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尋!】安慶黃梅閣結尾曲!是第一屆黃梅戲藝術節主題曲 , 叫《風鈴高高掛,鄉音飄四方》。首唱是沈慧琴
童年時經常聽到,現在我也在找,可是怎麼也找不到資源
㈡ 黃梅戲藝術節幾年一次
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由文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戲劇家協會、安徽省文化廳、安徽省廣電局、安慶市人民政府承辦。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1992年創辦,2003年第三屆起定為每三年一屆,至2009年已辦五屆。現已列入全國節慶50強,是安徽省五大重要節慶活動之一。
㈢ 請問:今年安慶可舉辦「第九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
三年一半,上一次是18年
㈣ 請問安徽省舉辦黃梅戲藝術節的意義是什麼
弘揚黃梅戲,提升安徽省形象,為安徽省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㈤ 關於黃梅戲
一、總體介紹黃梅戲
1、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2、黃梅戲起源地有安徽懷寧、桐城,湖北黃梅,安徽宿松四種說法。王兆乾(黃梅說的提出人)晚年承認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缺乏理性的思考。四種說法中,以宿松說最為可靠, 後在清末傳入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
3、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成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4、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布地以安慶為中心,遍及中國。
二、黃梅戲歷史溯源
黃梅戲,是中國名聞的五大戲劇種類之一。黃梅戲起源地有四種說法。
1、安徽懷寧說
安徽省黃梅戲發展基金會副會長柏龍駒說,如果「戲因縣名,縣因山名」,湖北黃梅縣有個黃梅山,就說「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那麼,安徽懷寧也有個黃梅山,兩個「黃梅山」,究竟哪個「黃梅山」與黃梅戲有瓜葛呢?柏龍駒先生進而考證,黃梅戲的語言和聲腔是以安慶、懷寧地方話為依託,與懷寧黃梅山一帶民歌小調完全一致的,而與湖北黃梅縣地方話大相徑庭。
2、安徽桐城說
黃梅戲是在桐城縣羅嶺鎮嚴鳳英的一出《天仙配》唱響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之後,才真正形成一個劇種的。嚴鳳英是黃梅戲的開山鼻祖,桐城羅嶺(安慶市郊區)的山水、風俗人情孕育了這位傑出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沒有嚴鳳英就沒有當代的黃梅戲。
3、 湖北黃梅說
湖北省黃梅縣在「黃梅概況」中自稱該縣是「全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的故鄉」,其理由是:黃梅戲在黃梅採茶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戲因縣名,縣因山名」(黃梅縣西二十公里處有一山曰「黃梅山」)。此觀點最早見於湯金城在《黃梅戲藝術》1989第二期增刊上發表的《話說黃梅縣與黃梅戲》一文,在這里作者把縣名「黃梅」與戲名「黃梅」劃為等號。
4、安徽宿松說
安徽省地方學者廖理南認為,安徽宿松才真正是黃梅戲發源地。他說,據考證,黃梅戲淵源於唐初的黃梅採茶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代已經形成獨樹一幟的地方戲曲。「是安徽宿松和湖北黃梅一帶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吟唱的一種曲調藝術形式。兩縣毗鄰,有很長的邊界線,很多東西是無法分開的」。廖理南先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現,在黃梅戲發展史上,宿松有十幾項第一,如:1、第一個專演黃梅採茶戲。從明代中葉,宿松人就開始在松梅嶺街上專演黃梅採茶戲;2、第一個將黃梅戲劇目寫入戲台楹聯。清代道光年間,當地人把《送香茶》、《西樓會》等幾個為群眾喜聞樂見的黃梅戲劇目寫入廖河戲台楹聯;3、第一個進行「官方公演」。宿松於1853年將黃梅戲由草野請進官方的縣城公演,比《黃梅縣志》記載的「黃梅戲1934年進黃梅縣公演」早81年;4、第一個正式把流行於民間的黃梅採茶歌定名為黃梅戲,1921年出版的《宿松縣志》中,第一次正式記載了「黃梅戲」這個名稱。
傳說清朝乾隆時期,在黃梅戲發源地四地之爭中,以安徽懷寧說最為可靠,黃梅戲的語言和聲腔是以安慶、懷寧地方話為依託,與懷寧黃梅山一帶民歌小調完全一致的,後傳入安慶,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其後黃梅戲又借鑒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後以安慶為中心,經過一百多年(19世紀初至解放前)的發展,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黃梅戲的角色行當體制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臉、刀馬旦、武二花等行。雖有分工,但並無嚴格限制,演員常可兼扮他行。黃梅戲的表演載歌載舞,質朴細致,真實活潑,富有生活氣息,以崇尚情感體驗著稱,具有清新自然、優美流暢的藝術風格。黃梅戲中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優秀劇目,而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紡棉紗》等最具代表性。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黃梅戲流行區域正在萎縮,各級黃梅戲劇團特別是縣級劇團的生存日益艱難,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關心與扶植。
三、黃梅戲發展簡史:
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採茶燈、花鼓調,先於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一個劇種。他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但形成一個完整的劇種,那還是近代的事。在這段時間內,他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採茶戲、京劇等眾多姐妹藝術的精華,使自己逐漸完善起來而成為一個名劇。在談說這個名劇的時候,不能不注意到,表演這個劇種的團體,同樣經歷了這么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他也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逐步完善起來的。也可以說,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他的表演團體的形成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第一階段,約從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後。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採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地戲曲(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
第二階段,是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這一階段,黃梅戲演出活動漸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黃梅戲入安慶市後,曾與京劇合班,並在上海受到越劇、揚劇、淮劇和從北方來的評劇(時稱「蹦蹦戲」)的影響,在演出的內容與形式上都起了很大變化。編排、移植了一批新劇目,其中有連台本戲《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音樂方面,對傳統唱腔進行初步改革,減少了老腔中的虛聲襯字,使之明快、流暢,觀眾易於聽懂所唱的內容。取消了幫腔,試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劇和其他兄弟劇種的程式動作,豐富了表現手段。其它如服裝、化妝和舞台設置,亦較農村草台時有所發展。
第三階段,是1949至今。1952年,黃梅戲藝人帶著《打豬草》、《藍橋會》等劇目到上海演出。幾十年來造就了一大批演員,除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成就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馬蘭、韓再芬等相繼在舞台上、銀幕上和電視屏幕上展現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觀眾的注視。嚴鳳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攝製成影片,轟動海內外。
黃梅戲湖北的發展,與18年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句口號密不可分,這句口號就是「把黃梅戲請回娘家」。在這一口號的指引下,湖北省圍繞振興黃梅戲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從安徽安慶聘請了部分黃梅戲演員;把黃岡地區的大部分楚劇、漢劇團紛紛改為黃梅戲劇團;成立了黃岡藝校,專門為黃梅戲培養後備人才。黃岡地區創作的兩台劇目《於老四與張二女》、《銀鎖怨》先後在北京演出14場,得到觀眾好評;1995年,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創作的大型現代戲《未了情》和古裝戲《雙下山》,在安慶舉辦的全國第二屆中國黃梅戲藝術節上獲得優秀演出獎,主演楊俊、張輝獲表演金獎。《未了情》還獲得第五屆中國藝術節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導演獎、文華音樂創作獎。為了提高黃梅戲的整體藝術水平,經過5屆藝術節的推動與磨礪,創作出了《冬去春又回》、《請讓我做你的新娘》、《春到江灣》、《春哥傳》等優秀劇目,培養出了郭華陽、周洪年、段秋萍等一批黃梅戲新秀。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多元文化相繼湧入,黃梅戲等傳統戲劇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它們是否該與時俱進進行變革?而傳統文化又該如何繼承與發展?這是當今許多演員、文藝工作者厄待解決的問題
2012年7月黃梅戲代表人物之一的吳瓊首次擔任出品人兼藝術指導,在北京保利劇院推出了黃梅音樂劇《貴婦還鄉》,該黃梅音樂劇改編自瑞士劇作家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的名劇《老婦還鄉》,引領了中國傳統藝術跨界與西方音樂劇融合的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吹響了黃梅戲等傳統戲劇時代戰役的號角。
黃梅戲《天仙配》
同年11月,在第20121104期的文話中國欄目中,主持人馬東就這個問題與該劇的出品人、編劇、舞美——吳瓊、王新紀、邊文彤等人進行了細聊,吳瓊對於黃梅戲的現狀不容樂觀,她說,從2000年回歸黃梅戲舞台開始,這么多年走下來始終。
四、傳統劇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和《玉堂春》、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玉堂春》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黃梅戲的優秀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駙馬》、《孟麗君》、《夫妻觀燈[7] 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辭店》、《玉堂春》《西樓會》、《紡棉花》、《鞦韆架》等等。
五、黃梅戲的角色行當
黃梅戲角色行當的體制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上演整本大戲後,角色行當才逐漸發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臉諸行。辛亥革命前後,角色行當分工被歸納為上四腳和下四腳。上四腳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須)、正生(黑須)、花臉;下四腳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行當雖有分工,但很少有人專工一行。民國十九年(1930)以後,黃梅戲班社常與徽、京班社合班演出。由於演出劇目的需要,又出現了刀馬旦、武二花行當,但未固定下來。當時的黃梅戲班多為半職業性質,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裝道具)、箱下(負責燒茶做飯)十二人。行當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臉七行。由於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戲時,常常是一個演員要兼扮幾個角色,因而在黃梅戲中,戲內角色雖有行當規范,但演員卻沒有嚴格分行。
正旦:多扮演莊重、正派的成年婦女,重唱工,表演要求穩重大方。所扮演的角色如:《蕎麥記》中的王三女、《羅帕記》中的陳賽金、《魚網會母》的陳氏等。
