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紅山文化宣傳
1984年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4號墓出土概述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翁牛特旗三星他拉中華第一龍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遼寧省建平縣出土玉豬龍
[編輯本段]歷史
紅山,蒙語稱:烏蘭哈達,意為紅色的山峰。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傳說內蒙赤峰的紅山,原名叫九女山。遠古時,有九個仙女犯了天規,西王母大怒,於是九仙女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灑在了山上,因而出現了九個紅色的山峰,所以,後來都叫它「紅山」。
公元20世紀初,中國處於軍閥割據的年代,當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請了一位叫鳥居龍藏的日本學者來講學。據日人回憶,當年他越過遼上京(今巴林左旗)來到了紅山,在附近地面上發現了一些陶片。1919年,來了一位法國人,它的名字叫桑芝華。他來到內蒙林西(今巴林右旗),無獲而歸。還有一位法國人,名叫德日進,他在紅山一帶發現一些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細石器。1930年冬,從東北通遼來一位梁啟超的兒子叫梁思永,他生於澳門,從美國留學歸國後,開始研究考古學。它收集了一些鳥居龍藏的資料後,參加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組。他到過林西、沙拉海、鍋撐子山一帶,僅發現一些陶片後就回北京了。
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當時熱河省省會——承德。隨後來了一批所謂的日本考古工作團,叫滿蒙考察團。有個叫濱田的,是當年東京大學校長。他們來的動機是: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想在內蒙古找出不屬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憑據。結果在紅山30多處遺址僅發現一些陶器殘片和幾件青銅器,都屬於中國歷史文物,結果是日寇枉費心機。
解放後,梁思永先生為中國考古所副所長。中國考古學家尹達先生出版《中國新石器文化》一書,梁先生作序。尹達先生認為:紅山文化是北方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結合。兩位學者論述了東北這一文化現象,屬於長城南北接觸產生的一種新文化現象,並提出定名為《紅山文化》。
紅山古玉的正式發現,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情。1971年5月,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樹時,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龍。從此,人們開始意識到,中國玉雕藝術的源頭可能發生在紅山文化時代的西遼河流域。
其後不久,在內蒙敖漢軲轆板壕、克什克騰旗好魯庫石板山,阜新胡頭溝等地紅山文化遺存中又陸續發現了數批玉雕龍、大型勾雲佩等紅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遼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學地層依據的紅山文化玉器墓葬,從而使紅山文化確有玉器成為定論。
[編輯本段]源流
紅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國後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目前,學術界大致有四種意見:
一、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統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變體;
二、紅山文化繼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紅山文化很可能是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響之後產生的新文化,含有細石器和仰韶文化兩種因素;
四、紅山文化是這個地區獨具特徵的一種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過程。同時受到其它文化影響,
四說並存,各持己見,後者的認識比較符合實際,考古學揭示泥質陶、彩陶、壓印「之」字紋夾砂陶、石器、細石器共存,是紅山文化獨具的特點,龍題材是紅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這一「族徽」性的花紋圖案從紅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續到它的晚期。在石器中煙葉形、草履行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細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鏃等器物,小巧玲瓏,工藝精湛,陶器中的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的盆、缽、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裝飾紋樣,而橫「之」字形紋和直線紋是紅山文化具有特徵的紋飾,泥質陶中的彩繪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器物,雖然受中原仰韶文化的影響,但二者之間仍有各自的異同點(共性與個性)。仰韶文化彩陶紋飾是用黑、紫或白色做裝飾地的,與紅山後陶器類型相比是多彩的,帶狀紋飾中夾有圓圈渦紋、葉形紋、斜格子紋和繩紋,而且單獨配有「S」字型、「X」字型等紋飾,與紅山後類型陶器迥然不同。紅山後類型陶器中,連點弧線紋是一種墜落形式的,這在仰韶文化陶器中是沒有的。二者之間也有相似點,紅山文化紅山後類型的「紅頂碗」式的缽與仰韶文化後崗類型的同類彩陶相似,彩陶之中的平行線形、平行斜線組成的三角形紋與後崗類型的同類彩陶相似,它們的相異點,說明各自的文化特徵;它們的相同點(或類似)說明年代大體相近,但不能簡單地認為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支系、地方變體或混合文化等。
