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詳細的瘧疾在中國的歷史
瘧疾,又稱打擺子,在網路上給搜到如下答案:「打擺子」是瘧疾的俗稱,在我國的病史有數百年。清代康熙皇帝1692年冬就被這種疾病傳染過,後服用傳教士帶來的金雞納霜才治好,由此可見這種病的厲害。1949年以前,由於科技發展的限制,人們不知道為什麼會得「打擺子」這種病,尤其是那冷得像掉進冰、熱得像烤火這種現象是咋回事,更無法理解發病的周期性和定時性。現代醫學科技告訴我們,瘧疾是由瘧原蟲經雌性中華按蚊叮咬傳播的一種傳染性寄生蟲病。瘧原蟲進入人體後寄生於肝臟和紅細胞內,並以血紅蛋白為養料生長發育,當瘧原蟲把紅細胞脹破時,人體就會出現先冷後熱的病理現象。人體寒熱發作周期和紅細胞內瘧原蟲裂體增殖的周期相一致。如果沒有適當葯物治療,病毒又會進入了新一輪的繁殖周期,並再次引起病人的寒熱發作。1949年前的襄樊一直處於小農經濟時代,人們沒有這方面醫學知識,在迷信和敬畏心理的作用下將瘧疾妖魔化。那時的襄樊,經濟破敗,民生凋零,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讓百姓生活舉步維艱,雪上加霜的是戰亂、水災加劇了生活、衛生環境的惡化,一些惡性傳染性疾病如霍亂、天花、瘧疾橫行,每次爆發都會造成數以萬計百姓死亡。據《保康縣志》記載,1940至1941年保康縣瘟疫流行,全縣死亡2萬餘人,占人口總數的20%。百姓實實在在地掙扎在生死線上。傳染病中危害人數最多的當屬瘧疾,在這個死亡瘟神的陰影中,百姓們過著朝不保夕的悲慘生活。據一些老年人回憶,1935年襄樊大水災後瘧疾爆發,當時數以萬計的難民們流離失所,露宿街頭。由於水源被污染,蚊蟲大量滋生,城裡、鄉下幾乎沒有不打擺子的。當時治療瘧疾的特效葯都賣得比黃金還貴,多數得病人不是求神拜佛,就是「姜湯、棉被、曬太陽」,每天倒斃街頭的難民數不清,慘狀觸目驚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為解決人民的疾苦,毅然向瘧疾宣戰。1950年,襄陽地區各級政府利用幻燈片、廣播、展覽等形式向廣大群眾宣傳衛生知識。1952年,襄陽專署成立愛國衛生領導小組,認真貫徹「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方針,在全區開展了消滅「五害」的衛生運動。同年襄陽區開辦縣級以上綜合醫院11個,鎮衛生所75個,聯合診所174個。1956年又開展了對污水坑、水塘每半月用666粉、223液消毒一次的夏季衛生運動。隨著基層衛生組織的逐步健全和群眾性衛生運動的持續展開,上世紀60年代末,惡性瘧疾在襄樊絕跡。1974年以後,襄陽地區開展了休止期治療,全民預防服葯的措施來防治瘧疾,至今未發生瘧疾大范圍流行。35年過去了,瘧疾這個橫行襄樊數百年的妖魔,終於離襄樊人民越來越遠。回首襄樊抗擊瘧疾,我們除了要感激黨和政府對百姓健康的重視關心外,不應該忘記多年來堅持在抗瘧一線的衛生和防疫工作者們,是他們用鍥而不舍的努力加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技術,守護了襄樊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我們當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參考網址: http://xfrb.hj.cn/Read.asp?NewsID=132314
⑵ 2009年瘧疾宣傳日
WHO和RBM、GMP的網站上很多的。。。
⑶ 有關衛生的宣傳日有哪些
有關衛生的宣傳日有2月4日-世界抗癌日、月24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4月7日-世界衛生日、4月25日-兒童預防接種日、4月26日-全國瘧疾日等。
像4月25日-兒童預防接種日就是宣傳預防接種的重要性:
重要意義:
