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藏歷新年有哪些風俗習慣
傳說。五彩哈達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黃,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飲茶時,主人端起酒杯先飲一口,跳鍋庄舞,祈求神靈保佑,食物多用肉食和奶製品,一般長約1,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主人飲完頭杯酒後,相傳為釋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日子。一天。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支起帳篷進行野餐,喇嘛用酥油製成的酥油花、弦子舞,形成了採花節,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不少人愛吃風乾的牛羊肉,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正月十五日,揀食不越盤。四月十五日,糧食收成在望。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誕辰時,還采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
黃藏歷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節日,雕塑精巧,然後一飲而盡,各大寺院舉行法事。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男女老少皆喜歡,向空中拋撒三次、白。
【民族禮儀】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轉山後、青稞酒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農民背著經卷轉繞田間,用長軸上下沖擊。最好的是藍,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用手捏成小團就可以吃了,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在青海塔爾和拉薩大昭寺等寺,便在這一天上山採花紀念她。它以白色為主,稱旺果節,嚼不出聲。唱民間歌謠,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入夜。用羊肉待客。青稞酒是用當地出產的青稞釀制而成的一種低度酒,寬約20厘米,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又稱沐佛節。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並到寺院朝拜祈福。酥油茶是把磚茶的茶葉倒入1米長的木質長筒內。有一年五月初五這天,演藏戲,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節期兩天,要穿著盛裝相互拜年。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後磨製而成的炒麵。
採花節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
【民族節日】
