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活動策略 > 西域春營銷現狀及應對策略

西域春營銷現狀及應對策略

發布時間:2021-06-29 09:49:25

Ⅰ 馬的種類有哪些

目前,世界上大約有300多個馬的品種。
(一)蒙古馬
蒙古馬原產於蒙古草原,是一個古老的品種。數量很大,分布最廣。蒙古馬頭較粗重,額廣,眼眶突出,鼻平直、鼻孔大,耳稍短,頸短厚、多呈水平頸,_甲稍低而厚,背腰略長、平直寬廣,尻短斜,肩短而較直,胸廓深,肋骨拱圓,腹圍大,四肢強健,蹄質堅實,被毛厚實,鬃、鬣、尾、距毛長而濃密,毛色以青毛、騮毛為主,栗毛、兔褐毛次之。蒙古馬體格較小。體高120~150cm,體重260~370kg。
(二)河曲馬
河曲馬產於甘肅、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地區。河曲馬是我國地方品種,頭稍重,鼻樑隆起,頸短厚,頸肩結合良好,背腰平廣,尻部豐滿,_甲低平,胸廓、四肢良好,毛色以黑、青、騮毛為主。河曲馬體格較小。體高126~143cm,體重330~400kg。
(三)三河馬
三河馬是我國培育品種之一,產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該馬頭中等大,多半兔頭,耳較長,頸長短適中,_甲長而充實,背腰平直,尻稍短斜,肩較短而立,胸廓深且長,四肢關節強大,後肢略呈外弧肢勢,蹄質尚堅韌,鬃、鬣、尾毛較少,距毛不發達,毛色以騮毛、栗毛居多,青毛、兔褐毛次之。三河馬體高145~155cm,體重350~400kg。
(四)伊犁馬
伊犁馬產於新疆伊犁。伊犁馬是我國優良的培育品種,與三河馬同享盛名。體格高大,結構勻稱緊湊,頭秀美高昂,眼大明眸,額廣,鼻直、鼻孔大,頸長適中,頸肩結合良好,_甲高長,背腰平直,尻寬長中等稍斜,肩胛長斜,胸深,肋骨開張良好,腹形正常,蹄質堅實,鬃、鬣、尾、距毛中等或稍長,毛色以騮毛、栗毛為主,青毛、黑毛次之。伊犁馬體高142~152cm,體重350~450kg。
(五)英純血馬
英純血馬原產英倫三島。是世界賽馬之代表。頭輕而乾燥,鼻直,頸長並現一彎曲,_甲高長,背平直,腰短有力,尻長,近於水平尻,中等稍斜,肩長斜,胸廓深長,腹部緊實,四肢高長,關節強大,筋腱發育良好,蹄不大,皮薄,被毛短,鬃、鬣、尾毛細而稀少,無距毛,毛色以栗毛、騮毛為主,頭蹄多白章。英純血馬體高150~165cm,體重450~500kg。
(六)阿拉伯馬
阿拉伯馬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馬種,原產阿拉伯,為世界名貴馬種。該馬結構緊湊,對稱良好,富悍威,頭輕,額廣,眼大有神,耳小靈活,頸長,呈優美的彎曲,_甲高而充實,背腰短而有力,尻部發育良好、稍斜,肩長斜,胸廓深長,腹部緊實,關節明顯,四肢筋腱發育良好,蹄質堅實,皮薄,鬃、鬣、尾毛細而稀少,無距毛,毛色以青、騮毛為主,栗毛次之,黑毛甚少,頭蹄多白章。阿拉伯馬體高149~151cm,體重約450kg。

Ⅱ 新疆西域果園連鎖銷售有限公司怎麼樣

新疆西域果園連鎖銷售有限公司是2006-03-02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新疆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長江路2號3棟。

新疆西域果園連鎖銷售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5010378467781XA,企業法人蔣兆敬,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新疆西域果園連鎖銷售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批發兼零售:預包裝食品兼散裝食品、保健食品;銷售:五金交電,日用百貨,針紡織品,洗滌用品,化妝品,工藝品,文化辦公用品,鍾表,眼鏡,玻璃製品,農畜產品;農畜產品的收購。(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新疆西域果園連鎖銷售有限公司對外投資2家公司,具有1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新疆西域果園連鎖銷售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Ⅲ 班超治西域譯文翻譯注釋

班超治西域原文:

班超久於西域,上疏願生入玉門關。乃召超還。以戊己校尉任尚代之。尚謂超曰:君侯在外域三十餘年,而小人猥承君後,任重慮淺,宜有以誨之。

超曰:班超「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徙補邊屯。而蠻夷懷鳥獸之心,難養易敗。今君性嚴急,水清無魚,察政不得下和,宜盪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

超去後,尚私謂所親曰:「我以班君尚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留數年而西域反叛,如超所戒。

班超治西域譯文:

東漢時班超久在西域,上疏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活著進入玉門關。於是皇帝詔令班超回國,而以戊己校尉任尚代替他的職務。

任尚對班超說:您在西域已經三十多年了,如今我將接任您的職務,責任重大,而我的智慮有限,請您多加教誨。

班超說:塞外的官吏士卒,本來就不是守法的子民,都因為犯罪而被流放邊境戊守,而蠻人心如禽獸,難養易變,你個性比較嚴厲急切,要知道水太清便養不了魚,過於明察,事事計較便得不到屬下的心,我建議你稍微放鬆一些,凡事只要把大原則掌握好就可以了。

班超離開後,任尚私下對親近的人說:我以為班超會有什麼奇謀,其實他所說都是平常的話。

任尚留守數年後,西域就反叛,果然如班超所說。

注釋:

班超久於西域:班超任西域都護,立功絕域,安定五十餘國,四十歲入西域,七十二歲返回中原。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出玉門關則為西域,入關則為中原。

君侯:班超封定遠侯,故有此尊稱。

難養易敗:難以教化,容易壞事。

盪佚:寬放。

班超治西域出自: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作者:吳楚材、吳調侯。

(3)西域春營銷現狀及應對策略擴展閱讀:

吳楚材、吳調侯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該書是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

《古文觀止》收自東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書12卷,以收散文為主,兼取駢文。題名「觀止」是指該書所選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們所能讀到的盡善盡美的至文了。

《古文觀止》由清代吳興祚審定並作序,序言中稱「以此正蒙養而裨後學」,當時為讀書人的啟蒙讀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鐫版印刷。

