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李建勛宣傳

李建勛宣傳

發布時間:2021-11-21 18:38:19

⑴ 濮陽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嗎

濮陽是一座歷史名城,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動。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並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聖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上古時期 濮陽一帶地跨兗、冀二州,是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與少昊為首的東夷集團活動的交接地帶。黃帝與蚩尤的大戰就發生在這里,據說蚩尤之首就埋在台前縣。黃帝長子玄囂青陽氏邑於頓丘(今清豐縣南),次子昌意在南樂築昌意城;黃帝史官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有造書遺址及倉頡陵、倉頡廟。中原地區繼黃帝之後由顓頊統一治理,都帝丘(今濮陽西南,史稱「顓頊之墟」)。顓頊時,其氏族集團實力強大,打敗了以共工為首的集團,活動范圍大為擴展,萬邦來朝。顓頊之後,帝嚳繼位,初都帝丘,後遷都伊洛平原。帝嚳賜顓頊玄孫陸終長子樊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陽東南)。帝嚳之後,堯繼位成為祁姓集團首領,以冀州為活動中心,死後葬於城陽(范縣東)谷林。濮州(今屬范縣)有堯母慶都廟,范縣辛庄鄉北有堯子丹朱墓。舜生於姚墟(今范縣城西南),住南河。他在黃河之濱燒制陶器,到雷澤(古澤名,在今范縣東南)漁獵,去歷山耕作,還販於頓丘(今清豐)。舜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幹,後代堯而立,成為姚姓聯盟的首領。堯舜之時,太行山區雨水豐沛,水患頻仍。以秦(今范縣)為活動中心的東夷首領伯益協助舜的水官大禹治水,兩大集團在聯合抗洪斗爭中進一步增進了民族融合。

夏王朝時期 濮陽地區建有己姓聯邦集團的昆吾(它是夏後氏酋邦王國最親近的成員)、斟灌、顧等宗族邦國。夏啟時於昆吾鑄九鼎,並視為國寶。夏帝仲康的兒子相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國斟灌氏。後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時遷都於原。其間歷百年,濮陽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帶,不僅農業發達,制陶和冶銅技術也處於領先地位。

殷商時期 以契為始祖的子姓集團至相土時遷至商丘,即帝丘(今濮陽),活動於今豫北、冀南和豫東一帶,勢力發展至東海之濱。湯時征服了昆吾、韋(在今滑縣東南)、顧等邦國,後滅夏建商,以帝丘為其陪都。

西周時期 以姬發為首的姬姓聯邦集團聯合其他邦國滅商後成為新的聯邦王國的宗主國,帝丘一帶稱東國,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東征,平定武庚及三監叛亂,封康叔於河、淇之間,建立衛國,帝丘一帶受其節制。西周時,帝丘一帶的經濟、文化都得到迅速發展,實力較強。厲王時,衛武公曾帶兵入朝平定叛亂,穩定政局。

春秋時期 濮陽一帶仍屬衛國,為當時較先進的地區之一。公元前660年,散居於齊、衛北部的狄人入侵衛國,佔領衛都朝歌。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602年,黃河大改道流經濮陽,給這里帶來水利之便。這一時期人們用桔槔提水灌田,農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紡織、皮革、竹木、冶鑄等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業興旺,涌現出一批城鎮。如臨黃河的戚邑,水陸交通便利,經濟十分繁榮。僅公元前626年至前479年140多年間,春秋經傳中關於戚的記載即28處,諸侯來衛國的14次會盟中,就有半數在戚舉行。其他如咸(位於今濮陽市東南25公里)、鐵丘(位於華龍區)、頓丘(今清豐縣西南)、五鹿(今清豐縣南)、澶淵(位於華龍區內),清丘(位於市中心東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絕,相當繁華。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促進了思想的活躍,精神的解放,文化的發展,勞動人民於「桑間濮上」創造的詩歌「衛鄭新聲」,風靡華夏。先進的衛文化既培育了中國第一個傑出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也激勵工奴於公元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業奴隸的革命斗爭——百工起義。同時,帝丘位居黃河要津、中原腹地,向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鐵丘之戰等都發生在濮陽一帶。

戰國時期 鐵農具和牛耕普遍推廣,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各諸侯國為壯大實力、爭奪霸權競相改革,大批優秀人才應運而生,僅濮陽人就有政治家和軍事家吳起、儒商子貢、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呂不韋、外交家張儀等,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了貢獻。呂不韋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記載了天文、地理、物理、醫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戰國後期,大國爭霸,帝丘一帶戰爭頻繁,原為西周第一大國的衛國,春秋時已降為中等諸侯國,到戰國時更加衰微,最後僅剩濮陽城(濮陽縣西南)一彈丸之地。前242年,秦置東郡,次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君角被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衛此時名存實亡。前240年,東郡治濮陽。至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亡。

秦漢時期 秦統一中國後,為束黃河之水,曾修金堤(即原黃河大堤,頂寬20丈,兼作御道。謂其堅固無比,故名金堤)。秦末,濮陽人民助項羽大敗章邯,加速秦朝滅亡。漢時,濮陽仍為東郡治所。西漢武帝曾於元封二年(前109年),親率官吏、將士數萬人到濮陽堵塞瓠子河決;西漢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秋,河決東郡,朝廷遣官發眾來堵,並增築金堤;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濮陽人民修渠築堤千餘里,固河道於濮陽城南,黃河安瀾700餘年。期間,濮陽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口大增,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濮陽人口已達37�87萬人。成為中國當時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今戚城遺址豐富的漢代灰層出土的大量陶器、漢銅鏃、銅釜、犁、鐵鑊、石器及水井等文物,都表明當時這里十分繁華。漢初戚地曾是將軍李泌的侯國。漢時濮陽經濟文化發達,人才薈萃,名臣汲黯、經學家索盧放、京房等濮陽人均為一代俊傑。

兩漢之間短暫的新朝,曾把東郡改名治亭。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370年間,魏、後趙、冉魏、前燕、後燕、前秦、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等割據者曾先後在濮陽地區稱王道孤。這里的行政建置朝立夕廢,變化頻仍,幾個轄縣分別隸屬過濮陽郡、東郡、魏郡、頓丘郡、昌樂郡、武陽郡等。西晉時還曾建濮陽國。南北朝時,濮陽更是兵連禍結,干戈紛然,大量居民被迫遷徙,邊塞游牧民族陸續入居濮陽,與漢族融合,同時把大片耕地改為牧場,農業生產受到破壞。至北魏時,孝文帝實行均田制,農業才有所恢復。綜觀此期,亂多於治、毀多於創,濮陽地區經濟蕭條,文化衰退。曹魏、前秦、北魏時,曾有過短期的穩定,濮陽經濟有所恢復,也產生了一些有貢獻的人物,如書法家竇遵、文學家董微、名臣李彪、李諧、李崇、王觀、吳隱之等。

隋唐時期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分濮陽縣一部置昆吾縣,析臨河、內黃、頓丘各一部置澶淵縣,省昌樂入繁水縣,並復置范縣。隋文帝實行節儉政治、輕徭薄賦,大開漕運,使經濟得到了較快恢復。大業四年(608年),永濟渠過濮陽後,便利了交通,濮陽日趨繁榮。不久,隋煬帝的暴政迫使濮陽人民紛紛參加東郡法曹翟讓領導的瓦崗軍反隋,這支起義軍在推翻隋的統治中起了骨幹作用。唐初,為避唐高祖李淵之諱,改澶淵縣為澶水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轄澶水、頓丘、觀城等縣,今南樂縣屬魏州,范縣屬濮州,台前縣境屬鄆州。唐大歷七年(772年),割頓丘、昌樂4鄉於清豐店置清豐縣,屬澶州。初唐時,濮陽一帶地曠人稀,均田制實行程度較高,水利興修,農業生產恢復較快。唐朝中期,黃河安瀾,濮陽的農業、手工業等得到長足發展。絲絹業聞名全國,絲織貢品列為上三等。唐代濮陽文化發達,人才輩出,傑出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張遂),第一個測量子午線長度,最先發現了恆星運動。還產生了勤政廉潔的杜暹、拒重賄名留青史的李義琰、唐輔臣杜鴻漸、音樂家張文收、禮學家張戩,抗擊安史叛亂的名將南霽雲、詩人張九齡、唐末農民起義領袖王仙芝等名人。唐末至五代,濮陽一帶又成了戰場,僅後梁、後唐就在濮陽征戰200餘場。長期兵燹戰亂,使唐代前期100多年的建設遭到嚴重破壞。

