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幽蘭鎮宣傳冊

幽蘭鎮宣傳冊

發布時間:2021-09-11 03:20:47

Ⅰ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者李國文的作品,於1981年由 出版社出版,共分上下兩冊。

基本資料
男 ,原籍江蘇省鹽城市,1930年8月24日生於上海。漢族,中共黨員。1949年畢業於南京戲劇專科學校理論編劇專業。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
生平簡介
1947年入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攻讀理論編劇專業, 李國文
1949年投奔革命到北京,進華北革命大學學習。 1950年至1953年間先後任天津鐵路文工團和入朝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文工團創作組長。 1954年到中國鐵路總工會宣傳部任文藝編輯。 1957年7月在《人民文學》上發表反對官僚主義的短篇小說《改選》,引起一定反響。但不久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鐵路工地參加勞動,此後長期擱筆。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後重新提筆寫作,發表了《車到分水嶺》、《空谷幽蘭》等有影響的短篇小說。 1978年調到中國鐵路文工團任創作員。發表在1980年3月號《人民文學》上的《月食》,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冬天裡的春天》於1982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出版短篇小說集《第一杯苦酒》。 李國文代表作
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危樓紀事》獲1984 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6年調到中國作家協會,擔任《小說選刊》主編,至1989年底該刊停刊。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以及隨筆散文集:《罵人的藝術》、《淡之美》、《大雅村言》、《樓外談紅》、《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國文人的活法》、《唐朝的天空》等,作品多次獲獎。並著有《評點《三國演義》、《莎士比亞傳》等書。

Ⅱ 完美國際BOSS分布的坐標

23級亥龜(組龍城南郊540.607)
26級咆齒(白虎嶺457.732)
26級狂血屍魔(碧濤林547.759)
29級豪鳥(摩天涯426.532)
30級地愚(龍戰之野212.644)
30級魅妖(摩天涯412.538)
32級方青子(碧濤林556.767)
32級燕生(礦場475.677)
34級句芒(狼圖騰谷331.551)
34級窮奇(劍仙城郊外453.912)
35級幽冥老妖(幽蘭谷523.522)
42級老黿(傷麒森林435.720)
42級冥狼之王(碧濤林563.763)
45級秦陵將軍(玉碎灘637.878)
50級豪血狼王(破陣平原310.893)
50級冥牛之王(龍戰之野164.648)
52級虎千軍(絕龍坡312.579)
52級龍千軍(絕龍坡329.589)
52級獅千軍(絕龍坡342.580)
55級赤色飛龍(龍戰之野182.646)
55級青牛雷魔王(飛來鎮122.678)
55級冥鼠之王(禹王坡449.404)
60級深海巨龍(無極海699.975)
60級玄天魔眼(禹王鼎438.419)
60級冥虎之王(飛鷹堡345.567)
60級冥獅之王(摩天涯411.521)
62級狂暴鐵甲獅王(摩天涯416.505)
65級通背猿王(禹王坡480.382)
65級冥豬之王(黑山492.323)
66級怨靈嗜魂者(雲夢嶺510.396)
68級萬蛇之王(無名島673.677)
70級九辰天蟄(太極灘578.984)
70級索雷(怨靈沼澤588.436)
71級鋼牙山貓(桃花塢625.535)
72級仇英(怨靈沼澤541.490)
72級玄靈(怨靈沼澤549.484)
73級斑斕豹(露華嶺670.562)
75級山猿老妖(暗香坡615.618)
75級巡海夜叉(無極海701.934)
79級儒慈(無妄海649.346)
81級金甲妖(寂寞海269.874)
82級半龍蛟(無妄海699.679)
83級岩甲妖(古長城286.814)
84級藤甲妖(蒼茫草原224.868)
85級炎甲妖(焚心之地164.779)
87級咆哮冥獅-離離草原(221.731)
87級咆哮冥獅-焚心之地(102.789)
88級龍宮龍女(無妄海630.312)
89級冰甲妖(刺骨之地149.928)
89級龍宮龍子(無妄海647.309)
89級龍太子真身(無妄海609.313)
90級幽冥龍王(無妄海609.313)
90級熔岩之王(焚心之地113.739)
90級金睛獸(焚心之地146.778)
90級食人魔樹(蛇蠍谷251.491)
92級龍王真身(無妄海635.306)
95級沉水獸(驚鴻嶺197.421)
95級朱雀(驚鴻嶺205.426)
99級九子鬼母(古長城264.821)
100級昆侖王(通天湖434.533)
110級冰雪之王(繞圈 316.927)
120級風沙之王(風沙谷181.337)

Ⅲ 《空谷幽蘭》txt全集下載

鏈接:

提取碼:egtb

--來自網路網盤超級會員V8的分享

小說簡介:該書是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寫的一部關於中國的"尋隱之旅"。他通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親身探訪隱居在終南山等地的中國現代隱士,引出了中國隱逸文化及其傳統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並將其與他正在采訪的現狀相對照,表達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贊嘆和嚮往、懷戀,並寫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國未來發展的希望。雖然是「尋隱之旅」,但本書的風格並不凝重。比爾就是在描寫被摧殘的老樹時,也要同時讓讀者看到老樹殘幹上的嫩芽。該書的語言像白描一樣優美,富有生機和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間透露著美國式的幽默,常常會令讀者會心一笑。因此准確地說,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希望之旅」。該書數十幅插圖照片中的風景異常優美,令人嘆為觀止,有的是美國著名攝影家斯蒂芬·R·約翰遜冒著生命危險拍攝的。

Ⅳ 急!! 幽谷芳菲這首詩的意思

幽谷芳菲這首詩的意思是:

蘭花始終靜靜地獨自綻放在幽谷中、山林間,淡淡地飄散著一縷縷怡人的清香,而山中樵夫夜歸時,恰好發現如草般開在山中無人欣賞的空谷幽蘭。

關於形容君子風度的蘭花的詩有:

《孤蘭》-李白

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淅,綠艷恐林歇。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

《詠幽蘭》-愛新覺羅·玄燁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

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

《蘭》-楊益生

幽香逸韻本天成,綠展參差四五莖。

淡泊自甘同小草,如何浪得美人名。

《廣群芳譜》-劉灝

蘭生幽谷無人識,客種東軒遺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穢,更憐細葉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叢倚修筠午蔭涼。

