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沒有人利用佛法進行宣傳的
應該說在宣傳佛法吧。他們通過自己修學經驗(獲得心靈的解脫),感覺很多眾生也版應該明了「因緣果權報」;「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等等的佛經智慧。因為我們往昔所有的人都曾做過自己的父母子女,所以悲喜交加,也希望大家早日共同努力解脫生老病死等煩惱束縛。但佛教說法,得講對機(就是隨緣不能操之過急),不然很多人是會產生逆反心理的。所以說講法是需要有大智慧的,不然很可能會事得其反。
Ⅱ 佛教傳播的積極意義
佛教對於現在有哪些積極意義?
佛教是人本的,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立足於對現實人生的關懷。在今天,只要三寶還住世,只要寺院還存在,即使不能為社會做點具體的工作,但至少可以為大家提供一個精神的家園,提供一個精神的休憩之所。我們每天在外面忙忙碌碌,有機會到寺院來靜一靜,反省一下,對於社會大眾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變革,使社會中的貧富現象越來越懸殊,很多人連基本生存都無法保障,如何使社會的財富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使用?如何使那些有錢人象菩薩一樣慈悲眾生呢?但宗教團體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僧尼是獨身,沒有家庭拖累,不必為自己的生計和名利奔忙,可以更投入地做慈善事業。佛教對社會道德的重建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Ⅲ 佛教是怎麼開始宣傳的
公元前326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希臘軍大舉東侵,刀鋒直逼印度,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成為其掌中物。但當亞歷山大欲繼續向恆河流域進發時,遭到了難陀王朝的頑強抗擊。希臘士兵遠離鄉土而生厭戰情緒,亞歷山大隻好撤回。此次進攻印度時間雖短,卻使其遭到很大破壞,佛教也接受了希臘文化的影響而有所豐富。
公元前324年,旃陀羅笈多趁局勢動盪,民眾暴起,發兵推翻了難陀王朝的統治,並於公元前317年統一印度北部。這個新王朝被稱為孔雀王朝。它的第三代王——阿育王便是我們要著重提及的人物。
阿育王是個野心勃勃的君主,即位後便對南印度發動大規模征伐戰爭,殺人無數,經過苦戰,在血腥殺氣中,阿育王終於建成一個幅員遼闊的統一大帝國。在功成之前的一次戰爭中,俘虜150000人,殺100000人。這次殺戮使他臭名遠揚,為了欺世盜名,他遂皈依佛教,並成為印度佛教史上最著名的護法王,而被列入世界宗教史冊。
在位期間,阿育王大力宣揚達摩思想和佛理,並命人在全國各地刻文記載。為保障一切信仰和正法,他設置了正法大官,專管道德及慈善事業,保護一切宗教,他還在國內廣建寺塔,向僧團布施,舉辦社會福利事業。佛教被定為國教之後,地位更享尊崇。這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黃金時期。
阿育王所以有此般種種舉動,其意實為加強自己的統治。佛教所宣揚之佛理,要求世間的人們斷絕一切欲妄之念,勤行修身,使自己的品格達到崇高的境界,而不主張人們為解除世俗的苦難而反抗、斗爭。阿育王要穩固對剛統一不久的帝國的統治,便需安撫民心,使他們安於現狀,念經拜佛,去追求死後的極樂。於是,佛教便成為了他施政安民的工具。
佛教自此便與政治緊密相連。統治階級雖不信奉佛教,但他們要求被統治者信奉,以使自己能夠長治久安。
當阿育王發現佛教教義異說紛紜,僧團內混進許多異教徒,破壞佛戒,造成混亂時,他決定採取行動,統一信仰和教規,清除冒充比丘的外道。他邀請了目犍連子帝須為上首,在華氏城的阿育王寺舉行千人結集,以列舉各部派之論點,斟定是非,這便是第三次結集。
此次結集之後,阿育王為擴大佛教之影響,派出許多使團和大批宣講師,前往各地傳教,傳教者的足跡踏遍了全印各地,並終於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讓佛教走向世界。在信徒們的大力開拓之下,在短時期內,佛教便傳布到整個亞洲。佛教的傳播分為兩路:北路經西域傳入中國,並以中國為中心,東漸朝鮮、日本、越南;南路則經錫蘭,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並在這些國家內造成極重要的影響。
Ⅳ 怎樣正確宣傳佛法
佛教不是勸信,而是你自己修行正法,以身作則去感動別人信。但你可以勸人念阿彌陀佛佛號,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唯有凈土法門,自己沒有度可以度人。其他八萬四千法門,你自己沒有得度,決定不能度人。但在凈宗有一個方便,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決定正確。我自己沒有得度,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凈土,決定沒有錯,因為諸佛如來都是這樣教導眾生,還會錯嗎?
