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園文化牆設計公司 中小學校園牆壁畫 牆壁文化設計方案 校園文化宣傳畫 校園廉潔文化宣傳畫
廉潔文化進校園
廉潔就是是清廉、清白之意,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說「廉潔」的含義更多的是應該知道從小要懂得勤儉節約、潔身自好、自律自強、大公無私、反對浪費等優秀品質,從小懂得弘揚「敬廉崇潔,人人知誠信,人人講誠信」的精神。
說道廉潔,明朝時期的於謙就很令我感動。
一次,朝廷派於謙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百姓話短長。」
無獨有偶,晉代的吳隱之何嘗不是這樣的?
相傳有一次,吳隱之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人雲此水,一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更令人值得反省的是《陶母退魚》這個故事。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兩袖清風的於謙,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陶母退魚,這三個小故事都是關於廉潔的。但是有的人認為它不足為奇,很容易辦到;有的人卻對此目瞪口呆,認為自己還沒有做到「廉潔」二字。
其實做一個廉潔的人並不難,只有平時多注意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就會一步步地向「廉潔」二字靠近!
從古到今,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也許在我們身邊就有,也許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只是我們沒有注意罷了。以後的生活中,我們不妨多多留心去發現它,也許在發現別人的優點時,自己也會從中得到啟示。
2. 明代浙派繪畫對日本室町時代繪畫影響有哪些
明代有一個特別的繪畫流派,也是歷史上第一個以地域而命名的繪畫流派——浙派。那麼明代浙派繪畫對日本室町時代繪畫的影響有哪些呢?
浙派繪畫是日本人學習繪畫的典範且為日本水墨畫的發展帶來了重要的轉折。無疑日本人對於浙派繪畫是認可和喜愛的態度,甚至浙派繪畫在中國畫壇逐漸衰落之際,日本對其還是一種認可的態度。
綜上所述,浙派繪畫在中日繪畫交流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指導了日本水墨畫的認識和發展。
3. 大明生日會做海報英文.
1.putting up
2.ever since
3.give up
4.made improvement
5.fill in
4. 日軍攻陷南京為何不破壞中山陵
在我們國家正式成立之前,我們經歷了一段民國的時期,在這一段民國時期,我們的國家的整體的狀況不是很好,而且有很多國家趁著我們國家處於一個混亂的狀態就想著來打劫一下。這其中打劫的最狠的,當仁不讓的就是日本這個國家。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在侵略我們國家的時候,他事情呢就是燒光殺光搶光這個政策,所以說我們國家當初的一些老的名句啊什麼的都被破壞得很徹底,這就是日本人的一個非常惡心的行為,但是在這么多被日本人侵佔的城市裡面,就有一個城市裡面有一個地方從來都沒有被日本人給破壞過,大家想知道這個地方是哪一個地方嗎?這個地方就是在南京的中山陵。那麼為什麼中山陵沒有被日本人給破壞了,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最後一點就是日本人他們會想到,如果中山陵被破壞了,他們心中的民國之父的墳墓被日本人給破壞了,他們就會想要團結起來去對付這個破壞他們心中民國之父墳墓的兇手。本來當時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就有點困難,一旦中國人再團結起來,那就更困難了,所以這就是日本人為什麼不破壞中山陵的原因。
5. 明代是怎樣的對進行發行宣傳的
明代注重圖書發行宣傳,以吸引讀者,提高發行量。一般來講,其宣傳策略和方法包括:內巧取書名,吸引眼球;容利用「識語」,招徠讀者;刊登書目,傳遞信息;創「評林體」,獨具匠心;宣傳形象,樹立品牌。
書名是一書之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透視全書五彩繽紛的內容。就一部書而言,書名處在最直觀、最顯眼的位置,最先進入讀者的視野。比如標榜刊印時間和刊印質量,宣揚版本之可靠等。
所謂「識語」,一般是指為了讀者閱讀之需要,在圖書封面、扉頁、卷首等位置簡單介紹創作主旨、編輯緣起、版本流傳、刊刻特色等內容。一般篇幅較短,因其位置醒目,具有較好的宣傳作用。
明代書商常常利用「識語」廣告,招徠讀者。如1592年余象斗雙峰堂刊本《音釋補遺按鑒演義全像批評三國志傳》,其「識語」說道:本堂以諸名公批評、圈點,校證無差,人物、字畫各無省陋,以便海內士子覽之,下顧者可認雙峰堂為記。
這條宣傳文字,重點突出了余氏刊本的精善和能滿足讀者需要的特色,因而起到了很好的廣告作用。明代書商還刊登書目廣告,傳遞出版信息。如1522年北京書商汪諒刻《文選注》,目錄後列有14種書的書目廣告。
6. 年畫四大家
【年畫四大家】
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 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蘇州桃花塢