紅山文化的內涵在西遼河流域也並不單一,它包括不同經濟類型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地方類型或不同的發展階段。大凌河流域的東山嘴、牛河梁、城子山遺址、胡頭溝玉器墓一類紅山文化遺存,就不同於老哈河流域的紅山後、西水泉、四棱山等一類紅山文化遺存,前一類型多出一種用途特殊的彩陶筒形器、磨光泥質黑陶圈足器,不見或少見紅山後類型多見的「紅頂碗」式缽器類和三角間渦紋彩陶圖案。這說明形成紅山文化決非單一的農耕,而是以農耕為主,農牧漁獵結合的經濟類型和多樣的文化內涵所促成。新的考古發現為我們揭示紅山文化的發展規律和性質提供了依據。以自身發展為主,文化間的影響曾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文化 影響首先是紅山文化分布區的「諸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中原文化的影響也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相互影響的。
某種觀點認為我國史前期存在著兩大文化區系,即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其中北方古文化又由紅山文化和河套文化組成,這兩大文化區系有共性又有個性,不能把北方古文化簡單地看成中原古文化的支系或地方變種。
要認識紅山文化的淵源,首先的任務是在本地區尋找出早於紅山文化的遺存,1983年興隆窪遺址發掘後,明確認識了興隆窪文化才使探討紅山文化源頭,有一個扎實的比較對象。
興隆窪遺址中發現紅山文化早期、中期房址分別打破興隆窪文化聚落圍壕的地層關系,又具有早期石器文化遺存的特徵,經C14測定年代距今7470+80 ——6895+-205年大大早於紅山文化,與紅山文化前身有關,可稱「前紅山文化」,隆窪文化與紅山文化分布地域大體相同。
紅山文化早期與興隆窪文化陶器大多陶質粗疏,火候較底器類和紋飾種類較少,一般有夾砂褐陶筒形罐、粗泥(含細砂)陶缽,代表性紋飾是壓印「之」字形線紋,以及網格狀劃紋等。可以看出紅山文化早期比興隆窪文化內涵豐富,並表現出一定的進步性。
隆窪文化已有一定水平的農業生產,有相當規模和數量的聚落址。可以認為是產生紅山文化那樣繁榮的原始農業社會的基礎。
這表明興隆窪文化與紅山文化具有傳承關系可能就是紅山文化的源頭。紅山文化以後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1973年敖漢旗小河沿類型的發現,為這個問題找到了有力的線索。小河沿文化類型是近年新分出的一種文化類型,它和石羊石虎山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在器物的器形、彩陶圖案、紋飾方面,都具有與紅山文化類型不同的特點,其年代晚於紅山文化。結合敖漢旗小河沿南台地遺址和翁牛特旗大南溝石棚山墓葬群所獲得的資料,在考古學上確定為「小河沿文化」。其分布區同紅山文化基本一致,其文化特徵可歸納以下三點:
(1)石器。磨製石器和細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邊起棱,橫截面呈長方形的磨製石斧、石耜、出現磨光石鏟,細石器有石鏃和骨柄刀的石刃。石刃加工精緻。聯系陶器上出現的豬首陶塑,反映其經濟生活為農牧結合兼營狩獵。
(2)陶器。有泥制紅陶、夾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類。飾細繩紋、刻劃紋和附加堆紋,由細繩紋組成的菱形回字紋已初具雷紋特徵。彩陶以黑彩為主,有紅彩和施白衣,紋飾有斜平行線紋,折線回字紋,有內彩,一種典型繪法為施白衣後用平行斜線畫出區界,內添黑、紅、棕色三彩,組成回字、三角、八角、網狀等多種幾何圖案,朱繪已見多例,其器物為夾砂灰陶直筒罐類、缽盆和鏤空豆類、壺類以及器座、盂、尊、雙耳大口罐型器。晚期出現大平底盆,大敞口折腹淺盤細柄豆,並出現有彩繪陶。
(3)墓地。氏族墓地選擇在高山上,墓地內部分區,區內分行,墓室結構為土坑豎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燒墓坑的習俗,單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和葬,男性墓多隨葬生產工具。並有束發、佩帶項環和臂環的習俗。
小河沿類型與紅山後類型目前雖未發現明確的地層疊壓情況,但兩者之間在文化內涵上有明顯的時代早晚和承襲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小河沿類型石器中細石器加工更為精緻,圓弧骨柄石刃刀更為普遍實用,反映出生產技術較紅山後類型更為進步。小河沿類型早期陶器與紅山後類型承襲關系比較清楚,均有泥質紅陶和彩陶,小河沿類型的泥質紅陶斂口缽、夾砂灰陶式深腹罐、雙耳雙口連通壺以及平行斜線的彩陶花紋、刻劃紋等,都有脫胎於紅山後類型的跡象。泥質灰、黑陶增加,但卻不見壓印「之」字紋,而被細繩紋及菱形回字紋所代替。其它如鏤空豆、尊等多種器類的出現,彩陶圖案的幾何化,表明制陶業有了新發展。
小河沿類型出現了雙間房址和男女和葬的習俗,說明當時已進入原始公社解體階段,在社會發展階段上,表現出較紅山後類型進步。在時代上應是介於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遺存,是由紅山後類型直接發展演變的類型。
