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柯達公司的產品策略
1) 柯達公司的網路產品為網上相冊,網路沖印
產品的五個層次是:核心產品,一般產品,期望產品,附加產品,潛在產品
2)確立品牌核心價值,為品牌注入新元素,重新定位,讓產品隨著時代改變而改變
『貳』 柯達公司堅持的是什麼市場營銷觀念
我就漸漸的什麼也市場一下觀展,我認為他堅持的是一些正常的市場相關的。
『叄』 柯達公司在中國的成功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
美國膠卷業巨頭伊士曼·柯達公司( Eastmn Kodak Co., Ek)認為,現在,中國是該公司膠卷產品的第二回大銷售市場,銷售規答模僅次於美國,公司在這里的銷售增速是其主要市場中最快的。
1998年,柯達在中國開設製造廠的時候下了相當大的賭注,當時它耗次10億美元以上接收了三家負債累累的國有企業以及它們的許多員工。作為回報,中國政府在4年裡禁止其它外國投資者在中國設立新的膠卷工廠。這次豪賭幫助柯達大步超越了包括富士膠卷(Fuji)在內的其他競爭對手。柯達在1994年剛進入中國市場時該市場中僅列第四位。富士膠卷如今仍依造進口來給自己的店鋪供貨。根據最近中國中央電視台(China Central Television)所做的一次調查顯示,目前,富士膠卷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已縮水至25%,而柯達則達到了63%。其他一些膠卷廠商則在竭力爭奪乘餘12%的佔有率。最近,柯達表示將在全球范圍內削減1,700個職位,並把它大部分的一次性相機生產業務轉移到中國,生產的產品同時銷往國內外市場。
『肆』 柯達公司戰略使命發生了哪些變化
在中國:
柯達以前是以零利潤甚至負利潤打壓國內同行,然後吃掉了他們。
大打政府牌。打跑了日本富士,吃掉了中國膠卷老品牌樂凱(樂凱是國企。成立於1958 年7月1日,是國務院國資委出資的166家大型國有企業之一)。成了中國膠卷,相紙的壟斷龍頭企業。
現在他老大,其他的都趴了,好幾年前就聽說柯達要全面漲價,也確實就在那個時候漲了,不到一年就把以前虧的錢全部賺回來了!
這都過去好幾年了,錢也賺夠了,地位也現在穩定了。
現在柯達在中國的戰略使命就是保住壟斷的地位。
如果保不了,那第二也行。
------
我們一直都在努力
『伍』 柯達公司是由於什麼樣的原因而一定要進入中國市場
柯達公司曾經是全球最大的膠片生產企業,在中國,像上海和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對高科技產品有無比濃厚的興趣。這兩個城市的居民電話普及率高,說明了該市場對先進技術的接受能力及強,柯達公司目前已將它們列入和香港一樣的,運用與相類似的市場推廣策略,中國必然是它要進入的市場。
柯達在中國市場的基本目標,是保持其在專業,醫療產品上的絕對優勢,力爭在民用產品上打敗富士,以達到對中國市場的佔領。在銷售渠道策略上,柯達在多數產品上都採用垂直型營銷系統,其中較突出的特點是採用較短的銷售渠道:中國設廠——區域分銷——零售商。
柯達一直想在中國直設廠,到1997年5月份,柯達已先後兼並了汕頭公元膠卷廠和福建福達膠卷廠,從而直接在中國生產膠卷。這樣,膠卷從出廠到到達最終消費者,經過的渠道很短。而在渠道寬度上,柯達選擇的經銷商數量並不多,其特點是經銷商專業化,不同類型的產品由不同專業公司代理。在廣州,柯達的民用、專業、磁記錄和醫療產品分別由相關行業專業性很強的公司代理。而在民用產品零售點上,則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柯達專賣店,一是百貨大樓的攝影器材部。
柯達在中國的很多大城市直接設立辦事處,辦事處市場部按不同產品設立不同產品部,負責所在區城的產品相關工作。辦事處與投入了很多的人力、財力,物力,柯達很多專賣店的位置選擇在一個城市中的黃金地段。例如,廣州的世貿中心附近、中信大廈、天河城,深圳的地王大廈,都有柯達的專賣店,外觀華麗,給人以大公司的形象感。總體上,從產品出廠到到達最終消費者,或者說在整個市場後勤管理上,柯達公司都進行了有效的管理。
『陸』 柯達公司市場戰略及失敗原因
首先數碼相機就是柯達發明的. 擁有很多數碼成像方面的專利.但柯達公司全力推膠卷技術.(膠卷技術全球絕對第一.給柯達公司帶來了超額利潤).所以本身只把數碼成像技術當成儲備技術.
