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孔明營銷策劃項目服務流程是怎樣的
小編認為:看他們官網的流程非常符合市場。首先是溝通洽談把思想達到一致,然後是實地調研市場,調研完出量身定製服務項目清單,然後是簽約合作,組建專業的項目服務小組來提供服務,最後是調整修改,輔助執行落地的保證記過。這樣流程和服務還不錯,非常有特色。
❷ 22根孔明銷復原
做能臣不容易。第一要忠,第二要能。忠而無能曰庸,能而不忠曰奸,都不是能臣。但,光是又忠又能,還不夠,還得大家都承認。這第三條最難。因為嫉妒別人的能,是官場的通病;懷疑臣下的忠,是帝王的通病。所以歷史上的能臣,好下場的不多。不是生前被貶,便是後挨罵,能做到生前生後都沒有什麼人說閑話的,大約也就是諸葛亮。 然而諸葛亮活得好累! 諸葛亮的形象,千百年來走樣得利害。在一般人心目中,他老先生很是瀟灑的。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那結果都是事先料定了的。計謀也很現成,甚至早就寫好了,裝在一個袋子里,只等執行者到時候拆開了看。自己則既不必親自上陣殺敵,也不必操心費神,只要戴個大頭巾,搖把鵝毛扇,泡壺菊花茶,擺個圍棋盤,便「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真是何等瀟灑。 其實,諸葛亮的心理壓力大得很。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際遇,歷來就被看作君仁臣忠、君明臣賢的楷模。尤其是那有名的「三顧茅廬」,千百年來讓那些一心想出來做官又要擺一下臭架子的文人羨慕到。實際上他們君臣之間的猜忌和防範,沒有一天不深藏於心。君臣關系畢竟不是朋友關系,最信任的人往往同時也就是最疑忌的人。因為雙方相處那麼久,交往那麼深,知根知底,對方有多少斤兩,彼此心裡都有數。這就不能不防著點了。你看白帝城託孤那段話,表面上看是心不設防,信任到極點,其實是猜忌防範到不動聲色。劉備對諸葛亮說,我這個兒子,就託付給先生了。先生看他還行,就幫他一把;不行,就廢了他,取而代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扯淡!劉禪的無能,簡直就是明擺著的,還用看?無非因為明知諸葛亮之才「十倍曹丕」,自己兒子又不中用,放心不下,故意把話說絕,說透,將他一軍。諸葛亮是明白人,立即表態:「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鐵了心來輔佐那年齡相當於高中生、智力相當於初中生的阿斗。 陳壽說,劉備的託孤,「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這種說法,如果不是拍馬屁,就是沒頭腦。誠如孫盛所言,如所託賢良,就用不著說這些廢話;如所託非人,則等於教唆人家謀反。「幸值劉禪暗弱,無猜險之性,諸葛威略,足以檢衛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自起耳」。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劉備託孤成功,全因為諸葛亮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又為人謹慎,處處小心,這才沒鬧出什麼事來。但要說劉禪沒有猜疑忌恨過,則不是事實。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各地人民懷念他,要給他建立廟宇,劉禪就不批准,說是「史無前例」。可見劉禪內心深處是忌恨厭惡諸葛亮的。事實上,一個人只要當了皇帝,就會忌恨手下能力比自己更強的大臣,而且越是弱智,就越是忌恨。因為所有的蠢才都一樣,只要手握權力,高人一等,便會自我感覺良好,牛皮馬屁不絕。一旦發現手下人比自己強,又會惱羞成怒,必欲去之而後快。劉禪其實也一樣。只不過有賊心無賊膽,有賊膽也無賊力,只好在諸葛亮後做點小動作,發點小威風,表示他還是個人物。 其實,即便劉禪對諸葛亮真心「事之如父」,也是沒意思的。這傢伙實在太蠢。又豈止是蠢,簡直就沒有心肝。他做了俘虜後,被遷往洛陽,封安樂縣公。有一天,司馬昭請他吃飯,席間故意表演蜀國歌舞。蜀國舊臣看了,無不愴然涕下,只有劉禪,照吃照喝,「喜笑自若」。司馬昭感慨說,一個人的無情無意,怎麼可以到這個份上(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又一天,司馬昭問他:很想念蜀國吧?劉禪立即答道:「此間樂,不思蜀」。舊臣郤正聽說了,就對劉禪說,下次再問,就說先人墳墓遠在隴、蜀,沒有一天不想的,說完再把眼睛閉起來。後來司馬昭又問,劉禪果然照著說,照著做。司馬昭說,我怎麼聽著像是郤正的話呀!劉禪立即睜開眼睛,驚喜地說,猜對了,正是他!旁邊的人都忍不住笑。當然,這也可能是為了保命,裝傻。但即便是裝傻,也是沒心肝。事實上,除了「樂不思蜀」這句成語外,劉禪對於中國歷史半點貢獻都沒有。