欲遺蘼蕪共堂下,眼前長見楚詞章。

擴展內容

中國人歷來把蘭花看做是高潔典雅的象徵,並與「梅、竹、菊」並列,合稱「四君子」。通常以「蘭章」喻詩文之美,以「蘭交」喻友誼之真。

參考內容來源:網路-蘭花

Ⅳ 古井酒系列品牌中有古井牌酒嗎

有啊,古井貢酒,作為中國老八大名酒之一,"古井貢"又是中國馳名商標,在中國白酒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面對日益深化的市場競爭和WTO的挑戰,亳州市人民政府以保護民族文化精品為己任,按照國際慣例,積極進行了古井貢酒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工作。通過該項保護制度的實施,一方面使古井貢酒能夠嚴格按照國家標准來組織生產和銷售,從根本上規范了古井貢酒的市場秩序;另一方面顯著增強了古井貢酒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從而使古井集團的經濟效益得以進一步提高。原產地域產品是指該產品利用產自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按照傳統工藝在特定地域加工生產,質量、特色或聲譽在本質上取決於其原產地域地理特徵的,並按法定程序批准以原產地地域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這樣的產品經審核批准後,由政府對其實行嚴格的質量監控、管理和保護。原產地域產品保護措施是在引進國外先進質量管理模式,並且緊密結合中國國情所建立起來的,保護中華民族經濟文化精品、提高質量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制度。"[編輯本段]古井貢酒"國家標準的主要含義古井貢酒是以安徽淮北平原優質小麥、古井鎮優質地下水以及顆粒飽滿、糯性強的優質高粱為原料,並在亳州市古井鎮特定區域范圍內利用其自然微生物按古井貢酒傳統工藝生產的酒。古井貢酒的釀造環境符合原產地域保護規定的地域范圍,並且古井鎮的自然和生態環境賦予了其幽香淡雅的獨特風格。古井貢酒原產地域范圍位於渦河之灣、洪河的河套,地處溫暖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熱、水組合條件較好。年平均氣溫15.6℃左右,最冷為一月,平均氣溫為1.1℃左右,最熱為七月,平均氣溫為32.3℃左右,年平均降雨量達1065.8毫米左右。優越的地理環境,溫暖濕潤的氣候,為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極為有利的條件。在千年古井水系的作用下,加上長期訓化,古井這片天空形成了有本地特色的微生物群系,這些微生物群系中包括空氣及池底泥中經分離鑒定確認其獨特的"啞鈴"狀芽孢桿菌。這種"啞鈴"狀芽孢桿菌在代謝過程中,不僅產生大量的己酸乙酯,同時還產生一系列有益的中間代謝產物。成熟而又獨具特色的生產工藝造就了古井貢酒幽香淡雅的個性與優異品質。古井貢酒是傳統工藝與現代微生物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使用古井貢酒"兩花一伏"大麴發酵,貯存期不少於六個月。將中溫曲、高溫曲和中高溫曲分別按不同比例混合在不同輪次中使用。釀造採用每年生產三輪次,前兩輪發酵周期各為兩個月,第三輪發酵周期為八個月。並用"三高一低"(入池澱粉高、入池酸度高、入池水分高、入池溫度低)和"三清一控"(清蒸原料、清蒸輔料、清蒸池底醅、控漿除雜)的獨特技術,按不同發酵周期再經分層出池、層層出醅和特殊的甑桶蒸餾,又經小火餾酒,量質摘酒,分級貯存,從而摘出窖香、醇香、醇甜三個典型的酒分別入陶壇貯存,經嘗評、分析、勾兌和陳釀後包裝出廠,從原料投入到產品出廠不少於五年。"古井貢酒"標准成為專門的國家標准原因 產自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鎮的古井貢酒,據考證始於公元196年,曹操將家鄉亳州特產"九醞春酒"及釀造方法晉獻給漢獻帝,自此,該酒便成為歷代皇室貢品,古井貢酒由此得名。1800多年酒文化歷史,孕育出古井貢酒濃厚的文化品位和獨特的名酒風范。早在1963年古井貢酒便以"色清如水晶,香純如幽蘭,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經久不息"的獨特風格奪得第二屆全國白酒評比會金獎,獲得"國家名酒"稱號,隨後又於1979年、1984年和1989年連續三屆蟬聯金獎,並於1988年榮獲第十三屆巴黎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被譽為"酒中牡丹",暢銷海內外。1998年,"古井貢"被確認為"中國馳名商標"。通過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措施,能夠更加有效地保證其地理標志的唯一性和永久性。首先,原產地域標志是一個地域的名稱,屬於這個地域共有,不能由某個特定企業或個人獨占,從而有效地解決了產權歸屬問題。其次,地理標志具有唯一性,不得轉讓和買賣,在時間上具有永久性。最後,地理標志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識別標志,而且也是一種質量標准。由於原產地域產品標志不僅從屬於人的創造力和勞動,同時還從屬於地域、氣候等自然條件,所以原產地域標志能夠保證原產地域產品特徵的唯一性,更方便於產品質量管理。我國正處於經濟體制的轉型時期,經濟法律、法規體系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健全。作為亳州市的拳頭產品古井貢酒在生產和銷售上,特別是在古井貢酒的冠名權上存在諸多問題。許多古井鎮以外的白酒廠家看重了"古井鎮古井貢酒"這一含金量極高的"出生地"名稱,將非古井鎮產白酒冠以"古井貢酒"以次充好,敗壞了古井貢酒的聲譽。此外,部分白酒生產廠家為了一己之利,冒充古井貢酒的牌子低質低價出口到港澳及國外,擾亂了國內外市場,這必將影響古井鎮特產古井貢酒的發展速度及規模。翻開古井的史冊,就會發現古井貢酒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古井貢酒的生產地處大京九鐵路之側,105國道以西6KM的古井鎮,坐落在魏武帝曹操和神醫華佗的故鄉――亳州。亳州,地居萬物滋繁的中原大地,水陸所至,境界四達;境內河流縱橫,沃野無垠,向為群雄角逐之所,歷代都是交通要道和軍事重鎮。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酒,便在悠久而輝煌的古代文化長河中潺潺流淌。據考古界在該地區發掘出土的陶質酒器和穀物發酵器具表明,亳州釀酒業至少有3000多年歷史。亳州市減店地區(現更名古井鎮,是古井貢酒的發源地)地處渦河之彎、洪河河套,屬土肥水美、糧豐物阜的膏腴之地,這里以盛產美酒而飲譽古今,釀酒歷史非常悠久。據考證,宋朝時,該地區酒課(稅)在10萬貫以上,居全國第四,酒稅數目之大,可見產量之巨,同時也足見歷史上該地釀酒業之盛。"渦水鱖魚黃水鯉,減酒胡芹宴佳賓"。以產地減店命名的"減酒",它自然不同於一般地方特產,其色、香、味俱佳,曾有"開壇十里香"的美譽。減酒的代表首推懷氏的"公興糟坊"造的酒。1959年國家在原減店酒廠也就是公興糟坊舊址的基礎上投資興建了古井酒廠(也就是現在的安徽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古井酒廠建成後,利用原來的兩條老窖池,在減酒傳統的"老五甑"操作法的基礎上,又吸收了現代釀酒科技,釀出了濃香型獨特風格的"古井貢酒"。厚重的歷史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九醞春酒是古井貢酒的源頭,減酒為古井貢酒的前身。古井貢酒作為濃香型大麴酒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口感和理化指標等方面又具有自身獨特的風格。古井貢酒的呈香、呈味的酯類物質,在種類和含量上普遍多於其他濃香型大麴酒。通過目前的定量分析,古井貢酒所含有的80多種香味物質的種類比其他濃香型酒多15-30種,並且這些香味物質的含量是其他濃香型酒的2--3倍。同時,在古井貢酒中還擁有一個完整的有機酸丙酯系列,這是其他濃香型大麴酒所沒有的。另一方面,古井貢酒含有適量的醇類和高級脂肪酸酯,這使得它入口綿甜、醇香清怡、口感飽滿,並且在醇甜柔順中透出幽香。特別是新發現的5-羥甲基糠醛物質,其適當的含量與酒中的醇類、酯類、酸類、醛類、酮類、酚類共同形成了古井貢酒幽香淡雅的濃香型獨特風格。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能夠生產出優質的白酒。古井鎮位於亳州市西北部,處於黃淮海平原南端,是在古老的華北地台的基礎上,由河流沖擊而形成的平原,接受了連續而廣泛的沉積。古井貢酒原產地域保護范圍下伏地層為: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地表為河流泛濫沖擊層,其下為沖擊--洪積,沖擊--湖積等成因的鬆散沖擊。上部為黃泛沖擊層,呈棕黃、黃褐色且富含有機物,利於微生物繁殖,往下逐步變為青黃色、棕黃色、灰黃色亞粘土層和淺黃色亞砂土層,砂層之沉積富含鍺、鋅、鍶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酸鹼度適宜白酒釀造。俗話說"水為酒之血"、"名酒必有佳泉",古井貢酒釀造用水,即是千年古井水系。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水是一種極好的溶媒,對釀酒的糖化快慢、發酵的良差、酒味的優劣,都有很大的關系。經北京鈾礦地質研究所對古井的水質進行檢驗分析,結果發現古井鎮地下水富含鍺、鋅、鍶等多種有益微量元素,完全符合國家優質礦泉水標准。含這種礦物質的礦泉水正是釀制古井貢酒的最佳水質。可以說,沒有古井的水是絕對釀造不出正宗的"古井貢酒"的。嚴格的生產管理制度和高超的白酒勾兌水平,保證了古井貢酒質量的穩定和提高。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歷來非常重視古井貢酒生產各工序環節,有一整套嚴格的生產技術管理制度和生產技術標准。