Ⅳ 電影藝術引發了哪些藝術觀念的改革和變化

電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亦是具有龐大受眾數量的大眾文化形態、大眾傳媒和重要的文化產業,在文化價值觀的傳播、認知、認同,乃至文化自信力的提升上,起著重要作用,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業在世紀末的低潮和改革的陣痛中艱難但又是大步地前行。回望中國電影的發展,電影觀念的蛻變革新堪稱劇烈。一部電影的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觀念革新的歷史。
人是有觀念的動物,能思想的蘆葦。觀念就是人類支配行為的主觀意識,它對人的一切思想和行動的原則、方向和行為軌跡,起著根本的指示和規范作用。觀念的內核是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和由它決定的行為方式,決定了人最為基本的活動方向和樣式,因此,觀念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行為的結果。
電影觀念的變革,如影隨形相伴於新世紀電影的始終。與這些觀念變化相應,電影的美學形態、敘事形態、美學觀念等也在發生著重要的變化。比如說,我們的電影觀念曾經是宣傳、工具、事業,是主流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或者是像第四、第五代導演那樣把電影當作藝術表達或文化反思的載體;20世紀80年代有過觸動禁忌的電影「娛樂性」的爭論;繼而邵牧君提出「電影工業論」,則曲高和寡,批評聲不絕。但到今天,經過新世紀以來以大片為肇端的電影的全面市場化、商業化運作,不論是電影局的領導,第一線的影人、編劇、導演,還是理論研究者,甚至是普通觀眾,在電影觀念上都認可或是默認了電影的商業、工業的特性。時代的發展已經讓電影的工業或文化產業觀念、電影營銷理念深入人心。
如果說電影的生產主要涉及電影的對象世界、生產者(策劃創意、融資投資、編劇、導演、演員等的集體性創造)、生成品(影視語言、形式結構、生成特性、藝術形態、類型特徵、後期製作、技術的介入)、觀眾與市場(宣傳發行營銷、影院經營等)等環節的話,觀念變革幾乎在每一個環節上都在發生。
本文主要從工業觀念、藝術觀念、文化價值觀念等幾個重要方面(涉及電影的策劃、製片、創作或生產、宣發營銷等幾個環節進行)梳理總結。
一、 電影工業觀念:製片中心制與營銷觀念
電影工業觀念中至為重要的觀念之一是製片觀念與營銷觀念,分別位列電影生產的上游和下游。
1、 製片人中心制與創意製片管理觀念
近些年來,中國電影在製片機制方面凸顯了一個重要的觀念——「製片人中心制」,並使得製片管理機制在電影生產中的重要性凸顯出來。
「製片人中心制」觀念是電影工業觀念的核心之一。製片人(Procer)是電影生產體系中的關鍵角色,他的主要工作是製片管理(Procing)。而我們所要重點強調的「製片機制」則是製片人的製片管理模式。就好萊塢視野中,理想意義上而言,「製片管理不僅包括電影製作過程的管理,其更豐富的內容在於電影劇本的開發、電影融資以及製片人通過行使其「樞紐」的職責實現對電影創意的管控和與其他主要工種之間的權力制衡。」[1]
長期計劃經濟體制所形成的電影製片傳統,製片觀念是狹隘的。中國當下製片管理機制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兩個:
一是不以製片人為中心,而以導演為中心(也有以大腕演員為中心的或以現成的劇本)為中心。二是製片人的工作職責狹窄,或者說是對製片的環節或製片人的工作不重視,沒有賦予相應的要求,投資人也沒有在製片這一環節上給出製片人足夠的權力、時間和財力物力。在很多電影中,「製片人」的工作職責甚至還未脫離「製片主任」(通俗點說就是一個財務主管、拍攝及後期製作的管家)的范圍。而對照美國的電影生產,一位美國著名製片人在談及中美製片的不同時曾發人深省地說過,「好萊塢電影工業與中國電影工業的差別在於,中國只重視製作(Proction)這個階段,但製作前的發展(Development)這個階段在中國通常時間很短,差不多隻有兩年,但好萊塢平均將近10年,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從拿到劇本到最後開拍一共整整10年[2]。
如果按照轉換觀念後的製片機制來看,製片人或者說製片管理的工作可以說貫穿於整個影片從策劃創意、編劇導演、生產製作、宣發營銷、後產品開發的所有環節。製片人本身就不僅僅懂投資,也懂藝術,也了解文化動態,他管理資金的合理分配,參與各個部門的工作,安排宣發營銷,提早設計後產品開發等。因為至少從最表面的角度來看,製片人對資金的控制安排和分配就決定了影片各個環節的具體運作——其投入的人力物力、資金、時機與時間的長度,深度與廣度等。例如迄今高居華語電影票房榜首的《畫皮2》就實踐並完善了一種好萊塢化的,極為有效的電影製片管理機制。 他們對品牌戰略的重視,對前期「藝術設計」[3]的重視和不遺餘力,對營銷戰略、後產品開發的重視以及長期性、制度化的運作,都是具有借鑒啟示意義的。
《畫皮》系列電影的成功,正是從製片人品牌策劃創意,到編導藝術設計、文本創意、導演表演創作創意,到畫面造型製作技術創意,外圍宣發創意,營銷運作機制創意、後產品開發創意等等因素的共同組合,才促成了《畫皮》之神話的誕生。
2、營銷與全媒體營銷觀念
新世紀以來的電影大片引發了中國電影的觀念革命,確立了電影的工業或產業觀念——其中一個重要的觀念革命是營銷意識的強化。
電影大片確立的大投入,大製作,大發行,大市場的商業模式是好萊塢電影獲取全球市場的商業運作模式,也是其成功之道。電影大片廣泛吸引資金,注重國際市場,開拓海外明星,以國際化的視點、東方化的奇觀、「高概念電影」的商業化配方等進行經營,表徵了中國電影業的商業化、市場化轉向。在宣發營銷發行上,大片按照「活動經濟」和「事件營銷」的策略,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組織首映禮等各項活動,吸引注意力,強化關注度,拉長事件持續的時間,表現出以產業鏈經營為基礎、產業集群為特徵。除票房外,一些影片還試圖向縱向產業鏈(包括電影版權、廣告、贊助、票房、衍生品開發等)和橫向產業鏈(包括圖書、劇本、電影、電視、音樂、游戲、演出經紀、拍攝基地等系列行業)進發。
