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誰可以幫我想個關於"鎮江三怪"的廣告詞么
鎮江3怪不品"才怪」
㈡ 鎮江城市形象宣傳主題語
城市山林 魅力鎮江
㈢ 形容鎮江美的廣告用語怎麼寫
最美鎮江、多彩鎮江
㈣ 有含義的成語
九閽虎豹
九間朝殿
九江八河
九九歸一
三教九流
九曲回腸
九衢三市
九泉之下
九仞一簣
九死未悔
九死一生
九五之尊
九霄雲外
九天攬月
九變十化
猶言變化無窮
九鼎一絲
猶言一發千鈞。喻非常危急
九故十親
泛指親戚朋友
九關虎豹
比喻兇殘的權臣。語本《楚辭·招魂》:「虎豹九關,啄害下人些。」
九閽虎豹
同「九關虎豹」
九間朝殿
亦作「九間大殿」。帝王受百官朝拜的大殿。間,指兩柱的距離。九間,極言堂殿之寬廣
九間大殿
見「九間朝殿」
九江八河
泛指所有的江河
九九歸一
見「九九歸原」
九九歸原
猶言歸根到底
九烈三貞
形容婦女無比貞節剛烈
九流賓客
謂身份、地位不同的各種客人
九流三教
同「三教九流」
九牛一毫
見「九牛一毛」
九牛一毛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其微小,微不足道。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九衢三市
指繁華的街市
九仞一簣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略語。喻功敗垂成
九死一生
①形容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②謂十死其九。形容倖免於死的人很少。③謂瀕臨死亡。④形容經歷極大危險而倖存
九霄雲外
比喻極高極遠的地方
九行八業
泛指各種職業
九原可作
《國語·晉語八》:「趙文子與叔向游於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後謂設想已死的人再生為「九原可作」
九蒸三熯
熱氣上升為蒸,火干為熯。喻久經熬煉
九州四海
猶言天下。泛指全中國
九宗七祖
泛指祖宗謝謝採納
㈤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 ,時辛棄疾六十六歲。當時韓侂胄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閑置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
辛棄疾到任後, 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准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孤危,深感很難有所作為。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准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
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篇詞中佳作。
作品賞析:
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設置的重鎮,並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面對錦綉江山,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棄疾這樣的志士登臨應有之情,題中應有之意,詞正是從這里著筆的。
上片懷古抒情。第一、二句中,「千古」,是時代感,照應題目「懷古」;「江山」是現實感,照應題目「京口北固亭」。
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腦子里一一閃過千百年來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國時吳國的皇帝孫權,他有著統一中原的雄圖大略,在遷都建業以前,於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為新都的屏障,並且打垮了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國家。
可是如今,像孫權這樣的英雄已無處尋覓的了。詩人起筆便抒發其江山依舊,英雄不再、後繼無人的感慨。而後的「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上句的基礎上推進一層,非但再也找不到孫權這樣的英雄人物,連他當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輝功業的遺物,也都被「雨打風吹去」,杳無蹤跡了。
㈥ 關於抗擊疫情的古詩七言八句
關於抗擊疫情的古詩七言八句
抗擊疫情絕句(七首)
郭廷瑜
致赴武漢解放軍醫療隊
一
闔家除夕欲傾杯,告急江城號令催。
待到春來晴朗日,英雄前線凱旋歸。
二
大愛無疆動九垠,國逢危難識忠臣。
心從請戰書中證,誓做人民守護神。
再致除夕飛抵武漢軍醫
一
虎帳籌謀調虎賁,銀鷹年夜破烏雲。
鄉音抖處盈盈淚,來了親人解放軍。
二
扶危救死急飛馳,百戰征衣映黨旗。
庚子新春誰最美,追星一族曬軍醫。
庚子新春抗疫
漢陽晝夜正消災,礪我同胞不自哀。
十四億人齊努力,中華大地笑顏回。
贊武威首批醫護人員赴鄂
馳援江城我執戈,白衣擊築石羊河。
葡萄美酒壯行色,祈盼英雄奏凱歌。
屏觀醫療工作者馳援武漢感作
身無絕技難成行,淚奔屏前贊出征。
悔不當初承父業,懸壺萬里濟蒼生。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岳飛 《滿江紅》
2、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城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3、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乾。——王昌齡
《出塞二首》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5、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6、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8、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9、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0、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短歌行贈武河湯將軍擢鎮狼山》
蛟川見君蛩然喜,虎須猿臂一男子。
三尺雕弓丈八矛,目底倭奴若蚍蟻。
一笑遂為莫逆交,剖心相示寄生死。
君戰蛟川北,我戰東海東。
君騎五龍馬,我控連錢驄。
時時戈艇載左馘,歲歲獻俘滿千百。
功高身危古則然,讒口真能變白黑。
赭衣關木為君冤,君自從容如宿昔。
顧我無幾亦對簿,獄中悲喜見顏色。
君相聖明日月懸,讒者亦顧傍人言。
貸勛使過盛世事,威弧依舊上戎軒。
君今耀鎮狼山曲,雲龍何處更相逐。
春風離樽不可攜,短歌遙贈亦自勖。
與君墮地豈偶然,許大乾坤著兩足。
一度男兒無兩身,擔荷綱常憂覆泬。
皓首期君共努力,秋棋勝著在殘局。
燕然山上石岩岩,堪嗟近代無人涘。
與君相期瀚海間,回看北斗在南關。
