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艾克特宣傳

艾克特宣傳

發布時間:2021-10-11 21:35:41

Ⅰ 是誰發明的電腦 HEH

電腦不是單純依靠一個人的努力而產生的,而是靠人類智慧的結晶而發明的。具體地來說,它有7個重要演進時期。

1.1.1 萌芽期(1890年以前)

在一百多年以前,東方是尚未工業化的,所以生意人賴以維生的是算盤這玩意兒。在西方,除了金融、保險等行業以外,世界各地也少有大規模的本國或跨國公司。在那個時期,西方所謂的辦公室也只不過就是在工廠或店鋪的一個角落裡拿著鵝毛筆與簿子記賬的地方罷了(東方則是毛筆、簿子與算盤)。
在數學計算方面的設備中,1642 年,著名的巴斯葛(Blaise Pascal)發明了可用來作數學四則運算的全世界最古老的計算器。然後,約於 1680 年,萊布尼茲(G. W. Leibniz)緊跟著發明了第一台手搖計算機。
接著,於19世紀初,巴貝奇(Charles Babbage)又發明了所謂的「造分機」(The Difference Engine,1822 年)與「分析機」(The Analytical Engine,1830 年)。
這些相關計算方面的機器設備,或因機械體太龐大而無法廣泛應用,或因技術觀念尚未成熟而無法完成,但是其構想與觀念都已溶入現代電腦的科技中。所以,在了解現代電腦科技的同時,我們不能不知道在幾個世紀前,人類的科學先驅們,就已經在積極地想辦法尋求解決計算的精度與效率了。

1.1.2 機械組件期(1890年~1945年)

在1890年至1945年這段期間,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同時隨著戰略及物資生產上的需要,使得戰後的機件設備科技突飛猛進。所以,不僅在飛機、槍炮等軍事設備的製造技術上有所突破,就是在計算設備方面也有很大的進步。
在統計專用計算器方面,IBM 所推出的赫勒瑞斯統計計算器(Hollerith Statistical Machine)在 1890 年的全美人口普查里大出風頭,被證明相當有效率。
然後,延續這個硬體與理論,1942 年, IBM 又與哈佛大學合作將其與打孔卡系統結合,推出在當時供統計上與會計數據處理上運用的最佳組合。此一系統稱為馬克一號(Mark I),是一台以繼電器為主要組件的計算器。它是由好幾個組件所組成的,其中包括一個打孔器、一個檢查器、一個排序器、一個總計/製表器。起初,它是用 45 個欄位的打孔卡,後來因為需要而改用較具效益的80個欄位的打孔卡。由於此機器可以會計項目或客戶為單位來做大量的排序、處理資料,所以,在1942 年後,西方的大公司都普遍採用這種機器來處理會計方面的工作。
在通信科技方面,由於戰爭的需求與催化,無線電與雷達在大戰中均已得到長足的進步,並於戰後將此科技大量地運用於民用或商用上。今天,我們在電腦信息通信上可以如此方便地溝通與連結,實不可不歸功於在此時期的進化。

至於在數據儲存方面,由於許多公司都擺脫不景氣的影響而呈現空前的成長,再加上戰時的物資與物價控制,使得各大公司有必要記取教訓而去節約管理所需的費用;因此,數據儲存設備於此時期就開始系統化。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鋼制傢具的興起。在此時期,為了便利數據儲存的公文櫃、辦公桌都有了標准規格,並由於其耐用和防火的特性,軍艦上與軍隊辦公室也都普遍採用了鋼制傢具。美國政府於1931年一致採用了鋼制傢具,並訂立其國家標准。於是,歐美的檔案管理系統整個都統一了。這個觀念也深深地影響了後來電腦檔案管理系統的設計與發展。君不見:現在的電腦里,檔案所在的地方都分目錄(Directory)的嗎!目錄其實就是鋼制數據櫃啊!
因此,對西方與東方的日本而言,這就是一個以杠桿/彈簧/齒輪等機械組件來製作辦公設備的時代。

