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飛渡烏江的內容,9月17日要,拜託!
1935年4月15日,3軍團部隊途經白水鎮附近時遭敵機轟炸,我的左膝骨被炸傷,警衛員犧牲,軍團組織部長歐陽欽左手和頸部也被炸傷。因此,我和歐陽欽就只好被擔架抬著前進。抬過瀘定橋時,因騾馬不能過橋,衣被用物等丟得精光。在過寶興時,鄧穎超趕到路邊,讓擔架停下,她親切地看望和安慰我,要我好好養傷,不要著急。她給了我克服傷痛和困難的力量。3軍團11、12兩個團進至寶興之線,掩護紅軍主力翻越夾金山大雪山。從此,紅軍開始過雪山草地。我左膝骨傷雖未愈,但因擔架不能抬,只得咬緊牙關,拖著騾子尾巴,艱難地、一步步地爬過了大雪紛飛又十分缺氧的夾金山。
沒想到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後,張國燾卻與中央在戰略方針上發生嚴重分歧。中央主張紅軍北上,張國燾卻主張紅軍南下。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兩河口召開會議,28日會議決定一、四方面軍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張國燾卻違背兩河口會議決定,仍堅持部隊南下,阻撓執行北上方針。
3軍團於6月28日翻越夢筆山第2座大雪山後,7月3日,又翻越長板山第3座大雪山,6日翻越打鼓山第4座大雪山,7日翻越拖羅崗第5座雪山,8日先頭部隊到達蘆花地域。彭德懷親率11團到亦念接應紅四方面軍的4軍、31軍。13日後,紅3軍團在黑水、蘆花、側格等地割麥7天,准備過草地的用糧。此時,我的傷仍未痊癒,不能下地割麥,12團政委蘇振華知此情況後,給我送來幾斤麥子和一點玉米,還送來一雙襪子。對戰友的這種情誼我深為感激。
中央軍委決定:一、四方面軍會合後,由紅軍總司令、總政委統率指揮,仍以軍委主席朱德為總司令,張國燾為總政委。8月3日,中央軍委決定將一、四方面軍混合編組,組成左、右路軍。以一方面軍的1、3軍團和四方面軍的4、30軍、軍委縱隊一部組成右路軍,由以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參謀長葉劍英為首的前敵指揮部指揮,北上過草地,向班佑、巴西推進;以一方面軍5、9軍團和四方面軍的9、31、33軍、軍委縱隊一部組成左路軍,由紅軍總司令部指揮,向阿壩推進。8月21日,紅軍右路軍開始進入草地。在草地行軍十分艱難,高原缺氧,天氣多變,風雨雪交加。泥濘,寒冷,飢餓,奪去了許多革命戰士的生命,這種情景真是前所未見。我記得第一天3軍團政治部由毛兒蓋出發,走了60多里路,天快黑時,抵達一個無名草地上宿營,這里一所房子也沒有,只有一些低矮的小樹,袁國平和我及向仲華等,折了一些小樹枝搭了一個小棚,我們幾個人擠在一起過夜。下了一夜大雨,小棚無法擋雨,我們幾個人被雨淋得滿身透濕,無法入睡,只好背靠背擠在一起,講故事、說笑話、猜謎語或唱歌,總算熬到了天亮。第二天完全進入草地,矮小的樹木也見不著了。開始還可以看到太陽,但過一陣子,便狂風大作,忽而又下起雪來。第3天過葛丘河,河寬不到20米,但水深齊腰,水流很急,水冷如冰,徒涉時還需幾人互相攙扶,否則會被急流沖走。不少戰士因體弱、缺氧和寒冷,過河上岸時倒下了。第4天是在沼澤地內行走,不僅天氣變化無常,而且地面完全是水草,要選擇在草堆上走,如不小心,掉入沼澤坑內則越陷越深。有的同志就這樣永遠出不來了,不少騾馬也因陷入沼澤坑內拔不出來。第5天,8月26日,終於走出草地,到了班佑、巴西、阿西地區。班佑只有幾間用干牛糞堆的房子,巴西、阿西則有不少藏民房子,地里有麥子、蘿卜菜等,大家想到終於出草地,見到了房子、麥子、蘿卜等,像打了一個大勝仗那樣高興。出草地後,3軍團部隊駐巴西地區,軍團司令部、政治部駐在巴西。
二過雪山草地
大約是9月9日,3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跟我談話,大意是中央政治局兩河口會議和毛兒蓋會議一再決定,一、四方面軍會合後應北上,以便抗日,但張國燾仍堅持南下,總政要3軍團組織一個慰問團到駐包座的30軍部隊去慰問。30軍在包座打了一個勝仗,消滅胡宗南部隊1個旅。借慰問的機會,宣傳中央北上方針的正確,爭取他們一同北上,慰問團由火線劇社10多人,兩個團俱樂部主任、六七名優秀連隊政治指導員和我組成,由我帶隊。9月10日我帶慰問團的同志步行約八九十里到了駐包座的30軍政治部,晚上即給30軍部隊演出歌舞節目。火線劇社演出的節目很受歡迎,幾乎每個節目都要再來一次,快到午夜才結束。我回到軍部時,30軍政委李先念說,葉劍英參謀長給我發來一封電報。我接過電報一看,電文很簡單,大意是:先念轉志堅,你們應立即趕回來。我當即將電報念給慰問團的同志聽。我們猜想是部隊要出發北上了。當即向李先念提出,我們立即出發往回返。李先念說,你們走了一天路沒有休息就給部隊演出,已經很疲勞,應稍休息一下,吃點東西,現在天不亮,等天快亮時再走。我們覺得李先念講的有道理,大家同意了。