反之日系相機廠商在膠卷市場拼不過柯達.則看重數碼成像技術全力以赴.日系相機廠商在研發上下了苦功夫.佳能的鏡頭防抖技術. 科美的CCD防抖.(科美後來被索尼收購)尼康的同底疊加技術等.終於超過柯達.
另一點日系相機手感很好.設計的按鍵很科學.使用特別方便.
柯達的畫質很好.但是使用不太方便.按鍵設計的不科學
『柒』 柯達公司生產膠卷而卻率先開發出售相機的經營戰略能給企業營銷帶來什麼啟發
目的是擴大市場影響力、豐富產品線,利用高關聯度產品來優化現有產品。簡單說就是柯達做膠卷的,做相機能讓更多人參與到攝影中來,無形中提高膠卷的銷量,同時利用對相機的研發和生產,來研究攝影中對膠卷的需求,反過來優化和改進自己的膠卷。就好像引擎公司一定具有生產汽車的能力,但汽車廠家不一定有引擎生產能力。引擎公司通過生產汽車或合作研發來擴大影響力,反過積累相關的數據來對引擎產品進行優化。
同樣的例子還有好多,比如索尼早年是做WORKMAN播放器的,為了擴大市場,索尼開始做唱片公司,開始做錄音,反過來又促進拳頭產品WORKMAN的產品優化,形成產業鏈,最終通過音頻延展到視頻,從電子廠變成唱片公司、電影公司、游戲娛樂公司、電視公司、音響公司等等,硬體公司變為娛樂內容一體化供應商,本質上還是從最基礎的音頻進行相關性延展的,所以索尼有電視機錄像機音響,但索尼從來不做空調、冰箱、洗衣機這些與最核心的(音頻娛樂所延展出來的)娛樂無關的產品。在這里索尼的影像部門跟柯達很像,索尼最早實現CMOS的低成本生產,所以一方面它義無反顧的收購美能達相機部門,開始生產數碼相機,一方面大量出售成品CMOS,對比同樣是采購索尼CMOS的企業,卻只有索尼能把A7R2的解析度做到4000萬以上,反過來就是索尼CMOS強大性能活生生的廣告,直接奠定索尼CMOS全球市佔率35%的地位,這是整體戰略上的相輔相成。
再看華為也是個典型案例,做交換機、大型通訊設備的企業,所以華為延伸到手機領域,包含路由器手機這些本質上都沒有脫離華為的核心競爭力,而手機、家用路由這些對它的核心領域——數據交換機有著補充、優化、擴大影響、拓展市場的幫助。
微軟、蘋果也是一樣的,從電腦公司延展到智能科技,也是通過自身優勢的相關性進行延展,反過來開辟出更多的市場。
這些案例對於企業的啟發,並不是營銷方面的,營銷盤子太小裝不下,而是整個企業戰略布局的緯度,涉及到供應鏈、物流、研發、生產、品控等等環節,這些解決之後最後才到營銷。這裡面涉及兩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企業的核心能力,第二個是核心能力的相關性延展。在個別時候不一定準確,但大部分時候仍舊起決定性作用。諾基亞從木材公司轉為通訊公司的案例只有一個,但作為通訊公司的諾基亞,從始至今都沒脫離核心能力和相關性延展的范疇,都是在通訊領域摸爬滾打,當年諾基亞手機積累下的專利,反過來就是現在諾基亞微型基站全球第一的有力支撐。
所以從營銷角度看這個問題,視野太小,從公司整體戰略來看這個問題才能有清晰的認知。
『捌』 柯達的發展歷程
1880年,當時還是銀行職員的喬治伊士曼開始利用自己發明的專利技術批量生產攝影干版,這就是伊士曼柯達公司的前身。伊士曼在干版生意上大獲成功,翌年與商人斯特朗合夥成立了伊士曼干版公司。
1881年末,伊士曼從羅切斯特儲蓄銀行辭職,投入全部精力經營自己的新公司,同時繼續研究簡化攝影術的方法。
1883年,伊士曼發明了膠卷,攝影行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1892年,更名為伊士曼柯達公司。
1896年,柯達公司成為在希臘雅典舉行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要贊助商。
