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西寧都劉鵬飛的簡介
寧都籍創業新星劉鵬飛3年不到身價百萬
「你們要記住,闖市場要成功,一定做到膽子要大,臉皮要厚,口才要好!」從三年前身揣5元錢去浙江,到如今擁有奧迪A6等豪華轎車,身家上千萬,執掌銷量世界第一的孔明燈企業……12月17日和18日,九江學院商學院畢業生劉鵬飛等義烏創業新星回到母校,立即在大學生中掀起一股「追星熱」。
新富翁共性
讀大學期間就愛折騰
外表看起來普普通通,和在校大學生沒啥區別,5位創業新星身家最低的都在百萬元以上。聆聽他們的創業體會,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些「新科富翁」在學院讀書時都不「安分」,都有折騰生意闖市場的經歷。
劉鵬飛創業的故事,今年7月在中央電視台《財富故事會》播出之後,他便開始被全國媒體「糾纏不休」,被媒體稱為「義烏最牛80後創業大學生」。劉鵬飛出生在江西寧都,在九江讀書時就倒騰過純凈水,直銷給本校同學,還買DV機,為畢業生拍錄像賺錢。如今,他是義烏3家孔明燈廠、3家十字綉廠和一家印刷設計公司的老闆,燈廠所有的燈具全都在寧都生產。
如今在義烏開了一家飾品廠,產品在網路等搜索引擎中進入前幾名的劉伯,當年在九江學院靠賣移動卡賺了幾萬元,還參與過廣告公司的經營。和劉鵬飛一道創立雅典十字綉品牌的胡順玉,當年在學校期間當過導游員,還嘗試過開設學生旅行社。創業新星黃鵬在校時,一度代理過九江一家餅店的產品,高峰時每天在學校賣出過2000個麵包,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完全自理。
「別的創業榜樣太遙遠,學兄的創業經歷讓我們心服口服!」九江學院商學院學營銷策劃的王永仙,跑前跑後忙著向偶像取經。
「在我看來,義烏一些市場營銷做得好的人,專門學市場營銷的並不多,你們要記住,闖市場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才能成功!」12月18日,劉鵬飛在座談會上向學弟學妹道出他的實戰經驗。
創富不忘本
和母校攜手共謀發展
據了解,九江學院畢業生在義烏共創立近20家大小企業,這種「大學生抱團創業」成為全國教育界的一道獨特風景。這些企業中,員工多的100餘人,少的只有十幾個。劉鵬飛等創業新星這次回到母校,除了向學弟學妹們傳授創業經驗外,還有另一個任務:招聘學弟學妹到義烏工作。在12月18日舉行的招聘會上,九江學院畢業生創辦的企業,向母校學弟學妹提供了100餘個就業崗位,僅雅典十字綉就招聘100名營銷員。劉鵬飛向記者透露:「招聘工作主要是為明年在全國建立十字綉經銷體系作人員儲備的。」
劉鵬飛等人和母校還在醞釀一次大型的全國性「三下鄉」寒假實踐活動:組織九江學院2000名大學生,到這些學生自己的家鄉,調研當地的十字綉市場狀況,推介十字綉文化。據九江學院商學院院長潘旭華介紹,此舉既能幫九江學院義烏創業學子走得更遠更好,又能讓在校大學生投入市場營銷的鍛煉。劉鵬飛和母校商定,在九江學院商學院建立一個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由九江學院在義烏創業團隊提供自己生產的孔明燈、十字綉、飾品等產品,組織在校大學生實踐營銷,鍛煉他們把握和研究市場的能力。
九江學院副校長李炎生對幾位創業學子放下架子、吃苦耐勞、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成功經驗贊不絕口。他表示,學校將規范管理,搭設產、學、研的平台,鼓勵一些從事「地下」經營的大學生們大膽走到「地上」,合理合法地開展創業實踐。
想發財要留心
創業資源身邊隨處見
談到普通人該如何創業,幾位創業新星一下來了勁頭。「義烏是外地人的天下,生意人的天堂!」劉鵬飛說。在義烏創業的九江人僅他認識的就有十餘個,生意都做得很好。他認為,義烏的小商品價廉物美,品種特別豐富,要創業起家,可到義烏考察,尋覓商機,既可在當地做生意,也可販賣義烏的小商品到江西、九江,賺錢的機會很多。