1.1.3 電子管期(1945年~1955年)(第一代計算機)

1945 年的秋天,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剛結束,電腦科學家傑普瑞斯伯�6�4艾克特(J. Presper Eckert)先生偕其同僚發展了全世界第一台全電子化的電子計算器(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ENIAC),也就是我們通稱的電腦。這台機器總共享了18,000個電子管,它原來被設計是要用來計算精確但復雜的彈道曲線的,也就是為了軍事用途。據當時美國的新聞報道聲稱:由於這台機器太大了(大概有三間教室這么大),且因電子管用太多了,所以相當耗電。當開啟此電腦電源時,整個費城在夜晚鳥瞰下,很明顯的,原本光源明亮的城市整個暗下一圈來(因耗電量太大的緣故)。
無論如何,這總是一項突破性的發展。緊接著,它又克服了一些外界對此機器的嚴厲抨擊。該機器又將其應用領域,擺脫了軍事科技方面而拓展到了商業應用方面,並開始教育並釋出此類人才到產業界上。例如,IBM 公司在1952年就大量推出了 701 型科技電腦,然後,1953 年推出了 702 型商用電腦,1954年推出了705型等。
由於此時的商用電腦用的是磁帶,所以它已經可以儲存大量的電腦數據了。此外,它的擷取、排序、列印速度也快了許多。雖然它的價格仍然很高,但是卻在世界各地推廣得很快。

所以,這是一個電子科學介入的時代。首次,電子理論不再局限於通信領域里,而深入了其他各門應用學科中,並帶動了下一階段的科技革新。

1.1.4 晶體管期(1955年~1965年)(第二代計算機)

1948 年,著名且大有成就的貝爾電話實驗室在威廉�6�4桑克利(William Shockley)先生的領導之下,發明了晶體管。到了50年代的下半期,晶體管已廣泛地應用到各種電子消費產品里。當然,這些電子產品包括電視、收音機及錄音機等消費品。取代電子管的晶體管的出現,使得電子產品的體積急速縮小,功能大大的增加,耗電量當然也就相對地降低。這對人類的近代文明來說,功不可沒,也是一大轉折點。
在電腦領域里,IBM 公司就開始在 1955 年推出的608型電腦里應用到晶體管。接著又在其 7000 系列的大型電腦以及 1410 中型電腦里運用晶體管,而加速了電腦在商業界的拓展應用。

此外,晶體管電腦的發展也是促使電腦加速普及的重要因素。從此,電腦可靠度更高了,因為晶體管所發散出的熱量遠比電子管低。

此時,美國、歐洲、日本的大公司都相繼地推出了電腦。打孔卡仍是此時期電腦批處理數據的重要外圍設備,這使得辦公室容貌有了重大的改變。那就是電腦室出現了一大堆的打卡員、操作員、程序設計專家擠在裡面工作。

雖然電腦的引進,確實減輕了一些辦公室里的工作負擔,但是這些工作還只是一些簡單的、固定的、例行的工作,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電腦副作用,主要的分析功能與觀念並未被發展出來。因此,在此時期的研究機構就比較沒有意願來使用投資費用並不低廉的電腦。

在那些日子裡,有些像波洛(Burroughs)、NCR 的電腦製造商,也推出了輕巧型的電腦機型。不過,大部分這類型的機器,都是機械組件配合電子零件組成的,沒有多大的效用,只能應用在簡單的會計和薪資計算上而已。

1962 年,英國的山洛克高速計算器公司(Samlock Computer),以 Anita 的商標名稱推出了第 1 台桌上型的電子計算器。日本的 SHARP 以及 Canon 公司則在 1964 年跟進。自此,日本就搶先成為計算器王國,地位到今天都沒有動搖過。

1.1.5 集成電路期(1965年~1975年)(第三代計算機)