截至1900年,柯達的銷售網路已經遍布法國、德國、義大利和其它歐洲國家。此外,日本的銷售辦事處已經在籌劃之中,而加拿大的生產廠隨著加拿大柯達有限公司的成立也已經開始動工建設。今天,柯達的生產廠遍及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國、法國、德國、印度、中國和美國。同時,柯達產品通過世界各地的子公司銷往150多個國家。
1981年 柯達(中國)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辦事處。
1986年1月9日,柯達輸掉了與寶利來(Polaroid)的專利官司,因此退出了即時拍相機行業。
1994年 柯達快速彩色沖印店進入中國市場,目前已發展到8,000多家。
1995年 柯達電子(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並於次年投產。柯達影像器材(上海)有限公司亦隨之成立。
1996年 台灣保勝光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進一步研製光學產品。
1998年 柯達承諾投資十二億美元用以全面提升中國感光行業,柯達(中國)股份有限公司及柯達(無錫)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同年6月,柯達廈門海滄生產基地破土動工,建造柯達在亞洲最大的感光產品生產基地。
2000年 柯達(無錫)股份有限公司套葯廠榮獲ISO9002認證,並於同年獲得ISO14001國際環保認證,確認了柯達在無錫環境保護設施方面,超過900萬人民幣投資的價值柯達(中國)股份有限公司汕頭廠榮獲ISO14001國際環保認證。
2000年6月 柯達廈門海滄工廠正式投產,生 產世界一流的彩色膠卷和相紙。
2000年7月 柯達(廈門)有限公司成立,生產一次性相機。
2001年 柯達開設柯達數碼影像快速彩色店,為用戶提供全面的數碼影像服務。
2001年2月 柯達與上海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上海達海照相機有限公司,生產傳統照相機。上海達海照相機有限公司生產的EasyShare系列相機隆重面市。
2001年9月 上海達海照相機有限公司增資,柯達正式啟動在華第一個數碼相機生產項目。
2004年1月13日,柯達宣布將停止在美國、加拿大和西歐生產傳統膠片相機。
2004年底,柯達將停止製造使用Advanced Photo System和35mm膠片的相機。膠片的生產還將繼續。
『玖』 如何從營銷環境和市場機會分析百年老店柯達的落敗
銷環節的市場分起來的百年老店,一定要經營好,不然落敗。
『拾』 伊斯曼柯達公司的發展歷程
一、起步時期(1888年~1894年)
這一時期的柯達相機處於小型普及化設計嘗試時期,特徵是所用膠卷沒有規格化編號。
(1)世界上最早專門使用膠卷的相機——「TheKodak」
提起柯達膠卷,幾乎無人不知,然而,「柯達」卻是第一架由美國伊斯曼干版和膠片公司(EastmanDry Plate & Film Co.)製造的專門使用膠卷的相機名稱,也是該公司製造的第一架相機,是柯達相機的鼻祖。
一百一十年前,在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Rochester)市,有一位用濕版法攝影的年輕人喬治-伊斯曼(GeorgeEastman,1854~1932),他對當時不夠完善的、最早由英國醫生兼攝影愛好者R-L-馬多克斯(RichardLeachMaddox,1816~1902)發明的鹵化銀明膠乳劑技術進行了兩年多的實用與研究後,取得了很大進展,並於1880年注冊了伊斯曼干版公司。1884年,伊斯曼公司生產了用於大型座機的伊斯曼-沃克(Eastman-Walker)膠片盒,內裝一卷紙基明膠乳劑膠卷,拍攝、沖洗之後,用油塗在紙基上,紙基會變得透明,才能用於印製照片。