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近代、現代都有哪些著名的商人,他們的經營之道分別是什麼
1.范蠡,人稱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因為善於聚財致富而又樂於施財濟眾,所以被世人奉為財神。
2.端木子貢,儒商鼻祖。春秋末期衛國人,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也是「孔門十哲」之一。子貢雖出儒門,卻懂經商之術。多年的經商活動使他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這為孔子與其門徒的周遊列國活動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保障,歷史上多用「端木遺風」來表經商致富之人,即源於此。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古代宗廟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來比喻有立朝執政才能的人)。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2. 中國古代10鍾經商方式
為了將遠行營商的經驗傳授給更多的人,專門的商業書出現了。其中既有方便商賈外出的《天下水陸路程》,也有內容詳細、適合士商使用的《士商類要》,還有如何培養學徒的訓練教材《生意世事初階》。 希望能幫到你
3. 中國古代商業的幾大要素
古代商業發展的原因 1.政治方面: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2.經濟方面: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國家政策:統治者相對寬松的政策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 4.交通: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5.金融:貨幣、金融機構的出現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二、中國古代商業 1、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由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商人。2、秦漢以來商業艱難發展:秦漢時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經商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不高。但還是有所發展,「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3、隋唐商業的發展:①邸店在各大商業城市不斷興辦,都市商業不斷發展;②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出現了草市。③出現了櫃坊和飛錢。櫃坊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飛錢類似後世的匯票;③城市繁榮:長安、洛陽、益州、揚州;④市場發展:城市中「市」( 商業區:長安有東市、西市)「坊」(住宅區)分開,商業受空間限制;⑤規定「日中為市」,商業受時間限制;⑥對外貿易: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唐設市舶使。4、宋元商業繁榮 ⑴表現:①城市繁榮,徹底打破「市」「坊」界限(這是隋唐城市和宋元城市的最大區別),「草市」比較普遍,商業活動不受空間限制;②出現了「早市」、「夜市」,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③商業交換品種迅速增加,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投向市場;④世界上最早紙幣交子出現並推廣;⑤出現娛樂場所:勾欄和瓦肆;⑥貿易發達:邊境貿易和海外貿易發達。
4. 中國古代營銷模式歸納總結
官營手工業:在冶金、制瓷、絲織等諸多行業中由官府經營,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領先內地位
私營手工業:容民間私人經營的作坊或工場,產品出售供民間消費
家庭手工業:一種家庭副業,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剩餘部分才拿到市場上出售
中國古代官營手工業、民間手工業並存。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主要生產武器等軍用品和供官府、貴族消費的生活用品。它憑借國家權力,擁有雄厚資金,征調優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產不計成本,利於細密分工和協作,利於手工業技藝的提高,產品大多非常精美。官營手工業代表著當時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直到明代前期為止,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著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
5. 中國古代商人的經營思想及興衰原因
兩個方面:
政治上:重農輕商便於統治,百姓固定,商人到處跑,不好管。
文化:儒家輕商,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如此,以後越來越厲害,到了宋朝作詞都被瞧不起。
古代商人地位低
