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篇星巴克國慶期間上海促銷策略的論文~1000字~急
策略一:出位創意 烘托節日氛圍
節日是動感的日子,歡樂的日子,捕捉人們的節日消費心理,寓動於樂,寓樂於銷,製造熱點,最終實現節日營銷。針對不同節日,塑造不同活動主題,把最多顧客吸引到自己的櫃台前,營造現場氣氛,實現節日銷售目的。如去年端午節,在賣場把超市的堆頭設計成龍舟的形狀,龍舟上既可擺放XX真空粽子,又可擺放宣傳端午的物料,在現場營造出一個濃厚的端午節氣氛。而贈送香包,開展端午文化大賽的民俗表演更增強了節日熱鬧氛圍,激發了眾多消費者主動參與活動的意識。
策略三:互動營銷 增強品牌親和力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消費者的需求開始由大眾消費逐漸向個性消費轉變,定製營銷和個性服務成為新的需求熱點,商家如能把握好這一趨勢,做活節日市場也就不是難事了。去年端午期間,我們在長沙開展的「來料加工??教你包XX粽子」就頗受消費者親睞,我們的女工展示的包粽子絕活讓那些都市裡的家庭主婦看得嘖嘖稱贊,現場的銷售也是一片火爆。而賣場,更是節日營銷的主角,深圳沃爾瑪曾開辟先例,讓顧客自己設計禮籃或提供不同型號的禮籃,由顧客挑選禮品,不限數量、品種、金額,既可迎合不同的消費需求,又可充分掌握價格尺度。此法一經推出便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不僅大大增加了生鮮部的利潤,也促進了其它部門的銷售。
策略四:差異促銷 激發售賣潛力
節日營銷主角就是「價格戰」,廣告戰、促銷戰均是圍繞價格戰展開。能否搞好價格戰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許多商家僵化地認為節日就是降價多銷,其實這種做法就落進了促銷地誤區,結果往往是賠錢還吆喝。作為節日營銷的慣用方法,諸如「全場特價」、「買幾送幾」的煽情廣告已司空見慣,千篇一律,對消費者的影響效果不大。因此,如果真要特價也要處理得當,講究點創意和藝術,這其中「梯子價格」就足以堪道。我們在農歷的冬至節,策劃的梯子價格銷售就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們拿出450克XX香菇鮮肉水餃、面點做促銷,在促銷台上只標明價格、售賣時間和「數量有限,售完為止」字樣吸引消費者。具體做法是在距冬至18天按全價銷售,從倒數第15天到10天降價25%,倒數第10天到第7天降價35%。倒數第7天到第3天降價50%,倒數第3天到冬至,如仍未售完,贈送給送老人、兒童福利院。之所以敢採用此法,原因就是消費者都存在這樣的心理:「我今天不買,明天就會被他人買走,還是先下手為強。」事實上,許多產品往往在第二時段或經降價就被顧客買走的。因此梯子價格既激活超市人氣,又延長節日效應,於前於後拉動產品銷售的黃金期。
B. 急急急、、、、、星巴克營銷組合的啟示
解開星巴克經驗之謎:7P營銷組合+顧客經驗模式
成長背景
……輕柔的音樂聲中,飄來陣陣地咖啡香味。阿拉伯風味的摩卡(Mocha)?或是義大利的卡布其諾(Cappuccino)?顧客喝著一杯杯香醇的爪哇咖啡,或沉思、或看書、或談天……這就是星巴克咖啡店的寫照,地點可能是紐約或維也納,也可能在上海或台北。今天,更有可能從北京到倫敦,或從上海到紐約,它無所不在,因為星巴克這位咖啡巨人的觸角,正伸向世界各地快速地蔓延著……
無論何時何地,星巴克每開一家店,總是帶給新顧客一些驚奇。總部設於美國西雅圖和華盛頓,海外擴店出奇的成功,占星巴克總店數的20%。國際業務始於1996年,在日本東京開出星巴克海外店第一家,隨後延伸至整個亞洲的13個區域市場。1998年,星巴克並掉了英國的「西雅圖咖啡公司」,並接收了該公司的60家店,現已擴增至300家。今天,星巴克在北美、歐洲、中東及太平洋地區的總店數已超過5000家以上。
星巴克於1971年在美國西雅圖海岸邊開出全球的第一家店,創始人將品牌命名為「星巴克」,構想來自於梅爾維利(Melville)的古典小說,小說中敘述著紅海及咖啡商人浪漫的海上冒險故事,今天的星巴克則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詮釋咖啡的浪漫。
「星巴克經驗」