小河沿文化之後,這里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分布的中心區,在敖漢旗南台地曾發現小河沿類型晚期文化層被夏家店下層文化早期房址打破的地層關系,一些文化因素已開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先河,如磨光泥質黑陶增多,朱繪和彩繪出現,繩紋興起,折腹器、大敞口淺盤細柄豆、大平底盆、鏤空圈足器等都具有紅山文化時期的特徵。這樣,由於小河沿類型的發展,填補了紅山後類型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空白,它們已基本可以銜接起來,從此,距今四千年前,西遼河、大凌河流域已進入青銅時代。
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形成過程與去向如何,前者涉及到它與紅山文化的關系,後者則涉及到它與燕文化的關系。
[編輯本段]發展
紅山文化是我國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亦稱史前文化,距今約5000年前。它的宏觀環境:地處大興安嶺南緣和燕山北麓地帶的西遼河流域,位於東經117°—123°、北緯41°—45°之間。這里是銜接東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帶,也是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的交匯區域。縱觀世界地理,西遼河地區屬於亞歐大陸草原通道的東南緣,連接北太平洋西岸。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就確定了自古以來處於遼河西域銜接中國南北和世界東西方的交通要沖,是多種經濟文化類型交錯、多種民族成份雜居和多種文化因素薈萃的中心之一。紅山文化就是這一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優秀文化。
近萬年以來,西遼河地區的古代歷史文化發展面貌,可以大體上劃分為:早期的農耕文化和後期的游牧文化這兩個發展時期。其主要原因是氣候環境的變化。農耕文化包括紅山諸文化和夏家店文化,時間相當於新石器時代中期至青銅時代早期,距今約8000——3500年。此間,西遼河地區與我國其他地區一樣,正經歷著全新世中期的氣候最適宜期,雨量充沛、空氣暖濕、溪沼遍布、草木叢生。
由於地近燕山和大興安嶺夾角之間的淺山丘陵相對高亢的地勢條件,為這里的古人類提供了較其它地區更為優越的生存條件。半個世紀以來,從這一地區出土的大量磨製的石犁、石斧、石磨盤、石刀、石紡輪、陶器、骨製品等等,說明了這一時期先後在這里的諸種早期農耕文化,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在紅山文化鼎盛時期,距今約5500年左右,紅山古國的形態就已經出現了。祭壇、女神、宗廟、積石冢,這三種極為重要的因素眾所周知,姑且不論。我們有必要提出對玉豬龍的造型探討一番。內蒙古考古專家布穀先生認為:玉豬龍,國內外收藏不少。其個體造型既形似,又神似,都是紅山文化特定產物。已知其分布范圍北起赤峰北部,南至遼寧西南部,以此距離為直徑的一個圓。
紅山文化晚期已出現社會產品分配不均等現象。牛河梁積石冢的大型墓規模大、隨葬玉器很多,說明墓主生前居於一般社會成員之上。當時還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營建壇廟,牛河梁女神廟遺址經發掘考證,就是紅山文化遺址。在喀左的東山嘴遺址,有一座石砌的祭祀建築基址。它以大型方形祭壇為中心,北翼有兩條南北走向的石牆基,南翼有長條形石堆,祭壇前端是石圈形台址和圓形石砌基址。這處遺址中還出土了小型孕婦塑像和大型人物坐像等。根據冶銅業的產生,財富分配的不平等及祭祀用大型禮制建築的出現,有人認為紅山文化晚期已進入文明時代;也有人認為處於軍事民主制時期。
[編輯本段]藝術
(1)陶塑藝術
位在北方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出現立體圓雕的裸體婦女像,有些胸前的乳房突起,有些則是軀體具有孕婦的特徵;在遼寧省建平、凌源二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出土面塗紅彩的泥塑女神頭像,此地也是紅山文化的分布區,推測是一座女神廟或女性為主的祭祀遺址。紅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學者推測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徵,同時也是母系社會的具體表現。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瓮、豆、帶蓋罐等。紅山文化陶器的幾個特徵包括:
1.紅山文化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兩大陶系為主,而泥質紅陶占的比例要大於夾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紅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紅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徵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屬於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後從筒形罐中又異化出筒形器,形成紅山文化陶器演變的一個新特徵。
3.壓印之字紋是紅山文化陶器紋飾的風格。之字紋線細而紋帶較寬,連線和篦點共用,橫壓豎排與豎壓橫排共用,直線與弧線、波浪線共用。之字紋飾又往往與筒形罐結合在一起,成為紅山文化陶器更明顯的特徵。
4.彩陶在泥質紅陶中佔有相當的數量。紅山文化彩陶以黑彩為主,也有紅、紫彩,圖案以龍鱗紋、勾連花卉紋和棋盤格紋三種最具代表性。
