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化縣梅城鎮的資料
梅城鎮(湖南安化縣梅城鎮)
編輯
梅城鎮位於安化的東南部,現轄34個村,4個居委,總面積282平方公里,鎮內常住人口9.5萬人,暫住人口3萬人,全鎮居住人口達12.5萬人。
中文名稱
梅城鎮
所屬地區
益陽市
面 積
282平方公里
人 口
9.5萬人
方 言
湘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湘H
目錄
1鄉鎮概況
▪ 行政區劃
▪ 梅城歷史
▪ 建設成就
▪ 發展前景
2基礎建設
3歷史情況
4自然資源
5交通旅遊
6經濟發展
7村民自治
8發展商機
9安全生產
1鄉鎮概況編輯
梅城鎮位於安化的東南部,總面積282平方公里,鎮內常住人口9.5萬人,暫住人口3萬人,全鎮居住人口達12.5萬人。
行政區劃
北街社區居委會、東街社區居委會、南街社區居委會、西街社區居委會;
龍安村、西街村、東街村、南街村、紫雲村、良將村、梁乙村、望城村、岩溪村、三里村、十里村、
雲河村、鹿角溪、中田村、南橋村、道觀村、建樟村、紅岩村、清水村、啟安村、茅田鋪、大灣塘、
興茶村、鋪坳村、蘇梅村、黃泥村、楊高村、雙富村、栗林村、松山村、 柏樹村、雙江口、江灣村、栗星
梅城歷史
梅城是個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商貿發達、經濟繁榮的大鎮。自宋熙寧五年在梅城設安化縣城至1951年縣城搬遷至東坪,曾有縣治史878年,梅城早期是梅山文化的發祥地,梅王——扶漢陽的塑像屹立在鎮區西面的紫雲山;交通給梅城帶來了便利,鎮內有207國道,217、311省道和正在建設的「二廣」高速形成的交通網路,還有一條計劃中的鐵路也經過梅城,設縣級站;梅城地處湘中腹地,周邊與新化、婁底、邵陽、冷水江、漣源等縣市接壤,自古就有「六縣通衢、八方集鎮」之稱,輻射周邊150多萬人口,2000多平方公里地方,歷史上就形成了商賈雲集,一直是湘中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中轉站;梅城的商貿發達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14億元,財政收入達2400萬元,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達2800元,並形成了木瓜、茶葉、蔬菜、生豬、野雞、建材等特色產業。梅城鎮的發展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1992年省體改委批准梅城為縣級經濟開發區,1995年列為建設部500個小城鎮試點鎮之一,1998年獲全省「經濟百強鎮」稱號,2002年起分別列入國家、省、市重點鎮,2003年獲得益陽市重點鎮和創建文明衛生城鎮一等獎,拿回獎金8萬元。
建設成就
梅城鎮現有建城區面積4.2平方公里,建城區人口6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48%。鎮區內各種功能比較健全,已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城鎮。為加快小城鎮的發展,我們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加大力度,重點抓了以下六項工作。
1、拉動住宅。從1993年梅城設立縣級開發區以來至2008年的15年中,鎮區內新建住房面積150萬平方米,平均每年新建6萬平方米,多的年份達12萬多平方米,投入住宅建設的資金達15億多元,住宅產業的發展使建城區面積由1992年前的0.78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4.2平方公里,引進農民進城3.5萬人。
2、擴大市場。為了適應梅城商貿發展的需要,鎮政府分別於1987年、1995年、2001年三次新建市場,擴大規模,先後組織社會資金800多萬元,新建了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的大市場,設有經商的門面上千戶,固定攤位3000多個,市場年成交額達20多億元。
