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華為的市場營銷特點
市場營銷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工商管理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四年,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是建立在經濟科學、管理科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等基礎之上的一門交叉學科專業。
該專業以滿足顧客需求為出發點,探索企業如何滿足市場需求,尋求經營之道與商業模式創新等市場規律,培養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和誠信品質,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市場營銷專業技能,具備創新創業思維和綜合運用相關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營銷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專業人才
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公共意識和創新精神,適應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具有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掌握現代經濟管理理論及管理方法,具有國際視野、本土情懷、創新意識、團隊精神和溝通技能,能夠在企事業單位、行政部門等機構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能力要求
(1)知識獲取能力: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通過課堂、文獻、網路、實習實踐等渠道獲取知識;善於學習和吸收他人知識,並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2)知識應用能力:能夠應用管理理論和方法分析並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
(3)創新創業能力:具有較強的組織溝通能力與探索性、批判性思維能力,不斷嘗試理論或實踐創新。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較強的形勢分析和判斷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價值觀念和愛國主義的崇高情感。
(2)專業素質:具有國際視野,系統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具備發現組織管理問題的敏銳性和判斷力,掌握創新創業技能,並能夠運用管理學理論和方法,系統分析、解決組織的管理問題。
(3)文化素質:具有較高的審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養;具有時代精神和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積極樂觀地生活,充滿責任感地工作。
(4)身心素質: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心理素質,具備穩定、向上、堅強、恆久的情感力、意志力和人格魅力。
② 華為國際化經營採取了哪幾種模式華為回答
華為國際化經營採取了哪幾種模式華為回答?華為公司歷經三十餘年的探索與追求,從一家很小的通信產品代理商發展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電信設備供應商。與此同時,華為公司作為全球電信行業的領導者之一,其國際化程度已經十分深入,跨國經營戰略進入成熟發展階段。因此在「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的建設背景下獲悉華為公司的發展狀況,研究它的國際化之路和跨國經營模式,對提高我國民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提供了現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華為公司;國際化路徑;市場進入;市場競爭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公司,如華為、海爾、聯想,這些企業順應時代發展,搭上了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快車,但是如今能夠真正站在行業中的最高競爭舞台上,並具備國際級別競爭力的企業並不多見,華為就是其中的先行者。華為公司作為全球通信市場的佼佼者,其在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占據第72位。華為公司跨國經營的國際化程度之高,其跨國經營模式對於同類企業國際市場的開拓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華為公司的國際化路徑
華為在初試海外市場階段,由於其自身內部條件以及當時外部環境的限制,研發成果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很大,華為在短期內很難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所以華為初期在地理上的擴張採取的是類似漸進式的發展路徑。華為首先從鄰國或鄰近區域入手,因此中國香港的地理位置對於華為來說是首選;之後選擇俄羅斯,是因為俄羅斯除了擁有地理位置靠近的優勢之外,還因為俄羅斯國內通信市場的需求偏好和發展水平與中國相似;之後華為依託低成本優勢以發展水平較弱的發展中國家為突破口進軍國際市場,主要在南美、東南亞、中東、非洲進行品牌傳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華為的自主產品和服務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得到認可,在發展中國家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到了21世紀,華為在西歐、北美市場嶄露頭角,與西門子達成戰略聯盟,後與英國電信合作,被英國電信指定為了21世紀首選網路供應商,到2008年,華為公司的自主品牌在發達國家也占據了不可替代的市場地位。2009年以來,華為實行全球化戰略,於2010年首次入圍美國知名雜志《財富》世界五百強企業,到2018年根據最新一期世界五百強名單華為排名72位,毋庸置疑華為已經成長為全球通信行業的領頭羊。
③ 海爾和華為的國際化戰略有哪些區別
海爾和華為雖然身處不同行業但是都是國內全球化做的比較好的品牌。
先來說說海爾,海爾在進入歐洲和美國之前,產品主要出口中東和東南亞地區,雖然能夠在這些地區賺取一些外匯,但無法在這里創造世界性的品牌。
海爾認為,要想達到品牌競爭的最高境界,海爾就必須進入到名牌林立的歐美地區,因此「先難後易」就成為海爾在全球范圍實施其品牌戰略的必然選擇。
海爾要做的是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品牌運營商,創國際名牌是海爾的重要目標。宣傳海爾品牌是海爾在美國的一項重要任務。過去海爾在美國市場上的宣傳比較低調,除了在幾個主要機場的手推車上打上「Haier」商標外,基本沒有什麼廣告宣傳。
但近來海爾加強了其品牌戰略。海爾將在美國採用一些新的廣告媒體,包括廣告牌、汽車站和電視。海爾最新的DVD同麥克爾·喬丹的影片宣傳聯系在一起的電視廣告已經在電視上播放。在洛杉礬、紐約、華盛頓的大街上,都可以看到海爾巨大的廣告牌。
海爾美國貿易公司的售後服務中心開通的免費熱線電話服務已覆蓋全美。海爾在美國的品牌宣傳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是世界上進口家電最多的國家,世界所有家電名牌無不在這個市場上競爭,以通用電氣、惠爾浦為首的美國家電企業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
能在素以艱難著稱的美國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等於向世界其他市場發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海爾已經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家電廠商之一。
我們再來看看華為,華為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面對的是世界級的競爭對手,面對的是世界各個地區差異化的客戶需求,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競爭力。那麼華為國際化是怎麼做到的,有什麼路徑呢?