集成電路(IC)的真正開始發展要回溯到 1958 年,上面標題中所標示的年代時間只是 IC 的大量運用並開花結果的一段時間。
IC是一比晶體管體積更小、功能更多的電子組件。我們現在在生活中使用到的電器製品中幾乎都有它的存在。換句話說,此時期的發展重重地影響到我們現代人的所有衣食住行。
在電腦方面,IBM 公司應用了還在研究中的科技,發展了 System/360 電腦,並將之運用於航海和航空科技上。這台號稱可以多任務、聯機操作的電腦,提供了使用者一台夢幻般的管理信息系統 (MIS) ,而 IBM 公司在對此機器的宣傳廣告中也強調了這一點。然而,MIS 的應用很快就被人遺忘了,因為此時期的終端機、通信設備並不足以將所有的管理信息電腦化。
在電腦方面,IBM 公司應用了還在研究中的科技,發展了 System/360 電腦,並將之運用於航海和航空科技上。這台號稱可以多任務、聯機操作的電腦,提供了使用者一台夢幻般的管理信息系統 (MIS) ,而 IBM 公司在對此機器的宣傳廣告中也強調了這一點。然而,MIS 的應用很快就被人遺忘了,因為此時期的終端機、通信設備並不足以將所有的管理信息電腦化。
不過,在線處理這觀念還在穩定地進步著。打孔卡機慢慢地從辦公室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交談式處理數據的終端機。此時,由於眾多的終端機常要同時輸入數據,所以數據的標准化就應運而生,再加上軟體可立即查詢所輸入的數據,而導致了資料庫觀念的誕生。

值得特別一書的是:電腦不再完全是大電腦的天下了,小型機也誕生了。以日本為例,在這 10 年中,日本就在小型機方面得到長足的進步。在此之前,東方日本的電腦市場完全是美國貨的天下,尤其是 IBM 和 Univac。此時,日本的電腦製造商,如富士通、松下、東芝、NEC、日立等公司,就以中小企業為對象,生產以中小型電腦為主,成功地贏回了日本的電腦市場。

IC的廣泛運用,使得小型電子計算器越做越小,但同時也加劇了日本製造商之間的競爭。最後的結果是:只有卡西歐和聲寶倖存到了今天。

1.1.6 大規模集成電路期(1975年~1985年)(第四代計算機)

進入 1970 年代,IC 演進成了更復雜的大規模集成電路(LSI,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起初,大家都以為 LSI(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微電子科技不太可能普及到一般用戶手裡。但是於1973年,著名的 Intel 公司開發出來了一顆8位的中央處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後,使得情況完全改觀了。
電腦迷將這片小晶元視若神明。一夕之間,這片小東西就成長為今天的微電腦,或稱個人電腦(即PC)。接著,環繞這新機器誕生了一些兼容的軟硬體,打開了信息工業界的另一片天空。

接著 Intel、Motorola公司也推出了M6800、6802微處理機,Zilog公司則推出了Z80。專為微電腦而發展的BASIC語言也推出了,錄音帶也發展成了資料儲存媒介。
在美國,Apple、PET、Tandy等及其他許多公司,相繼推出了個人電腦。而在日本,SHARP推出了 MZ-80,日立推出了Basic Master。起初,只有少數的電腦迷喜歡這些電腦。直到NEC在1979年推出了PC-8001,功能上將當時所有的電腦都比了下去,價格還更低,預示了將來商業電腦的趨勢。然而,事實上它的運用,還是局限在一些需要計算的工作上。真正OA的運用,至少在日本,需要等到1982到1983年間NEC的PC-9801與IBM 5550的出現。這兩台機器都配備有16位的微處理器,也都能處理漢字。
在1983年,大部分製造商製造的PC都裝上了16位的微處理器。這些16位電腦的成功,主要是由於通信科技的飛躍進步,以及環繞著LSI的微電子技術層次提升了。此外,DOS 和 UNIX 操作系統的廣受歡迎,也是原因之一。
在此時期的末期,低於小型機但高於個人電腦的多人多任務工作站系統(Workstation)也開始進入市場。它們進入的市場多屬 CAD/CAM(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製造)等造船、鐵路、航空等機械重工業。著名的 CAD/CAM 軟體始祖——CADAM 也於此時期開花結果得到大企業的運用。工作站在處理圖形顯示、繁雜的計算與速度上有其獨特的優點。IBM、Data General、惠普(HP)、Appollo等公司都相繼於此時推出。

