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大美廣德宣傳

大美廣德宣傳

發布時間:2022-06-04 09:33:55

1. 廣德縣的文化


祠山文化
祠山文化,是指西漢末年起,以安徽省廣德縣橫山為中心,遍及江淮和東南沿海廣大地區,由緬懷治水英雄張渤關愛民眾、彌災捍患、勇於獻身的精神而形成的官民共禱的祭祀文化,因唐玄宗赦封橫山為祠山得名。 」張渤治水的傳說「,被列入廣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吳文化
廣德早期是一個傳統的吳文化地區。據縣志記載:建安初,孫策平定宣城以東地區,孫吳分故鄣縣地始置廣德縣。廣德雖然地處吳頭楚尾,但區治上多隸屬江浙。從唐末至宋以來,雖然戰亂不斷,廣德基本上是受以揚州(今江蘇揚州)、建康(今江蘇南京)為中心的地方勢力控制。吳、南唐政權多次曾派使前往廣德祠山祖殿祭祀祈禱。
元至正十四年,改廣德軍為廣德路,屬江浙行中書省。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改廣德路為廣興府(不久改稱廣德府),屬江南行中書省。明初,改廣興府為廣德直隸州。因此,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考量,早期的廣德應是吳文化佔主導地位的地區。從廣德甘溪溝土著人吳儂軟語的方言中,也可以窺見廣德地區早期吳文化的淵源。另外的因素就是就是祠山文化的興起與傳播。
明朝徐應秋《玉芝堂談薈》稱「雷之布鼓,登之鬼市,河源地丘之神債,廣德祠山之埋藏,是謂天下四異,非妄傳也。」可見,祠山文化來源於吳越,勃發於廣德,又張揚於吳越大地。祠山文化,既具有吳文化的典型特徵,又是吳文化發展的一個極至。
徽文化
明清時期,徽文化逐漸成為廣德的主流文化:
祠堂,起始於徽州,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載體,是族權自治的象徵,也是徽州人最基本的人居環境。徽州的祠堂文化和牌坊文化、譜牒文化一起,組成了支撐封建宗法自治制度的三根支柱。自宋朝始,徽文化被徽商帶進廣德。隨著徽商在廣德的發展,宗法自治制度也帶到廣德,通過幾十代人幾百年的努力,徽文化以潛移默化的形式,經過同廣德的本土文化的不斷撞擊、融合,從最初的互相排斥到後來的相互包容。發展到明代後,徽文化在廣德地區已經占據主導地位。從倖存的鳳橋大范村的范氏宗祠、誓節蘆塘陳氏宗祠中,不僅能窺見徽派建築藝術的精髓,更能洞見宗法自治的物化形式——祠堂管理模式。
牌坊作為徽派建築藝術的代表,在廣德的留存,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廣德人對徽文化的接納和歸屬。
譜牒文化與牌坊相似,廣德保留下來的諸多宗姓的族譜,也反映了徽文化的影響作用。
移民文化
現代廣德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多元的移民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點。在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的半個多世紀中,廣德逐步形成了以河南移民帶來的中原文化和湖北移民帶來的西楚文化為主的多元文化結構,其中尤以河南省光山縣移民為眾。
起初,這種移民文化是以較為封閉的形式存在,形成以村、鎮為單位的文化割居現象。但是,經過半個世紀的兩代人努力,廣德的本地人和各地移民通過聯姻、商貿、生產和社區活動等形式,加強了不同宗教、習俗、教育、倫理道德之間的各種文化交流。通過交流,各種文化揚長避短,取捨有度,從而形成了相互包容的地區特色移民文化。