桃花塢木板年畫是中國江南主要的民間木板年畫。桃花塢位於江蘇省蘇州市以北。(桃花塢位於江蘇蘇州閶門內北城下)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綉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太平天國末年,清兵圍攻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後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組織藝人恢復生產,後又成立「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在整舊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桃花塢年畫,主要有門畫、中畫和屏條等形式,其中門畫可謂集歷代門神之大全。桃花塢年畫,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來,工藝精美,一幅畫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幾次,有的還要經過「描金」、「掃銀」、「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紅、大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諸色。在藝術風格上,桃花塢年畫構圖豐富,色調艷麗,裝飾性強,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設色上,具有朴實、稚拙、簡練、豐富的民間美術特色,故數百年來一直暢銷於海內外,歐洲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及藝術館都有收藏。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表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
▲天津楊柳青年畫
有著600年歷史的楊柳青(位於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一名長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緻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里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楊柳青年畫的畫樣(粉本)有幾千種。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時期,楊柳青鎮的戴廉增畫店一年生產的成品就達2000件,每件500張,共達百萬幅。當時,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30多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櫛比,店中畫樣高懸,各地商客絡繹不絕,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楊柳青年畫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傳人霍玉棠創建了楊柳青鎮最大的「玉成號」畫庄,楊柳青年畫漸漸走向復甦。解放後,周恩來總理還曾親臨視察並給畫庄寄來急需的藤黃原料。「文革」期間,楊柳青年畫改為膠版印刷,傳統工藝瀕臨絕跡。
天津楊柳青年畫霍派第六代傳人霍慶有(霍玉棠之子)從20世紀80年代起,繼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時間苦心鑽研勾線、刻板、刷畫裱等傳統技藝,掌握了全套楊柳青年畫工藝,成為天津一帶唯一的勾、刻、刷、畫、裱「五項全能」的楊柳青年畫藝人,使得曾幾近絕跡的木版手工繪制的楊柳青年畫得以復甦。如今,「玉成號」畫庄已建成為家庭博物館,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人文景點。
楊柳青年畫繼承宋、元繪畫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製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因此,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郁,富於中國氣派。楊柳青年畫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人民的美好情感和願望,尤以直接反映各個時期的時事風俗及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點。如年畫《連年有餘》,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楊柳青年畫取材內容極為廣泛,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關聯的題材,以及帶有時事新聞性質的題材等,不僅富有藝術欣賞性,而且具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以這些優秀作品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楊柳青年畫藝術的主流,一直延續發展至今。楊柳青年畫的藝術特點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藝術特點的條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較為顯明突出的則是表現在製作上。楊柳青年畫的製作程序大致是:創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繪、裝裱。前期工序與其他木版年畫大致相同。都是依據畫稿刻版套印;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製作,卻是花費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繪,把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還由於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未經彩繪處理的墨線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繪的「細活」,和豪放粗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俱獨自的藝術價值。
