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六堡茶的地理保護
六堡茶為灌木型中葉種,樹勢開展。分枝密,從芽色分有四種。即青苗茶佔60%,紫芽茶佔20%,大白葉茶佔5%,米碎茶佔15%。以青苗茶產量最高。品質也最好。
自然生長的茶樹高200厘米,樹幅80厘米,分枝密。節間3.6厘米。葉片半上斜著生;葉長8.3厘米,寬3.6厘米。葉形橢圓。葉色綠,葉面平滑或微隆,光澤中。葉緣微波,嫩芽梢淡綠色。有少量紫芽。茸毛少,發芽密,持嫩性較強;發芽密度702個/平方米,1芽3葉長6.2厘米,重0.46克,在3月中旬萌芽,4月初開采,屬早芽種,萌芽終止期在10月中旬鋸齒粗、深而稀,葉身平展稍內卷,葉質中,葉端鈍尖;側脈6—9對。
花冠直徑3.9厘米,屬中花種。花萼5—7片,綠色,無茸毛;花瓣6—7片,白色稍帶綠,子房多茸毛。始花期在10月下旬,盛花期在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開花結果能力強。種子成熟期在10 月下旬。茶果直徑1.5—3.4厘米,果皮棕褐色,果實為腎形或球形;果柄長0.6—1.3厘米,果皮厚1.5—2毫米,果實1—3室,每室1粒種子,種子圓形,少數長形,黑褐色。直徑1—1.5厘米。
葉厚294.8微米;上表皮厚26.8微米,下表皮厚13.4微米;柵欄組織二層,厚107.2微米。第一層細胞排列較緊密,第二層較疏鬆;海綿組織厚147.7微水,細胞結構較疏鬆,柵欄組織與海綿組織厚度的比例為0.73:1,春茶鮮葉含水浸出物42.65%。茶多酚28.77%,氨基酸總量3.12%。咖啡鹼3.77%,兒茶素143.99毫克/克。
② 六堡茶的文化定位:六堡茶演繹「中國紅」
梧州六堡茶與雲南普洱茶同為千年中國名茶,六堡茶的文化寓意關鍵在於「中國紅」的特色!中國紅,既是中華民族的主題色彩,更是中國人的圖騰崇拜、文化崇拜和精神皈依。中國紅,寄寓著平安喜慶、和諧團圓、興旺發達!中國紅,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傳承,可謂是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繁榮興旺歷史的高度概括,既是民族的主題色彩,更是民族的哲學觀。六堡茶演繹「中國紅」,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悠久性,以及折中、自然、和諧之美!文化定位使得六堡茶獲得了海內外文化界、茶葉界和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和認同,社會影響力大大增強。
2011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根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批准梧州六堡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六堡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知識產權永久屬於梧州市人民政府所有,並對六堡茶的地理唯一屬性及行業標准作了科學解釋和規定。對梧州六堡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直接推動梧州六堡茶文化發展躍上了更高層次。但近年來,梧州茶葉界普遍將對梧州六堡茶的理解和關注度,集中在「紅、濃、陳、醇」的品質特徵上,而對梧州六堡茶歷史追溯、發掘的力度仍然不夠。其實,梧州六堡茶不但有著顯著的自身特色,更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梧州六堡茶在歷史上,曾有過與雲南普洱茶不相伯仲的影響和輝煌。建議,梧州六堡茶葉界積極思考,如何讓梧州六堡茶在中國茶葉界重新奪回應有的地位,重鑄梧州六堡茶文化千年輝煌。
六堡茶,屬黑茶類,原產、主產於中國廣西梧州六堡鎮、享譽海內外,紅、濃、陳、醇,有獨特檳榔香氣、越陳越佳,採摘一芽二三葉,經攤青、殺青、揉捻、漚堆、乾燥等工藝製成,分特級和一至六級。
喝過六堡茶的人都會對它的「中國紅」情有獨鍾,六堡茶業界必須以「中國紅」的文化韻味和民族特色為准則,使六堡茶走上復興之路。
③ 廣西六堡茶
1