宋元時期 濮陽改稱開德府,一度成為北輔,即保衛京師和河朔安全的屏障,稱「北門鎖鑰」。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兵臨澶州,濮陽軍民奮起抵抗,在寇準力諫下,真宗御駕親征至澶。宋以少勝多,大敗遼兵。遼軍戰敗求和,雙方簽訂了有名的「澶淵之盟」。此後百餘年,兩國相安,宋時濮陽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較大發展。到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澶州一帶已相當富饒,人口回升。崇寧元年(1102年),這里人口已發展到8�17萬。紡織業發展更快,成為宋代「衣被天下」的地方。這一時期,濮陽名人輩出,著述家晁迥、晁宗愨、晁永之,名將趙延進,清官王贊、張田,治黃專家高超等彪炳史冊。北宋後期,朝廷腐敗,濮陽不少人被逼上樑山,參加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1128年秋,金兵佔領澶州。金皇統四年(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轄今濮陽、清豐。此時,今南樂縣屬大名府、范縣屬濮州、台前縣境屬東平府。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第五次大改道而南遷,經延津、封丘、壽張(其轄區部分為今台前縣境)入梁山。1222年,成吉思汗派兵佔領開州。金元統治時期,雖注意生產,但因破壞太重,加之黃河屢決,經濟難以恢復。終元之世,濮陽雖一直為開州的中心城市,但經濟文化都未達到北宋鼎盛時期的水平。唯戲曲藝術有所創新,濮陽人宮天挺的元曲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其本人成為元代雜劇大家之一。

明朝時期 濮陽仍稱開州,轄濮陽、清豐、南樂,屬大名府,范縣屬東昌府,台前(壽張一部分)境屬兗州府。因受戰爭破壞,這里景象極為荒涼,「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初,開州「土著只餘七姓,丁不滿千」,朱元璋下詔鼓勵無田農民辟荒造田,並從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數次將山西黎民徙居濮陽一帶置屯墾荒,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老鴰窩」移民。朝廷為增加收入,號召農民廣植桑、棉,發展經濟作物。同時還加強水利建設,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修築了黃河、衛河等堤岸。至明中葉,農村經濟得到恢復且有較大發展。英宗天順元年至四年間(1457年—1460年),僅開州3縣即墾荒6萬公頃,植棉0�07萬公頃,栽桑133公頃,上交租糧4萬余擔,比明初增加近兩倍。濮陽已有17100戶,8�86萬人,成為「天雄之上游,河朔之名區」。但明英宗之後,宦官干政,政治日趨腐敗,土地兼並嚴重,水利嚴重失修,災害不斷,民不聊生。嘉靖五年(1526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百餘年間,濮陽發生水、旱、蝗、風、地震等較大災害逾百次,大災年徭役負擔卻有增無減,農民被逼起而抗爭。崇禎十三年(1640年),濮陽人民以范縣榆樹園為根據地發動起義。榆樹園農民起義軍後來在范縣人梁敏等領導下轉為抗清斗爭,他們聯結豫東、魯南農民軍,連破濮、曹二州及梁山、東明等縣,繼而西進開封,北伐大名,南下海州,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

清朝時期 濮陽稱開州,與清豐、南樂隸屬於大名府。范縣屬濮州隸曹州府,台前境(壽張一部分)隸兗州府。清代前期社會較為穩定,生產得到恢復,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這里荒地開墾率達80%,人口增至50多萬人。然因此時的封建帝制已處於沒落階段,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加之清朝統治以後,黃河水患時發,濮陽災情不斷。特別是咸豐五年(1855年)河決,將濮陽大半變為澤國。這次大改道後,黃河經濮陽、范縣及今台前境奔東北入海,在境內橫流泛濫,為害29年。濮陽一帶農業生產每況愈下,文化也日趨衰落,魏山原、葉挺秀、王連中等人雖有著述問世,但均未造成大的影響。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日趨腐朽。濮陽因閉於內地,經濟文化更為落後,直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才有了第一條電話線路;宣統三年始建郵局;光緒二十年(1894年)才開辦了官營鐵廠、機織廠、針織廠、石印廠、草帽廠之類。文化名人寥寥,留有著述者也不過李建勛、魯世英、藍雲祥、高惠民等數人而已。清政府對外賣國、對內鎮壓的政策激起反帝反封建浪潮的不斷高漲,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濮陽人民奮起參加捻軍反帝反清。咸豐三年(1853年),其隊伍發展到八九千人,向開州、范縣、清豐、內黃、浚縣、滑縣、延津等地的官府進攻,打擊清軍。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豐縣義和團首領韓大申、韓順江高舉清邑義和團大旗,聚眾數萬,劫富濟貧,燒教堂,廢洋教,把濮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推向高潮。

民國時期 民國2年(1913年),曾改開州為開縣,但因與四川、貴州兩省的開縣重名,1914年1月復稱濮陽縣。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范縣屬山東省東昌府,台前縣系壽張縣一部分屬山東省東臨道。1926年,范縣改屬曹濮道。1912年~1949年,轄區各縣建置及隸屬改易較頻繁。

1919年的「五四」運動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震醒了濮陽人民,這里開始成為革命運動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1924年,在北京俄文法專讀書的濮陽人王亦華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鄉宣傳革命。濮陽在大革命時期就有了共產黨的組織。1927年4月,南樂縣佛善村建立了濮陽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此後,黨的組織逐步發展壯大。1927年10月建立了中共濮陽縣委,1931年5月改為中共濮陽中心縣委;1929年春建立了中共清豐縣委;1929年秋建立了中共南樂縣委;1934年秋建立了中共濮縣縣委;1936年6月建立了中共范縣縣委。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濮陽地區群眾運動蓬勃發展。1929年的濮陽「二·一五」農民革命斗爭(即「溫邢固事件」),1932年的濮陽鹽民斗爭和濮陽、清豐縣小學教師增資運動,1933年的濮陽姚家暴動,1935年發動濮縣農民斗爭,1935年的平原游擊戰爭和濮內滑農民革命斗爭等,都先後取得了勝利。除此之外,還建立了農民協會和商民協會等組織。1936年國民政府設河北省第十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濮陽。1939年改稱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濮陽、東明、長垣、南樂、清豐5縣。1936年濮縣、范縣屬山東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聊城),1938年濮縣改屬第十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菏澤)。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國難當頭,共產黨人挺身而出,奔走救亡,先後在濮陽地區建立「冀南文化界救國會」和「抗日救國十人團」。到1938年底,濮陽各縣、區、鄉、村普遍建立了「抗日救國會」、「青年抗日先鋒隊」、「婦女聯合救國會」等抗日群眾組織,形成了群眾抗日救亡高潮。1938年2月,日軍進攻濮陽。國民政府濮陽縣縣長丁樹本棄城而逃,縣城淪陷。日軍在濮陽燒殺搶掠,用飛機轟炸濮陽城,使許多村莊變為廢墟,許多居民喪生火海。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與日軍展開了游擊戰。1939年初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進駐濮陽,開辟抗日根據地。1940年1月至4月,濮陽地區先後建立了清豐、南樂、濮陽、濮縣、范縣各縣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4月18日,冀魯豫區黨委在清豐縣王什正式成立,下轄4個地委,濮陽地區所屬各縣分屬一、二、三地委。此後,濮陽一帶一直是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1940年,八路軍一二九師和冀中、冀南、冀魯豫軍區部隊,在中共地方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向盤踞在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國民黨頑固勢力石友三、孫良誠等發動討逆戰役,在半年多的討逆反頑作戰中,共殲滅頑軍2�2萬多人,扭轉了被動局面,鞏固了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從1940年6月至1942年夏,日軍對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區進行了多次大「掃盪」,其中著名的有「五五」大掃盪,「四一二」大掃盪、「九二七」大掃盪、敵人共出動兵力4萬多人,冀魯豫軍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多次粉碎了敵人的掃盪,共殲滅日偽軍2000多人。冀魯豫軍區、分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從1943年12月至1945年初,先後對敵偽發動了八公橋戰役、清豐戰役、南樂戰役,在三次戰役中,共殲滅敵偽軍8500多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葯,奪取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10月,冀魯豫區黨委、行署、軍區進駐濮陽縣城。中共冀魯豫區黨委決定設立濮陽市,機關駐濮陽城內,直屬區黨委領導。1946年6月8日,冀魯豫行署決定,將所屬的抗日政府一律改為民主政府。1946年11月,冀魯豫區劃再次調整,撤銷濮陽市建置,並將7個地委劃分為8個地委。二地委下轄中共壽張、范縣、鄆城、巨野等9個縣委。四地委轄濮陽、滑縣、浚縣、長垣等11個縣委。八地委(又稱直南地委)成立後,機關駐清豐,轄南樂、清豐、內黃、濮縣等7個縣委,台前境屬壽張縣南5區。為了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濮陽地區各縣根據中共中央和冀魯豫行署的部署,從1946年6月陸續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至1947年5月,濮陽地區各縣基本摧毀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實現平分土地的目標。1946年12月,濮陽地區所屬各縣黨組織按照上級黨組織的指示,緊密聯系群眾,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勝利粉碎了國民黨新五軍的進攻,鞏固了解放區的勝利果實。