1885年,伊斯曼公司研製生產了紙基剝膜膠卷,在膠卷沖洗過程中,明膠乳劑從紙基上移到玻璃等透明材料上,以印製照片。這種早期伊斯曼膠卷沖印起來雖比濕版法容易了很多,但與後來的膠卷沖印相比,仍頗為費事。但如果能將感光明膠乳劑塗覆在極薄的可捲曲的透明材料上,則通過很簡單的工藝就能得到高素質照片,這一設想是由美國一位牧師出身的漢尼巴爾-古德溫(Rev.HannibalGoodwin,1822~1900)最早提出來的,當時這種透明材料叫「帕克賽恩」(Parkesine),是一種硝化纖維。1888年企業家J-W-海厄特果然生產出了只有0.254mm厚的透明硝化纖維塑料片材,海厄特將其商品名定為「賽璐珞」(Celluloid),這是一個生造詞。同年,伊斯曼公司開始採用賽璐珞作為片基,試制出了新型賽璐珞透明片基膠卷,使該公司成為世界首家商業化生產賽璐珞膠卷的公司。後來這種片基到了20世紀50年代後才被新的醋酸纖維、滌綸等透明片材取代。
伊斯曼公司為了盡快推廣和普及新型膠片,於1888年研製生產了首架只使用膠卷的方箱式相機,喬治-伊斯曼也費盡心思生造了簡短的英文「TheKodak」作為該相機的名稱。從此以後,「柯達」就被作為該公司絕大多數產品的商標而彪炳史冊,伊斯曼公司也更名為伊斯曼-柯達公司(EastmanKodak Co.)。
「TheKodak」相機快門是圓筒式的,只有一擋快門時間約1/25秒。57.2mmF9鏡頭,固定焦點設計,利用超焦距原理,可使6英尺(約1.8米)或稍遠一些的景物成像清晰。內裝直徑為2.5英寸(63.5mm)膠卷,可拍100幅像場為圓形的照片。由於當時膠卷的感光度較低,這架相機上的曝光組合設計只適宜在陽光下拍攝。初期的「TheKodak」售價25美元,加上操作簡單,受到了世界各地攝影人士的普遍歡迎。
由於當時的膠卷還不像今天使用的膠卷那樣附有黑紙(120膠卷)或裝在暗盒中(135膠卷),用戶自己不能更換,故當用「TheKodak」拍完底片後,須連相機一起再寄回伊斯曼工廠,並花上10美元,由工廠為用戶沖洗、印製照片並裝幀,再把相機裝入新膠卷後連同照片寄給用戶。伊斯曼-柯達公司當時把這種服務稱為「您來按快門,其餘由我來做」,吸引了大批攝影愛好者,促進了柯達膠卷的銷售。這種以相機生產帶動膠卷銷售的思想,從這時就開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柯達公司為紀念「TheKodak」問世一百周年,特地推出一架該機的陳列復製品(圖1和實拍照片,圖中人物為喬治-伊斯曼),紀念柯達在相機製造及銀鹽膠卷生產領域的百年輝煌。
(2)柯達3號矩形片幅相機
繼「TheKodak」之後,1889年,柯達又推出「柯達2號」,同年推出的「柯達3號」相機將其所攝片幅設計成105×80mm的矩形,機身上的反射式取景器也改成與片幅相匹配的矩形框,並裝有橫、豎兩個取景器以方便拍照,可拍矩形畫面,外形仍沿用了方箱式。柯達3號相機奠定了柯達方箱相機的基本設計模式,此後推出的後續機型都遵循了這種基本設計。
(3)可在日光下更換膠卷的「柯達A、B、C」型相機
1891年,柯達發布了可在日光下更換膠卷的方箱式相機「柯達A、B、C」,並在相機上標示有Daylight(日光)字樣。柯達A、B、C型相機分為普通型和日光型,普通型還需要在暗室換裝底片,日光型可在明室中操作,其各型尺寸如下:A型2.75×3.25英寸,B型3.5×4英寸,C型4×5英寸。
二、發展時期(1895年~1930年)
這一時期是柯達方箱式相機大發展並帶動膠卷銷售取得空前市場回報的時期,形成了柯達布朗尼系列;同時,為了進一步縮小相機體積,又推出使用膠卷的折疊相機,形成「FoldingPocketKodaks」系列等。同時,柯達公司還採用了幾項新技術用於相機設計,如「靜電書寫後背」等。並且,這一時期柯達配合相機生產還推出了從101-130號共30種不同規格的膠卷,其中包括今天還在使用的120膠卷。