用一位在華為24年的高管的一句話說,就是:華為其實沒有國際化戰略,只是要把種子先撒出去,把公司最優秀的一批人撒出去。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變革逐步形成面向全球競爭的管理體系。
如何深刻理解這兩點呢?建議您完整地閱讀此文,這是一個最真實、最鮮活地案例。
中國任何一個行業的任何一家企業,都有機會成為全球領先的企業。
唯國際化才能活下去
時間回到1995年。
彼時的中國通信市場競爭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於通信設備的關稅相對較低,造成國內、國際市場競爭態勢呈白熱化。當時國際市場的萎縮使中國企業國際市場拓展乏力,而跨國通信設備巨頭在國際市場需求下滑的情況下,轉入方興未艾的中國市場攫取更多利潤。
隨後幾年,尤其在2000年後,跨國公司以更殘酷的價格戰來與華為等本土企業爭奪市場。
在這樣險惡的情況下,華為面臨著「活下去」的緊迫問題,於是國際化成了「逼上樑山」的選擇。
任正非對當時局勢的總結是:「我們的隊伍太年輕,而且又生長在我們順利發展的時期,抗風險意識與駕馭危機的能力都較弱,經不起打擊……不趁著短暫的領先,盡快搶佔一些市場,加大投入來鞏固和延長我們的先進,勢必一點點領先的優勢會稍縱即逝。不努力,就會徒傷悲。我們應在該出擊時就出擊,我們現在還不十分危險,若3至5年之內建立不起國際化的隊伍,那麼中國市場一旦飽和,我們將坐以待斃!」
從那個時候開始,華為的國際化行動就「跌跌撞撞地開始了」。
個人認為國際化戰略沒有孰好孰壞,但相同的是海爾和華為在這條路上都經歷過太多的困難的挫折,最後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國貨品牌登上世界舞台。
④ 華為的國際化戰略有哪些特點,優點
你這樣的問題,詳細的說,沒有上萬字是說不明折的.
簡單的總結一下:
特點:前無古人,後不來者,在戰略上出奇不意,效果較是!屢戰屢敗 !
華為公司國際化的軌跡,它是從一家很小的通信產品代理商發展成今天國內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電信設備供應商,其國際化雖經「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最終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華為在國內開拓市場時採用「農村包圍城市」先易後難策略,它的國際化路徑基本上延續了這種策略,首先瞄準的是毗鄰深圳的香港。「曾有半年以上見不到客戶」
通過努力,華為從一個小公司逐漸做大了,做大了就想做強,就想走出國門。而早在1994年,當華為自主開發的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剛剛打開中國市場時,任正非就預感到未來中國市場的競爭一定十分慘烈。這一年,華為第一次在北京參加國際通信展,就預感到經過中國通信市場十餘年的高速增長以後,整個通信市場的增長率將趨於平穩。而事實也確實如此,根據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提供的資料顯示,通信運營商固定資產投資的年平均增長率,從1996年至2000年的24.9%,快速下降到2000年至2002年的2.1%。當時華為的主打產品交換機、接入網等的國內市場份額均已超過30%,但華為已經在思考,一旦國內市場萎縮,企業將何去何從。
1996年,年輕的華為確定了全球化戰略,決定進入國際市場,主要提供以寬頻交換機為核心產品的「商業網」產品。開始了國際化的征程。但是對於當時的華為來說,除中國外,全球所有的國家和客戶,所有的文化和環境,都是陌生的。更為不利的是,當時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對中國並不了解,對當時中國的通信廠家更是一無所知,在這樣的背景下,華為開拓國際市場的艱辛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華為走出國門時主要選擇南斯拉夫、俄羅斯、巴西、南非、衣索比亞這些國家。每到一個國家,華為的銷售人員首先得花半年的時間解決怎麼生活的問題,然後再慢慢地摸清客戶在哪裡。在這段時間里,相當多的營銷人員有半年以上基本沒有見到客戶,即使知道客戶在哪裡,也很難見到客戶。
可以說,華為的國際化歷程是一個品牌被逐漸認可的過程。華為在早期進入俄羅斯市場時,正好是我國消費類品牌如玩具、羽絨服大行其道的時期,而我國的高科技的品牌基本上無人認可。而且當時俄羅斯的經濟情況不是很好,許多跨國大公司都對俄羅斯失去信心,紛紛離開了俄羅斯市場,但華為堅持了下來,華為的品牌也逐漸得到了俄羅斯客戶的信賴。