六堡茶,產自於廣西省梧州市六堡鎮,以地名得名,為歷史悠久的名茶,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經開始銷售往南洋地區,以獨特的品質,香氣越陳越「貴」,而備受市場消費者的喜愛,也遠銷在香港、澳門、東南亞、日本等地區,成為中國茶葉界的驕傲。
1、原料加工
六堡茶,選用的是廣西省梧州市六堡鎮的六堡群體種、廣西大中葉種極其分離、選育的品種,品系茶樹的鮮葉為原料;按照特定工藝進行加工,具體獨特品質特徵的黑茶。
六堡茶,根據製作工藝不同,又分為傳統工藝六堡茶、現代工藝六堡茶;
(1)傳統工藝六堡茶製作工序,分殺青、揉捻、悶堆、復揉、乾燥、製成後自然陳放。
(2)現代工藝六堡茶,在復制工藝上加了冷水渦堆的過程,加速了發酵的進程,然後蒸壓裝簍,堆放陳化。
2、傳統工藝六堡茶按採摘嫩度,可分為:
(1)茶谷:採用社前茶、明前茶,雨前茶,春茶,秋茶,霜降茶,冬茶的嫩芽部分,製作的六堡茶。
(2)二白茶:避開茶谷的採摘時間,等到茶芽長高以後,把茶芽、中葉、粗老葉一起摘下,不反復揉捻,直接成茶,此茶是粗葉、嫩芽混合一起,有黑有白,所以叫二白茶。
(3)中茶:春末、夏、初秋採制的中等嫩度的茶。
(4)老茶婆:茶農採摘當年、隔年的老茶葉,撈水殺青,存放自飲的茶葉,口感厚重,獨特。
傳統工藝六堡茶相對鮮度、收斂性更高,香氣偏新鮮的植物香氣和甜香,新茶一般湯色偏橙黃或淺黃,隨著年份的增加,湯色可逐漸加深至橙紅、酒紅色。
3、現代工藝六堡茶
上世紀60年代初,六堡公社成立了六堡茶廠,也就是開始收購鮮葉,又收購毛茶進行精加工,按照國家規定,把六堡茶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六級、七級,每級又分上中下三等,並有嚴格的評價標准。
現代工藝六堡茶,外形勻稱,條索粗壯,顏色黑褐光潤,或略有「金花」,湯色紅濃、香氣醇厚、滋味濃醇爽口,表現出紅、濃、醇、陳的特點。
2
這就是六堡茶的特點介紹。廣西六堡茶,有越陳越香的說法,是眾多茶葉類一個沒有保質期期限的茶類,如果存放在合適的環境下,那麼是可以長期存放的。作為一種歷史特色茶葉,常年飲用,有很好的消暑祛濕、調理腸胃、消脂去膩的功效,獨特的養生功效,讓眾多茶葉喜愛品飲,飲用不僅僅可以收獲到樂趣,而且還可以從中獲得人生感悟。
④ 優質六堡茶的特點是什麼
六堡茶產於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鄉,屬黑茶類,因原產地六堡鄉而得名。
六堡茶干茶色澤黑褐、茶湯紅濃明亮,滋味醇厚、爽口回甘、香氣陳醇,有檳榔香。葉底紅褐,耐存放,越陳越好。久藏的六堡茶發「金花」(一種有益菌),這是六堡茶品質優良的表現。
簍中的六堡茶
⑤ 廣西梧州六堡茶十大品牌
六堡茶,屬黑茶類。
六堡茶 ,在梧州市行政轄區范圍內,選用蒼梧縣群體種、廣西大中葉種及其分離、選育的品種、品系茶樹的鮮葉為原料,按特定的工藝進行加工,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黑茶。
梧州六堡茶與雲南普洱茶同為千年中國名茶,六堡茶的文化寓意關鍵在於「中國紅」的特色!中國紅,既是中華民族的主題色彩,更是中國人的圖騰崇拜、文化崇拜和精神皈依。中國紅,寄寓著平安喜慶、和諧團圓、興旺發達!中國紅,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傳承,可謂是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繁榮興旺歷史的高度概括,既是民族的主題色彩,更是民族的哲學觀。六堡茶演繹「中國紅」,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悠久性,以及折中、自然、和諧之美!文化定位使得六堡茶獲得了海內外文化界、茶葉界和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和認同,社會影響力大大增強。
「中國紅」寓意喜慶和諧、興旺發達。
那麼,目前在梧州十大品牌的都是比較大的品牌有三鶴、茂聖,小雅、聖源、中茶、金源六堡茶等等。他們各自的特點都不同,大大小小的廠家也是各有所長。製作工藝更是各有千秋。具體你是喜歡什麼樣的六堡茶呢?你是想了解他們的知名度還是想了解口感好的或者有特色的廠家。我可以根據你的需求來告訴你。
⑥ 廣西六堡茶
我想知道網上哪裡買比較好?