5位創業新星走出校門,長的僅3年時間,少的只有一年多。他們之所以能實現快速創業,無一例外是因為嫻熟運用了現代網路。電子商務、阿里巴巴、淘寶網店……他們說起來一套一套。「網貨已成為潮流和趨勢,我建議江西人多關注運用網路營銷手段!」劉伯說,一些賣九江特產如九江茶餅、廬山野生核桃的網店,生意不錯,但並不是江西人、九江人開的,市民創業完全可充分利用網路,帶動推廣本地的知名產品。
對旅遊情有獨鍾的胡順玉認為,江西的三清山、廬山、龍虎山和鄱陽湖等是江西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可以組合旅遊資源,組建專門針對全國大學生的旅遊地接社,組織本地大學生開展旅遊營銷,吸引全國的大學生到江西旅遊。
劉鵬飛們下一步首先要發展自己的品牌優勢。消費類的產品得用品牌去競爭。其次,鞏固自己的先發優勢。你比別人先進入市場,可以逐步把優質客戶籠絡到自己身邊,別人再要搶走就不容易,需要做很多維護工作。
2. 江西贛州寧都殺人案 視頻報道
贛州電視台網站http://www.jxgztv.com/ 裡面有個630播報的視頻專欄,上面有每一期630播報的視頻,你找一招吧!我也忘了是哪一天的了!
3. 寧都縣精神病醫院有沒有利培酮片
一般的精神病醫院都有這個葯物的,在用葯期間一定要注意,最好是飯後口服要按時的用葯。
4. 我需要寧都採茶戲的視頻,不知大家可有下載的網址
因為你是用手機上網的,所以可能看不到,任何一個用電腦上網的都能看到我的回答的右下角有個圖標「點擊下載」,只要點擊它就能下載
問了問題要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請尊重他人勞動,謝謝
5. 寧都縣東龍簡介
它的面積只有2.5平方公里,但現存一大批古代建築和景觀,形成了自己的「十景」文化;它用一方山水養育了無數俊傑,僅明清兩代就出過科舉人才400多名;它文化底蘊深厚且傳承完整,歷史悠久的客家民俗活動豐富多彩、異常活躍……這就是被專家稱為「江南第一宗祠村」的千年客家古村——東龍。
東龍坐落在江西寧都縣與石城縣交界處。李氏先人自北宋年間遷居此處後進行了一系列規劃,他們根據周圍環境的特點,在眾多山嶺中選擇了來路最長、山勢最雄偉的東龍嶺和南橋嶺作為村莊的兩大龍脈,依照其走勢,一處建民宅,另一處建宗祠,與宗祠對應處則建神廟,由此形成人居、祭祖、敬神三個相互獨立的空間。而各空間之間又用阡陌道路串連起來,組成一個看似零散實際統一的整體。同時,為了村莊的排水和防火,人居區還挖掘出100多口形狀各異的池塘,並且從南、北兩面的高山之上引出兩條清溪,彎彎曲曲從村邊流過,形成山環水繞之勢,從而把整個村莊融會在一片青山綠水中,使「以人為本」的村落布局與「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得到充分體現。
在東龍村現存的一大批明清古建築中,有祠堂48座,書院、義倉各2座,古塔1座,廟宇3座,涼亭5座,石橋、寨堡各4座,隘口4處,店鋪和居民建築共140多間,均保留著我國古老的傳統建築風格。
民居建築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位於東龍村西南塅上的「東里一望」。這座總面積約4300平方米的古屋黑瓦青牆、氣勢宏偉,因由祠堂、廊房、廂房、綉花樓、僕人房、庭院等100多間房屋組成,故又稱「百間大屋」。人們從朝東的大門走進,首先看到的是哨房,隨後看到一塊約200平方米的庭院,庭院西側是用來接待賓客的「西圃」,再穿過後院則是用作修文習武的「東圃」,裡面有上廳和下廳,兩側則是廂房。此外,在古屋的後面,還修建了一堵高約7米、長達50米的護牆。古屋所有的窗戶上都裝飾著精緻的雕花,且鍍有薄金,經過幾百年風雨的浸蝕,那層鍍金已經風化成了淡黃色的粉末,默默地暗示著自己曾經的顯赫。
東龍村的祠堂分宗祠、房祠和支祠,現保存較好的48座祠堂中,以李氏下祠最為突出。該祠堂興建於明代正統年間,位於東龍村西北的山坡上,佔地面積1000餘平方米。祠堂前面有一塊空地,建有照壁,栽有古杉。祠堂大門中間高懸「李氏家廟」匾額,兩旁則安放著一對石獅。整座祠堂為府第式磚木框架結構,室內採用「梁挑介柱」技術,由75根杉圓木及縱橫交叉的橫梁支撐,斗拱及榫部均飾有鯉魚、蓮花、龍鳳、麒麟等圖案。為了更符合力學原理,祠堂的外牆採用了「喜」字頭形木料作框架,這樣既可減輕牆體負荷、減用木料,又可起到裝飾作用,最重要的是還可起到「牆倒屋不倒」的效果。繞著祠堂緩緩走去,一種肅穆的宗族氣息撲面而來。
