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票房爆炸《大聖歸來》你看了嗎
在《大鬧天宮》上映 54 年後,另一部西遊題材的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終於又引起了大家對於這個經典動畫題材的討論熱情。
在 7 月 10 日上映以來,《大聖歸來》在三天時間里取得了 9520 萬元票房,並以單日 4000 萬打破了國產動畫片的單日票房紀錄,電影的排片量也從首日的 9% 增加到了本周一的 13%。按照現在的票房走勢,它將極有可能打破《熊出沒2》 2.95 億元的紀錄,成為首部票房突破 3 億元的國產動畫電影。
沒有人想到這個結果。如果光看片名的話,你大概也會認為又是一個打著西遊記名號來騙錢的國產動畫--畢竟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過很多回。這部電影沒有明星沒有緋聞,除了西遊題材沒有別的宣傳點,所以觀眾不了解它,影院經理也沒有什麼信心和期待。
上周末,《大聖歸來》舉行了兩天的提前點映。這是這部影片第一次出現在普通人面前,效果出奇地好。不僅拿到了 970 萬票房,還在互聯網上形成了口碑--一些微博電影賬號和微信公眾號開始轉發與電影相關的素材,包括海報、預告片和動畫手稿,一些看過點映的用戶(包括我的幾個同事)開始自發地在朋友圈和豆瓣上留言推薦這部影片,後來被大家調侃為「自來水」--自願而來的水軍。
目前在豆瓣上給這部電影打分的已經超過了 4.5 萬人,評均分達到了驚人的 8.8 分。特效和對原著人物設定的創新是評論中得到認可最多的部分,而負面意見主要集中在故事過於簡單,以及懷疑影片抄襲了一些同類電影的人物形象和橋段。這些不同的聲音又進一步增加了觀眾對於《大聖歸來》的好奇心和討論熱情。
就在一個月前,還沒有多少人聽說過這部電影,你也很難在互聯網上看到關於這部電影的宣傳。那時接受我們采訪的導演田曉鵬,整個人的狀態也更加放鬆,他覺得自己已經做了該做的,剩下的就讓觀眾去看了。而當我們今天試圖再次聯系他時,他已經因為找上門的人太多而「躲」起來了。
田曉鵬為《大聖歸來》籌備了 8 年,製作了 4 年,而直到製作完成前 1 年,他都花的是自己的錢。
孫悟空是個大叔、唐僧成了小孩,土地公公竟然是土撥鼠--田曉鵬會很認真地跟你解釋為什麼這才是他心中西遊記里人物該有的性格和形象,而這些改動在大部分投資人眼中可能是「異想天開」和「胡來」,沒有人願意給他錢。
除了錢,田曉鵬要面對的問題還有很多:找不到合適的人,現有的設備無法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持,以及繞不開的審察和修改。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影片也跟原來發生了一些改變,或者更直白地說,做出了一些犧牲和妥協。
比起那些無法上映的電影,田曉鵬是幸運的。不僅讓大家看到了自己的電影,而且還收獲了難得的掌聲和票房。
田曉鵬告訴我們,他希望《大聖歸來》可以拍 5 部,第二部的故事大綱已經寫好,小唐僧會進入青春期,會開始叛逆和懷疑悟空的「威信」。
但這些都需要建立在第一部票房大賣的基礎上。「大家認可就最好了,有成就感啊。但是成不成還不一定啊。」 田曉鵬當時說。
以下文章首次發布於 6 月 15 日,原標題為《孫悟空是個大叔,唐僧萌萌噠,<大聖歸來>票房會好嗎?》
「我去!」,這是國產動畫《西遊記之大聖歸來》里悟空大戰山神時的一句台詞。但廣電總局審片的時候,這句話被剪掉了。
剪掉的原因是廣電總局把《大聖歸來》定位成兒童片。而事實上呢,片方並不這么認為。准確的說法是,導演田曉鵬正是覺得國產動畫都太低幼,所以才做了這么一部動畫。他覺得,「動畫是做給成人看的」。
這部動畫田曉鵬籌備了 8 年時間。之前有報道稱這部動畫投資耗資過億,並在戛納電影節創下國產動畫海外版權銷售歷史之最。而田曉鵬說在籌備這部片子的時候一直沒有人投資,因為實在等不住,他在 4 年前用自己的錢開始製作這部動畫,真正有投資加入都是在 1 年前了。
不想做低幼的國產動畫,也不想做傳統的西遊故事。也許是因為做這個事情最初的起因,是想送兒子一個禮物 在田曉鵬的西遊記里,悟空和唐僧更像是一種父子關系。
在《大聖歸來》里,悟空是一個頹廢的大叔,而唐僧還是個熊孩子。「你說被關了 500 年得什麼樣?」悟空肯定心情不會好,而且它也不會是十幾、二十幾歲的少年,而應該是大叔。人掛相也得跟經歷有關,不能說悟空長生不老就一直是少年的模樣。而唐僧,他心裡有大愛,可「如果不經過七情六慾,他會心甘情願去西天取經嗎?」
導演在解釋人物設定的時候常常提到這樣的問題。類似的考慮還有,唐僧應該貧,但是不能讓人討厭吧?土地公公的形象應該是什麼樣?還是以前那樣畫成一個矮矮的白鬍子老頭?想想土地公公的傳說最先是怎麼流傳出來的,難道不是有人在山林里見到了一隻機靈有趣的土撥鼠,土撥鼠有「長鬍子」,就覺得它是神靈了么?這種人物應該更「自然」,就像小白龍,起初它的行為方式更應該像一隻野龍。
在田曉鵬的團隊看來,原版《西遊記》里很多邏輯是不成立的。田曉鵬說他小時候看《西遊記》,最喜歡的是前 10 回,因為在這之後講的是孫悟空伴隨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他就想,孫悟空怎麼這樣了,不是「人」了。所以,在他的西遊記故事裡,他盡量想還原一個人的心路歷程。
在配音上,田曉鵬也有一樣的要求。給唐僧配音的小演員算是比較有經驗的,在配音前一晚,他照常把配音資料全背下來了。第二天一配導演就覺得不對勁,他覺得一個小孩不能像個小大人一樣字正腔圓地念台詞。最後,六歲的配音演員按照導演的要求配出來,有的長段台詞甚至前半段話,你都有點聽不清。
類似的例子是給小唐僧的師父配音的吳文倫(之前給《功夫熊貓》的烏龜大師配音),有一段念激動了,假牙飛出去了。田曉鵬說那一段他配得最好,因為那正好需要一個說話說不清楚的激動的老頭。
(海膽頭唐僧:動畫要表現頭發一直在長。當然,這誇張的頭發造型最後沒有用。)
現在它距離上映只有一個月時間。你可能從未聽說過《大聖歸來》這部動畫。在網路上目前已經發放的物料並不多。如果在優酷搜索該片,排在前面的居然是一個打著完整高清版旗號,但實則是一段莫名其妙的鋼琴曲的假冒視頻。盡管片方力圖讓觀眾認識到即將上映的這一部是不一樣的、高質量的中國動畫,但它在網路社交媒體上的熱度並不夠。
