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苗語宣傳

苗語宣傳

發布時間:2022-01-14 07:24:34

1. 苗文的苗文的社會功能

苗文創制後,發揮了很好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社會功能,其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方面,苗文推行後,用苗文向群眾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黨和國家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的宣傳,提高了苗族群眾的政治思想水平。使群眾更多地懂得了法律法規,用國家法律來保護自已、保護社會。
另一方面,苗文推行後,使群眾體驗到了各民族間的平等氣氛,提高了苗族群眾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了民族團結,維護了社會安定。貴州省各級政府主要行文以漢文為主,自治州及各縣較為重視牌匾的苗文、漢文並用。
80年代初台江縣通過人大決議的形式使全縣都掛上了苗、漢兩種文字的牌匾,在一定形式上反映了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司法方面,苗文也在起著很大作用。劍河縣苗族姑娘姜通雲15歲就被作為還娘頭嫁到舅舅家當媳婦,她通過進苗文班學習逐步懂得了國家的憲法、法律,用苗文給法院寫了要求離婚的訴狀。法院依法審理,使她解除了這樁不合法的婚姻。這些都是苗文推行後出現的新鮮事物。 苗族人民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這些文化包括政治、經濟、文學、藝術、醫學、建築等各個方面。由於苗族歷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文化傳承僅靠口傳心記,年長月久有些不免失真或失傳。苗文創立並推行後,這些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和迅速傳播。許多專家、幹部和群眾用苗文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間文學資料和古籍資料,並已有一部分編印成冊出版,如《張秀眉歌》、《苗族酒歌》、《情歌》、《開親歌》、《嘎百福歌》、《苗族古歌》等苗文書籍。黃平、施秉、凱里、麻江等縣(市)民族事務委員會也分別出版了《理詞》、《豆紐》、《十路酒歌》、《十二路苗族大歌》、《神詞》、《施秉民族文學集》、《苗族理詞》等苗文書籍,大大豐富了苗族群眾的文化生活。這對於繼承和傳播苗族人民的傳統文化,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為有關專家研究苗族的歷史和風土人情以及文學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翔實的資料。苗文的創制,對優秀的科學文化的繼承和傳播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醫葯衛生方面,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醫葯研究所用苗文收集苗族葯物資料近1,000種之多,豐富了苗族醫葯學的寶庫。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多種多樣,一些學會民族文字的苗族群眾,通過舉行民歌比賽,自編自演文藝節目,舉辦多種形式的苗族語文學用比賽等活動,活躍了群眾的文化生活。還可以用苗族文字來寫對聯、寫書信、記事、挖掘整理民間文學、古籍資料等等。 苗文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實行雙語文教學能加快漢語文及其他各學科的教學進度以及農村掃盲兩個方面。民族語文進入學校開展雙語文教學,大大促進了學校學生三率的提高,在以母語苗語為主要交際工具的苗族地區,兒童在入學前大都不通漢語,甚至很少聽到別人說漢語,一入學就要學習漢語漢文,由於沒有語言基礎,很難消化吸收,學生往往對學習不感興趣,成績提高很慢,從而直接影響到學校的入學率、鞏固率、合格率的提高。開展漢語文教學後,通過對比教學,學生利用苗族文字給漢字注音釋意,幫助理解,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水平和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就能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雷山縣第二中學苗族學生佔90%左右,他們藉助苗文促進英語教學,成績顯著。1985年,該校文遠榮老師藉助苗文促進英語教學的班,參加全縣英語統考,人均考試分數居全縣第一名,及格率居全縣平行班級第三名。1986年,該校文明美老師藉助苗文促進英語教學的班,學期考試有21名苗族學生英語考分達80分至100分。其中得100分的三名學生全是苗族。