另據記載,東龍村曾建有11座寺廟,現僅存3座,分別是永東寺、玉皇宮和胡公廟。永東寺位於村南,建於明代,下廳左右牆壁依次畫著漁、樵、耕、讀圖,上廳則供奉著三寶、觀音和地藏菩薩;玉皇宮是一處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民間宗教活動場所,位於「東里一望」右側,建於民國31年。胡公廟又稱大公廟,位於村西北,門面為牌樓式建築風格,門楣上掛有「凌霄閣」牌匾,分上下廳,中間隔一小天井。下廳兩邊有開著小門的迴廊,上廳則供奉胡太公及兩尊將軍塑像。
一個距寧都縣城百里之遙的窮鄉僻壤,當年怎麼會興建如此多的各式建築呢?
原來,東龍村自古處在寧都東去的古隘口,沿途數十里道路盡管坎坷曲折,但卻是客家人從寧都縣通往福建境內的捷徑。而東龍人的商業意識又特別強,村裡許多人從當地販運白蓮、煙葉、糯米等到福建各地,回時販回食鹽、布匹、海產品等。資本大一些的人,甚至在寧都縣城、福建、浙江、湖南等地開設商號,從事批零業務,一些東龍人很快就腰纏萬貫,回鄉後大興土木建造豪宅。東龍還有一批士紳,他們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官職,告老返鄉後,也紛紛興建豪宅和祠堂。
東龍的李氏先人十分重視教育,他們積極倡導辦學,想方設法延請名師。各宗祠、房祠還設立義學田租,對發奮讀書的族中子弟實行獎勵。據《寧都直隸州志·選舉志》記載,每年的科考中,幾乎都有東龍李氏子弟中榜或選為歲貢、恩貢、優貢。有人做過統計,在明清兩代,僅李氏下祠就出過文武舉人5人,庠、廩、增生300名,貢生40名,其中授予官職者達80多人。這些人當中,最傑出的代表就是清代理學家李大集和著名文學家、「易堂九子」之一李騰蛟。
近年,在當地政府的保護規劃下,東龍村已入選為江西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它所煥發的獨特魅力及蘊含的廣博文化,吸引著大批遊客和海內外學者。人們在那尚存的古建築與依然活躍的民俗里,尋覓並感悟它逝去的繁華舊夢。
6. 江西贛州和寧都是窮縣嗎是平原丘陵還是山區
不是,贛州市為設區市,於都縣為國家級貧困縣。贛州市地形以山地、丘陵、盆地為主,於都縣以丘陵、山地為主。
一、贛州
是江西省的南大門,是江西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設區市。
贛州市,以山地、丘陵、盆地為主。其中丘陵面積24053平方千米,占贛州市土地總面積61%;贛州市山地總面積8620平方千米,占贛州市土地總面積21.89%;兼有50個大小不等的紅壤盆地,面積6706平方千米,占贛州市土地總面積的17%。
贛州市四周有武夷山、雩山、諸廣山及南嶺的九連山、大庾嶺等,眾多的山脈及其餘脈,向中部及北部逶迤伸展,形成周高中低、南高北低地勢。贛州市海拔高度平均在300~500米之間,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50座。
二、贛州市寧都縣
屬於國家級貧困縣。寧都是江西省贛州市轄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建縣。地處贛江正源貢水上游,東鄰撫州市廣昌縣和石城縣,南連瑞金市、西接於都縣、興國縣及永豐縣,北毗樂安縣、宜黃縣,東北倚南豐縣。
總面積4053.16平方千米,居江西省第三、贛州市第一,現轄24個鄉鎮,2016年戶籍總人口83萬人。是原中央蘇區核心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西部大開發政策延伸縣、羅霄山特困片區縣。
(6)寧都縣宣傳片擴展閱讀:
關於江西省國家級貧困縣
共五個,分別為寧都縣、於都縣、興國縣、鄱陽縣、修水縣。
關於贛州市所獲榮譽
1、贛州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國百強城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國家Ⅱ型大城市、「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贛粵閩湘四省通衢的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擁有3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個綜合保稅區。