(2)石雕藝術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玉雕作品中,就有許多是以動物為題的玉石雕刻, 例如紅山文化出土的豬龍玦形器,但是否就是玉玦則仍待討論,同形的玉飾在遼寧、內蒙古和河北等地均有發現,可能是由豬的形象再被神格化所衍生而來,或者是「龍」在早期神話傳說階段的形像。在紅山文化遺址,還出土鳥、龜、虎形佩和魚形石墜等小型的動物形像作品,主要是以玉或綠松石所雕。
玉器的使用和喪葬的禮儀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點,也是了解當時社會結構的窗口。從目前大考古發掘來看,一般紅山人的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於中心的大墓唯玉為葬,而墓地越向邊緣規格越低。大墓附近的墓葬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是數量和規格明顯較中心大墓低,但同時還葬有數量不等的豬、狗等,再低等級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個別的墓葬沒有陪葬品。這說明紅山文化的社會結構等級制度嚴格,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貧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國家。
玉器的起源是裝飾,玉器的使用從薩滿文化發展到族權、神權、兵權的象徵,很多玉器是原始禮器,一些動物的造型是氏族的圖騰。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通過多年來的考古研究發現,貓頭鷹是紅山文化主要圖騰崇拜物。據介紹,玉貓頭鷹在紅山文化出土數量最多,最大的達到十幾厘米高;姿態各異,有模擬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動物的組合也是千變萬化。考古人員說,紅山文化時期,人們恐懼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者看清一切;人們經常遭到其他野獸的攻擊,希望能夠像鳥兒一樣飛起來,以避免收到傷害;人們過著農牧漁獵生活,又希望像雄鷹一樣輕易地捕捉到獵物。而貓頭鷹具備這一切優勢,貓頭鷹是遼西地區普遍存在的猛禽,黑夜活動,可以飛向高空,又給人以通達天地陰陽的神秘感。所以,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寄希望於貓頭鷹能夠給予自身與自然界抗爭的神奇力量,這樣,貓頭鷹成為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的圖騰崇拜物應該是一種必然。
[編輯本段]文化遺址
八十年代中期,經過對遼西東山嘴-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的發掘,終於取得了更重要的成果。
遼寧省朝陽市的喀左縣東山嘴遺址坐落在山樑頂部中央,面向東南,俯瞰大凌河開闊的河川。這是一處用大石塊砌築的成組建築遺址,呈南圓北方、中心兩側對稱的形制。南部圓形祭壇旁出土的陶塑人像中,有在我國首次明確發現的女性裸像。伴隨出土的陶器如鏤孔塔形器等造型奇特,顯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可見,這是是神聖的祭祀所在。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的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是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現已在五處地點發掘出許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發現了距今大約5500年前的大型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築。遺址內涵豐富,出土文物精美絕倫、世界罕見。這一重大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稱為「東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是可與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覺達羅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發現,該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紅山文化壇、廟 、冢,代表了已知的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專家們因而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 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牛河梁女神廟遺址 自80年代以來,系列紅山古玉的發現和研究,接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遼寧西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沙拉鄉茶海遺址,屬於前紅山文化類型。經過年代測定:距今8000年前。這一重大發現,印證了當代考古大師蘇秉琦先生於1991年8月為阜新玉龍文化節手書題詞「玉龍故鄉,文明發端」的論斷。
查海遺址經過發掘出土有玉玦、玉匕、管狀器、如斧似錛形器等。陸續發現有:阜新胡頭溝墓葬出土的玉龜、玉鴞、玉鳥、玉璧、玉環、魚形玉佩、聯環玉璧;凌源三官甸子墓葬區發現的馬蹄形玉器、玉鉞、玉環、勾雲紋玉飾、玉蟬、竹節形玉飾、豬首玉飾;建平縣牛河梁積石冢群發現的玉環、雙聯玉璧、馬蹄形玉箍、玉豬龍、玉璧、方形玉飾、棒形玉器、勾雲形玉飾;喀左東山嘴子遺址出土的雙龍首玉璜、綠松石鳥形佩;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發現的玉蠶、玉豬龍、玉鳳、勾雲紋玉佩、玉鴞、魚形玉飾、三聯玉璧、勾雲形玉器、玉斧、玉管等。