30軍政治部還將繳獲胡宗南部隊的毛巾,給我們每人一條。第二天天將亮時,我們慰問團即往回趕路。大約下午4時左右,我們到了阿西。可是一方面軍的同志一個也不見了,盡是四方面軍的幹部戰士。一進村即來了100多人的部隊,先將我們身上的槍繳了。然後將我們關在一所藏民的樓上,拿掉了樓梯,並有戰士看守。我們商量後提出:第一,我們無罪,要求解除看管;第二,讓我們回原部隊;第三,要求見政治部主任傅鍾、副主任李卓然。9月12日上午,我和李伯釗被允許去見傅鍾、李卓然。我們說:我們槍被繳掉,人被看管,這是怎麼一回事?傅鍾、李卓然也說這是不對的,答應馬上向陳昌浩提出發還槍支,撤去看守人員。接著我們又提出立即追趕原部隊。傅、李異口同聲地說: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博(古)帶1、3軍團北上了,已走得很遠了,你們趕也趕不上了。李卓然特別強調說,朱總司令、劉伯承總參謀長帶軍委一部分和紅大、5軍團、9軍團還在阿壩、松崗地區,還是留下為好。
9月15日,我們慰問團20幾位同志跟隨前敵政治部第二次過雪山草地。行軍路線完全是原來經過的路線。這次比上次更困難,一是體力消耗殆盡,尚未得到恢復;二是沒有糧食。每到宿營地露營後,各自找野菜,如野蔥、野蒜等,找幾塊小石頭架上飯盒子、茶缸子或臉盆煮一下充飢,既無油又無鹽,實在難吃。又過了5天草地,到了毛兒蓋。在那裡休息了幾天,弄了點蘿卜乾和青稞。大約是9月下旬又出發,再過拖羅崗、打鼓山、長板山、夢筆山4座大雪山。這時已是秋天,我們仍然穿著破舊的單衣,天氣寒冷,缺氧反應更加厲害,每爬一座雪山都得一整天,每往上爬一步就得喘喘氣休息一下。到了山下,找不到房子,總是露營,真是飢寒交迫。大約是10月底到卓克基、松崗地區,我們慰問團找到了一處藏民的房子暫時住下。到了卓克基,聽說張國燾於10月5日在卓木碉成立了第二「中央」,這顯然是搞分裂。我們耳聞目睹張國燾在部隊中搞軍閥主義,隨意打人、罵人,甚至隨便槍斃,實在看不慣。我們穿淺灰色衣帽,有紅領章、紅帽徽;四方面軍穿的是黑色衣帽,無紅領章、紅帽徽;所以隨便走到哪裡,一看就非常分明。有的人受張國燾的影響,罵我們是「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對此我們極為不滿,總想離開那種環境到一方面軍去。
1935年12月中旬,我跟前敵政治部辦事處從卓克基附近出發,經過懋功、達維、夾金山大雪山、寶興,在快到天全的路上,終於見到了朱總司令。我把被留下的情況向他作了匯報,同時請示我們應該怎麼辦。朱總司令說,你們既已被留下,那隻好在這里工作,四方面軍也是紅軍,需要加強政治思想工作,你們可以多做工作,少說話。我覺得朱總司令的指示很好,心裡有了底,應照著去辦。大約12月底到了天全。張國燾10月5日在卓木碉成立第二「中央」時就成立了第二「軍委」和「總司令部」、「總政治部」,周純全任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任副主任兼宣傳部長,李卓然見到我,要我任宣傳部副部長,主要是主管油印報紙。因為油墨、紙張困難,記得每周才出一期。第二年2月上旬,張國燾發布了康(定)道(孚)爐(霍)戰役計劃,部隊向川西、西康轉移。不久,又提出建立川康根據地的計劃,並成立西北聯邦政府,以邵式平為主席。部隊往西康轉移時決定以劉伯承為入康先遣司令,帶紅30軍為先頭部隊。周純全、李卓然指定我為先遣工作團主任。
三過雪山草地
1936年2月上旬,先遣司令劉伯承和我跟隨30軍先頭部隊88師前往西康甘孜地區。一路上,我同劉伯承差不多每天都走在一塊,在將近1個多月的行軍途中,劉伯承多次跟我交談,他說:事實證明南下是行不通的,碰了壁,現在只好到西康去,那裡都是藏民,地廣人稀,部隊人員補充,糧食補給不能持久,也會站不住腳。如再往西去,不知要過多大的無人草原地區,更沒有出路,最後只有北上才是唯一的出路。我完全贊成他的意見。無論往西往北,我們都要第三次過雪山草地。果然我們經過寶興後,又第三次翻越夾金山大雪山,又經過達維、懋功,往西,翻越摩羅大雪山,到丹巴,用了兩天時間翻越黨嶺大雪山,這座山高4500多米,是我們已翻越過的雪山中最高的一座。在半山上露營一夜。山頂上的天氣變化無常,時而下雪,時而下雨,風特別大,人被吹倒爬不起來。只有中午個把小時幾個人抱作一團,用沖鋒的動作,才可以沖過山頂。我往山頂沖時,親眼看到一個炊事員身上背著一口鍋,因鍋頂風,炊事員同抱著的人脫了手,結果他被大風吹倒掉到雪坑被雪埋沒了,真令人難過。我剛沖過山頂,就頭痛、肚子痛,只得就地躺下,休息約兩個小時後才繼續下山,半夜後到了道孚縣。一到道孚縣就聽到密集的槍聲,原來是道孚喇嘛寺約100多喇嘛持槍對我先頭部隊進行武裝抵抗。經過戰斗,喇嘛逃跑了,藏民也跑光了。為了避免流血,先遣司令劉伯承提出,要想辦法做喇嘛的工作,通過喇嘛打通藏民群眾的思想。並用他的名義給東固喇嘛寺寫了一封信,說明我們的宗旨和政策,不侵犯喇嘛和藏民的利益,並保護他們的利益,由通司(藏語翻譯)送去。這封信真起了作用,部隊到東固時,喇嘛果然沒有抵抗和逃跑。