2、贛州鎢與稀土資源豐富,是全國稀有金屬產業基地和先進製造業基地。贛州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示範區、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贛州都市區是江西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都市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贛州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寧都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家級貧困縣(江西)
7. 寧都翠微峰風景
翠微峰攬勝
贛南名山翠微峰,為金精山區十二峰之一。它座落在寧都縣城西北方向,距縣城大約三公里路。它由於山崖峻峭矗立,岩石赤褐殷紅,故又被當地老表稱為「赤面寨」。這里不但風光秀麗,景色宜人,而且峰奇石怪,地勢險惡,歷來是文人詩家隱居治學的偏僻所在,也是將才兵家爭奪搶霸的天險要地。故而至今觀者不絕,遊人如織。
出寧都縣城北,抬眼望去,前面高高低低的群巒間,一座雄姿傲岸的山峰豁然脫出,巍峨凌空,雄踞於群巒之上。那刀砍斧削般的摩天絕壁,色澤赤紅,異彩奪目;橫看,像只渾圓龐大的巨獸,依天而卧,俯瞰著藍天下的田野、村莊、河流;側看,又像柄錚然聲響的長劍,奮指蒼穹,飄逸瀟灑,攪拔著九天的白雲、彩霞、清風……真是奇麗無比!這就是翠微峰。據說,早先來這里遊玩,僅有一條小路至山腳,得穿過一段草木相間的曲折小徑,便要登爬「一線天」。這「一線天」地勢險惡,兩邊岩崖矗立,中間只有一條僅能容身一人的石階小道。拾級而上,見藍天被大山擠得只剩一條細細的縫隙,人也彷彿有種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感覺,生怕上面跌落下來一塊山石,那就連藏身之處也找不到了,於是腿腳酸軟,汗流浹背,心裡也就慌得一陣陣的亂跳……而今好了,為了開辟這片風景游覽區,前幾年專門修建了一條盤山公路,繞過「一線天」,直達翠微峰的「金精洞」。雖說這樣少了游覽的情趣,卻也消除了人們登爬恐懼感和疲勞。
這「金精洞」也是個絕妙去處,它掩飾在高崖巨峰底部,清幽靜寂,不僅景觀迷人,更是個修心養性的好地方。據古書《事林廣記》介紹,它曾被道家列為天下七十二處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名聲顯赫!洞口僻壁,還留有大量的古代崖刻,宋人手跡「金精勝概」、「金精福地」仍清晰可辯。洞口是兩崖上下融合的隙縫,形如瓮口,奇秀天成。洞口雖小,但踅身進去後,卻發現裡面大得驚人,竟可容納數千人馬。裡面四周赤壁矗立,無從攀越,站在洞底還可見藍天星辰,直是奇趣無限!洞內石階跌宕有趣,樓廳房舍巧妙隨洞而蓋,無頂無瓦,別有風味!那陽靈觀、碧虛宮、真人祠、葆光亭、百花亭、望仙峰、「金線吊葫蘆」等古址遺跡神話傳說景點歷歷在目,置身其間,就是給人聯翩的浮想。相傳,漢初時,這里住有樵夫張芒夫婦,生有一女,名曰張麗英。此女與眾不同,天生有奇質,長相美貌,面發奇光,常以白紈扇作鏡。一日偶於山間拾得一老翁遺在地上的兩顆鮮桃,她把一顆送給母親,母親逗她,將桃扔在地上,不想立刻化為石頭。她見狀卻笑,把另一顆食下,頓忘飢餓,形態飄然,從此不食不睡,在山洞中修煉。其時,適遇長沙王吳芮征閩路過寧都,聽說此事,意欲強其為妾,於是派人入山求聘,張麗英說:「山有石室,中通洞天,能鑿之,當相見。」吳芮聽後即派大兵狠鑿石壁,終於洞穿如翁,只見張麗英仰卧石上,便以為她已死去,心下遺恨,哪知突然紫雲郁起,張麗英驀地騰空升起,並發話說:「吾乃金星之精,下治此山,豈塵凡能近耶!」話畢,騰空而去。自此,這一帶便叫金精山區,此洞亦叫「金精洞」了。至今洞內仍有不少關於張麗英傳說的遺跡,如披發峰石崖上成片成片的黑跡,就是說張麗英升天時被掛住留下的長發,還有……奇趣山石到處都是。而且,洞內崖前水簾高掛,銀絲千縷,飄飄灑灑,迷迷濛濛,站在崖下連一滴水珠也濺不到,確實妙趣橫生,令人留連忘返。