解放戰爭開始後,濮陽地區掀起一次又一次參軍熱潮,從1945年11月至1949年2月,濮陽地區參軍人數共達5�8萬人;共出動擔架3�7萬多副,民兵民工37萬多人,車3�64萬輛,牲口4�989萬頭,提供糧食5868�7萬斤,草料1293�3萬斤,木柴33031萬斤,食油15萬斤,食鹽6萬斤;從1947年至1949年濮陽地區共抽調幹部4760人,戰勤人員2027人南下支援新解放區建設。1949年5月,豫北全部解放。1949年8月20日,冀魯豫邊區撤銷,建立平原省,並成立了平原省濮陽專署(駐濮陽縣城)。濮陽專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范縣、觀城、朝城、昆吾、尚和、衛南、高陵、漳南、衛河等17個縣和濮陽城區、道口區兩個區。同年9月,昆吾、尚和與濮陽縣,衛南與滑縣,高陵、漳南(一部)與內黃縣,衛河與清豐縣分別合並後稱濮陽縣、滑縣、內黃縣、清豐縣,此時濮陽專署轄11縣2區。

在民主革命時期,濮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偽頑勢力、日本侵略者、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濮陽專員公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范縣、觀城、朝城10個縣和濮陽城關區、道口區2個區。1952年11月24日,濮陽專員公署所轄的濮縣、范縣、觀城、朝城4個縣劃歸山東省聊城地區。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銷,濮陽專區劃歸河南省領導。1954年6月,濮陽專區所轄的濮陽城關區、道口區分別劃歸濮陽縣、滑縣。9月25日,濮陽專區與安陽專區合並為安陽地區。濮陽、清豐、南樂隸屬於安陽地區,1958年3月30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合並為新鄉地區。1961年12月18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分設,濮陽、清豐、南樂隸屬於安陽地區。1964年4月1日,為便於黃河治理,經國務院批准,壽張縣撤銷,一部分劃歸范縣。范縣由山東聊城地區劃歸河南省安陽地區。1973年12月16日,范縣東部的9個公社劃出成立了范縣台前辦事處,系縣級機構,直屬安陽地區。1975年3月14日,范縣台前辦事處改稱台前辦事處。1978年12月,台前辦事處改稱台前縣。

⑵ 滑縣地區二月哪裡有會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 中華第一龍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動。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並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聖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上古時期 濮陽一帶地跨兗、冀二州,是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與少昊為首的東夷集團活動的交接地帶。黃帝與蚩尤的大戰就發生在這里,據說蚩尤之首就埋在台前縣。黃帝長子玄囂青陽氏邑於頓丘(今清豐縣南),次子昌意在今南樂縣築昌意城;黃帝史官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梁村鄉吳村有造書遺址及倉頡陵、倉頡廟。中原地區繼黃帝之後由顓頊統一治理,都帝丘(今濮陽西南,史稱「顓頊之墟」)。顓頊時,其氏族集團實力強大,打敗了以共工為首的集團,活動范圍大為擴展,萬邦來朝。顓頊之後,帝嚳繼位,初都帝丘,後遷都伊洛平原。帝嚳賜顓頊玄孫陸終長子樊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陽東南)。帝嚳之後,堯繼位成為祁姓集團首領,以冀州為活動中心,後葬於城陽(范縣東)谷林。濮州(今屬范縣)有堯母慶都廟,范縣辛庄鄉北有堯子丹朱墓。舜生於姚墟(今范縣城西南),住南河。他在黃河之濱燒制陶器,到雷澤(古澤名,在今范縣東南)漁獵,去歷山耕作,還販於頓丘(今清豐)。舜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幹,後代堯而立,成為姚姓聯盟的首領。堯舜之時,太行山區雨水豐沛,水患頻仍。以秦(今范縣)為活動中心的東夷首領伯益協助舜的水官大禹治水,兩大集團在聯合抗洪斗爭中進一步增進了民族融合。

夏王朝時期 濮陽地區建有己姓聯邦集團的昆吾(它是夏後氏酋邦王國最親近的成員)、斟灌、顧等宗族邦國。夏啟時於昆吾鑄九鼎,並視為國寶。夏帝仲康的兒子相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國斟灌氏。後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時遷都於原。其間歷百年,濮陽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帶,不僅農業發達,制陶和冶銅技術也處於領先地位。

殷商時期 以契為始祖的子姓集團至相土時遷至商丘,即帝丘(今濮陽),活動於今豫北、冀南和豫東一帶,勢力發展至東海之濱。湯時征服了昆吾、韋(在今滑縣東南)、顧等邦國,後滅夏建商,以帝丘為其陪都。

西周時期 以姬發為首的姬姓聯邦集團聯合其他邦國滅商後成為新的聯邦王國的宗主國,帝丘一帶稱東國,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東征,平定武庚及三監叛亂,封康叔於河、淇之間,建立衛國,帝丘一帶受其節制。西周時,帝丘一帶的經濟、文化都得到迅速發展,實力較強。厲王時,衛武公曾帶兵入朝平定叛亂,穩定政局。

春秋時期 濮陽一帶仍屬衛國,為當時較先進的地區之一。公元前660年,散居於齊、衛北部的狄人入侵衛國,佔領衛都朝歌。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602年,黃河大改道流經濮陽,給這里帶來水利之便。這一時期人們用桔槔提水灌田,農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紡織、皮革、竹木、冶鑄等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業興旺,涌現出一批城鎮。如臨黃河的戚邑,水陸交通便利,經濟十分繁榮。僅公元前626年至公元前479年140多年間,春秋經傳中關於戚的記載即28處,諸侯來衛國的14次會盟中,就有半數在戚舉行。其他如咸(位於今濮陽市東南25公里)、鐵丘(位於華龍區)、頓丘(今清豐縣西南)、五鹿(今清豐縣南)、澶淵(位於華龍區內),清丘(位於市中心東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絕,相當繁華。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促進了思想的活躍,精神的解放,文化的發展,勞動人民於「桑間濮上」創造的詩歌「衛鄭新聲」,風靡華夏。先進的衛文化既培育了中國第一個傑出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也激勵工奴於公元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業奴隸的革命斗爭——百工起義。同時,帝丘位居黃河要津、中原腹地,向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鐵丘之戰等都發生在濮陽一帶。

戰國時期 鐵農具和牛耕普遍推廣,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各諸侯國為壯大實力、爭奪霸權競相改革,大批優秀人才應運而生,僅濮陽人就有政治家和軍事家吳起、儒商子貢、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呂不韋、外交家張儀等,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了貢獻。呂不韋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記載了天文、地理、物理、醫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戰國後期,大國爭霸,帝丘一帶戰爭頻繁,原為西周第一大國的衛國,春秋時已降為中等諸侯國,到戰國時更加衰微,最後僅剩濮陽城(濮陽縣西南)一彈丸之地。前242年,秦置東郡,次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君角被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衛此時名存實亡。公元前240年,東郡治濮陽。至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亡。