▲山東濰坊楊家埠
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產品流布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余張。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像豐富,重用原色,線條粗獷,風格純朴。
楊家埠木版年畫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民間3大木版年畫,始於明代,興於清朝,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朴實,線條簡練流暢。根據農民點綴生活環境的實際需要,主要有大門畫、房門畫、福字燈、美人條、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鄉土氣息和節日氛圍。
楊家埠木版年畫題材廣泛,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門神類、美人條、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巧畫士農工商,描繪財神菩薩,盡收天下大事,兼圖里巷所聞,不分南北風情,也畫古今軼事」。楊家埠年畫主要內容包括6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門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陞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雞、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
楊家埠年畫的製作工藝也別具特色。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來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准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興盛時,剛進入秋季,各路畫商就雲集楊家埠。晚上,大街兩旁張燈結綵,年畫掛滿街頭。每年前來選購畫作的商人達5000多人。當時,賣畫興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詞有:「一進門來蘇東坡,坐下韓信問肖何。不是本號不賒賬,如今要賬太啰嗦。賒賬如同三結義,要賬就像請諸葛。」
土生土長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1983年春節,中國美術館展出了楊家埠年畫。同年,楊家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家巡迴展覽。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元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表演。到20世紀90年代,一批楊家埠年畫藝人前後前往巴西、日本等國家作現場表演,深受好評。2002年,具有200年歷史的「同順德」畫店的正宗傳人、76歲的年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楊洛書18歲即開始木版畫創作,其《水滸傳》、《帝王圖》、《西遊記》等無不構圖奇妙,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且鄉土氣息濃郁,深受人們喜愛。如今,一個只有310戶、1150口人的小村莊楊家埠,年製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餘萬幅,遠銷全國各地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楊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這里,人們可以欣賞到100多套年畫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來的各種各樣的年畫製作工具、原版,還可現場觀看充滿神秘色彩的年畫製作工藝。
▲四川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以產於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縣而得名。綿竹年畫歷史悠久,它起源於北宋,到明末清初進入繁盛時期。乾隆、嘉慶年間,綿竹全縣有大小年畫作坊300多家,年畫專業人員達1000餘人,年產年畫1200萬多份,產品除運銷兩湖、陝、甘、青及四川各地外,還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和港澳等國家和地區。2004年初,綿竹年畫老藝人陳興財之孫陳強展示他近期創作的創新年畫「擠金門神」。