⑦ 茶的歷史文化
茶葉的種類
1. 綠茶
綠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網路的熱鍋里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羅春茶、黃山毛峰茶、廬山雲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君山銀針茶、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盪毛峰茶、華頂雲霧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
2. 紅茶
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
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
3. 黑茶
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像雲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種。普洱茶是在已經制好的綠茶上澆上水,再經過發酵製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減肥和降血壓的功效,在東南亞和日本很普及。不過真要說減肥,效果最顯著的還是烏龍茶。
4. 烏龍茶
烏龍茶也就是青茶,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復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工夫茶。
名貴品種有:武夷岩茶、鐵觀音、鳳凰單叢、台灣烏龍茶。
5. 黃茶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於黃茶,黃茶的製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三天;
6. 白茶
白茶則基本上就是靠日曬製成的。白茶和黃茶的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名貴品種有:白豪銀針茶、白牡丹茶 。
將上述幾種常見的分類方法綜合起來,中國茶葉則可分為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兩大部分:
基本茶類:
綠茶----這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乾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乾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清綠茶。
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全國18個產茶省(區)都生產綠茶。我國綠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數萬噸,佔世界茶葉市場綠茶貿易量的70%左右。我國傳統綠茶--眉茶和珠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
紅茶----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雲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青茶(烏龍茶)----屬半發酵茶,即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白茶----是我國的特產。它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干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主要產於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幾種。
黃茶----在制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
再加工茶:
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再加工而成的稱為再加茶,包括花茶、緊壓茶,液體茶、速溶茶及葯用茶等。
葯茶----將葯物與茶葉配伍,製成葯茶,以發揮和加強葯物的功效,利於葯物的溶解,增加香氣,調和葯味。這種茶的種類很多,如「午時茶」、「薑茶散」、「益壽茶」、「減肥茶」等。
花茶----這是一種比較稀有的茶葉花色品種。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種產品,在我國很受喜歡。一般是用綠茶做茶坯,少數也有用紅茶或烏龍茶做茶坯的。它根據茶葉容易吸收異味的特點,以香花以窨料加工而成的。所用的化品種有茉莉花、桂花等好幾種,以茉莉花最多。
從世界上來看,在以上類茶中,以紅茶的數量最大,其次是綠茶,最少的是白茶。
國外飲茶大觀
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斯里蘭卡:斯里蘭卡的居民酷愛喝濃茶,茶葉又苦又澀,他們卻覺得津津有味。該國紅茶暢銷世界各地,在首都科倫坡有經銷茶葉的大商行,設有試茶部,由專家憑舌試味,再核等級和價格。
英國:英國各階層人士都喜愛飲料。茶,幾乎可稱為英國的民族飲料。他喜愛現煮的濃茶,並放一二塊糖,加少許冷牛奶。
