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活動策略 > 從眾心理營銷案例

從眾心理營銷案例

發布時間:2021-03-21 04:11:29

Ⅰ 從眾心理引發的消費例子

那得有兩個基礎:1.經濟較寬裕;2.本來就有點消費意願.
比方,這幾天你本來就打算買件得體時尚的上衣,而看見商店裡人頭攢動在爭相購買某種款式衣服.如果店內空無一人你也許不一定看得上,但買者都嘖嘖稱贊,其觀點和看問題方法又和你有某種暗合,加上營業員的推銷你就動心了,甚至砍價也不那麼賣力了.

Ⅱ 消費者心理與行為的案例

以下為費者心理與行為的案例:

案例1: 做生意要瞄準女人
「做生意要瞄準女人」這一猶太人經商的座右銘,已被許許多多的經商者所認識和注意。他們認為,如果說消費者就是企業的「上帝」,那麼女性消費者就是更為活躍的主角,她們至少左右了現實生活購買力(包括女性、兒童以及家庭所需消費的大部分,甚至很多男性消費品的購買與否也基本取決於女性)的四分之三,因此,充分掌握並巧妙地運用女性消費心理特徵,積極吸引並成功誘導女性消費,應當引起企業營銷者重視。在經營的實踐中,有人總結出了女性消費心理引導十訣。
1. 激勵女性的創造感。大部分女性認為,購物並使她們的家庭保持舒適而井井有條,就是最大的創造和驕傲,對創造性的嚮往是女性購物的主要動機之一。因此,應把握時機,引導她們對不同職業、年齡、家庭條件、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創造欲,從而觸發購買欲。
2. 藉助女性「幻想」的魔力。女性基於一種窘迫的現實意識,喜歡以自己的實際生活為基礎進行幻想,並常把幻想當作現實的組成部分。所以,巧妙運用女性所特有的不完全幻想,處處留給她們發揮幻想力的餘地,同時滿足幻想和實用價值兩方面的需求,就極容易對她們產生作用。
3. 鼓勵女性用指尖「思想」。女性的觸覺遠比視覺發達,致使她們對事物進行決斷時,必須相當程度地依賴觸覺。在百貨公司,女性購買者肯定會要求拿過商品,經她們實際觸摸後才可能決定是否購買,換言之,女性不只用大腦思想,也是用指尖「思想」的。因之對那些購物時表現得猶豫不決的女性,讓其親手觸摸觸摸,效果會好得多。
4. 幫助女性縮小選擇范圍。女性購物時,最討厭只拿一樣商品強行推銷。但是,奉勸她們多中擇優,又只能徒增其選擇上的困難。可見,促使女性購物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她們參與作出決定的過程,布置出令她們感覺自己「慧眼識英雄」的情勢,縮小購物范圍,擊破其迷夢而達到推銷目的。
5. 借「被斥感」激起購買欲。女性從眾心理尤其強烈,非常害怕自己屬於「例外」之列,往往舍棄選擇的自由,樂於在「從眾泥潭」里打轉。因此,恰當地利用女性唯恐被大眾排斥的心理,積極誘導女性購物意向並付諸行動。
6. 讓虛榮女性擁有「唯一」。她們心中常有一種「只有我一個」的「唯一」意識,經常希望自己是「與眾不同的一個」。所以向她們兜售商品時,若能提供大多數女性都嚮往的「唯有我用」的誘惑,會使其產生「我是唯一被選擇的對象」之類快感,不僅能如願以償,而且還能用她們向自己同伴吹噓而連帶收到免費廣告的效果。
7. 不要撕破「書」的封面。「女性是一本內容和封面相去甚遠的書」,為迎合潮流,她們很可能表露出與真實想法(內容)相反或別的主張(封面)。故此,必須透過虛情假意的迷霧,先接受她們一口咬定的意見,給她們一個「面子」,再針對其真實本意發動攻勢,才有希望探明深藏不露的真實意向。
8. 用贊揚消解女性的煩惱。女性希望自己給人一種完美無暇的形象,也竭力讓自己看起來完美無暇,致使其最忌諱被他人揭了「傷疤」。對於體型肥胖的女性,「胖」是絕對禁忌的。因之,店員應嘗試贊賞她的高級坤表、別致耳環、新穎裝束等無關緊要但又令女性喜悅的特點,如此造成良好的氣氛之後,引導女性消費就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 「佩服」女性的一知半解。女性特別地無法容忍他人的指責,稍受冒犯,就會在一瞬間「勃然大怒」。對付這類女性,千萬不能揭開她們的底牌,應耐心地將她們當作見多識廣的人那樣看待,使其自尊心得以滿足,便自會欣然接納意見。
10. 運用權威意見促銷。引導女性購買商品需要營銷人員綜合適用情感喚起和理性號召兩種形式,熱情地舉出眾多具有說服力的具體事例,顯示出立即能得到的效果;而搬出那些較有名氣的,為女性所熟知的權威人士,無疑是其中最為有效的方法。
案例2: Hyatt與Marriott開發面向老年人的善老公寓