另一方面功能是,利用民族文字掃盲效果顯著。貴州農村文化落後,苗族地區農村文化更是落後。黨和政府也歷來重視民族地區農村的掃盲教育工作,但由於語言障礙,單純用漢語文掃盲效果不大,即便脫了盲,也往往因為語言文字使用的社會環境所限而不能鞏固,復盲速度快。利用民族文字進行掃盲,因為苗文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易寫、易記、易認,群眾學得快、記得住、效果好。人們藉助於本民族文字,加快學習漢語拼音字母,進而用漢語拼音字母給漢文方塊字注音,又加快學習漢文方塊字的速度。松桃苗族自治縣用漢、苗兩種文字進行雙語文教學,進度快,效果卓著,七年掃盲149,000人,文盲率下降到9%,榮獲國際閱讀協會《國際掃盲榮譽獎》,成為我們國家第五個獲得這項榮譽獎的先進縣。 許多少數民族群眾由於沒有文化、看不懂漢文科普讀物,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發展較緩慢。在推廣民族文字的地區,群眾通過學習民族文字科普讀物,掌握了諸如雜交水稻的栽種技術、牲畜家禽的飼養技術、果樹的科學栽培等實用技術後,普遍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黔東南、黔南等地州、縣民族事務委員會在扶貧工作中,組織人力用苗文翻譯編寫了《養雞》、《養兔》、《農葯》等科普讀物提供給農民,通過科技知識的傳播幫助農民發展生產。
1988年,三穗縣民族事務委員會在該縣寨頭鄉發展柑桔生產時,也用苗文翻譯柑桔栽培與管理技術資料送到苗族群眾手中。還辦了一期柑桔技術培訓班,讓群眾對照苗文書本學習到栽培和管理技術。當年,該鄉就建立柑桔基地124畝,超計劃的24%,栽種的柑桔11,680株。成活率達98%。現僅此一項每年產值達20萬元以上。 (l)報紙刊物:1985年1月,貴州省第一家《苗文侗文報》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出版發行,第二年《貴州民族報》也在貴陽創刊。在這期間,許多縣也創辦了自已的報紙和刊物,如台江縣的《台江苗文報》、黃平縣的《飛雲崖》、麻江縣的《貴人峰》、丹寨的《龍泉山》、雷山縣的《雷公山》、施秉縣的《舞陽河畔》、《苗族文化》等。黃平舊州、谷隴等鄉、鎮的苗文愛好者也自發創辦了《舞陽河》、《清水江畔》等苗文油印刊物。另外,貴州民院民語系、黔東南民族行政管理學校、黔南民族行政管理學校也辦有自已的苗文刊物,貴州省文聯的《南風》也有苗文專欄。這些報刊的創辦發行,對於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法律、對群眾掌握科技文化知識、繼承苗族優秀文化都起到積極作用。
(2)廣播、電影、電視:1986年4月,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貴州省文化出版廳、貴州省人民廣播電台決定在貴州人民廣播電台的文藝廣播節目中,開辟《民族文工隊》專欄文藝節目,每周播一次,每次30分鍾。1987年8月,貴州人民廣播電台舉辦《民族之音》苗語廣播節目,每周一次,每次15分鍾。這一時期,許多縣也開展了苗語廣播。而且有一定規模。如黃平縣廣播站1987年創辦的《苗語廣播新聞》,利用趕場天和星期天的早、中、晚時間播出有關農村的政策和少數民族群眾關心的本地新聞。1990年改為《民族之聲》後,利用調頻廣播播出,深受廣大群眾的好評。從開始到1994年底,該縣苗語廣播已播出480小時,播出稿件9,000餘篇。電影方面:80年代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電影公司塗磁錄音站配備了苗語配音演員,積極譯制苗語影片,從1981年7月到1991年8月的10年時間里,譯制的故事片有158部,科教片有41部。這些媒體以苗文形式出現,深受廣大苗族同胞的歡迎,對於苗族地區的社會教育效果非常好,群眾可以從中了解國家大事,獲取經濟信息,欣賞民族藝術等。