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綿竹年畫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上採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線條講求洗煉、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而誇張、變形、象徵、寓意的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效果。
綿竹年畫的內容極其廣泛,有孔明、張飛等歷史英雄人物,有小說、戲曲的精彩畫面,有武士神像、動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燙豬》、《狗咬財神》、《看官盜壺》等民間傳說。
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斗方、畫條。其中門畫製作手法多樣:細活有「明展明掛」、「印金」、「鉤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腳」。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貼大門、廳門、房門、灶門之用。黑貨,是指以煙墨或硃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
其他著名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北宋年間,每逢過年過節,特別是過春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除妖。後來北宋沒落、滅亡,開卦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明朝末年洪水泛濫,開封被淹沒,百業俱廢,朱仙鎮便成了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畫作坊,至清末有七十多家,其中以"萬通"、"天興德"、"德勝昌"、"天義德"較為有名。其作品暢銷各地,於是開封地區的年畫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影響深遠。 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里,雖然是個小鎮,在古代卻名列中國四大古鎮之一。特別是北宋末年岳飛曾率軍在這里大破兀術的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岳家軍的功績,在朱仙鎮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古廟之中。
朱仙鎮木版年畫主要分為陰刻、陽刻兩種,有黑白畫和套色畫兩種形式,採用的是手工水印。形式有文武門神、神像圖、戲出和掛箋等二千餘種。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誇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朱仙鎮年畫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神祗畫,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類是門神類,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的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許多名人都曾收藏過朱仙鎮的木版年畫,魯迅先生給予其很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朴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這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特色的很好概括。現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26幅魯迅收藏的朱仙鎮年畫作品。
▲武強年畫
武強年畫流行於華北一帶的民間木版年畫,因主要產於河北省武強縣而得名,有"年畫之鄉"之稱。武強年畫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傳統觀念和古老的民族習慣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民間鄉土藝術。是經過繪、刻、印三道工序的彩色套印而成的木版畫。武強年畫起源於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形成規模,到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公元1662年至1820年),進入鼎盛時期。直到清末民初,在武強縣南關有字型大小可考的畫店仍有144家,其周圍68個村莊里共有1587個民間作坊從事畫業生產與銷售,從業者達數千人,在外地開設的批發庄有180餘處,最高年銷量達1億對開張,行銷當時大半個中國。
武強年畫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作品構圖飽滿、主題突出,結構緊湊、線條粗獷,兼施黑、紅、綠、黃、紫、粉等色,對比明快,極富有裝飾性。有門畫、窗畫、燈畫、斗方、貢箋、中堂畫、炕圍畫、頂棚畫、囤畫、對聯、條屏等,甚至牛棚馬廄也有專門張貼的年畫。在雕法上有的精細,有的粗細相間,尤以大刀闊斧粗獷自然的刻法見長,以陽刻為主,有的兼施陰刻,運用黑白對比,表現出刀味木趣、筆情墨意,弄成獨特的古樸而稚拙的風格。題材主要有戲文故事,風俗時尚、喜慶寓意,娃娃美女,花卉山水等。代表作品有"踏雪尋梅"、"三娘教子"、"趙州石橋"等。