秦漢時期 秦統一中國後,為束黃河之水,曾修金堤(即原黃河大堤,頂寬20丈,兼作御道。謂其堅固無比,故名金堤)。秦末,濮陽人民助項羽大敗章邯,加速秦朝滅亡。漢時,濮陽仍為東郡治所。西漢武帝曾於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親率官吏、將士數萬人到濮陽堵塞瓠子河決;西漢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秋,河決東郡,朝廷遣官發眾來堵,並增築金堤;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濮陽人民修渠築堤千餘里,固河道於濮陽城南,黃河安瀾700餘年。期間,濮陽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口大增,西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濮陽人口已達3787萬人。成為中國當時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今戚城遺址豐富的漢代灰層出土的大量陶器、漢銅鏃、銅釜、犁、鐵鑊、石器及水井等文物,都表明當時這里十分繁華。漢初戚地曾是將軍李泌的侯國。漢時濮陽經濟文化發達,人才薈萃,名臣汲黯、經學家索盧放、京房等濮陽人均為一代俊傑。 兩漢之間短暫的新朝,曾把東郡改名治亭。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370年間,魏、後趙、冉魏、前燕、後燕、前秦、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等割據者曾先後在濮陽地區稱王道孤。這里的行政建置朝立夕廢,變化頻仍,幾個轄縣分別隸屬過濮陽郡、東郡、魏郡、頓丘郡、昌樂郡、武陽郡等。西晉時還曾建濮陽國。南北朝時,濮陽更是兵連禍結,干戈紛然,大量居民被迫遷徙,邊塞游牧民族陸續入居濮陽,與漢族融合,同時把大片耕地改為牧場,農業生產受到破壞。至北魏時,孝文帝實行均田制,農業才有所恢復。綜觀此期,亂多於治、毀多於創,濮陽地區經濟蕭條,文化衰退。曹魏、前秦、北魏時,曾有過短期的穩定,濮陽經濟有所恢復,也產生了一些有貢獻的人物,如書法家竇遵、文學家董微、名臣李彪、李諧、李崇、王觀、吳隱之等。

隋唐時期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分濮陽縣一部置昆吾縣,析臨河、內黃、頓丘各一部置澶淵縣,省昌樂入繁水縣,並復置范縣。隋文帝實行節儉政治、輕徭薄賦,大開漕運,使經濟得到了較快恢復。大業四年(608年),永濟渠過濮陽後,便利了交通,濮陽日趨繁榮。唐初,為避唐高祖李淵之諱,改澶淵縣為澶水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轄澶水、頓丘、觀城等縣,今南樂縣屬魏州,范縣屬濮州,台前縣境屬鄆州。唐大歷七年(772年),割頓丘、昌樂4鄉於清豐店置清豐縣,屬澶州。初唐時,濮陽一帶地曠人稀,均田制實行程度較高,水利興修,農業生產恢復較快。唐朝中期,黃河安瀾,濮陽的農業、手工業等得到長足發展。絲絹業聞名全國,絲織貢品列為上三等。唐代濮陽文化發達,人才輩出,傑出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張遂,今南樂縣人),第一個測量子午線長度,最先發現了恆星運動。還產生了勤政廉潔的杜暹、拒重賄名留青史的李義琰、唐輔臣杜鴻漸、音樂家張文收、禮學家張戩,抗擊安史叛亂的名將南霽雲、詩人張九齡、唐末農民起義領袖王仙芝等名人。唐末至五代,濮陽一帶又成了戰場,僅後梁、後唐就在濮陽征戰200餘場。長期兵燹戰亂,使唐代前期100多年的建設遭到嚴重破壞。

宋元時期 濮陽改稱開德府,一度成為北輔,即保衛京師和河朔安全的屏障,稱「北門鎖鑰」。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兵臨澶州,濮陽軍民奮起抵抗,在寇準力諫下,真宗御駕親征至澶。宋以少勝多,大敗遼兵。遼軍戰敗求和,雙方簽訂了有名的「澶淵之盟」。此後百餘年,兩國相安,宋時濮陽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較大發展。到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澶州一帶已相當富饒,人口回升。崇寧元年(1102年),這里人口已發展到817萬。紡織業發展更快,成為宋代「衣被天下」的地方。這一時期,濮陽名人輩出,著述家晁迥、晁宗愨、晁永之,名將趙延進,清官王贊、張田,治黃專家高超等彪炳史冊。北宋後期,朝廷腐敗,濮陽不少人被逼上樑山,參加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1128年秋,金兵佔領澶州。金皇統四年(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轄今濮陽、清豐。此時,今南樂縣屬大名府、范縣屬濮州、台前縣境屬東平府。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第五次大改道而南遷,經延津、封丘、壽張(其轄區部分為今台前縣境)入梁山。1222年,成吉思汗派兵佔領開州。金元統治時期,雖注意生產,但因破壞太重,加之黃河屢決,經濟難以恢復。終元之世,濮陽雖一直為開州的中心城市,但經濟文化都未達到北宋鼎盛時期的水平。唯戲曲藝術有所創新,濮陽人宮天挺的元曲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其本人成為元代雜劇大家之一。 明朝時期 濮陽仍稱開州,轄濮陽、清豐、南樂,屬大名府,范縣屬東昌府,台前(壽張一部分)境屬兗州府。因受戰爭破壞,這里景象極為荒涼,「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初,開州「土著只餘七姓,丁不滿千」,朱元璋下詔鼓勵無田農民辟荒造田,並從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數次將山西黎民徙居濮陽一帶置屯墾荒,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老鴰窩」移民。朝廷為增加收入,號召農民廣植桑、棉,發展經濟作物。同時還加強水利建設,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修築了黃河、衛河等堤岸。至明中葉,農村經濟得到恢復且有較大發展。英宗天順元年至四年間(1457年—1460年),僅開州3縣即墾荒6萬公頃,植棉0.07萬公頃,栽桑133公頃,上交租糧4萬余擔,比明初增加近兩倍。濮陽已有17100戶,886萬人,成為「天雄之上游,河朔之名區」。但明英宗之後,宦官干政,政治日趨腐敗,土地兼並嚴重,水利嚴重失修,災害不斷,民不聊生。嘉靖五年(1526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百餘年間,濮陽發生水、旱、蝗、風、地震等較大災害逾百次,大災年徭役負擔卻有增無減,農民被逼起而抗爭。崇禎十三年(1640年),濮陽人民以范縣榆樹園為根據地發動起義。榆樹園農民起義軍後來在范縣人梁敏等領導下轉為抗清斗爭,他們聯結豫東、魯南農民軍,連破濮、曹二州及梁山、東明等縣,繼而西進開封,北伐大名,南下海州,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 清朝時期 濮陽稱開州,與清豐、南樂隸屬於大名府。范縣屬濮州隸曹州府,台前境(壽張一部分)隸兗州府。清代前期社會較為穩定,生產得到恢復,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這里荒地開墾率達80%,人口增至50多萬人。然因此時的封建帝制已處於沒落階段,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加之清朝統治以後,黃河水患時發,濮陽災情不斷。特別是咸豐五年(1855年)河決,將濮陽大半變為澤國。這次大改道後,黃河經濮陽、范縣及今台前境奔東北入海,在境內橫流泛濫,為害29年。濮陽一帶農業生產每況愈下,文化也日趨衰落,魏山原、葉挺秀、王連中等人雖有著述問世,但均未造成大的影響。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日趨腐朽。濮陽因閉於內地,經濟文化更為落後,直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才有了第一條電話線路;宣統三年始建郵局;光緒二十年(1894年)才開辦了官營鐵廠、機織廠、針織廠、石印廠、草帽廠之類。文化名人寥寥,留有著述者也不過李建勛、魯世英、藍雲祥、高惠民等數人而已。清政府對外賣國、對內鎮壓的政策激起反帝反封建浪潮的不斷高漲,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濮陽人民奮起參加捻軍反帝反清。咸豐三年(1853年),其隊伍發展到八九千人,向開州、范縣、清豐、內黃、浚縣、滑縣、延津等地的官府進攻,打擊清軍。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豐縣義和團首領韓大申、韓順江高舉清邑義和團大旗,聚眾數萬,劫富濟貧,燒教堂,廢洋教,把濮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推向高潮。