功成拂袖謝明主,不然帶礪侯王亦等閑
㈦ 鎮江西津古渡宣傳標語
一步恍若千年,
不經意間,
數千年的時光重新來過。
㈧ 求《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學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學案
一、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曾隨耿京起兵抗金,後在南宋任通判,安撫使等職,有政聲。因與當權者不合而屢遭貶抑,一生鬱郁不得志,終憂憤而死。辛棄疾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詞人,有將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將一腔忠憤寄於詞間。繼承了蘇軾的開拓、革新精神,其詞題材廣闊,氣勢雄健,意境深沉。善於熔鑄經史,驅遣詩文,亦善白描,沉鬱頓挫、慷慨蒼涼之外兼有清麗明快、纏綿嫵媚之風格。有《稼軒長短句》,存詞六百餘首,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後,他繼續堅持主戰,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間已有十多年,被執掌大權的韓侘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並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那時正處於抗戰前線。辛初到鎮江,積極做北伐准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侘胄一夥採納,並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後來又把他調離鎮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出力的願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二、謀篇立意
這首詞通過懷古,表現了詞人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願望和壯志難酬的苦悶,也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不圖恢復,不盡用人才的憤懣。
三、整體感知
上闋,即景生情,追懷孫權、劉裕,表達對英雄事業的嚮往和對苟且偷安的南宋統治者的憤慨。
下闋,陳古警今,借劉義隆失敗的歷史教訓,警告韓侘胄不應草率對敵用兵;借廉頗自況,抒發對南宋統治者的憤懣。
四、分析詞的上片: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麼?(都是能夠建立功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託了什麼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3、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麼?(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更表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於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嚮往他的英雄業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採用」的意思。
五、分析詞的下片:
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塗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麼?(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准備,不能草率從事。)
六、寫作特點
1、圍繞作品思想內容而多用典故,以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詞中用典雖多,卻貼切恰當,非但沒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達,而且以少勝多,表現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和思想。正如《詞綜》所說,由於這首詞用典恰切,感慨深邃,「發端便欲涕落,後段一氣奔注,筆不遏;廉頗自擬,慷慨壯懷,如聞其聲;謂此詞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詞味!」
2、多用對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詞豐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業績與可悲的現實相比,用以針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劉裕的「氣吞萬里如虎」與其子劉義隆的「贏得倉皇北顧」相比,這是以歷史上英主與庸才之比,用提出歷史的經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相比,這是抒發憂國憂民的感慨,感嘆由於統治者的長期「和戎」媚敵,把人們的民族感情都沖得淡淡的了;用廉頗的遭讒尚有趙王派人聘問與自己的冷落處境相比,用以抒發報國無門的憤懣。通過這些交互重疊的對比,使詞義更加豐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強烈,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七、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英雄業績的嚮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的苦悶;也表現了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模擬試題】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 填空:
(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選自______,是我國______時期愛國詞人______的作品。詞人歸宋以後,一直______ ,始終 ______。這首詞寫於1205年。當時,宰相韓侘胄要草率北伐,任命詞人為鎮江知府。詞人既______,又______。在登上鎮江東北______時,______,寫出了這首詞。
2. 選擇:
(1)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詞語是借代用法的是 ( )
A.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B. 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D. 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2)「道」,可以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解釋為:a.說,b.路,c.學說,d.主張。試對下列句中的「道」選出正確的解釋