武強年畫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立了武強年畫社;1985年,經河北省文物部門批准,這個久負盛名的「中國木版年畫之鄉」建立了我國第一家年畫專題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1992年和1994年舉辦了兩屆「中國武強年畫藝術節」。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強為全國的「民間木版年畫之鄉」。
▲佛山年畫
華南地區流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於廣東省佛山鎮(今佛山市)。始於明永樂年間,盛於清乾隆、嘉靖年間。佛山年畫分原畫、木印、木印工筆三種,包括門畫、神像畫兩大類。所取題材有各種神像、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等。其特點是線條剛勁、粗放、簡練,有木刻趣味。設色多使用大紅、桔紅、黃、綠等色,有的還吸收了當地銅襯剪紙藝術的特色,在畫中人物的盔甲袍帶上加飾金銀花紋,使神像金碧輝煌,這種強烈的裝飾風格可謂佛山年畫的一個特色了。
▲鳳翔木板年畫
陝西鳳翔南肖村村民邰增科家門前貼的膠印年畫。原來一直從事木板年畫製作的邰增科現已放棄這門手藝。鳳翔木板年畫多年深受西北民眾喜愛,但木板年畫近年受膠印年畫的沖擊,市場極不景氣。如今鳳翔縣從事版畫製作的只剩邰立平、王慧芳夫婦,且至今沒有傳人,版畫工藝面臨失傳。
▲東豐台木版年畫
天津東豐台木版年畫藝術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一度與津西楊柳青年畫一樣享有很高知名度。但是,由於缺乏重視,畫版、成品等實物消失殆盡,如今已經不易見到。天津豐台鎮位於寧河、寶坻、豐潤、玉田交界處,交通便利,曾商賈雲集,有「京東第一鎮」之譽。為與北京豐台相區別,人稱東豐台。東豐台年畫歷史久遠,成氣候時,可上溯至清中期,曾有過「家家點染、戶戶丹青」的紅火場面。清末民初時,該鎮有10多個有名的畫鋪,13個有規模的染紙作坊,是冀東年畫最大的集散地之一。東豐台年畫雖傳承楊柳青年畫的特點,但亦受東北、冀東民俗的影響,自成一格。比較起來,在顏色的使用上更為鮮艷,畫面更為粗獷和誇張。另外,版式亦較獨特,有的對吉祥字大膽使用,不惜占據畫面主體;有的為窗格式畫面,將10餘塊畫版拼接套印,渾然一體;還有的再現戲劇情節,可將畫面裱製成16幅條屏等。2004年新春之際,天津民間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寧河豐台鎮一個當年老作坊的後人家中偶然發現一批近百年前的東豐台木版年畫。這些具有較強視覺沖擊力的老年畫畫面內容寬泛,有天官賜福、門神、九鳳朝陽、美人圖、送財童子等。
7. 繪畫和社會意識形態的關系
畫家在作品裡想要表達什麼,觀畫者希望從作品中獲得什麼,這都涉及到繪畫的功能問題。繪畫具有意識形態的功能。「意識形態」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這樣解釋的:「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人對於世界和社會的有系統的看法和見解。」繪畫是一種既能反映社會生活,又能影響大眾的社會意識形態。縱觀中國繪畫史,早在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就已能打制石器、骨器了。1987年,河北省興隆縣出土了一段鹿角,上面陰刻三組線條圖案。據說,這些圖案與狩獵、巫術有關。由此可見,在那混沌的年代裡,人們在勞動生活中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審美取向。
古代繪畫的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在奴隸社會,為滿足奴隸主貴族的奢侈需要,奴隸們製作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藝術品。這些藝術品大多表現蟠龍、鳳鳥、神獸、舞女等形象,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在審美價值背後,又反映出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不平等現象。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為了強化封建依附關系,維護封建秩序,宣揚忠、孝、節、義等封建倫理道德思想,讓畫工們繪制烈女、賢婦和功臣等形象。關於封建社會的繪畫功能,古代許多畫家和評論家都有所闡述,如謝赫《古畫品錄》中的「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干載寂寥,披圖可鑒」、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的「成教化,助人倫……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的「蓋古人必以聖賢形象、往昔事實含毫命素。制為圖畫者,要在指鑒賢德、發明治亂」……