輔佐這么個東西,有什麼意思? 所以諸葛亮很累。又要打天下,又要哄小孩,又怕老的起疑心,又怕小的不高興,能不累嗎?事實上,諸葛亮不像軍師,倒像管家。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親自過問,親自操持,即所謂「事必躬親」。這固然是生性謹慎,也是勢之所然。不這么做,他怎麼能大權獨攬而國人不疑呢?他實在是害怕出差錯啊! 過度的疲勞,嚴重損害了諸葛亮的身體;沉重的壓力,又使他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諸葛亮曾上表致劉禪雲:「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公元207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倒在了北伐途中,享年五十四歲,比曹操少活了十二年。諸葛亮的身體原本是很好的。陳壽說他「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是個偉丈夫。如非勞累過度,心力交瘁,豈能逝世於年富力強之時? 諸葛亮實現了他的諾言:「鞠躬盡瘁,而後已」。他其實是累的(蜀魏交戰,相持五丈原。蜀使至魏軍營中,司馬懿不問軍事,只問飲食起居。當他聽說諸葛亮黎明即起,深夜才睡,罰二十軍棍以上的事,都要親自過問時,便斷定說:「亮將矣」
❸ 成都孔明營銷策劃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成都孔明營銷策劃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09月18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企業營銷策劃等。
法定代表人:趙良春
成立時間:2008-09-18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1010700010043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成都市武侯區晉陽路269號2幢1單元14樓1402室
❹ 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什麼
葛亮提出的策略很多。而總方針總策略則是先三分天下,再兩路進軍,最後一統中原。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當時曹操已打敗袁紹,統一了中國的北方。而且脅天子以另諸侯。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一針見血,遠見卓識。提出「而今操擁百萬之眾,脅天子以另諸侯,此誠不可與之爭鋒」對曹操採取退避鋒芒的措施。
孫權繼承父兄的基業,在江東已歷三世。根基穩固,國富民豐,又得長江天塹,易守難攻。對此諸葛亮採取的是「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之」。當時的劉備勢力薄弱,諸葛亮便利用孫權所有的,幫助劉備與曹操周旋。
荊州,北據漢水、沔水,利益涉及到南海等地帶,東面是吳、會稽,西面直通巴蜀。此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而今的荊州牧劉表,徒得虛名,未有遠謀。諸葛亮建議先取下荊州,作為自己軍隊的大本營。
荊州的西部是益州,道路險塞,沃野千里,非常適合養財。益州之主劉璋昏暗無能,手下的能人志士都很企盼有雄才大略的領導。所以諸葛亮建議第二步取西川,建立基業,以成三足鼎立之勢。
第三步,待中原一旦出現重大變故,便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攻向宛城、洛陽,劉備親自率領大軍從秦川攻向中原。用兩路夾擊的方式成就霸業。
❺ (1) 諸葛亮都採用了哪些促銷手段
諸葛亮出山是一次極為成功的自我營銷,他制定了詳細周密的營銷組合策略,步步緊逼,環環相扣,使自己一躍成為劉備的軍師,為開創三國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堅固的基礎,為天下三分之勢建立了汗馬功勞,受到後世的景仰,其自我營銷術閃爍著現代營銷思想的火花,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與現實指導意義。
諸葛亮的定價方式