工作站系統在工業界的設計電腦化上一直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至今不衰。電腦輔助分析系統的研發也在此時期萌芽。

1.1.7 通信整合期(1985年至今)(也屬於第四代計算機)

1985年的重要里程碑,就是32位微處理器的成功開發,使個人電腦有了類似於大電腦的系統結構。一向對個人電腦不屑一顧的大型電腦從業人員或生產製造商也開始為個人電腦所帶給他們的沉重壓力而圖謀對策。同時電腦通信觀念也逐漸興起,並與電信結合,而成為信息傳播上的「新新人類」。如今,邁向64位使用 Pentium 晶元的個人電腦已經大批量生產並上市了。大規模集成電路(LSI)也已不算稀奇,取而代之的,VLSI(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名詞都已經耳熟能詳了。我們能不慨嘆科技世界發展的日新月異嗎!

至於個人電腦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可以運用到什麼程度?到目前為止整個前景還並不很明朗,不過已可肯定的是:個人電腦已經深入民間,比大型電腦、小型機的親和力還要好得多;同時,個人電腦無論在功能上、投資費用上與效益上,都已不遜於大型電腦。例如,在1987 年,IBM公司已經推出了PS/2 Model 80和5570等32 位電腦,都已能做比在線處理、多任務更復雜的工作了,而這些都是以前IBM SYSTEM 360等小型機才有的功能。當然,個人電腦在進步,也迫使那些小型機必須在功能上向上再提升。

直到現在,能有效運用32位微處理器的操作系統,才完全給開發出來。雖然,連現行的 64 位電腦都還不得不使用此 32 位的操作系統,但是與從前的DOS 時代比起來,PC 應用的范圍還會擴展得更迅速。這個新操作系統的特色,是有更大的定址能力,更快的處理速度。

此外,個人電腦外設磁碟容量的劇增、影像掃描機的普及,使得個人電腦愈來愈像一台可以管理信息整合的處理機器。如此,將電腦與通信整合起來,就成了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主流。

Ⅱ ENIAC和ABC計算機哪個出現的最早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叫 ENIAC(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的簡稱,英文全稱為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它於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宣告誕生。承擔開發任務的「莫爾小組」由四位科學家和工程師埃克特、莫克利、戈爾斯坦、博克斯組成,總工程師埃克特當時年僅24歲。
ENIAC:長30.48米,寬1米,佔地面積170平方米,30個操作台,約相當於10間普通房間的大小,重達30噸,耗電量150千瓦,造價48萬美元。它包含了17,468 真空管7,200水晶 二極體, 1,500 中轉, 70,000 電阻器, 10,000 電容器,1500繼電器,6000多個開關,每秒執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是繼電器計算機的1000倍、手工計算的20萬倍。
關於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的疑問
在國內的絕大部分媒體上都會出現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上世紀1946年由美國人毛克利(John Mauchly)發明的ENIAC文字記載,但另一種說法卻是: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由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約翰· 文森特·阿塔納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克利福特·貝瑞(Clifford Berry)先生在1937年至1941年間開發的「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Atanasoff-Berry Computer,簡稱ABC)」。
而在國內的朋友們竟很少有人知道此事真相, 不少國內的作者在他們的專著、教材中,甚至科普活動中,仍然宣傳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因此,做為一名IT工作者有必要本著科學的精神,替前人 澄清事實,希望通過此文有助於糾正這個在國內知識界長期存在的重大學術誤會,以正視聽。
經證實,世界上的第一台計算機應為「ABC」。1941年,「ENIAC」的發明者之一莫科里在阿坦納索夫家借住5天,藉此機會盜取了研究成果及想法,之後與埃克特一起製造了「ENIAC」並申請了專利,被世人稱為「現代計算機之父」而阿坦納索夫並未重視自己的重大發明「ABC」,學校也沒有重視此項發明,並拆掉了「ABC」。後經過美國法院判決,推翻並吊銷了莫科里的專利,「現代計算機的基本想法是來自約翰-文森特-阿坦納索夫」。

