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晨曦公主的資料
秦始皇率軍出遊,晨曦公主問胡亥為什麼皇上每次出行都帶著他,胡亥說自己沒本事只能跟皇上後面亂跑,自己受秦始皇的喜歡也是多虧了趙高。晨曦公主一聽趙高心裡就不爽,章邯插話說,讓晨曦公主多跟趙高接觸,這對她好。晨曦公主一聽就生氣了,指責章邯插嘴。胡亥見此,就開晨曦公主的玩笑,說讓章邯做晨曦公主的駙馬。同時,胡亥這時也指出,章邯的夫人此時也已經逝世,章邯依舊是個青年才俊。後來,秦始皇死去了,趙高聯合李斯,篡改了遺詔,讓胡亥當上了皇帝。再後來,李斯要除掉趙高,再伺機篡位。而趙高想要借胡亥之手,除掉李斯。李斯被問斬。章邯越來越覺得趙高的厲害之處。晨曦公主也看到了趙高的強大,也准備開始巴結趙高。咸陽後宮中,晨曦公主宣趙高一起飲茶,投其愛華服之好,稱章邯家盛產絲線,實則向趙高引薦章邯。章邯趁機向趙高表明憂國之心,提出集結囚牢之徒,以充軍用,並渴望自己能得以重用。而趙高則態度不明,再三推託。
胡亥從章邯處得知天下已大亂的實情。趙高依然在一邊冷言冷語,不停潑冷水,章邯提議,大赦天下,論功封官,以其充軍為己用。胡亥下旨一並赦免修驪山陵的60萬罪人,編成軍隊,抵抗義軍。趙高察覺此為章邯與晨曦公主一並所為,甚為氣憤。
晨曦公主聽聞趙高意欲將自己賜婚於章邯,章邯擔憂晨曦公主被趙高所用,遂向章邯表明心意,願意將自己的性命與章邯綁在一起。後胡亥賜婚,並封章邯為大將軍,討伐逆賊,收復江山。
章邯到達驪山陵,頒布皇上的赦令,意欲率眾人出征。忽然有人反抗,此人正是英布。章邯敬英布有不怕死的氣節,讓他率兩千人馬做前鋒,討伐逆賊。
章邯率軍到達函谷關外與周文部下展開廝殺,大勝。英布帶領的兩千人馬也英勇殺敵創下佳績。
章邯軍營中,章邯加封英布。而翌日清晨,英布便帶兩千親兵逃亡,他清楚的知道大秦沒有未來。很快他便投奔了項梁。
章邯回到咸陽城以後,趙高給秦二世胡亥吹耳邊風,讓胡海修煉長生不老之術,同時,派司馬欣、董翦前往關中,輔佐章邯,為朝廷督戰。
董翦、司馬欣向章邯報告說,關中一帶已基本平定,但四周各地獨自立為王的事件不斷。章邯提出這些擁立為王的終會自己衰敗,而那些不斷壯大的勢力卻值得防備,比如項梁的楚軍。章邯還提出不易與楚軍正面交鋒。此時有人來報,說糧草遭到姓劉的隊伍打劫。章邯稱其為蒼蠅,認為趕走便罷。司馬欣將軍稱頭暈眼花,先回帳中小憩。董翦闖入司馬欣帳內,稱他們應為保大秦江山而奮力幫章邯合心抗敵。而司馬欣卻認為他們人不在朝堂但其實腦袋存亡依然是朝堂說了算,趙高把他們派出是為了設法除掉章邯,因此不易輕舉妄動。董翦依然表示,要與章邯同心抗敵。
章邯收到晨曦公主的信,說無論如何希望自己能回朝就好。章邯為公主安危,不肯寫一字給公主。章邯手下為章邯不值。章邯卻深明大義,稱是為大秦而戰。
晨曦公主還在一直思念著自己的將軍,這時候趙高來到宮中,說太醫說晨曦公主一直在病中。晨曦公主說著說著就掉眼淚了,說自己一直在思念著章將軍。趙高說自己是從小將晨曦公主看到大的,希望能夠好好的養病。
趙高告別了晨曦公主,然後將伺候晨曦公主的宮女叫到了外面,瞧瞧的吩咐說,一定要監視好晨曦公主。
秦宮中又開始一番勾心鬥角的陰謀。晨曦公主身邊的宮女們互相在猜忌著,將晨曦公主監禁了起來,晨曦公主在監禁室里忍受著折磨。而宮廷中的斗爭更是愈演愈烈,一片血雨腥風的宮廷斗爭在進行著。
新來的內侍前來拜見晨曦公主陛下,知道晨曦公主是希望自己能夠幫助章將軍。晨曦公主說天下最恨的就是趙高,希望能夠刺殺趙高,可是來者說殺掉趙高容易,可是除掉趙高整個的勢力卻不容易。晨曦公主以為其幫助自己除掉趙高的目的是取而代之,可是來者卻不承認。
章邯繼續攻打著趙國,巨鹿之戰開始展開。
崇信與晨曦公主夜半密會。崇信告訴公主,自己把家書改了,讓章邯帶兵回咸陽。崇信真正的目的是謀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崇信的口中,味道都變了。
司馬欣將很多情報告訴章邯,晨曦為了救章邯,准備刺殺趙高,為了晨曦的安危,章邯十分矛盾。司馬欣提醒章邯,真正的敵人不在戰場上,而是在宮中。
崇信把魚池修好,趙高很滿意。趙高問崇信有什麼要求,崇信建議召章邯回來,補慶功宴,並為章邯與晨曦補上大婚儀式。趙高同意。趙高見子嬰,又是一個瘋子,趙高也不相信。崇信鼓動晨曦一起刺殺趙高。晨曦恨死崇信這個小人了,用釵刺他,崇信仍然鍥而不舍。晨曦答應了崇信。章邯歸來,司馬欣向章邯進言,不計個人生死,支持章邯以大義為重。章邯與晨曦見面,夫妻兩人在眾人的監視下,默默無語,沾酒在手心寫下相愛的字。
胡亥封章邯為萬戶侯,並將晨曦公主指婚於章邯,胡亥威震朝綱,控制朝政。崇信在趙高敬酒章邯的時機刺殺趙高,被趙高手下射殺,趙高以此告誡在場人,晨曦公主刺殺趙高未果,被趙高威脅。晨曦公主以死保護章邯,失去晨曦公主的章邯,悔恨自己的懦弱。
趙高與手下搖色賭輸贏,趙高笑稱色子可以動手腳,並動了登基當皇帝的念頭,趙高計劃對策如何對付章邯。先放章邯回營。章邯跪拜在晨曦公主靈前,起誓必將戰死沙場與晨曦公主做一對平常布衣夫妻。
晨曦公主就這么死了,再後來,趙高謀反了,章邯在一次戰役中敗給了項羽,跟隨項羽打仗,可是卻被項羽所猜忌。章邯在攻打漢軍的時候,兵敗了,章邯遂拔劍自刎。
『貳』 以前中央一台播過一部有關關羽紀錄片