學佛要看佛經和祖師大德的講經說法,不要自己亂看一些不知道出處的學佛資料,很多錯誤或不圓滿,壞了自己法身慧命。
你可修凈土法門。網路一下很好找到凈空法師講經的「認識佛教」,無量壽經,十善業道經,等,
問:您常講,要先度自己才可度人,只有真菩薩才可以度人;又說,念頭一轉,只要為眾生就是菩薩。這里是否有一點矛盾?
凈空法師答:「先度自己而後度別人」,這是菩薩的事情;「自己沒有能度就去度別人」,也是菩薩事業;這兩種人都是菩薩,不過這里頭有差別。自己沒有度,度別人未必靠得住;你認為是度別人,別人是不是真的得度了?你把他度到哪裡去了?所以必須自己得度,自己認識方向,是過來人,才不會誤導眾生。自己沒有得度,不是過來人,隨便指路,這是一樁危險的事情。
但在凈宗有一個方便,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決定正確。我自己沒有得度,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凈土,決定沒有錯,因為諸佛如來都是這樣教導眾生,還會錯嗎?其他八萬四千法門,你自己沒有得度,決定不能度人。唯有凈土法門,自己沒有度可以度人,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的。所以,把阿彌陀佛介紹給別人,勸別人念佛求生凈土,這個人是菩薩。
菩薩自己能不能往生?不一定,菩薩不能往生的也很多。什麼菩薩?名字菩薩,有名無實的菩薩,這不能往生。自己不能往生,但是他勸人,那個人要是真肯信就能往生。如果他勸的人很多,勸了幾十個人、幾百個人都往生了,他自己雖然沒有往生不要緊,到他臨命終時,那些往生的人一定會跟阿彌陀佛說:「我們能到極樂世界,都是他勸我們的」,就拉著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可不可能?可能!只要他那時見到阿彌陀佛,真的想去,他就去了;如果見到阿彌陀佛還不想去,就沒有辦法。
大慈菩薩講得好,勸兩個人念佛就比自己精進;勸十幾個人,福報就很大;能勸幾百人、幾千人,你就是真菩薩;能勸一萬人,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是勉勵我們把凈宗法門普遍介紹給大眾。這些事理搞清楚了,你的疑惑就解除了。
Ⅳ 我們應該怎麼向別人宣傳佛法看看世尊是怎麼說的
善男子!若沙門、婆羅門、長者、男女,或大眾中有諸過失,菩薩見已先隨其意,然後說法,令得調伏。如其不能先隨其意便為說法,是則名為下品菩薩。 反觀自己,就容易犯這樣的毛病。固執己見,意圖讓別人順著自己的思路。然而,世人多執著,自己認準的理,你要硬讓他改是很難的。即使你說的有跟有據有道理。對方如果認准自己的理他就是不情願改過來,還容易因而生嗔恨心。 因此,在對別人宣講佛法的時候,特別要注意,不要以為你確實很有道理就可以說服對方。象我就有點念念叨叨的毛病。你說得多了,反而引起對方的反感。甚至讓人家謗佛,那就是大罪過了。 因而,在給身邊的人說佛法的時候,應該遵從世尊的智慧教導,「先隨其意」。要用對方的思路去思考問題。別老想讓別人和你想得一樣。時機成熟的時候,說一點。再有機會了,再說一點。不要老是說,不要急著想讓對方相信,那將會適得其反。 《優婆塞戒經》中又提到: 「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說,具十六事: 一者時說。二至心說。三次第說。四和合說。 五隨義說。六喜樂說。七隨意說。八不輕眾說。 九不呵眾說。十如法說。十一自他利說。十二不散亂說。 十三合義說。十四真正說。十五說已不生憍慢。十六說已不求世報。」 宣說佛法是歡喜的事,弄得不愉快就不對了。不能認為對方愚痴而看不起他。不可以呵責數落對方。要按著經典教導來說不可以自成一套。說服了對方不可以自以為是,自以為上人。不可以因為佛說教化他人有無上功德而有所求而說法。 「能說法者,復有二種:一者清凈。二不清凈。不清凈者,復有五事:一者,為利故說。二者,為報而說。三者,為勝他說。四者,為世報說。」 意圖從言語道理上勝過對方,是不清靜說法。為求福報為他人說法,是不清靜說法。 「清凈說者,復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後為說。二,為增長三寶故說。三,斷自他煩惱故說。四,為分別邪正故說。五,為聽者得最勝故說。」 清靜說法,是為了斷除自己和對方的煩惱,如果說了增加煩惱就不對了。 「菩薩若欲為眾生說法界深義,先當為說世間之法。然後乃說甚深法界。何以故?為易化故。」 說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身邊生活中諸事開始,從自身事開始。