諸葛亮的膽識、才智、謀略毫無疑問為當時絕無僅有,其產品即為諸葛亮所擁有的知識技能,可稱得上是精品、絕品,這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來體現的:一方面是諸葛亮的自我認識與見解。他對水鏡先生指出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元直四人「務於精純」,只是某一方面的人才,而自己能宏觀把握,是全才、 通才,可以和管仲、樂毅相媲美,卧龍之自謂也體現其雄才大略。另一方面是通過他人的評價表達新產品的特點。徐元直將諸葛亮比做呂望、張子房,水鏡先生將之比為姜子牙、張子房,已體現出其價值的產品過渡到具有同樣價值的新產品,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新產品的超凡特徵,而且諸葛亮作歌使隆中農夫傳唱,進一步凸顯產品的特點。
有了好的產品,需要制定與之相稱的價格。諸葛亮的抱負是匡世、報國、安民,追求做大、做強,實行長期發展的目標,加之世事紛爭,戰亂不斷,人才的市場需求嚴重不足,在有優質產品做保障的情況下,可以制定一個較高的價格,因此當時的諸葛亮對自己的人才資源可以待價而沽。
他的定價方式主要有兩種:客觀定價法和競爭性定價法。服務型產品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附加價值,在於滿足消費者精神方面的需求,以古代良相管仲、樂毅自比,既說明自己才識高、能力卓越,又說明自己適合於從事輔佐性的丞相或者軍師的職位,不論何人來聘請,非此職不就,這是針對所有的顧客,使用客觀定價法制定的一個固定的價格。
諸葛亮在制定價格時也充分考慮了競爭對手的情況,給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元直四人作了定位「公等仕進可至刺史、太守」,而自己的產品顯然是優於這四人,更高的價格才能體現其不俗的價值。
促銷策略的重要性
顧客在購買產品時,往往要了解產品的特點作為感知評價,並結合產品的價格綜合考慮,從產品所獲得總價值與所付出的總成本的差額即讓渡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需要採取一定的促銷方式將產品信息傳遞給消費者,使消費者認為該產品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物有所值,從而促進消費者購買。
諸葛亮深知作為新產品,劉備對自己毫不了解,而且會認為對自己知識的估價偏高。因此他採取了一系列的促銷手段,一環緊扣一環直至將自己成功地營銷到劉備軍師的地位。
水鏡先生主動邀請受挫的劉備到庄園敘話,指出劉備的弱點「若孫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耳,非經綸濟世之才也。」接著提出「卧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頓時引起了劉備的好奇和求賢之心,然而水鏡先生知道僅憑自己的一面之詞不足以使劉備信服,所以在劉備急於知道詳情的時候卻閉口不談,欲擒故 縱,只是笑曰:「好!好!」水鏡先生的言行為諸葛亮的出場作了鋪墊,設了懸念,使劉備更急於知道卧龍、鳳雛是何人?又有何才能?
在劉備從水鏡先生住處返回時,徐元直上門來「推銷」。欲推銷產品必須取得顧客的信任,因此徐元直並不急於直奔主題,而是作出實績:指揮擊敗了呂廣、呂翔,然後大破八門金鎖陣,將計就計攻取樊城,體現其卓越的才能,取得了劉備的信任,最後才在臨別之際推薦諸葛亮,詳細介紹了諸葛亮的情況,並言明:「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爾。」徐元直的上門推銷使劉備認識到大賢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引起其對大賢的急切渴求,其次解開了劉備心中困惑,指出了卧龍是何人,並以己為鑒在劉備心中樹立了諸葛亮就是大賢的印象。另一位「推銷員」水鏡先生接著前來詳細介紹了產品的特點,堅定了劉備的購買決心,並報出了產品的價格供劉備權衡。
俗話說:「三人成虎」,水鏡先生、徐元直、農夫採取不同方式向劉備傳遞了諸葛亮乃大賢的信息。
諸葛亮充分利用各種關系展開關系營銷,使得各種關系為己所用,小童、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均、黃承彥等或用言語或做歌或吟詩,表面上看是體現了各自的才能,實際上襯託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進一步堅定了劉備的招聘決心。
知識作為無形產品,顧客很難用感官的刺激來感受其所能帶來的利益,將無形產品實行有形展示可以使顧客在認識該產品前具體把握其特徵和功能。首先是環境展示,諸葛亮所居之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松柏交翠」,映襯出主人的高雅不俗;其次是外形展示,諸葛亮與劉備相見時在後堂整理衣冠,半晌才出來「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冠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慨。」以其超凡脫俗的外形裝扮表達自己的內秀,引起劉備的仰慕;再者用言語展示了諸葛亮的絕世才華,體現了諸葛亮的核心價值,使得劉備心甘情願力邀諸葛亮出山相助,這一系列精彩的促銷活動,生動地體現了促銷策略的精髓。