同時,該公司也非常注重釀酒技工的培養,有一批熟悉釀酒各工序、環節要領,能通過眼看、鼻聞、口嘗就能判別酒麴、酒坯好壞的新老技工,和技藝高強、有著強烈事業心的勾兌師和全國評酒員。正是這一切才使得古井貢酒能一脈相承,代代相傳。近年來,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更是加大了科研投入,購買了先進的酒類分析儀器,成立了專門的技術研究中心,並引進了先進的國際質量管理體系,這都更有力地保證了古井貢酒質量的穩定和提高。"古井貢酒"擁有專門國家標準的重要意義 2002年,亳州市人民政府和古井集團公司充分認識到申報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為只有對古井貢酒實施原產地域保護,才能切實預防不法商家侵擾,充分保護和發揚古井品牌。首先,可以進一步規范古井貢酒的生產和銷售,預防該產品在生產經營的延伸擴展過程中被不法商家所仿冒。根據《保護規定》和國家標准規定,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志是國家在審核批准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後經注冊登記,賦予原產地域產品專用的特殊產品標志。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志作為國家監控的法定產品標志,其本身也受法律保護,國家禁止任何單位或部門偽造冒用。因此,古井集團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後,能夠讓消費者更加放心地買到貨真價實、有質量信譽保證的古井貢酒。其次,將有力提升古井貢酒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並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能夠獲得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的產品是經過國家質量監督部門確認,具有歷史悠久,質量穩定,風味獨特和享有盛名等特點,產品的品質、特色和聲譽能充分體現原產品地域的自然屬性和人文因素。因此,實施原產地域保護,可以提高古井貢酒的知名度,增加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古井集團作為地方釀酒工業的龍頭,該公司的穩定持續發展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高勞動就業水平。再者,通過實施原產地域保護,能夠更加有力地保證古井貢酒的質量和特色。古井集團專門組織力量開展培訓,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完善傳統工藝,強化質量意識和質量管理,對原材料的生產、選用,釀制工藝的每道環節,以及儲藏、運輸、環境、銷售和職工紀律等都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這些舉措也促進了對環境、生態和資源的保護,為產品經營創造了一個長期穩定的外部環境。最終,通過實施原產地域保護可以顯著增強古井貢酒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繼續深入,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以及WTO的加入,我國的外貿體制必將適應國際貿易慣例。因而,通過申請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及制訂強制性國家標准,能夠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在進出口貿易中容易獲得關稅、通關等方面的優惠,對更進一步將"古井貢"這一名酒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起到重要作用。"古井貢酒"成為專門國家標準的主要歷程 古井集團在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辦公室的指導下,依靠各級政府,有條不紊地對古井貢酒實施了原產地域保護申報工作。2002年3月,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政府向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申請,並向國家質檢總局呈報了古井貢酒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申請,得到國家質檢總局的受理。公告發布後,亳州市人民政府立即組織人員,成立了古井貢酒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辦,並確立其保護范圍。2002年9月12日,古井貢酒國家標准起草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成立了以沈怡方為組長的古井貢酒國家標准起草工作小組。2002年11月1日,中國標准化協會原產地域產品國家標准起草工作組在亳州市召開了"古井貢酒原產地域國家標准起草工作會議",並形成標准草案。2002年12月11日,中國標准化協會原產地域產品國家標准起草工作組在北京召開了"古井貢酒等原產地域保護國家標准工作會議",會上對標准草案廣泛徵求了意見,並對反饋意見進行了反復討論,經整理後形成了標准送審稿。2003年3月3日,中國標准化協會在成都組織召開了古井貢酒國家標准審定會。2003年3月28日,國家質檢總局在北京召開了古井貢酒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專家審查會,會議正式審查通過了古井貢酒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在此其間,古井貢酒原產地域保護申報工作領導小組認真研究並制訂了具體的管理措施。首先是明確了古井貢酒原產地域的保護范圍。即:古井鎮中心區域。具體是:以安徽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內的古井亭為起點,東至酒城路,西南至小洪河,北至環鎮北路。其次是加強和完善白酒質量檢驗檢測機構的建設。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加強對白酒衛生、理化和感官指標的檢測,提高白酒質量水平。再次是加強古井貢酒實物標准參考樣的建立和管理。由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辦組織實物標准參考樣的製作,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按實物標樣組織生產,保證古井貢酒的質量。最後是實施"古井貢酒"名牌戰略,規范用好古井貢酒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志,提高市場的競爭力,採取必要的科學防偽措施,進一步加大打擊假冒偽劣古井貢酒的查處力度,制訂獎懲政策,強化整個社會的品牌保護意識。[編輯本段]商標由來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年),曹操將家鄉的"九醞春酒"(即古井貢酒)以及釀造方法獻給漢獻帝劉協,自此"九醞春酒"(古井貢酒)成為歷代貢品古井貢酒的商標注冊卻頗費周折:1960年2月26日,古井酒廠按級申請注冊古井牌古井貢酒商標時,3月18日,中國工商行政管理局卻致函答復:古井酒廠申請注冊的古井牌商標可以使用,但"古井貢酒"最好改為"古井酒",也就是「貢」字不能用。後經據理力爭,後經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同意使用古井牌古井貢酒的注冊商標和產品簡介。古井貢酒1960年5月被評為安徽省名酒,1963年11月,在全國第二屆評酒會上,被評為中國八大名酒第二名。從此,古井貢酒進入中國名酒行列,名字也越叫越響。十年浩劫期間,文化界及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最嚴重的摧殘。帶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最濃的"古井貢酒"也難逃劫難。1967年古井貢酒的"貢"字被戴上了"四舊"的帽子慘遭戰害,數十萬套"古井貢酒"商標被一舉焚之,簡易新商標"古井酒"以"革命"身份進入"革命者"手中。然而,文化的魁力是無法消退的。應消費者的強烈要求,古井酒廠1973年上報安徽省輕工業局請求恢復使用古井貢酒商標。1973年9月1日,安徽省革命委員會輕工業局下發文件,同意恢復古井貢酒名稱的批復。從此,古井貢酒這個歷經政治、經濟、文化滄桑的品牌才被固定下來,並為人們所鍾愛。[編輯本段]結束語一個產品,只有以顧客為中心,時刻注意市場需求變化,不斷改進、完善品質和口感,才能贏得生存、贏得市場。古井集團通過實施新的古井貢酒國家標准,改進生產工藝,改造傳統白酒,強力推出了幽香淡雅型的古井貢酒,以此最大化地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在今年的春季全國糖酒交易會上,幽香淡雅型的古井系列產品以其一流的酒體質量,新穎時尚的產品包裝吸引了眾多客商的目光,經銷商們對此表示了極大的關注。尤其是主推產品龍韻古井貢酒自投放市場以來,以其"醇甜爽口,甘美柔順"的獨特風格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非常適合現代人的口感,市場反映情況良好。2003年4月29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宣布對古井貢酒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古井集團將以此為契機,依法規范,嚴格管理,切實按照古井貢酒國家標准組織生產和銷售,從而使古井貢酒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審核通過,成為新世紀古井再次創業發展的開篇。