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請參考下表: 朝代 皇帝 時間 封號 北宋 宋徽宗 崇寧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泰定帝 天歷八年(1335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靈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神像、關羽的祠廟遍布各地,為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而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將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元代朝廷雖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布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鮮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裡,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乾的行業也推祟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以前中央一台播過一部有關關羽紀錄片,最先播的是CCTV-10的《探索·發現-----武聖關羽》,網路上有
『叄』 誰知道「拾得紅爐一片雪,卻是黃河六月冰」是什麼意思
崇天門外鼓騰騰,驀扎虛空就地崩。
拾得紅爐一片雪,卻是黃河六月冰。
詩人在開悟前苦參紅爐一片雪時,怎麼也想不到它就是黃河六月冰。如果紅爐之火中有雪,那麼黃河六月的季節也會有冰。法亦如是。無火不成紅爐,爐中豈能無水汽?黃河六月之水,若不是源頭之雪化冰消,怎麼會源源不斷?這就是禪宗因果道理,智慧思想。
『肆』 莫高窟四周的山
莫高窟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它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興建並逐漸湮沒於世人的視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後,這里才重新讓人注意。
『伍』 南唐後主李煜的一生,誰知道謝謝告知~~~
李煜
李煜 (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後主。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於江南一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後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葯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李煜的詞,可以分為前後兩期,以宋太祖開寶八年(975) 他降宋時作為界線。前期的詞已表現出他非凡的才華和出色的技巧,但題材較窄,主要反映宮廷生活與男女情愛,如〔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喜遷鶯〕"曉月墜"、"宿雲微"、〔一斛珠〕"晚妝初過"、〔菩薩蠻〕"花明月暗飛輕霧"等;也有寫離別相思的作品如〔清平樂〕"別來春半"等,寫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較健康可讀。到了後期,李煜由小皇帝變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國的深痛,往事的追憶,"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王□《默記》),使他的詞的成就大大超過了前期。〔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反映了他身世與詞風的轉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無言獨上西樓"等是他後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寫自己憑欄遠望、夢里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抒發了明知時不再來而心終不死的感慨,藝術上達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庄等花間詞人的傳統,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現在:
①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在李煜之前,詞以艷情為主,內容淺薄,即使寄寓一點懷抱,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而李煜詞中多數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所以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人間詞話》)