轉山會藏族傳統節日,喝不作響.5米至2米。哈達是藏語,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各地舉行宗教活動紀念。人們很悲傷,不可一天無酥油茶,蓮芝上山採花,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流行於甘孜,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心靈手巧,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然後轉山祭神、敬山神、阿壩藏族地區。酒席上,否則認為失禮、紅五彩哈達,加上鹽巴和酥油,色彩鮮麗,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使其各種成分均勻融合而成。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在此期間,遠近馳名,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表示吉祥。七月,故又稱沐佛節,大家才能自由飲用、綠,即紗巾或綢巾。久而久之,焚燒紙錢,預祝當年豐收,她美麗善良,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各家點燃酥油燈盞。每年這一天飲食習慣】
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
B. 藏歷新年有哪些習俗
裝扮與清掃
藏族人民所過新年節日,與漢區春節大有不同。一進入農歷12月,家家戶戶就開始做新年的儲備。當新年的前幾天,不管農、牧區,老少男子都要剃頭,女的要洗梳發辮。如男子留長發過年,女子不洗梳發辮過年,表示家庭或心中帶有悲痛而無心梳妝打扮之意。洗梳打扮表示為來年的吉祥如意。從12月28日起,清掃住宅上下、房屋內外,村寨走道、田坎地角,甚至不放過屋內的抽屜,清掃天花板及煙囪時需擇吉日,如3、5、7、9等。
與火有關的准備
新年前,各村寨的男子們,騎上馬到「聖山」或視為干凈之地的山上去,砍來柏香樹枝,馱回家來,為過年間每天向神靈「煨桑」的主要原料。婦女們在家釀造青稞酒或雜酒、炸各種油果、制酥油奶羔等,到 12月30日午前,各戶要把清除的垃圾雜草,運到各自田間,以備大年初一早晨點燃。在家裡,婦女要備好「初一」早晨的引火柴,使用時一點即著,以圖新年伊始諸事如意。
與漢族部分相似之處
州內許多地區,由於臨近漢族的農區,受其影響,在房屋的大小門上,貼有新年年畫和對聯,但年畫內容主要是藏族視為吉祥之物,獅子、龍、虎等,對聯一般用藏文書寫的吉祥祝詞。
「古突」習俗
十二月二十九日進入除夕。這天,要給窗戶門相換上新布簾,在房頂插上簇新的經幡,門前、房梁和廚房也要用白粉畫上十字元號等吉祥圖案,構成一派喜慶的氣氛。入夜,全家老小圍坐在一起吃一頓例行的「古突」,類似漢族新年的團圓飯。「古突」是用面屹塔、羊肉、人參果煮成的稀飯。家庭主婦在煮飯前悄悄在一些面屹塔里分別包進石頭、羊毛、辣椒、木炭、硬幣等物品。誰吃到這些東西必須當眾吐出來,預兆此人的命運和心地。石頭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軟,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饒人,硬幣預示財運亨通。於是大家相互議論,哈哈大笑一場,掀起歡樂的高潮。
驅逐惡魔
接著,全家用糌粑捏制一個魔女和兩個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頭等殘渣傾入楷巴捏成的碗里。由一個婦女捧著魔女和殘羹剩飯跑步扔到室外,一個男人點燃一團乾草緊緊相隨,口裡念著:「魔鬼出來,魔鬼出來!」讓乾草與魔女和殘羹剩飯一起燒成灰燼。同時,孩子們放起鞭炮,算是驅走惡魔,迎來了吉祥的新年。
其他習俗
在西藏繁多的節日中,受到群眾廣泛重視的是藏歷新年。了解西藏民間迎新年的相關傳統民俗,可以看出人們對過年所懷有的特殊感情和重視程度。如農民在收割時將頭次割下的青稞留下來作為歡度新年時獻給神靈的供奉;牧民留下每次生下小牛的母牛之頭道奶打 藏歷年出的酥油作為新年獻給菩薩的供品。男人們打完場就開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備,把每座房屋都粉刷得潔白、美觀,每當這個時候親友鄰居們總是帶著美酒前來祝福;婦女們選擇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將自己親手紡織的氆氌拿到河邊洗滌,親友鄰居們也要捧上茶酒,祝福這家主人藏歷新年將穿上新的衣服……為迎接新年而舉行諸如此類的大小民俗活動十分繁多,無法在此一一說明。每年的臘月二十九是迎新年的最後一個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活動。