此外,在遼西地區和內蒙古赤峰市的敖漢旗、翁牛特旗、西林郭勒盟所屬各旗,也都有玉龍、玉琥、玉鳥、馬蹄形玉箍、勾雲紋玉飾、玉斧、玉棒等各種形制的玉器發現,而且數量相當可觀。
牛河梁第十六地點第4號墓玉人 紅山文化近年不斷有新發現,在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和凌源、建平交界處牛河梁先後發現了牛神廟、積石冢和祭壇。2003年在紅山後新發現了一處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祭祀遺址。紅山遺址群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紅山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紅山文化的發現,使西拉沐淪河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並列成為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是中國古代兩大玉文化中心。
盤玉紅山文化玉器
紅山文化玉器一定是古玉,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須多玩,才能使我國古玉得以還原。古人這樣、玩玉。稱為「盤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數有色沁,但暗淡不顯, 因此以、還原為貴。如果得到一塊真舊而有多種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 則等於暴殄天物,得寶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我國古玉,因為出土的地點不 同,所以蝕銹和色沁的性質亦不同。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氣特別潮 濕、地層特別多積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銹。北方出自干坑的,多數古玉的 土蝕亦多。如果出自火坑的,古玉的玉身便乾燥。由於土吃水蝕,加上千濕不 同的經年累月煎熬,古玉即使有最美麗豐繁的色沁,亦會隱而不彰,藏而不露。玉理本身有深淺色,同時亦侵積了不少污濁之氣。我們若不加以盤之玩 之,便玉理不顯,色沁不出,污濁之氣不除了。若要上佳色沁的古玉顯出寶石 之色,必須講究、盤功。
我國古代民間玩玉,主要分為三種盤玉的方法:一為 急盤,二為緩盤,三為意盤。先說急盤法。急盤就是必須佩帶在身邊,用 人氣、養之;因人體有熱、有汗氣。佩帶了幾個月之後,古玉的質地會漸漸 變硬,那時,我們可以用干凈的舊布擦它,擦至稍有起色,再用新布來擦。不 過,切勿用有色的布,應該用白布和粗布比較適當。我們愈擦,古玉便愈熱, 所以不可間斷。愈擦得多,灰土的濁氣和燥性愈易自然褪去,受色的地方自然 能夠凝結,色光愈內蘊就愈靚。雖雲、急盤,但同樣要日久有功:除了急盤 之外,我國古玉的第二種、盤功是緩盤。所謂緩盤法,就是時常把佩玉系在 腰間,借人氣來養之。、緩盤+則必須有耐性,不能急躁,亦可說是古人養性的 一種方法。通常緩盤兩三年,古玉的色微顯而已,非要「養」好幾年,色素不 易鮮明。若佩系十多年,可能使古玉復原。不過,據叢剛的玩玉專家經驗,秦漢時期的古玉,佩系於腰間十多年,才可復原。冒正,夏商周三代的古玉就不能了,必須佩系更久,以五倍,六倍的時間才行,亦即六十多年,始易復原。
有些戰國時代咐厶古,出土後也要緩盤二十年,方易為功。故古人說,上佳寶 玉可通靈,宜終生佩帶。以筆者自己經驗,不論急盤和緩盤二法,總之古玉入 土年份愈久,愈難盤出原色原質,原因就是受地氣愈久愈多,便愈深入玉骨, 精光要慢慢才露出。過於急功近利的人,曰署學玩古玉;只要佩系三兩件,日夕盤之,可訓練修養與耐力,因為盤玉這門功夫,欲速則不達。第三種為意盤法,這是筆者個人喜愛之方法,因為最多直接接觸,以示珍惜與愛意。古代文人雅士,亦愛此法。此法可與緩盤法互相配合。意盤法是用手把玩,珍之重之。古人所謂、時時摩挲,意想玉之美德,足以化我之氣質,善我之性情,使我一生純正而無私慾之蒙蔽,至誠所感,金石為開,而玉自能復原。這種方法猶如寫畫的意筆,人多不解,但是必須面壁工夫,能夠做到的人就少了。
② 英紅九號的口感和功效如何
多啊,首先在廣東地區英紅九號知名度還是很高的,廣東有兩大名茶,單叢和英德紅茶,英紅九號就是英德紅茶的代表。
以前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用英德紅茶邀請貴賓,這個故事英德人可以講幾十年。這幾年英德紅茶熱度慢慢起來,主要有幾個原因,一個是紅茶消費市場原本就在增長,喜歡紅茶的人越來越多,英德紅茶自然搭上了這趟順風車。其二是英德大面積種植茶樹以後,從業人員的增加,據說有13萬左右,配合官方的活動組織和宣傳,例如被評世界茶葉委員會為「世界高香紅茶」,冠名和諧號列車,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等等,擴大了影響力。其三是英紅九號的口感,中火烘焙,就可能保留茶葉原香,口感甘甜帶香,除了老茶友之外很受新茶友和年輕人歡迎,溫和不刺激,滋味非常容易被接受。
個人也非常推薦喜歡紅茶的朋友試試,英紅九號的確不錯,被低估的一款紅茶。
③ 九個一是什麼意思
一是建立一套責任體系。制定支部黨建工作責任清單,全面落實黨建工作「主體責任」,支部書記「第一責任」,支部副書記「直接責任」和支委委員「一崗雙責」,全面提升黨支部組織力,強化黨支部政治功能。
二是專題學習一次《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把學習《條例》同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起來,讓支部每位黨員深入領會《條例》精神,全面掌握《條例》內容,切實增強貫徹執行《條例》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使支部工作更加規范化標准化。