由此,中國電影逐漸確立了電影營銷的觀念,張偉平曾說,「《英雄》出現之前,我們的藝術家們,包括電影投資人,他們第一沒有看到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第二沒有看到一部國產片上映會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引起這么大的反響,第三沒有意識到,電影是需要經營、營銷的。」[4]因此,《英雄》成功的宣傳營銷策劃,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宣告了一個電影創意營銷時代的來臨。張偉平創造的一系媒體宣傳手段到現在也被各個大片所沿用和復制。
但張偉平開創的粗放式的、大規模、豪華型的營銷方式很快受到了新媒體營銷的巨大沖擊。近年來,微博、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成為媒體關鍵詞,隨著數字技術和移動通信終端的發展,電影營銷依賴的媒體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媒介特徵和傳播方式的改變對電影營銷的內容和渠道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我們處身於一個全媒介時代,單一的媒介營銷已經遠遠不夠。於是,在傳統宣發模式的基礎上,我們迎來了一個電影營銷的新媒體、多媒體整合營銷宣傳的時代。例如《讓子彈飛》就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微博、手機、戶外移動電視等新媒體營銷。小成本電影《失戀33天》的巨大票房成功,新媒體尤其是微博營銷功不可沒。
製片與營銷的觀念變革促使電影回歸工業本性,深化了市場化經濟,其意義顯而易見。
二、藝術觀念:從藝術電影的創作到類型電影的生產
新時期以來藝術電影的流脈,明顯區別於主旋律電影和商業化電影:「從幾代導演共同努力的藝術的「蘇醒」,到以第四代導演為主體的藝術創新潮流,到以第五代導演為主體的新時期電影藝術的高潮和高潮過後的萎縮與分化以及「後五代」導演對藝術與商業的融合,到第六代導演的邊緣堅持,以及新世紀以後,第六代導演和不斷冒出的新生代導演關注現實,融合藝術與商業、與主流的努力,而呈現出多姿多彩、充滿活力的文化景觀。」[5]
無疑,電影有其工業生產特性和商業性,這種特性一定程度上與藝術電影的追求是相矛盾的。「電影製作的商業和文化現實大大抵消了希望成為一個個性化創作者的願望,抵消了希望擁有自己的主題風格和個人化的世界觀的願望世界范圍內的電影產品的經濟現實和絕大多數電影觀眾的口味抵消了這種願望。」[6]
例如,部分「第六代導演」集中呈現了「小眾化」、非主流、「獨立製片」等特點的藝術電影觀念。導演們走的一般是藝術電影之路,大多對好萊塢比較反感,美學趣味骨子裡是貴族化的、歐洲現代主義和藝術電影式的。
總體而言,第四、五、六代導演所踐行的藝術電影觀念與市場的矛盾是顯而易見的。也因此,他們長期處於與市場、受眾尖銳的矛盾與艱難的磨合之中,都面臨著痛苦的轉型。
但自新世紀以來,這種狀況有了一定的變化。新老導演們更加重視影片進入市場:戲劇化強度的追求,類型片元素的借用以及明星的加入等。姜文的轉變構成重要的標志。從極度自我化、藝術化的《太陽照常升起》到創造中國電影票房奇跡的《讓子彈飛》,表徵了姜文的大眾化趨向。雖然《讓子彈飛》在意識形態上還保留了他個人化的對歷史、對現實的思考。但《讓子彈飛》在商業性、藝術性、主流性的三維中巧妙地保持了某種平衡,姜文的「藝術電影商業化」之路是基本成功的。
約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類型化道路逐漸成為了電影人的共識。類型電影觀念開始確立。類型電影有相應的類型規則,要求反映最深層的民族集體無意識,核心性、普適性的主流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認可、呼籲中國電影的類型化道路,也就是認可其商業性,認可其對最大可能限度的觀眾與票房的追求,
而且,類型化趨勢不僅成為業界的共識,甚至也成為批評界的顯學。電影的類型研究,切近了電影作為大眾文化、文化工業等品性,涉及到中國電影從創意、敘事、形態到生產、宣發、分銷的電影全過程、全方位的眾多問題,因而是一個相當有效的視角。
雖然中國電影的類型性並不充分完備(與好萊塢相比)但毋庸諱言的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電影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中國電影的生產環境與好萊塢會越來越接近,更為接近好萊塢意義上的類型電影也會不斷出現。
在類型觀念和工業體制下編劇、導演的創作觀念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在傳統的電影創作觀念中,編劇是「一劇之本」的案頭視覺化的文學寫作。導演則是以導演為中心的作者化電影的創作。但在一個市場化和創意經濟的時代,電影生產的經濟因素和技術性要求越來越高,製作因素、團隊協作性越來越強,相應地導演的個性因素、「作者電影」風格被壓抑,這使得編劇導演的主體地位明顯降低。說到底,導演個體的功能必須要結合到整個電影生產的有機環節中才能圓滿發揮。這正如趙寧宇揭示的導演的一種「產業化生存」[7]現狀,在他看來,作為導演,要具有相當綜合全面的素質,甚至也要懂市場、投資、商業和技術。
《畫皮2》導演烏爾善對工業體制上內導演功能與作用的變化認識得很清醒,他誠心服從於體制,服從於工業化的生產並與之達成恰當的張力。正如自覺認識到的那樣,「我們看美國的大型商業電影,如《指環王》、《哈利波特》、《阿凡達》,他們都有一個標准化的工作程序。中國電影行業反倒比較特殊,許多導演不願意按照工作流程去坐,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不知道工作的方向。---我不相信個人能力,我相信的是團隊和組織團隊的方式是否科學,是否能把個人能量凝聚為集體智慧。」[8]
《畫皮2》的藝術總監與營銷總監楊真鑒對「藝術設計」的闡釋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編劇導演工作、功能的某些微妙變化。他認為,「今天的商業電影的藝術設計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那種把前期藝術設計寄託在一個好編劇身上的觀念已經非常過時了。電影前期的藝術設計包含了題材設計、藝術規劃、編劇規劃、編劇實施、美術概念設計、美術視覺設計(含造型、服裝、化妝、場景道具)、鏡頭成像設計(含燈光效果設計)、動作系統設計、 CG技術規劃、表演體系設計等。」就是說,這種藝術設計不是僅限於劇本的平面的設計,而是立體的,影像化的設計。他還具體分析其中的「藝術規劃」部分要做的工作:「一、文化概念體系的設計」、「二、角色設計」、「三、思想概念體系的設計」、「四、美學呈現體系的設計」、「五、互動設計」。這里有些工作自然不必也不可能是由製片人獨力來做的。但楊真鑒對這些工作的總結表明了他們(廣義的製片人)對編劇、導演工作全面介入的深刻程度。楊真鑒這里所強調的「藝術設計」工作其實就是好萊塢所極為重視的「劇本開發(Script Development)」的工作,即「前期製作開始之前的那部分工作,80%跟做劇本相關,20%跟選角、視覺概念設計等有關----好萊塢針對劇本開發自身有一個龐大的產業鏈,裡面有編劇、經紀人、管理人、大片廠創意行政、劇本醫生等多種角色在互相博弈。」[9]