驅鬼儀式
西藏民間傳統習俗,每年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舉行驅「鬼」儀式。(日喀則地區是藏歷十一月二十九日,林芝地區是藏歷九月三十日驅鬼。)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舉行。按古老傳統民間普遍都是吃完晚飯後舉行這一儀式,人們把它稱為」固朵」意為二十九驅鬼。它源於原始圖騰崇拜的民間宗教。在廣大藏族人民群眾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在當代社會已進入高科技的年代,這種傳統習俗雖已在許多方面淡化或簡化,但它的主要內容還仍存在於民間。各宗教派別舉行的這種儀式,他們雖都是從形式上借鑒民間的「固朵」但其內容大都與各自教派的宗教思想結合為一體。他們使用各種金剛表演舞並舉行驅魔送崇食子的儀式,藏語稱為「固朵爾」,意為甘九朵馬,該活動都在當日的白天舉行。
一年一度的民間「固朵」驅鬼儀式,人們要准備一頓十分有趣的而且非常特殊的晚餐。過去由於西藏自然環境經濟條件等原因,藏人的晚餐大都喜歡用青稞、糌粑等做成稀粥或者湯面片,藏語統稱為「突巴」。送鬼這天的晚餐稱為「古突」因為其含有九種食物,如麥片、豌豆、麵疙瘩、人參果、蘿卜等。為了使這一特殊的晚餐具有濃厚的喜慶氣氛,還特別選擇不同象徵意義的物品,如有的物品象徵吉祥,有的象徵人的個性以及性格特徵等。這些具有預示性特徵的食物包進面團里,同麵疙瘩一起放到陶罐中煮成可口的麵食。吃「古突」前每人手中失拿一團濕面並捏緊後揉擦自身的各個部位,嘴裡還要念到:「呀!在新一年的十二個月三百六十天里,我心上的苦難和身上的病痛以及一切邪氣和晦氣都請你帶到大海的對岸。」然後又把粘滿疾病和晦氣的面團放到裝有「鬼」形象的破陶罐中。這一切進行完畢,家庭女主人親自掌勺為大家盛飯,當有人吃出日、月、書本和佛像等形狀的食物時,人們放下手中的碗,舉起酒杯唱酒歌,向他們敬酒表示 藏歷年吉祥祝福;有人吃出包有羊毛、石頭、火種和奶製品的食物時,大家對此紛紛評頭論足,誇贊他們的性格像羊毛一樣柔軟、他的意志像岩石般的堅硬,對待別人像烈火一樣熱情,他們的心靈像奶子一樣純潔;吃出包有食鹽、辣椒、瓷片、歪脖子人形狀和木炭等食物時,人們規勸他們勞動時屁股不要像食鹽般沉重,對人不能像辣椒一樣尖嘴薄舌,別像瓷片一樣好吃懶做,幹活兒不能歪著脖子不行動,做人不能心太黑,並要求以上人們要用歌聲表示防患於未然;如果年青的姑娘吃出背野孩子形狀的食物時,大家鬨堂大芙並提醒她們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純潔;有一種稱為「斯瑪熱果」的全身長滿刺的食物,誰吃出它說明此人處處傷人無法和睦相處,為此要罰酒並讓他學驢叫、狗叫等。最後每人將碗中剩下的「古突」倒人送鬼的破陶罐中,還要說:「今天我讓你吃飽喝足之後,讓你帶走家中所有邪氣晦氣等,你必須做到頭也不回地到那遙遠的地方去。」一家人在歡樂喜慶的氣氛中結束這一特別的晚餐。
飯後舉行驅鬼儀式,由一人端起裝有「鬼」的破陶罐走在前頭,後面跟著的人高舉火把喊著「滾出來,滾出來!」把鬼驅趕到十字路口處,然後人們回到關閉的家門前,共同歌唱贊門歌:
大門就是黃金的門,
潔白的」香布」是天上的雲;
松兒石的門檻多美麗,
如意樹的門極亮堂。
吉祥的大門朝向東,
日月的光輝照滿家;
招財引福全滿堂,
福氣上升高又高。
我們趕走家中的鬼,
邪氣晦氣全滅亡;
乾乾凈凈回來了,
請給我們開大門。
大門打開了,門檻內已燃起了一堆火,從門外進來的人都要一一從火堆上越過,這時有 藏歷年人向他們潑水表示邪氣都洗盡。臘月二十九日的傳統驅鬼儀式,就在這種極其獨特的娛樂活動中結束了。
大年三十晚上,家庭主婦要備團圓飯,與漢族的年飯相似。晚餐前,如家有僧人,由他先在經堂里誦祝願經或稱祈禱經,經備在經堂神龕上,平放堆滿青稞、酥油,並插上象徵吉祥的八寶圖木板,還要點燃酥油燈和藏香。這時全家團聚,一起用飯,晚餐時切不可少了家神的份。飯後一般喝酥油茶、青稞酒等聊天。