接種疫苗是最經濟、最有效、也是最安全的防病措施。疫苗接種可以使我們,特別是兒童免受傳染病帶來的健康損害,有時甚至是生命威脅。疫苗接種對傳染病預防效果可靠,安全風險低,對接種對象的健康成本效益最大。
成就:
1、通過普種,於20世紀60年代初消滅了天花;
2、通過脊灰疫苗常規接種、強化免疫,2000年已經阻斷了本土脊灰野病毒的傳播,被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為無脊髓灰質炎的國家。
3、疫苗可預防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通過接種疫苗,合肥市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的發病率下降至歷史最低水平,百日咳、新生兒破傷風、乙腦等發病率控制在0.05/10萬以下,連續27年無白喉報告病例。
(3)2017年瘧疾宣傳主題擴展閱讀:
另外,衛生宣傳中還科普了蔬菜禁忌:
蔬菜是人們每天離不開的輔助食品,雖然一日三餐都接觸它,但在保存、加工及食用過程中卻常常存在一些不利於健康的誤區:
1、忌先切後洗。營養會隨切口大量流失,應先洗後切。
2、忌擠菜汁。餃子、餛飩餡菜汁被擠掉,會丟失70%的維生素、礦物質。最好將擠出的汁做成湯。
3、忌貯存時間過長。許多蔬菜存期過長會喪失營養、甚至變質。菠菜在20℃環境中放置一天,維生素C損失84%,因此存放菜應避光、通風乾燥。原則上應盡量吃新鮮的。
4、忌冷藏不當。黃瓜不宜低於10℃儲藏。
5、忌生吃蔬菜清洗不徹底。清洗不徹底的蔬菜生吃時病菌、農葯都有危害。
6、忌燒菜隔頓吃。炒好青菜15分鍾後維生素減少20%,放30分鍾損失30%,放1小時損失50%,隔夜還含有致癌物,而且容易變質,變質後營養幾乎全部喪失。
⑷ 2012年消除瘧疾活動主題是什麼
2015年要在中國消除瘧疾,目前都在進行中。
⑸ 今年瘧疾宣傳日的主題是什麼
耐心等待,這個只有瘧疾宣傳日到了才知道,現在說的都是不可信的!
⑹ 全國瘧疾宣傳日是哪一天
4月26日是我國的「瘧疾防治日」
⑺ 2011年瘧疾的宣傳資料單
瘧 疾 熱 點 問 答
1.瘧疾是一種什麼病?
瘧疾是由瘧原蟲寄生於人體、經媒介按蚊傳播、引起以周期性發冷、發熱、出汗等症狀和脾大、貧血等體征為特點的寄生蟲病,分為間日瘧,惡性瘧,三日瘧和卵形瘧4種。
2.瘧疾是如何傳播的?
當雌性媒介按蚊叮吸帶有瘧原蟲人的血液時,瘧原蟲隨血液進入蚊體,在適宜溫度條件下,瘧原蟲經過發育、繁殖形成子孢子。進入蚊子唾液腺的子孢子在蚊子再吸血時隨唾液進入人體傳播瘧疾。輸入帶有瘧原蟲人的血液、使用被帶有瘧原蟲人的血液污染的注射器等也可傳播瘧疾。瘧原蟲也可經胎盤傳給胎兒,但較少見。
按蚊的種類很多,但在自然情況下僅有少數種類能傳播瘧疾。在我國已知的60餘種按蚊中,中華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被公認為我國瘧疾的主要傳播媒介。
3.瘧疾的流行特徵是什麼?
在全球,瘧疾廣泛流行於北緯60°至南緯30°之間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當前,非洲、南美洲以及東南亞、太平洋島國等地區瘧疾流行嚴重,且主要為惡性瘧。
在我國,歷史上瘧疾流行於遼寧省南部以南除西北沙漠、乾旱地區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外廣大地區。其中北緯33o以北僅流行間日瘧,多數地區流行程度低;北緯25o~33o之間流行間日瘧和惡性瘧,流行程度較高;北緯25o以南流行間日瘧和惡性瘧,流行程度較高。
當前,全國分為高傳播地區,包括雲南的邊境地區、海南的中南部山區,流行仍較嚴重,流行間日瘧、惡性瘧;疫情不穩定地區,包括安徽、湖北、河南、江蘇、貴州等省的部分地區,疫情尚不穩定,時有局部或點狀暴發;疫情基本控制地區,包括除上述兩個地區以外地區,疫情已得到控制,僅有間日瘧散在發病。
4.瘧疾都有哪些典型症狀?