對此片方的解釋是,動畫電影發行有很多特殊性,沒有明星,不好找新聞點,只能靠曝光物料等,但又容易劇透…所以信息過早釋放很容易後繼乏力,之前他們一直在各種籌備,近期才開始密集宣發,
到目前為止,《大聖歸來》被最多提及的場合是戛納電影節。今年的戛納常被稱作是中國電影最熱鬧的一年,而《大聖歸來》也和《聶隱娘》、《山河故人》、《尋龍訣》、《兔俠傳奇》、《搖滾藏獒》一同亮相戛納,發放了預告片。甚至,還有消息說它在戛納電影節上收回了相當於成本四分之一的海外發行費,成為中國近年來戛納電影節銷售最好的電影。
但這個消息並不準確。出品方高路動畫的路總告訴《好奇心日報》,《大聖歸來》的成本在 6000 萬左右,海外發行費用還沒有最終確定,不過按他的估計,最後視頻網站版權銷售和海外發行加起來可以收回一兩千萬。
所以是否是近年戛納銷售最佳還不易考證。可是對於這個動畫來說一個更嚴峻的問題是,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仍然不見得有多少人知道它。實際上,《大聖歸來》本來定在今年 2 月 6 日上映,在 1 月中旬的時候換擋。原因就是宣發不到位,另外,對於成片,製作團隊覺得還有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
也許這樣的忐忑在最開始就有。田曉鵬說,對於這部動畫他第一次得到關注是在 2013 年的香港電影節上。當時,他們在展會上播放《大聖歸來》的片頭片段,組委會的人在會場里來回轉悠,看到了片頭,覺得這動畫片很新穎,於是在官方網站上做了報道。這事不大,但田曉鵬覺得他是從那個時候有了一點信心的,因為到那個時候這部動畫還沒有投資,都是田曉鵬拿自己的錢在做。
(動畫片里豬八戒的變形)
之後,有海外發行經驗的製片人馮奕開始聯系國外的電影節,找外國電影商看片。另外,一年前也陸續的有出品方找上門來投資。
田曉鵬大概在 8 年前開始籌備《大聖歸來》,從真正開始製作算起花了 4 年時間。4 年,對於一部中國動畫來說可能算是一個比較長的製作周期。在重要的編劇環節。田曉鵬作為主編劇將故事大綱寫下來。之後,再分場次與製作團隊討論劇情,一點一點地確定。《大聖歸來》里的對手戲都有真人演員預演過,這些演員當時是電影學院的學生,他們在劇情預演中實際上貢獻了很多即興發揮的台詞。
比如,在現在的電影預告片中可以看到一段小唐僧與孫悟空初識時「嘮叨」悟空的戲。這連續的發問中,有一句:「哪吒是男的還是女的?」這是導演小時候一直就弄不明白的問題,現在放在這兒由小唐僧來問悟空。而問托塔天王真的有塔嗎?並接著再問塔里有人么?後邊這接著的發問就是預演演員臨場搭戲搭出來之後,導演覺得有意思而留下來的台詞。
其實用真人預演來填補動畫師對場景、人物的想像力,這個方法在中國動畫製作過程中已經有很多團隊在用了。之所以需要這個環節是因為中國動畫師們太害羞了。在製作過程中,他們不好意思像國外的動畫師一樣在工作台前自己一邊表演一邊製作。
真正落實到一部動畫製作中的時候,這個弱點其實很致命。因為動畫和真人電影製作的有一個很大的不一樣:在動畫製作中,動畫師也是演員,甚至也擔當著像燈光師這樣的「現場幕後工作」。只要想一想這些角色在真人電影中多麼重要就可以理解動畫師的害羞、局促對於生產動畫來說影響有多大。所以,動畫也就是這個影片形成的過程中最難的部分。
《大聖歸來》的製作團隊來自田曉鵬所創建的十月動畫。在這之前,田曉鵬帶領團隊負責完成過央視的兩次動畫春晚,也為好萊塢做過加工。他們比較出名的案例是為《蜘蛛俠》、《仙劍奇俠傳 5》製作過游戲宣傳片,為國家科技館和義大利龐貝博物館製作過 4D 電影。這樣能拿出來說的「小」項目還很多,但按照田曉鵬自己的說法是這些都不值一提。
十月動畫的員工有將近 100 人。在製作《大聖歸來》的過程中,團隊還需要再臨時僱人來完成工作。在用人高峰時期,有超過 200 人參與製作。可是,很讓人抓狂的是,「這些人中真正能做出滿意東西的人不超過 4 個。」田曉鵬說,他的製作人經常跟他提到的是怎麼按流程、按工種、按工序管理團隊,但是在真正的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死磕。田曉鵬說,要解決這個問題也需要找到一個適合東方人行為方式的管理方法。
悟空
說到這里的時候,田曉鵬轉到了另一個話題,說到適合東方人,他覺得有一個問題也很重要,很多動畫師給好萊塢做加工做多了,思維上有了慣式。比如,一個人物在動畫中要做吃驚的動作,動畫師的反應是他會像功夫熊貓一樣往後彈一下。他覺得這是不對的,這不是中國人。這也再次使得重視真人預演對動畫師會有很大幫助。
一個星期前,《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第一次做提前場放映,觀眾是北京幾個高校動畫專業的師生們。他們觀看的是 1 月改檔前的那一版,大家看完指出了很多問題。導演田曉鵬說,這些問題基本上他都意識到了。
他也是在一月的時候,第一次在大熒幕上看《大聖歸來》。很多問題都出來了,因為他們的團隊沒有大熒幕經驗。所以,那一版動畫片有了很多硬傷。最重要的一點是,之前他們有意地在影片中多放了打戲,縮減了文戲,讓節奏變得很快。但是那適應小熒幕,在大熒幕上看起來就太快了。在改檔的這幾個月里,有針對性地放慢節奏是他們很重要的一個修改工作。
這也許展現了中國動畫製作里的一個誤區。《大聖歸來》的出品方說,他們和美影廠的前輩們溝通的時候,前輩們就說動畫裡面就應該是打戲,大家看動畫片不就看的是這個嗎?文戲是緩和氣氛的,武戲才能打動人。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基本已經被導演視為是這部電影的遺憾:這部電影里的一段重要插曲用到了汪峰的一首歌。在幾年前找到汪峰買這首歌版權的時候,導演還沒有想到汪峰作為藝人的內涵會這么豐富。在第一場看片會的時候,大家看到這一段就笑場了,很跳戲。但是,很難再改。原因是,那一段的動畫都是搭配歌詞做的,而版權方又沒有給他們提供音軌,只是給了一張 CD ,說你們自己去摳吧……這樣就更不好改了。
電影在其他的配樂方面其實算下了力。他們請到了周星馳《功夫》的音樂總監黃英華來配樂。片頭的《闖將令》、打鬥的時候的《爭鋒》,大概可以從這里感受一下打戲的感覺。