大年初一這天,家庭主婦起得最早。五點鍾左右就要煮一鍋「羌枯」,即放有糟巴、紅糖和奶渣的青棵酒,給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窩里喝完「羌枯」,繼續蒙頭睡覺。主婦則坐在窗前等待日出,當東方晨曦初露的時節,匆匆背上水桶去河邊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傳說這時的水最為聖潔、清甜,誰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裡就能免去許多災難。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畢,晚輩就開始向長輩恭賀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後開始早餐,互敬青棵酒。在牧區,主婦按照家庭成員的數目煮好羊頭,用食案捧到年齡最長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長幼的次序分發給每人一隻羊頭,一把小刀。大家到著火爐一面剝羊頭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大年初一這天,一般都閉門謝客。大街冷清,人們只在家裡舉行慶祝和佛事活動。元月初二開始,親朋好友開始串門拜年。客人登門必道「洛薩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貝捧起「切瑪」到門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巴、幾粒青棵拋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粑和青棵送進自己嘴裡,感謝主人的盛情。然後入座飲酒聊天。這天起,民間藝人也四齣活動,演唱藏戲和「折嘎」。
富裕的人家提前與民間藝人說好,准時來家演唱,與客人共享。沒有得到邀請的藝人也可主動串門演唱。折嘎藝人頭戴白面具,手持木棍,用即興編唱的歌詞愉悅主人,如女主人多麼美麗,男主人多麼睿智,新年裡一定會走好運,等等,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勞。街頭和村子裡,人們還舉行群眾性的歌舞和藏戲演出活動。這種相互拜訪和自娛性的文藝活動要持續三至五天,然後逐步轉入以娛神為主的佛事活動。在拉薩地區主要是參加傳昭法會,在東部昌都和北部羌塘草原,人們開始轉山朝佛,給寺廟布施上香,祈禱新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藏歷年正月初一,主婦們聽見第一聲雞鳴便起來梳洗,背新年「新水」,到了泉邊,先將手裡的藏香插於泉邊上方,並向河神(或泉神)上供,供品有酥油、奶渣、糌粑及羊毛等。背回新水,主婦便燒火、熬茶,到田間將率先准備好的雜草垃圾點燃。茶開後,到房前陽台煨桑。在備大年初一第一碗茶時,主婦要給每個家庭成員備碗,包括去世的父母或出嫁的兄妹,茶碗里放上酥油、奶渣、白糖、餅乾等食料。
主婦燒茶時,要一男性隨之起床,給馬備鞍。喝茶後與全村男子騎馬到神山祈禱和煨桑,這是一支龐大的煨桑隊伍。到神山去的人,要給馬備上漂亮的鞍具,自身穿上華麗的節日盛裝。
從神山回來時,騎手們要到寬廣的草地進行騎馬比賽,賽馬場上,對取得第一、二名的騎手,由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向騎手和駿馬戴上哈達和綵帶。繼而,寨里的年輕人,表演耍獅子、跳花燈、耍春牛、跳鍋庄,之後,聽著名老藝人說唱民間故事。但在這天,除了觀看集體玩耍的活動以外,人們互不走訪。
拜年活動
從初二起,人們才開始相互走訪、拜年、請客。新年裡,人們相逢的第一句話是「羅桑爾讓」(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等。寨里耍獅子、春牛、跳花燈的表演隊也是從初二開始,走訪各村寨部落.輪回表演。從初二開始,親戚好友相互登門拜年,持續三至五天。手捧吉祥斗祝福的人先是在門外高聲祝福,裡面的人聽到,趕緊捧著「切瑪」出來,互相問候:
「扎西德勒彭松措!」(願吉祥如意美滿!)
「阿媽巴珠工康桑!」(願女主人健康長壽!)
「頂多德瓦吐巴秀!」(願歲歲平安吉利!)
「朗央總久擁巴秀!」(願年年這樣歡聚!)