四合地蹬子戲,四合地蹬子戲又名「地花鼓戲」,地攤子戲,是盛行在四合鄉耿村、焦村、宏霞村的遐嵩片以及梨山一帶的一種民間戲曲,是不需舞台的廣場表演形式。因具有不受場地、時間限制等優點,所以受到廣大老百姓的喜愛。2010年4月,四合地花鼓戲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宣城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授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桐夭村的旱船,旱船也稱龍船、綵船。它是我國民間的一種游藝。廣德縣最有名氣的旱船當數桃州鎮白橋村(原屬高湖鄉)桐夭村的旱船。該地旱船起源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至今已有九十餘年歷史了。
廣德四絕,就是在安徽廣德縣境內的四道特色菜,它們分別是:楊灘鎮境內「御桌珍饈桐花魚」,橫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珍禽美味橫山雉」,盧村鄉的「山珍之珍笄山筍」,誓節鎮的「珍稀沙河鱉」。
廣德天下第一鮮,廣德縣的天下第一鮮是只需要聞到它的香味就能讓人垂涎欲滴。而天下第一鮮卻是無意中得來的美食。是靠嗅覺就能判斷是否地道的一道湯菜。是專屬於廣德的味道。 民眾教育館
廣德縣民眾教育館始建於民國13年(1924),館址在文廟西側(現人民廣場西)。25年遷至西大街真武廟(現增谷路北端)。次年,抗日戰爭爆發,改稱流動施教團。32年,復稱民眾教育館,館址在西南鄉崇法寺。其主要活動為開展平民教育,設有問字處,閱報處、圖書室等。抗戰前後,曾組織過球類、棋類、歌詠、嬰兒健康、自由車(自行車)比賽和小型業余演出,並舉辦「抗日建國圖畫展覽」、「國貨與敵貨展覽」等。34年底,民眾教育館停辦。
文化館
縣文化館建於1950年2月,館址設在北大街。初稱為廣德縣人民教育館,次年改稱縣文化館。1957年遷入南二街(今桃州路)新址。1969年1月,縣文化科、文化館、新華書店等單位合並成立「毛澤東思想宣傳社」。一度文化館又與桃州戲院合並。1978年恢復原建制後幹部、職工逐年增多。1987年底,有幹部、職工20餘人,設行政、宣傳、文藝3個組。
區、鄉(鎮)文化站1953年全縣9個區各設有1個文化站。此後,隨著行政區劃的調整變更,1956年只設誓節、柏墊、邱村3個文化館。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除城關外,又改設五個公社文化站,1962年,原公社文化站升格為區級站,改稱為中心文化站。1975年,各站都新建了辦公用房,增加了人員、設備。1976年5月,開始試辦社辦公助文化站。1986年全縣有鄉辦公助文化站23個,其中磚橋文化站建有兩層樓房1座,設圖書、游藝、錄像放映等室。1987年底,全縣共有鄉(鎮)文化站28個,人員36人。
圖書館
廣德縣圖書館的前身是縣文化館圖書閱覽室,原藏書4500冊。1981年與文化館分開,單獨建館,有館舍150平方米,管理人員4人。以後,人員、藏書、設備逐年增多。1987年底,有工作人員12人,藏書45300餘冊,其中善本古籍1852冊,期刊報紙330餘種。讀者人數已由建館初期的每月幾百人次增至2000餘人次。
檔案館
1958年11月,中共廣德縣委和縣人民委員會檔案室合並成立廣德縣檔案館,有專職幹部2人。1963年11月,廣德縣檔案管理科成立,與縣檔案館合署內公,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機構裁撤,人員下放。1973年7月恢復縣檔案館。1980年11月成立廣德縣檔案局,仍與縣檔案館合署辦公。1987年底,有庫房296.5平方米,人員8名,收藏檔案全宗85個,各類檔案、資料計27121卷(冊)。其中文書檔案12925卷,科技檔案135卷,專門檔案2676卷,資料11385卷。長期以來,檔案只供內部使用。後經全面整理,部份向社會開放。1980~1987年為各界人士提供憑證和數據資料1.7萬余卷次。1987年縣檔案館被評為全省檔案工作先進單位。 大聖寶塔