3月30日,劉伯承率先遣部隊和我們先遣工作團進駐甘孜,不久陳昌浩也到了甘孜。周純全決定將先遣工作團改為工委,任命我為甘孜工委書記。工委的任務第一是爭取藏族群眾,建立藏民黨、團自衛隊組織,建立政權;第二是為30軍部隊和進駐甘孜的機關籌集糧食、羊毛、帳篷。經過兩三個月的工作,在甘孜縣建立了甘孜城、東固、絨壩岔、白玉4個區的藏民政權和藏民黨支部、團支部、自衛隊等組織,並籌集了部隊所需要的大批糧食、羊毛、帳篷。大約是5月初朱德總司令到甘孜時,受到喇嘛和縣城藏族群眾的沿途歡迎。6月初,張國燾被迫取消了第二「中央」,仍稱四方面軍。這時我被任命為四方面軍政治部宣傳部長。之後,四方面軍和二方面軍分3個縱隊開始北上。3個縱隊,穿行數百里茫茫草地,克服缺糧、缺氧等極大困難,經過約1個月的長途跋涉,於8月1日到達包座地區。我第三次過草地,從甘孜出發到阿壩是跟隨紅四軍司令部一起行軍的,到阿壩休息時找到了四方面軍政治部,和四方面軍政治部一起到達包座。從包座出發時,我接到四方面軍政治部通知,任命我為岷(州)洮(州)西(固)地區工委書記。所謂工委也只有我一人。因紅四軍要出岷、洮、西地區,因此,我又跟隨紅四軍行軍,於8月下旬到西固。9月初,我正打算依靠紅四軍政治部群眾工作部部長周干民等同志開展地方工作時,又接到朱總司令命令,任命我為紅四軍政治部主任。9月30日起,四方面軍部隊分為5個縱隊,先後由岷州、漳縣等地出發向靜寧、會寧方向前進。與此同時,中央指派一方面軍第1軍第1、2師部隊在隆德、靜寧、界石鋪一線和庄浪、渭水和平涼大道游擊威脅胡宗南部隊,積極策應二、四方面軍北上。10月9日在會寧縣城與一方面軍勝利會師。
㈡ 烏江鎮的旅遊景點
烏江渡景區位於烏江幹流與川黔鐵路縱橫交匯點——播州區 烏江鎮境內,烏江鎮地處遵義市與貴陽市交界處,素有黔北南大門之稱,210國道、貴遵高等級公路、川黔鐵路橫貫鎮境,交通便捷,北距歷史文化名城遵義市40公里,南距省府貴陽100公里。
1935年1月至3月,中心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在黔北輾轉作戰,三次出入縣境,在烏江兩岸留下一批重要的戰斗遺址、遺跡和革命文物,在中共 黨史、軍史、戰史上具有重要價值,這筆豐厚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如閃閃紅星,熊熊火炬,照耀著這片英雄的故土。紅軍搶渡烏江,血戰高原的光輝歷程,使天塹烏江渡成為國內外遊人熱切嚮往的革命聖地,在全國諸多紅色旅遊區中,是獨具個性特色的地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1935年2月,紅軍二渡赤水,回師黔北,在婁山關戰爭中重創黔軍,取得長征以來第一個大勝利,2月28日重占遵義城。遵義失守,蔣介石大為恐慌,急令中心軍薛岳部軍長吳奇偉率五十九、九十三師從貴陽北進,渡過烏江,星夜馳援遵義。3月1日,國民黨中心軍兩個師反撲,企圖奪回遵義城,紅軍主力在紅花崗、老鴉山、插旗山陣地與敵決死戰,中心軍大敗,潰兵沿川黔公路向南倉皇潰逃,紅軍一、三軍團勇士乘勝長追,誓「把敵人趕下烏江去喝水」。在紅軍沉重打擊下,吳奇偉及僚屬夾在潰兵和難民中來到烏江,仰天大哭,在侍衛護送下逃過烏江渡浮橋,此時,沿川黔公路東側和公路追擊的紅一、三軍團將士已控制了北岸山頭,在浮橋東西兩翼居高臨下猛烈射擊,同時阻斷了敗兵順江逃竄的去路,潰兵背水反抗,擁塞北岸浮橋頭和沙灘上,人馬雜沓,爭先搶登浮橋亂成一團。紅軍發動沖鋒將敵壓縮江岸,吳奇偉唯恐紅軍追過烏江,急令砍斷浮橋纜索,大批人馬掉進波濤,淹死無數,留在北岸的1800多名中心軍成了紅軍俘虜。紅軍繳獲大批輜重武器,輕重機槍上百挺,子彈十萬發。烏江追擊戰的勝利,紅軍消滅敵兩整師又八個團,取得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為遵義戰爭畫上圓滿的句號,極大地鼓舞了紅軍鬥志。蔣介石中心軍在遵義烏江的慘敗,哀嘆「這是國軍追剿以來的奇恥大辱」。 烏江渡紅軍戰斗遺址,不但是工業重鎮,水電之都,更是美食之城,具有獨特地方風味的餐飲美食中,首推烏江豆腐鯰魚,獨特的配料和烹飪工藝,造就了辣、燙、香、鮮的地方美食,具有很高的營養滋補功效,號稱「中華一絕,黔北一技」。以烏江豆腐鯰魚為代表的地方美食聞名遐邇,已建成烏江美食一條街,有專營店37家,慕名前來品嘗的食客和旅遊團隊絡驛不絕。 精品線路及周邊景點介紹: 2010年到2014,以烏江渡為中心,已形成「貴陽——息峰集中營——烏江渡景區——遵義會議會址、烏江渡發電廠大壩——兩河口——化覺——六廣、烏江渡——茶山關——構皮灘——長江」三條紅色旅遊線路。 老君關又名老君關,鎮南關,烏江北岸古代軍事要塞,地處臨江兩山相夾的槽中,控扼川黔必經孔道。始建於宋元時代,是播州宣慰司土司憑借烏江天險構築的屯軍關隘,原有城堞卡門。1928年貴州省主席周西成修建貴陽至桐梓「貴北公路」時,拆除老君關城門,其遺址當地仍稱為關口。 1935年1月7日至17日,紅三軍團五師一個營奉命駐防烏江,擔任警戒,在烏江北岸十餘里長的山頭設防,營部設在老君關,營長住葉文畢家,有一名連長住劉兆南家,紅軍則駐扎在雙龍寺。