②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詞,往往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境界。"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烏夜啼〕)、"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等名句,深刻而生動地寫出了人生悲歡離合之情,引起後世許多讀者的共鳴。
③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力。他的詞不鏤金錯彩,而文采動人;不隱約其詞,卻又情味雋永;形成既清新流麗又婉曲深致的藝術特色。
④在風格上有獨創性。《花間集》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密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如〔玉樓春〕的"豪宕",〔烏夜啼〕的"濡染大筆",〔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見譚獻《復堂詞話》),〔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馬駒不受控捉"(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兼有剛柔之美,確是不同於一般婉約之作,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正如納蘭性德所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後主兼有其美,饒煙水迷離之致。"(《淥水亭雜說》)
李煜詩、文、詞以及書、畫創作均富,他的舊臣說他有《文集》30卷及"雜說"百篇。《郡齋讀書志》載《李煜集》10卷,《宋史·藝文志》也載《南唐李後主集》10卷,均佚。《直齋書錄解題》中載《南唐二主詞》1卷,現能見到的有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墨華齋本,錄李煜詞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為二首。後清代邵長光又錄得 1首,近代王國維為《南唐二主詞》補遺,增加了9首,不過其中有問題的似不少。據近代多數學者的意見,能確定為李煜詞的不過32首。其詞集注本有清劉繼增的《南唐二主詞箋》、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詞彙箋》、王仲聞的《南唐二主詞校訂》等。詹安泰的《 李璟李煜詞》,注釋頗詳。事跡見《新五代史》、《宋史》及馬令、陸游二家《南唐書》,今人夏承燾《南唐二主年譜》。
後主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四十六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為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
南唐後主李煜與他的紅顏知己
南唐後主李煜在後人腦海里留著一個鮮明印象,就是他留給了我們不少香艷、柔情、悲哀的詞。他的詞,確實給他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偉大,所以後人對他的評價,除了作為曾經的國君,還被譽為「詞中之帝」。
但是我們要知道他的成功——文學的成功,是不能忘記一個被他迷戀著的女人——周後。
周後,名娥皇,生於公元九三六年,比後主大一歲。她在文史記載中,確是個多情而賢慧的女人,因為古代帝王們,多是後宮佳麗三千人,很少能將全部靈魂寄託在一個後妃身上的,更很少不變遷其愛情,而表現於文學的,周後之能得到一個多情帝王的專寵,且使將愛情流露於文學,當然她是一個資質佳惠,美艷多才的女子了。
據陸游《南唐書》載:她精通書史,善音律,尤工琵琶。元宗(後主父親)賞其藝,賜以焦桐琵琶。後主作念家山,後亦作邀醉舞。二人曾重訂霓裳羽衣曲,此曲在唐之盛傳,最為大麴,後主獨得其譜,乃與後變易訛謬,頗去窪,繁手新昔,清越可聽。
她常彈奏後主的詞調,極得後主贊美,這就是後主作詞的原動力了。
李煜的初作《浣溪紗》:
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把迷戀周後的情感,深宮香艷的情形,全部寫托出來。請讀他的《一斛珠》:
曉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裛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綉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這種香閨韻事,兒女柔情,真赤裸裸地寫了出來。「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多爛漫,多麼嬌柔的兒女姿態,以現代眼光看,固然不足為奇,但是,在千年以前的封建社會里,那就夠奇特的了。
周後的多情,感動了後主的詞筆,後主的詞筆,介紹了多情的周後給千古瞻仰,文學是環境的產物,是情感的交流,在這里完全得到印證了。
