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元代山西芮成的永樂宮壁畫以表現什麼題材為主
永樂宮壁畫則是為紀念元朝時期道家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是我國現存壁畫中影響最大的
B. 永樂宮的建築有什麼樣的特點
現存的永樂宮為一狹長的南北向地形,建築以中軸線布局。自南至北分別為山門、無極之門、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永樂宮是現存最早的道教宮觀,也是保存最為完整的元代建築。其中三清殿是永樂宮的主要殿宇,殿內四壁及神龕內滿是壁畫,繪於13世紀,線條飄逸流暢,構圖統一飽滿。
C. 永樂宮的景區歷史
永樂宮於元代定宗貴由二年(公元1247年)動工興建,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遷)竣工,施工期達110多年。金大定八年(1168)毀於火,後重建。元中統三年(1261)擴為「大純陽萬壽宮」。
金、元時期,道教得到統治者的利用和支持,道觀的興建也具有一定的規模。元大都的道觀達52宮、70觀。
1959年至1964年間,三門峽水庫的修建使得永樂宮位於庫區淹沒區,被整體搬遷至芮城縣城北郊的龍泉村附近,距離原址20公里許。現存的永樂宮主要建築為一門三殿,一門為龍虎殿,也就是無極門,三殿為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
D. 永樂宮壁畫的意義有哪些
永樂宮位於山西省芮城,又名大純陽萬壽宮。永樂宮的藝術價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畫,它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傑作,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巨制。從目前發現的我國古代繪畫遺跡來看,元代人物畫大幅的極少,三清殿《朝元圖》正可作為研究、借鑒元代繪畫的範例,並可從中得到發展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重要啟示。整個壁畫極為豐富,是研究繪畫藝術和當時社會生活的生動資料。
E. 《永樂宮壁畫》的簡介
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古代壁畫的奇葩,位於山西省芮城的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其藝術價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畫,它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傑作,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巨制。
永樂宮壁畫是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瑰寶。整個壁畫共有1000平方米,分別畫在無極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里。其中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內壁畫共計403.34平方米。畫面高4.26米,全長94.68米。
永樂宮壁畫為道教宣傳畫,目的在於揭示教義和感召人心,其繪制時間略早於歐洲文藝復興,幾乎和元代共始終。現存壁畫面積1005.68平方米。
(5)永樂宮的宣傳擴展閱讀:
永樂宮壁畫用傳統的程式畫法,使得近三百個形象無一雷同之感,真讓人嘆為觀止。作為唐、宋繪畫藝術特別是壁畫藝術的直接繼承者,永樂宮壁畫在我國繪畫史上當佔一席之地。
元代人物畫大幅的極少,三清殿《朝元圖》正可作為研究、借鑒元代繪畫的範例,並可從中得到發展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重要啟示。整個壁畫極為豐富,是研究繪畫藝術和當時社會生活的生動資料,將我們帶回700年前的那個時代。
F. 芮城永樂宮德的建築是怎樣的風格
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建築風格,粗大的斗拱層層疊疊地交錯著,四周的雕飾不多,比起明、清兩代的建築,顯得較為簡潔、明朗。幾個殿以南、北為中軸線,依次排列。特別是宮殿內部的牆壁上,布滿了精心繪制的壁畫,其藝術價值之高,數量之多,實屬世上罕見。
永樂宮宮宇規模宏偉,布局疏朗。除山門外,中軸線上還排列著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等高大的元代殿宇。這些建築吸收了宋代「營造法式」和遼、金時期的「減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殿內繪制有精美的壁畫,總面積達960平方米,題材豐富,畫技高超,它繼承了唐、宋以來優秀的繪畫技法,又融匯了元代的繪畫特點,形成了永樂宮壁畫的可貴風格,成為元代寺觀壁畫中最為引人的一章。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玉屬、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是永樂宮的主體建築。殿內四壁滿布壁畫,面積達403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286個。這些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南牆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圍繞主神,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
其中,有一幅題名為《朝元圖》的大型壁畫,高4.3米,全長95米,描繪的是群仙朝謁元始天尊的情景。青龍、白虎兩神為前導,南極長壽仙翁和西王母等八個主神的四周,簇擁了雷公、電母、各方星宿神及龍、蛇、猴等多位神君,還有武將、力士、玉女在旁侍奉,全圖近300個神仙朝著同一個方向行進,形成了一道朝聖的洪流,氣氛神聖而庄嚴。
壁畫中的神像雖然高度、朝向大致一樣,但畫面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顏色、衣著和神態去表達不同神仙的身份、性格、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較肅穆,武將則全身披甲,鬢發飛揚,玉女則含情地微笑,有的在對話,有的在沉思,也有些在凝神、在顧盼,形象各具特色。每個神像大都只是寥寥幾筆,以濃淡粗細的長線變化,就充分表現出質感的動勢來。