紅軍營長宣傳動員群眾,建立了老君關農民調查組,有劉兆南等6名成員,配合紅軍打土豪、分糧食、殺豬分肉給窮人。調查組長劉兆南在紅軍領導下組織農民打土豪,將在烏江渡厘金卡敲詐勒索過境客商和過渡習慣行人的毛卡員列為打擊對象,沒收了他掠奪的不義之財。紅軍帶領群眾到雙龍寺,沒收了大地主陳厄姑的幾千斤糧食,幾大缸菜油和幾條肥豬,老君關人民同紅軍結下深情厚誼,當地流傳許多動人的紅軍故事。 古驛道和烏江關古驛道是從老君關山尖口朝南直下烏江老街的一段石板路,建在狹窄槽溝中,陡曲彎環,當地稱為「九道拐」,全長500米,以塊石條在築砌,修建於宋元間。《遵義府志》稱,烏江北岸「懸壁臨水,盤折而上,口開一,十里蟻行,為經省之要隘。」驛道坡頂以巨石建關一道,稱「烏江關」,始建於明朝洪武初年,有重兵駐守。驛道的半山腰處稱為「半關」,設有卡門。紅軍長征時,老君關的戰士,即從古關,驛道下到烏江邊偵察敵情,開展革命活動。驛道及左邊的山峰,是紅軍烏江追擊戰的主要戰場,年久失修,亟待清理復原。 紅軍戰斗工事紅軍駐防烏江期間,在江北岸的印子山、轎子山山腰,山頂挖掘了戰壕掩體等作戰斗工事,在印子山腰橫向挖了兩道戰壕,全長1000餘米,後來修建公路,房屋,基建中開山取石將這部分戰壕掩埋,山頂的戰斗工事保存較好。1935年在遵義戰役烏江追擊戰中,利用這些工事戰壕,同國民黨中央軍吳奈偉部作戰,取得遵義戰役的圓滿成功。 茶山關山川形勝極為險要,民謠有「行遍天下路,難過茶山渡」之說。古關原建於茶山關口,從關口岩畔開鑿石級古徑,盤旋至渡口,長1.5公里,江面波濤洶涌,使人不寒而慄。紅軍於1月10日在茶山關建立了青坑革命委員會,由錢承龍等8人組成,開展革命活動。紅軍為加強沿江警戒,在茶山關山樑上修建了戰斗工事、碉堡。有一名紅軍傷病員在茶山關醫治無效犧牲,當地群眾買大棺木,葬在關口上,每年設奠追思。
㈢ 貴州宣傳語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貴州。紅色聖地,醉美遵義 還有一些是什麼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貴州
多彩貴州-國家公園省-世界喀斯特博物館
爽爽的貴陽-中國避暑之回都-溫泉答之城
最美安順-瀑布之鄉-攀岩聖地
桃源銅仁-梵天凈土-大美烏江
紅色遵義-國酒之都
活力畢節-花海烏蒙
涼都六盤水-露營天堂
風情黔東南-好客之州-歌舞之州
幸福黔南-生態之州-浪漫荔波
美麗黔西南-水墨金州-神奇山水
㈣ 電影突破烏江觀後感1500字
《突破烏江》是一部關於中國工農紅軍與中國國民黨抗戰的戰爭片。影片開頭便交代了其背景:一九三四年,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江西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了蔣介石匪軍四道封鎖線來到川湘黔邊境,准備與紅軍二、六軍團會師,蔣介石在發現我軍的企圖後,即調集數十萬大軍在紅軍前進的路上前堵後追,妄想一舉殲滅紅軍主力,在這危急的關頭,毛澤東同志挽救了紅軍,他力主放棄會師的企圖,改向敵人薄弱的貴州前進。而這部影片講述地便是中國工農紅軍的一個團甩掉了敵軍的薛岳兵團——中國紅軍長征史上最大的勁敵,然後不懼犧牲地准備搶渡烏江,直攻貴州的侯家軍。在第一次搶渡失敗的情況下,陳連長他們毅然冒著生命危險再次搶渡了烏江,並成功過江。他們機智巧妙地搗毀敵人的一個碉堡後,並協助整個團一舉殲滅了侯家軍的一個旅,最後取得了勝利。
<一>情節的安排
《突破烏江》有兩條線索貫穿著整個故事情節。一個是以羅小光,陳連長他們為主線,從團長命令他們連搶渡烏江到羅小光請求上級讓他加入突擊隊,至他們第一次搶渡失敗後再次搶渡取得成功。輔線則是長工黃大爺的兒子黃大發被侯家軍抓走然後逃脫,巧遇羅小光與之成為朋友,並協助他們搶渡烏江殲滅敵人到最後光榮地加入中國工農紅軍。這一主一輔二線相輔相成貫穿整部影片,使其故事情節得以發展。影片的開端,他們團都向著貴陽前進,趕著會師,整個團都洋溢著喜悅、振奮,比如挑著兩個桶的戰士和另一個戰士嬉戲,還有陳連長他們臉上的笑容以及羅小光說他們可以趕到那裡吃早飯。直到他們召開會議准備渡烏江,都是影片的開端部分。該部分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及環境、背景。讓觀眾對整個故事的梗概有了基本的了解。發展是表現烏江險峻地勢和江面上惡劣的環境,到政委召集整個團准備搶渡烏江進行戰斗這部分。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羅小光他們兩次渡烏江,並在第二次成功地渡過了烏江。輔線黃大發從侯家軍手裡逃脫到加入搶渡烏江突擊隊員,幫助突擊隊渡了烏江。每一次渡烏江都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為最後我軍和侯家軍激烈地炮兵相接做了鋪墊。所有發展中的情節都為高潮做好了准備。而高潮部分我軍與敵軍直接作戰的整個過程,直到黃大發用手榴彈炸死了敵營長,既是黃大發報了仇,也為觀眾解了心頭之恨。敵營長的死顯然就意味著侯家軍的失敗,我軍的勝利。結尾部分,黃大發加入了紅軍,我軍軍團也與鄉親們作了告別,繼續著他們的征程。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性格的刻畫