逐漸引其入佛道。不要一開始就高談闊論、大談理法。這樣才可以事半功倍。————願以此功德,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盤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Ⅵ 佛教宣傳的教義是什麼放在當今社會有什麼用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離苦得樂、解脫自在、普度眾生、覺悟有情等等,佛法是智慧,是眾生本具有根本智慧,只要眾生還有迷茫、迷惑、煩惱、痛苦,佛法就有其實際意義……~
Ⅶ 佛教宣傳的思想是什麼
凈空法師講述
佛教究竟是什麼呢?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代大學裡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學、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一生)——從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講過去、現在、未來。
佛教真的是教育嗎?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疑問就會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學才有師生的稱呼,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根本的老師(本師),就是表示這個教育是他老人家創始的,他是第一位創辦人。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中國古時候學生的自稱。由這些稱呼,我們知道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就宗教而言,上帝與信徒不是師生關系。佛門則是清清楚楚說明,佛與我們是師生關系;我們與菩薩是同學的關系——菩薩是佛早期的學生,我們是佛現在的學生。我們與菩薩是前後期同學,菩薩是我們的學長,這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稱呼出家人為『和尚』,其實在一個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話,翻作『親教師』。就是親自教導我的老師,就像現在學校里的指導教授,他是直接指導我的,關系非常親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導我,就稱他為『法師』,這如同學校里的老師很多,但他沒有上過我的課,沒有指導過我。『和尚』與『法師』的差別就在這里。代表和尚教學的老師稱作『阿闍黎』。阿闍黎的言行,可以做我們的榜樣,可以做我們的模範,我們可以跟他學習。這些稱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裡面沒有這種稱呼。由此可以證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再從佛教道場的組織(中國佛教寺院)來看,寺院是佛教教學與佛教藝術相結合的一個教育機構,就像現在的學校與博物館結合在一起。這種形式,就是現代所講的藝術教學。現代人處處講藝術,佛教在二、三千年前就實行藝術教學了。從寺院的組織也能看出它與現代的學校大致相同。『和尚』相當於學校校長,是主持教學政策的人,課程是他制定的,教師是他聘請的,這是和尚的職責。和尚下面有三位幫助他的人,佛家稱為綱領執事,分掌三個部門:掌管教務的稱『首座』;掌管訓導的稱『維那』;掌管總務的稱『監院』。名稱與學校不相同,實際上他們管的事務跟現代學校裡面的教務、訓導、總務沒有兩樣,可知寺院機構的組織確實是一所學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學校。中國過去稱之為『叢林』,『叢林』就是佛教大學。我們從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國佛教的建立,可見它的確是一個教學的體系,這事實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然後才知道我們到底在學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