2. 晚上摸和晚上九點摸 分別是苗語什麼意思。。。

我就呵呵了,我愛你是「wai ye mu」,我不愛你是"wai ji ye mu",單個音的意思分別是【"wai":我,"mu":你,"ye":愛,"ji":不】,最後讀音其實和漢子不太一樣,所以這也是大概是怎麼讀,真讀起來還是有點區別的(苗語各個地區不一樣,但是只是鳳凰附近,我沒聽說過我愛你,我喜歡你是用「晚上摸」這種,苗語大部分讀音也是單個音單個意思,除了物體讀音,有的會用單個音做分類,比如水果:基本都是筆+?問號換上不同的一個音就代表了一種水果,外來水果漢語怎麼說,就怎麼說,只會帶口音)

3. 丼這個字閩南語怎麼讀


拼音: jǐng/dǎn
五筆86:FJYI
注音:ㄐㄧㄥˇ
筆劃: 5
部首: 丶
筆順編號:11324
基本解釋
古同「井」。 據考究,(宋)丁度等撰寫、(清)方成珪考正的《集韻》中「丼:投物井中聲。」
日本最普遍的五大丼為GYUDON(牛丼)、KATSUDON(勝丼)、OYAKODON(親子丼),TENDON(天丼)及UNADON(鰻丼)。
由於KATSUDON的KATSU(即炸豬扒)發音跟「勝利」的「勝」字一樣,所以很多人也會在考試或比賽前吃此丼。其實那隻是把炸豚(即炸豬扒)加上洋蔥,再在上面打蛋,是五大丼中最多人吃的丼。
親子丼的「親」代表雞肉,「子」代表雞蛋,看到兩種材料間的關系,便不難理解為什麼把這菜式命名為親子丼了。
天丼即天婦羅蓋飯,材料主要是把炸好的天婦羅(多是蝦或魚)再加上少許蔬菜如茄子、蓮藕等淋上醬汁,再放在飯上。
鰻魚是日本人在夏季必吃的食物,因他們相信鰻魚能補充精力,所以鰻丼(即鰻魚丼)在五大丼中是最昂貴及矜貴的丼,其次便是天丼。
當然除了以上五種丼外,還有「玉子丼」(玉子即雞蛋)、「中華丼」(材料有肉片、蝦、蔬菜及豆等)、「天津丼」(材料是含有蟹柳的煎蛋)等款式。
各地解釋
丼字雖非日本自創漢字,但基本出現在日語里,不過像日本料理店的菜單里也只是偶爾會出現這樣的字,這個字的日文發音是中文的「冬」的第二聲(どんぶり),中文譯作「蓋飯」,其意是指以有蓋的瓷碗來盛裝米飯的料理,在碗中盛入三份二的飯,再鋪上材料。
吳方言的地名中,使用此字時,讀音與日文發音相同為「冬」,為類似鄉鎮里弄的地名表示。
浙江省松陽縣望松鄉鄉政府駐烏丼村。
甌語(溫州話YUJEUWU)中 丼發音 接近日語發音(どん) 第二聲 。鄧扛切 。為名詞,有「田裡挖的坑」,也指「路面、地面上挖的深坑」之意。
麗水話中丼發音類似den (發第四聲)
粵方言中,此字則解釋為粵語中mp的正字。丼──(dam) 又作「沊」,意源為石頭丼一聲跌落水井,亦解作拋棄、拋擲,配詞有例如丼垃圾。
潮汕話中,此字為擬聲字,指小石塊掉入水中的聲音,讀 [dom6] 。
貴州苗族中,有格丼(bong)一地,是苗語中聖地的意思。由於丼字是冷僻字,為了便於宣傳,當地政府已將其改為格凸。

4. 什麼是鳳凰花鼓

鳳凰花鼓,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品牌,雖然他們發現了一個新穎的思路,但是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十分愚蠢的設計。我們先來簡單看一下鳳凰花鼓發布的這款模塊化花鼓的思路是什麼樣子的?
傳統的花鼓,由花鼓殼體,內部的軸承,塔基,軸心等組成,鳳凰花鼓如今是把花鼓殼體獨立出來,然後在其內部放入另一個不包含花鼓法蘭盤的模塊。用以在比賽中可以快速切換飛輪,減少更換飛輪的時間。另一方面,就是你可以擁有兩套由鳳凰花鼓殼體編制的輪組,可以僅僅通過更換中心模塊來實現在不改變原有設置的情況下,快速更換輪組。

花鼓殼體內部被設計成一個圓角的六邊形結構,中心模塊和這一形狀契合,在插入後,再通過專用工具和卡環從對向把殼體和中心模塊固定在一起。並且他們提供了多種中心模塊規格:130mm開檔,135mm開檔,12mm桶軸的142開檔以及碟剎中心模塊等等。
乍一看覺得還挺美好的一個設計。但是如果你想一下使用場景,你會發現,這玩意兒壓根找不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從他們的宣傳思路來看,這套東西首先就不是針對職業車隊的產品,即使會因為第二天天氣原因,比如大風,需要從高寬切換到低框,這也是不是選手需要操心的事兒。那們我們來看看業余選手,還是以第二天早上起來發現刮大風的情景來定,需要從高框切換低框,首先我得有低框車輪在手邊,既然都已經有錢有時間到可以在業余比賽中帶兩套車輪過來,那麼在另一套上多增加一套飛輪,也不是難事兒。