(1)使用襯紙膠卷、設計有紅窗計數裝置的「柯達牛眼(Bull'sEye)No.2」相機
使用柯達膠卷的方箱式相機受到市場普遍歡迎,引起了其他相機製造商紛起效尤,競相向市場推出類似的方箱相機,這其中最匠心獨具的要數美國人透納設計的牛眼方箱相機了。這種新型透納相機,是把膠卷與黑色的帶有數字的襯紙卷在一起,相機上設計有一類似牛眼大小的紅窗,從中可以看到膠卷襯紙上的數字,知道已拍攝的膠卷張數。由於「黑紙」的保護作用,可以在白天光線下十分方便的裝取膠卷。柯達公司很看好透納的新設計,於1895年將他這一專利連同其公司一並買下,以柯達公司名義,推出了這款柯達牛眼No.2相機,見圖2。
(2)柯達公司首架使用膠卷的折疊相機——No.4Cartridge(膠卷4號)
這架折疊相機採用104膠卷,拍120.7×95.8mm片幅照片。機身上左、右有兩個取景器,橫拍、豎拍都十分方便。該機1897年問世,採用了B,T,1/100~1/25秒快門時間設計,3組3片結構的柯達正光鏡頭(KodakAnastigmat),或有的也用快直鏡頭(RapidRectilinear)。從加工工藝上看,已有長足進步,見圖5。
在No.4Cartridge的基礎上,柯達於1898年推出了「Folding PocketKodak」(折疊輕便式柯達),這是這一系列的首架機型,柯達配合該機推出了105膠卷,用此膠卷可拍57.2×82.6mm片幅照片,參見圖6。
(3)柯達生產的搖頭全景相機(Kodak PanoramNo.4)
柯達全景相機共分6種,4號(No.4)機共分A、B、C、D四種型號,鏡頭大多為新月型和快直鏡頭120mmf/10,使用103號膠卷,片幅為89×305mm(1899~1924年生產)。4號機是柯達公司最早的全景相機,也是早期全景相機中的代表機型之一。其鏡頭可向右轉動142o,機頂部凸起為取景器,不用時鏡頭被一可開合的鏡頭蓋保護著,整機外觀呈方箱狀,用膠卷可拍88×304mm照片4張,首架機型於1899年推出,參見圖11。圖12是1903年推出的改進型號。其共同特徵是機械儲能發條驅動鏡頭轉動,有1/25秒、1/100秒兩擋快門時間,鏡頭由2片鏡片組成,恆定F8光圈。另外,1號和3A號(見圖13)分別使用105膠卷和122膠卷,片幅為57.2×178mm和82.5×254mm,分別可拍6張和5張。
(4)柯達布朗尼兒童相機
普及方箱式相機的初步成功,使柯達決定把市場拓展到兒童用相機的更大的普及層面,創造一種既能吸引兒童又能吸引成人的相機。柯達公司首席相機設計師弗蘭克-布勞尼爾(FrankBrownel),設計了一架布朗尼(Brownie),於1900年推向市場。這架相機採用當時在美國等地十分流行的、由帕爾默-考克斯(PalmerCox)所作的插圖書中的童話人物「布朗尼」的名字,相機包裝盒及廣告宣傳畫上還印著布朗尼手拿「布朗尼」相機拍照的樣子,吸引廣大兒童購買。該機採用1/25秒簡單快門,單片新月型105mmf/11鏡頭,使用117膠卷拍57.2×57.2mm片幅6張照片,售價只有1美元,而配用的賽璐珞片基膠卷每卷只售15美分。由於其使用簡便、價格低廉,加上柯達廣告語「連孩子都會用」的宣傳推銷,當年即售出約25萬架,取得了極大成功,見圖14。
1901年,使用120膠卷的布朗尼2號(No.2Brownie)面世,1905年折疊式布朗尼(No.3 FoldingBrownie)面世,使用124膠卷拍82.6×108mm片幅。同年,使用125膠卷拍82.6×63.5mm片幅的布朗尼立體2號(No.2StereoBrownie)相機發表。1930年,身著藍、棕色彩裝外殼的兩種規格同一名稱的布朗尼Beau面世,鏡頭也改進為2片結構,優質的鏡頭和漂亮的外表,加上低廉的價格,暢銷一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布朗尼各種規格的相機先後生產銷售了60多年,直到1965年才停產。
