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藏族的文化
語言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藏、康、安多三種方言,並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絨藏族很少見是沒有文字的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系 。
文字
「藏文」一詞寫作「bod-yig」,意為「藏族的文字」。藏文作為藏族人民的書面交際工具,歷史之悠久在國內僅次於漢文。它是一種拼音文字,屬輔音文字型,分輔音字母、母音符號和標點符號3個部分。其中有30個輔音字母,4個母音符號,以及5個反寫字母(用以拼外來語) 。
輔音字母每4個字母為一組,共7組半。每個字母的實際讀音古今有別、方言有異,但均附帶有一個母音a。母音字母,意為」悅耳的字」,是相對於輔音字母而言的。因母音發音時無阻礙,悅耳動聽而得此名。標點符號,意為「分界線」或「分界符號」。藏文標點符號形體簡單、種類極少,而且,其使用規則也與其他文字的標點符號有別。藏文標點符號共有6種形式,其中音節之間的隔音符號使用頻率最高。此外,還有雲頭符,用於書題或篇首;蛇形垂符,用於文章開頭處;單垂符,用於短語或句終;雙垂符,用於章節末尾;四垂符,用於卷次末尾。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便於更加准確地表達語義,藏文中已開始借鑒並使用西方文字的標點符號 。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作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徵是長袖、寬腰、長裙、長靴。這較大程度上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作棉被抵禦風寒;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所以,脫掉一隻袖子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 。
藏族服飾多姿多彩,其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搭配和構圖上。文藝表演和節慶活動時,各式色彩明艷的藏族服飾都會成為焦點;而藏族民眾日常的服裝則以藍色、白色為主,配之以艷麗的腰帶或花邊。在牧區,藏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給人以「慈善」、「愛撫」的聯想。此外,藏族服飾還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強烈的顏色,配色大膽而精巧 。
藏族同胞特別重視「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
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
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有銀、金、珍珠、瑪瑙、玉、翡翠、珊瑚、琥珀等等,廣泛運用於頭飾、發飾、耳環、項鏈、腰飾和戒指。
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還講究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 。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可以說是藏族服飾中的點睛之筆。 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後,分封有功之臣以領地和封號,人們便把領地名冠在自己名字之前,以顯示自己是有地位的世家。如:涅·赤桑羊頓、吞彌·桑布扎等等。七世紀以後,佛教在西藏盛行,一切都被染上佛教的色彩,人們的名字也喜歡去請活佛來起。
一個僧人或活佛,如果上升到上層僧職,他的名字便要加上僧職或封號。如:堪布·倫珠濤凱,堪布是僧職,他自己的名字叫「倫珠濤凱」;又如: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他的名字是「卻吉堅贊」,「班禪額爾德尼」是封號。活佛的名字前面,一般相應的加上寺院或家廟的名字,如東嘎寺的活佛洛桑赤烈,全稱叫「東嘎·洛桑赤烈」;又如熱振寺的活佛多吉才仁,全稱叫「熱振·多吉才仁」。
一般平民的名字沒有姓,只有名,名是四個字,如「多吉次旦」、「單增曲扎」等。為了稱呼方便,人們只用兩個字來簡稱,如「多吉次旦」簡稱「多吉」、「單增曲扎」簡稱「單曲」。用一、三兩字或前兩字、或後兩字作簡稱的較常見,但沒有見用二、四兩字作簡稱的。
平民起名字,都有一定的含義,以寄託自己的思想感情及願望。一種是用自然界的物體做自己的名字的,如:達娃(月亮)、尼瑪(太陽);也有用小孩出生的日子作為名字的。 藏歷是藏族先民所創造的屬於藏族的歷法,它不同於漢族的歷法,已經有了1000多年的歷史。藏歷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歷,由印度引進的時輪歷,與及由漢人引進的時憲歷。是藏族文化中最富有價值的一種民間文化。現有史可證的藏族歷書,最早出現在13世紀(元朝),到19世紀,藏族歷書的編定已經趨於完善 。
藏歷是陰陽合歷,將一年分為四季,以冬、春、夏、秋為序,全年354日。12個月以寅月為歲首(歲首與今《夏歷》同),以月球圓缺周期為一個月。大小月相間,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個閏月,用來調整月份和文殊金輪季節的季節的關系。置閏時間,又與農歷有所不同 。
由於受到漢歷的影響,從9世紀以來,藏歷也一直採用干支紀年法,不同之處是以五行代替十干: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地支即子為鼠、丑為牛……依此類推。譬如農歷的甲子年,藏歷就叫木鼠年。干支60年一循環,藏歷叫「饒瓊」,與內地「六十花甲子」相近,這反映了漢、藏兩族歷法的淵源關系。此外,藏歷還設24節氣,對西藏地區作中長期天氣預報,對五大行星運動和日月食也作預報 。 藏醫是藏民族醫葯學的簡稱。藏民族醫葯科學可謂相當發達。藏醫學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早在吐蕃時期已形成體系。在藏王赤松德贊在位期間,藏醫葯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藏醫學鼻祖宇妥·元丹貢布在集古代藏醫的基礎上,吸收四方醫學精華,編著了《四部醫典》。