星巴克國際業務總經理馬斯蘭(Maslen)表示:「星巴克是一次開一店,顧客是一次喝一杯,我們不做粗製濫造的批發生意,我們追求的是「重復購買」和「忠誠度」。因此,我們幾乎不打廣告或從事傳統的營銷活動,我們靠的是「顧客經驗」及其所衍生的忠誠度。」
據筆者的了解,星巴克的定位是「介於顧客家中和辦公室之間的休憩場所,並提供完全放鬆的氣氛及優質咖啡」。此外,星巴克亦供應外帶服務,讓顧客也能將咖啡、點心帶回家或辦公室食用。它的店格和服務正是所謂的「星巴克經驗」,就像神仙頭頂上那一圈難以捉摸的光環,所有競爭對手都想學習模仿,卻怎幺學也學不來。要學一個品牌的表面功夫,如外觀、店的感覺,都不困難,但要超越品牌過去所積累的內在經驗與價值,卻非易事。最重要的是顧客心中對店的喜好度及其所引發的聯想,一種無法解釋清楚的「親和力」,換言之,星巴克似乎是一個令人不得不去接近它的品牌。星巴克在不同的國家裡,可能會出現些微的差異,但大體上是一致的,例如:在東京、維也納、或雪梨,無論是咖啡產品組合,或是其它飲品,星巴克所提供的服務,基本上差別不大。典型的星巴克產品組合約有20~25種咖啡,每種咖啡都賦以誘人的名稱,如:巴西伊波尼瑪.波本咖啡、可摩多.龍調合咖啡等等。產品來源則由盛產阿拉伯高級咖啡豆的原產地進口,如:拉丁美洲、非洲和印度尼西亞。店內亦提供各種不同的高檔調合咖啡、茶飲料和點心,如:法布奇諾咖啡、大佐茶等。
盡管星巴克店內賣的是上好咖啡,但它的核心價值並非咖啡本身,而是跨越咖啡以外的無形附加價值-「顧客在店內飲用咖啡的經驗」。星巴克的成功,促使競爭對手紛紛起而模仿所謂的「星巴克經驗」,特別是400年前即已存在著咖啡館的歐洲,約在三年前開始颳起了一陣星巴克旋風,所到之處,坐無虛席。星巴克初入英國時,立刻在平靜的市場上掀起軒然大波,迫使當時的龍頭老大科斯達咖啡連鎖(CostaCoffee)加快市區地段展店的速度,以防堵星巴克旋風的擴散。
開店地點亦是決勝關鍵之一
星巴克不敗的秘方雖是「顧客經驗」和「忠誠度」,但開店地點的選擇也是決勝千里的關鍵,因為人們絕不可能經常光顧一家「方便性」不足或太遠的咖啡店。例如:星巴克在維也納的店,設於市中心老區,隔鄰即為聞名全國的歌劇院;在東京則設於最精華熱鬧的銀座區,現在該區已有14家店;在上海只要是最繁華的地段,就能找到星巴克的影子。美國達特茂茲商學院教授卡文.凱勒(KevinKeller),曾於90年代中期擔任星巴克的顧問,他評論道:「選對開店地點是星巴克成功的關鍵之一。在澳洲,他們採用的策略跟在美國如出一轍,而且十分成功,也就是在市區精華地段密集展店,直至毫無空間讓競爭者介入」。
此外,星巴克的全球品牌化擴張策略,則以合作方式為擴店基礎,如非直營或特許加盟者,即與當地的零售商合資展店。由於星巴克的全球性品牌背景特殊,無論到哪個國家或區域市場,往往都能吸引到當地最有實力、且能凝聚共識的合作夥伴。例如:在瑞士、奧地利和亞培提特集團(AppetitGroup)合作,在以色列和德雷克集團(DelekGroup),在韓國和興思格百貨集團(ShinsegaeGroup)、在台灣和統一企業集團(PresidentEnterpriseGroup)合作。不管星巴克的合作夥伴是誰,每位店經理都必須接受為期13周的專業訓練。大家應該都很清楚,學習倒杯咖啡何須花13個星期?但要徹底了解一個品牌的成長文化和內在個性,花上13周的時間,一點也不過份。
「顧客經驗」以外的「經驗」
或許星巴克積累品牌資產的方式,還不光只是「星巴克經驗」而已,星巴克贊助社區公益活動不遺餘力。在美國,「星巴克基金會」贊助文盲、學前兒童教育、防治愛滋研究、環境保護等活動,在菲律賓建立學校協助貧寒失學兒童,在韓國成立孤兒院收容被遺棄嬰兒。在紐西蘭則推行「伸出您的手」為主題之活動,允許店內員工上班時,撥出時間從事社會公益活動。其實,熱心參與這一切公益活動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公司最高管理層的大力支持,星巴克總裁何華德.修茲(HowardSchultz)在他的著書「將您的心倒入杯里」曾如此的描述:「星巴克經驗引領著我們的心和精神與顧客一起向前成長,並創造利潤」。
事實上,除了「顧客經驗」之外,每位營銷人應該都知道,一個品牌絕不可能在真空的狀態下擴張,它必須在大眾文化里頭生根,這就是廣告與品牌化之間的不同點,廣告抓住目光,品牌活動抓住人心。
解開「星巴克經驗」之迷
今天,筆者深信,沒有人會對星巴克的成功提出質疑,它在全球擁有5000家以上的店,以優異的定位「現代人的第三度空間」——也就是介於顧客家中和辦公室之間的休憩場所,提供優質咖啡和其它服務,創造了「現代的時尚咖啡文化」,持續在世界各地擴張它的「咖啡王國」版圖。
