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憶秦娘》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應該是《憶秦娥》。「憶秦娥」詞牌名。比較有名的是
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賞析】:此詞雙片四十六字,傷今懷古,托興深遠。上片以月下簫聲凄咽引起,已見當年繁華夢斷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別情,將情景融為一片,想見慘淡迷離之概。下片揭響雲漢,摹寫當年極盛之時與地。而「咸陽古道」一句,驟落千丈,凄動心目。再續「音塵絕」一句,悲感愈深。「西風」八字,只寫境界,興衰之感都寓其中。
② 憶秦餓,婁山關,仿寫
嚮往草原,那是真的。
久居都市的心飽受了緊張與困窘,以至有一種像在迂迴顛簸的山路上行車——想要逃離的感覺。逃開那陰冷的混凝土,逃開那無聊的電視節目,甚至是逃離那些熱切關注我的期待目光,還有——丟掉那無用的軀殼,我想做一隻蒼鷹,能飛翔在自由的天空;做不成蒼鷹也好,做株苜蓿吧!至少可以平凡到別人不屑打擾——。我竟然現在才發現自己對草原的嚮往已到瘋狂。真的,只是——怎麼會隔了那麼久才發現?我迫切地想去草原,渴望親近草原。
終於去成了!
草原是平靜的,她有自己遼闊和茫茫的資本,幾乎不須睜開眼看看來者,便算定他必會被她所傾倒,普天之下彷彿都是凝固了的風景。當我們驅車在草原上飛馳時,被驚動的卻只有身後飛起的些許沙塵。草,那一望無垠的草啊!綠,那生命的綠啊!眺望,那被碧綠,蔥綠盡情揮灑過,並以柔和而連綿的線條所勾勒出的遠山;嗅著,這泥土與青草的芳香混合成最本真的空氣;遠處的野馬悠閑的身影穿梭於雲朵投下的陰暈間——我還能說什麼呢?這不就是那個我從夢中就開始愛上的地方嗎?現在的我只願化作空氣,融入這藍天碧草之間——
草原的美,不但蘊於靜,也蘊於瞬息萬變之間。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打消了我們下午的行程,大家聚在蒙古包里喝著茶,人人心頭一團火氣——為草原的不解風情。雨過天晴,我走出蒙古包,發現天邊竟然懸著一道淡雅的彩虹,就那麼乾脆的,在明朗的天空中畫出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半圓。我望著她,驚訝於她讓人怦然心動的美,竟幾乎要掉下淚來。啊!好久沒有這種貼近自然的感受了,從何時來,又是在何時離去的呢?忙於生活,心裡對於自然那份深深眷戀,竟漸漸忘卻了!可這是生命之源,是死也不能忘記的啊!——我轉向天際,黃昏的草原正敞開襟懷,納進那碩大的金黃太陽,整個草原一片生機勃勃,但卻又萬籟俱靜。這大概是草原一手導演的美景吧?為的,是引導我們心中奏響震撼心靈的樂章——到底是我們發現了草原的溫存可棲呢,還是草原終於發現我們的孤獨無奈呢?我笑著搖搖頭,彷彿尋找到了那斷了線的風箏,抓住了一道陽光;彷彿平生第一次感到胸襟的輕快。
草原或動或靜,都以它的溫存與博大印證著生命的生生不息。或許,每個人該有一片自然,屬於自己的生命之源。生活,可以忙碌到夜以繼日讓人無法喘息;心靈,可能麻木的聽不見自己的聲音;人,也可以把自己關在四面冷冰的泥牆里,但卻無論如何都阻隔不了生命之源對本能的呼喚。——來到草原的我意在追尋一道於深灰色中閃耀的光明。
我那平凡定格的影子,是否已經離去,無關輕重。且讓我的心靈留在這廣闊的草原吧,在這里親近純凈。
③ 憶秦蛾有哪些內容
憶秦蛾:樓陰缺,闌干影卧東廂月。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隔煙催漏金虯咽,羅幃暗淡燈花結。燈花結,片時春夢,江南天闊。
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他的詩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號稱「南宋四大家」。其詞風清逸淡遠,尤以田園詩著稱。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等。
這是一首閨怨詞。范成大共寫過五首《憶秦娥》,都是寫少婦思念遠人的,前四首寫一天中朝、晝、暮、夜時的心緒,第五首寫驚蟄日的情思。它們都是閨情詞中的佳作,這首是其中的第四首。上片描寫春天月夜景色。靜謐的月夜,情調非常溫馨。女主人公深夜不眠,獨在月下痴情思念。下片寫回到樓內閨房的情景。首句的「催」和「咽」以及上片的「風」都是以動襯靜,但多了暗暗的愁恨。「燈花結」,在「暗溪」的氛圍中為之一振,於是有了後面夢到江南的慰藉,以夜月實景起,以春夢虛境止。靜謐和溫馨掩蓋了淡淡的離愁,的確別有一番風味。這首詞寫得輕靈縹緲,感情的濃淡,動靜的結合都恰到好處,是范大成婉約詞中的上乘之作。
④ 無錫憶秦園小籠與秦園小籠哪個才是正宗的
憶秦園 在古鎮外面的那家是正宗的
⑤ 憶秦城。婁山關 描寫了那些景色
《憶秦城。婁山關》描摹「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的生動場景,抒發了槍炮下走向勝利的自信。婁山關也因此而成為旅遊好景點。