好的,即使沒有帶飛輪,需要拆下來更換,僅需兩把工具就可以拆下飛輪並更換到新輪組上,而對於鳳凰的中心模塊,也不是說快拆結構,也是需要至少一把工具來進行拆解安裝的,這看起來並不會為你節省太多的時間和減少多少操作步驟。

下邊我們再來看看第二種情況,多輛車共用一套輪組,在130-135,或者框剎到V剎這些情況之間的切換。

在不同情境下切換意味著你要購買多種模塊,花鼓的核心部分就在中心模塊上,所以價格一定也不會便宜。而且不同的車的車輪在設計上也是有過針對性的優化的,現在不光花了更多的錢,而且還失去了成品輪組的優化,即使是自編輪組,也會針對使用類型去確定配件,編法,但是現在成了一刀切,而且並不便宜,所以也是不成立。

在不同情境下切換意味著你要購買多種模塊,花鼓的核心部分就在中心模塊上,所以價格一定也不會便宜。而且不同的車的車輪在設計上也是有過針對性的優化的,現在不光花了更多的錢,而且還失去了成品輪組的優化,即使是自編輪組,也會針對使用類型去確定配件,編法,但是現在成了一刀切,而且並不便宜,所以也是不成立。
即使是為了實用不同的軸心比如快拆和桶軸,完全可以可以通過頂蓋來實現,而不用像現在這樣做。另外在碟剎和V剎之間切換,不僅車圈成了非專用,而且從結構來看切換過程肯定是要拆掉碟片的,其實整個花費的時間也比較多的。這樣看來不僅沒省錢,還徒增麻煩,也是得不償失。

最後就是重量,現在不論是單獨出售的花鼓,還是一體設計的輪組,重量都會成為優先選擇的一個重要指標。整體重量400g,外殼本體重量107g。這樣的重量無疑是因為過多的加工和結構導致,也只能算是中下游的檔次。最後是價格,一套的價位為749美元,包含兩個外殼和一個中心模塊,意在兩個後輪共用一個中心模塊。當你把整套輪組都編制完成後,也許啊,我只是說某些情況下,可能你省下了25%的開銷,但是你失去的,可能並不止於這25%。我只能說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弱智在屋子裡拍腦袋想出來的設計。