大家所熟知的星巴克成功因素很多,如:傑出的定位策略、正確的全球擴店策略、產品組合、開店地點選擇、顧客經驗、顧客忠誠度、企業公益活動……。但大家是否注意到星巴克特別強調的、也是最引以為豪的是什幺?沒別的,是一向被星巴克奉為圭臬的「顧客經驗」!在這里,筆者以營銷學家布姆斯與畢特那(BoomsandBitner)的「7P營銷組合」及「顧客經驗模式」為理論基礎,為大家勾勒出星巴克的成功模式,並深入解析所謂的「星巴克經驗」是否真的那幺無懈可擊?同時也為零售業者和營銷人提供一個診斷「顧客經驗」的參考或研究模式。
☆圖1:星巴克的成功模式–定位和7P營銷組合
從上圖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星巴克的成功模式,主要有兩個重點,第一是它的定位策略,根據定位去選擇最適合展店的地點;第二是7P營銷組合策略,透過它去創造顧客經驗,形成了一種現代的時尚咖啡文化,最後產生顧客忠誠度和重復入店購買。
大家一定覺得奇怪,為什幺不是4P,而是7P?因為傳統的4P已不足以解決現代服務業的營銷問題,如:零售營銷。7P則加上了另外的新3P:人員、服務過程、服務環境。「顧客經驗」所產生的偏好度是正面的或負面的,新3P扮演了直接影響的角色。
☆顧客經驗模式
盡管星巴克所標榜的「顧客經驗」為它在全球市場上攻城略地,無往不利,但這一套營銷哲學引用到中國市場,真的毫無瑕疵?現在請大家看看筆者於8月21日中午(周六),親自前往上海徐匯區的一家星巴克所做的觀察研究結果(請參閱圖2),雖然這只是單店的觀察研究,並不足以代表上海,甚或代表所有的星巴克,至少筆者個人認為,這項研究透露了一項訊息:「星巴克的顧客經驗哲學,固然是值得學習的成功典範,仍不免有些漏洞需要改善,否則不但建立忠城度會有問題,恐怕有些顧客也將因而流失。」例如:排隊時間過長、座位緊張找不到位子可坐。
假如換成是你親自去體驗所謂的「星巴克經驗」,相信也會提出相同的質疑:「為什幺要等這幺久?」「為什幺沒位置坐?」「為什幺服務員老擺著一幅苦瓜臉?」
顧客經驗是決勝關健
「顧客經驗」和「7P營銷組合」是現代零售營銷的全球性趨勢,星巴克因而發展成5000家店以上的世界級連鎖集團,但其奉為聖經般的「顧客經驗」,執行起來仍有許多改善的空間,並不似我們想像中那般神奇地擁有金剛不壞之身。
星巴克的致命罩門在哪裡呢?你的機會又在哪裡?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謎底吧!
星巴克的定位是「現代都會上班族的第三度空間」,也就是「介於顧客家中和辦公室之間的休憩場所,提供優質咖啡及其它服務。」它的罩門在於「顧客經驗」出現漏洞,如:「生意太好」、「顧客排隊等候的時候太長」、「經常找不到位置坐」。這提供了我們一個絕佳的機會點和切入空間,為什幺?因為喝咖啡已成為現代都會人的時尚文化,咖啡人口只會愈來愈多,才會造成到星巴克消費卻沒位置坐的現象。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定位是「現代都會上班族第三度空間的另一個選擇」,再告訴消費者,到你的店如等候時間超過5分鍾、或沒位置坐,咖啡免費。大家可以仔細思考一下,你有沒有機會出線?
就策略面而言,這是標準的「老二策略」,沒別的訣竅,緊咬住星巴克不放,你上山我跟著上山,你下海我也跟著下海,市場你吃五、六分,我少不得也要吃個四、五分,就像百事可樂咬住可口可樂的道理一樣。星巴克會眼睜睜地坐視不管嗎?當然不會,它只消採取和美國一樣的策略,加速開店,壓縮競爭者的空間,即可解決當前、也是未來的問題與威脅。
反觀目前在國內走紅的上島咖啡、兩岸咖啡又如何呢?它們的顧客經驗、咖啡文化又在哪裡?市場和消費趨勢每天都在變化,未來如不能發展出獨特的、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定位策略」和「7P營銷組合」,並為自己創造出所謂的「上島經驗」或「兩岸經驗」,眼前所建立的一點基業,恐怕到了將來,都只是曇花一現的結局,更別談站上國際舞台和星巴克一決高下了。
平心而論,不管是顧客經驗,或是7P營銷組合,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C. 星巴克的營銷策略。
我是開發的
星巴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