古代繪畫故事的意識形態有影響社會的功能。史載,商朝初期,宰相伊尹「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他用「九主」的形象勸誡成湯王。劉向在《別錄》中將「九主」解釋為法君、專君、授君、勞君、等君、寄君、破君、國君、三歲社君。《尚書》中記載,商朝時,為了緩解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矛盾,武丁即位時說,他夢見了聖人。於是,他畫出夢中人的形象,命百宮在人群中找,結果在奴隸中找到了夢中的「聖人」。另外,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到洛陽參觀西周的建築遺跡,看到牆上畫有堯、舜這兩個正面君王的形象,也畫有桀、紂這兩個暴君的形象,這讓他想到君主的善惡會關繫到國家的興亡。姚最在《續畫品錄》中載,在「九樓」樓閣里畫著許多神仙靈怪,在四周的牆壁上畫著很多聖賢之士,不免讓人產生一種敬畏的感覺。黃伯思在《東觀余論》中載,吳道子《地獄變相圖》中所畫的鬼怪給人一種震懾感。這些記載都體現了繪畫的意識形態對社會的影響功能。
此外,繪畫的意識形態功能還對大眾有教育作用、認識作用、審美作用和抒情作用。古代的優秀繪畫作品在具有教育和認識作用的同時,又有一種難以言明的審美魅力,能感染觀者的心靈。如顧愷之創作《女史箴圖》的目的原本是勸誡當時的賈後南風,結果卻對封建社會的婦女起到了教育作用。閻立本的《步輦圖》是對唐朝漢、藏民族友好交往的重要見證,體現了唐太宗開放的民族政策。南唐畫家顧閎中被後主派去窺察韓熙載的夜宴情況。回家後,他憑記憶畫了《韓熙載夜宴圖》,真實地描繪了韓熙載縱情聲色的生活場景。他以高超的繪畫技巧和非凡的記憶力表現了不同角度、不同姿態的韓熙載,並通過周圍人物的陪襯,將韓熙載驕奢、縱欲的生活和憂郁、空虛的內心世界表現出來。
人物畫有如此強烈的意識形態功能,那麼山水畫呢?山水畫既是畫家抒發情懷的手段,又能讓人們了解所繪地區的風貌,甚至能反映當時的社會境況。他們在真實描繪現實山水的同時,又注入了自己的審美情趣。荊浩畫的太行山,關仝畫的秦嶺、華山等,都讓人們領略到那裡的風光。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圖》描繪的是「安史之亂」中唐玄宗與一些人騎馬逃往四川的情形。這是對當時重大歷史事件的反映,可以讓觀者更全面地了解「安史之亂」。在趙伯駒的青綠山水畫《江山秋色圖》中,干岩競秀,萬壑爭幽,橋梁、樓閣、亭台、瀑布、車船穿插其中,山河錦綉,體現了畫家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花鳥畫在讓人賞心悅目的同時,還隱藏著意識形態的印記。如黃筌主要畫宮廷里的奇禽名花。他用濃麗的色彩把物象表現得生動逼真,幾乎不用墨勾勒。其作品有一種富貴氣,頗受統治者喜愛。與他繪畫風格不同的徐熙,出生於民間名門,但卻不願做官。徐熙常游於野外田園,用水墨繪寫花竹蔬果、禽鳥草蟲之類,形成了野逸的花鳥畫風。兩種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還有,八大山人也給自己的水墨花鳥畫賦予了強烈的政治理念。他所畫的花鳥形象誇張,似哭似笑,「憤慨悲歌,憂憤於世」,體現了他對明朝那份懷念而又絕望之情。
8. 繪畫有哪些種類
從繪畫的材料上來分:中國畫、油畫、丙烯畫、版畫、水彩畫、水粉畫、鑲嵌畫、磨漆畫、鐵畫、素描、速寫等。從題材上分為:人物畫、動物畫、風景畫、靜物畫、歷史畫、宗教畫、風俗畫等。
9. 蕭縣書畫的歷史沿革
蕭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積淀深厚,是漢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素有「文獻之邦」、「文化大縣」的美譽,是文化部最早命名的「中國書畫藝術之鄉」,書畫藝術發展源遠流長,影響深遠。蕭縣書畫藝術從孕育、形成、發展到當代的繁榮,一脈相承,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 蕭縣優越的地理環境,最宜於人類的繁衍生息。早在遠古時代,縣城東南部,兩道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和山峪中,綿延流淌幾十里的倒流河兩岸,氣候濕潤,雨量充沛,林木參天,集中居住著人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也創造了這個地域的文化。從倒流河上游的金寨村、下游的花甲寺及永堌北泉等新石器晚期遺址的文化層中,出土了許多石斧、石錛、石鑿等,還有大量的骨器、玉器和陶器,從這些器物的形制和飾有的繩紋、席紋、篦齒紋、刻劃紋以及幾何紋飾來看,不僅有人類從洪荒走向文明的遙遠記憶,也顯示了蕭地先民對美的追求和原始繪畫的進步,其造型能力,勾線技法已趨於成熟,均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堪稱蕭縣原始時代最古老的「美術作品」。因而我們有理由認為,蕭縣的繪畫,溯其淵源,萌芽在新石器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蕭地隸屬於宋。西漢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一書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宋畫無冶,甚為微妙,堯舜之聖,不能及也。」劉安所講「宋畫」的「微妙」,從蕭縣後來出土的青銅器、陶器的造型及紋飾、圖像上都得到了證實。其間,蕭地的繪畫注意了「狀物」的功能,逐步從器物的工藝中分化出來,線描和造型益發生動,並且走向繪畫的獨立發展階段,使繪畫也開始有了獨立使用的價值。 到了漢代,蕭縣不僅是高祖劉邦活動的主要區域之一,而且一度成為沛郡(沛國)的郡治之地(在今蕭縣青龍集附近),無論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相對比較發達。由於漢代統治時間較長,社會逐漸安定,因而,達官貴族在生活上逐漸奢侈起來,享樂厚葬之風日趨熾盛,於是,墓室便有了畫像石裝飾。從藝術傳統來說,漢畫上承先秦及其以前的原始藝術,是對以往藝術的總繼承和大發展。正如馮其庸先生所述:「漢畫不僅上承了原始藝術到先秦藝術,而且加以大融化、大發展、大提高。我認為中國的繪畫到了漢代,已經全面確立起繪畫的民族傳統和構圖的基本原理了。這在中國的繪畫史上是十分輝煌的一頁。」