Ⅵ 李長白的人物年表

1916年(民國5年丙辰)1歲。5月1日(農歷三月廿九)出生於浙江省蘭溪縣水亭鎮下李村(1610年李漁出生於該村)。起名「輔臣」(小學用名),又名「壽青」(上大學時用名)。後抗戰爆發因仰慕長白山抗日誌士而自己改名為「長白」。父親李松林,母親劉氏,皆務農。
1923年(民國12年癸亥)7歲入下李龍門小學學習。
1927年(民國16年丁卯)11歲入邰家村私塾讀詩書。母親劉氏病故。
1928年(民國17年戊辰)12歲入浙江蘭溪著存高小學習。該年3月1日林風眠被任命為國立藝術院院長。
1929年(民國18年己巳)13歲繼續在蘭溪著存高小學習。10月國立藝術院該名為「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學制由五年制縮短為三年制),林風眠為校長。
1930年(民國19年庚午)14歲入浙江金華中學學習。
1933年(民國22年癸酉)17歲1月浙江金華中學畢業。2月在浙江巨州崢嶸小學任圖畫教員。8月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因只有初中文憑,所以考的是選科生,學制六年。在預科上了三年基礎課後升入本科繪畫系。選科一年級主科(素描、油畫)教師是吳大羽,二年級是方干民,三年級是李超士。本科一年級主科(油畫)教師是林風眠,副科(國畫寫意)教師是潘天壽,工筆教師是張光。
1934年(民國23年甲戌)18歲參加由潘天壽領導的國畫研究會,作品《松樹李鐵拐》刊登於《藝風》雜志。又參加張光老師組織的「羅苑工筆畫社」,有張枕江、程尚仁等會員十多人,在杭州湖濱開過一次主要是花鳥畫的展覽會。
1935年(民國24年乙亥)19歲由國立藝專助教邱璽介紹加入浙江中國青年勵志會。
1936年(民國25年丙子)19歲作品《二隻小鳥》參加第二屆全國美展,並刊登於第二次全國美展畫刊。參加抗日遊行,在日本領事館前呼口號。夏天,參加浙江省大專院校軍訓三個月。
1937年(民國26年丁丑)21歲抗日戰爭爆發。9月參加浙江中國青年勵志會抗日宣傳隊,其中的隊員有張枕江、程尚仁、黃世華、章西厓等。畫宣傳畫,內容有「打倒日寇」、「抗日去」、「皇軍的暴行」及抗日故事等;唱歌,內容有「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游擊隊歌」、「工農兵學商」等;演戲有「張家店」、「放下你的鞭子」等。
1938年(民國27年戊寅)22歲1月浙江中國青年勵志會抗日宣傳隊改為浙江省抗敵後援會抗日第二宣傳隊,隊長盧炘,副隊長張枕江,5月由金華出發到青田、所水、溫州、平陽一帶的縣城和鄉下做抗日宣傳工作,7月到溫州。8月任浙江省文化教育委員會藝術幹事。小詩《別了故鄉》刊登於金華《東南日報》副刊。10月接學校來信說「凡是在外參加抗日工作的時間都可以算學籍」(國立杭州藝專已於2月遷赴湖南沅陵,3月與北京國立藝專合並,改稱「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由於遷校經費及學潮等問題,林風眠辭職返上海。約6月聘滕固為校長),即赴湖南沅陵。11月到湖南沅陵學習。因當時日寇轟炸了常德、桃源,有向沅陵來的趨向,而學校決定搬遷昆明。搬遷途中在貴陽,參與張枕江等人組織的「高原」文學社,並出版社刊,所編社歌由集體填詞、魯野譜曲,歌詞為:「高原高,高原好,高原上的朋友肯向前跑;生活是痛苦和動搖,但我們要笑。誰能說黑暗永遠不去,光明永遠不到?我們憑著熱血斗爭呼號,要追逐失去了的自由,只有向前跑。」
1939年(民國28年己卯)23歲初春,背著行李從貴陽走到昆明,同行的有李霖燦、夏明。不久,學校開學,入國畫專業學習。老師是潘天壽、吳茀之,課余跟潘天壽學詩詞、學下圍棋。9月在國立藝專畢業。因昆明工作難找,就向潘天壽借了50元錢到重慶。在重慶「一心花園」看望從上海來後方的原杭州藝專校長林風眠。10月至12月任中華民國「教育部第四巡迴戲劇教育隊」隊員兼研究組長。臨摹北宋郭熙、許道寧及南宋劉松年、馬遠筆意的山水畫,臨摹元代任仁發《秋水鳧翳圖》。創作了人物作品《胡人牽馬圖》、《臨古圖·白馬》、《臨宋人畫<鬥茶圖>》。
1940年(民國29年庚辰)24歲。3月任「重慶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藝術幹事(會長是邵力子),主要畫反侵略戰爭的宣傳畫。因日寇轟炸重慶而寫了詩作《炸》,刊於「重慶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會刊。7月為中華民國教育部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成員兼研究組長。9月任四川成都南虹藝職教員。11月任四川成都西南美專教員。臨摹北宋郭熙、許道寧及南宋劉松年、馬遠筆意的山水畫,臨摹古畫《芭蕉仙鶴》。創作人物畫《觀音像》、《仙女飛天》。
1941年(民國30年辛巳)25歲2月任「眉山師資訓練班」圖畫、體育課教員。9月任四川彭縣成都女中圖畫、勞作課教員。創作人物畫《訪趙孟頫》。
1942年(民國31年壬午)26歲2月任成都師范圖畫課教員。6月任「華陽中學」圖畫課教員。10月任空軍士校教育處繪圖員,在關山月介紹下,為了飯碗參加了國民黨。年底,因父親重病而辭職。
1943年(民國32年癸未)27歲3月任重慶楊公橋婦女工藝社設計員。9月任重慶絡績國立女師圖畫課教員。父親李松林病故。
1944年(民國33年甲申)28歲潘天壽在重慶接任國立藝專校長。9月被潘天壽聘為國畫講師,教工筆花鳥課。在重慶的國立藝專期間每周除上課外就是畫畫,常住在當時在沙坪壩的重慶大學任教的吳冠中那裡。
1945年(民國34年乙酉)29歲3月在重慶開第一次個人展覽會,共有40多張畫,題材是工筆仕女、花鳥、山水。因出售了一批作品而堅定了繼續創作的信心。又在成都、西安和張枕江一起舉辦了兩次聯展。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第二次重慶個展,內容為山水、人物、工筆花鳥。
1946年(民國35年丙戌)30歲在昆明開個展,內容為山水、人物、工筆花鳥。國立藝專遷回杭州,8月初飛回南京而去杭州。回到杭州後,住在丁家埠郭庄國立藝專的教職員宿舍,同住的有鄧白、程尚仁等六、七人。除了上課教工筆花鳥外,就是畫畫或下棋。創作工筆花鳥《青蓮》。
1947年(民國36年丁亥)31歲9月在杭州與汪采鸞結為伉儷。裝飾畫《簫聲群鳥》刊於杭州《東南日報》的副刊版。潘天壽辭去國立藝專校長職務。
1948年(民國37年戊子)32歲汪日章來接任國立藝專校長的職務。等到潘天壽發的聘書期滿,離開國立藝專。8月到蘇州岳母家,開始醞釀「孓民藝術研究所」成立事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年己丑)33歲1月回杭州,建立「杭州孓民藝術研究所」。自任導師兼教務,同事者有連枝、俞乃大、鄭邁、沈濤、張伯安、金秋、張君川等12人。設立西畫、國畫、圖案、音樂、語言文學五個系,總幹事和總務由連枝擔任,西畫由連枝負責,國畫由李長白負責,圖案由金秋負責,音樂由俞復堂負責,語言文學由張君川負責。國畫系聘請潘天壽等為名譽導師,學生最多時近3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開過一次實習畫展,建國後,歷史改變了,「杭州孓民藝術研究所」結束。8月參加杭州市中等學校教師學習班。9月在杭州初級中學任圖畫課教員。11月21日長子李小白出生。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年庚寅)34歲在杭州初級中學任圖畫教員。12月次子李采白出生。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年辛卯)35歲3月在「浙江幹部學校」第五期學習班學習。8月在杭州初級中學圖畫教員的任職結束。9月在杭州女中任制圖、圖畫課教員。創作人物畫《幸福》。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年壬辰)36歲住上海高陽路進行繪畫創作。時與林風眠往來。
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年癸巳)37歲住上海高陽路進行繪畫創作。時與林風眠往來。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6年甲午)38歲2月任無錫華東藝專國畫講師。3月女兒李莉白出生。創作人物作品《女人坐像》。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7年乙未)38歲參加「反胡風」學習。創作人物畫《海邊小憩》、《男人白描》、《戲劇人生》、《收獲》。
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8年丙申)40歲擔任無錫華東藝專國畫教研組組長。創作工筆花鳥畫《鴿子牡丹》,人物畫《打漁簾》、《男子頭像》、《西廂記系列一至十一》。
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9年丁酉)41歲教育部決定無錫華東藝專遷往西安,因大多數教職員工不願意去西安而沒有遷成。人物畫《喂小雞》刊登於《江蘇文藝》。創作工筆花鳥畫《水仙》。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0年戊戌)42歲2月無錫華東藝專搬遷南京,改名為「南京藝術學院」。學校籌辦了染織專業,任代理教研組長,辦印染工廠,並在專修科織綉專業教課。作品《曇花》刊登於新華日報。任教工筆花鳥畫課,開始醞釀工筆花鳥畫教材的編寫思路。創作工筆花鳥畫《牡丹飛碟》、《月季》,人物畫《老農》。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1年乙亥)43歲任織綉專業教研組長。