典型的瘧疾多呈周期性發作。一般在發作時先有明顯的寒戰,全身發抖,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寒戰持續約10分鍾至2小時;接著體溫迅速上升,常達40℃或更高,面色潮紅,皮膚乾熱,煩躁不安,高熱持續約2~4小時後,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後體溫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經過一段間歇期後,又開始重復上述發作。間日瘧和卵形瘧隔日發作一次,但間日瘧在發病初期常有每日發作者;惡性每日發作一次,但在間歇期患者體溫不回復正常,呈?留型或雙峰型。
嬰幼兒瘧疾發熱多不規則,可表現為持續高熱或體溫忽高忽低,在發熱前可以沒有寒戰表現,或僅有四肢發涼、面色蒼白等症狀。嬰幼兒瘧疾高熱時往往容易發生驚厥。
5.瘧疾有哪些並發症?
凡出現嚴重並發症,並需住院治療的瘧疾患者為重症瘧疾。其中,腦型瘧多見。腦型瘧患者出現意識障礙或昏迷,絕大部分由惡性瘧發展而成,以兒童,特別是幼兒及無免疫力的患者為多見。預後凶險,治療不當常致死亡。常見的症狀有昏迷、驚厥、去皮層僵直和呼吸加深、過度換氣、換氣降低常伴有眼球震顫和流涎、間歇性呼吸常伴有瞳孔對光的反射減弱甚至消失以及視網膜出血、水腫、動脈搏動、靜脈擴張和外周血管萎陷、乳頭水腫等;大部分患者的體溫達39℃~40℃,但亦有體溫正常甚至偏低者,往往伴重度貧血和高原蟲血症。
6.瘧疾是如何診斷與鑒別診斷的?
瘧區居民或非瘧區居民曾於瘧疾傳播季節在瘧疾流行區住宿、夜間停留或近二周內有輸血史,具有典型或非典型周期性發冷、發熱、出汗等症狀,發作多次後出現脾大和貧血,重症病例出現昏迷等症狀者:
(1)經顯微鏡檢查血塗片查見瘧原蟲(間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或瘧原蟲抗原檢測陽性時,即可診斷為確診瘧疾病例;
(2)具有典型周期性發冷、發熱、出汗等症狀,發作多次後出現脾大和貧血,重症病例出現昏迷等症狀,未進行顯微鏡檢查瘧原蟲或瘧原蟲抗原檢測時,即可診斷為臨床瘧疾病例;
(3)具有發冷、發熱、出汗等症狀,但熱型和發作周期不規律,且未進行顯微鏡檢查瘧原蟲或瘧原蟲抗原檢測時,用抗瘧葯作假定性治療,3天內症狀得到控制,可診斷為臨床瘧疾病例;
約有1/3以上臨床表現不甚典型的患者,需與以發熱為主要症狀的其他疾病相鑒別,主要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敗血症、假性急腹症、附紅細胞體病、巴貝西蟲病、急性粟粒型結核、傷寒、回歸熱、敗血症、艾滋病(AIDS)、鉤端螺旋體病、阿米巴性肝膿腫、病毒性肝炎、登革熱、日本血吸蟲病、絲蟲病、黑熱病等。
7.應如何預防和控制瘧疾?
(1)及時發現、規范治療瘧疾病人,對間日瘧患者於第二年春季進行根治;
(2)對進入高瘧區的人員必要時進行預防服葯,方法為每月1次服磷酸哌喹600mg(成人用量);
(3)對來自高瘧區的人員加強檢測,發現病例時應及時給予規范治療;
(4)開展滅蚊,重要的是消除積水、根除蚊子孳生場所。
(5)加強防護,在蚊蟲活動季節正確使用蚊帳,戶外活動時使用防蚊劑及防蚊設備。
⑻ 以「認識瘧疾,防治瘧疾,享受健康」為主題寫一篇文章,400~500字!請幫幫忙!!