藏醫診斷主要為問診、望診和觸診等。藏醫一般將疾病分為寒症和熱症。治療方法有催吐、攻泄、利水、清熱等,除了內服葯外,還有針灸、拔罐、放血、灌腸、導尿、冷熱敷、葯物酥油燙、葯物浴等。藏葯約有1,000餘種,常用的基本有400種,多採用成葯。
藏醫對人體構造有具體而深入的了解,在各種傳統醫學體系中可謂獨樹一幟。按照藏醫學說,人體有七種基礎物質和三種穢物。這七種物質為食物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和精液。這七種物質都是有形的物質,構成人體的主要物質。而三種穢物則是指糞便、尿液和汗液。
藏醫認為,全身共有骨頭360塊,其中脊椎骨28塊,肋骨24條,牙齒32顆。四肢大關節有12個,小關節有210處。韌帶16處,頭發有21,000根,汗毛孔有1,100萬。藏醫認為,人體有一系列管線系統。其中的白脈十分重要,《四部醫典》對此有一段描述,說「從腦部脈的海洋里,像樹根一樣向下延伸,司管傳導的水脈有十九條。」還有像絲線一般的連接臟腑的脈等,這與現代神經的概念頗相一致;而藏醫所說的黑脈,認為它像樹枝一樣,有的與臟腑相連,有的與皮膚肌肉相連,其分支有大幹脈,有小脈700條,更有微細的脈道遍布全身。這里所說的「黑脈」似乎並非僅指血管。
② 藏族的宗教文化
這輩子過得不好是上輩子沒有積善,所以這輩子要多行善,下輩子才會富貴。有因有果,生死輪回。
③ 關於藏族文化的書
有許多書可以參考,其中,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文化雪域》一書,多層次、多角度地反映了高原藏區考古、文學藝術、宗教文化、道德文化、制度文化、民俗文化、對外文化交流等雪域文明。
④ 關於藏族文化的書籍
《大藏經》
《八大人覺經十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
《金剛經講話 》
《六祖壇經講話(4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要 》
《無聲息的歌唱》
《佛教一本通》
《藏傳佛教簡史》
《釋迦牟尼佛傳》
《十大弟子傳》
《玉琳國師》
⑤ 藏族的文化有哪些
藏族,是我國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文化的民族。自稱「博」、「博巴」或「康巴」、「嘉戎哇」。古代漢文史籍稱為「吐蕃」。全國解放後統一稱為藏族(信仰藏傳佛教喇嘛教)。藏族語言屆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安多3個方言,通用的藏文,是歷史悠久的拼音文字,據藏族史書記載,是七世紀時圖彌三菩扎多參照梵文字體創制的。橫書右行。
藏族素以勤勞、勇敢、強悍而著稱。他們居住的地方,大都是海拔3,000—6,000米的高寒地區,所以被人們稱為「高原上的強者」。
這是網址,看看啊
http://gymlyw.51.net/gyfq/mzfq-zz.htm
⑥ 有關藏族的文化介紹,越簡短越好。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藏、康、安多三種方言,並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絨藏族很少見是沒有文字的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系。
藏族文學豐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學和民間文學,在數量上居中國少數民族前列。《格薩爾王傳》是民間說唱體英雄史詩,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長的說唱史詩;藏族文學經典《倉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譽世界。
藏歷是藏族先民所創造的屬於藏族的歷法,它不同於漢族的歷法,已經有了1000多年的歷史。藏歷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歷,由印度引進的時輪歷,與及由漢人引進的時憲歷。是藏族文化中最富有價值的一種民間文化。現有史可證的藏族歷書,最早出現在13世紀(元朝),到19世紀,藏族歷書的編定已經趨於完善。
藏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及南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紀初期吐蕃建政之後,吐蕃與唐朝的接觸日益頻繁。10世紀到16世紀,是古代藏族文化興盛時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天竺傳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藏族雕刻技藝高超。此外藏戲獨具特色,藏醫葯學也是人類重要遺產。
⑦ 如何認識藏族及其文化
一、從文化人類學的理論視點談談如何看待不同的文化;
二、從高原地理環境認識藏族的生活方式;
三、從高原環境認識藏族的宗教信仰及價值觀;
四、談一下藏族的文化性格。
如果要歸納藏文化的特點,我覺得有兩個基本特點:一個是高原地域特點,一個是宗教文化特點,這是藏族最突出的兩個特點。我說這個情況可能在廣大農牧區體現更充分。當前藏區出現了一個很大變化,就是城鄉的兩極分化加大。城市發展變化很快,文化變化大,但就廣大農牧區來說,基本的價值觀仍然得以保留。第一個就是輕物質、重信仰。藏族的文化性格里,虔誠、執著、堅韌、約己這些品格,都和信仰有關,是信仰所鑄就。我曾在四川最大的牧區縣石渠的色須寺遇到過一個情景,我們進去的時候活佛剛剛出現,很多信眾那種虔誠的目光著實讓人震撼,在城市社會中很少看到那樣的目光。由於藏傳佛教信仰使人們重來世、輕現世,所以藏族的文化性格非常能夠忍辱負重,很能吃苦,當然這也是造成他們的財富觀念相對於其他民族來說要淡薄。藏人有一點和漢人很不一樣,就是不太重積蓄。
⑧ 藏族文化分為幾類
西藏和藏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西藏所指的是現在所為的西藏自治區;藏區是整個藏族生活的區域.