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2年庚子)44歲在織綉專業教工筆花鳥。作品《山茶壽帶》(又名《祝壽圖》)被江蘇省立美術館收藏。創作工筆花鳥《牡丹綬帶》、《水仙》、《玉蘭》、《牽牛花》、《舞春風》、《櫻花小鳥》,其中《牡丹綬帶》、《舞春風》個人風格開始顯現。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3年辛丑)45歲在織綉專業教工筆花鳥。創作工筆花鳥《牽牛螳螂》、《碧桃花》、《斜爪蘭》,畫白描《盆菊》。跟廣陵派琴家劉少春先生學琴。
196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4年壬寅)46歲在織綉專業教工筆花鳥。創作工筆花鳥《兩只黃鸝》、《牡丹》、《玉簪花》、《松鶴圖》、《仙鶴朝陽》等,畫白描《大麗菊》、《曼佗羅》、《盆菊》等。指導助教朱修立進修工筆花鳥,至1964年結束。
196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5年癸卯)47歲受浙江美術學院潘天壽院長邀請去浙美主持工筆花鳥畫教學。浙江美術學院想調李長白去任教,南藝未同意。創作工筆花鳥《綉球花》、《月季(春意鬧)》,白描《雞》等。
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6年甲辰)48歲6月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美術家協會會員。10月起參加農村「四清」運動,被分配在陳師公社劉洪大隊胡庄生產隊,具體負責生產方面的事情。創作工筆花鳥《綉球花》。
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7年乙巳)49歲7月結束農村「四清」運動回到南京藝術學院。
創作工筆花鳥《蝶戀花》。初步寫出《花卉寫生處理》、《花卉設色》、《翎毛表現》、《工筆花鳥畫創作》四方面的論述,並積累了一定的寫生圖稿;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遺失了很多。
196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8年丙午)50歲文化大革命開始。接受政治審查,被造反派誣為牛鬼蛇神並強制勞動;與張道一一起做木工。
19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2年庚戌)54歲創作工筆花鳥《芍葯》。臨摹傅抱石山水《雨花頌》等數幅,臨摹宋人花鳥《八哥》、《枇杷小鳥》、《蘋果小鳥》、《小雞》、《杏花雙鳥》、《竹子白頭》、《魚》等作品。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3年辛亥)55歲臨摹宋人花鳥作品《荷塘清趣》。創作工筆花鳥《春暖》、《浪里飛燕》、《盆花》、《蜻蜓》、《絲瓜蟈蟈》。9月5日潘天壽辭世。
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4年壬子)56歲創作工筆花鳥《石竹花(墨彩)》、《烘暈》,白描《大理菊》、《菊花》、《月季》。接受文化部的國禮任務創作《風竹錦雞》、《牡丹綬帶》,作為鄧穎超第一次出訪日本的國家禮品送給日本首相。後應國家博物館要求復制《風竹錦雞》一幅被收藏。
197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5年癸丑)57歲創作工筆花鳥《流雲弄月》、《昆蟲畫法》,白描《菊花》,山水畫《黃山松石圖》。出席江蘇省高等學校教師代表會。
197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6年甲寅)58歲再次進行《花卉寫生處理》等工筆花鳥教材的文字編寫工作。創作工筆花鳥《玉蘭小鳥》,山水畫《猴子觀海》、《黃山》、《黃山雲海》。
197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7年乙卯)59歲創作工筆花鳥《茶花》、《燈花》、《鬱金香》、《月季》,山水畫《散花煙雨》。
197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8年丙辰)60歲《白描花卉寫生》由南京藝術學院、南通工藝美術公司出版。創作工筆花鳥《石蠟紅》、《月季》、《墨荷》、《粉蛾》、《百合花》、《白紫藤花》、《蝴蝶染法》、《平塗(紅葉)》、《石竹花(接染)》,山水畫《黃山》。
197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9年丁巳)61歲感文化大革命結束而創作工筆花鳥《晴空》、《山茶壽帶》,白描《月季》。其《晴空》自題:「晴空一鶴排雲上」。創作山水畫《黃山(春光雲影)》、《黃山(石上清流)》、《雨雪霏霏》、《雲間送客》。
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0年戊午)62歲5月起指導助教李小白,10月起指導助教張曉星、江宏偉、蘇州絲綢工學院的助教張桂貞進修工筆花鳥;至1979年2月結束。創作工筆花鳥《芙蓉》、《茶花》、《綠梅》、《水仙》、《石竹花》、《先鋪後染》和山水畫《壯志凌雲》、《秋林》、《黃山》、《黃山秋》。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1年己未)63歲創作工筆花鳥《白茶》、《大理花》、《杜鵑》、《臘梅》、《芍葯》,白描《水仙》。
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2年庚申)64歲6月擔任工筆花鳥班導師,這是新中國以來全國藝術院校開設的第一個工筆花鳥班,學生七人:徐利明、孔六慶、徐南、曹建寧、胡承華、康衛東、張承志。7月8月放大臨摹《八十七神仙卷》。9月作品《壯志凌雲》編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江蘇國畫選》。新華日報刊登作品《秋林》、《新晴》。創作工筆花鳥畫《白牡丹》、《百合花》、《春風》、《石蠟紅》、《蝶戀花》、《茶花》、《黃杜鵑》、《秋菊》、《荷包牡丹與熱帶魚》、《月季》、《杏花小鳥》。重畫1960年創作的《山茶壽帶》。創作寫意花鳥畫《秋色》。10月至12月給工筆花鳥班上課。
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3年辛酉)65歲3月至5月給工筆花鳥班上課。指導湖北輕工業學院講師璇風、蘇州刺綉研究所設計員黃河、丁一萍進修工筆花鳥。10月至12月給工筆花鳥班上課。創作工筆花鳥《燈籠花》、《金鍾花》、《春蘭》、《牡丹》、《荷包牡丹》、《茶花》、《墨竹》。《山茶綬帶》發表於《金陵書畫》。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4年壬戌)66歲3月至5月間帶領工筆花鳥班赴廣州華南植物園寫生進行畢業創作。7月起指導助教孔六慶、張承志進行工筆花鳥畫備課與上課,至1984年結束。創作工筆花鳥《白荷》、《映山紅》。創作寫意花鳥《艷陽》、《幽香帶路開》。編寫完成《花卉設色圖譜》的文字。
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5年癸亥)67歲2月指導蘇州絲綢工學院助教李采白進修工筆花鳥畫備課,至1984年結束。3月《花卉設色圖譜》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兩次印刷發行了4萬冊。4月帶領助教孔六慶、張承志赴山東荷澤寫生牡丹;李小白帶領的中國畫專業學生同行寫生。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6年甲子)68歲作品《白荷》刊於《中國畫》第1期,《墨荷》為北京出版社出版。指導助教孔六慶、張承志的工作結束。創作山水畫《武夷月色》及寫意花鳥畫《幽香度竹來》。
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7年乙丑)69歲作品《綬帶茶花》、《曇花》被香港美術出版社出版。8月16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李長白藝術人生」為題作了專訪廣播。8月21日—23日江蘇人民廣播電台以「李長白藝術人生」為題作了專訪廣播。山水作品《又一峰》、《飛瀑》、《雨霽》、《雲濤》、《驟雨》刊登於香港《美術家》第四十七期。創作工筆花鳥《風竹錦雞》、《牡丹》。創作山水畫《黃山(雲漫天都)》、《山在虛無飄渺間》、《松鼠跳天都》、《黃山松》。創作寫意花鳥畫《芭蕉櫻桃》、《畫到淡處方賞味》、《映日荷花別樣紅》。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8年丙寅)70歲評為教授。創作工筆花鳥《白玉蘭》、《二月春風》、《蝶戀花(月季)》,山水畫《雙龍入海》、《武夷山》,寫意花鳥畫《風霜不改春》、《千年柏樹系列》、《竹》,與李小白合作《金魚》。作品《綬帶月季》被蘇州刺綉研究所綉出。進行《翎毛表現》的編寫工作。