在《突破烏江》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導演在演員的選配上下了番功夫。例如,我軍政委、團長、陳連長等人均是五官端正,面部線條清晰,稜角分明型,並且體型都很均衡,是典型的英雄、正義之士的「化身」。還有,黃大發、羅小光這兩個涉世未深的小夥子,勇敢、沖動都表現的淋漓盡致。而黃大爺他們這一批窮苦老百姓的形象也都相當符合人物的需要。相反,敵方角色則形態各異,丑態居多。如敵旅長的禿頭、八字鬍,張營長的口吃,替死鬼王連長的矮胖,以及麻臉班長,他們首先就從本質上給予了觀眾懷印象,再加上導演從他們的語言、姿態、攝影造型手段等的「加工」,敵軍的丑惡形象便躍然熒屏上了。
敵方旅長是國民黨軍隊大家之長的一個典型代表。他持有一定的權利卻和下屬一樣愚昧無知。在得知共軍要渡烏江時,他和下屬一起抽卦算命。卦上寫著:猶如大龍入海,任其所游,有吉無凶,百事如意。他們便自慰道:是說我們有江防天險,又有金兵把守,保險沒事。並且還有貴人蔣介石的相助。參謀長還說,楚霸王項羽當年被三面圍困,最後自刎烏江,共軍這次渡烏江,要讓他們四面被圍困,前後被夾擊。而當一旁的官兵指出「此烏江非彼烏江」時,旅長便喝道:「別打岔了,管他哪個烏江呢,反正都是烏江!」既反映了他的愚昧無知,也說明了他的自欺欺人。這一卦,說白了,就是給共軍抽的,而這「大龍」當然指的是共軍。導演在此處用了隱喻的手法。在我軍第一次渡烏江被結巴營長擊退時,他們便舉辦了慶功宴。在敵旅長發言時,他顯然連他們國民黨民國幾年都不知道,還需一旁的參謀長提醒是民國二十四年。可笑而又可悲,正是因為無知的領導,最後釀造了他們的失敗。而「立見大人,立有憂亡,無主」這句,似乎也預示著他們的失敗。
敵旅長他們在對共軍的態度上是既輕視又害怕。在共軍離他們僅200多里時,他除了等待薛岳兵團的趕到,便是抽卦,沒有採取任何作戰計劃。直到來電說共軍距他們僅40里時,他還在說不可能,顯然是低估了對手的能力。尤其是前線戰報共軍製造了許多竹筏企圖渡江,他依然還是不相信共軍能在一夜之間造那麼多竹筏,最後戰敗時以一句反問「這是共軍嗎?」悲涼地收場。雖說,敵旅長輕敵,但他心裡也是害怕的。在參謀長報共軍直奔烏江而來時,他就一直在關注薛岳兵團到了哪裡。說薛岳兵團依然還是杳無音信時,他厲聲道「這塊肥肉老子獨吞了」。實則,他心裡相當害怕,他害怕薛岳兵團沒能及時地援助。如果不害怕,他也不會愚昧地去抽卦,這純屬心理上的安慰。當然,不單單是他害怕,還有他的下屬。參謀長一收到共軍直奔烏江而來的電報時,他便下令迅速趕回。額頭上,帽子里無不滲透著著急害怕的汗水。抽卦後,旁邊的官兵擔心地問道,萬一薛岳兵團不能及時趕到怎麼辦?抽完大煙的麻臉班長被告知,江面上有動靜時,他無不緊張地問在哪,然後還呵斥下屬是不是被共軍嚇怕了。幾句簡單的話語,便將他們對共軍的恐懼形象地表達了出來。
敵旅長不是個實事求是之人,他包庇自己的小舅子,自欺欺人,喜歡下屬拍馬屁。在共軍試探敵情「那一戰」後,他問是誰開的炮,其實他明知是自己的小舅子,卻和參謀長一起懲處了王連長,也不聽他辯解,還說要他「好漢做事,好漢當」。雖說都是參謀長說的話,但作為和自己沆瀣一氣的下屬,他顯然是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在慶功宴上,結巴營長醉酒後說自己打死了共軍151人,而不是121人。他也親信「自己人」,還問參謀長怎麼少報了30人,叫他以後一起補上,一起獎勵。在小舅子已經醉酒的情況下,他也僅聽他一面之辭,而不去做任何證實。坐在旁邊的參謀長除了附和他又能怎樣呢?這一戰下來,我想,不僅僅是我軍有傷亡,敵軍也應有傷亡。而他們報喜不報憂,自己死了人卻不說,純粹是自欺欺人。參謀長說他會陞官,會被蔣介石親自召見,他就樂得哈哈大笑,完全不知道自己正處於一個什麼情況下。
敵方參謀長是個復雜的角色。他是個聰明的人,能識出共軍奔烏江的真實意圖,也知道共軍的實力,一句「共軍一向用兵神速」向我們證實了這點。相比他的「主子」,他至少是知道對手的戰力的。陳連長他們第二次渡烏江那一場景,參謀長巡崗時,命令結巴營長多派些人堅守渡口處,可見他的聰明。一旁的官兵說楚霸王自刎的那個烏江不是這個而是安徽的烏江時,他也能夠接受,並坦然承認自己的錯誤,說明他也是能夠聽從手下對他的「忠言」。但他也是老奸巨猾、阿諛奉承、討好上級之人。敵旅長問誰開的炮,正當結巴營長准備說是自己下令開的時候,他把後面的話一接,說成了「是不是你手下的人私自開的炮」。在共軍集體用竹筏子渡烏江時,他對旅長說,等共軍到了江心再開槍也不遲。可見其奸詐狡猾。在對待敵旅長的態度上,他是一味地奉承、討好。討好地說旅長會官運亨達,還有蔣介石的親自接見,還幫助旅長包庇結巴營長等等。然而也正是他的這些奉承,才使得旅長被蒙蔽了,而他的聰明似乎最後也和敵旅長的一句「這是共軍嗎?」一起幡然醒悟了。