位於桃州鎮迎春街北側,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始建。初為五層六門磚塔。宋元符二年(1099)十二月二十七日夜「為火焚」。元符三年(1100)至崇寧四年(1105)六月,由宋榮、宋宗弟兄領頭重修為七級浮屠。後幾經修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遭火災,飛檐、樓板、塔頂化為灰燼,僅存磚制塔體。1956年1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7月,由國家文物局撥款重修,1986年4月全面修復。現塔高42米,底座周長26.4米,七級六門,六角飛檐。覆鐵鍋式塔頂,飛檐均鋪青灰色簡瓦,造型瑰偉。塔側尚存唐代古井一口和明代植銀杏樹一株。
崇法寺
位於四合鄉洪沖村耿村河北岸。據史志載:該寺始建一說在唐貞觀間(627~649),一說在唐天衤右中(904~907),後歷代多次修繕。原寺院有三座殿宇,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一進西側有戲樓,後殿已毀,現存中進大佛殿和前進天王殿,現存建築經國家文物局和南京工學院專家鑒定,其主體為明代結構。1983年6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安寺
又名崇福寺,位於磚橋鄉陳家邊保安山。唐天寶七年(748)建,後圮,明代重修。清康熙六十年(1721)、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咸豐十年(1860)戰亂又毀。同治間(1862~1874)重修大殿,光緒十八年(1892)再修。該寺原為三進兩院,中進與後進1968年拆毀。僅存前殿,為典型的清代建築,現作民居。
橋頭村戲樓
位於盧村甘溪橋頭村,始建年代不詳。太平天國革命前尚有祠山廟宇及看樓,與戲台組合成群。現存建築面積86.4平方米,舞台用木板鋪成,檯面高出地面2.2米,台口寬2.74米,進深3.43米,面積約20平方米,總體結構為明架抬梁,山牆架穿斗式,現樓面及部分梁架已朽,總體面目猶存。
陳氏宗祠
位於誓節鎮蘆塘村左,祠內碑文記載系明萬曆十八年(1590)重修,磚木結構,三進兩院,總面積668.5平方米。未曾大修,仍基本完好。范氏宗祠原稱范公祠,亦名文正堂,為祀宋名臣範文正公仲淹的祠廟。位於鳳橋鄉范村村中,磚木結構。原為二進一院,佔地512平方米。門外石獅一對。現存後進5間,面積123平方米,基本完好。該祠宋紹興九年(1139)初建,明景泰三年(1452)重修,主體為明代建築。《范氏宗譜》稱系文正公二子純仁後裔所建。 省級
廣德民歌,皖南根雕,明德摺扇。
縣級
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渤治水傳說,柏墊西塢馬燈,東亭獅子舞,柏墊張復菜刀製作技藝,廣德綠茶製作技藝,誓節桑園木榨榨油技藝,誓節楊桿傳統制陶技藝,邱村蘆塘涼席傳統編制技藝,廣德祠山廟會。
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劉文靜與靈山寺傳說,桃姑迷宮傳說,東亭湖的傳說,「三山不見山」傳說,高廟米酒,甘溪方言,易棋。
第三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獅墩(燈)、郎步街(西關街)的傳說、建平竹籃編織、大王龍燈、海峰造紙術、橫沖旱船(燈)、大費金龍(燈)、邱村民歌(車水號子與薅秧號子)、山北船燈編織扎制、老鴉山悶醬腐乳製作、太極洞的傳說、耿村竹編、大板龍、娘娘石的傳說、仁和竹編。