3、加快交通。1993年,鎮政府爭取省交通廳投資200萬元,把湘運梅城車站改造成縣級汽車站,直接開通了廣州、深圳、貴陽等許多全國大中城市的客運線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交通的需求,鎮政府又於2004年組織資金1000萬元新建了啟安汽車東站,實行長短途客運車輛分流進站管理,解決車輛亂停亂靠問題,目前正在運作中。
4、 發展新區。為了進一步擴大城鎮規模,提高城鎮品位,鎮政府於2003年爭取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以600萬元稅費包乾的方式開發建起了啟安新區,啟安新區開發前是一片河灘窪地,通過招商引進安化富康房地產開發公司開發建設用地200畝,共投入建設資金2億元,新建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修建了大橋2座,防洪堤1300米,用於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達4000多萬元,在新區內建起了高12層的賓館,具有規模的汽車東站,建材、農產品專業市場,新引進城鎮人口4000多人。啟安新區僅用了3年的時間,將一片河灘窪地建成新區,在梅城城鎮建設史上是個創舉。
5、改造舊城。梅城是個千年古鎮,舊城改造任務十分繁重,通過多年的改造,舊城仍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2008年鎮政府下定決心成立了舊城改造專門班子,籌措了專用經費,拆遷了舊城臨街舊房面積1.2萬平方米,改造和硬化了東西南北連接的4條老街,長890米,硬化面積達8000平方米,新建下水道1280米,並在改造的主街道人行道上鋪裝了花崗石2400平方米,安裝了高檔路燈20盞,栽植了桂花樹80株,配置了果皮箱30個,年內用於舊城改造的資金達350萬元,昔日居民怨聲載道「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老街,而今成了寬敞明亮的新街和居民散步休閑的場所。
6、完善功能。梅城具有一般縣城的規模,但由於是個建制鎮的體制,致使城鎮資金短缺,基礎設施嚴重滯後。針對這一情況,鎮政府一方面爭取上級的支持,一方面鼓勵「人民城鎮人民建」,縣級很多單位在梅城設有機構,如具有300多年歷史的安化一中,縣二人民醫院在梅城發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還有交通、電力、通信、廣電、銀行、保險、法律等機構均設置齊全,在道路硬化、下水道修建、街道綠化、自來水、公共廁所等公益事業方面也逐步加大了投入力度,全鎮自來水入戶率達98%,為適應城鎮管理,並相應的設立了規劃建設站、環衛所、城管隊三個機構,配置了車輛,安排了專項經費。
B. 我的家鄉在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以我的家鄉為題寫短文
我的家鄉--安化
我的家鄉在湖南省安化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里,那兒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還有享譽中外的茶葉(黑茶)呢!
我和父母乘坐長途汽車回家鄉來探望外婆。到了門口,外婆一家人非常熱情奔放地迎來接待我們。外婆的房屋依偎在一座挺拔地大山前,好像一個可愛的小孩在大地的里睡覺呢!我們站在家門口,放眼望去,只見一排排山綠得像一片草原。山峰手牽著手,肩挨肩,好像一位位小朋友一樣很團結地簇擁在一起。這山雖然沒有張家界山的奇形怪狀,也沒有黃山的惟妙惟肖,但是它是綠色的海洋呢!一陣山風襲來,那一片片綠色的波浪向我涌來,浪花里的顏色墨綠墨綠的,些許還摻雜著耀眼的嫩綠。那些採茶的村姑在這綠色的海洋中一伸手那兩芽一尖的嫩茶落入籃筐中,好像在綠色的海洋中游泳。抬頭望去,只見這一座山有十八個拐,所以叫「十八拐山」。十八個拐緊緊地圍繞著山。最有趣的是舅舅帶我去山頂的清泉打水,一路上聽見各種泉聲,有的像小提琴一樣輕柔,有的像大提琴一樣優美……時高時低。水可真甜呀!真是清甜可口!這兒山環水繞,綠樹成蔭,嘩嘩的流水聲好像在為婆娑起舞的枝條輕輕地伴奏,又好像在迎接我們的到來。這里簡直是個絕妙的仙境。
下山來,小鳥在枝頭嘰嘰喳喳的歌唱,蝴蝶在花朵里婉轉地舞蹈,水牛在悠閑地吃草,我的家鄉可真美呀!