5. 這個字讀什麼

據考究,(宋)丁度等撰寫、(清)方成珪考正的《集韻》中「丼:投物井中聲。」 [編輯本段]各地解釋 丼字雖非日本自創漢字,但基本出現在日語里,不過像日本料理店的菜單里也只是偶爾會出現這樣的字,這個字的日文發音是中文的「冬」的第三聲(どんぶり),中文譯作「蓋飯」,其意是指以有蓋的瓷碗來盛裝米飯的料理,在碗中盛入三份二的飯,再鋪上材料。 吳方言的地名中,使用此字時,讀音與日文發音相同為「冬」,為類似鄉鎮里弄的地名表示。 東北方言中,念:丼(der)。丼,有多重含義 比如一個人為人處世很差勁,就說他這個人「真der」,比如一個人很不夠意思,而且還耍小聰明,就可以說那人很der。再比如,一個人做了一個很出乎意料的事情(指那種傻事,或者不正常的事),你也可以說他der. 長久以來,der一直作為貶義詞出現在東北話中。但是也有一些城市der這個詞是褒義詞,例如在吉林的長春、黑龍江的大慶等。在長春或大慶人說一個人很der,意思是說這個人的能力很強,很能幹,很出色,出色的讓人無語。所以如果一個長春人或大慶人說你der,你要剋制住,他未必是懷有惡意,當你怒不可遏的對一個長春人或大慶人說,你真der時。他居然笑臉相迎,你也不要見怪! 粵方言中,此字則解釋為粵語中mp的正字。 貴州苗族中,有格丼(bong)一地,是苗語中聖地的意思。由於丼字是冷僻字,為了便於宣傳,當地政府已將其改為格凸。 [編輯本段]字典解釋 辭海:其一念 jǐng/ㄐㄧㄥˇ,即井字的古字;其二念 dǎn/ㄉㄢˇ,即東西投到井裡的聲音。 語源由來辭典(日本):丼とは、食物を盛る茶碗より厚手で深い陶制の缽。どんぶり缽。また、どんぶり缽に入れた料理。(大意為:蓋飯、比盛食物的碗更深的陶制缽。 丼缽,丼另外放進丼缽的菜。) [編輯本段]字源考究 中文丼字來源篆體,因華北平原土厚井深,站在井口俯視,黑洞幽邃,唯見天光投影,圓圓一點。若無這個亮點,那就是沒水的涸井,丼了。 日文里,丼字是來源江戸時代,說「慳貪屋(けんどんや)」是一家充滿著單份的飲食東西的店,這里使用的缽叫做「慳貪振り缽(けんどんぶりばち)」,於是就把這種缽簡稱為され「どんぶり缽」(比盛食物的碗更深的陶制缽)。 慳貪指吝嗇,貪得無厭的的這種意思,所以在「慳貪屋(けんどんや)」吃「どんぶり缽」,可以引申指那些為人又吝嗇又慾望深的傢伙。 日文字典中同樣解釋說:漢字「丼」是「井」的本字,字面意思為向深井中投入物體時產生的擬音詞,日文中採用「丼」作為どんぶり的中文寫發更進一步表示了「大碗缽」(的深)。 [編輯本段]丼與井 《說文解字注》第五篇下的「丼」字小篆,中間有一點,顯示《說文》認為「丼」 為井字的初形。《說文》對 的解釋為 :「八家為一 ,象構韓形。…古者伯益初作井 。」, 並認為中間那一點 「象罋」。然而,在李孝定(1965)編纂的《甲骨文字集釋》內 ,甲骨文皆作「井」,中間沒有一點。在已知的卜辭中,此字皆用於「井方」、「帚井」等處,都沒有用來指涉水井。至於周代的金文,根據周法高(1982)編纂的《金文詁林》與 《金文詁林補》,就區分為「井」與「丼」兩形。井字在很多地方可以通假作「刑」或 「型」,也用來作為地名或人名。「井」和「丼」兩字截然有別,但都找不到一種用法是指涉「水井」的。根據全廣鎮(1989) 《兩周金文通假字研究》(頁205 )與吳其昌(1991) 《金文世族譜》(卷二頁五至六、卷一頁十八至十九),中間有一點的「丼」,皆與姜姓之奠 (鄭) 氏有關 ,例如 壺之「丼公」、 鼎之「丼叔」。中間無一點的井字,與「邢」字相通 ,受封者是周公之後,為姬姓 ,例如麥鼎之「井侯」。雖然在甲骨文卜辭與鍾鼎銘文中,都找不到作為水井之用的井字,但是《說文》也確指「丼」字是「井」字的初形。 我們還不知道 ,究竟是在周代分化為二字,或是水井的「丼」在甲骨文里本來中間就有一點 ,只是因沒有用在地名或人名上,所以才未在卜辭中留下記錄。如果是後者,那有可能「井」字的原義就是「效法」或「規范」 ,並由此引申出「阱」、「刑」、「型」等字。 丼字如果是從井字衍申而來,本來或許是寫作「丼」,從水從井。此字見於甲骨文,但不見於《說文》,在後來的《集韻》與《玉篇》中,此字解作「小水」,或假借作「阱」。可能是再由「丼」簡化作「丼」,中間那一點並非如《說文》所說的是「象罋」。這只是個猜想,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證據來證實或否證。

6. 苗族有文字嗎

苗族有文字,但是未能流傳或推行。

傳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與漢字可能同源,後來失傳,但無法考證。

20世紀初,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發展苗族文化教育,創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創制的方塊苗文、石啟貴創制的速記苗文,貴州松桃龍紹華運用國際音標編制的苗文課本,等等。一些外國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創制了一些苗文。

但是這些苗文因種種條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眾中推行。

《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易暴露於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

後東南亞苗族使用法國傳教士發明的一種拉丁拼音苗文,後來逐漸發展為「國際苗文」。

(6)苗語宣傳擴展閱讀

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

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

湘西方言(東部方言)主要通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北的松桃苗族自治縣,湖北的恩施、宣恩、來鳳、鶴峰和重慶的秀山、酉陽、彭水等縣,分5種土語。

黔東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的靖州、會同等縣,貴州安順地區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種土語。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於貴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雲南全省,分8種土語。

此外,還有部分苗族操漢語、侗語、瑤語、布依語、壯語等其他民族語言。苗語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語盡管存在著一些差異,但相通部分仍佔60%以上。