2. 廣德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廣德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再安徽浙江江蘇三省交界處,屬於宣城市。你在地圖上看安徽省東南部有一個小角插入「長三角」地區的那個地方就是廣德。。呵呵

3. 怎麼誇家鄉的風景和物產一廣德

安徽廣德縣城位於安徽江南,她是全國最宜養老20座城市居首,遠超過以往排名的桂林等養老聖地。著名的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並不缺少美,美到處都有,缺少的只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環境中,處處都是美好的,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用美的眼睛來發現,用超越一切的物質的大腦去聯想,就可以發現我們就生活在美中,身邊到處都是美的。

 
青山綠水、奇石怪洞、竹海碧波……

這是一個能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

在這里,你可以愜意的徜徉,可以自在的遊走。

在此刻,幸福灑滿周身。

那些逝去的、被遺忘的、未曾遇見的美好,遇見,遇見,再遇見。

一切的喧囂,一切的煩惱,在遇見它的那一刻,都煙消雲散。

印象中的它,就是夢里的仙境。

它就是古老而又充滿青春活力的山城——廣德!安徽廣德縣城位於安徽江南,她是全國最宜養老20座城市居首,遠超過以往排名的桂林等養老聖地。著名的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並不缺少美,美到處都有,缺少的只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環境中,處處都是美好的,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用美的眼睛來發現,用超越一切的物質的大腦去聯想,就可以發現我們就生活在美中,身邊到處都是美的。

 
青山綠水、奇石怪洞、竹海碧波……

這是一個能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

在這里,你可以愜意的徜徉,可以自在的遊走。

在此刻,幸福灑滿周身。

那些逝去的、被遺忘的、未曾遇見的美好,遇見,遇見,再遇見。

一切的喧囂,一切的煩惱,在遇見它的那一刻,都煙消雲散。

印象中的它,就是夢里的仙境。

它就是古老而又充滿青春活力的山城——廣德!

4. 廣德在哪裡

廣德
一、年號
1、廣德(763年七月—764年十二月)是唐代宗的年號,共計2年。
2、廣德(?-967年)是大理國皇帝段思聰的年號。
二、地名
廣德縣是安徽省宣城市下轄的一個縣。面積2165平方公里,人口51萬。郵政編碼242200。縣人民政府駐桃州鎮。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極洞即位於此。
區位優越、交通便捷
廣德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蘇浙皖三省八縣(市)交界處,東臨杭嘉湖,北倚蘇錫常,周邊「兩個半小時經濟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4個省會城市和16個大中發達城市,是安徽省唯一與蘇浙兩個發達省份毗鄰接壤的縣份,是東進西出的橋頭堡、南北經濟的結合點,是華東沿海經濟挺進安徽等中西部地區的第一站。合杭高速、宣杭鐵路復線、318國道和3條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便捷,運輸發達,素有「三省通衢」之美譽。環繞四周的有上海虹橋、杭州蕭山、南京祿口、合肥駱崗等機場和上海、蕪湖、南京、寧波等港口,物流暢通,經濟發展條件優越,廣德已成為長三角經濟向內地輻射的物流副中心。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古稱桐汭,東漢建安初置廣德縣,取名意在「皇恩浩盪,帝德廣大」,迄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上先後歸屬吳、越、楚國,受其文化傳統影響深遠。廣德鍾靈毓秀,代有名人。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陳庄,清末名臣張光藻,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和地層古生物學家許傑都出生在這里,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曾駐蹕廣德祠山殿。廣德是一個移民縣份,由於歷史上中原文化、徽文化和吳越文化的多重熏陶,鑄就了廣德人民熱情、豪爽、好客、大度的優良傳統。目前,在廣德城鄉經商興企的外地投資者眾多,無疑與文化傳統息息相關。

5. 廣德這地方怎麼樣啊 經濟怎麼樣啊

垃圾

6. 中國十大竹鄉的安徽廣德

廣德縣地處安徽省東南,蘇浙皖三省交界處,面積2156平方公里。1998年末人口50.56萬人,有漢、回、彝、壯、滿、蒙古、布依高山8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0.02%。轄7個鎮,22個鄉,280個行政村,13個居民委員會,4214個村民小組,117個居民小組。屬安徽省宣城市。
廣德盛產毛竹、板栗,被譽為竹海栗鄉。
廣德毛竹位居全國第七位,各種竹工藝產品遠銷世界各地,並於99年成功召開了第四屆中國竹鄉聯誼會。