蕭縣出土的歷代散落在民間的漢畫像石,有300餘塊,其內容十分豐富,既有仙人瑞獸、神話傳說,又有歷史故事、牛耕紡織、向學尚武、車馬出行、筵宴饗賓、舞樂百戲等。就藝術上講,與後來的中國畫相比,除表現方式是以刀代筆在石面上刻繪外,其藝術特徵也極為相近:第一,都是用線條來表現客體;第二,採取鳥瞰式視角布置景物;第三,部分畫上加題記,初開題畫之端;第四,重視繪畫中的人、物的神態和動勢。鑒於上述蕭縣漢畫像石的數量之多,題材之廣泛,特別是藝術的表現手法已具備了中國畫的特徵,因而我們認為蕭縣繪畫成熟於漢代。 南朝宋時,祖籍於蕭縣綏輿里的劉裕,不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還是一位精於翰墨的書法家。在他結束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而登上帝位後,篤志研習書法,每日臨池不輟,書藝精進,所書擘窠大字,雄健遒勁,氣勢軒昂,競摘當時書壇之冠。宋武帝的三子劉義隆(文帝)繼承了先帝的傳統美德,長於隸書、行草,師承「二王(羲之、獻之)」,造詣精深,被時人譽為「若大鵬之擊空,九天之鶴唳」。宋武帝之孫劉彧也善於行書,既能上溯師承先賢,博採眾家之長,又不拘泥於已有藩籬,其書汪洋恣肆,氣魄恢宏,獨創自家風格。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矣。由於宋武帝劉裕如此愛好書法,且卓有成就,影響所及,一班文臣武將,縉紳賢達,直至故土的墨客士子,也都競相效尤,極一時之盛。「書畫同源」。劉宋之時,除了書法藝術繁榮昌盛之外,繪畫藝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當時,在這一地區土生土長的著名畫家有戴逵、戴勃、戴顒等人。他們一反晉代士大夫那種生活放盪、漠視現實、脫離群眾、自命清高的風習,力主創作態度嚴肅認真,反映現實。
其時,有諺語日:「宋繪聞天下。」這是對於「宋繪」的崇高評價。「宋繪」,不僅豐富了我國書畫藝術的寶庫,而且對於蕭縣書畫藝術的推動,也有著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 唐、宋時期,本縣倒流河西岸的白土鎮,有處建於晚唐燒制陶瓷的「蕭窯」。據史樹青先生主編的《中國藝術品收藏鑒賞網路全書·陶瓷·蕭窯》中說:「窯址在安徽蕭縣白土寨。唐代已燒造,到金代成為金人在徐淮地區的大瓷窯之一……紋飾以印花、綉花、畫花為表,題材以折枝花、蟲鳥等為多,幾何圖形較少,顯然是受到當時畫風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陶器上的繪畫題材,既顯示了工藝美術對文人畫追求的傾向,也從側面反映了蕭縣文人畫的盛況。
到了宋時,特別是蘇軾來到徐州任知州後,於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在晁補之等人的陪同下,來到蕭縣拱翠堂,為竇墩禮揮筆潑墨畫了一張《枯木竹石圖》,對蕭縣書畫的影響更不可低估。眾所周知,蘇軾是北宋「文人畫」的領袖人物,他不僅工詩文,書法也自成一家,而且善繪畫,尤擅墨竹松石。在此之前,他的表兄文與可已是畫墨竹高手,標新畫壇,自成一派,以致「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蘇軾曾就教於文與可,深諳其「成竹於胸」之哲理,終成畫墨竹名家。因而,蘇軾來到徐州之後,文與可便頻頻向仰慕自己的「四方之人」推薦,「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蘇軾在繪畫理論方面,也有獨到卓見。他反對因襲模仿,力主變革創新,要求作品具有「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的著名論畫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開後來士大夫文人畫家強調神韻、不講形似之風。他又主張加強繪畫與文學的聯系,要求繪畫能體現作者的性格以致精神面貌——自我表現。這些都對後來的「文人畫」產生深遠影響。在他的影響下,士大夫文人從事業余繪畫之風氣大為高漲,形成了與院畫相抗衡的隊伍。他的藝術思想也影響到以後畫院中一些畫家,特別是他「墨竹一派」的創作技法,至今仍為後來形成的「龍城畫派」所繼承。
明朝洪武末年,蕭縣新來了一位知縣,名叫鄭恕。據《中國人名大辭典》介紹:「鄭恕,仙居人,字本忠,能賦詩,善書畫,好古博雅。家甚貧,一介不妄取。後為昌國訓導,知蕭縣。靖難師破蕭,恕死之。福王時謚惠節。」鄭恕在任時,在書畫方面不僅繼承了蘇軾文人畫的傳統風格,而且為當地一些文人畫家遮風擋雨,扶植他們成長。在鄭恕的身體力行和直接關懷下,蕭縣先後有許輝祖、王之麟、王國輔等一批青年書畫家脫穎而出,在徐淮一帶頗有影響,為以後「龍城畫派」的形成從理論上和隊伍上以及作品題材風格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繼之而來的是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和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都給我國舊的文化體系以摧枯拉朽般的沖擊。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加速了馬克思主義的廣為傳播,推動了蕭縣書畫進一步的「平民化」。
民國初年,王子雲在第一高等小學任美術教師,先後發現、培養了諸如劉開渠、王肇m民、歐陽南蓀、劉夢筆、盧致遠、許克書等一大批書畫新秀。