三是支部書記上一次黨課。通過黨課教育,增強黨員幹部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為推動市場監管綜合行政執法工作盡心盡力。
四是開展一次黨員交心談心活動。通過開展「一對一」、座談會等形式的交心談心活動,支部書記及支委委員與黨員幹部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談話,了解黨員幹部工作、生活、思想現狀,引導黨員幹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五是開好一次組織生活會。充分利用召開組織生活會的機會,深入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使黨員幹部樹立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意識。
六是支部書記做好一次述職報告。支部書記認真履行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職責,提升班子聚合力,增強隊伍戰鬥力,為各項工作開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七是評選一批優秀黨員。通過評選一批優秀黨員先進典型,在支部內營造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
八是完善一系列工作機制。認真開展落實「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支部交心談心、黨員承諾踐諾等系列制度,進一步完善支部工作機制。
九是開展一系列健康有益的支部活動。結合新形勢下黨建工作要求,開展紅色教育、「支部結對、干群結親」、黨員義工、讀書活動等健康有益的支部活動,達到統一思想、增強交流、提升修養的目的,切實增強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
④ 紅色精神有哪些
在中國共產黨90年的歷史中,形成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紅色精神」。如「軍民團結、艱苦奮斗」的井岡山精神,「不怕艱難險惡」的長征精神,「改變作風、提高素質」的延安精神。
「艱苦奮斗、勇於開拓」的北大荒精神,「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西柏坡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攀科學高峰」的兩彈一星精神。
紅色精神是指共產黨的紅色精神,最早表現為一九一九年的「版愛國權、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
擴資資料:
當前,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宣傳紅色精神,可以達到感召、凝聚和凈化人心的目的。當然,最需要接受紅色教育的群體不是小學生,而是繼承紅色江山的行政官員們。
傳承紅色精神也要與日俱進,當中國在面對新的歷史挑戰時,紅色精神必須被升華後才更符合時代需求,更有利於傳承和發揚。我們不能再用因循守舊的方式,強化灌輸紅色精神。那樣,會使人們因為逆反主旋律的心理,而喪失了對真善美的痛感。
⑤ qq帶紅新人說說宣傳語
一、 人的心靈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
二、 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三、 活在別人的掌聲中,是禁不起考驗的人。
四、 天真的誓言,總有被擱淺的一天。
五、 你的心,我住在那裡?
六、 看穿但不說穿。很多事情,只要自己心裡有數就好了,沒必要說出來。
七、 你之所以感到孤獨,並不是沒有人關心你,而是你在乎的那個人沒有關心你。
八、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發現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著自己
九、 細節往往是和美暢快,引人入勝了,而主題永遠悲觀。
十、 你瞧你吧!看背影急煞千軍萬馬;轉過頭嚇退百萬雄師。
十一、 因為愛上,所以卑賤。
⑥ 求一個古風社團的宣傳語,名字是九夭
九月九巷九卿杯中酒涼,飲盡浮華於九天之上。
夭嬌夭妍夭容手中劍耀,舞動驚夢於萬山之中。
⑦ 紅色革命精神是
紅色精神是指共產黨的紅色精神,最早表現為一九一九年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
在中國共產黨100年的歷史中,形成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紅色精神」。如「軍民團結、艱苦奮斗」的井岡山精神,「不怕艱難險惡」的長征精神,「改變作風、提高素質」的延安精神,「艱苦奮斗、勇於開拓」的北大荒精神,「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西柏坡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攀科學高峰」的兩彈一星精神。
(7)九紅宣傳擴展閱讀:
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宣傳紅色精神,可以達到感召、凝聚和凈化人心的目的。當然,最需要接受紅色教育的群體不是小學生,而是繼承紅色江山的行政官員們。傳承紅色精神也要與日俱進,當中國在面對新的歷史挑戰時,紅色精神必須被升華後才更符合時代需求,更有利於傳承和發揚。
我們不能再用因循守舊的方式,強化灌輸紅色精神。那樣,會使人們因為逆反主旋律的心理,而喪失了對真善美的痛感。畢竟,這個時代已經讓個體越來越獨立,社會的精神整合變得越來越難,未來的核心價值的發展方向越來越模糊。