7. 廣德縣的歷代名人

倪濤出生於北宋元佑元年(約1086—1125),《宋史》記載為安徽廣德人。《安徽宣城市歷代名人》步《宋史》後塵:「倪濤,北宋廣德人,官至左司員外郎,清廉正直,名載《宋史》「。
丱角能屬文,博學強記。年十五,試太學第一,遂擢進士,調廬陵尉、信陽軍教授。入為太學正,秘書省校書郎、著作佐郎,司勛、左司員外郎。朝廷議有事燕雲,大臣爭先決策,為固位計,皆心知不可,無敢一出口,濤獨言其非。且曰:景德以來,遼守約不犯邊,盟誓固在,不可渝也。天下久平,士不習戰,軍儲又屈,毋輕議以詒後患。王黼怒曰:君敢沮軍事邪!於是言者論其鼓唱撰造,貶監朝城縣酒稅,再徙茶陵船場,卒,年三十九。死之年,金人犯闕,朝廷憶濤言,官其一子。有《雲陽集》傳於世。 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和地層古生物學家許傑。 中國地層古生物學家。字新吾。1901年 1月29日生於安徽廣德,1989年 7月11日卒於北京。1925年畢業於。生前曾先後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雲南大學教授,安徽大學校長,地質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副主任,院長,副理事長,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58年當選為蘇聯古生物學會名譽會員。許傑於30年代初研究長江下游筆石,建立了地層系統和筆石帶,至今仍是中國東南地區奧陶系劃分、對比的標准。40年代,他著重研究鄂西和長江中游的奧陶系生物地層,為揚子地區奧陶系劃分、對比打下了基礎。60年代,他研究了保存完好的三角筆石立體標本,為解決其分類位置提供了證據。他分析了筆石體演化過程,認為筆石枝的遞減是筆石演化系統的主幹,筆石體的復雜化則是演化系統的旁枝。80年代,他發表了《中國奧陶紀筆石動物群的若乾重要問題》,全面論述了中國奧陶紀筆石群的類型、分區、筆石帶的組合特徵和分布規律;討論了奧陶系的頂、底界限;探討了世界筆石群的發源,古地理分區等理論問題。
主要著作有《長江下游之筆石化石》(1934)、《宜昌屬及宜昌期動物群》(1948)、《柴達木下奧陶系一個新筆石層》(1959)和《中國筆石科的演化》(1976)等。 徐有芳,1939年12月生,安徽廣德人。大學文化。高級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名譽研究員。
197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8月參加工作,安徽農學院林學專業畢業。1959年9月至1963年8月在安徽農學院林學系學習。 1963年8月至1973年10月任吉林省八家子林業局營林處技術員、計劃科計劃員、政治部宣傳科科員、黨辦秘書。1973年10月至1981年11月任吉林省林業廳計劃處工程師、副處長。1981年11月至1983年4月任吉林省露水河林業局常務副局長、黨委常委。1983年4月至1985年1月任吉林省林業廳副廳長、黨組成員,省林業工業聯合公司經理、分黨組書記。
1985年1月至1986年3月任林業部林業工業局局長。1986年3月至1993年3月任林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1987年5月任大興安嶺森林火災撲火指揮部副總指揮。1993年3月到1997年7月任林業部部長,黨組書記。1993年至1998年任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辦公室主任。1994年任中國防治沙漠化協調小組組長。1996年6月至1997年6月兼任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副主任。1997年2月任首都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7年7月中共中央任命為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1998年4月在中共黑龍江省第八屆委員會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省委書記、常委。1999年2月當選第九屆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2002年4月再次當選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
2003年1月在黑龍江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2003年3月不再擔任黑龍江省委委員、常委、書記職務。 是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