⑥ <<憶秦蛾-婁山關>>的意思
銅琶鐵板抒情懷——賞析毛澤東詩詞《憶秦蛾·婁山關》
作者:長憶江南
建國前20多年間,毛澤東所作詩詞,大都氣勢磅礴,揮斥方遒。從《沁園春·長沙》到《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毛澤東以詩篇「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盡吐豪邁情懷,盡顯雄偉氣魄,字字鏗鏘,氣貫寰宇,惟有《憶秦蛾·婁山關》較之他的詩意相近的同期詩詞,猶顯感情凝重又壯懷激烈。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這首詞,寫於1935年2月。當時,長征中的紅軍部隊天天打仗,減員嚴重,給養日缺,仍要對付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還要征服前進路上萬水千山的層層阻隔,紅軍處境危艱是空前的。黨內左傾機會主義者一次次錯誤指揮,導致紅軍遭到慘痛失敗。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歷史地選擇了正確見解中國革命前途的毛澤東擔當中國******的領袖。但毛澤東畢竟是人而不是神,他要率領紅軍克服艱難困苦,突破重圍,重建根據地,再求新發展,偉人也感到了肩負的千鈞重擔。毛澤東曾毫不隱諱地說出當時寫這首詞的心情:「萬里長征,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遵義會議後,紅軍經婁山關北上,准備在瀘州和宜賓之間渡過長江,沒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義進軍,在途中經半天激戰打敗了扼守婁山關的敵軍一個師,乘勝重占遵義。攻佔婁山關後,毛澤東填《憶秦娥》,記下這次戰斗,反映出他決心力挽狂瀾改變紅軍厄運,並由此而生發的偉大使命感。
《婁山關》上片五句全是寫景。西風凜冽,霜滿清晨,一派肅穆氣氛,萬里長空的雁叫聲與紅軍隊伍行進中馬蹄踏著山道石路發生的破碎聲和高原空氣稀薄的曠野里時斷時續的軍號聲,組成悲壯的樂章在讀者耳畔激盪交響。景象和聲音交替的畫面中,沒有半點的喜悅、絲毫的輕松,只有戰前的緊張、行軍的艱難和征途的險惡。這不僅是當時紅軍所處惡劣環境的真實寫照,也是詩人沉鬱心情的反映。
下片猶如沉默中的突然爆發,詩人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傲視堅似如鐵的婁山關,高歌紅軍豪邁跨越山峰,到達充滿希冀的頂端。昂揚的旋律,英武的身姿,再現紅軍不怕流血犧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結句用「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勾畫出群山似波浪起伏,落日如赤血鮮紅的蒼海夕陽圖,創造出道路長漫漫,前景無限好的詩意。
毛澤東十分欣賞風格豪放的唐、宋詩詞,但他作詞比陸游、蘇軾、辛棄疾更顯雄奇奔放,他們所言決不是蘇軾等封建時代文人「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忠君報國之志,而是以偉大政治家的膽識和抱負,直抒「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立誓扭轉乾坤的雄心大志。毛澤東胸襟廣闊,氣魄雄偉,對勝利充滿堅定的信念,始終保持革命浪漫主義的情懷,加之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功底,使他詩才橫溢,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獨領風騷的偉大詩人。因此,《婁山關》雖是他心情沉鬱之作,但絲毫不給人「古道西風瘦馬」的悲涼感。他用凝重的筆調昭示人們:「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正義之師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在此後的歲月里,毛澤東領導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克服了一切艱難險阻,終於完成了建國大業,實現了「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夙願。
重讀毛澤東的《憶秦蛾·婁山關》,撫今追昔,更感祖國擺脫貧困,走向富強不易,更能深刻體會到鄧小平所說:「沒有毛澤東,我們黨不知還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的含義,因而更加緬懷毛澤東為中華民族崛起並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