(5)柯達格拉弗萊克斯新聞單反相機
早在1676年攝影術發明一個半世紀以前,單反結構已經用在取景繪畫暗箱中了。直到1880年前後,人們才提出了應用在相機上的多種方案。但設計最著名、最成功的,是當時設在美國紐約的福爾默-施溫(Folmer& SchwingMFG.)公司生產的格拉弗萊克斯(Graflex)單反相機。1905年,這家公司被柯達公司收購,從1905年到1923年間,以柯達公司名義推出了柯達格拉弗萊克斯新聞相機。這款相機有多種尺寸規格:3.25×4.25、4×5、5×7英寸的散頁片,又可使用專用膠卷盒裝上膠卷拍攝。快門時間有T,B,1/10~1/1000秒共用處擋,採用折疊式結構,高高豎起的可摺合式腰平取景器顯得十分引人注目,俗稱「大煙囪」。不過,由於早期的單反相機左、右取景相反,與其他機種相比較,拍新聞片優勢並不明顯,但用於人像攝影則是非常好的一種選擇,如大家熟悉的齊白石肖像,就是已故著名攝影家鄭景康用該相機拍攝的,參見圖16。40年代後期還生產過SpeedGraphic平視新聞相機,由於機件結實,成像極佳,但較笨重,在林哈夫Technita面世以前頗受專業攝影者的青睞。
(6)具有靜電書寫後背的柯達折疊相機No.1 AutographicKodak
1914年,柯達出巨資購買了蓋斯曼發明的一種靜電自動記錄技術專利,並應用在其相機設計上。這種設計是在相機機背上開一個矩形窗口,用相機附帶的靜電筆可以把拍攝數據記錄在膠片上。這應該說是現在相機數據後背的最早形態了。柯達在No.1AutographicKodak(柯達1號靜電自動記錄)相機上首次採用了這種技術。這架相機採用柯達3片結構的正光鏡頭,焦距為108mm,最大相對孔徑為1:7.7,採用9片可變銅質彩虹光圈,最小光圈值為F32;採用柯達滾珠軸承(BallBearing)葉片式快門,有T,B,1/10~1/100秒六擋快門時間,並有橫、豎三角架螺口,性能已較完善。同類型的還有1A號、1A號新型、3號、3A、3A特種相機、1A特種相機等,使用的膠卷有A112、A116、A118等。
(7)具有靜電自動書寫後背的柯達袖珍袋式折疊相機
1914年,柯達公司推出了進一步小型化設計的Vest PocketKodak(袖珍式柯達)折疊相機,也是首架使用127膠卷拍41.3×63.5mm片幅的相機,並在此基礎上加裝了靜電自動記錄裝置後背設計,於1915年推出了VestAutographicKodak(袖珍式自動靜電記錄柯達)折疊相機。這架相機仍採用了柯達於1909年研製應用的BallBearing葉片式快門,由於仍採用進一步使相機小型化的127膠卷,體積小巧,可裝入衣袋中,風行一時,推出後在短短兩三年間售出20多萬架。參見圖17a、b。
(8)首架設有聯動測距裝置的相機柯達3A AutographicSpecial
此前,相機上沒有與調焦聯動的測距裝置,專門使用膠卷的小型輕量化相機只能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進行目測調焦,必須依靠景深設計來實現較大范圍的景物清晰成像。1916年前後,柯達公司根據當時專用光學測距儀的原理,為3A相機設計了三影式聯動測距裝置,這是相機發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從此,沒有可換機背及反光式磨砂屏調焦的小型相機才得以發展成熟,才使後來平視旁軸取景測距相機系統作為一個獨立的相機機種,有了存在的空間和理由。由於有了聯動測距系統,柯達3AAutographicSpecial鏡頭的相對孔徑值達到了F4.5,這在當時亦是較大的設計了。參見圖18。
(9)柯達公司成立50周年紀念相機