除了音樂、節奏的調整,在台詞和配音上,製作團隊也還在緊張地磨。第一場放映後,有學生問導演,出這么一部動畫電影,你是想要填補中國動畫的什麼呢?導演說填補不了,就是要一個信心吧。就是說,我們可以把動畫做到這個程度。中國的動畫技術可以達到這個地步。
說是這樣,但是有的方面,礙於中國動畫的現狀其實還是達不到。最直接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動畫技術的開發能力很弱,就是說現成的動畫製作軟體提供的功能,你可以用,但是它並不一定完全滿足你的要求。你還需要一邊製作動畫,一邊開發插件。舉個例子說,《冰雪奇緣》里的雪,要做這種「定製」的動畫,你就只能自己開發插件。但是,在中國,人才資源上不滿足這個要求。另外,像《大聖歸來》,它並不像迪士尼的大製作動畫,沒有足夠的錢去做這個開支。
在重新定檔的宣傳階段,《大聖歸來》選擇了一種叫做類似 Apple 拆機的宣傳策略。具體地說,就是把《大聖歸來》的製作環節在網上拋出。開始鋪開是在第一次放映後的這個星期。採用這種類似蘋果營銷的方式,這是為了表明,片方對這動畫的內容、製作有信心。有沒有用,得過一陣才知道。
高路動畫的路總說,這部動畫票房能達到 1.1 億到 1.2 億就夠(製片費)回本了。但問到田曉鵬的時候,他說:「關於預期票房,大家都說怎麼也得上億,甚至有更誇張的,我真沒這么樂觀,現實會打個大折扣。」
2 月初的檔期里,和《大聖歸來》一起競爭票房的是《霍比特人:五軍之夜》、《奔跑吧兄弟》、《熊出沒之雪嶺雄風》、《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以及春節檔以《澳門風雲 2》為首的一撥電影,有大片,有國產熱門。在 7 月初的暑期檔里,雖然沒有好萊塢大片,但卻是國產熱門扎堆,《橫沖直撞好萊塢》、《道士下山》、《我是路人甲》、《小時代 3》、《少女哪吒》、《梔子花開》、《捉妖記》、《煎餅俠》……形勢一樣嚴峻。
典型的國產動畫片票房尷尬是《魁拔》。口碑都很好,但票房不高。前三部的票房分別是 498 萬(2011 年)、2529 萬(2013 年)、2429 萬(2014 年)。按照出品方高路動畫路總的分析,如果不遇上好萊塢大片,其他票房沖擊都不會大。是,《魁拔 3》在 2014 年國慶檔碰到了《銀河護衛隊》,但是當時最大的票房吸納者是國產電影《心花路放》 。
「大家都認可就最好了,有成就感啊。」田曉鵬也許也可以不在意票房。當初,田曉鵬學的是軟體設計,但他小時候就喜歡畫畫。一個正經孩子怎麼會拿畫畫當專業,在中國這大概是很多人的想法。但是他後來還是做動畫了。「當初就是為了理想做動畫,現在要說有什麼想法,那可能是野心更大了吧。」
田曉鵬接下來在准備的是一部更加成人向的懸疑動畫。另外,《大聖歸來》也計劃拍 5 部,話是這么說。但田曉鵬說,成不成不一定。不過他把第二部的劇本大綱已經做出來了。
所以,第二部里,小唐僧會進入青春期,會叛逆,會懷疑悟空的「威信」。而悟空在之後,會從一個沒有信仰的人變得願意把小唐僧當作信仰。這些內容的鋪墊在第一部里都有。田曉鵬覺得現代人都不相信《西遊記》了,所以他需要花很多篇章來講為什麼唐僧願意去取經,為什麼孫悟空會願意追隨唐僧去取經。
說到最後,為什麼這動畫片會講一個西遊的故事。田曉鵬說,不是為了趕西遊熱,他開始的時候還沒有這么厲害的西遊熱。選擇西遊,只是因為重新造一個新的故事,讓大家去熟悉和喜歡更費勁。找西遊記這個題材,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省事兒。
② 《大聖歸來》的主創團隊有誰求照片~以及介紹!微博名是什麼,要去關注~
大聖歸來的主創團隊是怎樣一群人?
我一個人完成了四刷,對於我二十多年來只在電影院看過兩場電影的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個人覺得大聖是國產動畫電影的里程碑之作,所以對幕後團隊很好奇。
添加評論 分享
按投票排序按時間排序
8 個回答
贊同40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米粒,Story Artist
CharlotteYoung、安奈兒、太舢彧 等人贊同
主要是有趣的人,然後是有想法,有技術,有毅力。
有沒有具體想問的?我盡量回答。
發布於 2015-07-13 68 條評論 • 作者保留權利
贊同15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戶,放棄治療
陳曦、吐泡泡、知乎用戶 等人贊同
其他不知道,只是這主創團隊太不會圈錢了,周邊手辦啥都沒有。急煞我也。。。
發布於 2015-07-13 6 條評論 • 作者保留權利
贊同8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Moonchichi,Dream maker.
聖嬰大王兒、豆豆、爐知寒 等人贊同
按照 script zhan童鞋的意見進行了修改~把「擔任」改成了「參與」~
我知道的是,《大聖歸來》的導演田曉鵬,在97年時參與了99年央視《西遊記》動畫版的創作(記得還擔任過仙五CG宣傳片動畫導演來著~)。
稀飯那版的片頭《猴哥》!!!
當時就覺著歌里的大聖和我心目中的完美重合在了一起~~
至今毫無壓力記唱!
歪個樓給初戀,么么噠~~
猴~哥~猴哥!
你真了不得!!
五~行~大山,壓不住你~
蹦出~個孫~行者!
猴~哥~猴哥!
你真太難得!
緊箍咒再念,沒!改變~
老孫~的本色!!!
拔~一~根毫毛
吹出猴~萬個
眨一~眨眼皮~
能把鬼識破~
翻!個!跟~斗~
十萬八千里!!!
抖!一抖~威~風~
山崩~地也裂!!!! ~~
哪裡有難都想你/哪裡有險都有哥/
身經~百戰~打頭陣~
懲惡揚善心~如佛~~~
你的威名萬人傳/你的故事千家說/
金箍~棒啊~永~閃爍~
掃!清!天~下濁!!!!!!!!!!!顯示全部
編輯於 2015-07-13 8 條評論 • 作者保留權利
贊同3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謝晴顏,刑偵犯罪推理類型愛好者
知乎用戶、見賢思齊、KLZY 贊同
怒答!!!上圖!!一群蠢萌高冷逗比的主創!
先來導演的!