民國時期 民國二年(1913年),曾改開州為開縣,但因與四川、貴州兩省的開縣重名,1914年1月復稱濮陽縣。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范縣屬山東省東昌府,台前縣系壽張縣一部分屬山東省東臨道。1926年,范縣改屬曹濮道。1912年~1949年,轄區各縣建置及隸屬改易較頻繁。 1919年的「五四」運動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震醒了濮陽人民,這里開始成為革命運動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1924年,在北京俄文法專讀書的濮陽人王亦華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鄉宣傳革命。濮陽在大革命時期就有了共產黨的組織。1927年4月,南樂縣佛善村建立了濮陽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此後,黨的組織逐步發展壯大。1927年10月建立了中共濮陽縣委,1931年5月改為中共濮陽中心縣委;1929年春建立了中共清豐縣委;1929年秋建立了中共南樂縣委;1934年秋建立了中共濮縣縣委;1936年6月建立了中共范縣縣委。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濮陽地區群眾運動蓬勃發展。1929年的濮陽「二·一五」農民革命斗爭(即「溫邢固事件」),1932年的濮陽鹽民斗爭和濮陽、清豐縣小學教師增資運動,1933年的濮陽姚家暴動,1935年發動濮縣農民斗爭,1935年的平原游擊戰爭和濮內滑農民革命斗爭等,都先後取得了勝利。除此之外,還建立了農民協會和商民協會等組織。1936年國民政府設河北省第十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濮陽。1939年改稱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濮陽、東明、長垣、南樂、清豐5縣。1936年濮縣、范縣屬山東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聊城),1938年濮縣改屬第十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菏澤)。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國難當頭,共產黨人挺身而出,奔走救亡,先後在濮陽地區建立「冀南文化界救國會」和「抗日救國十人團」。到1938年底,濮陽各縣、區、鄉、村普遍建立了「抗日救國會」、「青年抗日先鋒隊」、「婦女聯合救國會」等抗日群眾組織,形成了群眾抗日救亡高潮。1938年2月,日軍進攻濮陽。國民政府濮陽縣縣長丁樹本棄城而逃,縣城淪陷。日軍在濮陽燒殺搶掠,用飛機轟炸濮陽城,使許多村莊變為廢墟,許多居民喪生火海。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與日軍展開了游擊戰。1939年初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進駐濮陽,開辟抗日根據地。1940年1月至4月,濮陽地區先後建立了清豐、南樂、濮陽、濮縣、范縣各縣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4月18日,冀魯豫區黨委在清豐縣王什正式成立,下轄4個地委,濮陽地區所屬各縣分屬一、二、三地委。此後,濮陽一帶一直是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1940年,八路軍一二九師和冀中、冀南、冀魯豫軍區部隊,在中共地方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向盤踞在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國民黨頑固勢力石友三、孫良誠等發動討逆戰役,在半年多的討逆反頑作戰中,共殲滅頑軍22萬多人,扭轉了被動局面,鞏固了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從1940年6月至1942年夏,日軍對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區進行了多次大「掃盪」,其中著名的有「五五」大掃盪,「四一二」大掃盪、「九二七」大掃盪、敵人共出動兵力4萬多人,冀魯豫軍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多次粉碎了敵人的掃盪,共殲滅日偽軍2000多人。冀魯豫軍區、分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從1943年12月至1945年初,先後對敵偽發動了八公橋戰役、清豐戰役、南樂戰役,在三次戰役中,共殲滅敵偽軍8500多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葯,奪取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10月,冀魯豫區黨委、行署、軍區進駐濮陽縣城。中共冀魯豫區黨委決定設立濮陽市,機關駐濮陽城內,直屬區黨委領導。1946年6月8日,冀魯豫行署決定,將所屬的抗日政府一律改為民主政府。1946年11月,冀魯豫區劃再次調整,撤銷濮陽市建置,並將7個地委劃分為8個地委。二地委下轄中共壽張、范縣、鄆城、巨野等9個縣委。四地委轄濮陽、滑縣、浚縣、長垣等11個縣委。八地委(又稱直南地委)成立後,機關駐清豐,轄南樂、清豐、內黃、濮縣等7個縣委,台前境屬壽張縣南5區。為了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濮陽地區各縣根據中共中央和冀魯豫行署的部署,從1946年6月陸續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至1947年5月,濮陽地區各縣基本摧毀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實現平分土地的目標。1946年12月,濮陽地區所屬各縣黨組織按照上級黨組織的指示,緊密聯系群眾,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勝利粉碎了國民黨新五軍的進攻,鞏固了解放區的勝利果實。 解放戰爭開始後,濮陽地區掀起一次又一次參軍熱潮,從1945年11月至1949年2月,濮陽地區參軍人數共達58萬人;共出動擔架37萬多副,民兵民工37萬多人,車364萬輛,牲口4989萬頭,提供糧食58687萬斤,草料12933萬斤,木柴33031萬斤,食油15萬斤,食鹽6萬斤;從1947年至1949年濮陽地區共抽調幹部4760人,戰勤人員2027人南下支援新解放區建設。1949年5月,豫北全部解放。1949年8月20日,冀魯豫邊區撤銷,建立平原省,並成立了平原省濮陽專署(駐濮陽縣城)。濮陽專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范縣、觀城、朝城、昆吾、尚和、衛南、高陵、漳南、衛河等17個縣和濮陽城區、道口區兩個區。同年9月,昆吾、尚和與濮陽縣,衛南與滑縣,高陵、漳南(一部)與內黃縣,衛河與清豐縣分別合並後稱濮陽縣、滑縣、內黃縣、清豐縣,此時濮陽專署轄11縣2區。 在民主革命時期,濮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偽頑勢力、日本侵略者、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濮陽專員公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范縣、觀城、朝城10個縣和濮陽城關區、道口區2個區。1952年11月24日,濮陽專員公署所轄的濮縣、范縣、觀城、朝城4個縣劃歸山東省聊城地區。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銷,濮陽專區劃歸河南省領導。1954年6月,濮陽專區所轄的濮陽城關區、道口區分別劃歸濮陽縣、滑縣。9月25日,濮陽專區與安陽專區合並為安陽地區。濮陽、清豐、南樂隸屬於安陽地區,1958年3月30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合並為新鄉地區。1961年12月18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分設,濮陽、清豐、南樂隸屬於安陽地區。1964年4月1日,為便於黃河治理,經國務院批准,壽張縣撤銷,一部分劃歸范縣。范縣由山東聊城地區劃歸河南省安陽地區。1973年12月16日,范縣東部的9個公社劃出成立了范縣台前辦事處,系縣級機構,直屬安陽地區。1975年3月14日,范縣台前辦事處改稱台前辦事處。1978年12月,台前辦事處改稱台前縣。1987年4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濮陽市郊區,設立濮陽縣,駐城關鎮。 2002年12月25日,民政部批准(民函[2002]222號):濮陽市市區更名為華龍區。 至2003年底,濮陽市轄五縣一區,即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范縣、台前縣和華龍區,下轄64個鄉,14個鎮,11個辦事處,共有2946個村民委員會,33個自然村,81個居民委員會。

⑶ 北洋大學校史

北洋大學校史具體如下:

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創建於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曾用名包括北洋西學學堂、北洋大學堂、北洋大學校、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等。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並,由國家定名為天津大學。

1895年10月2日,由光緒皇帝批准、盛宣懷出任學堂首任督辦的 「北洋西學學堂」 成立,1896年正式更名為北洋大學堂。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自創辦之始,就仿照美國的大學模式,全面系統地學習西學。例如,除漢文課和部分外語課外,其餘所有功課都由外籍教習擔任,要求學生外語基礎好;教科書使用外文原版,用外語授課。