隨著美國老年人數目的逐步增長,商家們日益關注這一富有多樣性的亞文化群體。眾多商家正努力研究老年人的需求並開發相關產品。例如,Marriott公司與Hyatt飯店都正在致力於開發針對老年人市場的退休社區產品。退休社區提供有退休公寓、各類服務及生活護理。公寓中有大小不等的個人居住單元,舉辦種類多樣的社會娛樂活動,有家政服務、餐飲服務和社區內不同層次的醫療保健服務,其中有可為某些人提供的全套家庭護理服務。
退休社區是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到2000年將會有超過3000萬的美國人年齡超過65歲。但如果認為每一個大於65歲的人都將會是一個退休社區內的潛在顧客,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最主要的顧客年齡大多是80歲以下。同樣的,認為很多老年人都身體虛弱需人照料的想法也是不正確的(只有5%的65歲以上的美國老年人被送進了社會性養老機構內)。與一般人的設想相反,並非所有老年人都孤身一人,許多人都有伴侶(到2000年估計有830,000多萬)。這一成熟的市場將會是極富多樣性的,僅有85歲以上的群體具有相當的共性。因此,市場營銷人士對於老年人亞文化群體必須認真研究。
老年人退休後的生活方式差異頗大。有些人喜歡同自己家人住在一起,有些人偏愛公寓套房,也有人喜歡擁有住房的所有權而共享公共庭院的公寓單元。有些人喜歡生活在社區內,參與社會交往,享受娛樂活動,而另有一些人則更喜歡獨處和獨立。
Hyatt與Marriott通過選擇目標群體進行電話與書面調查開展了詳盡的研究用以了解老年人的這些需求。其中一項研究成果將老年人這個亞文化群劃分為三個亞文化群:「有活力的」(65-75歲,這一年齡段的人仍會從事旅行、打高爾夫球等活動),「不太有活力的」(75歲以上,雖仍富於活力,但日常活動較少離家遠游)。「無活力的」(極少參加各種活動的老人)。退休社區的主要目標顧客是屬於「不太有活力的」老年人。處在「有活力」年齡段的老年人將會是10年後的潛在顧客。而處於「無活力」年齡段的老年人則是多種多樣不同層次的家庭護理服務的潛在顧客。
過去,對於退休社區相關服務的營銷方式相當簡單,僅限於花哨的彩色宣傳小冊子及刊登在報紙、雜志上的廣告。以前的研究通常注重於簡單的對於年齡、收入及市場競爭的人口統計分析。因此許多市場營銷人士並沒有真正認識老年人這個市場,並不理解老年人對於自己需求的看法。
在退休人員社區的營銷過程中存在一個感知與認知問題。通常顧客的第一反應是「我還不需要」。大部分老年人希望生活在自己家裡,並保持獨立直到這變得不可能。鼓動消費者付錢而成為退休社區的成員必然要使他們意識到那些難以面對的現實(死亡的不可避免及漸趨衰竭的健康狀況)。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絕非易事。實際上,許多老年人,尤其是較為富有的那一部分老年人,往往自認為自己比實際年紀要年輕,比實際身體狀況更健康。