⑧ 90字紅色故事
半床棉被的故事
紅軍長徵到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時候,3名紅軍女戰士借宿農民徐解秀家,因為家裡窮,當時床上只鋪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紅軍就和徐解秀蓋一條行軍被,睡一張床,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門口的草垛上。白天,紅軍戰士們和徐解秀一起幹活,講進步道理,還幫她帶孩子,徐解秀幫紅軍戰士煮飯。紅軍要開拔了,看到徐解秀家連一床像樣的被子都沒有,一名女紅軍用剪刀將這床被子剪開,將半床被子留給了徐解秀。這就是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的魚水情深,生死與共。
12個銅板「買」一個梨的故事
講述了1935年4月時,中央紅軍進入了雲南境內。那裡的風景十分美麗,連綿起伏的山巒,漫山遍野的綠樹······可是紅軍戰士們卻被酷熱的天氣折磨的苦不堪言。戰士們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可哪裡的水卻是鹹的!沒有水解渴,戰士們只好忍著乾渴繼續前進。
戰士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村莊,可那兒的村民因為聽信了敵人的宣傳,全都躲了起來。戰士們沒辦法,只好住了下來。
在女戰士打水時,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在廚房的毛草中,竟有一筐梨!要知道對於行路一天的戰士們來說,梨可是最好的東西!可是紅軍紀律嚴明:不能拿群眾的一針一線。戰士們只好舔了舔嘴唇。這時,一位發著高燒的女戰士發出了痛苦的呻吟,這是大家靈機一動,決定買一個梨給她。最後用12個銅板「買」了一個梨。
從《長征謠》到《清平樂·六盤山》的故事!
1935年10月7日,毛登上六盤山,臨風寄景,氣貫長虹,遙想紅軍走過的艱難里程,展望革命的未來前途,感慨萬千。當時,毛坐在一塊石頭上說,這里真是個好地方,天高雲淡,紅旗漫卷,大雁南飛,六盤山的景色多好啊。他隨即吟出了《長征謠》:「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 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他以自由詩的形式,採取重復比興、呼喚等手法,展示了紅軍將士金戈鐵馬、風雷激盪的雄姿,體現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反蔣抗日的決心。
1942年8月1日,毛才將《長征謠》改成規范的詞牌《清平樂·六盤山》,刊登在《淮海報》的副刊上,全文是:「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張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隊進入草地後,由於環境、氣候非常惡劣,使得草地行軍十分艱難。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紅軍就因此長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隊、犧牲的同志越來越多,朱總司令令人將自己的坐騎也殺了,分給通信班、警衛班的同志做口糧,還向身邊的同志發出了「嘗百草」的號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尋找出一些無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過飢餓的難關。然而,要嘗出一種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險的。張思德在「嘗百草」活動中,總是搶在他人之前。
據張顯揚回憶:「有一回,部隊在一片水草豐盛的沼澤旁宿營。一個小戰士來到水塘旁,突然高興地叫起來:『野蘿卜!野蘿卜!』張思德過來一瞧,果然,離水塘不遠的地方長著一叢叢野草,葉子綠,形狀跟蘿卜葉子差不多。那個小戰士興沖沖地跑過來,拔起一棵就往嘴裡送。張思德忙趕上去。一把奪過來,先放到自己的嘴裡,細細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澀。不一會兒,張思德感到有些頭暈腦脹,全身無力,緊接著,他肚子一陣絞痛,大口嘔吐起來。他急忙對小戰士說:『這草有毒,快,快告訴……』沒等把話說完,張思德就摔倒了,一時失去了知覺。半個多小時以後,張思德慢慢醒來,模模糊糊地看見小戰士端著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說:『不要管我,快去告訴其他同志。』」張思德就是這樣把生的希望讓給同志們,把犧牲的危險留給自己。很快,這件事被朱總司令知道了,他表揚了張思德。
朱(老總)的故事
朱(老總)除了愛吃新鮮蔬菜,一般人棄之不食的蹄筋也是他所愛吃的。
在長征過草地時,紅軍的糧食快吃光了,朱(老總)也和戰士們一樣,吃野菜,嚼草根。有一天下午,到達宿營地之後,朱(老總)仍顧不得休息,去檢查戰士的吃住情況,路上發現了一些牛蹄、馬蹄,他便蹲下身子,對這些蹄子進行仔細地查看,然後對身邊的小戰士說:"看樣子是不久前通過的先頭部隊扔掉的。好東西,帶回去,把裡面的蹄筋抽出來,加工一下,就是一頓美餐,足可以給戰士們改善一次生活了!"接著,他又手把手地教小戰士怎樣加工。
這意外的美食發現和學到的烹飪原料加工技術,讓小戰士感到十分驚喜。他們收拾起那些牛蹄、馬蹄,找到炊事員,按照剛才學會的方法進行加工。先把蹄子放到火上烤,再放到水裡煮,然後把蹄子剖開,再把裡面的蹄筋抽出來。蹄筋加工好了,按照小戰士的意見,炊事員拿出一部分放到大家吃的湯鍋里調味,留下一點給朱(老總)熬上一碗野菜蹄筋湯。
開飯時,炊事員剛把這碗"高湯"端上餐桌,朱(老總)就聞到了蹄筋誘人的香味,樂呵呵地說:"好香啊!"說著,拿起筷子就准備吃,可他看到這碗里有那麼多蹄筋時,關切地向炊事員詢問:"大夥兒都吃了沒有?"