學生實驗所用的各種器具、設施都從美國進口等等。當時,天津北洋西學學堂被譽為 「東方康奈爾」 ,它的教學計劃、講授內容與方法、教科書、教員配備,成為後來其他各地興辦新式大學的模式。

辦學理念: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拓展學生視野,以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愉悅學生身心,開發學生潛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秦淮外校學生外出參加活動時,在文明禮儀、行為習慣、自主管理表現出的水平與能力「就是不一樣」已成為社會各界對我校學生評價的贊美流行之語。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北洋大學


⑷ 求好詞好句

1. 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麼,老師便是海上的水手。鈴聲響起那刻,你用教職工鞭作漿,劃動那船隻般泊在港口的課本 。課桌上,那難題堆放,猶如暗礁一樣布列,你手勢生動如一隻飛翔的鳥,在講台上揮一條優美弧線——船隻穿過……天空飄不來一片雲,猶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遠。
2、 希望源於失望,奮起始於憂患,正如一位詩人所說:有飢餓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緊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機感受的人一定進步快。
3、 別在樹下徘徊,別在雨中沉思,別在黑暗中落淚。向前看,不要回頭,只要你勇於面對抬起頭來,就會發現,分數的陰霾不過是短暫的雨季。向前看,還有一片明亮的天,不會使人感到彷徨。
4、 柔和的陽光斜掛在蒼松翠柏不凋的枝葉上,顯得那麼安靜肅穆,綠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腳步是那麼輕起輕落,大家的心中卻是那麼的激動與思緒波涌。
5、 生活的海洋並不像碧波漣漪的西子湖,隨著時間的流動,它時而平靜如鏡,時而浪花飛濺,時而巨浪沖天……人們在經受大風大浪的考驗之後,往往會變得更加堅強。
6、 當你身臨暖風拂面,鳥語花香,青山綠水,良田萬頃的春景時,一定會陶醉其中;當你面對如金似銀,碩果累累的金秋季節時,一定會欣喜不已。你可曾想過,那盎然的春色卻是歷經嚴寒洗禮後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卻是接受酷暑熔煉後的結晶。…………(何婷婷)
7、 倘若希望在金色的秋天收獲果實,那麼在寒意侵人的早春,就該捲起褲腿,去不懈地拓荒、播種、耕耘,直到收獲的那一天。
8、 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徑,坎坷不平,溝崖在側。摔倒了,要哭就哭吧,怕什麼,不要裝模作樣!這是直率,不是軟弱,因為哭一場並不影響趕路,反而能增添一份小心。山花爛漫,景色宜人,如果陶醉了,想笑就笑吧,不心故作矜持!這是直率,不是驕傲,因為笑一次並不影響趕路,反而能增添一份信心。
9、 愛心是冬日的一片陽光,使用飢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用權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心是灑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場甘霖,使孤苦無依的人即刻獲得心靈的慰藉。
10、 日子總是像從指尖渡過的細紗,在不經意間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憂愁和誤用傷,在似水流年的盪滌下隨波輕輕地逝去,而留下的歡樂和笑靨就在記憶深處歷久彌新。
11、 憂郁的心情蒸發了。 12、褪色的記憶。 13、硝煙又在和平的家中燃燒。
14、有些記憶被焚燒掉,有些記憶被埋在心底,純真年代如流水劃過金色年代。
15、我,要融化在粉紅的桃花瓣里,拭去整日在你心頭的牽掛。16、我完全讀懂了父母的心。
17、母愛是一本我終生無法讀完的巨著;母愛是一片我永遠也飛不出的天空。……張維維
18、當枯黃的秋葉隨風搖曳時,深秋飄然而立校外,月光下,父親的影子拉得很長,碩大的風衣將瘦骨嶙峋的父親裹了進去,我心頭一陣酸楚。
19、人世間的真情就像一張大網,時刻溫暖著人的心扉,就如媽媽的愛一樣,永無止境。
20、歲月,是一首詩,一首蘊含豐富哲理的詩,歲月是一峰駱駝,馱著無數人的夢想。
21、船的命運在於漂泊;帆的命運在於追風逐浪;人生的命運在於把握,把握信人生,方能青春無愧。