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9年丁卯)71歲8月退休。創作工筆花鳥《蝶戀花》。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0年戊辰)72歲創作寫意花鳥《竹林風雨色》。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1年己巳)73歲1月在英國的格拉斯歌舉辦「李長白、李莉白父女國畫展」。創作山水畫《觀海圖》、《西海雲峰》,個人山水畫特色初見形成。創作寫意花鳥《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夜濃春雨》、《雨雪飛飛》。
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2年庚午)74歲3月《荷花》刊於「當代著名中國畫家作品精選」。4月在英國的格拉斯歌舉辦「李長白、李莉白父女國畫展」。創作四尺五聯屏工筆花鳥《風動綠荷香滿溪》及與汪采鸞合作《蝶戀花》。創作山水畫《雙剪晨姿》、《雨後黃山》。創作寫意花鳥《春風》、《蘭竹》、《月傳神》、《蘭》、《幽香度竹來》、《月光曲》、《春風和煦》、《春蘭》。創作人物畫《觀自在菩薩》、《濟公活佛》。
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3年辛未)75歲繼續創作四尺五聯屏《風動綠荷香滿溪》,創作工筆花鳥《白牡丹》,創作山水畫《黃山(浩波盪漾)》、《松映祥雲》、《千山雲起》、《雨霽》、《宿雨初收水繞灘》,創作寫意花鳥《皓月淡竹影》、《一夜濃春雨》、《秋聲》、《喜雨》等,創作人物畫《布袋和尚》。8月12日林風眠辭世。
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4年壬申)76歲創作工筆花鳥《白荷》、《春韻》、《紅梅白頭》、《樹梅壽帶》、《雙棲》、《野趣》。創作山水畫《風回雲轉》、《觀海圖》、《清涼雲變》、《山走雲飛》、《雲海茫茫》、《雲濤一》、《松映祥雲》、《幽谷風雲》、《玉屏月冷》、《雲飛谷底》、《雲濤二》、《風雲幻變》、《灕水清清齊月明》、《灕江月》。創作寫意花鳥《風竹》、《蘭竹圖》、《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喜雨》、《學步》、《竹系列》、《竹花風雨色》、《竹雀圖》、《幽蘭》、《竹蔭聽鳥聲》等,人物畫《晨》、《濟公圖》、《夢蝶》、《生與死》、《坐看雲起時》。
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5年癸酉)77歲1月底赴美國。2月6日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中正美術館舉辦「李長白、李小白、李采白父子三人聯展」。4月2日美國紐約黃河畫廊舉辦「李長白山水近作展」。《白牡丹》等10幅作品在紐約被私人收藏。7月赴台灣。「李長白、李小白父子畫展」在台灣台北遠東畫廊、台中文化藝術中心展出。與蔣緯國、郎靜山等聚會一堂。《山茶壽帶》等8幅作品在台灣被私人收藏。10月台灣出版《李長白、李小白、山水、工筆花鳥、人物》畫集。創作工筆花鳥《並蒂蓮》、《牡丹雙飛圖》,山水畫《彩浪滔天》、《風回雲轉》、《觀海圖》、《雲蒸霞蔚》、《山雨欲來風滿樓》、《煙雨蓬萊》、《艷陽》、《雲飛天都》、《雲涌蓮台》、《大黃峰日出》、《天籟》。創作寫意花鳥《綠竹助秋聲》、《秋興搖蒼翠》、《竹》等。創作書法作品《墨雲翻天》,人物作品《看你橫行到幾時》。
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6年。甲戌)78歲《花卉寫生構圖》由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作品《風竹錦雞》編入《江蘇花鳥畫集》。7月在英國愛丁堡舉辦「李長白、李莉白父女國畫展」。10月「李長白、李小白父子畫展」在台灣高雄文化藝術中心展出。創作工筆花鳥《母與子》,山水畫《風起雲涌》、《觀海圖》、《晨曲》、《落日奇觀》、《迷茫的山谷迷人的太陽》、《蓬萊三島》、《神龜渡海》、《雨後林間》、《雲海》、《雲漫千山》、《排山倒海》、《千山雲起》、《雲涌峰浮》、《桂林山色》、《江風拂面送歸鳥》、《桂林山水(細雨蒙蒙)》、《山山畫秀輝》。創作寫意花鳥《山禽枝上樂》、《喜雨》、《雪竹》、《一夜濃春雨》、《雪竹》、《風竹系列》等,人物畫《空山松子落》、《鍾馗圖》、《醉仙圖》、《頑石點頭》。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7年乙亥)79歲《華山》等10多幅作品被香港私人收藏。作品《浪卷放飛任自由》為江蘇電視台收藏。4月《花卉設色技法》為台灣雄獅美術出版(在1983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花卉設色圖譜》書稿基礎上增加了圖例)。5月《雲之外——李長白水墨畫展》在香港一畫廊展出並出版畫集。創作工筆花鳥《春暖》(又名「桃花斑鳩」)、《松鷹圖》,山水畫《飛來石》、《晨》、《黃山雲海》、《月光曲》,寫意花鳥《墨竹》、《百草乾花日夜新(蘭竹)》、《春風和煦》、《春江水暖》、《翠竹》、《滿林秋露香》、《清品(蘭竹)》、《竹》等,書法作品《林景熙·詠荷花》、《難得糊塗》、《水一重》、《知足常樂》、《宋徐積詠白荷》,人物畫《不可一日不此君》、《海蟾圖》、《寒山拾得》、《南海觀音》、《偶來松樹人》、《拾得圖》。
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8年丙子)80歲7月23日蘭溪電視台首播「蘭溪籍著名藝術家李長白山水畫作品欣賞」。創作工筆花鳥《綠牡丹》、《魚樂圖》、《舞長空》,與李小白合作《荷花雙魚圖》、與李采白合作《香滿溪》。創作山水畫《彩浪滔天》、《飛瀑》、《觀海圖》、《黃山雲海之奇觀》、《黃山雲霧一》、《黃山雲霧二》、《黃山雲霧三》、《黃山雲霧四》、《黃山雲霧五》、《夢筆生花》、《山色空濛雨亦奇》、《山在虛無縹緲間》、《松下問童子》、《雲涌峰浮》、《雲霧玉屏》,創作《火山風雲》與《雪山風情》,並開始創作《高原風情組畫》。創作寫意花鳥畫《風竹系列》、《蘭竹圖》、《細雨含香送風暖》,書法作品《孟浩然·春曉》等,創作人物畫《傲子御風》、《但願人長久》、《布袋和尚》、《一葉渡江》、《一落葉》、《醉仙圖》。
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9年丁丑)81歲作品《白牡丹》入選5月現代中國畫名家研究論集。創作工筆花鳥《春趣》、《葉硬經霜綠花肥映雪紅》,山水畫《雲霧》和《高原風情組畫》,寫意花鳥畫《風竹》、《蘭竹(亭亭月下)》。12月定居蘇州。
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0年戊寅)82歲7月22幅白描入選《當代中國線畫》。《蓮花峰》、《水仙圖》入選「江蘇當代國畫賞析」。作品《黃山飛來石》入選《金華書畫作品選集》。12月《山茶壽帶》於入選《周積寅美術文集》。創作工筆花鳥《白牡丹》,與李小白合作《山茶綬帶》。創作山水畫《高原風情組畫》十五幅,這是山水畫達到高峰的標志;又創作《春到武夷》。
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1年己卯)83歲9月《山茶綬帶》編入《江蘇美術五十周年》。12月《黃山煙雲》於入選澳門《「99回歸」中國名家書畫集》。創作工筆花鳥《荷花鷺鷥》。
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2年庚辰)84歲6月「李長白父子畫展」在美國紐約法拉勝美術館展出。與李小白合作工筆花鳥《玉蘭綬帶》。創作寫意花鳥畫《清風》。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3年辛巳)85歲構思巨幅工筆畫《風動綠荷香滿溪》,創作寫意花鳥《墨竹》。
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4年壬午)86歲全家合作巨幅工筆畫《風動綠荷香滿溪》。創作寫意花鳥《墨竹》。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5年癸未)87歲全家合作巨幅工筆畫《風動綠荷香滿溪》。10月《花卉設色技法》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在前二次出版基礎上增加了部分新作品)。創作《荷塘清趣》
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6年甲申)88歲全家合作的巨幅工筆畫《風動綠荷香滿溪》完成。12月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成立「李長白中國畫藝術研究所」。名譽所長吳冠中、張道一、李小白,所長李采白,副所長黃艾;學術委員會主任張道一,副主任廖軍,委員周積寅、黃惇、黃鴻儀、孔六慶、諸葛鎧、張朋川。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7年乙酉)89歲5月21日在蘇州辭世。7月「李長白個人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作品《黃牡丹》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Ⅶ 泉州市安溪縣西坪鐵松岩村老婆拿高壓鍋蓋打死老公