Ⅲ 電腦的爸爸是誰

馮諾依曼:
早在洛斯·阿拉莫斯,馮·諾依曼就明顯看到,即使對一些理論物理的研究,只是為了得到定性的結果,單靠解析研究也已顯得不夠,必須輔之以數值計算。進行手工計算或使用台式計算機所需化費的時間是令人難以容忍的,於是馮·諾依曼勁頭十足的開始從事電子計算機和計算方法的研究。

1944~l945年間,馮·諾依曼形成了現今所用的將一組數學過程轉變為計算機指令語言的基本方法,當時的電子計算機(如ENIAC)缺少靈活性、普適性。馮·諾依曼關於機器中的固定的、普適線路系統,關於「流圖」概念,關於「代碼」概念為克服以上缺點作出了重大貢獻。盡管對數理邏輯學家來說,這種安排是顯見的。

計算機工程的發展也應大大歸功於馮·諾依曼。計算機的邏輯圖式,現代計算機中存儲、速度、基本指令的選取以及線路之間相互作用的設計,都深深受到馮·諾依曼思想的影響。他不僅參與了電子管元件的計算機ENIAC的研製,並且還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親自督造了一台計算機。稍前,馮·諾依曼還和摩爾小組一起,寫出了一個全新的存貯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EDVAC,長達l0l頁的報告轟動了數學界。這一向專搞理論研究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也批准讓馮·諾依曼建造計算機,其依據就是這份報告。

速度超過人工計算千萬倍的電子計算機,不僅極大地推動數值分析的進展,而且還在數學分析本身的基本方面,刺激著嶄新的方法的出現。其中,由馮·諾依曼等制訂的使用隨機數處理確定性數學問題的蒙特卡洛法的蓬勃發展,就是突出的實例。

19世紀那種數學物理原理的精確的數學表述,在現代物理中似乎十分缺乏。基本粒子研究中出現的紛繁復雜的結構,令人眼花廖亂,要想很決找到數學綜合理論希望還很渺茫。單從綜合角度看,且不提在處理某些偏微分方程時所遇到的分析困難,要想獲得精確解希望也不大。所有這些都迫使人們去尋求能藉助電子計算機來處理的新的數學模式。馮·諾依曼為此貢獻了許多天才的方法:它們大多分載在各種實驗報告中。從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數值近似解,到長期天氣數值須報,以至最終達到控制氣候等。

在馮·諾依曼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的思想仍甚活躍,他綜合早年對邏輯研究的成果和關於計算機的工作,把眼界擴展到一般自動機理論。他以特有的膽識進擊最為復雜的問題:怎樣使用不可靠元件去設計可靠的自動機,以及建造自己能再生產的自動機。從中,他意識到計算機和人腦機制的某些類似,這方面的研究反映在西列曼講演中;逝世後才有人以《計算機和人腦》的名字,出了單行本。盡管這是未完成的著作,但是他對人腦和計算機系統的精確分析和比較後所得到的一些定量成果,仍不失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Ⅳ 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的名字叫什麼

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Atanasoff–Berry Computer,通常簡稱ABC計算機)是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由美國科學家阿塔納索夫在1937年開始設計,不可編程,僅僅設計用於求解線性方程組,並在1942年成功進行了測試。

是公認的計算機先驅,為今天大型機和小型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兩位科學家莫齊利和艾克特借鑒並發展了他的思想製成了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ENIAC。

但ENIAC的設計思想實際上是來源於阿塔納索夫在此之前的設計:可重復使用的內存、邏輯電路、基於二進制運、用電容作存儲器。這台計算機在1990年被認定為IEEE里程碑之一。