出得「金精洞」越過幾道曲徑,便來到翠微峰的「摩巔登天」處。只見巍巍丹崖,裂有一縫,斜貫全峰,直通峰頂,這便是攀登翠微主峰的唯一通道,不但僅只容身一人攀越,而且還險惡無比,人若攀登上去,得憑藉手指的抓功,腳掌的蹬力。因這裂縫至山腰處,還有個叫「羅漢疊肚」的驚險所在,攀登者得仰面屈膝,懸空倒掛,方能上去。佇立峰巔,放眼四望,只見層巒疊障,嵯峨壯觀:有如花枝招展、含苞欲放的蓮花峰;挐龍驤馬、躍躍欲跳的雄獅峰;雙石並蒂、形如蟠桃的仙桃峰;色如渥丹、狀如腰鼓峰;瓏石迭瓊、臠石叢珍的三 山 獻 峰;恕踞當道、虎視眈眈的伏虎峰;千仞峭聳、石紋墨縷的披發峰;萬條叢生、根柯特異的瑞竹峰;雙崖欲合、為僧作禮的合掌峰;凌雲飛渡、形如躍馬的凌霄峰;道家修身、清煙繚繞的香爐峰等等,整個金精山區十二奇峰,蔚然壯觀,盡收眼底。還有那遠處的田園農舍,星羅棋布,梅川依據的寧都縣城,現代建築,鱗次櫛比,綠樹叢蔭,滿城新宇,真是圖畫萬千,無限風光,儼然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翠微峰巔,南高北低,起伏較緩,南北長而東西狹,環周約有一公里。在這里,可以找到明末清初年間著名散文家魏禧兄弟及「易堂九子」隱居山頂著文講學的遺址。
8. 寧都籍名人
文化名人儒學盛,人才出。自宋至清,全縣科考中榜進士125人,舉人413人,貢生、秀才幹餘人,其人數之眾居贛南之首。進士當中,狀元及第者2人,探花1人(即宋皇祐五年狀元鄭獬、景定三年特科狀元謝元龍、明成化五年探花董越)。自唐至清,進入仕途官達四至一品的高級職官67人,成為朝廷文臣武將者有:南唐禮部尚書衷愉,南宋理宗帝所拜右丞相崔與之,宋代太常寺卿黎堯、尚書僕射劉越馭、胡承憨,明代弘治工部尚書董越等文臣;南宋抗元英雄陳繼周、尹玉;明代衛國將軍盧述、抗倭英雄陳勉;清代軍功顯赫的大將軍葉信等武將。見諸史冊記載的文化名流有:五代十國時期的「廖氏文學集團」 (廖匡圖、廖正圖、廖邈、廖融、廖凝),北宋的「孫氏五賢」(孫長孺、孫立節、孫勰、孫慮、孫登科),南宋的「曾氏祖孫」(曾興宗、曾原一)和「寧都三肖」(肖立等、肖士贊、肖土資);明末清初的「寧都三魏」(魏禧、魏祥、魏禮)和「易堂九子」(「三魏」和李騰蛟、邱維屏、曾燦、彭任、彭士望、林時益);清末的「寧都三邱」(邱璧、邱和鳴、邱珍)以及民初「寧都教育精英」(邱灝、邱椿、邱燕、邱敬慎、蔡愛仁、溫晉城等)。此外,尚有文學家楊益、董越、董天錫,翻譯家孫伯顏,江南山水畫宗師羅牧,蠶桑博士李安等。歷代文化名流學者留下傳世詩文、論著1200多部(卷),蜚聲海內,影響數百年,故有「文鄉詩國」之譽。
寧都名人:管軼,江西寧都人,現為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是當今禽流感病毒國際權威之一。是最先提出果子狸是傳播SARS冠狀病毒的科學家之一,曾獲《時代周刊》選為18位救人英雄之一。
回答人的補充 2011-04-25 14:43 寧都名人(成功人士)
邱 本
邱本,男,1966年出生,江西寧都人。1989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法學院,獲法學學士學位;2000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法學博士學位;2003年9月——2004年2月在瑞士聯邦研究所作訪問學者。1989年至1997年在吉林大學法學院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經濟法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溫 銳