三、文化價值觀: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觀念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占據主導地位的是電影的藝術觀念。與此相應,電影導演主體意識則不乏精英知識分子精神。
如第五代導演就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和精英知識階層。他們所代表的新時期文化精神與五四精神是具有歷史承傳性的。如陳凱歌一直自認為是「文化工作者」而非單純意義上的電影導演,他說,「與其說我是一個電影導演,我寧願說自己是一個文化工作者。我所做的工作,是以自己非常小的力量,去敘說(用弘揚、宣揚這類詞對我來講都太大了)一些自己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現在談對中國文化現狀的憂慮,是徒喚奈何,不一定引起大面積的呼應。但用電影表達自己對文化的思考,卻是我的一種自覺選擇。」[10]他還宣稱,「當民族振興的時代開始來到的時候,我們希望一切從頭開始,希望從受傷的地方生長出足以振奮整個民族精神的思想來。」不難發現陳凱歌所稟有的那種「鐵肩當道義」式的歷史使命感、時代精神和啟蒙理想。
在第五代導演的代表性作品如《黃土地》、《孩子王》、《盜馬賊》等影片中,都寓言式地傳達了當時整個社會文化界反思民族痼弊,批判國民性、追求「現代性」、向蔚藍色文明大踏步邁進的高遠理想。
然而他們很快就面臨著一個大眾文化轉型的事實。時代的大眾文化轉型導致了高雅藝術與精英藝術界限的消失。因為在這樣的時代,大眾彷彿具有了選擇權和評判權,精英文化為了生存,不得不掩蓋自己的先鋒性,磨平自己的稜角,填平雅與俗、高與低、先鋒與大眾的界限與鴻溝。高雅藝術與精英藝術也愈益喪失了標准。
所謂大眾文化,是指在現代都市化工業社會中產生的,主要以現代都市市民大眾為消費對象的,通過當代影視網路新媒體、報刊書籍等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的,不追求深度的,易復制的、按市場規律生產的文化產品。大眾文化是一種都市工業社會或大眾消費社會的特殊產物,其明顯的特徵是主要是為大眾消費而製作。大眾化與精英化、小眾化等相對,應該說大眾文化與大眾的切身利益有關,它是大眾創造出來又為大眾所消費的。實際上,大眾文化是一種利用大眾媒介來進行傳播的現代工業文化。
電影本身是一種以大眾文化為主導定位的新型大眾藝術樣式,但這種電影的大眾文化觀念也不是向來如此的,它也經歷了觀念的復雜而艱難的沉浮變遷。到今天,經過大片的市場運作,影視領域的「娛樂化」大潮等,則是認可了電影的商業、工業的特性及與工業觀念相應的大眾文化觀念。
毫無疑問,大眾文化本身的確是存在問題的(如某種「娛樂至死」的過度娛樂化),是需要主流文化、知識分子精英文化加以監督、調節、引導的,但在一個全球化的、全媒體的、文化劇烈變遷的年代,大眾文化的崛起並且呼喚政府主管部門和學院知識分子更加重視和尊重,以期共榮雙贏和健康發展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隨著大眾文化觀念的確立,中國電影經歷了一個由原來的藝術電影、主旋律電影而向大眾文化轉化的「大眾化」的過程。而原來的具有大眾文化性的商業電影則融合主旋律電影、藝術電影的某些特徵,也有了明顯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為大眾文化的「主流化」。從大眾文化的角度看,我們不妨把這三種電影流向統稱為「中國特色的大眾文化化」。在當代語境中,大眾文化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異,高雅與通俗不再格格不入,精英文化走下神壇,通俗文化步上台階,向主流靠攏,共同在經濟、政治、科技、商業與文化的全面滲透中互相交融。
正視大眾文化的崛起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是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必然結果。到今天,融合了西方大眾文化理論和中國當下文化發展的現實,已經逐漸發展成具有中國本土的獨特性的大眾文化,包括本土文化資源的獨特性、主流意識形態的制約以及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獨特性。
如前所述,中國電影「大眾文化觀念」的實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大眾文化觀念」,是多元文化共生與融合的結果,其中既有主導文化與商業文化、以及市民文化、青年文化等亞文化的沖突與調和,還有傳統文化、香港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與流變。這些文化資源的拼貼、融合乃至錯位,共同營造了多元化的中國當下電影的文化格局。
四、中國電影:觀念變革背景下的文化創新
觀念指導行動,觀念改造現實。在一個百舸爭流、物競天擇的全球化商品經濟時代和觀念變革時代,中國電影別無選擇而與好萊塢共舞,承擔文化傳承傳播與產業經濟的雙重任務,積極實施產業推進和文化創新。
中國電影的文化創新大致在如下幾個方面展開。
1、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中國電影大片昭示了一種新的可能與方向。而「古裝」又使得此類大片更具文化符號性,因為「古裝」本身就因其與現實、當下的疏遠而別具詩性和文化符號性,別有一種超現實美學意味。
從某種角度看,中國電影大片以獨特的影像化方式對中華文化實施一種影像化的轉換。這種轉化可以從傳統詩學的影像符號化表述與寫意性、表現性的影像再現兩個方面來看。
電影大片的發展形成了自己「視覺本位」的美學。在這個視覺文化轉型、視覺為王的大眾文化時代是一種必然選擇。而立足於電影這一大眾文化,傳統文化、中華藝術精神自然也可以成為今日大眾文化的有機源泉。古裝大片堪稱時代最重要的美學表徵。一定程度上,這種視覺轉向趨勢與傳統美學對意象的強調不謀而合。當然,對視覺奇觀的強調會使得「意象」中意、情感這些要素大幅減少,然而以發展的眼光看,也許可以說,古裝大片中的畫面造型、場景、影調等等正是體現於電影的意象(盡管「意」差強人意)。而有些電影所表現的那種開闊的高遠、全景鏡頭、畫面所體現出來的超現實意味,也是傳統美學中寫意精神的流轉,一種傳統的現代影像轉化。