7. '丼'字粵語怎麼讀 粵語發音字典

粵語讀作dam2,同音字:抌。

中文名:丼

外文名:丼(どん)

拼音:jǐng;dǎn

部首;丶

筆劃:5

普通話讀法:

1、jǐng同「井」。

2、dǎn

一為投物井中所發出的聲音;二作姓。宋邵思《姓解》卷一:「丼,蕃姓也「。

譯文:丼,是一個蕃姓。

日語的發音為:丼(どん) ,可以指盛裝飯或面的食具,又稱丼缽;丼物,以碗盛裝的飯上澆蓋各式食材的日本庶民料理;另一則為投物井中所發出的聲音。日本自唐後引入漢文化,此字後在日文中便為飯盒之意。在「井」字中間加上一點便成了「丼」。

(7)苗語宣傳擴展閱讀:

丼的其他讀法:

吳語的地名中,使用此字時,讀音與日文發音相同,是類似鄉鎮里弄的地名表示。

浙江省松陽縣望松鄉鄉政府駐烏丼村。

溫州話(吳語)中 丼發音 接近日語發音(どん) 第二聲 ,為名詞,指「田裡挖的坑」,也指「路面、地面上挖的深坑」。

麗水話(吳語)中丼發音類似den

客家話中,此字為擬聲字,是小石塊掉入水中的聲音,都感切,音作 [dam3] 。

閩南語中,此字為擬聲字,指小石塊掉入水中的聲音,讀 [dom6] 。

貴州苗族中,有格丼(bong)一地,是苗語中聖地的意思。由於丼字是冷僻字,為了便於宣傳,當地政府已將其改為格凸。

中原官話中,此字或為擬聲字,指小石塊掉入水中的聲音,讀 [buder] (前一音節發一聲,後一音節為兒化音)。

在寧波農村,該字的發音同「蛋」的寧波方言發音,以前農村有小孩滿月時,會送鄰居一碗飯,飯頂上放些紅糖,又叫」糖拌丼「。

8. 苗文的國際苗文

20世紀80年代以來,居住在不同國家中的苗族人越來越多地學習和使用著一種用拉丁字母拼音的苗文。這種苗文到目前為止實際上還沒有一個准確的稱呼,它的創制、推行、傳播和作用等情況亦鮮為人知。然而,這種苗文確確實實已在世界苗族人中廣泛流行,成為各國苗族人共同學習和使用的文字形式。 「國際苗文」不是一個主觀而簡單的稱呼,它有自己的形成過程,並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在這里不妨從頭說起。1949年12月,一位名叫貝爾泰斯(Bertrais)的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從法國來到寮國,他選擇了朗勃拉邦一個名叫野牛山的苗族村子開展傳教活動。為了工作方便起見,他首先學習苗語,並按法文設計了一套由點、橫表示聲調的簡易苗文來記寫苗語。與此同時, 一位名叫巴尼(Barney)的美國基督教傳教士也在寮國川塘東部的苗族村子裡傳教,他也創制了一套用數字表示聲調的苗文。在同一個民族中,語言相通而出現不同的文字形式,顯然存在諸多不利。為此,貝爾泰斯和巴尼約定,在朗勃拉邦一起討論兩種苗文形式的統一問題。為了使統一後的苗文科學、適用,他們還請了一位名叫斯莫萊(Smalley )的美國語言學家和兩位苗族青年參加討論。1953年4月, 他們經過討論後確定了統一的苗文方案。其聲母共有56個,韻母共有13個,聲調共有8個, 其具體形式分別是:
聲母:(56個)
p ph np nph
pl plh npl nplh
m hm ml hml f v
t th nt nth n hn
d dh l hl
tx txh ntx ntxh x
ts tsh nts ntsh s z
r rh nr nrh
c ch nc nch
ny hny xy y
k kh nk nkh h
q qh nq nqh
韻母:(13個)
a ai au aw
e ee
i ia
o oo
u ua
w
聲調:(8個)
b j v d — s g m(「—」表示此調不用任何字母表示) 貝爾泰斯、巴尼和斯莫萊等在寮國創制了苗文。他們知道,創制文字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因此,在隨後的時間里,普及和應用所創制的苗文便成了貝爾泰斯、巴尼和斯莫萊等的主要任務。在這方面,做得最多的是貝爾泰斯。統一的苗文方案確定後,貝爾泰斯又回到野牛山。他開始編印苗文課本和有關讀物,供苗族人學習和使用。苗族人聽說有苗文後,也積極前來求教。但由於種種原因,當時苗文的普及速度並不快。據統計,到1959年,野牛山及其附近只有約一百人掌握了這套苗文。為了加快這套苗文的普及速度,擴大其應用范圍,貝爾泰斯開始走出朗勃拉邦,到桑怒去推行這套苗文。與此同時,義大利的一些傳教士也在猛龍、桑安、布里和南空等地傳教並建立學校,推行同一套苗文。不久,印度支那戰爭波及寮國, 包括貝爾泰斯在內的許多人都被裹進逃避戰亂的人群。1961年,貝爾泰斯和不少人一起到了萬象。在萬象,他們繼續開辦學校,編印書刊,傳播這套苗文。1964年,貝爾泰斯編寫的《苗法詞典》在萬象正式出版。1969年,一位名叫亨巴切(Heimbach)的人在泰國清邁也編寫和出版了一本《苗英詞典》。這兩本詞典以及其他書籍的出版,極大地促進了人們對這套苗文的學習。不少人加入學習行列,使學習這套苗文的苗族人的數量一時間大為增加。到1975年,在萬象的苗族人多數都掌握了這套苗文,他們後來大多成了這套苗文的重要傳播者。
本世紀70年代的印度支那戰爭使成千上萬的百姓淪為難民並湧入泰國。其中,僅苗族難民就有六萬多人,占難民總數的一半以上。他們集中居住在幾個不同的難民營里。在難民營里,由於人員集中、時間充足,為這套苗文的普及提供了便利條件。為了將來能夠保持聯系,學習和掌握這套苗文便成了許多苗族人的自覺行動。他們自行組織起來,開展教學活動。在不長的時間里,難民營中的不少苗族人就掌握了這套苗文。隨著難民人數的不斷增多,泰國政府的負擔越來越重。於是,聯合國開始著手將一部分印支難民遷入美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阿根廷以及中國等國家。這樣,由貝爾泰斯、巴尼和斯莫萊等共同創制的苗文,便隨著苗族人的遷移傳入了有關國家。四處離散的苗族人利用這套苗文進行通信聯系,因此,這套苗文便在一些國家的苗族人之間繼續使用,並逐步形成了一種具有國際性的苗族文字。 在這套苗文被用於國際通信聯系的同時,還有不少苗族人對它一無所知。「國際苗文」的普及首先是在淪為難民的苗族人當中開始的。