男,1953年9月生,江西寧都縣人,現任江西財經大學旅遊學院院長,省中青年學術學科帶頭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先後畢業於江西師范大學、南開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5年晉升為教授,2000年開始擔任中國經濟史、中國近現代史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現代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理事。先後主持或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課題3項、省社科規劃課題4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區域社會經濟史,重點做20世紀以來中國農村經濟與農民問題研究;有《中央蘇區土地革命研究》(中英文版)、《理想·歷史·現實:毛澤東與中國農村經濟變革研究》、《勞動力的流動與農村社會變遷:20世紀贛閩粵三邊地區實證研究》、《百年巨變與振興之夢:20世紀江西經濟發展研究》等多部專著,先後在《中國經濟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文史哲》、《近代史研究》等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相關成果獲得《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高校社科文摘》《中國現代史》和《經濟史》等刊物摘編轉載。
楊延晉,江西寧都人,中國電影導演。
196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1973年入上海電影製片廠,改學導演。
1978年,他和鄧逸民合作拍攝了《苦惱人的笑》,該片荒誕,具有諷刺意味,揭示了當時的某些社會問題,雖然這部影片是楊延晉的早期作品,但已顯露出他的才華。
1981年,楊延晉以影片《小街》再次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導演功力。影片拍得象散文詩一樣美,表現了特殊年代中青年男女之間純潔、美好的感情以及他們催人淚下的遭遇。《小街》公演後引起很大反響。
1986年,執導了《T省的84、85年》,影片通過一起經濟案件的審理,揭露了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問題,以及企業改革所面臨的阻力。在導演處理上,邏輯性強,突出了時代特點,思想深刻,令人長久回味。
1987年,導演了輕喜劇《女市長的私人生活》,該片的風格與前幾部影片不同,多了幾份幽默,少了一些嚴肅,影片輕松活潑,令人情不自禁地發笑。這期間,他的作品還有《兩個少女》、《少女與小偷》、《夜半歌聲》。
1990年他導演的《地獄·天堂》問世,接著又投拍了電視劇《幾度夕陽紅》。
從楊延晉選拍的題材來看,他偏愛政治片,這說明他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近幾年,他在事業上仍不邂追求,並與台灣著名女作家玄小佛結為伉儷,真可謂春風得意。
主要作品及獲獎情況:
《苦惱人的笑》(1979) 《小街》 (1981)
《兩個少女》(1984) 《夜半歌聲》(1985)
《T省的84、85年》(1986)《女市長的私人生活》(1987)
《地獄天堂》(1989) 《千里尋夢》(1991)
《苦惱人的笑》: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
《T省的84、85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6-1987年優秀影片獎
郭冬發,
男,江西寧都人。 1965年1月18日生,
1984年本科畢業於東華理工學院應用化學系,
1989年在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獲工學碩士學位。
現任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分析測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兼任中國質譜學會常務理事。
現在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工作,任期至2004年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