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井研街頭錯別字
1、葯品廣告:「咳」不容緩
2、山地車廣告:「騎」樂無窮
3、補品廣告:「鱉」來無恙
4、眼鏡廣告:一「明」驚人
5、驅蚊器廣告:默默無「蚊」
6、透明膠帶廣告:無可替「帶」
7、網吧廣告:一「網」情深
8、鋼琴廣告:「琴」有獨鍾、一見鍾「琴」
9、熱水器廣告:隨心所「浴」
10、空調廣告:終生無「汗」
11、服裝店廣告:「衣帽」取人
12、某洗衣店廣告:「衣衣」不舍
13、某房產公司廣告:萬「室」俱備
14、某蛋糕廣告:步步「糕」升
15、胃葯廣告:一「不」到「胃」
16、賽馬廣告:樂在「騎」中
17、電熨斗廣告:百「衣」百順
18、快餐店廣告:「燒」勝一籌
19、洗衣機廣告:「閑」妻良母
20、帽子公司廣告:以「帽」取人
21、治結石病廣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22、列印機廣告:百聞不如一「鍵」
23、塗料廣告:好色之塗
24、冰箱廣告:製冷鮮鋒
25、治痔瘡葯廣告:有痔無恐
26、花園公寓廣告:隨寓而安
27、跳舞機廣告:聞「機」起舞
28、海鮮廣告:領「鮮」一步
29、口腔門診廣告:「快治」人口
30、禮品店廣告:「禮」所當然
2. 井研創衛知識
全縣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暨創建省級衛生縣城活動以來,教育局高度重視,周密部署,創新舉措,加強督查,有力提升了全系統幹部職工對創衛工作的認識,使系統創衛工作持續快速發展。
1、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教育系統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暨創建省級衛生縣城工作領導小組,局長熊福友任組長,副局長余世界任常務副組長,局班子其它成員任副組長,局黨政辦公會成員、學區教育幹事、直屬學校(單位)負責人任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教育工會主席鄒學文任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全系統創衛工作活動策劃、情況反饋、督促檢查、信息報送等日常工作。各基層學校(單位)都成立了創衛工作領導小組,層層落實責任,周密安排,使創衛工作有人管、有人干。
2、務實集中行動。3月24日,按照縣創衛辦的統一部署,教育局組織局機關、直屬單位幹部和城區學校教師、部分學生共3000餘人參加了「萬人保潔行動」,共清掃街道12條,清除牛皮癬1000餘個,清除街道、學校衛生死角100餘個。當天,還散發倡議書5萬份,積極號召全縣人民從我做起,攜手共建美麗家園。
3、開展特色宣傳。一是散發倡議書。針對本系統面寬生多的特點,積極組織學校印發創衛倡議書,向社會、家庭廣泛宣傳創衛意義和衛生知識,截止目前已散發近10萬份。二是組織街頭宣傳。3月26日下午,精心組織城區萬名師生到街頭開展創衛宣傳,師生們分別深入到縣政府門口、街心花園等8個固定創建宣傳點,體育場、河心島、教育局等9個流動宣傳地段,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和義務保潔勞動。三是「小手拉大手」宣傳。全縣學校以「小手拉大手,爭做衛生環保小衛士」、「給家長的一封信」、「紅領巾(共青團)給家長捎句話」等活動形式,將創衛工作、健康理念向家庭社會輻射,調動全民參與熱情。四是節日宣傳。充分利用「六一」國際兒童節、「五四」青年節、教師節等校園重要節日舉辦慶祝活動的契機,將創衛宣傳融入其中,一舉多得。
4、開展健康教育。要求學校開設健康教育課,做到「五有」,即有教學計劃、有統一教材、有課時安排、有考核試卷、有考核成績。為增強教育實效,對健康教育過程管理提出了「有計劃、有總結、有記錄和考核評價」的具體要求。
