企業對營銷人員的績效
讀懂銷售績效
企業銷售員的工作績效就是其對企業的價值與貢獻,而銷售績效只是工作績效的核心組成部分。企業銷售員的銷售績效與其工作職責密切相關,主要包括八個方面:
一、傳播績效
即便企業銷售員與潛在客戶(經銷商、零售商或消費者)談了很久,並且把凈水產品介紹得淋漓盡致,對方同樣可能不會購買。假如企業銷售員每天談10個客戶,估計這樣的客戶要佔7成。對此,不能僅僅從成交的3個客戶去評價企業銷售員的貢獻。因為暫時拒絕的7個客戶可能以後會產生購買慾望,或者將產品介紹給同事、親朋好友。所以,無論成與不成,企業銷售員已經把企業、品牌及產品的「廣告」給做了,企業不能忽略了這部分傳播績效。
二、資源績效
企業銷售員是客戶資源的開發者,這包括兩層含義:一層是企業銷售員首先要尋找自己的潛在客戶資源,知道自己的「獵物」所在。能把潛在客戶「挖」出來,也是一種能力,更是必做的銷售基礎工作。另一層是在發現「獵物」後,要把其捕獲到手,達成交易。所以,企業要讓企業銷售員建立客戶資源資料庫,從潛在客戶、在談准客戶、現實客戶、無效客戶等方面加以區別。
三、服務績效
凈水產品屬於高科技產品,技術服務自然成為銷售的重頭戲,貫穿售前、售中到售後。即便是客戶已購買了,但在深入客戶家安裝時,一些不必要的歧義或者糾紛,也可能會使交易「泡湯」。並且,良好的全程銷售服務與高品質產品,是口碑形成的基礎,還可能會促成延伸銷售,即由老客戶帶來新客戶。所以,企業要本著「銷售就是服務,服務就是銷售」的經營理念,對企業銷售員的客戶服務水平與服務能力進行考核。
四、交易績效
這可理解為「簽幾單」、「談成幾個客戶」,這是企業銷售員與企業最關心的銷售指標。不過,要考慮到銷售風險,銷售是否真正達成,諸如簽單、付貨後卻沒回款。同時,還要考慮客戶質量與客戶成本等因素,這關繫到企業是否有必要為其提供服務。諸如,兩個企業銷售員分別談了一個零售商,而這兩家零售商卻相距不足百米。企業有這樣的承諾:在一定區域內,實行獨家利益保護。在這種情況下,肯定就要有一單「作廢」。
五、利潤績效
利潤是企業最關心的經營指標,而企業銷售員實現了多少銷售利潤則更是關鍵考核指標。不同企業銷售員的利潤貢獻是有差異的,每一單的利潤貢獻是不同的,每一個客戶所貢獻的利潤也常常是不一樣的。所以,企業必須從「凈利潤」指標來評價企業銷售員績效,而不是僅看其成了多少單或擁有多少客戶。
六、合作績效
在平時,企業銷售員雖然在各自的銷售區域內各自為戰,但是他們卻共同構成了一個團隊整體,共同為整體績效負責。很多時候,需要企業銷售員從自己的工作中暫時撤出來,配合整個銷售團隊或其他企業銷售員開展工作。諸如集體參加展會,或配合其他企業銷售員進行集體銷售談判等等。這時企業銷售員的配合態度、程度與成果,企業也要納入績效考核范圍。
七、創新績效
如果脫離創新,工作很難取得進展,創新是工作績效之源。企業銷售員的工作創新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第一,自身工作創新,諸如有利於開展銷售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渠道等。第二,為銷售團隊提出意見與建議,具有建設性的創新價值。第三,幫助客戶實現創新,或者得到客戶的認可。這些創新,常常會給企業銷售員、企業或者客戶帶來新機會、新業務。企業必須鼓勵創新,讓企業銷售員去主動創新,並納入考核范疇。
八、延伸績效