再來逗比喜歡打臉表情的獲銅大大微博日常!
還有在微博上喜歡互相調戲說段子的米粒大大和朱老!
還有出品方和發行方的誠懇……以及逗比?
好不容易把導演炸出來了,再放幾張圖!
——————————————————————————其實我不是分割線,我是大聖的尾巴
今天從紅點里聽了米粒,laober和棟哥的訪談。我只能感嘆,大聖的主創團隊真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的一代宗師。
→_→蠢萌的蠢萌的,讓我怎麼評價。
整個過程充斥著米公舉的謎之笑聲和千島醬的手抓餅,還有自帶電音的魔性男人朱laober,以及非要妞妞照片和操著一口東北口味的靦腆棟哥。
「嗯,我扯,我繼續扯,扯不過來了,嗯,下個問題。」
「嗯,我編,我繼續編,編不過來了,嗯,啥,沒聽太清。」
全程就是互相吹捧,自圓其說,以及出賣隊友的行為。
嗯,但是我就喜歡他們。哪怕他們打廣告都讓我覺得誠意十足。剛才在米公舉和laober的微博底下評論順帶看能不能互動,然後我和一個網友就講起了朱laober不會參加大聖二的製作這個事情。
然後我就覺得很傷感,畢竟大聖歸來一路走來並不容易,我也希望主創團體能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
然而,暖心的朱laober回復了我,他說——「我會陪伴你們的放心。」
一瞬間,突然矯情地說,有點想哭。顯示全部
編輯於 2015-07-25 3 條評論 • 作者保留權利
贊同4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爐知寒,想嫁程序猿
litch、chenkai、聖嬰大王兒 等人贊同
於我而言,這個團隊是承載著中國動畫甚至是中國電影希望的人們,是 梔子花開 和 小時代 泛濫中的清流。
拜託拜託拜託
一定要堅持
一定要堅持
一定要堅持
發布於 2015-07-15 添加評論 • 作者保留權利
贊同1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相逢一笑憐疏放,愛音樂讀閑書仍有導演夢的帝都電影學新生~
悵笛 贊同
DIY作品,向大聖致敬~顯示全部
發布於 2015-07-16 4 條評論 • 作者保留權利
贊同1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羽烈南淮十二刀,先打一頓,再把問題問遍
我就知道草叢有人 贊同
如何評價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 - water five 的回答
這個答案中有提到一些
發布於 2015-07-15 添加評論 • 作者保留權利
贊同0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chenkai,Reset To Null
昨天晚上忙中偷閑看了這部動畫片,知道是國產,聽說製作歷時幾年之久,看到動畫和劇情後我一值自言自語這個國內哪個團隊做的,直到最後電影散場我看到電影屏幕最後眾籌人員名單最小隻有四歲,在如此混亂浮躁電影市場,這也算是難得誠意之作了,希望你們能夠堅持並發展更好...
發布於 2015-07-20 添加評論 • 作者保留權利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寫回答…
我要回答
知乎是一個真實的問答社區,在這里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發現更大的世界。
使用手機或郵箱注冊 · 使用 QQ 登錄
使用微信登錄使用微博登錄
關注問題 46 人關注該問題
換一換
相關問題
編劇團隊是如何協同工作的? 1 個回答
Evermemo 背後的團隊 Mudlab9 是個怎樣的團隊? 8 個回答
怎樣對付鄧佳佳? 2 個回答
講講王自健請耗版吧? 3 個回答
為什麼有人可以做到若無其事插隊呢? 32 個回答
③ 全球化的中國,怎樣講述孫悟空
把孫悟空和蜘蛛俠相提並論,是全球化的敘事策略
澎湃新聞:你博士論文的題目叫《英雄變格:孫悟空與現代中國的自我超越》。你能用比較通俗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一下這篇論文主要是研究什麼的嗎?
白惠元:這篇論文主要是寫晚清以來孫悟空形象的演變,以時間為線索:從晚清至40年代的「滑稽小說」,到1950-1970年代的戲曲,再到1980年代的電視劇,1990年代的電影、網路小說,進而從新世紀回溯中國動畫電影。我想要研究的是不同的孫悟空形象背後的社會意識形態機制是什麼。簡單來說,比如為什麼1941年的動畫片《鐵扇公主》里的孫悟空像米老鼠,為什麼去年的《大聖歸來》里的孫悟空是個中年的形象,這都和背後的時代、意識形態相關。
論題、論點都得益於與導師陳曉明先生的反復討論,他提出的「自我超越」概念恰恰內合於我的「中國故事」立場。而方法論上,跨學科性是這篇論文的鮮明特徵,我想,這種方法恐怕是我的「一意孤行」了。我覺得,對於新一代青年學者來說,我們對於「人文學」應該有新的認識。學科的邊界正在松動,「學術越界」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越界,才可能更自由,才可能生成全新的觀察視野,賀桂梅老師稱之為「人文學的想像力」。
澎湃新聞:是什麼樣的具體契機,讓你產生了把孫悟空作為你的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因為你是孫悟空的狂熱粉絲嗎?或者說,以你的個人經驗來說,你是如何遭遇孫悟空的,孫悟空在你的成長經歷中意味著什麼?
白惠元:老實說,我不太相信英雄,也對任何意義上的宏大敘事持審慎懷疑態度,因此,談不上孫悟空的粉絲。在我有限的經驗里,粉絲心態是寫不出好論文的。我曾經狂熱迷戀畢飛宇先生的小說,《青衣》《玉米》《推拿》,我愛到手不釋卷。然而結局卻是,我把論文寫成了贊歌,我千方百計地試圖論證畢飛宇的寫作優點,現在想想,實在乏味。
我很喜歡你使用「遭遇」這個詞,所謂「遭遇」應該是指向一種「震驚體驗」,一種期待視野中的巨大落差。那麼,我必須說,遭遇孫悟空是「獨生子女一代」成長經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幾年之內,先是央視版《西遊記》為我們樹起了英雄偶像,後經由周星馳《大話西遊》將其拆毀。就我個人而言,真正意義上的「遭遇」發生在1997年的春節,我在CCTV6遇見了《大話西遊》。不期然地,孫悟空成了有七情六慾的山賊,困於掙不脫逃不過的世俗羈絆,最終變得「好像一條狗」,這個故事喚起了我對應試教育體制最初的絕望。
博士論文的學術契機發生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的課堂上,具體來說,就是邵燕君老師主講的「網路文學」課程。那次,我的學期作業是討論《悟空傳》與「後青春期」,我發現,孫悟空形象從古典文學中「穿越」而來,在經歷了戲曲、電視劇、電影等不同媒介的再現之後,竟又熔鑄於網路文學的經典。在孫悟空身上,我看到了中國文學的生命力。對一篇中國當代文學專業的博士論文而言,我選題的首要依據就是生命力。
澎湃新聞:你在論文里寫到《刮痧》《孫子從美國來》等電影,裡面都把孫悟空和西方的蜘蛛俠等英雄形象進行並置,在你看來,孫悟空和蜘蛛俠是一個層面上的英雄嗎?