A. 人道寄奴曾住。( ) B.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 )
C. 俱會大道口。( ) D. 執手分道去。( )
(3)「望」,可以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解釋為:a.遠望,b.希望,c.盼望,d.回望。試對下列句中「望」選出正確的解釋
A. 望中猶記。( ) B. 不久望君來。( )
C. 悵然遙相望。( ) D. 君還何所望。( )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對這幾句詩中運用的典故理解比較正確的一項是( )
A. 批判劉義隆草率出兵,遭到慘敗,慨嘆劉裕竟有這樣不肖的兒子。
B. 批判劉義隆草率出兵遭到慘敗,慨嘆南宋近期張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轍。
C. 以劉義隆草率出兵遭到慘敗,類比南宋近期張浚北伐遭到大敗,慨嘆南宋遭到挫敗。
D. 以劉義隆草率出兵、遭到慘敗的歷史教訓,借古諷今,警告韓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5)「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對上述詩句中運用的典故,理解比較正確的一項是( )
A. 寫出異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舉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這是歷史上的恥辱。
B. 寫出異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尋歡作樂,氣焰驕橫,表明陷於異族統治之下的當地百姓,處境凄慘。
C. 寫出宋朝百姓在狒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嘆人們竟忘卻了歷史上的恥辱。
D. 以「元嘉草草」造成侵略者竟在侵佔地區建宮設廟、迎神致祭的慘痛後果,警告韓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3. 問答:
(1)千古江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試分析這里運用孫權典故的表現力。
(2)「斜陽草樹……氣吞萬里如虎」,試分析這里運用劉裕典故的表現力。
(3)為什麼說這首詞中運用劉義隆草率北伐、慘遭大敗的典故,旨在警告韓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試題答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 《稼軒長短句》 南宋 辛棄疾 力主抗金 壯志難伸 支持韓侘胄北伐 反對草率冒進 北固亭 撫今追昔
2. (1)ACD (2)Aa Bd Cb Dd (3)Ad Bc Ca Db (4)D (5)D
3. (1)用「千古」修飾「江山」,表現出深沉的古今興亡之感,蘊含著對南宋國勢日益衰微的深切憂慮。在這大好河山上,自古以來多少代興,多少代亡,現在國勢又日益衰微了。「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即贊美歷史上的孫權,更深恨現實中沒有孫權這樣的英雄。「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緊承上句,並且用「總」修飾「被」:這就既慨嘆孫權時期京口繁華景象和孫權這樣的英雄人物,都已隨著時光的流逝而不復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業績都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逝。江山本應代有英雄出,當時卻沒有孫權這樣的英雄,抒發了對屈辱苟安的南宋統治者的不滿。
(2)單寫「斜陽」之下的「草樹」,用「尋常」修飾「巷陌」,表明劉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業,含有諷刺南宋朱紫權貴失地誤國的意思。「金戈鐵馬」,表現出劉裕統帥萬眾精銳部隊勇戰強敵的英雄氣概;「氣吞萬里如虎」,更表現出他滅南燕、平後秦,所向無敵的氣勢聲威。這和南宋統治者的屈辱苟安構成鮮明的對比,抒發了不滿庸懦統治者的感情。
(3)辛棄疾憂國憤時,渴望收復失地而又反對草率冒進。這首因時為事而作的詞中,運用劉義隆草率北伐、慘遭大敗的典故,當然旨在借古諷今,警告韓侘胄切勿草率北伐。如果聯繫到張浚的草率北伐失敗,也只能從警告韓侘胄方面來理解。
㈨ 誰有有意思的成語
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裡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裡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裡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裡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裡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裡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於贊揚有才能的人。
--------------------------------------------------------------------------------
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
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
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
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
大材小用
南宋末,金國不斷南侵。辛棄疾參加了抗金義軍。後來,他在南宋朝廷里,歷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撫使。
他不僅是個愛國英雄,還寫了很多充滿戰斗激情的詞文。由於主和派的打擊,他在上饒帶湖旁,度過18年退隱生活。1203年,朝廷任命他為浙東安撫使兼紹興知府。他常與住在紹興鑒湖旁的愛國詩人陸游議論國家大事。第二年春,宋寧宗要他去京城,征詢他對北伐金國的意見。臨行前,陸游送他一首長詩《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詩中說:辛棄疾是管仲、蕭何一流人物,做浙東安撫使大材小用了。
辛棄疾到了京城,皇帝只安排他做鎮江府知府。不久,這位愛國英雄在憂憤中病逝。
後來,人們以「大材小用」作成語,比喻才能高,職位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