22、往事如歌,在人生的旅途中,盡管有過坎坷,有過遺憾,卻沒有失去青春的美麗。相信自己,希望總是有的,讓我們記住那句話:錯過了太陽,我不哭泣,否則,我將錯過月亮和星辰。
23、假如生活中你失敗了,請不要將憂傷的淚水寫在臉上。失敗也是一種收獲,生活中最得要的是有一份十足的勇氣和一個創業的膽量。
24、曾經以為,一次無奈的哭泣,便函是人世間所有的滄桑;一個小小的挫折,便函是人生所有的失敗。是十四歲告訴我……
25、月光清幽。淅瀝的雨滴打在茅屋上,昏黃的燈光下,母親密密地縫著遊子的夾衣,忽然,一陣冷風擠進茅屋的窗隙,母親似乎著涼,帶著濃濃的倦意咳嗽了幾聲。我夢中驚醒,怔怔地看著燈下年邁的母親……
26、夜晚,春風柔和地吹著。我托著下巴,坐在落英繽紛的台階上,腦海里又浮現出一件難忘的事。
貫休 【上馮使君五首】 扣舷得新詩,茶煮桃花水。々數片帆,去去殊未已。
聶夷中 【雜曲歌辭·起夜半】 念遠心如燒,不覺中夜起。桃花帶露泛,立在月明裡。
*** 【雜曲歌辭·胡渭州】 楊柳千尋色,桃花一苑芳。風吹入簾里,惟有惹衣香。
王維 【菩提寺禁口號又示裴迪】 安得舍羅網,拂衣辭世喧。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
錢起 【梨花】 艷靜如籠月,香寒未逐風。桃花徒照地,終被笑妖紅。
錢起 【藍田溪雜詠二十二首·石井】 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紅。那知幽石下,不與武陵通。
顧況 【聽山鷓鴣】 誰家無春酒,何處無春鳥。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曉。
劉禹錫 【題壽安甘棠館二首】 門前洛陽道,門里桃花路。塵土與煙霞,其間十餘步。
張籍 【和韋開州盛山十二首·桃塢】 春塢桃花發,多將野客游。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頭。
李賀 【馬詩二十三首】 批竹初攢耳,桃花未上身。他時須攪陣,牽去借將軍。
元稹 【桃花】 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
張祜 【胡渭州】 楊柳千尋色,桃花一苑芳。風吹入簾里,唯有惹衣香。
李群玉 【龍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 素腕撩金索,輕紅約翠紗。不如欄下水,終日見桃花。
聶夷中 【起夜來】 念遠心如燒,不覺中夜起。桃花帶露泛,立在月明裡。
韓偓 【野釣】 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風頭阻歸棹,坐睡倚蓑衣。
徐鉉 【題雷公井】 掩靄愚公谷,蕭寥羽客家。俗人知處所,應為有桃花。
*** 【白衣女子木葉上詩】 桃花洞口開,香蕊落莓苔。佳景雖堪玩,蕭郎殊未來。
張元一 【詠靜樂縣主】 馬帶桃花錦,裙銜綠草羅。定知幃帽底,儀容似大哥。
李建勛 【句】 桃花流水須長信,不學劉郎去又來。(見《南唐近事》)
顧況 【句】 崦合桃花水,窗鳴柳谷泉。(題柳谷泉,見《應天府志》)
張元一 【又嘲】 裹頭極草草,掠鬢不菶菶。未見桃花麵皮,漫作杏子眼孔。
王維 【田園樂七首(一作輞川六言,第六首一作皇甫曾詩)】 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
元稹 【櫻桃花】 櫻桃花,一枝兩枝千萬朵。花磚曾立摘花人,窣破羅裙紅似火。
顧況 【雜曲歌辭·桃花曲】 魏帝宮人舞鳳樓,隋家天子泛龍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覺桃花逐水流。
*** 【雜曲歌辭·涼州歌第一】 漢家宮里柳如絲,上苑桃花連碧池。聖壽已傳千歲酒,天文更賞百僚詩。
劉禹錫 【雜曲歌辭·憶江南】 春過也,共惜艷陽年。猶有桃花流水上,無辭竹葉醉樽前,惟待見青天。
蘇頲 【雜曲歌辭·桃花行】 桃花灼灼有光輝,無數成蹊點更飛。為見芳林含笑待,遂同溫樹不言歸。
張志和 【雜歌謠辭·漁父歌】 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春江細雨不須歸。
杜審言 【戲贈趙使君美人】 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羅敷獨向東方去,謾學他家作使君。
劉憲 【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 桃花欲落柳條長,沙頭水上足風光。此時御蹕來游處,願奉年年祓禊觴。
蘇頲 【侍宴桃花園詠桃花應制】 桃花灼灼有光輝,無數成蹊點更飛。為見芳林含笑待,遂同溫樹不言歸。
張說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蕭令得潭字韻】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滿禊潭。廣樂逶迤天上下,仙舟搖衍鏡中酣。
張旭 【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王昌齡 【武陵開元觀黃煉師院三首】 先賢盛說桃花源,塵忝何堪武陵郡。聞道秦時避地人,至今不與人通問。
常建 【三日尋李九庄】 雨歇楊林東渡頭,永和三日盪輕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
常建 【戲題湖上】 湖上老人坐磯頭,湖裡桃花水卻流。竹竿裊裊波無際,不知何者吞吾鉤。
劉長卿 【時平後春日思歸】 一尉何曾及布衣,時平卻憶卧柴扉。故園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歸。
李白 【贈汪倫(白游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醞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 【山中問答】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李白 【東魯門泛舟二首】 水作青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
張謂 【贈趙使君美人】 紅粉青蛾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羅敷獨向東方去,漫學他家作使君。
岑參 【春興戲題贈李侯】 黃雀始欲銜花來,君家種桃花未開。長安二月眼看盡,寄報春風早為催。
岑參 【醉戲竇子美人】 朱唇一點桃花殷,宿妝嬌羞偏髻鬟。細看只似陽台女,醉著莫許歸巫山。
杜甫 【絕句漫興九首】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賈至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獨孤及 【送別荊南張判官】 輶車駱馬往從誰,夢浦蘭台日更遲。欲識桃花最多處,前程問取武陵兒。
秦系 【山中贈耿拾遺湋兼兩省故人】 數片荷衣不蔽身,青山白鳥豈知貧。如今非是秦時世,更隱桃花亦笑人。
顧況 【尋桃花嶺潘三姑台】 桃花嶺上覺天低,人上青山馬隔溪。行到三姑學仙處,還如劉阮二郎迷。
顧況 【崦里桃花】 崦里桃花逢女冠,林間杏葉落仙壇。老人方授上清籙,夜聽步虛山月寒。
顧況 【桃花曲】 魏帝宮人舞鳳樓,隋家天子泛龍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覺桃花逐水流。
戴叔倫 【蘭溪棹歌】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戴叔倫 【蘄州行營作】 蘄水城西向北看,桃花落盡柳花殘。朱旗半卷山川小,白馬連嘶草樹寒。
楊憑 【千葉桃花】 千葉桃花勝百花,孤榮春晚駐年華。若教避俗秦人見,知向河源舊侶誇。
王建 【兩頭纖纖】 兩頭纖纖青玉玦,半白半黑頭上發。逼逼僕僕春冰裂,磊磊落落桃花結。
王建 【宮詞一百首】 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自是桃花貪結子,錯教人恨五更風。
劉商 【題黃陂夫人祠】 蒼山雲雨逐明神,唯有香名萬歲春。東風三月黃陂水,只見桃花不見人。
劉商 【題水洞二首】 桃花流出武陵洞,夢想仙家雲樹春。今看水入洞中去,卻是桃花源里人。
張志和 【漁父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1.信仰,是風箏的線,落葉的根,是精神的航燈,心靈的太陽花。因為信仰,心中才湧起追求理想的路途中永恆的生命潮汐。或許可以這么說,信仰就是生命,因為信仰,才使得生命煥發昂揚的活力.

2.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每個人都有一份自己獨特的優秀.善於寬容別人的缺點,善於更多地欣賞別人出色之處,不僅體現為開闊的胸襟,還體現為一種為人處事的智慧。而能夠越早地發現自己最出色地地方,越能充分發揮自己地潛能,越能夠擁抱成功。

3.邁出一步並不需要多大地勇氣,關鍵看你做了沒有。只要肯從邁出第一步做起,並懂得一步一步往前走,成功便會向你招手!

4.生命是生活地主體,是人生地載體。生命可以美麗,也可以醜陋;生活可以多彩,也可以無華;人生可以偉大,也可以平凡。但生命地美與丑,多彩和無華,偉大和平庸卻取決於你自己。取決於你地勇氣、力量、智慧和對苦難地承受力。把生命推向極致,盡力展現生命地輝煌吧!

5.被他人相信是一種幸福。這種幸福是他人給你打的誠信分,是一種至高的榮譽。誠信讓幸福無限蔓延.
6.生命是一種奉獻和付出,只有在不停的奉獻和付出中,生命才能彰顯它的使命和意義。快樂只能在奉獻和付出中才能找到,在奉獻和付出中,別人的笑臉才能花一樣在你身邊簇擁著綻放.快樂的真諦就在於奉獻和付出。
7.童稚的心靈就像一張無暇的白紙,陽光和風雨都可以輕易地影印在上面。如果我們灑給它七彩,它就會成為一座花園;如果我們灑給它塵土,它就可以變為荒漠。

8.把誠實、愛等美德播撒進孩子們的心田吧,未來,我們就可以擁有一個永恆的春天。

9.勇敢還要敢做,一道舉世無雙的愛心圍牆,之所以能建成,膽量是其基石。沿襲千百年的做法,不一定還要堅持千百年;統帥千百年的想法,不一定還能再統帥下去。大膽越位,放手去干,你也能築起另一道「愛心圍牆」.