泰國:泰國人喜愛在茶水裡加冰,一下子就冷卻了,甚至冰凍了,這就是冰茶。在泰國,當地茶客不飲熱茶,要飲熱茶的通常是外來的客人。
蒙古:蒙古人喜愛吃磚茶。他們把磚茶放在木臼中搗成粉末,加水放在鍋中煮開,然後加上一些,還加牛奶和羊奶。
紐西蘭:紐西蘭人把喝茶作為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許多機關、學校、廠礦等還特別訂出飲茶時間。各鄉鎮茶葉店和茶館比比皆是。
馬里:馬里人喜愛飯後喝茶。他們把茶葉和水放入茶壺里,然後燉在泥爐上煮開。茶煮沸後加上糖,每人斟一杯。他們的煮茶方法不同一般:每天起床,就以錫罐燒水,投入茶葉;任其煎煮,直到同時煮的腌肉燒熟,再同時吃肉喝茶。
加拿大: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較特別,先將陶壺燙熱,放一茶匙茶葉,然後以沸水注於其上,浸七、八分鍾,再將茶葉傾入另一熱壺供飲。通常加入乳酪與糖。
俄羅斯:俄羅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檸檬一片,也有用果漿代檸檬的。在冬季則有時加入甜酒,預防感冒。
埃及:埃及的甜茶。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熱茶,裡面放許多白糖,只喝二三杯這種甜茶,嘴裡就會感到粘糊糊的,連飯也不想吃了。
北非:北非的薄荷茶。北非人喝茶,喜歡在綠茶花里幾片新鮮薄荷葉和一些冰糖,飲時清涼可口。有客來訪,客人得將主人向他敬的三杯茶喝完,才算有禮貌。
南美:南美的馬黛茶。南美許多國家,人們用當地的馬黛樹的葉子製成茶,既提神又助化。他們是用吸管從茶杯中慢慢著品味著。
【別名】茶葉
【來源】山茶科山茶屬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 O Ktunze [Thea sinensis L.],以葉、子、根入葯。葉春夏秋均可採集,焙制。根全年可采。
【性味歸經】
葉:苦、甘,微寒。
子:苦,寒。有毒。
根:苦,平。
【功能主治】
強心利尿,抗菌消炎,收斂止瀉。
葉:用於腸炎,痢疾,小便不利,水腫,嗜睡症;外用治燒燙傷。
根:用於肝炎,心臟病水腫。
【用法用量】葉3~5錢;外用適量研末,加麻油調敷患處。根:3~6錢。
人們為什麼喜歡喝茶,這就是茶文化的起源,下面就從茶的發現從葯開始
茶的最早發現與利用,是從葯用開始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晉張華《博物志》也同樣有「飲真荼,令人少眠」的說法。陶弘景《雜錄》中所說「茗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君服之」。其實對丹丘子飲茶的記載還有早於此的漢代的《神異記》:餘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棲之餘,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丹丘子為漢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個道家人物,歷史上的餘姚瀑布山為產茶名山。因此「大茗」與「仙茗」的記載亦完全一致。這幾則記錄中的「荼」與「茗」,也就是今天的茶。更讓我們感到驚訝的是,早在晉代郭璞在註解《爾雅》時,即解說:(茶)樹小如梔子,冬生葉,一名葬,蜀人名之苦茶。此中所謂「蜀人」之記載,即可視為飲茶習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還有西漢壺居士在《食忌》中所說:「苦荼,久食羽化。」都說明茶開始時被利用是和葯聯系起來的。
荼與茶通,是唐顯慶年間蘇恭、長孫無忌等人詳注《唐本草》定荼為茶以前茶的異體字。有關荼的最早的正式文獻記載是《詩經》,其中共有多處提到荼字,如《邶風。谷風》中的「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鄭風。出其東門》中的「有女如荼」,《豳風。七月》中的「采荼薪樗」,《豳風。鴟鴞》中的「予所捋荼」,《大雅。綿詩》中的「堇荼如飴」,和《周頌。良耜》中的「以薅荼蓼,荼蓼朽止」,意思分別為苦菜、茅花和陸地穢草,與後來用於飲用的茶並無非常明顯的聯系。茶之進入飲食的確切事實當在漢代,王褒《僮約》中有「武陽買荼」、「烹荼盡具」語,烹當然是為了食的。此外據《太平御覽》卷八六七引,成書於三國魏的字書《廣雅》中有這樣的記載:「荊巴間採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可見茶之最早進入飲食,正如後來陸羽所說是從加入蔥、姜、橘皮等物煮而作茗飲或羹飲,形同煮菜飲湯,用來解渴或佐餐,飲食兼具,還不是單純的飲品。所以唐時尚有「茶之為食物,無異於米鹽」的說法。茶成為純粹的飲品大抵是在唐中期陸羽《茶經》之後,由於陸羽及其《茶經》的提倡和引導,人們在茶中的添加物才逐漸減少,茶也才慢慢地變成單純的飲品。可見,茶最初進入飲食是食飲兼具或葯用的物品,而當茶用作食物時,與禮等廟堂文化毫不相干。
⑧ 六堡茶的介紹
六堡茶,屬黑茶類。六堡茶 Liupao tea:在梧州市行政轄區范圍內,選用蒼梧縣群體種、廣西大中葉種及其分離、選育的品種、品系茶樹(Camelliasinensis (L.)O.Kuntze)的鮮葉為原料,按特定的工藝進行加工,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黑茶。
⑨ 六堡茶你知道多少
樓上這位復製得真多。 六堡有股檳榔味,可以用紅、濃、透、亮四個字來形容比較好的六堡
滿意請採納
⑩ 六堡茶是傳銷為什麼沒人投訴啊
他這個不是傳銷,他這個屬於詐騙,一那種赤茶代替好茶賣騙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