大公無私
春秋時,有一天,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縣官缺額,你看派誰去最合適?」祁黃羊想了想,說:「派解狐去最合適!」晉平公覺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要推薦他?」祁黃羊答道:「你只問我什麼人最適合這個職位,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晉平公採納了祁黃羊的意見,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果然,解狐很有作為,為當地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受到人們的稱頌。
有一天,晉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誰能勝任?」祁黃羊回答:「祁午最能勝任!」晉平公說:「祁午是你的兒子,你推薦自己的兒子,不怕人家講你嗎?」祁黃羊說:「你只問我誰可勝任法官,並沒有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祁午當了法官後,非常稱職,深受人民的愛戴。
孔子十分稱贊祁黃羊,說他是個公正嚴明的人,稱得上是「大公無私」。
成語「大公無私」形容一心為公,沒有私心。也指處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
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吁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去問的父親——衛國的大臣石碏(que),怎樣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石碏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麼辦?」石碏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碏的安排。
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國的大臣們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碏殺了兒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在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
--------------------------------------------------------------------------------
東施效顰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著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裡,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
飛鳥驚蛇
釋亞樓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廟,燒香念經。別的和尚空閑時就偷偷下棋睡覺,釋亞樓卻買了硯墨筆紙練習書法。有時深更半夜,他還在苦苦練習。一年年過去,他寫字的功夫越來越深。許多燒香拜佛的人,也來請他寫字。他都一一答應。 他的草書,寫得尤其飄逸奔放。有人問他:「草書怎樣算好?」釋亞樓寫了八個字:「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飛鳥驚蛇」形容字體飄逸像小鳥飛翔,筆勢遒勁連蛇也受驚嚇。
--------------------------------------------------------------------------------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
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
好好先生
東漢時期,有個名叫司馬徽的人,很善於識別人才。但由於當時政治斗爭十分尖銳復雜,他就裝糊塗,別人無論和他講什麼事,不管是好是壞,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問他身體怎樣,一向安好嗎?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個老朋友到他家裡來,十分傷心地談起自己的兒子死了。誰知司馬徽也回答:「好!」那個朋友走後,司馬徽的妻子就責備他說:「人家以為你是講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裡話講給你聽。可是你聽人家兒子死了,反而說好,這算什麼?」司馬徽不緊不慢地說:「好!你的話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氣又好惱,哭笑不得。
後來人們常用「好好先生」來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無事的人。
--------------------------------------------------------------------------------
後來居上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裡那麼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里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後來者居上」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
劃粥割齏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他不僅在政治上有卓越貢獻,而且在文學、軍事方面也表現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陽樓記》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深為後人喜愛,廣為傳誦。
他在擔任陝西西路安撫使期間,指揮過多次戰役,成功抵禦了外族的入侵,使當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軍官互相告誡說:「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話里對范仲淹充滿敬畏之心、這在北宋的歷史上是罕見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這樣傑出的才能,與他在青少年時期的刻苦努力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了日後的豐碩果實。