諸葛亮的自我定位法則
一般來說,有形產品的銷售方式在於直銷,但在廠商與消費者分離的情況下,需要利用一些分銷渠道將產品的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傳遞給消費者。諸葛亮利用水鏡先生、徐元直、小童、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均、黃承彥一步步地將自己的才幹展示在劉備面前,既顯得不唐突又展示了大賢的風范和大賢的難求。
雖說諸葛亮有了絕世產品,也制定了合理的價格,但是什麼樣的顧客出得起這個價格,願意購買這個產品,並使得這個產品充分體現它的價值,在當時並不多見。諸葛亮對其時的人才需求市場作了詳細的分析,認為天下英雄有三人:曹操佔有天時,孫權佔有地利,劉備只有從人和方面發展才能與其他二人爭雄。諸葛亮結合自己的抱負以及戰略方針選擇了自己的目標市場——劉備,他從人和的角度認為自己的目標市場應該是仁者、賢者、有德者、能忍者,有大志向能成大業者。從以上消費者特點分析,他對劉備實行了考察,判斷劉備是否是自己最適合的顧客。首先,等到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才現身,並非不知劉備來拜見自己,而是另有深意。一方面體現了產品是買去的不是賣出的現代營銷理念(如龐統、張松初次自薦時都沒有得到重用),另一方面是諸葛亮藉以考察劉備的仁德與決心。其次,用崔州平的言詞試探,小童的話語沖撞,諸葛均的無禮行為以及自己長睡不起的傲慢來檢驗世人對劉備的良好評價是否屬實。最後,請劉備談自己的志向,並以堅辭不受作為回答,目的也在於試探。這一系列的考察使諸葛亮全面掌握了劉備的特點,認為劉備符合自己目標市場的要求,所謂千里馬遇到了真正的伯樂,良才遇明主,自己在劉備處才能適合志向,施展才智,體現人生價值,終於出山相助。
諸葛亮在對當時天下的人才做了全面分析之後,將自己定位於行業領導者的地位。行業領導者一方面要求自己的實力強大,產品優良,另一方面需要消費者認同其領先地位,從自身內在條件來說諸葛亮可以稱得上是絕無僅有。從外在劉備還不一定認可,諸葛亮採取一系列方式使劉備最終認為其價值已遠遠超過了劉備的預期,給予了劉備最大的讓渡價值,從而確定了行業領導者的地位。
初始徐元直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劉備說,「敢煩元直為備請來相見。」由此可見劉備只是將諸葛亮作為一般的人才,而徐元直卻說:「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暗示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才,是大賢。接著諸葛亮借小童之言打擊劉備的傲氣,當時劉備向侍童介紹自己說:「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表示自己身份的高貴,而小童只說:「我不記得許多名字。」使得劉備大為汗顏,連忙改口說:「你只說劉備來訪。」從此再不敢加上眾多的頭銜,見人只稱是劉備,待到好不容易與諸葛亮見面時,被諸葛亮的神采折服,下拜時改稱:「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已書賤名於文幾……」從劉備自稱的改變,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佩和尊崇逐漸在深化,從而確立了諸葛亮天下第一人的地位。
顧客滿意才是真的滿意
消費者在進行貴重商品的購買決策時,往往並非只有一人參與到整個購買過程中,而是以購買組織的形式出現,組織中各成員對商品的購買決策以及購後的評價影響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諸葛亮知道僅有劉備一人相信自己是不夠的,還需要使得劉備手下的文臣武將佩服,心甘情願地聽令,從而有利於諸葛亮實行他的鴻願。因此,諸葛亮出山之後的第一戰最為關鍵,他精心設計了火燒博望坡,並且在未戰之前,「擺下慶喜筵席,安排功勞簿伺候」一副胸有成竹的氣概,其意在於以最快的速度樹立威望折服眾人。待到他的設計一一靈驗,大獲全勝的時候,果然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關、 張二人相謂曰『孔明真英傑也』……關、張下馬拜伏於車前。」這一戰諸葛亮不但確立了地位,而且使劉備等消除了疑慮,購後的評價大大高於購前的預期,達到了消費者購買集團的全體滿意。
在諸葛亮自我營銷取得極大成功的同時,另一位當時與之齊名的奇人龐統,卻沒有吸收成功的經驗,初次自薦以失敗而告終。
龐統的失敗在於:1、沒有表達出自己的產品功能特點,並不為劉備所了解;2、沒有闡明欲求何職,定價不明確;3、不請自來,自己推銷自己,沒有合適的推薦渠道;4、採取了不恰當的促銷方法。