延伸績效是指企業銷售員在企業預期之外以及職責之外,為企業帶來的有形收益或無形收益。諸如,企業銷售員在工作途中,做了好人好事,受到媒體的跟蹤報道。在報道中,企業也擴大了知名度,並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提升了企業形象。對此,企業也要考慮在做績效體系建立考核時,給企業銷售員帶來的這種無形收益行為「加分」。
⑶ 品牌營銷活動中,如果避免低價促銷對品牌的傷害,同時通過營銷活動快速切入市場,搶占市場份額
很多人提到價格促銷雖然能帶來銷售業績的快速而短暫上升,但對品牌價值卻有負面的影響。那到底如何促銷與品牌維護的關系?我從以下幾點進行剖析:
首先,必須弄明白什麼是品牌?對於品牌有太多的定義:從商品的角度,品牌包括品牌內涵、品牌外延和品牌聯想;對於企業而言,品牌是知名度、美譽度、滲透率和忠誠度;對於消費者而言,品牌是質量承諾、服務保障、精神享受並為之願意多付出一定的金錢----即所謂的品牌溢價。
顯而易見,價格促銷並不會影響到品牌忠誠,也不會影響到品牌質量承諾,唯一可能影響到的,就是品牌溢價,嘗到打折甜頭的消費者,下次就有可能不太情願「花冤枉錢」買正價品了,也就是說消費者對品牌價值進行了重新評估與定位。消費者對價格的認知非常直接:價格等於價值,一旦商品價格下調,也就意味著品牌價值下調。比如你經常打7折,那麼你的商品的價值就應該是7折的價格,你不打折,就意味著商品的價值不值這個價錢,消費者怎麼會去買自己認為不值的商品?但也不是所有的打折活動,都會影響到品牌溢價,這裡面涉及三個因素:促銷主體、促銷頻率、促銷噱頭。百貨商場店慶「全場滿200減100」,這不會影響到消費者對具體品牌的價值重估,因為消費者認為這是商場搞的活動,不是品牌搞的活動。所以許多品牌對商場的活動異常配合,但在自己的專賣店裡卻從來不搞活動,以保持品牌的高貴血統。這也正是為什麼國際品牌商場裡面一折大甩賣,依然不會影響到商場裡面專賣店正價品的銷售。
其次,比促銷主體更重要的,是促銷頻率!經常打折促銷肯定不行,這連傻子都知道。但什麼樣的頻率、什麼樣的周期才不會對品牌溢價產生負面效應呢?有一個經驗數字,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對於單位購買周期在一年以內的消費品,在消費者的三個平均購買周期內,只允許有一次打折促銷的接觸機會。
第三,促銷噱頭則有點對沖基金的味道,找個噱頭把打折促銷很好地包裝起來,避免消費者因為商品打折,而產生品牌打折的負面效應。通常產品更新換代、換季清倉,店慶年慶,這樣的由頭還說得過去,但用得有點濫。舉兩個非常不錯的例子:有個中高端正裝品牌,平時在專賣店只能憑會員卡享受VIP價格。和其他服裝品牌一樣,它也面臨季節性清倉的要求,但是和其他服裝品牌不一樣的是,每次清倉活動它都是專門租一個酒店的會議室,憑VIP卡或者到專賣店領了邀請函才允許入內,搞得特尊崇-------當然,到了酒店你沒有邀請函照樣讓你進。還有一個挺不錯的時尚飾品品牌,玩過一更絕的,通過口碑和人脈傳播,在公司的會議室搞主題特惠專場,我參加的是媒體特惠專場,每個受邀媒體嘉賓可介紹五名以內的朋友前往,每個人都通過電郵確認,然後快遞給你印有你名字的邀請卡(注意,你的名字不是手寫的),為了保證這樣的感覺,還規定了每個人的入場選購時間。
綜上,促銷是商品銷售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但一定要考慮對品牌的影響,所以在文中提到的三要素的考慮中要認真處理,從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