這里不僅山青秀美,水清明亮,而且民風純朴,山民善良。村民們常常將從山裡採回的新鮮茶葉,和地里收獲上來的新花生和芝麻,以及黃澄澄的姜用擂缽擂成有名的擂茶。假如你來到這里,不管認不認識,熱情好客的安化人准會送上一碗香噴噴的擂茶,端上一盤安化臘肉炒野菜,那香味兒准會把你的口水都勾出來,讓你的肚子吃個圓滾滾的。
安化山美水美人更美呀!真是安化山水好,風景舊曾諳!
C. 安化樓的歷史
上世紀50年代末,圍繞著「共產主義需要什麼樣的建築」,3個被稱為「公社大樓」的樣板工程在北京動工,安化樓是其中之一。如今它老了:牆皮斑駁,窗戶破碎,走廊天花板下拉滿了電力電信明線。
在北京寸土寸金的東南二環內,中介公司掛出的這棟大樓的出租屋價格遠遠低於周邊樓盤。年輕的租客心急地想著,只要薪水提高就盡快搬出這里;一些與這棟大樓相伴生活了半個世紀的老住戶,則盼著在某天早上醒來,能聽到與拆遷有關的消息。
時間退回到上世紀50年代末,圍繞著「共產主義需要什麼樣的建築」,3個被稱為「公社大樓」的樣板工程在北京破土動工。
關於公社大樓,作家史鐵生在散文《九層大樓》里這樣回憶當年老師在課堂上的描繪:「總之,那樓里就是一個社會,一個理想社會的縮影或者樣板,那兒的人們不分彼此,同是一個大家庭,可以說他們差不多已經進入了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需要什麼樣的建築
公社大樓的設想誕生於那個高喊「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梁」的年代。那時候,金誠才30歲出頭,這個年輕的建築師剛剛帶著家人從上海遷往北京。他並不知道自己會成為公社大樓的設計者之一,他本來的任務是和從上海、南京、廣州等地趕來的建築師們一起,支援建設包括人民大會堂在內的「國慶十大工程」。
1958年12月10日,中共八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提出人民公社「在城市中應當繼續試點」。
共產主義不再是遙遠的將來,課題擺在面前:什麼樣的城市建築才能適應人民公社的生活?金誠回憶,「十大工程」之外的這一特殊建設任務由當時的北京市委第二書記劉仁親自負責。
在北京市建築設計院一間狹小的辦公室內,金誠和其他幾位同事一起,捧著八屆六中全會的文件,圍繞著「共產主義需要什麼樣的建築」,開起了「一個又一個務虛會」。
「要把職工特別是婦女從繁瑣的家庭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好地投入生產,大食堂必不可少,各家各戶就不用開火做飯了。」
「職工們都上班去了,孩子誰管呢?最好把幼兒園也蓋在大樓里。」
「雖然一切有供應,針頭線腦總需要的吧,最好每層有個服務部。」
……
坐在位於北京西南二環外的家中,已經85歲的金誠精神狀態並不好。他得過腦溢血,說一段話後便要大喘幾口氣,但他依然清晰地記起在那段特殊的日子裡,「熬夜討論是經常的事」。
金誠說,起先設計人員對這種綜合樓的模式,心裡也沒底,「開始我們建議,能不能先搞一個三四層的小綜合樓做個試點,成功了再成批復制。」
綜合樓的方案上報到北京市委,一位領導看後非常贊賞,表態說,「要搞就搞個大的嘛!」方案隨即改為在東城、西城、崇文、宣武4個城區各蓋一座公社大樓作為試點,再向全市推廣。
最終,西城區的福綏境大樓、東城區的北官廳大樓以及崇文區的安化樓根據同一張標准圖相繼開工。由於「宣武區底子最薄」,計劃中位於白紙坊的公社大樓則沒有動工。
在崇文區,安化樓成為當之無愧的「明星工程」。
在老徐的記憶里,為了蓋這座大樓,區里專門成立了一個崇文區建築公司,附近僅有的23路公交車站也特意將站名從「廣渠門」改成了「安化樓」,甚至有人傳說,「大樓是用人民大會堂的下腳料蓋成的」。