大體而言,以《英雄》為代表的電影大片均極為重視對「場景」的凸顯,以及對於影調、畫面和視覺風格的著意強調。而這些場景均具有一種泛中華文化的味道,是一種多少有點「意味」的「形式」或「符號」。
與場景相應,在古裝大片中,服裝道美這些構成場景要素作為視覺元素的凸現也很明顯。在影視劇中,服裝、道具、美術一般來說只起輔助性的作用,但在古裝華語大片中,其意義卻非同尋常。可以說具備了獨立的審美觀賞的價值。
當然,從大眾文化、消費文化的角度看,這種在中國古典美學形態中並不佔有優勢地位的繁復奇麗、錯彩鏤金的美,成為了一種大眾文化背景下兼具艷俗和奢華的雙重性的新美學。這種新美學表明,在此類視覺化轉向的電影中,色彩與畫面造型的視覺快感追求被發揮到了極致。
在大片中,由於強化觀賞價值,全力追求影像的視覺造型效果、電影運動的景觀和畫面的超現實境界,電影敘事發生了重要的變異。文學性要素、戲劇性要素、思想內涵等明顯弱化了。
當然,奇觀的展示,詩情畫意、總體意境的呈現,也低度性地參與敘事表意的過程(如《英雄》中色彩與色調成為一種重要的敘事手段),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在古裝大片中,傳統的時間性敘事美學變成了空間性造型美學,敘事的時間性線性邏輯常常被空間性的「景觀」(包括作為武俠類型電影重要元素的打鬥場面)所割斷,意義和深度也被表象的形式感所取代。
2、傳統邊緣文化的現代化
在世紀初年崛起的大片漸趨衰落之後,中國的魔幻類電影頗有回升之勢,基於中國古典民間傳奇的《白蛇傳奇》、《畫壁》、《倩女幽魂》都是魔幻愛情題材。這些電影通過奇觀化的建築場景、風格化的服飾道具等物件營造出一種有別於好萊塢科幻大片的東方式魔幻類型電影,把人性、愛情、人與自然事物的原始情感維系從魔幻中詢喚出來,完成大眾對鬼魅的審美想像。《畫皮Ⅱ》把這一類型提升到了一個高度,從而奠定了中國式的魔幻電影大片的類型品質。同時又是有一定哲學思考的魔幻電影類型,關注或涉及了某些超驗性的深層問題。這一電影類型,在當下青少年觀眾當中應該是非常有市場的,票房成就也證明了這一點。
《畫皮1、2》的一個重要的文化意義就在於把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一向居於邊緣,非主流地位的狐妖鬼魅的文化,用一種電影的方式把它大眾文化化。在這種大眾文化化的過程當中,又結合很多西方魔幻電影的類型要素。影片中很多場景的設計、畫面的構圖、色彩的渲染,並不是純中國化,有很多西域的魔幻色彩,還有來自西方的東西。因此影片有頗具文化融合特徵。實際上,除了「狐妖」這一角色的原型來自中國民間的志怪妖仙文化外,電影與原著《聊齋志異》的聯系並不是特別緊密。這部映射諸多當代話題(也是一種「接地氣」)的魔幻電影中雜糅了蒙藏、日本等多元文化符號,並以精美奇絕的視覺效果呈現。它既有營造好萊塢式大片視聽奇觀的野心,又有著類乎獨立電影的先鋒性設計理念。
2、 青年邊緣文化的主流化
當下,80後90後年輕一代開始逐漸顯示出文化的重要性,更不用說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暑期檔、寒假檔的重要性愈益凸顯,只有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占據青少年票房市場才能在市場上居於不敗之地。青年文化性特徵是較為徹底的生活化、世俗性的,熱衷游戲,「咸與娛樂」,政治意識不強,商業市場意識倒是不弱,平民意識和公民意識強,社會經驗、直接經驗不足但想像力豐富,崇尚感性,不刻意追求深度、意義。
從電影導演代際的角度看,原來小資、小眾的部分第六代導演及更年輕的電影導演終於「長大成人」了,開始正視社會、票房、受眾口碑了,他們的電影也在艱難地向「主流化」靠攏。這是中國主流電影的生力軍,青年文化因素、第六代導演的藝術電影傳統等的融入主流電影文化,預示著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主流電影的未來發展。
例如《失戀33天》通過「接地氣」的青年「意識形態詢喚」,巧妙的市場把握和營銷策略大獲成功,其中並無牽強附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依賴,也無目的性明顯的主流文化引導,以其大眾化甚至是「電視化」的審美特徵和青年文化的代言方式,獲得了市場主流和廣大青少年受眾的認可,這是一個原居邊緣的青年文化(甚至是一種以「小妞電影」為載體的「小妞文化」)成功進入大眾文化視域並創造大眾票房奇跡的神話,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以支流、偏鋒制勝的案例。毫無疑問,對於作為大眾文化的電影來說,青年文化的潛力是驚人的。
4、西方文化的本土化及融合
好萊塢電影所攜帶的西方文化,在全球市場的全面勝利,成為本土電影學習的榜樣。中國電影在經歷了「內向型」之後開始了全面的「外向化」轉型,開始將眼光瞄準了主流的西方和海外市場,開始將展現醜陋的「偽民俗」策略轉化為普世價值(如和平、天下、仁愛)的弘揚,從對西方「想像中國」的迎合變而為「中國想像」的呈現,將「中國夢」的想像和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念向全世界傳播,將小眾化的藝術電影加工成為高度工業化和商業性,同時又是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想像的中國主流大片。
以《英雄》為發端的中國大片的成功無疑受到好萊塢「高概念」電影生產方式的影響,大投入,大製作,大發行,大市場的商業模式正是好萊塢電影不斷獲取全球市場的商業運作模式。《集結號》開始時的巷戰,近戰手勢語,鋼盔和美式軍備,讓人恍如在看二戰題材的美國大片;《赤壁》被有些人戲稱為中國版的《特洛伊》,「加速了中國商業大片『好萊塢』化進程」;《無極》被人譏稱為到處皆有外來影響痕跡的「大雜儈」、「四不像」……
中小成本影片方面,本土化的痕跡也極為明顯。新世紀以來「以小人物為中心,犯罪行為為線索,社會現象為背景、復現敘事結構、荒誕性為特徵的『黑色喜劇』正在成為一種流行形態,並在觀眾群中形成對一種電影類型的期待觀看。」[11]此外,類型雜糅的特點,符合了古典好萊塢之後,世界電影發展的趨勢——類型邊界的不斷模糊,反類型電影、「超級類型電影」不斷出現。
當然,目前主流電影的生存,已經不是西方與東方簡單對峙的階段,而進入互融、互包、互惠、