Marriott在1988年推出了首批的兩幢高層退休公寓(有350-400個單元套房)。別墅式的Jefferson退休社區於1992年正式面市,內設有一個游泳池、傭人服務、健身房、24小時餐飲服務、每個洗手間和卧室都裝配有緊急求救按鈕。其中有一層提供熟練的護理服務,另有一層向那些不需護理卻需要其他種類幫助(如幫助他們穿衣)的老年人提供服務。
一位著名的行業顧問認為退休社區最有效的營銷方式是郵寄廣告,經營者可以每月向潛在顧客寄去邀請參加某種活動的明信片,宣傳某項服務的信函,公司編印的介紹退休社區內生活的業務通訊,甚至可以是甜點菜譜。
Marriott公司在Jefferson退休人員社區建成前就成功地實施了這一直接郵寄宣傳材料的方式用來引起人們的興趣。他們向華盛頓地區的45,000名富有的老年人寄去了宣傳冊子及相關信息。先預交1000美元定金後,客戶可以預定尚未竣工的豪華大廈中價值100,000到260,000美元的一個套房,這種郵寄宣傳材料的促銷方式帶來了極不尋常的4%的反饋率(2%-3%已經是不俗的比例了)。
在今後幾年裡,Marriott公司計劃斥資10億美元在全國開發興建150個像Jefferson公寓一樣的退休社區。每個社區內,大部分單元是適於住戶獨立生活的,但住戶也可選擇接受護理服務或其他專項服務。Marriott公司同樣計劃修建另外100個公寓,這些公寓將只提供兩種生活方式——半獨立半輔助的和完全接受護理的。
Hyatt在1990年開發出了它的退休人員社區Hyatt經典家園。社區內的公寓是中檔以上的,為老年人提供整套的相關服務。Hyatt的初期市場調查表明,老年人對於退休人員社區的最初反應都是相當的消極。即使那些曾接觸過此類服務大量宣傳的生活在大都市的老年人也會將它等同於令人心懼的私人療養所。鑒於此,Hyatt在市場推廣宣傳中突出強調那裡「積極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照料你的餘生」。
Hyatt同樣發現,眾多老年人猜想退休社區花費昂貴,他們為進住這種社區肯定會耗盡畢生積蓄。因此,Hyatt的營銷人員將老年人在自家的開銷與生活在社區的花費做了比較。大部人並不清楚在自己家中的生活開支,這種比較則可以對他們那種「我還不需要這種社區」的想法施加一定影響。Marriott公司也發現了這種現象,並正在嘗試新的定價方法,其中包括減低首期付款數額,而升高月租費或每月付款數額,這樣老年客戶可以不必支出太多的積蓄。
最後,Marriott與Hyatt還設計出了許多其他營銷戰略。他們在宣傳推廣活動中舉辦了一些對於退休後生活安排、健康問題及消費者動機分析等方面的研討會。顧客參觀開放日活動則舉辦一些娛樂活動以吸引客戶。如有必要,還通過一些刺激因素以促使那些潛在的客戶做出最後的決定,如實行數月的租金免費,支付搬家費用,免費提供內部裝修設計方案及免費度假。
總之,設計成功的退休人員社區服務項目及營銷戰略主要是認真聽取並深入了解潛在顧客的需求及興趣。許多老年顧客的需求是十分明確的,通過他們對一些用以推廣其他商業服務的營銷戰略的反應可以得出這一結論。