西坪鎮簡介: 西坪鎮,是中國、世界十大名茶之一——鐵觀音的發源地,蜚聲中外的烏龍茶之鄉,閩南烏龍茶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安溪縣鄉鎮重要的茶葉交易市場之一。早在清朝時期就是遠近聞名的茶市和商品交易市場,被譽為「西坪墟」(集市)。%D%A 西坪,古稱棲鵬,寓大鵬在此棲息之意,後諧音而改之。西坪鎮地處安溪縣中南部,戴雲山南麓,位於東經117°50′~117°59′,北緯24°56′~25°01′,東南同虎邱鎮接壤,西與蘆田鎮毗鄰,西南連接龍涓鄉,北與藍田、尚卿兩鄉交界。轄區東西寬 16千米,南北長17千米,面積145·5平方公里。距離縣城33公里。%D%A 五代置縣之初,西坪隸屬積德鄉崇信里第八都,元襲宋制。明清為下六里之崇信里。民國初期,沿用清制。崇信里在封建社會時期,為安溪縣主要的行政轄區之一,范圍很廣,包括現在的西坪、蘆田、祥華、福田以及西坪周邊鄉鎮的一些鄉村。民國21年(1932年)10月,崇信里改為新崇龍區,民國25年(1936年)7月,改為第四區,民國30年(1941年)1月更名第三區,民國31年(1942年)4月,改作崇新區。民國34年(1945年)3月,屬崇新(西洋鎮和寶溪鄉部分),同年10月撤區調整為西洋鎮和寶溪鄉。%D%A %D%A 西坪鎮現轄西坪、西源、南岩、留山、柏葉、後格、柏溪、陽星、湖嶺、百福、龍地、龍坪、堯陽、堯山、上堯、松岩、赤水、平原、赤石、寶山、內山、內社、寶潭、大壠格、珠洋、蓋竹等26個村和西華居委會,2003年底全鎮人口55000多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0人。人口較多的姓氏有王、林、陳、潘、鄭等,方、張、謝、羅、郭等姓氏人口較少。%D%A 神奇土地出奇茗%D%A 西坪地處內安溪,境內以山地為主,群山連綿不斷,縱橫交錯。地勢高峻,相對高度大,河谷狹窄,水流湍急。海拔大多數在500~800米之間。西坪地勢不平,開門見山,低山連綿起伏,分布在溪流兩岸,坡度緩和。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8℃,降雨量2000毫米,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暖和少雨。西坪地勢高低懸殊顯著,地面起伏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高一丈,不一樣」,「隔山不同風,同時不同雨」,就是各地氣候差異的生動寫照。一年內大部分時間雲霧繚繞,為茶樹生長提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鐵觀音、本山等名茶就發源於這片神奇的土地。2002年7月20日,經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組織專家考察,確認西坪鎮為「中國鐵觀音茶發源地」。%D%A 關於鐵觀音的由來,《中國茶經》(229頁)、《福建烏龍茶》(218~219頁)、《安溪縣志》(226頁)對鐵觀音起源於西坪作了一致的確認,記載如下:鐵觀音原產於安溪縣西坪。無性系品種。其由來有兩種傳說:一是「魏說」。相傳,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崇信里堯陽鄉松林頭(今西坪鎮松岩村)老茶農魏蔭(1703~1775年),勤於種茶,又信奉觀音,每日晨昏必在觀音佛前敬獻清茶一杯,數十年不輟。一夜,魏蔭在熟睡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行至一溪澗邊,在石縫中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芬芳誘人。魏蔭好生奇怪,正想探身採摘,突然傳來一陣狗吠聲,把一場好夢擾醒。翌晨,魏蔭循夢中途徑尋覓,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發現一株如夢中所見的茶樹,細加觀察,葉形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異於他種。他喜出望外,遂將茶樹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鐵鼎里,悉心培育,經數年壓枝繁殖,株株茁壯,葉葉油綠。便適時採制,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視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貴客佳賓臨門,沖泡品評,凡飲過此茶的人,均贊不絕口。一天,有位塾師飲了此茶,便驚奇地問:「這是何好茶?」魏蔭便把夢中所遇和移植經過,詳告塾師,並說此茶是在崖石中發現,崖石威武勝似羅漢,移植後又種在鐵鼎中,想稱它為鐵羅漢。塾師搖頭道:「有的羅漢猙獰可怖,好茶豈可俗稱。此茶乃觀音托夢所獲,還是稱鐵觀音才雅!」魏蔭聽後,連聲叫好,這就是「觀音托夢說」。%D%A 二是「王說」(乾隆賜名)。相傳,安溪縣崇信里堯陽鄉南岩(今西坪鎮南岩村)仕人王士讓,清雍正十年(1732年)中副車,乾隆十年(1745年)出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府蘄州通判,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名為「南軒」。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與諸友經常會文於南軒,每於夕陽西墜,徘徊於南軒之圃,有一天,他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眾不同,就移植在南軒的茶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氣味超凡;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奉召進京,晉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饋贈。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獻內廷。乾隆帝飲後,甚喜,召見士讓詢問堯陽茶史,以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為「鐵觀音」。%D%A 鐵觀音系烏龍茶之極品,被評為全國和世界十大名茶之一。鐵觀音色澤烏潤,富有光澤;條索肥壯,捲曲緊結,砂綠明顯,沉重似鐵;湯色橙黃明亮;香氣清香悠長,勝似幽蘭花香;滋味濃郁甘鮮,濃而不澀,郁而不膩,素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之美稱。飲之齒頰留香,喉底回甘,香中有味,味中有香,尤以獨特的「觀音韻」,把人們帶進幽深的傳統茶道藝術之中,令人雅興悠遠,詩意盎然,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D%A 鐵觀音在西坪發現後,經過數代人的培育、推廣,至今已成為烏龍茶產區的首選優良品種,成為重要出口商品和主要創匯來源。1982年6月,鐵觀音被評為全國名茶。1986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國際美食博覽會上,鐵觀音被評為世界十大名茶。鐵觀音使西坪走向世界,也提高了西坪的知名度。在20世紀的茶葉評比中,西坪鐵觀音幾乎百戰百勝,曾經創下了輝煌的業績,1916年王西茶莊配製、天馨茶行經銷的「萬壽桃牌」鐵觀音在台灣省舉行的茶葉評選活動中獲一等獎,獎日本金牌一枚。為安溪縣鐵觀音茶王最早獲獎者,天馨茶行也獎給王西金牌一面賞狀一張(現存)。賞狀內容為「安溪堯陽鄉,王西,萬壽桃,右者特選前記名茶,品質優良,謹備金牌一個呈上賞與,祈叩笑納是荷。昭和六年十月十五日台北天馨茶莊王筍敬贈。」1945年,王聯丹茶行配製,高建發經銷的「泰山峰牌」鐵觀音在新加坡茶葉評獎活動中,獲金牌一枚,金筆一對。1950年,王登記茶莊配製,王炳記茶行經銷的「碧天峰牌」鐵觀音,在泰國茶葉評獎活動中,獲特等獎,獎金1000港幣。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坪鎮先後獲得96年廣州、98年上海、99年北京、香港鐵觀音茶王賽金獎四連冠。1996年6月,西坪鎮被農業部農墾局、南亞熱作辦命名為全國唯一的「鐵觀音烏龍茶生產基地」。%D%A 西坪人以茶為生,以茶為榮。西坪茶葉在歷史上曾經創下許多第一:1916年,王西茶莊的鐵觀音,為第一個載入史冊的鐵觀音茶王。1935年,平原村王成文發明「茶樹短穗扦插法」,為世界茶樹無性繁殖發源地,此項發明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王文章等)。1945年王聯丹為第一個在海外獲獎的鐵觀音茶王。1992年10月,松岩村和省茶葉學會聯合舉辦福建省第一家村級規模最大的茶王賽。1996年11月,王繼陽獲獎的500克鐵觀音茶王在廣州拍賣17萬元,入選《福建之最》。2000年6月,西坪在廣東汕頭茶王鑒評會上,由茶客票選鐵觀音茶王,屬國內首創。2002年,溪源茶廠成為我省第一家獲國家原產地標記保護產品證書的民營茶葉企業。西坪茶葉同業分會主辦的《西坪茶葉》為福建省內鄉鎮級唯一的茶葉通訊。%D%A 西坪又是本山的原產地。本山原產於西坪堯陽,1870年,為名叫圓醒的人所發現,所以也叫圓醒種。本山植株灌木型,無性系品種,中葉類、中芽種。品質優良,香高味醇,為安溪四大名茶之一。%D%A 天下茶勢,共分六門:紅、綠、青、白、黃、黑茶,第三門青茶,即烏龍茶。烏龍茶為半發酵茶,介於紅茶的全發酵與綠茶的不發酵之間,「猶抱琵琶半遮面」,以其獨特的清香留芳人間。烏龍茶的故鄉在西坪堯陽,關於它的由來,有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傳說。很早以前,南岩山林木蒼郁,四時雲霧繚繞,茶香溢野。有位將軍名叫烏良,是個文武全才,剛直不阿的能人,由於不滿封建王朝的苛政,選擇深山隱居,終日以打獵和采山茶為生。有一天下午,烏良照常帶了茶簍和獵槍上山採茶。當他采了一簍茶葉時,從岩石叢中,突然闖出一頭山獐來。山獐一見人影,立即揚蹄朝山下飛奔,烏良持槍急追,一直追到觀音石方把山獐獵獲。當晚,烏良因忙於宰殺山獐,把炒制茶葉的事擱了。茶簍內的茶葉,由於烏良猛趕山獐時上下跳躍,時時搖動茶簍,結果把茶青的邊緣摩擦損傷,經一夜停放已經發酵(以前當天炒制)。烏良不知道這種情況,照舊進行炒制,想不到在泡飲時,這次炒制的茶葉,不僅沒有苦澀之味,而且氣味格外芬香,喉韻也比原先炒制的好得多。於是,他反復琢磨研究,找出原因,無形中發現奧秘在於「搖青」這一道制茶的工序。此後,經過多次試驗,得出制茶必須進行多次搖青,才能得到氣味芬香的效果。人們飲用這種製法的茶葉,無不絕口稱贊。但茶農不懂得給這種製法的茶命名,就順口說這是烏良茶。由於閩南方言「烏良」和「烏龍」同音,後人稱「烏良茶」為「烏龍茶」。烏良辭世後,為了紀念他對烏龍茶的發明,在他隱居的南岩山上,蓋起一座宮殿,立名為「打獵將軍殿」(已廢)。%D%A 名茶之鄉多名勝%D%A 西坪鎮山因水清,水因山秀,風景優美,令人流連忘返,是個旅遊休閑的天然勝地。境內有「南軒曉霧」、「白漈飛煙」、「寶山觀日」等美景,有鐵觀音發源地、赤石、平原土樓等名勝古跡。%D%A 地處松岩村(松林頭)的「魏說」鐵觀音發源地風景區,當代茶葉名人張天福題字的「魏蔭鐵觀音發源地」屹立於打石坑鐵觀音母樹岩石上,下有1725年魏蔭發現的鐵觀音茶母樹。以人文景觀為主茶葉博物館,陳列歷代茶農日常有代表性茶葉生產用具,以及反映風俗民情的實物,同時陳列有關鐵觀音獲獎的名人字畫。素有「閩南第一王府」之稱的代天府,是最主要旅遊景點。代天府,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原名叫石鼓府,後為康熙皇帝賜封,意為代天行道,護國安民,原供奉有聖旨牌,因而景點前有「下馬碑」,廟里懸掛的「山高月明」匾額為李光地所書,代天府因而香火鼎盛,遐邇聞名。