Ⅳ 新疆西域柔情酒業銷售有限公司怎麼樣

新疆西域柔情酒業銷售有限公司是2001-08-14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新疆石河子開發區70號小區。

新疆西域柔情酒業銷售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59001729181010J,企業法人陳泳,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新疆西域柔情酒業銷售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預包裝食品的銷售。農副產品的購銷。(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新疆西域柔情酒業銷售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Ⅵ 北京西域天泉礦泉水銷售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北京市注冊資本:100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王楊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登記狀態:在營登記機關:朝陽分局注冊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風鄉將台窪甲80號臨街房後院B間
法定代表人:帝建忠
成立時間:2013-01-25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501559069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風鄉將台窪甲80號臨街房後院B間

Ⅶ 關於新疆文化的論文一篇

~~~~~~
新疆是我國一個多民族的邊疆省份,總面積16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是全國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在這片廣裹的大地上,生活著47個民族,其中世居的民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等13個。眾多的民族、悠久的歷史,為新疆帶來了豐富多彩而又底蘊厚重的特色民族文化,而且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繁榮和發展,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在構建新疆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因此,要了解現今社會新疆民族文化多元的全貌,就必須對新疆民族文化多元的形成與發展進行過程分析,其中既有對多元文化奠定基礎的古代元素,也可以將這一時期稱之為「青銅時期」;又有多元文化繁榮和發展的現代元素,也可以將這一時期稱之為「黃金時期」。尤其後者是現今研究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及其構成元素的基本依據。

一、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過程分析
(一)新疆文化多元性的古代元素———多民族文化的演進
新疆古稱西域,自進入有史的時期以來,就是一個多種部落、部族、民族共存,多種語言、文字同在,多種宗教並列的多元文化的區域。從先秦開始至清代,在西域生活和活動的有過眾多部落、部族和民族。它們主要是:古代的塞人、漢人、匈奴人、羌人、烏孫人、大月氏人、吐火羅人、鮮卑人、柔然人、突厥人、回鶻人、吐蕃人、蒙古人以及清代以來形成的維吾爾、漢、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古代的游牧部落、部族進入天山以南綠洲農耕區後,轉變成了農耕定居居民,其生產生活方式及習俗都發生了根本變化。

新疆自古代就有綠洲農耕民和草原游牧民,他們操著不同的語言,使用不同的文字。從出土文獻可知,自西漢時期始,於闐國使用塞語塞文,龜茲國使用吐火羅語文,鄯善國使用漢語文和佉盧文。自魏晉以後,高昌國先是使用漢語文,後又使用回鶻語文。6世紀中葉以後,由於西突厥勢力進入西域。突厥語文開始流行起來。成吉思汗西征後,蒙古語也成為西域的語種之一。自清乾隆年間起,奠定了西域諸多民族分屬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滿-通古斯語族、蒙古語族和印歐語系的語言文化格局。兩千多年間,語言的融合現象時時在發生,同時某一個民族的人們通曉數種語言的情形也十分普遍,說明很早的時候人們就有了族際間的交流和交往。新疆是東西方文化交匯處的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中國地域文化之一,由於它的多民族性、多語種性、多宗教性和多元文化形態性,它是一種多源發生、多維發展的多元文化。
以新疆宗教文化為例,它的多元性有兩重含義:一是指自史前的原生性宗教到文明時代的創生性宗教都曾存在過;二是指某一民族歷史上的宗教信仰也並非單一,如回鶻人就曾信奉過薩滿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等。歷史上,新疆諸多部族宗教信仰改宗的事情不斷在發生,改宗本身就表明,新疆諸多部落、部族、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多元而非一元。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格局的正式確立是在漢代[1]。因為凡是影響以後新疆地區民族文化發展面貌的古代因素皆肇始於此。第一,我國史籍對新疆文化主體的族屬有明確記載是在漢代。

第二,張騫「鑿空」,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從而為東西文化大規模的交流提供了基礎條件和保障。第三,印度佛教傳入西域,並逐漸發展成為前伊斯蘭時期(公元10世紀以前)在西域佔主導地位的宗教。在佛教文化的侵蝕下,當時的西域民族文化帶有濃厚的佛教文化色彩。

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西域經歷了分裂與統一的曲折發展過程。在今新疆境內,民族遷徙異常頻繁,民族融合不斷發生,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面貌在發展中出現了變異,其表現就是民族文化開始了突厥化、回鶻化與伊斯蘭化的過程,這一進程導致西域人文景觀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歷史步入隋唐以後,西域在隋朝時期主要處於西突厥的控制之下。唐朝建立後,突厥政權衰落,西域進入以唐朝為主,各種勢力爭奪的歷史時期。唐朝時期,大批中原內地的漢人西遷定居西域,漢人在西域的數量驟增,分布區域遍及天山南北,尤以三州(伊州、西州、庭州)四鎮(龜茲、於闐、疏勒、焉耆(後改為碎葉))為多,漢文化又一次以強勁之勢傳播到西域,而且以漢文典籍、邊塞詩、漢族習俗禮儀等在西域著稱。蒙元時期。西域逐漸形成操突厥語和漢語的成分為主體民族的格局。佛教、聶思脫里派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西域通行,不論在草原地區還是在綠洲地區,伊斯蘭教都呈現出從西向東擴展的趨勢。在語言文字上,畏兀兒以西、天山以南地區和蔥嶺以西地區的回回知識分子將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作為書面語,並逐漸創制出波斯文字母拼寫突厥語東部方言的察合台文;畏兀兒人使用畏兀兒文。

明清時期。在民族融合的基礎上,新疆一些近代意義上的民族形成。而且,在東察合台汗國統治者的強力推行下,伊斯蘭教成為西域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在塔里木盆地周圍地區,政治、經濟、語言、文化和宗教方面的統一,使一種新的合成式的文化產生,並因此促成了近代意義上的維吾爾族最終形成。截止到清末,維吾爾人主要分布在南疆地區,哈密、吐魯番及伊犁地區,並且隨著北疆地區農業開發和社會發展,不斷定居北疆地區,逐漸發展成為新疆的主體民族。正是由於兩千多年來新疆多民族的政治經濟交往與思想文化交流,使其在封建社會逐步成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從一開始新疆民族文化在古代元素的演進中就帶有多元氣息,為形象地加以表述特將這一時期稱之為「青銅時期」。

(二)新疆文化多元性的現代元素———多民族文化的定型
解放後,國家積極支援邊疆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並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現實容貌基本確定。1949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新疆,隨後很多解放軍官兵(絕大多數是漢族)就地轉業,分布於新疆各地,組建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10餘個師和100多個農牧團場(這也是現在的兵團雛形),這是解放後首次大批漢族人遷入新疆。1952年,兵團從上海、湖南、湖北、山東等地招調女兵並派有幹部及其家屬進疆,1958年到1959年,山東、安徽、江蘇支邊青年來新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內地大批漢族人自發來疆,1964年至1965年又有大批上海、天津、四川支邊青年來疆,1966年有大批河南人來疆,這些內地群眾的進入基本上改變了新疆「少漢族」的局面,直接影響到新疆多民族文化的變遷和演進,為現今新疆形成各民族的雜居文化和多樣文化奠定了基礎。從上世紀80年代以後,新疆漢族一度躍居人口數量的第二位,人口數量僅次於維吾爾族。截止2004年,漢族的人口有780餘萬人,佔全疆總人數的39.75%[2]。而且根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局向全社會正式公布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兵團總人口為248.05萬人,比1954年兵團成立時的人口總數增加了230多萬人,目前,兵團漢族人口佔到了新疆漢族人口的近三分之一[3]。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漢民族群眾在新疆地位的穩固,不僅有力地支援了邊疆經濟建設,而且隨著漢族與其他民族的雜居和頻繁往來,又豐富著新疆文化民族文化多元性和多樣性的內容。這些就是推動新疆民族文化多元的現代元素,由於這一時期多元文化的發展成績斐然,因此也將這一時期稱之為「黃金時期」。