在最終建成的3座公社大樓里,安化樓的體量居中,建築面積為2.03萬平方米,共設有288個居住單元;布局為「U」型,主樓9層、附樓8層,每層的走廊內都裝有5盞吊燈;入門的大廳則完全按照「公共建築的標准」設計,門口3扇墨綠色木製大門,大廳有兩根大紅柱子,地上鋪的是紅花方磚。
大樓的內部設計同樣寄託著設計者們對於「共產主義生活」的期待,本著「大集體、小自由」的原則,主力戶型是不設廚房的兩居室,層高達3米2。
附樓的一二層是托兒所,三至八層為單身宿舍,也可以改為旅館。主樓一層大廳是大食堂,大樓的最高層則被規劃為俱樂部,「將來可以在這里跳舞、開會」。
金誠還記得,每戶的廁所都預備安上浴缸,在北京民宅中從未使用過的電梯也被專門從上海引入,但因為「怕把人養懶了」,特意設計為三層以下不停。
能住進來的都得是優秀人才,太有權的頭兒倒不敢住在這兒
從一開始,公社大樓就成為老百姓嚮往的對象。「好多人都在討論,什麼樣的人才能住進那樣的樓房啊。」徐欽敏回憶道。
東城區的北官廳大樓拔地而起的時候,史鐵生還是個二年級的小學生。他曾在散文里這樣回憶小學老師對公社大樓的遐想:「那兒的人連錢都不要掙了。為什麼?沒用了唄。你們想想看,餓了你就到食堂去吃,冷了自有人給你做好了衣裳送來,所有的生活用品也都是這樣——你需要是嗎?那好,伸伸手,拿就是了。甭擔心誰會多拿。請問你多拿了幹嘛用?賣去?拿還拿不過來呢,哪個傻瓜肯買你的?」
老師在台上「眉飛色舞地講,多餘的唾沫堆積在嘴角」,史鐵生則坐在台下「瞪圓了眼睛聽,精彩處不由得鼓掌」,還暗自慶幸:「我們怎麼來得這么是時候!」
打那以後,史鐵生便常常和夥伴們爬上尚未拆除的城牆,坐在草叢邊張望那「像一片朝霞轟然升起在天邊」的公社大樓,「猜想哪是俱樂部,哪是圖書館,哪是餐廳」,有時候也會為了「公共浴室是不是男的和女的一塊洗澡」這樣的問題爭吵不休。更多時候,他們會把推土機假想成「鬼子的坦克」,吶喊著沖下城牆,沖向工地,然後纏著看守工地的老頭問,「到了食堂,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頓頓吃燉肉行嗎?吃好多好多也沒人說?」
安化樓破土動工的時候,30歲出頭的徐欽敏已是北京機床電器廠的廠長,每天上下班都會從施工的地方經過。對於這座大樓,他有著比別人更深的感情。
徐欽敏本是江蘇農村的放牛娃,1938年就參加抗日,參軍後在部隊學了文化知識。後來在河北的土改運動中,他曾主持過農民鬥地主,地主被打死了,他帶頭喊口號。
D. 央視廣告的黑茶是什麼牌子的
中茶、白沙溪、下面還有怡清源等品牌
2016年起,安化黑茶高調亮相央視,連續投放「一品千年,安化黑茶」的廣告; 2017年,安化黑茶綁定CCTV-1/13、CCTV-4和CCTV-9黃金時段欄目,保持傳播的持續效應。
從9月1日起,安化黑茶10秒宣傳片將集中在CCTV-1/13的《新聞30分》黃金中插廣告中播出。
深厚的品牌文化更需要一個相匹配的傳播平台。安化黑茶選擇具有廣泛覆蓋力、影響力和權威性的央視作為樹立品牌的高起步平台,並且選擇在CCTV-1和CCTV-13並機播出的《新聞30分》欄目集中宣傳,傳播覆蓋廣,讓全國有1.3億以上的人口對「安化黑茶」有了深度的記憶。不僅推廣了品牌,同時也向高知人群傳遞黑茶文化,讓黑茶根植到高端文化消費當中。
E. 我的家鄉在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以我的家鄉為題寫作文
我的家鄉--安化
我的家鄉在湖南省安化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里,那兒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還有享譽中外的茶葉(黑茶)呢!