白惠元:蜘蛛俠是美國漫畫製造出的「超級英雄」,平時他們就是普通市民,關鍵時刻才換上緊身制服,成為都市的守護者,可見,「超級英雄」是現代市民社會的產物;孫悟空則不同,它誕生於中國古典文學,封建社會的權力結構賦予他強烈的反權威精神,他要保護的是唐僧,是一種超越性的價值信仰。因此,蜘蛛俠和孫悟空當然不是同一個層面上的英雄。
近年來,電影作品頻繁將他們並置,這本身就是全球化的敘事策略,似乎沒有什麼是不能平行比較的,我們都陷入了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的博弈之中。在這里,我真正關心的是「翻譯」問題,更准確地說,是文化層面上的「翻譯」問題。以蜘蛛俠為例。有美國學者就說過,超級英雄誕生自冷戰時期的美國國家意識,它通過描繪一種強有力的男性身體,來凝聚民族國家認同。
可是,當我們把Spiderman翻譯成「蜘蛛俠」時,我們顯然帶入了中國前現代的「俠文化」邏輯。所謂「以武犯禁」,正是一種游俠精神,是不安居不樂業不守法,它歸根結底是反秩序的。於是,冷戰的歷史維度脫落了。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用「文化」替換了「政治」,形成了一種更為柔性的美國認同。這是值得反思之處。
《大話西遊》
《西遊降魔篇》把「反抗者」孫悟空改寫成丑角,說明我們喪失了另類選擇的可能性
澎湃新聞:在電影《西遊降魔篇》里,孫悟空變成了一個深居谷底、矮小醜陋、邪惡陰鷙的魔王,你怎麼看這一形象轉變?
白惠元:我在情感上是有些抗拒的。從媒介視角看去,孫悟空魔化的直接原因是數碼轉型與3D技術。當觀眾戴上3D眼鏡時,他們更希望獲得「值回票價」的視覺觀影體驗,於是,孫悟空變成了「金剛」,變成了使人毛骨悚然的怪獸,青面獠牙,暗黑陰郁。在好萊塢的文化譜系中,怪獸象徵著邪惡的異己力量,是絕對的他者。
這背後究竟有何文化意義?《西遊降魔篇》站在「驅魔人」的視角上,將孫悟空視作被征服的對象,唐僧的終極目標就是馴化孫悟空這個恐怖怪獸。不經意間,我們與社會權力結構達成了共謀——我們將曾經的「反抗者」改寫為丑角,進而喪失了另類選擇的可能性。面對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沒人敢稱「齊天大聖」,沒人敢另闢新路,這本身就意味著,我們被成功地奴役了。
同時,從電影類型的角度談,古典小說《西遊記》催生出全新類型:東方魔幻。當然,「東方魔幻」的概念本身就是雜合體——魔幻片(如《指環王》等)根植於基督教的「驅魔人」文化邏輯,其中的「魔」是絕對他者;而《西遊記》重點在「游」,是試煉和考驗,你此生的敵手或許正是前世的朋友,其東方性在於辯證與流動。因此,東方魔幻恐怕又是一個難解的「翻譯」問題,比如香港導演鄭保瑞的3D《西遊記》系列,他正在探索自己的「形式」,但也僅僅停留在探索層面。
澎湃新聞:你論文里提到,在中國崛起這一大語境下,我們呼喚與這一背景相應的文化符號,我們發現今天許多電影都是關於孫悟空的,為什麼孫悟空可以成為一個如此強大的IP?
白惠元:毫無疑問,孫悟空是當代中國的最大IP之一,因為他可以最大程度地激起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因而也就更容易創造經濟價值。當然,正因為他如此深入人心,我們也就必須明白,孫悟空本身是一個權力交鋒的「場域」,在這個形象內部,本就包含著不同話語之間的沖突與協商。但有一點是清晰的,孫悟空發出的聲音,就是中國的聲音,這關乎當代中國的主體位置。
一方面,從孫悟空的源流看,無論是魯迅的「無支祁」論,還是胡適的「哈奴曼」論,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孫悟空屬於「第三世界」。不管他是產自中國還是印度,他都是千真萬確的「第三世界」構造。因此,孫悟空形象自誕生之日起,就關涉著「東方」如何表述自我的文化議題。
另一方面,表述自我又是困難的——向誰表述?如何表述?孫悟空的文化困境可能正和「中國」相仿。借用戴錦華教授的觀點,孫悟空的文化困境正在於「鬧天宮」與「取經記」的斷裂。也就是說,孫悟空從前期的反抗者,變成了後期的效忠者,這是不是自相矛盾的?如果這是一個原型困境,那麼,「文革」時期的「造反有理」與「無限忠於」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在此基礎上,我推進一步,在現代中國的視閾內,孫悟空的任何一次再現都試圖縫合這種斷裂,而在這種「縫合術」的背後,則是不同的意識形態訴求。以今何在的《悟空傳》為例,他試圖論證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的必然性,而他給出的答案是:成長。於是,「鬧天宮」的孫悟空成為了叛逆青春期,「西天取經」的孫悟空才是成熟狀態,這是徹底取消了反抗的合法性。
我的立場是,「鬧天宮」與「取經記」之間不存在進化論意味的線性轉變,並且二者不可偏廢。如果真的要給這種自相矛盾做出解釋,那我只能說,這是中國文化所獨具的「自我否定」精神,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在論文中,我試圖尋找到一種解釋,比如竹內好先生的「回心說」:對後發現代化國家而言,只有朝向內部的自我否定,才能確立主體性。因此,孫悟空的故事就是「中國故事」。
電視劇《西遊記》
86版《西遊記》取經全國各地,通過風景重建民族國家認同
澎湃新聞:你寫到86版《西遊記》的時候有一個有意思的觀察,說這個電視劇取景於中國各地的風景名勝,你提到風景和後「文革」時期的國家認同間的關系,能具體談談嗎?為什麼當時會出現重塑國家認同的問題?