好在龐統及早認識到了自我營銷的錯誤,再次自薦時取得了成功。他首先到耒陽縣「不理政事,終日飲酒為樂;一應錢糧詞訟並不理會。」引起劉備的不滿,然後用半日的時間當著張飛、孫乾的面將百餘日之事分毫不差地了斷完畢,展示了自己罕見的才華。在劉備等轉變認識的基礎上,接著趁熱打鐵拿出魯肅和孔明的薦書,樹立了自己大賢的形象,進而獲取了副軍師的職位。在《三國演義》整本書中,龐統的形象遠遜於諸葛亮,總是處於諸葛亮的光環籠罩之中,這不能不與其初次自薦的失敗給劉備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有關。
在《三國演義》的其他篇章中還時常可見諸葛亮的營銷謀略。例如:諸葛亮巧設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的15萬大軍,是充分利用了品牌效應,在世人對他的評價基礎上,反其道而行之,大獲成功,像這樣的營銷謀略不勝枚舉。諸葛亮精彩絕倫的自我營銷組合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❻ 諸葛亮的自我營銷術從中得到哪些啟示
諸葛亮出山是一次極為成功的自我營銷,他制定了詳細周密的營銷組合策略,步步緊逼,環環相扣,使自己一躍成為劉備的軍師,為開創三國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堅固的基礎,為天下三分之勢建立了汗馬功勞,受到後世的景仰,其自我營銷術閃爍著現代營銷思想的火花,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與現實指導意義。
諸葛亮的定價方式
諸葛亮的膽識、才智、謀略毫無疑問為當時絕無僅有,其產品即為諸葛亮所擁有的知識技能,可稱得上是精品、絕品,這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來體現的:一方面是諸葛亮的自我認識與見解。他對水鏡先生指出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元直四人「務於精純」,只是某一方面的人才,而自己能宏觀把握,是全才、 通才,可以和管仲、樂毅相媲美,卧龍之自謂也體現其雄才大略。另一方面是通過他人的評價表達新產品的特點。徐元直將諸葛亮比做呂望、張子房,水鏡先生將之比為姜子牙、張子房,已體現出其價值的產品過渡到具有同樣價值的新產品,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新產品的超凡特徵,而且諸葛亮作歌使隆中農夫傳唱,進一步凸顯產品的特點。
有了好的產品,需要制定與之相稱的價格。諸葛亮的抱負是匡世、報國、安民,追求做大、做強,實行長期發展的目標,加之世事紛爭,戰亂不斷,人才的市場需求嚴重不足,在有優質產品做保障的情況下,可以制定一個較高的價格,因此當時的諸葛亮對自己的人才資源可以待價而沽。
他的定價方式主要有兩種:客觀定價法和競爭性定價法。服務型產品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附加價值,在於滿足消費者精神方面的需求,以古代良相管仲、樂毅自比,既說明自己才識高、能力卓越,又說明自己適合於從事輔佐性的丞相或者軍師的職位,不論何人來聘請,非此職不就,這是針對所有的顧客,使用客觀定價法制定的一個固定的價格。
諸葛亮在制定價格時也充分考慮了競爭對手的情況,給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元直四人作了定位「公等仕進可至刺史、太守」,而自己的產品顯然是優於這四人,更高的價格才能體現其不俗的價值。
促銷策略的重要性
顧客在購買產品時,往往要了解產品的特點作為感知評價,並結合產品的價格綜合考慮,從產品所獲得總價值與所付出的總成本的差額即讓渡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需要採取一定的促銷方式將產品信息傳遞給消費者,使消費者認為該產品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物有所值,從而促進消費者購買。
諸葛亮深知作為新產品,劉備對自己毫不了解,而且會認為對自己知識的估價偏高。因此他採取了一系列的促銷手段,一環緊扣一環直至將自己成功地營銷到劉備軍師的地位。
水鏡先生主動邀請受挫的劉備到庄園敘話,指出劉備的弱點「若孫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耳,非經綸濟世之才也。」接著提出「卧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頓時引起了劉備的好奇和求賢之心,然而水鏡先生知道僅憑自己的一面之詞不足以使劉備信服,所以在劉備急於知道詳情的時候卻閉口不談,欲擒故 縱,只是笑曰:「好!好!」水鏡先生的言行為諸葛亮的出場作了鋪墊,設了懸念,使劉備更急於知道卧龍、鳳雛是何人?又有何才能?