羅小光是一個多才多藝、勇敢、倔強、堅持、樂於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中國紅軍戰士。他快板打得好,自編的一番話鼓足了戰士們的士氣。他不畏犧牲,盡管年齡小,個子小,可他毅然要求陳連長讓加入突擊隊。盡管陳連長拒絕了他,他還是沒有放棄,最後在戰友的幫助下,他如願地成為了搶渡烏江突擊隊員的一員。他耐心地教黃大發如何撲倒,怎樣丟手榴彈。在黃大發的鞋子爛了的情況下,他把自己母親給父親生前做的一雙鞋子送給了大發,也許這是他唯一的一雙新鞋了,可是他也沒有吝嗇,可見他的熱心。
黃大發是個和羅小光同般年紀的小夥子。他們有著近乎相似的痛苦經歷,這也是他們兩個合得來的原因之一。他機智、勇敢、頑強、倔強、沖動。被侯家軍抓了後,他巧妙地逃脫了,盡管他負了傷。在他受傷爬到岸上,碰到羅小光,並誤以為他是侯家軍的情況下,他奮勁地和羅小光撕拼,最後暈倒,可見其頑強和勇敢。他協助羅小光他們渡江,也體現了他的勇敢。小劉在給他包紮傷口時,我軍團長給了他一碗水喝,他本是想喝的,可是他還是倔強地拒絕了。盡管自己誤會了羅小光,可他還是不好意思先主動開口。他和羅小光他們一起渡烏江後,看到了殺害他母親的結巴營長,他沖動地出了聲,差點暴露了。而後來他還是獨自地離開隊伍,准備去報仇,幸好最後被陳連長拉了回來。足以表現了他血氣方剛,沖動的一面。
而政委、團長、陳連長他們則是一批沉穩冷靜、指揮有方,關心下屬的上級。我軍成功地突破烏江與他們的領導是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的。
還有兩個特別值得提起的人物,一個是羅小光的爹,一個是黃大發的娘。他們的戲份都很少,卻向我們展示了革命時期兩種不同身份卻都很偉大的人。身為赤衛隊的隊長,羅小光他爹在被別人抓獲並槍斃時,他也是條漢子。他和中國眾多幫助共產黨,為國犧牲的烈士一樣,都是英雄。被抓的時候,他將他最後的溫柔給予了自己的妻兒,他萬分的不舍,都融入了最後看他們一眼。在死的時候,他是堅挺著,不向敵人低頭,身中了兩槍,他依然沒有倒下,而是堅強地轉過深,狠狠地盯著敵人。他的眼神只有面對敵人的時候,才是那麼的兇狠,那麼的懾人。黃大發的娘是中國農村婦女的一個代表。她沒有更多的細膩和柔情,在自己丈夫被打傷時,她是一手抓著他的衣服,一手托著他的頭,而不是撲上去放聲大哭。她的動作不夠溫柔,不夠細膩,但是她愛夫護子心切,她勇敢地沖上去保護自己的兒子,與敵營長進行斗爭,絲毫不妥協,而在最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三>攝影造型手段
在這部影片中,導演運用了各種景別,而這些不同景別的運用,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的視野、空間范圍、視覺韻律和節奏。首先是遠景的運用。影片中多處用遠景表現了烏江地勢險峻、江水湍急。我軍前進時和准備渡烏江戰斗時,用了遠景,以及戰爭場面也採用了遠景。這樣就表現了戰爭的宏觀形象、規模和氣勢,給了觀眾整體的視覺信息。作為敘事性的描寫的中景,片中大量的採用了。如影片開頭部分,宣傳員在石頭上寫字時用了中景,既交代了環境,也表現了他手寫字的動作以及臉上的神情。還有開端部分介紹我軍陳連長,羅小光他們時,也是用的中景。近景是表現人物面部神態和情緒、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別。羅小光打快板時的喜悅和回憶父親被殺害的痛苦,敵旅長得知共軍直奔烏江而來的緊張,陳連長發現手電筒掉入江里的那種悔恨和自責,以及黃大發看到娘被殺的那種憤怒和傷心等等均是通過近景表現出來的。他們肌肉顫動,目光的流轉,眉毛的挑皺均被刻畫得形象而又生動。黃大發一個人悄悄地離開突擊隊准備去報仇時,有一個對他臉部的特寫,表現了他的仇恨和小心翼翼。用特寫給影片營造了一種緊張的氣氛。
導演在運用光線造型手段時,大量的使用了側光和前側光,重在表現我軍戰士的剛毅、英勇的形象。在政委召集眾連長開會時,導演還專門用了人工光照在陳連長的臉上,以突出他是主要人物。在刻畫敵軍形象時,多使用腳光、頂光、逆光、側逆光等,如參謀長向敵旅長報共軍直奔烏江而來時,用了腳光和頂光。參謀長等人奉承說敵旅長會陞官惹得敵旅長開心地大笑時,也運用了腳光,將他丑惡的形象表現得酣暢淋漓。
在《突破烏江》中,還運用了動態造型手段。羅小光和黃大發滾在一起時的運動,在我軍和敵軍戰斗時,戰士的運動。敵軍燒毀老百姓的房子時的運動,這些都是人物的運動。還有機位的運動,如烏江地勢和江面上情況的空鏡頭,攝像師就用了很多搖移鏡頭以表現我軍所處環境的惡劣。小劉和政委談及長工黃大爺邊走邊說時,便用了跟鏡頭。羅小光向黃大發講述自己父親被害時,攝像師便用了推鏡頭,由中景推到特寫上,以詳細地刻畫羅小光的表情。影片中動態造型手段的結合,一方面響應人們眼中全面、詳盡的事物,一方面克服平面造型局限,並且單一鏡頭中的信息量也大於固定鏡頭。
<四>懸念的設置