計算機的部分發展歷史:

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

軟體方面:採用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

特點: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

影響: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面: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

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

特點: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

Ⅳ 誰發明了電腦如題 謝謝了

發明者:艾克特及曼奇里(美國人) 年份:1945年 地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要講電腦,先要提出電腦的位代號,英國的布爾建立布爾代數的一殷邏輯法,為現代的計算機及電腦奠下基礎。至於第一「台」電腦是設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內,該電腦名為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中文名為「電子數字積分儀電腦」。 這台佔了整間房子的電腦重30噸,用了一萬八千支真空管及六千個開關掣,ENIAC 每秒鍾可以進行五千次數字運算,不過此腦本身也有弱點,那便是缺乏記憶體,只是一部大型的計數機。 電腦晶片的出現:由於真空管本身體積較大,科學家貝爾在1948年發明電腦晶片代替真空管,令電腦的體積縮小了又不會散發大量熱力。後來艾克特及曼奇利聯同數學家范紐曼便共同解決電腦的弱點,令電腦能運算外,也能自行執行命令,這便是現時電腦的基本模式。 帕斯卡於1642年設計出了電腦的圖紙,連外殼和齒輪用什麼樣的金屬材料都作了認真的選擇,同年造出了一台電腦。這是世界上第一台齒輪式電腦。 帕斯卡的這台電腦可以計算到8位數字,表示數字的齒輪共16個,每個齒輪均分成10個齒,每個齒表示0~9中的一個數,並按大小排列。8 個齒輪在上面組成垂直齒輪組,從左到右構成8位讀數,分別表示個位數、十位數、百位數……千萬位數;另外8個齒輪在下面組成水準齒輪組,從左到右可以進行 8位數的加減。 帕斯卡發明的鍾表式齒輪電腦,是機械式電腦的初級階段。它的外殼用黃銅製成,精緻美觀。但這台電腦的功能還很差,做乘法時必須用連加的方法;做除法時,也只能用連減的方法,而且這台機器需用一個小鑰匙撥動一下方能計算,每次計算結束,都必須復原到零位以後,方可重新計算,很不方便。在計算過程中它又常發生故障。但是帕斯卡電腦的發明對以後電腦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帕斯卡一下子成了著名人物。 6年後,帕斯卡對自己發明的電腦提出了專利申請,1649年獲得專利權。當他的電腦在盧森堡宮展出時,成千上萬的人被吸引住了。帕斯卡自己也為這一偉大傑作而陶醉,他時常到盧森堡宮去看這件不朽的「藝術品」,深感自豪。帕斯卡電腦的發明是人類在計算工具上的新突破。它發明的意義遠遠超出了這台電腦本身的使用價值,它告訴人們用純機械裝置可代替人的思維和記憶。從此在歐洲興起了「大家來造思維工具」的熱潮。至今還有很多遊人和學者慕名前往盧森堡宮參觀這一歷史上的珍品——世界上第一台齒輪式電腦。 目前,帕斯卡發明製造的齒輪式電腦還保留有6台。其中5台在巴黎藝術和手工藝品博物館內,一台保存在德累斯頓的物理教學沙龍。這些電腦長約30~側厘米,寬15厘米,高10厘米,是科學史上難得的珍品。 帕斯卡一直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台齒輪式電腦的發明者,他也為自己的這一成就而感到無比自豪。但在帕斯卡發明之前,德國的數學家卡什爾已設計製造出6位數的齒輪式電腦。卡什爾是著名的東方語言學家,數學家。他對天文學也有頗深的研究。他常困於大量的數據計算,被繁雜的計算攪得精疲力盡。現實中的問題促使他創造一種新的得力的計算工具,來減輕計算上的沉重負擔。1623年,他開始著手構思設計,同年造出了樣機,以後又進行了一些改進。這台電腦的原理與帕斯卡的有相同之處,使用過程中也極易發生故障。從歷史上來看,人們對卡什爾發明電腦了解很少,它的社會影響極小,直到1958年,人們才在有關歷史資料中得知他發明齒輪式電腦的情況。因此,在談到第一個齒輪式電腦發明時,不能不提及卡什爾。實際上,卡什爾才是齒輪式電腦的第一個發明者。