在不懈的努力下,華為產品逐漸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1999年8月,堅持不懈的華為終於迎來了國際市場上零的突破,而且還是個雙喜臨門——華為在葉門和寮國正式中標。
「農村包圍城市」國際版
華為的國際化策略主線同國內的「農村包圍城市」路線相似,選擇先從發展中國家開始,逐步將產品打入發達國家市場。
華為首先打入第三世界國家,這和當時華為的技術水平是相吻合的。進入1999年後,華為全線產品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就不再滿足於僅僅在第三世界國家發展。如何在國際化市場上建立一個全球研發網路,成為考驗華為的最大問題。但是華為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
到2001年時,華為在國際市場已是聲名鵲起,海外市場的銷售收入達到了3億多美元。除了歐美市場之外,華為的產品幾乎是遍地開花。華為在這個時候開始將目光轉向了歐美市場,因為這不僅是一塊成熟的市場,佔全球市場的份額比較大,而且也是各大通信巨頭們的傳統勢力范圍。然而,原來根本不把華為看在眼裡的跨國巨頭們,這時慢慢地感覺到華為將給他們帶來威脅,對華為公司進行一些戰略上的遏制和經濟上的遏制,來壓制華為公司在各國市場的發展。不過,對於華為來說,這樣的打壓根本無法阻止它的前進。
「我們在應該出擊時出擊,一切優秀的兒女,都要英勇奮斗,決不屈服去爭取勝利。」2001年,任正非曾用這樣激昂的話語激勵出征海外市場的員工,商場如戰場,這是一條不變的法則。但是那一年,華為還在用最原始的方法進行海外市場的公關:把能請到的海外運營商請到中國出訪,不惜重金地讓對方了解「這是中國」,「這是中國的華為」。而2003年的思科訴華為一案就像是專門為華為量身定做的廣告,以最不商業的手段導演了一幕最商業的游戲。「讓思科害怕華為」是對華為實力的最有力的表達。華為開始在發達國家贏得了客戶的認識和尊重。
華為在國際市場上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過來的。很早以前任正非就表示「國際市場拒絕機會主義」。對華為而言,國際化是個長期投入的過程,華為國際化是實在投資,目標明確,與「只想撈一把就走」的公司有著本質的區別。如今,華為已在中東、亞太、南非、拉美、獨聯體和歐洲分別建立6個地區總部及32個分支機構,可以說華為已經從早期的國際拓展期演進到現在的拓展、收獲期並存。
獨立控股一個外國企業
在2005年以前,華為在國際化過程中,一般是選擇與外國企業建立合資公司,比如與NEC、松下合資成立宇夢公司,與西門子成立了專注TD-SCDMA的鼎橋公司,與3Com成立了華為3Com公司等。
2005年,華為卻拿出超過6億英鎊(合10.7億美元)去收購英國電信製造商馬可尼這家五年前就瀕臨破產、如今仍然巨虧
⑤ 華為營銷特點
1. 您好
2. 華為大部分都是長續航,時尚的外觀
3. 相對於其他手機的話
4. 可能拿起來會比較有面子吧
華為的優勢和劣勢優勢1,華為有著通訊設備界最為全面的產品線,能提供業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和「一站式」服務,消除不同設備間的兼容性問題,不但提高了設備利用率,也節省了調試時間,為客戶創造了價值。2,產品性價比高,交付快。3先進的生產工藝體系縮短了產品的生產周期,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4,企業文化和執行力。華為的「土狼文化」強調團結、奉獻、學習、創新、獲益與公平,更強調積極進取以績效為導向。5,華為有一套完善的客戶參觀流程,把競爭對手做廣告的費用拿來請客戶和供應商參觀華為的產業園區,有針對性的聚焦客戶,提升華為形象,增強客戶選著華為的信心。劣勢1,品牌問題。很多發達國家不信任「中國製造」的產品,在他們看來中國貨是價廉質差的代名詞,這個大環境對華為電信設備的銷售很不利。2,研發基礎環節薄弱,改進型創新多,原創性創新少。3,營銷模式。國際化初期,華為利用國內派出的銷售隊伍,採取與國內相同的直接與電信運營商洽談的直銷模式。但實踐證明,這只在南美之外的發展中國家比較有效,在發達國家更是行不通。有兩種方法可以解決發達地區拓展問題:一是加大投入,採取類似海爾開拓北美市場的方式,實現製造與研發本地化;二是與國際著名企業達成深度合作。4,接班人問題。任正非華為的資源1經過10多年的努力拓展,華為已經初步成長為一個全球化公司。我們在海外設立了22個地區部,100多個分支機構,這使我們可以更加貼近客戶,傾聽客戶需求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