5、建立長效機制。將創衛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與教育教學工作同部署、同考核,與學校負責人和機關幹部的年度考核、晉職、晉級相結合,不斷提升幹部職工的責任意識。學校通過設立衛生監督崗、科學規劃垃圾坑位置、規范小賣部垃圾筐等措施,使創衛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城區學校還利用每周一下午2點至5點時間段,組織部分學生長期到街頭開展義務保潔和創衛宣傳,促進了創衛工作的良性循環。
6、開展督查問責。要求局機關聯系鄉校人員、學區教育幹事、局創衛辦工作人員對學校創衛工作定期和不定期的開展督查。同時,建立起創衛評比制和問責制,局上將根據縣上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暨創建省級衛生縣城活動的三個階段,將全縣學校(單位)分為三類,並在每一階段開展評比,對每類學校中的後進學校,給予學校負責人大會檢討、組織處分、撤銷職務等處理。
3. 關於兩岸人民的感人事跡。
去年金秋時節,橙黃桔綠,台柚飄香。筆者慕名來到聞名遐邇的「台柚之鄉」———井研縣千佛鎮采訪,看到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果農們精心遍植著一種身世不凡,色鮮味美,經濟與社會效益俱佳的柚樹———梅灣台柚。 去年是這里的台柚生產形成基地規模,走上產業化之路,取得輝煌成績的好年景。據介紹,該縣台柚已發展到400萬株,並在千佛鎮建立了優質台柚基地,在研城、寶五、三江、石牛、門坎、高灘等鄉鎮形成了台柚重點種植區;全縣已有台柚掛果樹130餘萬株,產果4000餘萬個,產值達到6000至8000萬元,全縣農民人均可從台柚生產中增收150至200元。而千佛鎮已有柚樹100萬余株,其中掛果樹已達60至70萬株,產果300至400萬個,銷售收入可達1000萬元左右。筆者透過車窗,看到專門銷售台柚的「佛柚街」,沿街兩側,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擠滿了成千上萬參與台柚交易的果農和客商。果農們一個個笑逐顏開,樂不可支地把出售台柚獲得的大把大把花花綠綠的票子裝進鼓鼓囊囊的腰包。客商們則帶著滿意的神情,忙著把剛采購到的台柚運往成都、北京、重慶、廣州等地銷售。 在鎮政府接待室里,熱情好客的主人給我們送了幾個台柚,讓我們品嘗。我們一邊津津有味地品嘗著那馨香撲鼻、鮮美異常、甘甜可口,令人爽心悅目、殘涎欲滴的台柚果肉,一邊擺起了有關梅灣台柚的龍門陣。據說,當地知名人士、清代乾隆年間戶部給事中和翰林學士雷輪,奉乾隆皇帝御旨巡視台灣政事時,有一位醫術高明、醫德高尚,人稱「神醫梅」的梅姓同鄉醫生隨行。一天,雷輪巡視到一個頭人家,正好遇見頭人小女身染重病,四處求醫問葯都不見好,於是雷輪便叫梅醫生給小姐把脈看病。梅醫生一看,見是寒熱入肺症。於是對症下葯,施以清熱發寒,表裡兩解之劑,沒幾日,梅醫生葯到病除,那小姐就病好如初了。頭人父女千恩萬謝,要以重金相送,可都被雷輪和梅醫生謝絕了。雷輪在台灣三年巡視期滿,離任回朝。臨行那天,台灣百姓依依不捨,夾道相送。雷輪揮淚告別,好半天才離開巡府,出得城來,踏上歸途。這時,忽然從路旁的送行人群中走出一個人來,上前攔住雷輪車駕,畢恭畢敬地拱手作揖說:「雷大人榮歸,小人來遲一步,望大人恕罪!」言畢用手一招,侍候在側的家人連忙抬出3株台柚樹苗,放於雷輪面前,雷輪一看,見此人正是當年讓梅醫生為其女兒治過病的那個頭人,忙說:「頭人何罪之有?倒是我行色匆匆,未到府前告辭,還請海涵。」那頭人百感交集地說:「雷大人巡視台灣,台灣百姓感恩不盡。小女又呈大人打救,恩重如山,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可我知道大人清正廉潔,兩袖清風,沒啥送的,特將我房前這3株柚樹苗相贈,萬望笑納。」雷輪見那頭人誠懇之心,溢於言表,便應允說:「那好吧。我把這台柚樹苗帶回大陸,種到家鄉,也可使子孫後代不忘台灣父老!」 這3株台柚樹苗被雷輪和梅醫生帶回大陸,栽種到家鄉梅家灣的土地上,茁壯成長,不久即繁花盛開,碩果滿枝。