⑸ 北師大的名人有哪些

蘇童認識不?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原版作者。獲得過『法蘭西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
校長:
張百熙——中國現代教育的奠基人
倡改革 教育救國立宏志
建學堂 學者辦學樹新風
定學制 隻身難承毀謗累
憂國運 報國難以顧己身
德者不孤 桃李成才感師恩
張亨嘉——清末教育改革家
勤奮好學 求實致用
做官為民 剛直不阿
重視文化教育 熱心培養人才
崇尚科學 積極參加變法維新
凍寶泉——「以教育事業為第二生命」的教育家
立志學業 涵養正氣 投身教育事業
受命危難 多方斡旋 開創高師先河
統攬校政 開放辦學 奠定師大基礎
敦厚師長 藹藹之風 深受學生尊崇
學高為師 身正為范 傳承優良校風
拳拳之心 與時俱進 終為報效祖國
鄧萃英——矢志不渝的教育家
向國父誓言:此生專事教育
長校北京高師
「師范為教育之母」
主張人格教育
籌建廈門大學
李建勛——「教不厭、誨不倦」的教育家
首倡高等師范升格為師范大學
師范教育體制和師范大學的捍衛者
主張教育行政要民主化、科學化
教育學術研究碩果累累
致力於小學師資培訓提高
梁啟超——中國近代師范教育的首倡者
師范教育的首倡者
北京高師兼職教授
北京師范大學董事長
為興女學吶喊的智者
范源廉——中國近代教育改革家
新學的積極創辦者
民國初年著名教育家
高師改大後的首任校長
不能強人枵腹從公而辭職
陳裕光——化學家向教育家的華麗轉身
聰慧少年 俊彥學子
留美求學 志在報國
投奔北師 署理校長
殫精竭慮 守護金陵
身在林泉 心懷魏闕
張貽惠——物理學教育家
留學日本 矢志教育
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 竭盡全力
編譯科學叢書 普及科學思想
宣傳和推動全國度量衡統一
徐旭生——古史學家、考古學家
積極干預現實的人生態度
赴大西北科學考察
中西文化的比較研究
主政師范大學
中國古史研究的成就
高尚的品格
李石曾——留法勤工儉學的首倡者
勵精圖治為報國 辛亥中堅
留法勤工儉學 功在社稷
創辦中法大學 實踐教育理想
保護故宮國寶 功垂青史
創北平研究院 科學興國
熱心公益事業 造福國民
李蒸——中國高等師范教育制度的
堅定捍衛者
潛心研究 立志教育
初長師大 脫穎而出
受命危難 一往無前
篳路藍縷 陝甘弦歌
培育新民 功在社稷
西北孔雀 人中翹楚
袁敦禮——中國現代體育教育的先驅
師大體育系的掌舵人
中國現代體育理論創始人之一
卓越的社會體育活動家
危難中受命的校長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楷模
黎錦熙——語言文字學泰斗
湘潭羅山才俊
國語運動的先驅
文字改革的先鋒
現代漢語文法_自勺奠基人
大詞典編纂的開山鼻祖
博古通今品行高潔的教育家
傅增湘——版本目錄學家、校勘學家
一門三進士兩翰林
女子教育的開拓者
版本目錄學家、校勘學家
近現代著名藏書家
姚華——博學多能的通儒、教育家
少年才俊幸遇伯樂
自學與執掌筆山書院
東瀛習財政清華教曲學
執掌北京女師
美術學界展奇才
楊蔭榆——中國第一位大學女校長
江南書香之家的淑女
反封建爭女權的叛逆女性
學貫中西的才女
「女師大風潮」回顧及反思
日寇槍口下的勇士
林礪儒——遠見卓識的教育先驅
早年求學之路
在北師大的教育改革與實踐
輾轉歲月中的教育教學探索
致力於新中國的教育事業
陳垣——史學大師、教育家
「動國際而垂久遠」的學術研究
從教70年的教育家
重視國文度人金針
為提高師范教育和教師地位而鼓與呼
「傲骨撐天地奇文泣鬼神」
大師高步瀛——博大精深的訓詁考據大師
身世履歷
愛國情懷
教苑良師
考據、注釋學的巨大成就
《文選李注義疏》
《古文辭類纂箋》
魯迅——"青年的吸鐵石"
早期的教育實踐
青年的導師
在廈門、廣州的教書、革命活動
文化革命的主將
余嘉錫——德行醇正的古文獻學家、目錄學家
執教京師勤奮耕耘
學貫古今著作等身
識見宏通德行醇正
吳承仕——後學楷模的經學大師
家世與受業章太炎門下
精勤於業 潛心治學
革新國學研究
世界觀的重大轉變
追求真理 勇往直前
老成凋謝 後學楷模
楊樹達——享譽海內外的語言文字學大師
游學春秋
京華壯游
湖湘晚景
錢玄同——善疑善創的一代宗師
傳統文化營壘中的佼佼者
新文化運動的揭幕人
國語運動的舵手
漢字革命的主將
古史辨偽的堅強後盾
音韻學大師和教育家
愛國反帝反封建的楷模
張星娘——中西交通史研究的開拓者
童年、家學與求學生涯
從科學救國到潛心史學
受聘廈門、輔仁大學與從事中西交流史研究
《馬可·波羅游記》的介紹、翻譯和研究
《中國行記》的介紹和研究
學者風范
張耀翔——敢為天下先的心理學家
寒舍走出的心理學家
首倡心理測驗和新式考試法
首創心理學會和《心理》雜志
始創民意測驗
晚年執著研究心理學
胡先驌——中國植物學奠基者
家世與求學
植物學教授與《學衡》主將
研究所所長與大學校長
蹉跎歲月
董守義——畢生獻身體育事業的國際奧委會委員
立志體育的農民之子
優秀的運動員、教練員
傑出的體育教育家
群眾體育的熱心倡導者
國際奧委會委員
王森然——文化名人與"後文人畫家"
王森然
"後文入畫家"王森然
關於王森然
黃國璋——中國近代人文地理學的先驅
黽勉學習、傳播經濟地理學第一人
主持地理系時間最長者之一
多次大型地理考察的領導者
我國地理教育刊物的首創者
地理學會創始人之一
傑出的愛國科學家
劉盼遂——古文獻學家
終身的事業——讀書、著書與教學
治學的路數——重師承尚開創
卓越的貢獻——廣泛涉獵專攻疑難
化雨春風——以身示範,傳道解惑
穆木天——詩人、詩歌評論家、翻譯家
"東北大野的兒子"和"世紀末的悲哀"
旅人的心
新的旅途
"我就要作橋"
從不停息的腳步
黃葯眠——獨樹一幟的美學家、文藝理論家
百折不撓均革命文化戰士
獨具學術個性的美學家
身兼詩人、作家的文藝理論家
文藝學教學的開路人
鍾敬文一中國民俗學的奠人和建設者"五四"之子
走出家鄉——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轉折
成立杭州中國民俗學會
求學扶桑
挾筆從戎與避地香江
建設新中國的民間文藝學
新的驛程
武兆發——為科學獻身的生物學家
土窯洞中走出的洋博士
生物學教育家
生物切片專家
"我信仰共產主義"
"科學問題豈能盲從"
陸宗達——承先啟後的訓詁大師
在皇朝與民國的新舊交替中度過少年時代
在思想寬松的北京大學接近國學與參加革命
拜黃侃為師進入章黃學派國學殿堂
從事國學教學與研究成為章黃學派重要繼承人
為振興國學奮斗一生成為當代訓詁大師
動盪驚險而真誠平易的一生
焦菊隱——話劇"中國學派"之父
早期戲劇啟蒙與戲劇活動
對傳統戲曲的研究
艱難歲月中的戲劇研究與實踐
在北師大從教的日子
創立焦菊穩導演學派
生命的最後一幕
朱智賢——終生奮斗的心理學家
刻苦學習的青少年時代
奮發向上、生活清貧的青年時代
解聘斷炊全不顧強項寧折不彎腰
努力拚搏壯心不已
深知夕陽無限好不用揚鞭自奮蹄
辛勤耕耘六十載五代桃李苞滿樹
周廷儒——中國新生代古地理學研究
的奠基人
師出名門
研究中國地貌學的先驅與奠基人
用區域歷史發展的觀點研究中國自然地理學
開創自然地理學新生代古地理學研究
畢生從事地理教育桃李滿天下
白壽彝——著作等身的歷史學家
獻身學術的一生
中國民族史研究的突出貢獻
史學史研究的開拓與創新
中國通史研究與撰述的成就
歷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李長之——卓爾不群的現當代文學批評家
棄理從文,潛心德國文藝理論
創作《魯迅批判》的前前後後
戰爭年代的教書著述生涯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多產歲月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曙光來臨
啟功——識見宏通的一代國學大師
半文不受祖宗恩
三進輔仁的傳奇遭遇
在北師大的經歷
學術研究
詩詞創作
書法繪畫
書畫鑒定
學為師,行為范
張宗燧——才高意遠的理論物理學家
天道酬勤求學隨願
海外深造碩果累累
報效國家不懈追求
獻身科學命運多舛
戴愛蓮——中國舞蹈藝術之母
博採眾長成就的舞蹈家
為抗日責無旁貸
尋訪中華民族舞蹈之"根"
蓮子清如水
從藝術家到舞蹈大使
不同凡響的遺產

閱讀全文

與李建勛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博愛電子商務官網 瀏覽:880
參觀大學策劃方案 瀏覽:39
暑假閱讀推廣活動方案 瀏覽:519
市場營銷模擬比賽總結報告 瀏覽:356
學校語文新課標培訓方案 瀏覽:601
瑜伽培訓班方案 瀏覽:168
企業市場營銷調研論文 瀏覽:90
影響中國市場營銷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瀏覽:429
小米營銷方案策劃 瀏覽:912
市場營銷實驗心得體會 瀏覽:231
教師暑假讀書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15
智慧樹市場營銷學期末考試 瀏覽:414
市場營銷部工資及激勵政策 瀏覽:812
活動物料策劃方案 瀏覽:87
培訓老師的信息化培訓方案 瀏覽:902
學校招生周年慶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13
街道推廣國家語言文字方案 瀏覽:412
品牌營銷推廣經理 瀏覽:229
教師語言方面培訓方案 瀏覽:594
供電局消防培訓方案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