范仲淹的祖籍原來是陝西影州,遷到江蘇吳縣是後來的事情。他不到3歲時,父親因病故去。他隨著母親改嫁到朱家。十幾歲時,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辭別母親,隻身來到應天府書院,拜當時著名學者感同文為師,學習經邦治國的知識,立志報國為民。在應天府書院期間,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他把粥劃成若干塊,鹹菜切成碎末(劃粥割齏),當作一天的飯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飯,他的同窗好友來看望他,發現他的伙食非常糟糕,於心不忍,便拿出錢來,讓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堅決地推辭了。他的朋友沒辦法,第二天送來許多美味佳餚,范仲淹這次接受了。
過了幾天,他的朋友又來拜訪范仲淹。他吃驚地發現,他上次送來的雞、魚之類的佳餚都變質發霉了,范仲淹連一筷子都沒動。他的朋友有些不高興地說:「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稱字,不稱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點吃的東西你都不肯接受,豈不讓朋友太傷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說:「老兄誤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擔心自己吃了魚肉之後,咽不下去粥和鹹菜。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你千萬別生氣。」朋友聽了范仲淹的話,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問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說:「不是當個好醫生,就是當個好宰相。好醫生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國家。」這種不為個人陞官發財而讀書的偉大抱負,讓周圍的人非常敬佩。後來,范仲淹當了參知政事,提出許多利民富國的措施,實現了自己當年的志向,成為一代名人。
--------------------------------------------------------------------------------
火樹銀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麼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遊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寫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四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無隱瞞地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可以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
賈人渡河
現代人看來,「商」和「賈」的語意無大差別,都是貿易的意思;但在古時候,「商」和「賈」在經營方式上卻有所不同,所謂少賣為「商」走賣為「賈」。從一個地方買進,到另一個地方賣出,用這種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賈人。
從前有個賈人,在河南辦了一批貨,取水路販往外地銷售。船在河中順風行駛,忽然濃雲密布,狂風驟起,大雨傾盆,河水陡漲。賈人走出船倉查看貨物,一股大浪襲向船頭,把賈人拍落水中。賈人在水中掙扎呼喊:「救命呀!」
一個漁夫聽到喊聲,急急忙忙把船搖過來救人。賈人看到漁夫,大聲喊道:「快來救我,我給你一百兩白銀。」
漁夫把賈人救起來,送進船倉,賈人換好了衣服,拿出十兩銀子送給漁夫,說:「拿去吧,這十兩銀子夠你辛苦半年了。」
漁夫不接銀子,看著賈人說:「剛才你在水中許諾說給一百兩銀子,而不是十兩。」
賈人滿臉不高興地說:「你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魚能掙幾文錢?現在一下子撈了十兩銀子,不少了。」
漁夫說:「事是這么回事,理卻不是這個理。你剛才不許諾給一百兩銀子,我也會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說給一百兩,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賈人搖搖頭,踱進船倉,不再理會漁夫,漁夫長長嘆口氣,回到漁船。
一年後,賈人又辦了批貨,碰巧在河中與漁夫相遇。兩個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賈人說:「我給了你十兩銀子,你為什麼不用來當本錢,做點小生意,何苦風里雨里掙這份辛苦錢?」
漁夫來不及答話,賈人的船觸上礁石,船倉進水,船漸漸下沉。賈人急得團團轉,大聲對漁夫說:「快來救我,這次我給你三百兩銀子,保證不失信。」
漁夫搖櫓從賈人旁邊劃過去,回頭不緊不慢地說:「喊信得過你的人來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銀子,可也不救你這種無信無義人的命。」
很快,賈人隨著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
竭盡全力
這句成語原作「竭盡心力」,見於《三國志·魏志·賈逵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竭盡心力,奉宣科法。」
東漢末年,有一個叫楊沛的人,字孔渠,當過新鄭長。曹操路過新鄭的時候,部隊缺糧,楊沛幫助過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愛。曹操輔政以後,楊沛升為長社令。他不畏豪強,不管誰犯了法,都依法懲辦,得到曹操的稱許。
當時,曹操出征在外,聽說國都鄴城治安太亂,便發詔選一個鄴城令,其入選標準是要有楊沛那樣的膽略和水平。選來選去,沒有合適的,於是將楊沛提拔為鄴城令(當時叫京兆尹)。楊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見了他,並問他如何治鄴。楊沛回答:「我一定竭盡心力,大力宣傳法紀,使人人遵紀守法。」曹操聽後十分高興,對左右的人說:「你們聽見了沒有,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楊沛還沒正式上任,一些豪強地主和皇親國戚聽說楊沛要來鄴城了,都紛紛告誡自己的子弟檢點一些。
「竭盡全力」這句成語,常用來比喻用盡全部力量。
㈩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這兩首詞表現手法有何不同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宋朝大詩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運用典故,用孫權和率軍北伐的劉裕,表現了好像他們一樣的金戈鐵馬。《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南宋文學家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全詞就登臨所見揮發,慷慨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