懸念的設置既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也給影片增加了趣味性,讓觀眾興味濃厚。第一個懸念的設置是在開端的部分,陳連長被團長調去,然後羅小光他們問班長發生了什麼事,他說國家大事。這一懸念會讓觀眾猜到底是什麼國家大事,有繼續看下去的念頭。第二個懸念是敵參謀長在接到電報後,緊張的神色以及他催促手下快點回去,加上音樂製造的緊張氣氛,為後面的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羅小光要參加突擊隊,陳連長說他年齡小不讓他參加,同班的戰友小聲地告訴他怎麼辦以及他們渡江後,陳連長發現了敵軍一個僅有幾個人的碉堡時告訴大家他的打算,都是懸念的設置,都推動了劇情,任其合情合理地發展。黃大發從侯家軍手中逃脫,逃到岸上時,用音樂進行了渲染,製造了懸念,人們也跟著緊張的音樂一起緊張,擔心黃大發是否會被侯家軍發現,是否還能見到他的父親。
<五>音樂
《突破烏江》中有二十幾處響起了音樂。第一處是影片的開端,我軍振奮地趕著會師,便運用喜悅的音樂。而第四處也是戰士們走在路上,只不過是奔向烏江的路上,那種激昂的音樂伴隨著戰士們激昂的情緒,恰到好處。片中第二處音樂的響起,是烏江的那幾組空鏡頭。大號的沉悶,帶有哀婉,突然緊湊的節奏似像人們訴述了危險,而烏江的險峻、江水的湍急,在音樂中變得更具挑戰性了。敵參謀長在收到電報後,神色馬上變得慌張,這時音樂適時地響起,既增添了懸念,也營造出了一種緊張的氛圍,更烘托出了人物的情緒。陳連長他們在第一次渡烏江時,音樂一直持續了近四分鍾,其中音樂隨著情節的變化,時而緩慢輕巧,時而緊促激烈,陳連長他們在烏江里拉線時,音樂跟著緊促,觀眾也跟著緊張,都在擔心他們是否能成功渡江,最後繩子被炸斷時,音樂也緩慢下來,團長一聲「撤」,音樂也近戛然而止。敵營長被黃大發炸死的時候,振奮的音樂中還有喇叭的鳴叫,彷彿向人們昭示我軍的勝利。黃大發的娘被敵營長用槍打死時,音樂悲壯而又憤怒,正體現著此時此刻片中人物的心情,也與觀眾意外、悲憤的心情產生了共鳴。戰士和老百姓一起製作竹筏時,音樂輕快活潑,既體現了軍民一起合作的歡快心情,又表現了勞動的喜悅。
<六>聲音
影片中的聲音也豐富多彩,千變萬化。除了人物的同期聲,戰爭的環境音,樂器的聲響,還有一些音響的效果音等等。出現多次的號角聲,每種號角聲都有它特定的意義,有召集戰士集合的,有開始戰爭的,有召集准備出發的。漸近漸大的馬蹄聲,表現了聲音的透視,拓展了大景別的表現力,逼真形象。江水的咆哮,狂風的呼叫,槍支炮彈的轟鳴,滅火的水聲,掛電話的聲音,敵參謀長打開電報的聲音,鞭子抽人的聲音,輕微的轉頭砸人的聲音,電話摔掉的聲音等等,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給觀眾帶來了視聽上的享受。該片中還有一段快板,活潑,富節奏感,配上羅小光的說段,給影片增添了不少趣味,也讓觀眾耳目一新。
<七>伏筆
導演在片中也運用了埋伏筆的手法。如描繪烏江的險峻湍急的空鏡頭,說明渡江的難度,為第一次渡江失敗埋下了伏筆。地主和地主婆的出現,為後面小劉說有一戶地主人家做了鋪墊,他們說沒有帶走糧食和財產,也解決了後面被毀了房子和糧食的老百姓的食住問題。羅小光的一段快板,配上說詞「咱們一天走了一百八,敵人三天才走了九十九」,以及我軍戰士們快捷的步伐的特寫,都證實了後面敵旅長說「共軍怎麼一下子就從200多里走了只有離烏江40里的距離了」是完全有可能的。還有最大的一個伏筆就是前面所有表現敵方性格特徵的場景、畫面,均為他們的失敗埋了伏筆,說明了他們失敗的必然性。伏筆的運用也給影片增添了一定的懸念感,輔助了劇情有條不紊地發展。
<八>對比的運用
影片中有人物性格的對比,也有氛圍的對比。如敵方對待老百姓的殘忍和共軍的友善,敵軍的膽小和我軍的勇敢,都是人物性格上的對比。而氣氛的對比,最典型的就是陳連長他們渡江失敗時,敵方在熱熱鬧鬧地開慶功宴,每一個人都興奮至極,但我軍卻很沉悶,有唉聲嘆氣的,有耷拉著腦袋的,都各有所思,用政委的話說,「白天沒渡過江,大家都憋了一股勁」。正是運用了這種對比的手法,影片中人物的對立、敵我兩方的矛盾才得以融入影片,人物的情感才能夠升華,主題才得以深化。
㈤ 烏江榨菜廣告詞
烏江、榨菜(哦嗚——):炒肉、燒湯、夾饅頭,蒸魚、燜肉,涮火鍋(哦嗚——),送粥、泡麵,下米飯,烏江榨菜,三洗三榨,中國好味道,哇…哈哈哈……
㈥ 魚泉榨菜和烏江涪陵榨菜有什麼區別
烏江在重慶市涪陵區,魚泉在重慶市萬州區。魚泉有3個廠,兩個在萬州區,一個在重慶市豐都縣
㈦ 以宣傳多彩貴州爽爽貴陽為主要內容的詩詞,聯,賦,格言等
貴州
雲海貴地三尺夷
黃果雄偉烏江奇
朝顯青龍天際游
夕映遊人過花溪
到貴州 宋 趙希邁
涉歷長亭復短亭,兼旬方抵貴州城。
江從白鷺飛邊轉,雲在青山缺處生。
家務每因官事廢,詩篇多向客途成。
耕桑盡自無榮辱,卻悔當年事短檠。
謝師恩 答皇親見召 元 王處一
三冬凜冽彤雲布。六齣飄飛絮。地凍天寒難進步。滿途冰雪,喚回童稚,且向茅庵住。貴州大醮無推訴。必要功圓聚。遠逝新亡皆濟度。加持妙道,展舒雲宴,一會朝元去。
唐開州文編遠寄新賦,累惠良葯,詠嘆仰佩, 唐 權德輿
風雨竦庭柯,端憂坐空堂。多病時節換,所思道里長。