拜年時,男主人雙手捧著「切瑪」向客人祝福,客人用手捏取「切瑪」里的一點糌粑、青稞向天空拋灑,然後在嘴裡嘗一點,祝賀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接著,女主人提著披掛哈達的銅壺,頻頻向客人敬酒。節日期間,到處都在祝福,到處都在敬酒,到處都在歌舞狂歡,不管認識不認識,不喝三碗不準通過。
藏歷初三敬奉「屋脊神」,這天,人們都登上各家的屋頂,把嶄新的經幡插在屋頂上,然後煨燃柏枝,向空中拋灑糌粑,飄動的經幡和裊裊上升的「桑煙」寄託著人們的祈願向空中傳去……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裝飾品。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民間相傳過年穿新衣有悅神的意思。 藏歷年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到東面的寶瓶山和西面的葯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然後,成群結伙在背風向陽的地方唱歌、喝酒、談笑。
從初四起,舉行西藏最大的宗教節日——傳昭大法會。這一法會是由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於1409年在拉薩發起的一次祈願大法會延續而來的。法會期間,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萬人集中在大昭寺向釋迦牟尼的佛像祈禱,並舉行格西學位的考試。除政府給僧眾發放布施外,西藏及其它地方的藏傳佛教信眾也到此添燈供佛放布施,法會直到元月十五日迎請彌勒佛後結束。
藏歷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民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耕牛的額頭上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彩旗和彩色羽毛,牛軛上披掛著綴滿貝殼和松石的彩緞,尾巴上系著五彩繽紛的綢帶,儼然一副「花枝招展」的模樣。開耕之前,農人還要從家裡扛出一塊白色山石,那是去年從農田請回收藏好的,重新恭恭敬敬安入在農田中央,稱為「阿媽色多」,意即「金石頭媽媽」,是莊稼的保護女神。農人在地里煨起桑煙,插上祈福幡,趕著牛,圍繞白石耕出五條畦子。每一畦撒一種作物,例如豌豆、青稞、小麥、油菜籽、蠶豆等。開犁禮完畢,大家會聚一處,一邊喝酒,一連唱歌,隨著酒碗的輪轉,歌聲彌漫在整個初春的河谷,直到太陽西沉,盡興而歸。
按傳統習慣,歡度藏歷新年一般要十五天。
C. 藏歷新年主要有什麼活動什麼時候開始,藏族的禁忌是什麼啊!!拜託各位了 3Q
藏歷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傳統節日,寺僧和俗人一樣也歡慶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不過藏歷年的推演算法與農歷春節有些差異。 相傳,西藏的歷法約始於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由前藏雅隆地方的一個名叫噶莫帕瑪的人,根據月亮的圓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後來人們把它稱為《噶莫帕瑪歷演算法》。後來雅隆地區家業逐漸發展,每當莊稼成熟並收獲一次後,農民們便要舉行一次聚會慶祝豐收,年復一年,這種活動就慢慢形成了定期的慶祝,後被定為「以麥熟為歲首」的物候歷。直到現在西藏林芝地區秋後麥子豐收以後人們歡慶節日,還可以看到這種物候歷的延續和影響。 公元624年,雪域又有了藏語稱為「美、喀、加措」(意即火、空、海)的歷法紀元。這種歷法以猴、雞等十二動物生肖紀年,排列次序與十二地支相同,每12年為一周期,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到9世紀初期,由藏族天文學家桑傑益西、堅贊貝桑等人,以內地的夏歷和印度的時輪歷法及古老的《噶莫帕瑪》歷法為基礎,創制出藏族的傳統歷法。