1930年,柯達公司在紀念公司成立50周年之際,推出了這款伊斯曼周年紀念柯達相機,機身上有「FiftiethAnniversary of Kodak1880-1930」字樣,見圖19。該相機通過柯達公司在美國和加拿大各地的授權代理商,免費贈送給兩國當年滿12周歲的兒童,贈送數量達到55萬架以上。該相機的性能與柯達布朗尼以及同年推出的柯達-彩虹(Rainbow)及柯達-鷹眼(Hawk-Eye)相似。
三、成熟時期(1931年~1950年)
這一時期柯達公司除繼續推出普及型相機外,還推出了一系列中高檔相機。相機在製造材料上也出現兩極分化:普及型相機上首先採用了人工合成材料酚醛樹脂製造機身,中高級相機上摒棄木質材料,採用了金屬材料打造相機機身及零部件,加工工藝水平很高,有些產品還在德國產品之上。
(1)柯達生產的中高級雷丁那、雷丁特和雷根特相機
1934年,柯達推出了其首架135相機KodakRetina(柯達-雷丁那),當時屬中檔水平的相機;同年晚些時候,又發表了普及水平的KodakRetinette(柯達-雷丁特)135相機,它是折疊式中最小型的聯動測距相機。這兩款相機均出自德國納格(Nagel)工廠的納格博士之手,而該工廠早些時候已加盟柯達公司。納格-沃克博士工廠當時的相機產品在德國本土頗具影響。由於優秀的光學機械質量和加工工藝的精湛,才使得產品質量經久不衰。柯達公司在此基礎上,繼續生產製造普及型相機的同時,還生產了幾款中高級相機,以至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度成為同盟國中高檔相機的唯一供應商。
兩款柯達雷丁那、雷丁特相機形成的系列,其共同特徵是採用德國施耐德公司生產的4組6片蔡諾(Xenon)、3組3片瑞奧瑪(Reomar)等鏡頭,以及康般(Compur)、普朗特(Prontor)等中心葉片快門,光、機素質十分出色。
(2)普及相機中的精品——柯達Bantam Sepecial
1935年6月,柯達推出一種可拍24×40mm片幅的828膠卷,並設計製造了使用這種膠卷的首架柯達Bantam相機。Bantam的英文原意是「輕量級拳擊手」、「矮腳雞」(專供斗雞用的一種短腿雞種)。這個系列一直生產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約有15個機型:從機身材料上看有金屬、塑料兩種;採用的鏡頭有柯達正光、柯達愛克塔(Ektar)兩種鏡頭品牌;採用的快門絕大部分是康般快門,個別機型用德國潑朗特(Prontor)和柯達自製快門。而1936年7月推出的BantamSpecial則是這一普及系列唯一稱得上性能最高的精品機型。
(3)世界首架自動測光相機——柯達超級Six-20
柯達於1938年推出Six-20(使用620膠卷),是機械工藝上佳的折疊式相機,依筆者愚見,該機要好於早期的蔡司依康泰折疊相機(鏡頭除外)。
1938年,柯達公司推出了這款由硒光電池控制的世界首架自動曝光相機,柯達超級Six-20在廣告中美其名曰「會思考的相機」。與柯達超級Six-20匹配的是柯達發表的、可拍57.2×82.6mm片幅的620膠卷。參見圖23。該機採用100mmF3.5鏡頭,只生產了725架。
(4)柯達公司Medallist 120高級相機
Medallist英文意為「獲獎者」,該系列是柯達在追求拍6×9cm片幅相機小型化過程中新設計的機型。首架機型MedallistⅠ(使用620膠卷,拍6×9片幅,一卷可拍8張)於1941年推出,外形胖乎乎的,見圖24。該機採用柯達愛克塔100mmF3.5鏡頭,柯達自己製造的SupermaticNo.2快門,時間范圍T,B,1~1/400秒,是二戰時期最常用的高級新聞相機之一,一直生產到1946年。1946年又推出改進的MedallistⅡ型,為當時新聞記者常用的相機之一,參見圖25。
(5)可交換後背的高級柯達相機愛克塔(Ektar)