1.賦稅: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從秦朝直至清朝,無不強調以農為本,這其中確有傳統和關於百姓溫飽甚至王朝穩定的考慮。但更重要的是統治的方便性和賦稅!封建王朝農民對國家承擔稅、賦、役三重的責任,帝王通過大小官吏收取全國土地的地租為稅,收取人頭稅為賦支派民眾出工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修河、建陵甚至戍邊)為役。而無論這其中哪一項都有先決條件,即人員的相對駐地的固定性和民眾的順良。人員固定,稅賦方便收取,勞役便於支派,所以有戶籍制、保甲制等等,限制人員流動。特別是在盛世,人口急劇增長人頭稅成為很重要的國家收入組成,就更強調人員的相對穩定。商人的特性是隨利而走,當然不會受統治者歡迎。
民眾特別是從事農業生產的民眾,其勞動的特質決定了,他們相對的穩定性和極強的災難承受力(品行溫良),相反商人的逐利本性和冒險精神是難以為人長期盤剝的!故被統治集團長期打壓,地位低下。
2.經濟思想的長期落後:古人只看到商人在流通領域高賣低買,賺取中間差價,便認為其奸黠狡詐,不事生產而徒分其利!認為商業本身不創造價值(甚至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都有此一說),反害農桑,故有重農抑商一說
這也造成了商人社會地位的低下。
3.社會心理的影響:因為以上兩點,在統治階級和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刻意描述和誘導下,商人在社會大眾心理中的職業地位日漸沉淪,少數行業敗類的惡行被無限誇大甚至放大為整個職業群體的群像,同時,在封建社會商人本身的話語權有限難以為本階層正名,加之國人久已有之的仇富傳統,更使商人階層整體難以擺脫地位低下的境地。
4.儒家思想的毒害! 漢以前並不是這樣的。 象呂不韋就是大商人出身。孔子的學生子貢好像也是。
5.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商業網已經形成。《管子》的說法是,「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 (《管子·輕重甲》)即一個國家的人口越多,市場越大,則大商人的資產越多。管仲為齊桓公作首相,壟斷鹽鐵批發生意,建立國家糧庫,用國家商業擠壓私人商業,形成一種計劃和市場相結合、壟斷和競爭相結合、國營和私營相結合的經濟體制,使齊國經濟發展,國庫充實,能夠成為春秋五霸。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商人有,前越國大臣、後下海經商的范蠡,被後人稱為商人的鼻祖陶朱公(《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用12頭牛犒勞秦軍、通報軍情的鄭國商人弦高(《史記·秦本紀》);趙國陽翟富商呂不韋。(《史記·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秦統一六國後,隨即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建立寬達25丈的馳道和直道,修建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為全國范圍的物資運輸和交換奠定了制度和物質基礎。當然,秦始皇「尚農除末」,商業不發達。但是,漢高祖平定天下後,秦奠定的市場經濟的制度和物質基礎得到了有效利用,市場迅速發展起來。漢朝吸取秦的教訓,輕斂薄賦,只收6.67%的農業稅,客觀上只能支撐一個宰相坐牛車的小政府。在對待商業的態度上,漢初崇尚黃老哲學,放任無為,不抑兼並,相當於現今的「新自由主義」政策,結果,市場活動強烈,土地迅速集中到少數大地主手中,「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大地主避稅能力強,國家稅收進一步減少,迫使晁錯提出「納粟拜爵」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大地主們都有了爵位,但國家糧庫又空了,邊境又告急,不得已,只好徵收6%的財產稅。如果富人們隱瞞稅收,一經告發,則財產一半給告發者,另一半收歸國庫。一時間,「楊可告緡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遇害」。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極其重要的經歷。從西漢初期放任自由的經濟政策,一轉到西漢中期的殺商政策,統治者懂得了,商人具有積聚社會財富的強大力量,必須「重農抑商」,才能平衡商人和農民的利益。從此,歷屆政府都將重農抑商作為基本國策。
6. 中國古代有哪些營銷鬼才
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已經發展了有幾千年了。而這幾千年的歷史之中有很多特別優秀的人。就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的人。而我們現今對這些人也十分的敬佩。雖然說現在也有很多的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但是假如沒有古代這些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貢獻的人就沒有現在了。而古代有哪些營銷鬼才呢?
我想鬼穀子這個名字大家也很熟悉的。也是在一些武俠小說中出現的人名。但是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有野史說他教導出來的弟子很多都是精英。比如像商鞅、白起這些人。
7. 中國古代商人是如何發展
兩個方面:
政治上:重農輕商便於統治,百姓固定,商人到處跑,不好管
文化:儒家輕商,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如此,以後越來越厲害,到了宋朝作詞都被瞧不起。
古代商人地位低