在劉備從水鏡先生住處返回時,徐元直上門來「推銷」。欲推銷產品必須取得顧客的信任,因此徐元直並不急於直奔主題,而是作出實績:指揮擊敗了呂廣、呂翔,然後大破八門金鎖陣,將計就計攻取樊城,體現其卓越的才能,取得了劉備的信任,最後才在臨別之際推薦諸葛亮,詳細介紹了諸葛亮的情況,並言明:「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爾。」徐元直的上門推銷使劉備認識到大賢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引起其對大賢的急切渴求,其次解開了劉備心中困惑,指出了卧龍是何人,並以己為鑒在劉備心中樹立了諸葛亮就是大賢的印象。另一位「推銷員」水鏡先生接著前來詳細介紹了產品的特點,堅定了劉備的購買決心,並報出了產品的價格供劉備權衡。
俗話說:「三人成虎」,水鏡先生、徐元直、農夫採取不同方式向劉備傳遞了諸葛亮乃大賢的信息。
諸葛亮充分利用各種關系展開關系營銷,使得各種關系為己所用,小童、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均、黃承彥等或用言語或做歌或吟詩,表面上看是體現了各自的才能,實際上襯託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進一步堅定了劉備的招聘決心。
知識作為無形產品,顧客很難用感官的刺激來感受其所能帶來的利益,將無形產品實行有形展示可以使顧客在認識該產品前具體把握其特徵和功能。首先是環境展示,諸葛亮所居之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松柏交翠」,映襯出主人的高雅不俗;其次是外形展示,諸葛亮與劉備相見時在後堂整理衣冠,半晌才出來「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冠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慨。」以其超凡脫俗的外形裝扮表達自己的內秀,引起劉備的仰慕;再者用言語展示了諸葛亮的絕世才華,體現了諸葛亮的核心價值,使得劉備心甘情願力邀諸葛亮出山相助,這一系列精彩的促銷活動,生動地體現了促銷策略的精髓。
諸葛亮的自我定位法則
一般來說,有形產品的銷售方式在於直銷,但在廠商與消費者分離的情況下,需要利用一些分銷渠道將產品的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傳遞給消費者。諸葛亮利用水鏡先生、徐元直、小童、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均、黃承彥一步步地將自己的才幹展示在劉備面前,既顯得不唐突又展示了大賢的風范和大賢的難求。
雖說諸葛亮有了絕世產品,也制定了合理的價格,但是什麼樣的顧客出得起這個價格,願意購買這個產品,並使得這個產品充分體現它的價值,在當時並不多見。諸葛亮對其時的人才需求市場作了詳細的分析,認為天下英雄有三人:曹操佔有天時,孫權佔有地利,劉備只有從人和方面發展才能與其他二人爭雄。諸葛亮結合自己的抱負以及戰略方針選擇了自己的目標市場——劉備,他從人和的角度認為自己的目標市場應該是仁者、賢者、有德者、能忍者,有大志向能成大業者。從以上消費者特點分析,他對劉備實行了考察,判斷劉備是否是自己最適合的顧客。首先,等到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才現身,並非不知劉備來拜見自己,而是另有深意。一方面體現了產品是買去的不是賣出的現代營銷理念(如龐統、張松初次自薦時都沒有得到重用),另一方面是諸葛亮藉以考察劉備的仁德與決心。其次,用崔州平的言詞試探,小童的話語沖撞,諸葛均的無禮行為以及自己長睡不起的傲慢來檢驗世人對劉備的良好評價是否屬實。最後,請劉備談自己的志向,並以堅辭不受作為回答,目的也在於試探。這一系列的考察使諸葛亮全面掌握了劉備的特點,認為劉備符合自己目標市場的要求,所謂千里馬遇到了真正的伯樂,良才遇明主,自己在劉備處才能適合志向,施展才智,體現人生價值,終於出山相助。
諸葛亮在對當時天下的人才做了全面分析之後,將自己定位於行業領導者的地位。行業領導者一方面要求自己的實力強大,產品優良,另一方面需要消費者認同其領先地位,從自身內在條件來說諸葛亮可以稱得上是絕無僅有。從外在劉備還不一定認可,諸葛亮採取一系列方式使劉備最終認為其價值已遠遠超過了劉備的預期,給予了劉備最大的讓渡價值,從而確定了行業領導者的地位。