在西方國家中,苗族人是生活在主體民族包圍之中的少數民族。他們面對的是主體民族的高度現代化,而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卻面臨著消亡的危險。這種危機感促使苗族人重新學習自己的語言和文化。這樣,一場學習「國際苗文」的熱潮便在進入西方國家的苗族人當中悄然興起。青少年和兒童是苗族人生存與發展的最大希望,不少父母便要求他們掌握自己的語言、文字。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苗族人較集中的地方,苗族人協會和社團或直接為苗族青少年與兒童開辦課外苗文學校;或要求正規學校(包括大學)開設「國際苗文」班和苗文課程。有的人則親自編印書籍、報刊供大家閱讀,錄制苗語音像供大家學習,甚至籌資在當地廣播、電視台開設「國際苗文」的廣播、電視節目,以提高苗族人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國際苗文」在進入西方國家的苗族人當中的普及率。到本世紀80年代初,一部分苗族人在經濟上有了一點積蓄,有的苗族人開始到泰國、寮國、緬甸、越南和中國去尋根訪問或旅遊觀光。他們不僅帶去了自己的發展經驗,而且也帶去了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起過促進作用的「國際苗文」。為了方便與他們的聯系,中國、越南和緬甸的苗族人以及一直未離開泰國和寮國的苗族人也紛紛學習和使用這套苗文。至此,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苗文」已全面形成。 通過創制者和應用者的長期努力,加上戰爭造成苗族人四處遷移等客觀因素,「國際苗文」現已在各國苗族人當中廣泛應用,並對各國苗族人的生產、生活和經濟、文化事業起著明顯的促進作用。「國際苗文」形成後,苗族人利用它進行通信,在苗文刊物上刊登各種信息,這就使苗族人之間加強了聯系,找到了親戚和朋友。正如有的苗族人所說:沒有「國際苗文」,苗族人離得很近好像也很遠;有了「國際苗文」,苗族人離得很遠好像也很近。「國際苗文」就像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各國的苗族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更為可喜的是,有的苗族人通過用「國際苗文」進行聯系和宣傳,互通有無,開展旅遊、經貿等活動,增加了收入,促進了各自經濟的發展。例如在中國,部分苗族人用「國際苗文」寫文章在國外有關刊物上發表,介紹中國苗族人的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等,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國外苗族人前來中國尋根訪問,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反過來,有的中國苗族人用「國際苗文」向國外推銷自己獨特的民族服裝和其他工藝品,賺取了不少外匯。有的人甚至引進了一定的資金和技術,進行了一些項目的合作。在泰國、寮國等國,「國際苗文」也發揮著同樣的作用,在某些方面甚至做得更好。因此可以說,「國際苗文」改變了或正在改變著苗族人的傳統生活和生產方式,使苗族人當中出現了跨國旅遊、跨國貿易等經濟活動,這對各國苗族人的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際苗文」的形成,還使苗族人的傳統文化得到了繼承和保護,並出現了許多新的文化發展現象。過去,苗族的詩歌、故事、蘆笙曲調等,都是依靠口、耳相傳。自從有了「國際苗文」以後,不少人用它來記錄苗族的詩歌、故事和蘆笙曲調等,並加以整理和出版,使之成為可供後人學習、研究和永久保留的重要文化遺產。有的苗族學者還用「國際苗文」撰寫論文,著書立說,總結苗族人的生產、生活經驗,甚至為苗族人創作現代歌曲和文學作品等,從而大大豐富了苗族人的文化生活,促進了苗族文化的現代化。此外,「國際苗文」還促進了苗語書面語的形成,使苗族人的語言得到了規范和統一,為各國苗族人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有理由相信,隨著「國際苗文」進一步發揮作用,苗族人的語言、文字將會更加豐富和發展。
「國際苗文」的形成和作用,在苗族歷史上是一個奇跡。這種語言、文化現象在當今世界上的其他少數民族中是罕見的。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或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這一點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苗族人當中得到了驗證。可以說,「國際苗文」正在把全世界的苗族人帶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他們完全有可能通過「國際苗文」的普及和應用,逐步走向文明,走向現代化。