1.賦稅: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從秦朝直至清朝,無不強調以農為本,這其中確有傳統和關於百姓溫飽甚至王朝穩定的考慮。但更重要的是統治的方便性和賦稅!封建王朝農民對國家承擔稅、賦、役三重的責任,帝王通過大小官吏收取全國土地的地租為稅,收取人頭稅為賦支派民眾出工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修河、建陵甚至戍邊)為役。而無論這其中哪一項都有先決條件,即人員的相對駐地的固定性和民眾的順良。人員固定,稅賦方便收取,勞役便於支派,所以有戶籍制、保甲制等等,限制人員流動。特別是在盛世,人口急劇增長人頭稅成為很重要的國家收入組成,就更強調人員的相對穩定。商人的特性是隨利而走,當然不會受統治者歡迎。
民眾特別是從事農業生產的民眾,其勞動的特質決定了,他們相對的穩定性和極強的災難承受力(品行溫良),相反商人的逐利本性和冒險精神是難以為人長期盤剝的!故被統治集團長期打壓,地位低下。
2.經濟思想的長期落後:古人只看到商人在流通領域高賣低買,賺取中間差價,便認為其奸黠狡詐,不事生產而徒分其利!認為商業本身不創造價值(甚至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都有此一說),反害農桑,故有重農抑商一說
這也造成了商人社會地位的低下。
3.社會心理的影響:因為以上兩點,在統治階級和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刻意描述和誘導下,商人在社會大眾心理中的職業地位日漸沉淪,少數行業敗類的惡行被無限誇大甚至放大為整個職業群體的群像,同時,在封建社會商人本身的話語權有限難以為本階層正名,加之國人久已有之的仇富傳統,更使商人階層整體難以擺脫地位低下的境地。
4.儒家思想的毒害! 漢以前並不是這樣的。 象呂不韋就是大商人出身。孔子的學生子貢好像也是。
5.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商業網已經形成。《管子》的說法是,「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 (《管子·輕重甲》)即一個國家的人口越多,市場越大,則大商人的資產越多。管仲為齊桓公作首相,壟斷鹽鐵批發生意,建立國家糧庫,用國家商業擠壓私人商業,形成一種計劃和市場相結合、壟斷和競爭相結合、國營和私營相結合的經濟體制,使齊國經濟發展,國庫充實,能夠成為春秋五霸。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商人有,前越國大臣、後下海經商的范蠡,被後人稱為商人的鼻祖陶朱公(《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用12頭牛犒勞秦軍、通報軍情的鄭國商人弦高(《史記·秦本紀》);趙國陽翟富商呂不韋。(《史記·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秦統一六國後,隨即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建立寬達25丈的馳道和直道,修建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為全國范圍的物資運輸和交換奠定了制度和物質基礎。當然,秦始皇「尚農除末」,商業不發達。但是,漢高祖平定天下後,秦奠定的市場經濟的制度和物質基礎得到了有效利用,市場迅速發展起來。漢朝吸取秦的教訓,輕斂薄賦,只收6.67%的農業稅,客觀上只能支撐一個宰相坐牛車的小政府。在對待商業的態度上,漢初崇尚黃老哲學,放任無為,不抑兼並,相當於現今的「新自由主義」政策,結果,市場活動強烈,土地迅速集中到少數大地主手中,「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大地主避稅能力強,國家稅收進一步減少,迫使晁錯提出「納粟拜爵」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大地主們都有了爵位,但國家糧庫又空了,邊境又告急,不得已,只好徵收6%的財產稅。如果富人們隱瞞稅收,一經告發,則財產一半給告發者,另一半收歸國庫。一時間,「楊可告緡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遇害」。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極其重要的經歷。從西漢初期放任自由的經濟政策,一轉到西漢中期的殺商政策,統治者懂得了,商人具有積聚社會財富的強大力量,必須「重農抑商」,才能平衡商人和農民的利益。從此,歷屆政府都將重農抑商作為基本國策。
8. 中國古代營銷
中國古代營銷模式總結:
官營手工業:在冶金、制瓷、絲織等諸多行業中由內官府經營,一直在世界上保持容領先地位.
私營手工業:民間私人經營的作坊或工場,產品出售供民間消費.
家庭手工業:一種家庭副業,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剩餘部分才拿到市場上出售.
中國古代官營手工業、民間手工業並存。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主要生產武器等軍用品和供官府、貴族消費的生活用品。它憑借國家權力,擁有雄厚資金,征調優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產不計成本,利於細密分工和協作,利於手工業技藝的提高,產品大多非常精美。官營手工業代表著當時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直到明代前期為止,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著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
9. 中國古代商人是如何實現發家致富的
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立國的代,在這個時代里,農業才是統治者所重視的行業,因此,在幾千年來的重農抑商政策之下,商業的發展向來不被統治者所看好。但是這卻不影響民間富豪數量的增加和一些財力雄厚的商人出現。