二、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文化元素構成分析
現今,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已經在各個方面有所展現,而本文所談到的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不僅包括以維吾爾族為主導的伊斯蘭傳統文化,還包括以漢文化、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等,這些文化的交流、並存,融為一體但又不喪失民族傳統和民族特色,才是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真實內涵,當然這一文化內涵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遷,要論證和研究這些問題,就必須對影響文化多元的幾個元素———民族意識、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族際交往、民族節日和民族風俗等進行分析,進而才能得出在當代新疆民族文化是多元民族文化這一結論。

(一)民族意識
民族意識也稱「民族性格」、「民族統統心理素質」,是把一個民族的成員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巨大的精神凝聚力。一般來說,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民族的民族意識較弱,人口較少,經濟水平落後民族的民族意識較強;單一民族聚居地區民族意識比較弱,民族雜居地區民族地區比較強。在新疆,這種民族意識的存在表現非常明顯,尤其是維吾爾族的民族意識要遠遠強於其他民族包括漢族。以維吾爾族的民居文化為例,伊斯蘭教自唐宋傳入中國以後,至明清兩代在中國逐漸成為10個民族的共同信仰。這些民族為了適應各地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建築文化,在與其他民族的交融過程中,既吸收了漢族和其他民族傳統建築文化的特色,又融入了阿拉伯民居文化的色彩,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的民居文化意識。他們的民居在地域和空間分布上的布局多是圍繞清真寺而分布居,其形態具有群落性,構成了顯明的特點與個性(如喀什的高台民居)。這主要因為,一是由於他們在其民族內部普遍具有較強的民族意識、宗教內涵及較為強烈的民族凝聚力;二是利於加強穆斯林內部的團結和聯系,抵禦外部的壓迫和歧視。此外,由於伊斯蘭教在色彩上是尚綠和尚白的,許多後世的建築中都有綠色(如喀什的香妃墓)。那富有生機的綠意和純潔無染的白色,呈現著伊斯蘭教的聖俗,綠色是人類生命源泉的象徵,是大自然勃勃生機的展現,看見了綠色,就聯想到伊斯蘭。因此,喜歡綠色是維吾爾民族傳統之一,而且這一傳統的民族意識一直延續至今。

(二)宗教信仰
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而宗教信仰和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差異性一起構成了風格各異的民族文化。我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如目前新疆主要的少數民族都信仰伊斯蘭教。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各民族宗教都經歷一個世俗化的過程,這主要表現在:第一,信教人數逐漸減少。第二,宗教儀式簡化。但是,新疆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多民族地區,且多數群眾都信仰某一種宗教,信教群眾數量基數較大,宗教的影響甚至滲透到生活習慣、思想意識、民族心理之中,因此,新疆的宗教發展及其帶來的影響具有與其他地區不同的特殊性。

目前,伊斯蘭教是新疆信奉人數最多的宗教,共有10個少數民族,信教群眾佔新疆總人口的58.3%[4]。在南疆地區,宗教對當地的人文、社會文化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以喀什地區為例,該地區伊斯蘭教已經有一千年的歷史,是中國伊斯蘭教存在時間長,影響大,信教人數多,宗教與民族結合最緊密的地區之一,伊斯蘭教在這里非常典型:第一,清真寺多。喀什地區清真寺約佔全新疆清真寺總數的42%,喀什巿就有六百多座。第二,穆斯林人口多。喀什地區信教群眾近300萬人。第三,宗教職業者多。按照伊斯蘭教規定,每個清真寺至少要有一名宗教職業者管理清真寺,在禮拜時領拜,以及處理和婚喪有關的事情。第四,學經人員多。喀什地區學經人員較多,學經一般幾個月或在經文學校是三年,畢業以後,能夠在清真寺工作。第五,朝覲人員多。朝覲是伊斯蘭教的天命,伊斯蘭教義規定凡是身體健康、經濟條件許可的穆斯林一生中都應該去麥加朝覲一次,對穆斯林來說朝覲的吸引力很大。在新疆,若要研究和探討民族文化,就不可迴避這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特殊性,因此,我們就既要以一種積極的方式關注宗教,認識到宗教對於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殊意義,又要尊重其作為新疆民族文化特殊性的現實影響力。

(三)民族語言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它又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今社會,任何國家、任何地區、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與周圍的國家、地區和民族交往,只要交往語言就成為第一需要。在我國,科技文化經濟等主要信息載體是漢語,在獲取傳播信息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因此,在經濟飛速發展、科技知識日新月異的當今時代,不學漢語就無法面向全國,這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新疆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邊疆省區,2006年全區總人口2010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區總人口的61%。截止2005年底,全區各級各類在校學生441. 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佔58%[5]。依據民族平等的原則,保障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力,在新疆各地無論民族大小,使用母語人數多少,國家和自治區都予以提供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學習的基礎條件。這就意味著大多數少數民族群眾從小接受的主要是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教育,以至於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知識信息的創新,不懂得漢語成為掌握和知曉新技術、新信息的一大障礙。在這一形勢下,2004年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在總結原有「雙語」教學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頒布了《關於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決定》,提出「民漢兼通」的目標,旨在逐步推進雙語教學工作,不斷擴大「雙語」教學的范圍和規模,提高少數民族教育教學質量。這一決定的實施,全疆的少數民族群眾送子女學漢語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在南北疆各地包括到鄉鎮一級的不少漢語學校,民族學生的比例普遍超過了20%,許多學校達到了50%以上。在漢語教學基礎薄弱的農村地區,也出現了一些像莎車縣佰什坎特鎮「雙語」實驗小學和烏什縣阿合雅鄉中心小學那樣創造條件實施「雙語」教學的學校。這對於和諧新疆建設、實現新疆與全國同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新疆范圍內普及漢語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但同時,新疆在少數民族教育中大力推進「雙語」教學,這勢必又將會對民族文化和民族語言的發展造成一定程度影響。這種以「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言並行」的雙語模式,就是既要尊重和維護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或多元性,又要堅持民族文化的一體性或統一性。因此,這種特色鮮明的「雙語」模式,正體現了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發展和變遷。

(四)族際交往
族際交往的前提是居住格局,它是某一區域內人口構成及其居住區域的空間組合方式。一個區域內各民族的居住格局是民族關系和民族文化在空間上的表現形式。新疆自解放以來形成了各民族雜居的居住格局,只有維吾爾族還有相對集中的居住區。有了各民族的雜居,族際交往成為可能和必需,通過族際交往方式使得原有文化得以變遷和改造,這是各種不同文化相互傳播、相互采借、相互交流的過程。比如在新疆一直有族際通婚的事實,這種「混合家庭」其實就是一種「混合型的多元文化」,而這種族際通婚的狀況和程度也可以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新疆民族文化多元性的變遷軌跡。

據中國新疆網的報道,在伊寧市,漢族與其他民族通婚的現象增多。伊寧市民政局的一份統計顯示,不同民族通婚數量自2001年突破100對達到115對後,不同民族通婚的數量開始逐年增長。2003年有135對, 2004年增加到149對。而2006年,通婚的數量則達到了243對[6]。但同時,根據新疆社會科學院關於族際通婚的調查分析顯示,各民族間均有通婚發生,但數量多少有所差別。主要表現為:(1)以漢族為通婚對象的民族群體最多,漢族的族際婚姻數量最大。