8. 廣德哪裡最好玩哪

廣德縣是安徽省宣城市下轄的一個縣,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極洞即位於此。

廣德位於風光秀麗的皖南山區,是休閑度假的理想場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極洞,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天然溶洞,與「錢塘江潮、登州海市、雷州換鼓」齊稱「天下四絕」,素有「桂林山水、廣德石洞」並相媲美之說;始建於公元979年巍巍壯觀的天壽寺塔、古樸典雅的鼓角樓、聞名遐邇的岳飛抗金遺址、靈秀甲東南的桃姑迷宮、萬頃碧波的盧湖竹海及富有濃郁祠山文化的橫山國家森林公園,各以其獨特風姿吸引著四海賓朋、八方遊客。 市民廣場音樂噴泉:位於廣德縣新政府大樓前的市民廣場。
竹 海:竹海風景區由盧湖和笄山,甘溪兩處漫無邊際的竹林組成,位於廣德南部山區,距縣城10公里。盧湖水面有3000餘畝,四周青山環抱,湖水常年清澈如鏡,水在巒間繞,峰在鏡中觀,春夏湖邊山花爛漫,芬芳四溢;秋冬湖濱松竹蔥翠,生機盎然。特別是在5月杜鵑花盛開之際,遠近上麓,如彩雲落大地,野火燃綠絲。笄山,甘溪竹海層巒疊嶂,溝壑幽深,青竹遍布,綠浪起伏,溪水歡騰,淙淙流淌,煙變幻,氣象萬千。盧湖竹溪,山清水綠,相應成趣,無論是在湖上盪舟,湖畔垂釣,還是登山遠眺,漫步竹間,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美的享受。
盧 湖 :盧湖為廣德縣境內的一座水庫。其地處天目山余脈,其東是竹林幽深的甘溪溝,其西是峰巒挺拔的笄照山。盧湖猶如一顆晶瑩的明珠,鑲嵌在茫茫綠海之中。曲曲彎彎是湖,重重疊疊是山,水在巒間繞,峰在水中現。壩高30餘米,長千餘米,巍峨壯觀,如長龍橫卧,氣勢懾人。畫屏山是盧湖的一景點,位於盧湖之中央。東望蒼龍半島,西與小靈山遙對。山四面環水,成為湖中島。山上松柏滴翠,山花繚眼。並建有張渤治水紀念亭。相傳張渤曾想引盧村之水經聖瀆至無量溪,疏通南漪湖而達長江。後因工程浩大, 盧湖晚霞獨力難支而未能實現。但其治水精神在廣德、郎溪以及江蘇高淳等地廣為流傳,為群眾所深深敬仰。畫屏山臨水峭壁之處,建有環山碑廊,碑廊上刻有廣德歷代名哲游山的詩詞和當代名畫家贊頌盧湖山水的吟詠佳作。在湖亭畔,有明代廣德名宿濮陽模垂釣處「濮陽釣魚台」。台上有亭名喚「喚魚亭」。傳說,當年濮陽老在此垂釣,於亭中邀人結伴吟詩唱和,傳為佳話。 游盧湖必觀竹海,甘溪和笄山竹構成了盧湖風景區的獨特之處。這里層巒疊障,溝壑幽深,青竹遍布,綠浪起伏,遊人至此,莫不駐足贊嘆,宛如進入了一個無比神奇的綠色世界。笄山的「三峰疊翠」是廣德歷史悠久的古景觀之一。盧湖竹海,一水一山,各具特色,相映成輝。