藏族發展的過程中自然形成了三大方言,即衛藏、康、安多三個方言。我們常說的康巴藏族、安多藏族、衛藏一帶的藏族,就是根據三大方言的范圍來劃分的, 樓主所問的嘉絨地區應屬於康巴藏族.
衛藏藏族:
「衛藏」指拉薩、 target=_blank>日喀則 一帶,即傳統地域里前後藏的統稱。該地域還包括阿里、山南以及部分林芝及那曲地區。這一地域內的藏族在方言方面比較一致,而且在歷史上,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經濟等方面也較統一,是西藏地區傳統的核心地域,舊稱為西藏的本部。居住於該地域內的藏族統稱為衛藏藏族。
康巴藏族:
康巴藏族即康區的藏族。康區最早是指衛藏以東廣闊的地區,後來這一地域又分為「康」和「安多」兩部分。康區多指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橫斷山區,舊稱「朵思甘」地區。習慣上將西藏丹達山以東的地區,東與四川西昌,雅安地區和阿壩藏羌自治州相連,北與青海省玉樹、果洛兩州相連的地域叫稱為康區。具體包括:西藏昌都地區、雲南迪慶州、四川甘孜州、青海五樹州以及那曲東南一線。
康巴地區歷史上處在漢藏過渡地帶,在行政、宗教,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地域特徵。康巴人最為人稱道的是其直爽的民族共性,宗教方面尤為虔誠,有經商和遠游傳統,體格相對強壯等。裝束上最明顯的是,康巴男子多扎英雄結以示勇武。這種傳統保持至今,拉薩街頭隨處可見。
安多藏族:
安多藏族的傳統地域是指阿尼瑪卿山西北、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小積石山以西的廣闊地域。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瑪卿山至青海湖一帶。安多藏族的著裝特別富麗,冬季用的藏袍面料以絲絹為主,不似衛藏等地以相對素樸的氌氆等為面料。帽子也多飾裘皮,衣帽布料上多以綠、金、黃、紅等色為主的圖案裝飾。由於安多地區受蒙古和漢族影響較多,所以在習俗和體形特徵方面比較有特點。安多藏族普遍高大,體形豐滿,男女都比較漂亮。
嘉絨藏族:
位於四川阿壩和部分甘孜境內的藏族稱嘉絨藏族。歷史上嘉絨一帶地處藏、羌、漢等多民族交合部,加上該地區早期民族分布和融合情況更加復雜,所以嘉絨藏族帶有較多揉雜特徵。如頭帕、綉花鞋和腰帶等裝飾與羌族形似,其生產模式以農業為主,在風俗和習性上又有漢族的特徵。
工布藏族:
在康區與衛藏交接的林芝一帶,居住著珞巴人和門巴人等,這一帶古稱工布地區,以工布江達、林芝為中心,這一帶的藏族習慣上稱為工布藏族。另外,康區木雅一帶(甘孜州折多山和雅礱江之間)的藏族因其獨特的語言和習俗,也稱「木雅藏族'。在阿壩東北部的藏族,還分有「白馬藏族'等支系。康區地勢多南北縱貫河谷,很早以來便是民族走廊,這一帶的藏族多為歷史中各民族大交融而成,學術界多稱此為「藏羌通道」、「藏彝通道」等。往南延伸可達緬甸一帶,在語源方面統屬藏緬語系,故支系眾多,但沒有什麼明確的族別界定,皆統稱為康巴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