Ⅵ 電腦是誰發明的拜託各位大神

多年來,人們都習慣了把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推出ENIAC的莫奇利和小埃克脫當作「計算機之父」。袁傳寬教授的言論不僅顛覆了此前的「共識」,也讓這一沉寂多年的老話題再起波瀾。 10月15日下午,約翰·小阿坦那索夫(John Atanasoff II)應中關村創新研修學院的邀請,在北京與少數媒體見面。他如今主要身份是某制葯公司CEO,另一身份則是「被遺忘的計算機之父」阿坦那索夫(Atanasoff)之子。 袁傳寬表示,關於誰發明了計算機的問題,30多年前的1973年在美國有一場審判,該審判從法律上認定阿坦那索夫才是真正的現代計算機的發明人。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這樁歷史公案依然鮮為國人所知。 1937年,時任愛荷華州立大學物理學教授的阿坦那索夫為了解決日常工作中繁重的數學計算問題,用兩年時間設計出電子計算機的基本原理和結構。1939年,他與克利德·貝里合作,以650元大學科研經費研製出一台被人們稱為ABC的完整樣機。 是時,阿坦那索夫沒充分意識到其發明的市場價值,未給其發明申請專利保護。1941年,莫奇利在阿坦那索夫家借住5天,並竊走其研究成果,與艾克特一起製造了ENIAC。他們隨後迅速申請專利,並揚名天下。 1967年,莫奇利被告上法庭。1973年10月19日,法庭終審。從1971年6月1日起,開庭審訊135次,庭審中一個傳訊77個證人,開庭前雙方律師取證階段共採集了80份書面證詞,這是一場美國歷史上耗時最久的知識產權官司。 小阿坦那索夫表示,今日舊話重提是為了對中國不了解內情的人做一次公開回應,並趁機澄清此前外界一些誤讀。當初他父親年歲已高,在審判之後沒能投入更多精力去宣傳。加上第二天剛好與另一件大新聞「撞車」,媒體對其態度有些不了了之。 不過,法官的判決卻給計算機行業帶來了很大促進。據小阿坦那索夫介紹,在莫奇利的專利宣告無效後,計算機行業打開了新局面。很多新計算機公司如雨後春筍涌現,因為他們不用支付龐大的許可費用。 他還指出:「那場官司贏了之後,沒有人真正控制計算機專利,這對行業是好事情。」 「真理還在穿鞋子,謠言已經滿天飛。」愛荷華州立大學計算機系主任張可昭表示,小阿坦那索夫的家族目前與計算機沒有任何聯系,此次在中國的「正名」完全是道義之舉,不會對他們產生任何的經濟利益。
求採納

閱讀全文

與艾克特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華書店圖書促銷活動策劃 瀏覽:699
超市玩具促銷方案 瀏覽:477
幼兒園職工安全培訓年度方案 瀏覽:198
2016春節商場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521
進社區宣傳策劃方案 瀏覽:91
市場營銷專業實習經歷 瀏覽:577
公共管理專業市場營銷 瀏覽:80
生產製造與安全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468
網路營銷產品有哪些特徵 瀏覽:246
2015年度黨員培訓方案學校 瀏覽:303
武漢萬科金色家園三期車位營銷方案 瀏覽:189
食葯年度培訓方案 瀏覽:402
2016市場營銷試卷答案 瀏覽:140
吉利汽車市場營銷策略論文 瀏覽:340
學市場營銷知識 瀏覽:939
市場營銷需要什麼軟體下載 瀏覽:988
網站seo方案策劃書 瀏覽:648
農業局培訓方案 瀏覽:928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71
銀行對農村客戶的營銷方案 瀏覽: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