(2)散居民族的族際婚姻發生率較高,如散居在烏魯木齊市、伊寧市、塔城市的錫伯、達斡爾、蒙古等民族。(3)文化相近的民族之間更容易通婚,如維吾爾與烏孜別克、塔塔爾間,哈薩克與塔塔爾、烏孜別克間,漢與滿、蒙、回等民族間的通婚較多[7]。而且還分析說,族際通婚難度最大的是維吾爾族與漢族的通婚。
通過上述事實可以看出,以不同民族間通婚為表現的族際交往,就是新疆各地區各民族文化交融和碰撞的過程,漢族群眾由於民族風俗意識的轉變較快,而且不受宗教信仰因素的制約,使他們更容易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直接體現就是同其他民族通婚的比例要高於其他民族;相反,其他民族尤其在維吾爾族集中的地區,由於強烈的民族傳統意識,再加之有宗教信仰,使他們一時很難完全接受另一種文化。這種在同一問題上的不同思維和行為方式,就是文化的差異性和多元性。

(五)民族節日
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直接表象,在新疆這更能說明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和多元性。比如新疆各少數民族民族的節日,就有20個之多,本文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節日———古爾邦節,來說明其民族傳統和民族文化的差異。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是新疆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的傳統盛大節日。時間為肉孜節後的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按照習俗,穆斯林人家在節日中都要宰殺活畜慶祝。過節前,家家戶戶都把房舍打掃得乾乾凈凈,忙著精製節日糕點。節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嚴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新疆的維吾爾族在古爾邦節時,無論是城市或農村的廣場上都要舉行

盛大的麥西來甫歌舞集會。廣場四周另有一番景象:色彩繽紛的傘棚、布棚、布賬、夾板房內,鋪設著各式各樣的木桌、板車、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備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解放後,為了照顧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過節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50年月12日頒布了《關於伊斯蘭教的人民在其三大節日屠宰自己食用的牛羊應免徵屠宰稅並放寬檢驗標準的通令》,允許免稅屠宰自己的牛羊。新疆各地區在傳統的「古爾邦」民族節日來臨前夕,牛羊活畜市場人聲鼎沸,買賣雙方交易火爆,洋溢著熱烈的節日氣氛。

而新疆的漢族群眾仍同全國其他省份的漢族民眾一道過著自己的傳統佳節,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和中秋佳節。從2008年起,端午節和清明節、中秋節被列入國家法定節日,這樣使得在全國范圍內的各個民族都可以享受這些節日,對於其他民族而言這些法定節日的推廣就意味著他們要尊重和接受漢民族文化。正如少數民族在節日上有一些慶賀和飲食禁忌一樣,在新疆法定的肉孜節和古爾邦節日期間,漢族群眾也通常在少數民族節日期間給予形式各異的祝福,以此表達對其他民族風俗文化的尊重,無形之中這種禮節上的相互尊重本身已經上升為一種文化,試想若是在單一民族或者主要是單一民族為主的地區,沒有文化上的差別,這種「尊重文化」的心理和行為就無從發生和出現。所以,通過民族節日祝福表現出來的漢族與其他民族的尊重習俗,又印證了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深刻內涵。

(六)民族風俗
民族風俗,是指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在服飾、飲食、婚嫁、喪葬、禮儀等方面的習慣做法。新疆的多數少數民族不僅在外貌、語言、宗教方面特色鮮明,而且其豐富多彩、習慣獨特的民俗民風,更展現了新疆多民族文化是一個色彩斑斕、紛繁絢麗的多元文化。這里選取比較突出的幾個方面來說明。

民俗民風。最為大家熟悉的就是關於飲食的禁忌習俗。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以麵粉、大米為主食,主要吃牛、羊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豬肉和一切動物的血。在待人接物方面,少數民族很重禮節。親友見面,一般都要握手問候。其中,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的群眾在遇到長輩或朋友時,習慣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把身體向前傾斜30°,並連聲地說:「撒拉買里孔木(意為'祝您平安')!」此外,在喪葬方面,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人死後一般都實行土葬。出葬時不許婦女和不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後的第7天、第40天和1周年,家屬均要舉行悼念活動,此項儀式叫「乃孜爾」。民族服飾。新疆少數民族的服飾色澤艷麗、五彩繽紛,華麗堂皇,種類繁多。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婦女愛著彩色連衣裙,戴鮮艷或潔白的頭巾,喜愛耳環、耳墜、項鏈、手鐲、戒指等裝飾物,顯得雍容華貴、儀態萬方。男性愛穿綉花襯衫或袷袢等,維吾爾族男子還多喜歡在腰間系一條腰帶。戴綉花帽幾乎是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共同愛好,但又隨民族與地區不同而互有差異。如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戴綉工精緻的小花帽;哈薩克族姑娘喜戴貓頭鷹羽花帽;柯爾克孜族青年婦女則喜歡戴紅色絲絨圓頂花帽;塔塔爾族婦女尤其喜歡戴鑲有彩珠的花帽等。蒙古族男子愛戴呢料大檐禮帽,顯得瀟灑大方;回族男性則為黑白小圓帽,顯得整潔莊重。每逢喜慶節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裝,色彩斑斕,令人目不暇接。民族歌舞。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鄉」的美稱。歌舞藝術歷史悠久,維吾爾族民歌《新疆是個好地方》《阿拉木汗》《達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半個月亮爬上來》;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在那遙遠的地方》;塔吉克族民歌《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烏茲別克族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等一批世代流傳的民族歌曲,已伴隨著絲路駝鈴,蜚聲中外,名揚天下。新疆歌舞以動聽優美的音樂,絢麗多姿的舞蹈,深刻反映了西北邊陲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情。被譽為音樂之母的維吾爾族古典樂曲《十二木卡姆》集音樂、舞蹈、演唱、文學、生活為一體,規模宏大、思想深邃,集中體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音樂創作的非凡才能,2005年11月2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兩面性,即都是通過內外兩個方面來顯現。民族文化也不例外,若用內在性和外在性來描述民族文化的幾個元素,除民族意識、宗教信仰、族際交往外,那麼民族風俗元素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外在展現。總而言之,在新疆的民族大家庭中,各個成員都有自己的「拿手絕活」,可謂「十八般武藝」,個個精彩、個個絕妙,可以確定地說這就是新疆民族文化多元的現代元素,這必將對今後新疆的文化策略產生巨大影響

Ⅷ 《盜墓筆記》電影版和《尋龍訣》兩者相比哪個好看,兩者相比區別在哪裡

個人更喜歡《尋龍訣》演員劇情都有差距。

到最後觀眾會發現,貌似天差地別的兩個人,一個有情、一個無義,原來也只是一種愛的兩種表達方式而已。

在《盜墓筆記》中,強行在悶油瓶和小三爺之間拉了CP,從頭到尾有點柏拉圖式的感覺。人物與故事,無法相生相濟,反而南轅北轍,觀眾自然也不能有帶入感。

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閱讀全文

與西域春營銷現狀及應對策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信用卡銷售推廣方案 瀏覽:89
洛陽上海市場那個電子商務叫什麼 瀏覽:679
新產品上市推廣策劃方案 瀏覽:531
女神節銀行保險沙龍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104
電子商務網站評價ppt 瀏覽:959
淺析電子商務對市場營銷的影響論文開題報告 瀏覽:178
人社全年技能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312
醫療網路營銷總監簡歷 瀏覽:558
活動慶典策劃方案 瀏覽:631
合肥市跨境電子商務 瀏覽:266
如何做平台策劃方案 瀏覽:774
網路營銷試題答案 瀏覽:145
2017雙12促銷活動廣告語 瀏覽:56
教師培訓經費申報方案 瀏覽:536
為什麼電商培訓方案ppt模板 瀏覽:488
2018中職班主任培訓方案 瀏覽:453
組織建設基層業務培訓方案 瀏覽:370
雲智造電子商務崑山 瀏覽:347
商場促銷活動宣傳詞 瀏覽:236
校園網路信息化培訓方案 瀏覽: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