30年代,蕭縣習畫、練字之風日盛。縣內小學競相開設了美術、書法課,在孩子們的心靈上及早地播下了藝術的種子。後來,王子雲去北京國立藝專和杭州國立西湖藝術院任教,又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學生先後去外地藝專學畫。其間,蕭縣去杭州、上海、北京、徐州、蘇州等地美專學習書畫的就有數十人。當時,國立西湖藝術院(杭州美專)共有江北學生6人,除李可染為徐州籍外,王肇民、劉夢筆、歐陽南蓀、朱德群、盧致遠5人均為蕭縣人。之後,進入該校學習的還有蔣瑞雲(女)、朱廣明(女)、鄭忠方等人;許克書(女),系蘇州美專的畢業生,是當時蕭縣三位女畫家之一;羅丹,系蕭縣在上海藝專最早畢業的學生。
1928年,蕭縣民眾教育館在歐陽南蓀和侯子安的倡導、主持下成立了「美術研究會」。會員有毛羽毛、段慶成、范榮祖、白菊如、鄭衍俊、馮雨邨、吳忠和等30多人。1930年,又成立了「東方畫會」。他們定期開展活動,進行作品觀摩,並舉辦古今畫展,相互砥礪,切磋技藝。另外,間或由侯子安講授山水畫的構思技法。那時,歐陽南蓀任實驗小學美術教師,利用課余去講授人物素描和花鳥畫創作;馮雨邨則講授書法的基本要素和品評的技巧。一時間,一個不足萬人的蕭縣城,學書習畫,爭先恐後,沸沸揚揚。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王子雲、劉開渠師生二人,在鄉親們的激勵、支持下,相繼走出蕭縣,步入徐州、北京、杭州等更為廣闊的藝術天地。他們利用較為優越的學習條件,廣征博覽,盡情地汲取古今中外前人創造的藝術精華。後來,二人又先後到了法國巴黎深造。先是學習人體素描和西洋油畫。未久,因為主觀上奮斗目標的轉移和客觀條件的許可,都改攻雕塑,迅速地取得顯赫成果。1935年,巴黎出版的《現代美術家辭典》介紹了他們的藝術成就。這不僅是他們二人和蕭縣人的殊榮,而且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30年代,他們先後返回祖國搞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工作。不論是在古都北平,還是在西子湖畔,或是駐足在巴山蜀水,他們對於家鄉總是一往深情,希冀「龍城畫派」的重新崛起:而家鄉有志致力於書畫事業的後生們,也常以他們二人為楷模,鞭策自己在藝術上不懈地進取。
1938年春夏之交,蕭縣淪入日軍之手,「東方畫會」這一群眾團體不得不停止活動。成員各奔東西,共赴國難。但是,它對於書畫傳統的賡續,讓「龍城畫派」世有傳人,永為後人所銘記。
改革開放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猶如春風化雨,滋潤著文化園地,百花競艷,萬紫千紅。使蕭縣書畫創作,日趨繁榮,跨入「黃金時代」。畫壇宿將、新秀競相爭輝。
蕭縣書畫,由地主豪紳的廳堂、文人的書齋走進尋常百姓之家,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她從新石器時期開始萌芽,成熟於漢代,興盛於劉宋,發展於唐宋元明各朝,盛行於乾嘉,繁榮於20世紀之末。縱觀其發展的軌跡,可以清楚地看到,蕭縣是傳統文入畫成長的沃土,這是歷史的必然。同時,也昭示了她之所以能在蕭縣產生發展和繁榮,其中對書畫的普及是一個關鍵因素。
1981年,全國第一家縣級書畫院——蕭縣書畫院成立,這是一個以書畫創作和研究為主的事業單位,同時開展書畫展覽,對外交流,組織輔導全縣書畫活動。縣書畫院還與有關單位合辦了兩所藝術(美術)高中,每年都為高等院校輸送一批書畫人才,至今學而有成並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已超過千人。
此外,全縣城鄉書畫培訓班星羅棋布;電視函授大學、宿州市聯合大學、縣老年大學都開辦了國畫和書法班;相繼成立了「蕭縣書畫學會」等30多個書畫社團,縣城開辦了70多家書畫裝裱店。1987年,由省投資在蕭龍士故鄉——蕭縣劉套鎮建立了全國第一家農民書畫院。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書畫藝術傳播到千家萬戶,使學習傳統文人畫的熱潮,由城鎮、機關向廠礦和農村、家庭延伸。
蕭縣書畫還通過不同時期和不同層次的展出與交流,逐步提高了畫鄉在國內外的聲譽。建國以來,蕭縣在縣內外舉辦畫展670多次,其中包括省級以上大型畫展70多個,影響較大的有寧、滬、穗、蓉和北京「蕭縣書畫精品展」,還舉辦了規模空前、聲勢浩大的四屆書畫藝術節,以及鄭正一行台灣高雄書畫展、歐陽龍法國巴黎畫展和薛志耘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畫展等;另外,還有在國內外數十名蕭籍畫家的作品,通過送往迎來,先後交流到香港、台灣地區,以及美國、法國、英國、西德、日本、新加坡、泰國、西班牙、瑞士、盧森堡、義大利、巴基斯坦、荷蘭、希臘等10多個國家;已出版書畫集70多部;據不完全統計,全縣書畫隊伍已達3萬人之眾,涉墨成趣者近3000人,參加縣以上展出者1200多人,在國家、省、市級刊物發表作品者200多人。少兒書畫活動也呈現一派勃勃生機,僅實驗小學在國內外獲大獎者就有200多人次。全縣群眾性的書畫活動促進了書畫市場的繁榮,全縣書畫裝裱店發展到近百家,龍城鎮形成了書畫一條街,促進了蕭縣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
20多年前,《中國青年報》曾以「之鄉」集錦為題,把「國畫之鄉——蕭縣」列為「十大之鄉」之一。而後《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文化報》、《中國書畫報》、《農民日報》、《工人日報》、香港《文匯報》、《大公報》、《安徽日報》和《朵雲》、《書法》、《書與畫》、《國畫家》、《國畫世界》和《中國書畫》等報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等近百家新聞媒體,或報道蕭縣書畫活動,發表蕭縣書畫家作品和評論,或宣傳畫鄉風采,這些都給蕭縣人民和書畫家以很大鼓舞,提高了蕭縣在全國的知名度,推動了蕭縣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