人物袍服、衣帶上的細長線條,更多的是剛勁而暢順地一筆畫上去,好像一條條鋼線鑲在壁畫上一樣,造就了迎風飛動的飄忽感,加強了畫中仙人的生動性。這種畫法不但承繼了唐、宋以後盛行的吳道子「吳帶當風」的傳統,而且准確地表現了衣紋轉折及肢體運動的關系,難度極高。
在用色上,則採用了傳統的重彩勾填方法,以墨線為骨幹,再填以金、朱紅、青綠等色,配搭得很和諧,有些部分還用了「瀝粉貼金法」增強了質感的對比,令畫像的立體感和輝煌的氣氛更加顯現。
純陽殿又名混成殿、呂祖殿,是為奉祀呂洞賓而建,殿寬五間,進深三間,八架椽,上覆單梁九脊琉璃屋頂。殿北部一間四柱神壇,前檐明次間與後檐明間皆為隔扇門,其餘為牆面。神壇上為呂洞賓塑像,扇面牆後為《鍾離權度呂洞賓圖》,高3.7米,面積16平方米。相對的北門門額上為《八仙過海圖》。
南壁東西兩側為《道觀齋供圖》和《道觀醮樂圖》。東、北、西三壁以52幅畫組成一部《純陽帝君神遊顯化之圖》,以連環組畫的形式來表現傳說的呂洞賓一生事跡。壁畫幅高3.5米,面積為203平方米。分作上下兩欄,幅與幅間用山石雲樹連接,每一事件既單獨成章,而又能通過景色相互銜接。
從總體看,全畫是一個完整的青綠山水通景。從局部看,則是各自獨立表現一定具體情節的畫面。畫中有宮廷、殿宇、廬舍、茶肆、酒樓、私塾、醫館、舟車、田野、山川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不少的畫幅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忠實寫照,從而使宗教畫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曲折地反映現實的作用,這在道教壁畫上是具有創造性的構想。
永樂宮
G. 永樂宮的介紹
永樂宮,因故址在永樂鎮而命名,又名大純陽萬壽宮。永樂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址位於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招賢村,現址位於芮城縣城北3公里的龍泉村東側。永樂宮始建於元代,施工期前後共110多年。宮殿內部的牆壁上布滿永樂宮壁畫。
H. 永樂宮的壁畫有哪些特點
永樂宮的壁畫具有很強的裝飾性,但內容連貫,又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從畫面來看,雖然每幅故事單獨成篇,但各幅連環畫之間又以雲水、樓閣、樹木等連接,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對中國唐宋以來繪畫傳統和特點的繼承和創新。
I. 永樂宮壁畫的形成的背景
永樂宮壁畫誕生於元代。而元代的社會背景又不同於其他朝代。自1260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至1368年元朝滅亡期間,所有的蒙古族統治者雖然對宗教持兼容並包的態度,但更傾向於藏傳佛教。道教在此期間曾經一度遭到統治者的排斥,也曾因傳道者與統治者之間的特殊關系而得以發揚光大。因此,作為道觀的永樂宮時建時停,歷時一百餘年才建成。時斷時續的建造過程也使得永樂宮壁畫的內容包羅萬象,具有豐富、深刻的社會內容。
為了加強統治,元代統治者實行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將國人分成四等:一是蒙古族人;二是色目人,其中包括西夏、回鶻等西北各少數民族;三是漢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來金朝統治下的漢人;四是南人,主要是長江以南的漢人和西南各少數民族。而中原文人多為漢人,在元代的地位之低是其他朝代所罕見的。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產物,永樂宮壁畫是人們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與反映。從永樂宮壁畫中,我們不難看出這種等級制度的烙印。壁畫中,凡大帝、王母均是身材高大、小眼睛、大臉盤,近似於蒙古人的長相。色目人在元代也占據高位,而且很多當政的色目官員對中原傳統文化懷有成見,對中原的儒士也是輕視甚至敵視。在永樂宮三清殿的《朝元圖》里,我們可以明顯感到色目人與漢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南人及華北漢人雖處於社會的底層,但人口卻佔全國的86%。對於外族的入侵,他們反抗不成,只能無奈順從。當時做官的漢人既要防備蒙古族官員與色目官員的算計,又要承受被漢人稱為「漢奸」的打擊。他們內心的孤獨與痛苦從壁畫中一些文官那裡得到了很好的印證。三清殿壁畫中的人物,除了蒙古族人、漢人、色目人以外,還有中亞人、西南亞人、歐洲人等。這是成吉思汗建立元朝後,版圖空前廣大的反映。 文化是社會的上層建築,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必然在文化上有所體現。元代俗文化發達亦影響到永樂宮壁畫的創作。純陽殿與重陽殿的壁畫採用連環畫的形式加以表現就是很有力的說明。俗文化是相對於雅文化而言的。俗文化主要是面對下層大眾和對中原傳統文化不太了解的蒙古族人、色目人,多用白話文或淺近的語體文來表達,較易理解。元代統一全國後,蒙古族人、色目人希望了解中原傳統文化,而傳統的雅文化讓他們望而生畏,因此俗文化盛行起來。這體現在繪畫上就是圖文並茂。全真教的影響
眾所周知,永樂宮壁畫為全真教派(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的形象代言者。全真教是融佛、道、儒三教於一體並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個教派,也是緊隨時代發展的一個教派。它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呢?筆者認為,由於元代統治者尊奉藏傳佛教,不太注重道教,所以道教將儒、佛兩家的思想融為一體,形成全真教,也是大勢所趨。永樂宮壁畫里宣傳的佛家思想未必沒有迎合統治者欣賞趣味之嫌。據藏傳佛教史記載,松贊干布本身為十一面千手觀音。他頭上還有一個頭,上部的頭為阿彌陀佛的頭(為避免引起他人
注意,平時用布將上面的頭包起來)。《朝元圖》中,天蓬元帥與天猷副元帥的造型無不來源於此。一個教派只有得到統治者的支持,才能逐漸發展壯大。另外,元代統治者在利用道教治理國家的同時,無形中還保護了漢文化,使漢文化綿延不斷。永樂宮壁畫明顯繼承了唐、宋繪畫遺風,這是漢文化傳播者試圖從先人的繪畫中尋求民族自信心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