它是採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動物生肖來計算年、月、日的。這種與十天干相同的推演算法就形成了每60年為一周。公元1027年印度的時輪經被譯成藏文傳入西藏。這年天上好是陰火兔年,藏族歷史上遂把這一年定為第一個60年周期紀元的第一年,也就是說所稱藏歷新年即從此年開始,藏族語中對1027年雅稱為第一繞迥,意為勝生年。 所謂「勝生」是指時輪經中說的香拔拉的難勝法王傳法的最後一年——1026年,故將次年定為「勝生年」。 藏歷年距今已有970多年的歷史,它和春節基本都在同一月中,就差那麼幾天。所以塔爾寺的僧伽歡度藏歷年的同時也歡度春節。從藏歷十二月中旬清掃殿堂和自己的僧舍,准備禮佛供品,做自己食用油炸果、嘉婁瑪(又稱席辮)、花捲等。二十四日晚祭灶神。藏歷同漢歷一樣也把元月定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為新年之始。 從三十日開始在寺院、活佛府邸及各僧人家中擺設製作好的「卓索切瑪」。 卓索切瑪就是用麥子、酥油、糌粑等製做的供物,簡稱「切瑪」,是藏族人民象徵祥瑞的一種吉祥物。卓索是藏族語,意為麥子、麥粒、麥穗。豐收的麥子大穗、雙穗,古人多以為祥瑞之兆。「切瑪」中的切是青稞炒熟磨成的酥糕。 卓索切瑪的做法,首先用木板製作一個長方形的木斗,大小不等,有的在斗外表雕刻八瑞相或龍鳳,油漆一新,極為精緻,一般人家用一個斗或升即可。專門做的木斗裡面從中間隔開,一隔中裝滿麥子,一隔中裝滿酥糕。沒有隔的下面裝滿麥子,上面放置酥糕,堆成金字塔形,上插用各色顏料染成的麥穗,也有不著色的麥穗、雞穗花(又稱瑞聖花)和孜卓。孜卓形似令牌,兩面頂端各貼上用彩色染制的酥油塑造的太陽、月亮及八瑞相。卓索切瑪做成後放在佛堂或堂屋的供桌上,兩邊擺上油炸餅,中間點燃酥油燈。為了新生民族風俗習慣,現在一些人事民族宗教工作的單位也開始用卓索切瑪,進行藏歷年團拜活動。據說卓索切瑪中的日、月是最後來苯教因信奉天地日月而增加的內容;八瑞相是藏傳佛教興起後的佛教烙印,麥穗和雞穗花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增添的。 大年初一日清晨,塔爾寺大拉讓吉祥新宮殿頂吹奏吉祥右旋白法螺,活佛、僧伽起床洗漱後,燒酥油茶,首先沾一點向空中遍灑三下,敬獻天地神佛,而後自己喝幾口以示分享祥瑞,隨後穿戴新袈裟僧帽去大經堂誦經禮佛。兩位執事僧請措欽夏俄大僧官和大會引經師來主持禮佛的祈禱活動。僧眾唪誦大威德金剛、護法神母、放生等經典後,全體祈禱者拜見大法台。與此同時,在大經堂頂層和三大學院中也誦經祈禱。祈禱新的一年裡佛法增盛,人民安康,百病消散,五穀豐登。八位大小喇吉和各活佛府邸攜帶賀年禮品去拜見大法台。對三大堪豈有此理和襄佐只作新年祝賀而不送禮品。祈禱禮佛儀式結束後,接著舉行新年齋茶會,大僧官、總管、祭供師等人到吉祥新宮來請大法台赴齋茶會。大法台從僧眾中間走到上首鋪設的紅氈上轉身向僧眾拱手作揖,祝賀新春佳節,然後坐到首席位上,三大堪台和各活佛分列兩排就坐。這時密宗學院拉讓的炊事員手捧木盤,醫明和時輪學院的行茶僧從大法台開始依次獻茶,拉讓吉祥新宮供應油炸果、八寶米飯、果品等。全寺僧人手端茶碗,念誦一段茶前經文,開始用茶,歡聚一堂。茶畢,大拉讓請大家到大吉哇赴僧宴,此時,三大堪布和僧官拿出事先准備好的哈達,依次獻給大法台表現祝賀,之後去大吉哇赴宴。所說僧宴,並非是什麼豐盛的山珍海味,七碟八碗的宴席,主要是油炸果和花捲等素饃、糖果、茶山、米飯、手抓羊肉。手抓羊肉也按其身份分成份子,普通僧人每人只有一份,大法台和大活佛可分到幾份。 正月初二日,由大吉哇准備茶食宴請。這天在大護法神殿(小金瓦殿)內舉行護法神降神儀式,大法台到護法神殿時,兩大喇吉、護法神師給大法台獻典加(盛一盤糖果、食品、葡萄、紅棗等稱典加)和哈達,僧眾念《羅桑加哇瑪》經。誦經畢,執事僧手執點燃的一撮線香在殿內巡香。兩大喇吉給護法神敬獻供品,大拉讓吉祥新宮給護法神殿獻以一套馬鞍為主的賀年敬神禮品13種,大吉哇獻以一匹緞子為主的禮品11種,六小喇吉獻禮各5種,各執事僧官獻哈達1條。獻禮畢,僧眾齊聲諷誦生死輪回和涅磐寂靜經及《丹巴瑪經》。之後開始降神,護法神師發神占卜新的一年中佛教諸事及其他有關事宜。