在中國古代歷史當中,富豪勢力的強大是極為常見的,有些甚至能夠左右國家的經濟。在中國古代,商人這些方式無非是通過籠行業壟斷,或者說是賺取差價,以及通過政治上的特權為自己的商業發展謀取暴利,這些方式來實現發家致富的。
他們能成為首富,不是沒有理由的,如今讓我們透過歷史長河的事情,去看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看他們是如何實現發家致富的。
而這些官商團體憑借著自身獨特的優勢,更容易發家致富。不得不說,在中國古代富豪的發財之道,最離不開的便是有著政治身份的助力。
在中國封建時代里,富豪的發財之路主要通過賺取差價、擁有著特定的生政治身份為自己謀取暴利以外,便是通過遠洋貿易來實現奇貨可居的目的。
不得不說,這些商人確實擁有著適應了中央集權時代下曲線發展的想法。他們正是因為適應了時代的發展,才能夠發財致富。對於今天商人的發展來說,更應該注重於對時代潮流的把握,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10. 中國古代商人最智慧的經商十訣是什麼
中國人經商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商業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長的商業活動中逐漸培育出中國商人「秘而不宣」的經營謀略,歸納起來為「經商十訣」。
一、知地取勝,擇地生財
兵法雲:「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可見地形對作戰之重要,為將者不可不察也。經商如作戰,商場如戰常經商者如指揮千軍萬馬之將帥,智慧的將帥往往會占據有利的地形,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作為春秋戰國時期大謀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諳此道。他以戰略家的眼光,認為陶地為「天下之中,諸侯四通」,是理想的貨物貿易之地。遂選陶地為營銷點,果然,十九年間他三致千金,成為世賈,「陶朱公」的美稱也由此而飲譽古今,留名青史。《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載,秦國滅了趙國以後,實行了移民政策,當時許多人賄賂官吏,不願搬遷,要求留在原地,唯獨富商卓氏要求遷往較遠的「紋山之下」,他看中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風淳厚,居民熱衷於買賣,商業易於發展。幾年後,卓氏成了遠近聞名的世富。這種 「不惟任時,且惟擇地」的觀念已為後世商人所接受。「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的江蘇揚州,地處南北要沖,交通發達,水運便利,貨往頻繁。其地膏沃,有茶、鹽、絲、帛之利,眾多商人紛至沓來,一時商賈雲集,秦商、晉商在這里定居經營。有名的徽商也就是從這里開始起步,稱雄江湖。
二、時賤而買,時貴而賣
范蠡和商祖白圭認為,「時賤而買,雖貴已賤;時貴而賣,雖賤已貴。」強調商人要善於捕捉商機,把握時機,不失時機地買進賣出。商業的利潤源於買賣的差價。一旦發現買賣的時機一到,則要「趨時若猛獸鷙鳥之發」,當機立斷。魏文侯時,國人注重農耕,而白圭卻樂於觀時機的變化。糧食豐收時他買進穀物,賣出絲漆。待蠶絲上市時他就大量收購蠶絲,售出糧食。他曾說:「我做買賣,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樣有計謀,如孫臏和吳起那樣善於判斷,還能像商鞅執法那樣說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隨機應變,其勇敢不能當機立斷,其仁愛不能恰當地取捨,其倔強不能堅持原則。所以,這種人跟我學經營之道,我也不會教他的。」這段話,把他掌握賤買貴賣時機的「時斷」與「智斷」闡述得淋漓盡致。白圭的經商原則和經驗,都被後世商人所稱道。他憑著自己的這套經營謀略,精心經營,以至家累千金。
三、見端知未,預測生財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雪亡國之恥,終日卧薪嘗膽,勵精圖治,當得知吳國大旱,遂大量收購吳國糧食。第二年,吳國糧食奇缺,民不聊生,飢民食不裹腹,怨聲載道,越國趁機起兵滅了吳國。苦心人,天不負。越王終成霸業,躋身「春秋五霸」之列。這里越王勾踐作的是一樁大買賣,他發的財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個國家和稱雄天下的霸業。是商賈之道在政治上運用的成功典範。《夷堅志》載,宋朝年間,有一次臨安城失火,「殃及魚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鋪也隨之起火,但是他沒有去救火,而是帶上銀兩,網羅人力出城采購竹木磚瓦、蘆葦椽桷等建築材料。火災過後,百廢待興,市場上建房材料熱銷缺貨,此時,裴氏商人趨機大發其財,賺的錢數十倍於店鋪所值之錢,同時也滿足了市場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窺豹,略見一斑」,敏銳的觀察力和准確的判斷力是經商者財富永不幹涸的源泉,也是經商者必備的能力之一。
四、薄利多銷,無敢居貴
先秦大商理論家計然認為,「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主張「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司馬遷說過:「貪買三元,廉買五元」,就是說貪圖重利的商人只能獲利30%,而薄利多銷的商人卻可獲利50%。《郁離子》中記載:有三個商人在市場上一起經營同一種商品,其中一人降低價格銷售,買者甚眾,一年時間就發了財,另兩人不肯降價銷售,結果獲的利遠不及前者。漢高祖劉幫的謀士張良,早年從師黃石公時,白天給人賣剪刀,晚上回來讀書,後來他覺得讀書時間不夠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價錢不變,中等的在原價的基礎上少一文錢,下等的少兩文錢。結果,只用了半天的時間,賣出剪刀的數量比平日多了兩倍,賺得錢比往日多了一倍,讀書的時間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間有句諺語:張良賣剪刀——貴賤一樣貨。