廟後茂林蓋頂,瓦片上卻沒有一片落葉,成為這里的一大奇觀。這里還有帶傳奇色彩的五福石和文魁石。據說,清代名人潘思光,赴考途中倚靠一塊狀如官帽的石上,觀賞風光,後功名成就,高中進士,因而稱此石為文魁石。譽為「龍蝦出海」的石崖,崖上有一株綠葉紅芽的老茶樹,它就是觀音菩薩托夢魏蔭的第一棵鐵觀音的姐妹株——鐵觀音古株,這里還建有魏蔭紀念亭。%D%A 地處堯山村的「王說」鐵觀音發源地風景區,有王士讓未入仕時所建書軒「南軒」,書軒所在地怪石嶙峋,曲徑幽回。東有茗聖坊,下有南陽石和移植百年的鐵觀音茶樹,岩石旁為王士讓讀書處。有石階可溯南山巔,沿山遍布奇石,惟妙惟肖。有所謂石牌、石門、觀音石、小鬼戲獅石、石船、石腳桶、風動石、紗帽石、雙蛙石、摔馬石等。其中獅鼻石,形如獅鼻,清晨有兩道清煙自獅鼻徐徐飄出,確為奇觀。山上有打獵將軍廟,王士讓發現的鐵觀音茶樹。晨臨書軒,雲霧在身邊縈繞,「鐵觀音」如霧中仙子,款款禮拜,處書軒則心曠神怡,寵辱皆忘。%D%A 大寶山,海拔1163米,周圍群峰盤繞,每登臨之,涼意逼人,此乃避暑休閑之勝地。極目遠眺,四周田園屋舍,盡收眼底。山如元寶而得名,於夏秋時登山觀日,見紅日自遠方雲霧間跳躍升騰,天邊雲彩變換五顏六色。望身後,有七色光環罩頂,實為罕見。大寶山下留山村,有潘思光墓,乃安溪縣文物保護單位。%D%A 西坪的名勝古跡還有:柏葉村的林氏祖宇,赤石村建於明代的土樓,平原村培田的土樓、基督教堂,珠洋村的奇石。%D%A 珠洋村有兩塊奇石,其一曰虎嘴石,卧於村外半公里處的山徑旁,長寬各約6米,高約7米,中有裂縫,如被人一刀劈為兩半。後一側臨路,一側橫空,下有山澗小溪,四周為林蔭或茶園。其一曰獅嘴石,橫兀於虎嘴石斜後方約一公里的小山坡上,石狀與虎嘴相似,四周為茶園,石中裂縫斜張,有如一獅頭齜牙咧嘴。%D%A 珠洋奇石奇特之處是獅虎二石裂縫大小可變。虎嘴石張則獅嘴石合,獅嘴石漸張而虎嘴石漸合。據村中長老講,幼時每放牧至此,在虎嘴石玩耍,得奮力一跳方能躍過石縫。兩年前尚可容一拳伸入,今只剩一小縫隙了。由此推算,二石張合約60年為周期。因二石奇異罕見,特載入《安溪縣志·祥異篇》。赤石土樓位於西坪赤石村長坑,名為「聚斯樓」,始建於明洪武5年,用三年時間建成。該土樓為方形型制,坐北朝南,牆體厚2·5米,共三層72間,第三層為構架建築、人可直接行走於牆體。據福建省文管部門初步認定,該土樓極有可能是本省最早的土樓建築之一,2002年9月16日《泉州晚報》曾給予報道。%D%A 茶鄉特色茶文化%D%A 西坪產茶歷史悠久,有豐厚的茶文化底蘊,至今還有許多聞名遐邇、絢麗多姿、富有茶鄉特色的茶文化。%D%A 鬥茶,這種習俗在全國各地大都式微,而在烏龍茶的故鄉、鐵觀音的發源地,這一習俗與茶葉一起繁衍生息,發展創新,經久不衰,幾乎年年舉行鬥茶。%D%A 鬥茶,又稱茗戰、斗試、點試,實為賽茶,互比茶葉品第,即通過烹制、品茗比賽茶葉質量和烹制技藝。鬥茶這一古老習俗,源於茶宴和貢茶。始於唐朝,盛於宋代,沿至元、明、清。蘇東坡詩雲:「勝者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由此可見古代鬥茶盛況。如何鬥茶,宋朝唐庚《鬥茶記》載:「二三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對斗品論長道短,決出品次」。古代,名茶產地及寺院都有鬥茶之舉,民間鬥茶之風也相當普及,往往相約三五知己,獻出各自所產茶葉,共同品嘗,決出名次,以定勝負。%D%A 鬥茶在當代可謂是一種品茗比賽,即茶葉品質的評比,稱為茶王賽。各地舉辦的名茶評比會、鑒賞會、XX杯大獎賽,其實就古代鬥茶的延伸和發揮。茶王賽時,各參賽單位(或茶農)將做工精細、品質最佳的茶葉送到評比場所,由評委會將各地選送的茶樣密碼編號,評委會成員依次先觀外形色澤;再逐一開湯審評,聞香品味;然後用手揉摸葉底,估評老嫩。總之,要對色、香、味、形四個茶葉品質構成因子當場逐一示牌打分,最後按高分到低分揭曉、排列名次。有時也採用專家評定和嗜茶者(消費者)評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分雙方按50%計算,然後按總分多少對號入座。西坪作為安溪茶葉主產鄉鎮,幾乎年年舉行茶王賽。茶王賽大都在每年春、秋兩季茶葉採制後舉行。分為初賽、復賽、決賽三個階段。先在產茶區(鄉村中)進行初賽,選出質量優異的佳品若干件,然後把各地選送的佳品進行復賽,最後,對復賽中選出的佳品進行無標名決賽,由評委會組織的茶葉專家評選。評選出茶王一名,或特等獎一名,一等獎若干名,二、三等及優質獎若干名。評選之後還舉行茶藝表演、茶王拍賣會及踩街活動。%D%A%D%A「踩街」活動場面壯闊,氣勢非凡!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茶王」身著盛裝,手執鮮花證書,肩披綬帶,坐著八抬大轎,春風滿面。遊行隊伍中,前導隊、國旗隊、彩旗隊、秧歌隊、腰鼓隊、舞龍隊、舞獅隊,浩浩盪盪,既有現代氣派,又有傳統特色。客人們興致勃勃,獲獎者喜氣洋洋;各報記者奔前跑後,拍照采訪,街道兩旁,萬人駐足,摩肩接踵,爭看茶王,熱鬧非凡。詩雲:西坪五月新茶季,村村戶戶參賽忙,披紅掛綠喜奪冠,萬人空巷看茶王(茶王天價)。於是就有「從來佳茗似佳人」。品嘗西坪鐵觀音,有兩句名言:一曰「誰能尋得『觀音』韻,不愧是個品茶人。」另曰:「勸君更進茶一杯,最是西坪鐵觀音。」西坪鬥茶,乃當今一大奇觀,上海《新民晚報》記者朱國順,1997年10月曾到西坪探茗觀鬥茶,寫下《鬥茶》一文,詳細描述西坪鬥茶盛況,26日發表在上海《新民晚報》上。%D%A 茶王賽對於創制和發掘名茶,提高茶葉品質,無疑是一種有益的舉措。茶王賽改變了茶農的生產觀念。茶農們認識到,茶要賣好價,必須制好茶。「千家精心育極品,西坪茶濃醉佳賓」,就是生動的寫照。通過茶王賽,出現了「制好茶,創名牌」,人人爭當「制茶能手」,人人爭做「茶狀元」的可喜局面,茶農們認為制好茶跟中狀元一樣風光,也得爭一爭,坐上八抬轎,瀟灑走一回!茶王賽,提高了西坪茶葉的知名度,拓寬了茶葉市場,提供了發展經濟的契機。茶王競買活動,促使茶價扶搖直上,多次創下中國茶葉界的空前記錄,就有:「西坪鐵觀音,名貴勝黃金」的說法(1996·10·10《泉州晚報》、《福建經濟報》記者藍溪),1995年~1998年,西坪鐵觀音連創中國茶業界拍賣四連冠。茶王賽的舉辦成為評選名優特產品,提高茶葉質量,推動茶葉生產的有效形式。茶王賽使世界了解西坪茶葉,也使西坪茶葉走向世界。%D%A 青山綠水育英才%D%A 西坪自古人文薈萃,賢才輩出。%D%A 柏葉,位於西坪鎮東北部,地處北山坡,此地乃安溪縣銀紫林氏祖籍地。肇基祖林常春,宋理宗淳佑十年(1250年)自大田梓溪入居安溪縣崇信里柏葉,構屋拓業,繁衍生息,至今已逾750多年,傳衍27世。由此可見西坪開發歷史悠久,歷代許多仁人志士,對祖國和家鄉都作出過重要貢獻,留下了不少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自宋至清朝,西坪在歷代科舉中有進士4人,即清代的潘思光、潘思穆、王成勛、王嚴龍,舉人數十人。%D%A 潘東暘,崇信里留山鄉(今西坪鎮留山村)人,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曾任山東布政司德州通判(正六品),為西坪已知最早、級別最高的官員。清乾隆《安溪縣志·仕跡一》載:「潘東暘,字達曉。以例初授衛經歷,擢德州判,攝東阿縣印。居官安靜無為,民懷其德。」%D%A 潘思光,崇信里留山鄉(今西坪鎮留山村)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進士,曾任河南汝州峽縣、杞縣知縣(正七品)。思光為政,清廉律已,謹慎奉公,興文教,急民瘼,歷任縣職深得民眾好評。他說話、作對詼諧、幽默、風趣,為人處世恰如東方朔:仗義執言,好以恢諧、蔑視、戲弄的態度,對待社會生活中不合理之事,民間流傳其機智的故事頗多,其中幾則收入《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安溪分卷。思光其人才華橫溢,所作詩文,凡千餘篇,分訂七卷。%D%A 乾隆十四年(1794年)冬,思光任汜水知縣,1752年調任杞縣知縣,歷任縣職,勤心政紀,根治紛亂,政績斐然,時常深入民間了解疾苦,興利除弊,查詢訟事,旬日而決,做到案無積牘,百姓稱頌。鄰縣有疑難案件都請他參與決斷。江南歲飢,他奉命賑濟,盡心盡力,上憲稱其廉潔奉公。重視文教,在汜水縣重建成阜書院,在郟縣建崇正書院。%D%A 思光為人做事,克寬克仁,彰信於民;雖不事威嚴,而能使人不賞而勸,不威而畏。他從政、處事、吟詩、作對,別具一格。關於他的故事流傳多而廣,他是安溪縣歷史上著名的民間文化名人之一。%D%A 魏蔭,字乃樹,號科謚,生於1702年,卒於1774年,崇信里堯陽鄉松林頭人。據傳,1725年,他承觀音托夢,在打石坑發現鐵觀音茶樹。%D%A 王士讓,崇信里堯陽鄉人。雍正十年(1732年)以五經應試中副車,曾任湖廣黃州府蘄州通判,卒於任。著有《六經訓解》。據傳,鐵觀音系王士讓於1736年在南山之麓發現的。%D%A 王成勛,崇信里平原鄉人。清道光年間(1821~1861年)中進士,曾任湖廣荊州通判。%D%A 王嚴龍,崇信里人。清康熙丙戌武進士,任江淮中軍守備。居官鎮靜,兵民相安。頗嫻文墨,著有《詩韻解》10卷,《卜筮方書》72卷。%D%A 王淑景,字連譽,又名廣施,西坪堯陽村人,生於1876年。曾任崇信里里長,廈門安溪同鄉會、王氏宗親理事。為人慷慨,對地方公益事業有過貢獻,其後裔曾捐資以其名在廈門、安溪設立教育基金會。%D%A 王長水,1926年僑居印尼經營茶業、特區動植物園。他熱心公益事業,被稱為「爪哇陳嘉庚」,曾被選為當地最大的社團組織——大眾社第二屆主席,並接受印尼總統頒授獎章及日惹省長授勛。%D%A 王瑞璧,1904年出生,東南亞著名書法家。1948年任安溪縣長,1949年往新加坡。擅長書法,尤善楷書,出版作品集多冊,作品曾在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展出。%D%A 西坪是閩南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的祖籍地。早在清乾隆年間,堯陽茶商王冬就到安南(今越南)開設冬記茶行。光緒年間堯陽鄉王量兄弟六人前往印尼開設茶行。民國時期,往海外特別東南亞經營茶葉生意的人越來越多,至今仍有許多人在經銷家鄉生產的烏龍茶。西坪籍華僑、華人有2萬多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泰國、越南、美國。

Ⅷ 描寫花的詩句

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梅花:牆角數枝梅,凜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Ⅸ 世界上最長的古詩是哪一首

是屈原的《離騷》。

閱讀全文

與幽蘭鎮宣傳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寵物網站推廣方案 瀏覽:245
電子商務中職 瀏覽:708
銀行外來務工人群營銷活動方案 瀏覽:353
電子商務技術基礎論文3000字 瀏覽:555
淘寶網店618的促銷方案 瀏覽:956
銀行網點營銷方案 瀏覽:890
婚禮策劃方案名列前茅 瀏覽:585
電子商務與眾籌 瀏覽:866
幼兒園中班重陽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46
參觀消防隊策劃方案 瀏覽:902
北京林德電子商務 瀏覽:15
安全培訓方案範文3篇 瀏覽:271
保險公司培訓方案海報手繪 瀏覽:80
幕牆陶板營銷方案 瀏覽:93
文化旅遊項目營銷活動方案 瀏覽:811
外出培訓交流組織方案 瀏覽:218
服裝開業慶典策劃方案 瀏覽:295
2015小學德育培訓方案 瀏覽:522
2升3年級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07
生日蛋糕營銷方案 瀏覽: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