Ⅲ 如何利用從眾心理做好營銷

請參考「小米」「錘子」的飢餓營銷。
相識容易,相愛不易,且營且珍惜。

Ⅳ 要一些因從眾心理引發事故的案例,請詳細說明出處,謝謝

沙士的時候,板藍根賣脫銷。。。去年日本核泄漏,沿海地區搶購鹽。。。。等等。。。

Ⅳ 關於從眾的案例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把一組人請到實驗室里做研究,在黑板上畫了A、B、C三條線,然後又在旁邊畫了一條X線,非常明顯的是X線跟B線是一樣長的,經過他的設計,這一組人有十個被測試的人,只有一個是事先什麼事都不知道,剩下的九個全是他的實驗助理,這時候測驗就開始了。

實施測驗的這個人說,好,請你們回到一個非常簡單的確問題,你們看看這三條線中哪條跟X線一樣長?其實,只要稍微有點智商的人都會很清楚地看出B線和X線是一樣長的。但這個問題一問出,那九個人異口同聲地說,是A,可A明顯比X長一大截,但所有人都說A,這時被測試的人就一楞,怎麼回事兒啊?他就不說話了。這時實施測驗的人又說,怎麼好象有人沒說話呀,我得再問一遍,這條X線跟這三條線中哪條是一樣長啊?這個被測試者剛想回答,那九個人又說,A。這個被測試者特別地茫然,不知所措。他說怎麼回事兒,難道我錯了?

又過了幾分鍾,實施試驗的人又說,好像還是有人沒有回答,我們這個測驗是要求所有人都回答,那麼,下面請所有恩告訴我到底這三條線哪條線跟X一樣長?這時那就個人同時說,A。沒錯!沒錯!你看這不是清清楚楚的,我們就覺得X與A是一樣長的。後來實施測驗的人問這個不說話的被測試者說,小夥子,你到底覺得那兩條線一樣長啊?這個人想了想,於是特別堅定地說,我看出來了,就是A,就是A和X一樣長。

結果測試了100個人,里頭有38%的人會回答A跟X一樣長。這是一個有名的心理學測驗,叫從眾測驗。事實是,最後經過考慮,三分之一強的人會屈從於群眾的壓力,而選擇錯誤的答案。

在企業績效考評中,我們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一個部門經理如果覺得自己部門有個人特別好,就想給他達高分,但是這個人偏偏在外頭人際關系不怎麼樣,所以外界的人都說這人不行。這時候經理明明知道他完成了今年的指標,非常優秀超過了所有人,但是不敢給他高分,這就叫從眾心理。可以把他的分給拉下來,因為如果給他高分,在別人眼裡自己就另類了,就與眾不同了,這個從眾心理真的挺害人的,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對員工的評價公平不公平。可能一個人緣稍微不好,但很優秀的苗子就被從眾心理個扼殺了。

其實員工犀利特別想知道,自己在公司乾的好,還是乾的不好,但前提是公司必須有一個公平的考評系統,讓他有認同感。如果他發現考評者又有盲點,又有近期行為偏見,又從眾,從而自己得不到公正的評價,這種情況下的員工離職率比其他任何時候都高,而這就是部門經理沒有做好。所以,要提醒直接考評員工的人警惕這個誤區。,

Ⅵ 要一些因從眾心理引發重大事故的案例,請詳細說明出處,謝謝

從眾效應是一種追隨別人的行為的常見的心理效應。這種效應有時是積極的,如別人獻血你也去獻;有時是消極的,如看到別人在公園摘花,自己也跟著去摘花。
有這么一個實驗:某高校舉辦一次特殊的活動,請德國化學家展示他最近發明的某種揮發性液體。當主持人將滿臉大鬍子的「德國化學家」介紹給階梯教師里的學生後,化學家用沙啞的嗓音向同學們說:「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種強烈揮發性的液體,現在我要進行實驗,看要用多長時間能從講台揮發到全教室,凡聞到一點味道的,馬上舉手,我要計算時間。」說著,他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不一會,後排的同學,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不到2分鍾,全體同學舉起了手。
此時,「化學家」一把把大鬍子扯下,拿掉墨鏡,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笑著說:「我這里裝的是蒸餾水!」