五、雕紅刻翠,留連顧客
《燕京雜記》中載:「京師市店,素講局面,雕紅刻翠,錦窗綉戶。」有的店鋪招牌高懸,入夜家家門口點起了五光十色的錦紗燈籠,把街面照得如同白晝。有的店鋪擺掛商品宣傳字畫,張掛名人書畫,附庸風雅。以此來升華店鋪的品位與提高顧客的回頭率。還有些茶肆、飯館、酒店中特意安排有樂器演奏和評書為客人助興。宋代京都杭州的麵食店裡,只要顧客一進店坐下,伙計立刻前來問顧客所需,「盡合諸客呼索指揮,不致錯誤」。經營者們深深懂得豪華的裝飾,反映一個店鋪的實力,於是店堂設計畫柱雕梁,古色古香,金碧輝煌,極盡鋪陳之能事,以迎合達官巨賈、貴婦名媛「以求高雅」的消費心理。在服務上進門笑臉相迎,出門點頭送行。這些敬客如神的作法加上高貴典雅的裝飾,使眾多顧客「如坐春風」,「一見鍾情」,從而留連忘返、百顧不厭。 六、以義為利,趨義避財
清朝年間,有一商人名舒遵剛,精榷算,善權衡。經商之暇,喜讀《四書》、《五經》,把書中的義理運用於經商之中,他曾說:「錢,泉也,如流泉然」。他還說:「對人言,生財有大道,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國且如此,況身家乎。」徽州商人李大皓告誡他的繼承者說:「財自道生,利緣義齲」以此嚴於律己,做到 「視不義富貴若浮雲。」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義取利,德興財昌,舍義取利,喪失了「義」也得不到「利」,為商者應深以誡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如果一個經營者有長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必不會用惡劣、卑鄙之手段去獲利;用惡劣的手段去做任何生意,最終將會失去已獲的利潤。
七、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韓非子·五蠢》中說:「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這里強調了一個「善」字。資金不足,必須善於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獲利,唯有資金與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潤滾滾而來。對待商品要做到「務完物」,即貯藏的貨物要完好,「腐敗而食之貨勿留」 ;處理資金要做到「無息幣」,即指貨幣不能滯壓,「貨幣欲其行如流水」,貨幣和商品流通了,買賣就活了。宋代的沈括舉例說:十萬元資金倘不周轉,「雖百歲故十萬也」,如果貿而流通,加快周轉,「則利百萬矣」。
八、奇計勝兵,奇謀生財
兵家常說:「將三軍無奇兵,未可與人爭利」,「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勝。」書中還列舉了賣油脂的雍伯、賣肉製品的濁氏等商人,他們都是掌握一技之長,經營奇物的商品而致富的。後世的「張小泉剪刀鋪」亦然。清代山西太谷縣一個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梁長得莖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覺得有些異樣,隨手摺斷幾根一看,發現莖內皆生害蟲。於是,他連夜安排大量收購高梁。當時一般人認為豐收在望,便庫存高梁大量出手。結果高梁成熟之際多被害蟲咬死,高梁欠收。而曹氏商人卻奇計獲利。
九、居安思危,處盈慮方
《書經》有雲:「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漢書·息夫躬傳》有言:「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商人李祖理「精理精勤,竹頭木屑之微,無不名當於用,業以日起,而家遂燒」。秦末有位任氏商人「折節為儉」,要求家人「公事不畢則身不得飲酒、食、肉」。古人關於經商理財的記載中還有:「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懶惰則百事廢;用度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錢財竭」。由此可見,經商者居安思危,勤儉為尚。「處乎其安,不忘乎其危」。少一些安樂,多一份憂患,將使經商者進入佳境。
十、擇人任勢,用人以誠
孫子曰:「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故善戰者,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勢」。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齊國的商人叫刀閑。當時的商人一般都不願僱用頭腦靈活的人做事,惟獨刀氏專門使用這種人,並給以豐厚的報酬和充分的信任,放手大膽地讓他們去干,這些僱工幹得十分賣力,也非常出色。明代蘇州有個叫孫春陽的雜貨店,其店分為南北貨房、海貨房、腌臘房、醬貨房、蠟燭房,「售者由櫃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發貨,而管總者掌其綱。一日一小結,一年一大結。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間二百多年,子孫尚食其利,無他姓頂代者。」像蘇州這個店鋪林立之地,孫春陽的雜貨房生意竟然能興盛二百多年,其成功之奧秘當得益於用人以誠,店規之嚴。清道光年間的黔商胡榮命在江西經商50餘年,由於他以誠待人,童叟無欺,名聲大著,晚年罷業回鄉,有人要求「以重金賃其肆名」,他一口回絕,並說:「彼果誠實,何籍吾名也!」可見,「誠信為本」是中國人經商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