1941年,柯達發表了被許多相機鑒賞家認為是最高級的柯達機械相機愛克塔,首創135相機可更換背部片盒設計。這種設計在後來80年代初德國羅萊公司在新加坡工廠生產的羅萊弗萊克斯SL2000F135單反相機上還有進一步發展、應用。愛克塔上另一項技術創新是50~254mm變焦取景器,不但可與該機同時推出的6種可更換鏡頭視場匹配而且還可匹配進一步開發其它焦距段的鏡頭,其聯動測距、取景系統復雜而精密。可接卸的機背片盒設計,在日光下能迅速更換。被相機鑒賞家公認其同類性能、設計超越了萊卡相機。
(6)柯達袖珍普及型名品柯達35相機
此期間,柯達公司還於1934年推出了迷你布朗尼相機,於1938年推出了柯達35相機,1948年推出了柯達Reflex雙反相機等普及機型。其中1941年生產的柯達35(使用135膠卷)相機,首開小型化金屬結構普及型相機設計先河。該機採用柯達35mmF4.5鏡頭,中心葉片快門,快門時間B,T,1/25~1/200秒。該機快門釋放鈕位於鏡頭上,鏡頭正面左側齒輪為調焦輪,該機採用銅、鋁合金製造,結實耐用,售價便宜(不同機型約在20~35美元左右),像質也不錯。特別是調焦齒輪隨取景器上下影像截影重合標尺,有4、5、6、8、15、25、50英尺7級階段,參見圖27。
四、小型化時期(1951年~1988年)
由於戰後德國在高級相機生產方面逐漸恢復生氣,所以50年代以後柯達公司調整產品生產戰略,秉承傳統的以相機促進膠卷銷售的策略,大量生產了普及型低價135相機;同時,還突破135膠片流行片幅的限制,開發使用126膠卷的普及相機,以及為適用大眾方便攜帶的超小型膠片110、Disc(碟式)及其人工合成塑料相機。
(1)柯達中片幅相機的小型化產物Instama 100
1952年,柯達發表了測距式135平視取景相機Signet35;1959年,柯達發表了內置測光表、拍攝時可自動設定光圈的Automatic35。1954年還發表了柯達立體攝影小型化相機。據有關資料,柯達公司至50年代末,共生產了20多種普及135相機,大大推動了用35mm膠片的大眾化攝影消費。
(2)追求普及相機超小型化的突破性設計Pocket20及其一族
20世紀70年代,膠片解析度的進一步提高,為柯達公司追求相機超小型化打下了基礎。1972年,為滿足大眾化超小型相機要求,柯達公司推出了使用110膠卷(單齒孔,齒孔在兩個片幅之間)拍13×17mm片幅的Pocket20相機。此後又推出了Pocket 30、40、50、60及結構簡化的Pocket10。這些相機打破以往傳統相機的「T」形造型,而設計成長條立方體形狀,可方便插入襯衣口袋。鏡頭設計多採用單片光學樹脂鏡片,固定焦距,以及簡單1擋至4擋快門時間。
(3)柯達超薄型碟式膠片相機Disc 4000
1982年的PMA展會上,柯達公司首創了這種使用直徑為65mm圓盤型彩色HR膠片、旋轉拍成8×19mm畫面15張的超薄型碟式方形相機——Disc4000。該機採用3組4片結構的廣角鏡頭,有很高的解析度,具有自動曝光、自動閃光、自動旋轉進片等電子控制自動化功能,膠片裝在薄型塑料暗盒內,暗盒前方有曝光窗,平時有一個黑色塑料片遮擋。當暗盒裝入相機後,前面曝光窗會開啟;拍攝完畢後取出膠片暗盒時,曝光窗自動關閉。柯達此後又推出了Disc6000、8000等品種。
另外,柯達還推出VR-35系列袖珍相機(有K40、K80、K12、K14等不同機型)以及S系列的S-100EF、S-300MD、S-1100XL等。其中1989年面世的S1100XL採用了當時很先進的3束紅外線AF技術,該系列後來發展成90年代的柯達star、starzoom、Cameo中、低檔135定焦、變焦相機了。
今天的柯達公司,不僅是傳統銀鹽感光材料製造方面的巨頭,也是APS系統和數字影像系統設備硬體製造方面的先行者和主力軍之一。回顧柯達公司百年相機發展史,特別是相機產品與感光材料兩大主導產品形成的營銷組合及策略,應該會對我國相關企業有所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