故人朱兩轓,出自尚書郎。下車今幾時,理行遠芬芳。
瓊瑤覽良訊,芣苡滿素囊。結根在貴州,蠲疾傳古方。
探擷當五月,殷勤逾八行。深情婉如此,善祝何可忘。
復有金玉音,煥如龍鳳章。一聞靈洞說,若睹群仙翔。
三清飛慶霄,百汰成雄鋩。體物信無對,灑心願相將。
昔年同旅食,終日窺文房。春風眺蕪城,秋水渡柳楊。
君為太史氏,弱質羈楚鄉。今來忝司諫,千騎遙相望。
歸雲夕鱗鱗,圓魄夜蒼蒼。遠思結鈴閣,何人交羽觴。
佇見征潁川,無為薄淮陽。政成看再入,列侍爐煙傍。
題貴州南山岩 宋 曾豐
崒嵂窮頭與漢齊,谽谺深處著招提。
居焉若寢瓊為室,登者如仙玉作梯。
雲竅旁通吞日月,煙蘿倒拔掛虹霓。
我來已落葛翁後,姑拾其餘細品題。
留別貴州父老 宋 袁宏德
鄱笑行藏不自由,郵亭杯酒又淹留。
罷官卻喜身還健,報最空慚政未優。
截鐙只今難擊馬,賣刀自昔已牽牛。
蠻煙嶺樹斜陽路,兩地離懷一樣秋。
林貴州哀詩二首 宋 劉克庄
四壁空留宅,雙旌漫典州。
無錢堆別屋,有石壓歸舟。
縱未封孫叔,猶當廟柳侯。
吾銘皆實錄,亦足繼前修。
林貴州哀詩二首 宋 劉克庄
歲晚淹留潦霧間,朱幡雖寵變蒼顏。
潁川鳳下來何晚,浪泊鳶飛去不還。
道遠返喪新燧改,州貧無賻旅囊慳。
新邱莫嘆封塋儉,絕勝痴人錦裹山。
送孫芝房使貴州二首 清 曾國藩
妙年作賦動明光,又策星軺赴夜郎。
文采邊陬瞻泰斗,儀容寸步中宮商。
沈湘過訪三閭廟,宛葉行經百戰場。
定有新詩傳萬口,歸來吾與解奚囊。
送孫芝房使貴州二首 清 曾國藩
六年陳跡君能記,病骨秋風入劍關。
曾洗人天清凈眼,飽看巴蜀怪奇山。
君今岩壑搜群玉,自有光芒照百蠻。
不似老夫徒碌碌,昆岡一網手空還。
貴州虞部使君訪及道舊竊有感惻因成小詩 宋 王安石
韶山秀拔江清寫,氣象還能出搢紳。
當我垂髫初識字,看君揮翰獨驚人。
郵簽忽報旌麾入,齋合遙瞻組綬新。
握手更誰知往事,同時諸彥略成塵。
李韶州著書,常論釋氏之理,貴州有能公遺跡 唐 權德輿
常日區中暇,時聞象外言。曹溪有宗旨,一為勘心源。
貴州雜詠 明 楊慎
綺繒纏髻作雕題,鐵距穿鞋學馬蹄。
清曉樵斤探虎穴,黃昏汲瓮下猿梯。
初抵貴州 清 羅銜炳
塘上鉦聲隔嶺聞,黔山積翠楚山分。
馬頭倒掛千岩月,虎落斜穿萬樹雲。
九驛蠻煙丞相壘,五溪銅柱伏波軍。
丈夫莫取黃金印,愧煞當年卧少文。
貴州省旅店題壁 清 嚴謹
萬里趨庭暫息肩,一檠孤坐思茫然。
才辭水驛三湘路,又數山程五月天。
書到途中慵檢點,詩成客里倍纏綿。
白雲翹首原非遠,翻恨春歸在客先。
㈧ 烏江千人宴席在那裡
烏江千人宴席在湄潭縣烏江七星峽景區。
2016年7月10日,湄潭縣烏江七星峽景區開園儀式暨沿江庫區旅遊宣傳推介活動在石蓮鎮沿江庫區盛大舉行,以「相逢山水石蓮、共聚畫廊沿江」為活動主題。本次活動由中共湄潭縣委宣傳部主辦,中共石蓮鎮委員會、石蓮鎮人民政府承辦。
七星峽景區距石蓮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有9公里,景區一帶,湖面主河道全長約26公里,湖岸線長約61公里,水域開闊,風景秀美,兩岸青山綠水,湖中波光縷縷,有神奇飛瀑馬尾水、斧削破岩「丹霞」奇峰、仙人張三豐移山填海、天下第一天然坐佛、神秘麻陰洞、磨子岩懸崖飛石、三重山一線天、生命之門等自然景觀,也有雲貴高原第一人工湖、天下第一長龍(999米)、烏江天險巨幅大字等人造景觀。湖面風景與大烏江峽谷風光相映襯,有「湖連谷」、「湖中峽」、「峽湖相間」的奇特山水景觀,譜寫著山水精華,創造了水中觀峽、峽中觀景、湖中觀島、島中賞湖的觀光特點,極具觀賞價值。
活動共5項精彩內容,有舞龍表演、文藝匯演、游園活動、野外垂釣、千人魚宴。讓前來的嘉賓和遊客盡情體驗「靈動山水、大美石蓮」的邊陲風情小鎮韻味。游園活動、野外垂釣、享千人烏江魚宴是本次活動的重頭戲。
㈨ 烏江畫廊是在酉陽還是彭水
烏江是長江三峽庫區最大支流,橫貫武隆全境。江水湍急、山巒雄奇,一里一景,風光旖旎,有「天險烏江,千里畫廊」之美譽。烏江,古稱黔江、枳江、涪水,源於貴州高原,自西南向東北奔騰於大婁山系和武陵山脈之間,全長1050千米,流經渝黔46個縣、市,至涪陵注入長江。
烏江的山有劍門之雄,三峽之壯,峨嵋之秀。遠山神秘,近山雄奇,溝壑清幽、秀麗。其中著名的山峰有插旗山、彈子山、仙女山和白馬山等。
烏江的水,碧若琉璃,暢游烏江,有「船在畫中行,人在畫幅中」之感。
烏江之美,在一洞、兩江、七峽。一洞為芙蓉洞;兩江即芙蓉江、大溪河;七峽有三門峽、邊灘峽、鹽井峽、關灘峽、中嘴峽、門栓峽、羅家沱峽。
烏江景觀有「九堰十三峽」之說。「九堰」是指九座古代所修的旨在提高水位的攔河大堰,包括白濤堰、白馬堰、巷口堰、江口堰、鐵磧壩堰、羅家沱堰、三洞磧堰、萬足堰、洪杜堰。「十三峽」即:三門峽、邊灘峽、鹽井峽、瓢兒峽、中嘴峽、咸山峽、魯居峽、門栓峽、羅家沱峽、磨寨峽、馬蜂岩峽、龍門峽和半邊峽等。
㈩ 貴州衛視多彩貴州的宣傳片中宣傳的風景名勝大概有哪些
安順黃果樹瀑布,興義馬嶺河峽谷,興義萬峰林,荔波世界自然遺產地,安順龍宮,貞豐雙乳峰,黔西烏江畫廊,北盤江大峽谷,梵凈山,赤水竹海,咸寧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