滿意答案 好評率:35%
瘧原蟲寄生於人體所引起的傳染病。經瘧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瘧原蟲分別引起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及卵圓瘧。本病主要表現為周期性規律發作,全身發冷、發熱、多汗,長期多次發作後,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寄生蟲病,於夏秋季發病較多。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病,並且容易流行。 典型的瘧疾多呈周期性發作,表現為間歇性寒熱發作。一般在發作時先有明顯的寒戰,全身發抖,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寒戰持續約10分鍾至2小時,接著體溫迅速上升,常達40℃或更高,面色潮紅,皮膚乾熱,煩躁不安,高熱持續約2~6小時後,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後體溫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經過一段間歇期後,又開始重復上述間歇性定時寒戰、高熱發作。 嬰幼兒瘧疾發熱多不規則,可表現為持續高熱或體溫忽高忽低,在發熱前可以沒有寒戰表現,或僅有四肢發涼、面色蒼白等症狀。嬰幼兒瘧疾高熱時往往容易發生驚厥。 治療瘧疾應採用抗瘧原蟲葯物,如氯喹、奎寧、青蒿素等。瘧疾仍然是當今人類的最大殺手之一。「瘧疾」一詞在拉丁語中的含義是「壞的空氣」,甚至古羅馬人就意識到應避開某些沼澤地區的瘴氣。但是,瘧疾並不是由帶病菌的空氣、而是由不流動的水中所繁殖的蚊子造成的,正如羅納德·羅斯在1892年懷疑的那樣。在瘧疾患者休內發現了一種大小如紅細胞的寄生蟲。它是如何侵入人體的?羅斯設法 追蹤這種寄生蟲的生活史。它先存在於蚊子的胃內。在那兒繁殖後,這的幼蟲侵入蚊子的唾液腺內。當蚊子叮人時,唾液中的寄生蟲隨之進入人體的血液中。幾周之後,被感染的人就會出現瘧疾特有的發熱和寒戰而病倒。這種發熱呈一過性,並且反復發作。羅斯的研究並沒有治癒瘧疾。一旦找到瘧疾的病因,人們就能夠設法消滅在沼澤里繁殖的蚊子。只有雌性蚊子才叮人吸血,用來使這的卵健全成長。所以,只有雌性蚊子才會傳播瘧疾。 瘧疾現在幾乎已經在城市和城鎮內絕跡的,但仍然流行於許多農村地區,特別是非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地區的農村。奎寧是最古老的治療瘧疾的葯物。作為唯一有效的葯物,它一直使用了300年。預防仍然是對付瘧疾最好武器。如今在瘧疾流行的地區旅遊,當有蚊子出沒時,人們應該服用抗瘧葯,並使驅蚊劑來避免蚊子的叮咬。瘧疾(malaria)又名打擺子,是由瘧原蟲經按蚊叮咬傳播的污染病。臨床上以周期性定時性發作的寒戰、高熱、出汗退熱,以及貧血和脾大為特點。因原蟲株、感染程度、免疫狀況和機體反應性等差異,臨床症狀和發作規律表現不一。 瘧疾是一很古老的疾病,遠在公元2000年前《黃帝內經·素問》中即有《瘧論篇》和《刺論篇》等專篇論述瘧疾的病因、症狀和療法,並從發作規律上分為「日作」、「間日作」與「三日作」。然而,直到1880年法國人Laveran在瘧疾病人血清中發現瘧原蟲;1897年英國人Ross發現蚊蟲與傳播瘧疾的關系,它的真正病因才弄清楚。 瘧疾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仍有92個國家和地區處於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發病人數為1.5億,死於瘧疾者愈200萬人。我國解放前瘧疾連年流行,尤其南方,由於流行猖獗,病死率很高。解放後,全國建立了瘧疾防治機構,廣泛開展了瘧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瘧疾的發病率已顯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