9. 我國有多少個民族多少個少數民族

國目前有56個民族。主體民族為漢族,其餘55個為少數民族。

中華民族共包括56個民族,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佔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還有55個民族,佔8.49%,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共同組成偉大的中華民族, 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50年代,中國仿照蘇聯的民族政策,斯大林在闡發其民族政策時曾指出,某一群體成為「民族」要具備以下四個標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從共同的文化特徵中顯示出來的共同的心理構成。

於是根據這些標志,中國的語言學家和社會學家對400個需要識別的群體進行了調查。他們除去了一些大民族共同體的分支,最終確認了50多個少數民族。

(9)苗語宣傳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的概念從提出到不斷的引申和發展,在現今文辭用語中已不再是單一的中國各民族的代稱,而是一個與中國的國家、民族、地域、歷史緊密相連的整體的代稱。

比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提到的「中華民族」就是這個概念,而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的「中華民族」也是這樣一個概念。

從愛國主義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一辭已成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徵。從感性意義上來講,應該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等詞語的引申和發展,具有廣泛的涵蓋意義。同時,現代概念上的中華民族,也是廣義上的中國的一個代稱。

10. 白族,苗族,和瑤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是什麼啊

有個火把節之類的吧

閱讀全文

與苗語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7銀行青年員工培訓方案 瀏覽:619
工地崗前教育培訓方案 瀏覽:302
空氣能熱水器營銷方案 瀏覽:165
培訓平台的運營方案ppt 瀏覽:294
旅行社軟文推廣方案 瀏覽:718
藝術節暨迎新年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08
血站個人培訓方案 瀏覽:306
淘寶客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58
市場營銷性考任務3答案 瀏覽:242
水果展覽項目策劃方案 瀏覽:390
慰問交警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780
想做市場營銷這行 瀏覽:26
濟南優外賣電子商務 瀏覽:587
謝裕大電子商務網 瀏覽:190
市場營銷課購買行為分析解釋 瀏覽:484
運動會班級入場式策劃方案 瀏覽:669
淺談民航市場營銷 瀏覽:916
跨境電子商務浙江電子口岸 瀏覽:170
市場營銷案例分析賣鞋 瀏覽:555
餃子促銷方案 瀏覽: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