白惠元:在對《西遊記》的再現版本中,1986年的央視版電視劇《西遊記》創造了兩個「第一次」。首先,這是現代中國第一次對《西遊記》全書的完整再現,而非此前的摺子戲或邵氏電影,那些都是片斷式再現,因此,「游」字(以及「路」的主題)才真正得以浮現。
其次,這是第一次對《西遊記》的實景拍攝,如貴州黃果樹瀑布、雲南石林、九寨溝……每一集的取景地基本都是中國的4A或5A級景區,我稱之為「實景的政治」。所謂「實景的政治」,是基於「風景」的民族主義功效:從自然風光到國家風景本身就是一個文化賦值的過程。86版電視劇《西遊記》通過將中國各地的自然風光集合呈現,詢喚出觀眾對於「祖國」的認同感,這也是導演楊潔在自傳中提到的。
那麼,電視劇《西遊記》為什麼出現在這個歷史節點上?「文革」結束後,個人和國家之間存在著一種關系。而1980年代的文化策略正是用「祖國」取代「國家」,「國家」象徵著計劃經濟時期的社會主義體制,「祖國」則指向「大好山河」。
澎湃新聞:在解讀86版孫悟空的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時,你有一個有意思的觀察,說這和當時中央提出的「摸著石頭過河」之間有一種巧妙的對應,你能具體解釋一下嗎?以及這種對應是有意識的還是某種時代的無意識?因為有人可能會說,這是不是你的過度詮釋。
白惠元:從這首主題曲打開對電視劇《西遊記》的闡釋空間,當然是有根據的。一個重要史實是,《敢問路在何方》在1986年被官方列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文藝宣傳材料。可以肯定的是,歌詞最後的設問也就成了時代之音: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這兩句與「摸著石頭過河」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對應,我認為,這種耦合無法在作者意識層面解釋,我們只能將其看作1980年代的集體無意識。換個角度看,「摸著石頭過河」所強調的「試驗」「實踐」與「反激進」三個層面,都可以在《敢問路在何方》中找到答案。
至於「過度詮釋」,我想,「詮釋」則必然過度,因為我篤信羅蘭·巴特的那句「作者已死」。在後結構主義的譜系中,文本已不再是封閉的,它並不存在一個確定的中心意涵,而任何的讀解也都無法在原作者處找到答案。或許,更重要的問題是:在這個時代,文學/文化批評何為?我們面對的對象是誰?是那些具體的文本嗎?恐怕不只是。我們更要解釋這個時代,解釋我們所生活的「中國」。在這個意義上,我始終銘記傑弗里·哈特曼的那句名言:「作為文學的文學批評」。他是在說,文學批評本就是一種虛構,它的根本任務和小說、散文、戲劇一樣,只為對讀者有所啟悟,或曰打動人心。
澎湃新聞:你分析了不同時代的四部孫悟空主題動畫電影,1941年的《鐵扇公主》、1964年的《大鬧天宮》、1985年的《金猴降妖》、2015年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從這四部電影中的孫悟空形象來看,孫悟空的形象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樣的變化跟時代之間是什麼樣關系?
白惠元:視覺造型層面的變化是顯著的,即孫悟空的身體正在發育。從《鐵扇公主》到《大聖歸來》,孫悟空的「身體」經歷了從幼兒(動物)到少年,再到成年,進而中年的發育過程,這集中體現在「頭身比例」上,頭的比例越來越小,身體的比例越來越大。更重要的是,這種「發育」是創作者的有意為之。例如,《金猴降妖》的導演特偉在創作談中提到,經歷《大鬧天宮》之後,孫悟空的身體應該更魁梧,更成熟,更有陽剛之氣。而《大聖歸來》的導演田曉鵬則直接將孫悟空指認為「有故事的大叔」。
作為一種文化修辭,孫悟空身體的發育正隱喻著中國歷史的成長。在這四部動畫片中,孫悟空的表情都是具有時代性的。1941年是米老鼠般「空洞的滑稽」,呼應了孤島時期的主體身份失落;1964年是「自信的微笑」,是「人民」對「新中國」的樂觀期許;1985年是「悲情的冤屈」,是「文革」後知識分子的創傷記憶;2015年則是「疲憊」與「滄桑」,是占據父親位置的中國,在經濟崛起之後對全球格局的一種使命感。如此微妙的對應,加速著主體的生成。
《大話西遊》孫悟空變山賊,象徵著中國英雄主義的衰落
澎湃新聞:對於中國人來說,提到孫悟空,大家腦中的第一反應可能還是86版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每年86版《西遊記》還在重播,一個看似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是,為什麼86版《西遊記》如此經典?
白惠元:2016年給我印象最深的網路文化事件,正是年初微博里的「幫六小齡童上春晚」。幾億中國網民發出同一個聲音,而且還是自發的,這在當下中國幾乎是個奇跡。也正因為如此,六小齡童所飾演的孫悟空形象就更值得深入分析:他為什麼是人人喜愛的表演神話?
楊潔導演給六小齡童定下的表演方針是「人性化」,六小齡童自己對孫悟空定義是「真善美」。而從觀眾的角度出發,當我們提起「美猴王」三個字時,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六小齡童。在這里,我們的問題意識不應該是這一版孫悟空為什麼美(那是表演藝術問題),我們真正應當反思的是,「真善美」這套話語機制本身就是1980年代的再創造,其背後,是「大寫的人」與人道主義意識形態。因此,六小齡童版孫悟空備受推崇的原因,正是始終發揮作用的「人性論」,它自1980年代以降,有效替代了1950-1970年代的「階級論」。
那麼,在當下語境中,「人性論」將繼續發揮作用嗎?我想,隨著數碼轉型和3D技術的崛起,隨著「東方魔幻」類型的發展,「人性」的話語有效性正在降低。我們或許需要暫時擱置「人性」,轉而重提「人類」。因為,數碼合成的孫悟空形象呈現為一種「後人類」狀態:日常狀態是「人」,由演員表演完成;戰斗狀態是「怪獸」,由數碼技術合成。
我在查閱《西遊降魔篇》的網路影評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驚,因為許多網友都認為,那個「獸性」的孫悟空形象是更符合《西遊記》原著的。對於這一論斷,我從情感上難以接受,畢竟,我的情感結構是由央視版電視劇《西遊記》及電影《大話西遊》所塑造的。但這至少提醒我們,數碼轉型的時代巨變正在發生。
澎湃新聞:在論文里,你寫到:到了1990年代,孫悟空的英雄形象經歷了一個失落的過程,他從英雄降為山賊草寇,為什麼在1990年代會發生這樣的英雄失落?
白惠元:恐怕不只是英雄形象的衰落,而且是整個歷史語境中英雄主義的衰落。1992年,中國市場經濟撲面而來,資本邏輯徹底宣告了1980年代的歷史性終結。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遭遇《廢都》和《白鹿原》是那麼合乎情理,我們理解英雄為何頹廢,乃至轉向犬儒主義。
具體到孫悟空形象,其特殊性在於,他從1980年代的知識分子想像中脫軌,卻又接合進了1990年代的青年亞文化譜系。是因為孫悟空有「七十二變」嗎?這太神奇了,也難以解釋。但總之,孫悟空總是能生成全新的問題域,這也就是我所說的「文化生命力」。周星馳的《大話西遊》自然是典型案例,至尊寶就是一個沒什麼宏大理想的山賊。他從叛逆走向皈依的成長經歷,也就是中國青年社會化的收編過程。《大話西遊》的悲劇精神正在於一種兩難選擇:要麼快快樂樂做山賊,要麼老老實實做條狗;保持天真則註定無能,成為英雄則必然虛偽。
澎湃新聞:孫悟空是一個反抗權威的形象,在當時新中國的文化政治里,孫悟空扮演了什麼樣的作用?