初始徐元直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劉備說,「敢煩元直為備請來相見。」由此可見劉備只是將諸葛亮作為一般的人才,而徐元直卻說:「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暗示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才,是大賢。接著諸葛亮借小童之言打擊劉備的傲氣,當時劉備向侍童介紹自己說:「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表示自己身份的高貴,而小童只說:「我不記得許多名字。」使得劉備大為汗顏,連忙改口說:「你只說劉備來訪。」從此再不敢加上眾多的頭銜,見人只稱是劉備,待到好不容易與諸葛亮見面時,被諸葛亮的神采折服,下拜時改稱:「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已書賤名於文幾……」從劉備自稱的改變,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佩和尊崇逐漸在深化,從而確立了諸葛亮天下第一人的地位。
顧客滿意才是真的滿意
消費者在進行貴重商品的購買決策時,往往並非只有一人參與到整個購買過程中,而是以購買組織的形式出現,組織中各成員對商品的購買決策以及購後的評價影響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諸葛亮知道僅有劉備一人相信自己是不夠的,還需要使得劉備手下的文臣武將佩服,心甘情願地聽令,從而有利於諸葛亮實行他的鴻願。因此,諸葛亮出山之後的第一戰最為關鍵,他精心設計了火燒博望坡,並且在未戰之前,「擺下慶喜筵席,安排功勞簿伺候」一副胸有成竹的氣概,其意在於以最快的速度樹立威望折服眾人。待到他的設計一一靈驗,大獲全勝的時候,果然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關、 張二人相謂曰『孔明真英傑也』……關、張下馬拜伏於車前。」這一戰諸葛亮不但確立了地位,而且使劉備等消除了疑慮,購後的評價大大高於購前的預期,達到了消費者購買集團的全體滿意。
在諸葛亮自我營銷取得極大成功的同時,另一位當時與之齊名的奇人龐統,卻沒有吸收成功的經驗,初次自薦以失敗而告終。
龐統的失敗在於:1、沒有表達出自己的產品功能特點,並不為劉備所了解;2、沒有闡明欲求何職,定價不明確;3、不請自來,自己推銷自己,沒有合適的推薦渠道;4、採取了不恰當的促銷方法。
好在龐統及早認識到了自我營銷的錯誤,再次自薦時取得了成功。他首先到耒陽縣「不理政事,終日飲酒為樂;一應錢糧詞訟並不理會。」引起劉備的不滿,然後用半日的時間當著張飛、孫乾的面將百餘日之事分毫不差地了斷完畢,展示了自己罕見的才華。在劉備等轉變認識的基礎上,接著趁熱打鐵拿出魯肅和孔明的薦書,樹立了自己大賢的形象,進而獲取了副軍師的職位。在《三國演義》整本書中,龐統的形象遠遜於諸葛亮,總是處於諸葛亮的光環籠罩之中,這不能不與其初次自薦的失敗給劉備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有關。
在《三國演義》的其他篇章中還時常可見諸葛亮的營銷謀略。例如:諸葛亮巧設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的15萬大軍,是充分利用了品牌效應,在世人對他的評價基礎上,反其道而行之,大獲成功,像這樣的營銷謀略不勝枚舉。諸葛亮精彩絕倫的自我營銷組合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本文鏈接:http://www.cbmag.cn/news/592.html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不保留文章鏈接視為侵權!
❼ 在歷史上,諸葛亮到底是怎麼進行「自我營銷」的
諸葛亮實際上出身並不好,若不進行「自我營銷」是很難被發覺出來的。常說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若諸葛亮這只千里馬不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恐怕是很難遇上劉備這樣一位伯樂的。而諸葛亮主要通過贏得名心與結識知名地方人士來進行"自我營銷」。
諸葛亮,是山東琅琊人,從小跟著叔父長大。叔父為規避北方戰禍,帶著諸葛亮來到荊州,就得到了荊州牧劉表的支持。諸葛亮也算是一方名士,但他早年的生活是很苦的,出身不好,父母雙雙離世。但他的志向卻非常強大,立志要學管仲、樂毅,輔佐一代君主成就霸業。
而劉備得知諸葛亮,也正是經由徐庶推薦才得知,再有之後的三顧茅廬之說。正是諸葛亮這一層層的「營銷」才有了他軍師的稱號,若未一步步結識地方人士,打響自我名號,又怎會有人得知茅廬之中會有一個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