我和父母乘坐長途汽車回家鄉來探望外婆。到了門口,外婆一家人非常熱情奔放地迎來接待我們。外婆的房屋依偎在一座挺拔地大山前,好像一個可愛的小孩在大地的里睡覺呢!我們站在家門口,放眼望去,只見一排排山綠得像一片草原。山峰手牽著手,肩挨肩,好像一位位小朋友一樣很團結地簇擁在一起。這山雖然沒有張家界山的奇形怪狀,也沒有黃山的惟妙惟肖,但是它是綠色的海洋呢!一陣山風襲來,那一片片綠色的波浪向我涌來,浪花里的顏色墨綠墨綠的,些許還摻雜著耀眼的嫩綠。那些採茶的村姑在這綠色的海洋中一伸手那兩芽一尖的嫩茶落入籃筐中,好像在綠色的海洋中游泳。抬頭望去,只見這一座山有十八個拐,所以叫「十八拐山」。十八個拐緊緊地圍繞著山。最有趣的是舅舅帶我去山頂的清泉打水,一路上聽見各種泉聲,有的像小提琴一樣輕柔,有的像大提琴一樣優美……時高時低。水可真甜呀!真是清甜可口!這兒山環水繞,綠樹成蔭,嘩嘩的流水聲好像在為婆娑起舞的枝條輕輕地伴奏,又好像在迎接我們的到來。這里簡直是個絕妙的仙境。
下山來,小鳥在枝頭嘰嘰喳喳的歌唱,蝴蝶在花朵里婉轉地舞蹈,水牛在悠閑地吃草,我的家鄉可真美呀!
這里不僅山青秀美,水清明亮,而且民風純朴,山民善良。村民們常常將從山裡採回的新鮮茶葉,和地里收獲上來的新花生和芝麻,以及黃澄澄的姜用擂缽擂成有名的擂茶。假如你來到這里,不管認不認識,熱情好客的安化人准會送上一碗香噴噴的擂茶,端上一盤安化臘肉炒野菜,那香味兒准會把你的口水都勾出來,讓你的肚子吃個圓滾滾的。
安化山美水美人更美呀!真是安化山水好,風景舊曾諳!
F. 安化的縣城在哪裡
在湖南省中部偏北。
安化縣,隸屬於湖南省益陽市,位於資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東與桃江、寧鄉接壤,南與漣源,新化毗鄰,西與漵浦、沅陵交界,北與常德、桃源相連。安化古稱「梅山」,是梅山文化的發祥地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置縣。安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鎢、金、銻、釩等礦產資源豐富。安化總面積4950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第三個面積最大的縣,山地面積達82%,又是典型的山區縣、庫區縣,有林地面積536萬畝,森林覆蓋率76.51%。2013年,安化轄5個鄉、18個鎮,總人口103萬。
安化境內擁有六步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柘溪國家森林公園、湖南雪峰湖國家濕地公園、世界第一冰磧岩的省級雪峰湖地質公園和保護完好的文武廟建築群、陶澍陵園等文化遺存。安華名人有清代兩江總督陶澍、雲貴總督羅繞典、著名書法家黃自元,唐九紅、龔智超、龔睿娜。安化也被稱為「羽毛球之鄉」。
安化是湖南有名的有色金屬大縣,水能資源大縣,林業資源大縣,茶葉生產大縣,葯材產業大縣,先後獲得「中國厚朴之鄉」、「中國竹子之鄉」、「中國最美小城」、「中國最佳養生休閑旅遊勝地」等稱號。
G. 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茶文化
只知道茶聖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