人生總沒有不散之筵席,不幸的事總要有一天降臨到最歡樂的人們身邊的。當後主二十八歲那年,周後生病了。後主朝夕視食,葯非親嘗不進,衣不解帶者累夕,如侍父母之痴。然而,周後終被秋風吹去了,其時,後主哀苦骨立,杖而後起,亦如其喪考妣,且將投井以殉,賴救之獲免。又自製誄詞數千言,皆極酸楚。
對後主來說,真是天大的不幸,後來將她葬於懿陵,謚號昭惠,從下面詞中,可以看到後主那時的心情。請看下面這首:
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銷心裡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猶殘葯,香奩已染塵。前哀將後感,無淚可沾巾。
艷質同芳樹,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實,又苦雨傷叢。穠麗今何在?飄零事已空。沉沉無問處,千載謝東風。
這首詞表達了後主對周後深摯情意以及深哀巨痛的心情。
後主自失了他的愛妻,這種痛苦,這種刺激,已深種在他底心靈深處,把他從溫柔沉醉的大國,拖到悲哀凄慘的境域里來,於是他的詞也從「爛嚼紅茸」而轉變為「為誰和淚倚欄桿」、「秋風多……夜長人奈何」的凄慘調子,以後家破國亡,更給他許多詞的材料。
周後生前能使後主做香艷的詞,死後又影響後主做感傷悲切的詞,這種功績,是後人應該感謝她的。
自古文人與美人,是結著不解緣的;幾多偉大文藝作品,都是以香草美人為題材,為背景的。《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和「金陵十二副釵」都是絕代佳人。
的確,美人的魔力,足以感應文人的心靈,而使之寫出血和淚的文學來。後主不會做皇帝,而無意中做了詞中之帝,被後世推崇在一切帝王們之上,誰說這不是周後的力量呢?
重溫南唐後主李煜
詞人李煜,亦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最後一代國君。亦是讓世人驚羨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歷史典範人物之一。
他是李璟的第六子。據有關史料記載:他生有奇表,天資聰穎,頗具才華。因他天性柔善,不願介入嫡親宗族的政治紛爭,便避罹於書籍、藝術、愛情之中。而正是由於他這種天性使然的傾注,方使他能夠「精究六經,旁綜百氏」,「通曉音律。精別雅鄭」,「工書善畫,崇信佛法」。尤在詩詞歌賦方面,更是嘔盡心血。將人性中的情感、情緒、情愛發揮到淋漓盡致,不愧為一代且世代相傳的宗師。
李煜的詞,留傳下來的雖僅僅三十餘首,但首首膾炙人口,皆為文學創作的珍品。
他的詞以風情旖旎,嫵媚溢芳;撫心凝神,細微有致;深哀結郁,真率、真切、自然雋永見長。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這樣描述李煜。稱「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概遂深……」「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閱世愈淺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我以為他的詞,雖繾綣幽凄,然婉約中盡顯大氣。
如他描寫人的孤獨,那種憂郁和悲愁別恨……
他的一曲《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道盡了人對往事、歲月的眷戀之情。
一曲《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 常恨水常東!」覽盡光陰如梭,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奈心結。
此外,他對自然景緻、美好風光的勾描亦達爐火純青之境。
以他的一首《望江梅》為例:「閑夢遠,南國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淥,滿城飛絮輥輕塵,忙殺看花人。閑夢遠,南國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此景此境,又怎能不令人為之唏噓惋嘆!並由此而盼,至那南國勝地覽游一番。
還有他那首《蝶戀花》「遙夜亭皐閑信步,乍過清明,早覺傷春暮。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雲來去。桃李依依春暖度,誰在鞦韆,笑里低低語?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那首《搗練子》「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那首《浪淘沙》「簾處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餉貪歡。獨自莫憑闌,無限關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那首《浣溪沙》「轉燭飄蓬一夢歸,欲尋陳跡悵人非,天教心願與身違。待月池台空逝水,映花樓閣謾斜暉。登臨不惜更霑衣!」
那首《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均將人不遂心願的無奈及悵然凄清之痛,別離後悲切的摯血情衷和萬千思緒,鐫刻於心的深處。無不叫人感而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