太極洞 :太極洞又名長樂洞、大洞,位於廣德縣城東北蘇、浙、皖三省交界處的新杭鄉石龍山中,是全省歷史最久的旅遊岩洞。明代馮夢龍把「廣德埋藏(太極洞)、錢塘江潮、雷州換鼓、海市蜃樓」稱之為天下四絕。太極洞洞體規模宏大,總面積15萬平方米,洞深幾十里,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忽狹忽敞,時高時低,忽溫忽涼,忽陸忽水,給人有變幻莫測之感。上洞由山頂洞口而入,山腳洞口而出。下洞規模大,景觀多。洞口上方刻 太極洞有「太極洞」三字,系明代萬曆年間刑部侍郎吳同春手跡,至今依然可見。進口大廳約有1600平方米,高5至10米,可容千人。洞內景觀瑰麗,歷史遺存豐富,鍾乳奇石,百姿千態:有的如蓮、如筍、如柱、如花、如幔;有的如獸、如人;有的如鍾、如鼓、如棋、如桌;有的如翔鳳、如潛鱗,嘆為觀止,鬼斧神工。正面崖石上,有吳同春書刻「二儀攸分」四字,自此分東西兩洞。東洞峭刻詭譎,乳膏融結,前行百餘米遂現水洞,洞中高峰出谷,瀑布流泉,瑤池玉階,地下銀河,玉帶金光。水洞長達2公里多,行舟可達700多米。太極洞自漢唐以來漸成旅遊勝地。據史載,宋范仲淹在廣德任職時為該洞題過詩,宋元以來不少文人墨客,揮毫於洞壁,題刻於岩上。其壁上的摩岩石刻,琳琅滿目,蒼勁有力,僅初步查明贊譽太極洞古詩和游記就有十多篇。太極洞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堪稱豐富多彩,名聞遐邇,光采宏偉,集險峻、奇麗、神秘於一體,歷史悠久,觀賞價值高。

橫山國家森林公園 :橫山位於廣德縣城西郊。遠望如山橫卧,故名橫山。山雖不高,但景色秀麗,自古以來不僅是文人墨客郊遊吟詠之地,也是城鎮居民清明時節踏青和重陽登高的好所在。橫山國家森林公園山頂和山麓原有明教禪寺、大佛殿、三忠祠、龍王廟等古建築,還有祀斗台、攀羅亭等名勝,惜先後毀於戰火。建國後大力植樹造林,現已松林滿山,鬱郁蔥蔥。九十年代初,被國家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橫山古為廣德十景之一,現在登山遠眺另有一番風光,但見田野布綠,河渠如帶,古塔巍然,新樓錯落,古城新貌,盡收眼底。