小旦:又稱花旦,多扮演活潑、多情的少女或少婦,要求唱做並重,念白多用小白(安慶官話),聲調脆嫩甜美,表演時常執手帕、扇子之類,舞動簡單的巾帕花、扇子花。所扮演的角色如:《打豬草》中的陶金花、《游春》中的趙翠花、《小辭店》中的劉鳳英等。演出整本大戲後,小旦行又細分出閨門旦及專演丫鬟的行當「捧托」。旦行是黃梅戲的主要行當,舊有「一旦挑一班」之說。
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表演時常執摺扇。扮演的角色如:《羅帕記》的王科舉、《春香鬧學》的王金榮、《女駙馬》的李兆廷、《天仙配》的董永等。
小丑:分小丑、老丑、女丑(彩旦)三小行。在黃梅戲中,醜行比較受歡迎。為幫助演出,小丑常拿著一根七、八寸長的旱煙袋,老丑則拿著一根二、三尺長的長煙袋,插科打諢,調節演出氣氛。扮演的角色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釣蛤蟆》中的楊三笑等。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在戲中多為配角。如《蕎麥記》中的王夫人。
花臉:黃梅戲中花臉專工戲極少,除在大本戲中扮演包拯之類的角色外,多扮演惡霸、寨主之類的角色,如《賣花記》的草鼎、《二龍山》的於彪等。
正生:又稱掛須,有黑白須之分,一般黑須稱正生,白須稱老生。重唱念,講究噴口、吐字鏗鏘有力。所扮演的角色如:《蕎麥記》中的徐文進、《告經承》的張朝宗、《桐城奇案》的張柏齡等。
伴奏鑼鼓最初只有大鑼、小鑼、扁形圓鼓,被稱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擊樂器並參加幫腔、7人演唱。以後執堂鼓者又兼奏竹根節和鈸,3名伴奏者分別坐在上場門內外側和草台正中(奏鼓者)。30年代後,因受徽班和京劇影響,逐漸移至下場的台側。傳統的鑼鼓點質朴、洗練,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鑼")、蛤蟆跳缺、鳳點頭、三條箭、推公車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鑼鼓、十三槌半、七字鑼、叫鑼等。建國後,又陸續吸收京劇技藝,編創了一些新鑼點,以適應表演和聲腔伴奏的需要。
㈥ 關於藝術節的對聯或詩歌
藝術節的對聯或詩歌有:
1、學問藏古今,知識融中西。
2、格在梅以上,品在竹之間。
3、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
4、紙筆作舟慧巾幗競游學海,硯墨為徑智須眉掙覽書山。
5、冬去春來千條楊柳迎風綠,風調雨順萬朵杜鵑報春紅。
6、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雷為戰鼓電為旗,風雲際合。
7、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
8、匯人間群書博覽者,何其好也。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樂乎。
(6)黃梅戲藝術節宣傳語擴展閱讀
藝術節的分類:
1、戲曲藝術節
中國黃梅戲藝術節,中國京劇藝術節,中國評劇藝術節,中國蘇州昆劇藝術節等。
2、雜技藝術節
中國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等。
3、歌舞藝術節
中國舞蹈節,中國國際合唱節,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鼓浪嶼國際鋼琴藝術節,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
4、電影藝術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中國珠海電影節,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法國 戛納電影節,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等。
5、電視藝術節
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北京國際電視周,上海電視節,四川電視節等。
6、綜合藝術節
亞洲藝術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藝術節,北京國際旅遊文化節, "相約北京"大型藝術節,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藝術節等。
7、古鎮藝術節
8、天府古鎮藝術節
9、國際青少年節藝術節
這些年中國越來越意識到和國際交流的重要性,尤其是從需要從小就需要培養孩子們的國際眼光,中德青少年節就應運而生,1998年開始籌備,2002年舉辦第一屆,從此一年一屆,到2013年已舉辦十二屆。
㈦ 安慶2020年辦黃梅戲藝術節嗎
中國黃梅戲藝術節,是針對我國著名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而開展的一個文化藝術節,1992年10月6日誕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是中國第一個黃梅戲藝術節,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交流展示的重要藝術節之一,是安慶市及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標志性的文化形象
㈧ 黃梅戲500-600介紹文
的家鄉――安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它有著八百年的歷史。因為歷史悠久,所以文化也很繁榮。
安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最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就要屬黃梅戲了,如果大家提到黃梅戲,那麼一定就會聯想到安慶。那麼黃梅戲到底是什麼呢?其實黃梅戲就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來叫「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中期再皖、鄂、贛三省領地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的民間藝術想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了「懷腔」或「懷調」。這便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前不久,安慶舉辦了第四屆黃梅戲藝術節,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前來觀光。我也通過電視看了開幕式和一些新劇目,深深的感受到了黃梅戲的不斷發展。
我喜愛黃梅戲,是由於我對家鄉的喜愛。我平常也哼上一兩句:「書上的鳥兒成雙對......」每當聽到這熟悉的歌聲,我心裡邊回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