這種柚果風味特異,其外形之美觀,香味之濃郁,果肉味道之甘甜,易於儲存之便利,既是食用之美味,又是饋贈之佳品,因而受到人們的青睞和交口稱贊,被譽為「柚中之王」。當年的三株柚苗,不斷生育繁衍,到今天連片成林,碩果累累的400餘萬株柚樹,已成為雄據一方的支柱產業。 這些年來,伴隨梅灣台柚的發展和崛起,海峽兩岸人民共話台柚,友好交往,情系祖國,心系統一的感人事跡更是層出不窮。1987年,一井研籍台胞回家鄉千佛梅灣探親時,親手栽下3株台柚樹苗,作為紀念,寄託情思。如今,這3株柚樹已經枝繁葉茂,開花結果。那台胞探親期滿,植柚返台後,給家鄉親人寄來一封書信訴說植柚衷情:「……草木也有相思意,人生豈無還鄉情。我盼望著祖國早日統一,親人早日團聚……那幾棵梅柑樹該是枝繁葉茂了吧,這是我留給兒孫的唯一禮物。總有一天我要嘗到親手種的梅柑!……人生如夢,唯盼夢歸故土呵!」 寫到這里,筆者的耳邊驀然響起了幾句曾在這一帶流傳的梅灣台柚歌謠:「梅家灣的柑子香又甜,香甜的柑兒數梅灣。提起梅灣柑喲,想起日月潭;兄弟姐妹同祖先,骨肉要團圓……」。
4. 熊克武的投身革命
熊克武,四川井研縣鹽井灣(今研經鎮)人,生於1885年12月26日。
父親熊寶周以開中葯鋪行醫為生,母親邱氏生有子女8人,熊克武排行第二。幼時,家中生計艱難,父親常告誡子女,要「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只有這樣長大後才能有出息。
熊克武8歲時開始在鎮上讀私塾,閑時幫家裡賣桑葉,收蠶繭等。13歲時赴榮縣方家沖但氏家族私塾讀書,在吳蜀等老先生引導下,熊克武的愛國思想得到啟蒙。以後在康有為、梁啟超的影響下,為挽救祖國的危亡,爭取自己的前途,熊克武決心留學日本。1904年冬,熊克武和好友但懋辛穿巫峽,渡東海,先到上海。12月7日,由上海乘船到達日本橫濱,再改乘火車到達東京。
1905年夏,熊克武和但懋辛同時考入東斌學堂學習軍事。東斌學堂具有濃厚的革命氣氛,在這里求學的留學生思想十分活躍,熊克武進入東斌學堂後,思想更加傾向於革命。
7月25日,熊克武在東京程家檉家裡見到孫中山先生。
是年8月,孫中山先生在東京創建中國同盟會。
8月19日,熊克武加入同盟會,在履行宣誓儀式後,中山先生把他帶到隔壁屋中緊握他的手說:「為君祝賀,自今日起,君已非清人矣!」並向他傳授了同志相見的聯絡暗號:「問:何處人?答:漢人。問:何物。答:中國物。問:何事?答:天下事。」
8月20日,熊克武到東京赤坂區靈南日人坂本珍彌宅參加了中國同盟會的正式成立大會。會上熊克武和四川的吳玉章、但懋辛、董必武被選為評議部評議員。 會後,熊克武受孫中山委派,去橫濱向梁慕光學習炸彈製作法。在橫濱期間,熊克武常去看望孫中山先生,聆聽先生的教導,成為留日學生中三民主義的積極宣傳者。
同年11月2日,日本政府文部省發布了《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激起了廣大中國學生的憤怒。熊克武敏銳地覺察到,這是日本和滿清政府勾結起來,鎮壓革命運動的前奏,斷不能接受。他和但懋辛、喻培棣等人立即在學校召開了留日學生大會,抗議日本政府對留學生的迫害。
12月3日,熊克武代表東斌學堂的留學生,參加了由留學生會館主持召開的代表會議,會上熊克武說:「我認為罷課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歸國才是最後的方法。」
4日晚,熊克武隨同留學生會館的幹事及代表前往公使館,要求取消《取締規則》,但沒有取得任何結果。6日,留學生在東京各學校開始罷課。8日,熊克武的好友陳天華為抗議《朝日新聞》誣蔑中國人「放縱卑劣」,於早晨憤然投海自殺。噩耗傳來,熊克武心如刀絞,全體留日學生義憤填膺。大家決定以集體歸國反對《取締規則》的實際行動來抗議日本政府對中國留學生的迫害,以紀念陳天華烈士。
12月下旬,熊克武與秋瑾、劉道一、黃樹中、謝奉琦等留學生毅然回國。
1906年初,熊克武、但懋辛約集73位同學在上海集資創辦了「中國公學」,該校是回國留學生繼續學業校園,亦是同盟會的聯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