桃姑迷宮 :桃姑迷宮又名東崖洞,坐落於廣德縣獨山鎮。距縣城28公里。辟有桃姑迎賓、流雲飛瀑、桃塘夜月、洞山塔影、聚仙觀畫、瑞草霞光、奇門幽峽、福壽仙桃、索橋鳥瞰、宋墨遺香、萬佛朝天、通天一門等12大景觀。溶洞佔地8萬平方米,洞內游覽路線1800米,現已開放16 桃姑迷宮個宮廳、53門、24峽、200多個景點。桃姑迷宮,歷史悠久,遠自漢唐,便招徠了無數文人墨客,成為旅遊勝地。蘇軾、岳飛在此留有石刻遺跡,明太祖朱元璋駐蹕廣德時,稱這里是「靈秀甲天下」。桃姑迷宮的景色,貴在天然,有流雲、怪石、奇門、幽峽四絕,構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充滿著神奇的色彩。洞內怪石嶙峋,幽深迷離,集古、靈、秀、怪於一體,似太幻虛境,引人入勝。山上有巍峨壯觀的「藏金塔」,山下有碧波瀲灧的「桃花塘」,湖心島上有桃姑仙子的雕像,左有「梳妝閣」,右有「聚仙亭」。明代廣德知州朱麟詩贊曰:「桐水郊原雨復晴,空閑游視五驄鳴,流雲洞口春衫濕,隔崖桃花溪水聲。」開發後的溶洞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觀為基礎,歷史人文景觀為依託,以桃姑仙子久住迷宮的歷史傳說為主線,將一座玲瓏剔透、千姿百態、撲朔迷離的地下迷宮奉獻給廣大遊客。
鼓角樓:鼓角樓又名譙樓,俗稱鍾鼓樓。原坐落於廣德州署正南儀門之上。該樓始建於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原為二層。上為復宇重樓,樓中備有鼓、角、鍾、漏刻各一,取「代鼓鳴角,以警昏聽。下漏數刻,以節晝夜」之意。下為拱形卷洞樓座,座高4.3 米。元時因戰亂遭損壞,明洪武四年復修。清末戰亂樓毀,鼓、角、鍾、漏全遺失。民國15年(1926年)邑紳占家鵬捐資按原樣重修樓宇三間。民國26年(1937年)被日機轟炸,毀壞殆盡,僅存樓座。1999年,該樓重修,恢復往日原貌。
天壽寺塔 :天壽寺大聖塔位於廣德縣城迎春街北側。1956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壽寺大聖塔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天壽寺創建於唐代天祐年間(905年左右),塔隨寺名,故稱天壽寺大聖寶塔。該塔初建五層。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為火焚,元符三年至崇寧四年(1105年)重修建成七級浮屠,體形高大,屬江南樓閣式建築,磚木結構,挑檐竄角,角懸風鈴,高31.34米。明萬曆35年(1607年)和清康熙七年(1668年)又兩次修葺。光緒26年(1900年)毀於火,僅存磚砌塔體。1983年10月,發現一「地宮」。「地宮」為磚砌直口坑,深110厘米,正方形邊長32厘米。宮內有石碑一塊,刻記塔之淵源。1986年重修。復修後的大聖寶塔基本保持了原來特點,七級六面,六角飛檐,鐵鏈式塔頂,總計高42.8米,塔基面積46平方米, 青磚鋪地,各層檐角懸掛風鈴,風拂鈴搖聲聲悅耳,七級浮屠再現風光。塔內有轉梯可登頂層,鳥瞰山城風光。與此同時還修建了塔院,植有奇花異草,盆景山石,陳列室展出歷朝的文物古跡。供遊人參觀。
紫金寺:紫金寺座落在邱村鎮李村村一個群山環抱、萬桿翠竹簇擁的殊勝福地。在正式開放兩年的時間內,該寺不但做好了總體規劃,而且基建進度也不斷加快,現已建成了大悲殿和兩幢現代派的客堂、寮房以及其他附屬的生活設施,萬佛樓既將上樑,大雄寶殿已經奠基;同時寺廟管理也比較規范,各項活動如法如規,盡管一直處於在建狀態,環境卻始終整理布置和保持的很好;寺廟還非常注重對自身和廣德的宣傳,因為其工作和影響,經常有蘇浙滬等地甚至香港等海外的信佛居土、商賈遠道來廣德朝山、考察、旅遊,紫金寺實際上已成為我縣對外開放的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閱讀全文

與大美廣德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河南省民生實事培訓方案 瀏覽:721
電子商務物流構成要素包括哪些 瀏覽:274
網路營銷期末考試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瀏覽:913
節日銀行營銷方案 瀏覽:721
中醫理療養生會館策劃方案 瀏覽:137
舞蹈培訓開業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54
4s店全員營銷方案ppt 瀏覽:935
市場營銷和哲學有什麼聯系 瀏覽:137
電子商務運行環境 瀏覽:525
生日蛋糕升級推廣方案 瀏覽:421
零售連鎖葯店新員工培訓方案 瀏覽:193
廈門市知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40
電子商務技能大賽培訓計劃 瀏覽:95
沙龍培訓方案 瀏覽:773
工會活動方案策劃 瀏覽:787
茅台酒營銷方案 瀏覽:184
傢具銷售促銷策劃方案 瀏覽:429
有促銷活動場景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42
房地產公司2014年度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21
醫葯市場營銷實務課件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