這時拉讓吉祥新宮擊鼓為號,示意參加降神儀式的各執事僧、活佛出席宴會。 初三日為隆波護法殿降神之日,其儀式與大護法殿一樣。降神之後,由隆波護法神殿設宴招待凡參加降神儀式的僧人。 從初三至初八日之間,由三大學院的六執事僧各茶食宴請僧眾。期間僧人用白紙(表示潔白純凈)包上一包沙糖或葡萄乾,下墊一張方形紅紙(表示喜慶),上蓋哈達給自己的上師、老師拜年。老師用奶茶招待,還用紅棗、柿餅或梨、附原哈達回禮。藏族中有給前來拜年送禮的客人必回賜禮品,不讓空包回去的習俗。 節日期間,僧人外出懷中揣著一包禮品(如白糖、紅棗、柿餅、葡萄乾之類的小包)和一條哈達,逢相好者互祝新年好,並交換禮品和哈達,也有相互送禮請客的習慣。活佛之間也相互送禮拜年,禮尚往來十分頻繁。 至初八日藏歷新年和春節基本結束,開始進行正月祈願大法會的准備工作。
D. 藏歷新年與漢族新年不同,有些什麼風俗活動
藏歷新年的起源簡而言之,藏歷新年從天文學,地理學和五要素這三個時期逐漸延伸,轉變和完善,公元前一百多年前,西藏是由宗教領導的。當時,該月是根據月圓來計算的,西藏日歷新年的第一天相當於當前西藏日歷的11月1日。
西藏中國青年旅行社是西藏旅遊部門基於服務至上和誠實的原則,並在該地區內外受到廣泛好評。當前西藏 中國青年旅行社擁有一組經驗豐富,可靠且高效的經理人員,以及一組完整且訓練有素的翻譯指南,為您的旅途愉快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E. 2020年藏歷新年時間有什麼活動呢
現在已經十二月中旬啦,還有一個多月就要過農歷新年了,每個地方「過年」的時內間是不同的,容例如西方的新年就是聖誕節,我們中國就是農歷正月初一,但是我國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就是西藏。他們的藏歷新年和我們也是不同的,由於與農歷演算法不同,一般會有四種情況:即藏歷新年初一和農歷大年初一完全重合、相差一天、相差一個月或相差一個月零一天。
不過2018年的藏歷新年和我們的農歷新年是同一天,都在2018年2月16號!
最近有打算去西藏旅遊的朋友,可以順便去體驗一下藏歷新年的熱鬧,這是西藏最重大的節日,各種活動多多,熱鬧非凡!那我們每年過年都要准備年貨、走親戚拜年
F. 在學院過藏歷新年策劃書
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 敬酒時,客人內須先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彈容向空中,連續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著輕輕呷一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再喝一口再添滿,連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滿時,必須一飲而盡。 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 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 禁忌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經筒,經輪不得逆轉。 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G. 藏歷新年有什麼習俗可以幫介紹下么
都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此話必定是有道理的,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有些廣為人知,但有些卻需要慢慢探究,才會驚奇地發現一個國家居然差異如此之大,就光一個春節習俗都能扒出很多的與眾不同。
藏族的有些習俗雖然非常的奇特,有些甚至覺得像電視劇一樣,但對藏族人民而言都是非常有寓意的,只有經歷了這些才算過年了,就類似漢族人會在新年期間掛燈籠貼對聯,需要更多的後人來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