白惠元:對於1950-1970年代這一歷史時期,我在論文中選取的研究對象是「猴戲」,也就是戲曲改造中的孫悟空形象。這里有兩則案例。其一是1956年上演的、由翁偶虹主筆修改的京劇《鬧天宮》,其前身是清代連台本戲《昇平寶筏》中的《安天會》一折。從《安天會》到《鬧天宮》,在名字上就可以讀出主體的顛倒,孫悟空成了人民反抗權威的偶像。
其二是1961年進京演出的、由六齡童主筆修改的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劇情整合了《西遊記》中的四處情節,以達成孫悟空對唐僧的教育功能。整出戲的戲眼是「火眼金睛」,是「智取」而非「力敵」。再結合毛澤東、郭沫若、董必武等領導人觀戲後的唱和詩,我們會發現,孫悟空的根本任務轉移為識別他者,他必須區分人民內部矛盾與敵我矛盾。
從京劇《鬧天宮》到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形式上是從北派猴戲到南派猴戲的轉折,然而,這形式並不是孤立的。其思想立足點從「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唯物論,轉移至「主觀戰斗精神」的矛盾辯證法,是謂「形式的意識形態」。在新中國的文化政治中,孫悟空無疑是人民的代言人,是絕對的文化主體,然而其斗爭對象(他者)卻是不斷漂移的。
澎湃新聞:你的分析文本主要集中在視覺文本,作為一個樂評人,你怎麼看何勇的《姑娘漂亮》里的那句「孫悟空扔掉了金箍棒遠渡重洋」以及2015年戴荃的《悟空》唱的「我要這鐵棒又如何,我要這變化又如何」?在階層分化的現實面前,孫悟空有金箍棒又有何用?
白惠元:這些歌詞都被我寫在了論文不同章節的開篇處。何勇的《姑娘漂亮》收錄於專輯《垃圾場》,那是1994年,大陸搖滾樂的輝煌年代。作為一種文化意義上的「噪音」,搖滾樂的生命力在於抵抗。何勇的歌詞里唱道:孫悟空扔掉了金箍棒遠渡重洋/沙和尚駕著船要把魚打個精光/豬八戒回到了高老莊身邊是按摩女郎/唐三藏咬著那方便麵來到了大街上給人家看個吉祥。他在歌詞里將孫悟空指認為中國青年,又在音樂風格上具備了朋克氣息。
戴荃的《悟空》誕生於選秀節目《中國好歌曲》,隨後不斷被明星翻唱,成為熱門單曲。這恐怕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音樂風格的「中國化」,從編曲、配器,到中國調式、曲藝式唱腔,這一切都放大了流行音樂層面的「中國」,也呼應著選秀節目的國家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同理);其二,是歌詞內容的「吶喊性」,以堅定的第一人稱口吻自稱「悟空」,並且延續了《悟空傳》式的感傷,或許正基於當下中國階層分化加劇的事實,悟空才會感喟,自己的努力奮斗可能毫無意義——「我要這鐵棒有何用/我要這變化又如何」。
澎湃新聞:我們當前面臨著如何講述中國故事的文化焦慮,而2015年的《大聖歸來》獲得空前的票房成功,你認為這部電影可以看成中國故事的一個成功案例嗎?拋開技術層面的因素,你認為是什麼促成了它的成功?
白惠元:在整部博士論文里,我貫穿其中的問題意識就是孫悟空形象再現與「中國故事」的同構性。在這個意義上,《大聖歸來》是空前成功的,它有效調用了觀影者的歷史記憶,並凝聚為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大聖情結」,因而具有了史詩氣質。
當然,回歸《大聖歸來》的敘事策略,我們會發現兩個重點:其一,是影片首次將孫悟空結構於「父」的位置,並成功喚起了二次元群體的父性認同;其二,是影片以「大鬧天宮」為前史,並且使用了2D效果,隨後轉入「大聖歸來」段落,才是3D,這正是傑姆遜對於後現代的經典論斷——「時間之空間化」,也是主題曲《從前的我》所要表達的意思。動畫電影《大聖歸來》的票房成功與「自來水」現象或可說明,「網路一代」的民族主義認同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因此,「二次元民族主義」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命題。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
澎湃新聞:在論文中,你提到在跨語際的視野里認識孫悟空,我注意到美國也拍過孫悟空,2001年拍過一部叫《齊天大聖》的電影,觀音是白靈演的。這部片子在網上網友很多吐槽,覺得是惡搞。你認為西方人在看待孫悟空時,會遭遇怎樣的文化障礙?他們如何想像孫悟空?你怎麼看待美版《齊天大聖》這樣的改編?
白惠元:在跨語際的視野中討論「孫悟空」,我會更傾向於使用「符號」,而不是「形象」。在文化翻譯的層面,西方人對孫悟空的認知,主要還停留在能指原材料層面,談不上什麼精神內涵。這個譜系包括華裔女作家湯亭亭的小說《孫行者》,也包括成龍、李連傑主演的美國電影《功夫之王》等。從更為寬容的視角出發,任何翻譯行為都是一種有意的文化誤讀,其文化障礙都是不可逾越的。私以為,西方人對孫悟空的最大困惑或許是,為什麼這只實踐暴力抗爭的猴子,卻能夠俘虜中國人的溫柔心?看上去,我們的民族性格里是沒有這種暴力成分的。
而我更關心的問題是,西方人越來越容易用孫悟空來指代中國,並稱之為「Chinese
Monkey」。以英國BBC製作的北京奧運會宣傳片為例,全片以孫悟空破石而出為始,以孫悟空在鳥巢體育館中舉起火炬作結,輔以畫外音「為了希望」,十分明確地將孫悟空表述為「中國崛起」的象徵。其背後的原因是有待闡發的。
澎湃新聞:我看到有兩個有趣的說法:一個說,全球化到這種地步,真的沒必要出國念文科博士了;另一個在澳大利亞念人類學博士的朋友自嘲說,到國外做中國研究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嗎?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笑話。你怎麼看?
白惠元:一方面,人文與社科仍有不同。就人文學而言,「國別」本來就是學科內部預設的基本視野,因此,中國研究的關鍵在於一種從「中國」出發的問題意識,尤其是具有當下性的問題意識,這和在哪裡讀書並沒有太大的關系。具體到中國當代文學,國內自然是更容易佔有資料的,問題域也更為「內部」,說到底,需要的還是對中國現實的把握能力。
另一方面,我很喜歡讀海外漢學家的著作。這不是說他們的研究有多精準,而是我欣賞他們的學術想像力,及其對學科邊界拓展所做出的努力。他們因為天馬行空,而真正獲得了學術上的自由。近年來,我越來越覺得選擇從事文學/文化研究是很幸運的,因為我們的論文寫作是被鼓勵「不拘一格」的,我們是被允許在研究中釋放個性的。我時刻意識到自己是知識的創造者,而不是學術工廠的機器零件。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讀博士期間,我周邊的求學者都對知識、思想本身保持著極高的熱情,倒也未見崇洋媚外之風氣。或許更該擔心的,是文科博士畢業後的經濟待遇問題?