這個實驗,生動的說明了同學之間的從眾效應——看到別人舉手,也跟著舉手,但他們並不是撒謊,而是受「化學家」的言語暗示和其他同學舉手的行為暗示,似乎真的聞到了。

Ⅶ 舉例 從眾社會心理學 的案例

社會動機案例

案例一:聰明的猶太裁縫

有一個猶太裁縫勇敢地在一個反猶太街區開了一家裁縫店。為了把他趕出這個街區,
每天都有一群年輕人跑到他的店門口向他大吼:「猶太人!猶太人!」。失眠了幾個晚上以後,裁縫想出了一個辦法。那群人再來他店門口時,他宣布,任何稱他為「猶太人」的人都將得到一毛錢。得到激勵後,第二天這群人更加高興地跑來大叫「猶太人!猶太人!
」裁縫微笑著給了每個人五分硬幣(他解釋說今天只能付這么多)。這群年輕人還是很滿意地離開了,畢竟5分錢也是錢。
接下來的幾天,猶太裁縫就只給那群年輕人每人一分錢,並再次解釋他付不起更多的錢。當然了,一分錢不再那麼有激勵作用,一些年輕人開始向裁縫抗議。
裁縫再次申明,他不可能付更多的錢,這些年輕人要麼拿一分錢,要麼就離開。於是,這群年輕人決定離開,臨走前還沖著裁縫大叫:「你只出一分錢,還想讓我們叫你猶太人,真是瘋了!」
為什麼有這樣的變化呢?因為人的行為是由動機觸發的,由於年輕人喊叫裁縫「猶太人」的目的是為了讓裁縫不舒服,結果當裁縫宣布他很樂意被稱作猶太人並表示願意為此付錢時,他巧妙地改變里了那幫年輕人稱呼他為猶太人的動機,這一動機由單純的反猶太主義變為了金錢激勵。當裁縫宣布他不再付錢時,他便成功地誘發了一種心理上的不一致狀態(或者說是喚起不協調),讓那幫年輕人覺得好像免費滴奉承了裁縫一樣,這與他們的初衷是違背的,因為他們的初始動機是為了騷擾裁縫,而不是讓他過的開心。
案例二:貓天生會捉老鼠嗎?
中國心理學家郭任遠在1930年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他把小貓分成四組:第一組小貓出生後就與母貓隔離,不能看到母貓的捕鼠行為;第二組小貓與母貓一起生活,可以看到母貓的捕鼠行為;第三組小貓出生後就與母貓隔離,而與老鼠一起生活;第四組小貓看到老鼠時就受到電擊,形成了逃避老鼠的條件反射。這些小貓長大後,見到老鼠的反應就不一樣:第一組無動於衷;第二組表現出捕鼠行為;第三組即使見到別的貓抓老鼠,也不會去模仿;第四組則是貓怕老鼠,見到老鼠就逃跑。
郭任遠作為行為主義社會心理學家,用此一實驗批判了麥獨孤的本能論。連貓捉老鼠這一行為都是後天性的,更何況是人的復雜行為呢?這表明人的復雜行為並不能完全憑本能來獲得說明。

Ⅷ 史上因為從眾心理引發的經濟事件

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在一群羊前面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面的羊,走到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盡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

Ⅸ 能不能說幾個從眾心理的經典例子

說幾個成語吧:眾口鑠金、三人成虎、人雲亦雲、隨波逐流

其實這個從眾心理古時便有,所以中國的成語故事倒是挺多的。

閱讀全文

與從眾心理營銷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思政部師資培訓方案 瀏覽:712
大班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403
護士節服裝促銷方案 瀏覽:130
2013房地產策劃方案 瀏覽:129
裝修公司小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01
電子商務的基本框架結構是 瀏覽:629
葯品終端營銷方案 瀏覽:244
市場營銷專業有資格證嗎 瀏覽:408
市場營銷策劃及其特點 瀏覽:382
中山市市場營銷調研 瀏覽:791
華為品牌營銷策略 瀏覽:84
恆大營銷品牌是幹嘛的 瀏覽:847
職業培訓運營方案 瀏覽:141
學校消防志願者培訓方案 瀏覽:974
17年市場營銷5月考試答案 瀏覽:947
關於市場營銷問卷調查 瀏覽:498
實體書店市場營銷策略 瀏覽:270
簡答市場營銷管理哲學包括哪幾種觀念 瀏覽:871
2015年年會策劃方案百度 瀏覽:144
魚的美食節策劃方案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