④ 電影《齊天大聖》2022熱血歸來,業內人員對這部影片的評價如何
堅信我們對《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名字的含義都十分了解,由於當初累計票房達到9.56億RMB,應當很多人都看了這一部激燃影片,針對這款影片大家都贊美不絕,可以說《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已經取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同。
《大聖歸來》開售不上短短的二天,成千上萬惡意差評風靡各大型游戲門戶網,購買游戲的用戶在感受以後玩命發泄著明顯的不滿意。「主人公消退」的惡變Bug、極其單一的妖怪類型、強制變長的無趣故事情節、拷貝的劇情設計方案、懶惰的PPT動漫等各類問題爆發性地呈現出去。在其中最令人沒法接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死機和寫入Loading了。
⑤ 《哪吒》宣傳時曾經製作了哪吒和孫悟空的聯發短片,能讓你想起了當年的《大聖歸來》嗎
我現在回答作者這個問題吧,當我看到這個宣傳片的時候,其實我是完全可以聯想到當時的大聖歸來的情景,因為他當時製作的這個短篇,裡面出現了孫悟空,江流兒以及哪吒,我看到這個短片的時候,我的內心裏面想的是哇,我們中國的動漫也有一天是可以登上這樣的舞台。
在影院當中,看到哪吒拿起了他的槍的時候,哇,我真的是有一種感覺啊,就是我們在大聖歸來裡面,孫大聖從他的耳朵裡面掏出他的如意金箍棒的那一感覺,哇,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大聖一樣,同樣哪吒也是這樣,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哪吒,雖然說哪吒剛開始在宣傳片中的形象是一種非常醜陋的一種角色,非常不討喜,但是如果你在熒幕當中觀看的話,還是非常的棒的 。
⑥ 超強宣傳,3A大作價格,為何萬眾期待的「大聖」發售後瞬間落地
「大聖」這款游戲在網路上的宣傳力度很大,再加上游戲宣傳片里的角色形象看起來很高燃,所以很多人都想去玩一下這個游戲。但是真正玩過以後卻覺得也很一般,甚至有點失望的感覺。宣傳片等看起來很有吸引力,但是實際上的畫風等還是存在差異的,畫面粗糙不細膩,人物動作僵硬等都讓人很失望。
綜上所述,「大聖」盡管宣傳自己的大製作手筆,但是實際上的游戲體驗感不好,這就有點差強人意了。萬眾期待到了最後變成了失望,是這款游戲落地的根本原因。畫面不好、特效不好、技能不好、角色動作死板等都是游戲的詬病,宣傳只是一方面,製作精良才是一款好游戲的根本所在。希望「大聖」游戲團隊可以注意一下玩家的真實感受,對此游戲進行一些改進,我想肯定會吸引到更多的玩家。
⑦ 兩部《楊戩》動畫暑假上映,孫大聖終於不被褥羊毛了嗎
孫大聖已經被國漫褥了多年的羊毛,自從2015年《大聖歸來》票房大爆,越來越多帶著「大聖」字眼的國漫出現。不過去年「大聖」題材的國漫數目開始下滑,今年一個新的神話人物代替了大聖,成為國漫新的褥羊毛對象,他就是二郎神。今年有兩部和二郎神有關的國漫電影將會在暑假上映,沒有定檔的楊戩國漫電影超過五部,二郎神看來要代替猴哥成為大忙人了。下面來詳細分析下,如下:
總結:
今年暑期檔會上映兩部二郎神當主角的國漫電影,到時候誰票房不佳誰口碑一般誰最尷尬。當然它倆也不必怕人笑話,因為後面還有一堆二郎神電影會上映,總會有更爛的,你們覺得呢?
⑧ 《哪吒》火遍熒屏,可他究竟是男是女
首先,回答你的問題,哪吒毫無疑問是男的。不管是從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中看,還是以片方發布的宣傳片來看,甚至是大聖來看都是男的。而且電影中,哪吒變大之後怎麼看也不像是個女的吧,那個畫風明顯就是男的呀,而且袒胸露乳的,怎麼可能是女的,所以很明顯,哪吒是男的。
最後,我想說國漫也在慢慢崛起,期待國漫能夠慢慢帶出封神系列,把封神系列好好拍,因為中國文化真的博大精深,要拍神話體系肯定拍不完啊,那要從盤古開大開始拍。
⑨ 國產動畫電影大聖歸來的導演是誰
田曉鵬,男,1975年出生,北京人,漢族,十月數碼集團董事,國內資深三維動畫影片導演,十八年三維動畫創作經驗。精通三維動畫的創作工藝和流程,以本人為核心凝聚著國內最精堅的三維動畫原創團隊。
1997年,擔任國產大型動畫片【西遊記】創作,並獨立負責其中四集的生產監制;
1999年,協助中央電視台創建廣而告之數碼中心,同年創建北京十月數碼動畫工作室並擔任藝術總監;
2001年,主創的【圓明園】復建和2002年的三維動畫短片【午餐】、入選「華人3D年鑒」;
2004年,導演的三維動畫電影樣片【TURBOBOY】獲中國視協卡通藝委會動畫樣片優秀獎,中國數碼藝術專業委員會最佳三維動畫獎;
2005年,主創的CCTV大型特效紀錄片【1405-鄭和下西洋】榮獲中國數碼藝術委員會最佳視覺效果獎;
2006年8月,受日方邀請擔任【大阪亞洲藝術節評委】;
2006年,創作【CCTV 2006年春節聯歡晚會】總片頭;
2006年,導演的原創電影樣片【Jungle Master】榮獲中國數碼藝術專業委員會優秀動畫片獎;
2007年,創作美國【蜘蛛俠】游戲宣傳片,並擔任動畫導演;
2008年,與比利時的NIOLAN合作長篇數字高清動畫影片【MOOH_BROTHER】,並擔任中方執行導演;
2009年7月-----國家科技館4D電影【海底世界】動畫導演;2009年7月-----十月數碼三維動畫實驗劇場【飛】導演;
2009年10月----【北京電視台2010動畫春晚】動畫導演;
2010年1月-----上海世博會萬科館三維動畫影片【蟻穴探險】導演;
2010年3月-----游戲【仙劍奇俠傳5】CG宣傳片動畫導演;
2010年8月-----義大利龐貝博物館4D電影動畫導演;
2011年1月----【北京電視台2011動畫春晚】執行導演;
2011年1月----網路游戲【傭兵天下】CG宣傳片動畫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