炊事員見朱(老總)將拿起的筷子又放下,一臉疑惑之色,便猜到了他的心事,連忙解釋說:"大家都嘗過了,這是您的一份,你快趁熱吃了吧!"小戰士也在一旁催促:"您就快趁熱吃吧。"
"小鬼,蹄筋本來不多,給我一人這么多,我怎麼能吃得下嘛!來,把這碗蹄筋給運輸員老馬送去。運輸員比我們更辛苦,更勞累,應該給他們照顧。"沒等小戰士反應過來,蹄筋已經放到他手上了。"那您……"小戰士還想說什麼。"我?你們回來時,到大鍋里給我打一碗菜湯,我不就品嘗到蹄筋了嗎?"
金色的魚鉤的故事
長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長接受並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過草地,為了給生病的小戰士補充營養,老班長想盡辦法釣魚和挖野菜,煮成野菜湯給三個小戰士吃,自己卻吃剩下的魚刺和魚骨。最後在即將渡過草地的時候,老班長卻因為飢餓犧牲在草地中。小戰士」把老班長留下的魚鉤保存起來,以教育後代。
彭大將軍的黑騾子的故事
紅軍長征進入草地後,很快就斷糧了。看到那些因飢餓而倒卧在草地上的戰士,彭*懷心如刀絞。他命令飼養員,把所有的牲口都殺掉,包括自己的那頭黑騾子。飼養員急了,說那頭黑騾子無論如何不能殺,自長征以來,它救了很多人,是革命的功臣。彭*懷眼裡含著淚花:「你以為我捨得?可現在什麼吃的都沒有,只有殺了牲口,才能走出草地。」彭*懷的命令下達後,飼養員和警衛員誰也不願執行,彭*懷命令軍團部的一名幹部去執行,六頭牲口被集中在一起,一陣槍響,五頭牲口相繼倒下,唯有彭*懷的那頭黑騾子,依舊安靜地站著。老飼養員撲過去,抱住黑騾子的脖子喊,把它留下!彭*懷走過去,低聲說:「人比牲口重要!」然後示意那名幹部又開了一槍。大黑騾子慢慢倒下,彭轉身走了,他不忍回頭。事後,他指示後勤部門,把所有好肉都送給戰士和傷員,自己卻一塊也沒有留。
《豐碑》的故事
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雲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早把他的馬讓給了重傷員。他率領戰士們向前挺進,在冰雪中為後續部隊開辟一條通路。等待著他們的是惡劣的環境和殘酷的戰斗,可能吃不上飯,可能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將軍思索著。
隊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在干什麼。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前面有人凍死了。"警衛員跑回來告訴他。將軍愣了一下,什麼話也沒說,快步朝前走去。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靠光禿禿的樹干坐著。他一動不動,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滿了雪,無法辨認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煙,火早已被雪打滅;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象在為戰友指明前景的道路。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
將軍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忽然他轉過臉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麼不給他發棉衣?"呼嘯的狂風淹沒了將軍的話音。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聽見沒有,警衛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著。 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出,向那位跟雲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
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永遠的豐碑。
將軍什麼話也沒說,大步走進漫天的風雪中。他聽見無數沉重而堅定的腳步聲。那聲音似乎在告訴人們:如果勝利不屬於這樣的隊伍,還會屬於誰呢?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
瀘定橋長約100米,由十三根鐵鏈組成,兩邊各兩根為橋欄,底部並排九根為橋面,鋪有木板。橋東端即四川瀘定城西門。1935年5月29日,紅一軍團二師四團經過一晝夜二百四十華里的急行軍,佔領了瀘定橋西岸橋頭。當時橋西有國民黨川軍把守,橋板已全部被拆除。由該團一營二連二十二名勇士組成的突擊隊,冒著敵軍的槍林彈雨,攀踏著懸空的鐵索,沖向對岸,攻下了橋頭堡。後續部隊迅速跟進,奪取了瀘定城。
17勇士強渡大渡河的故事
1935年5月,長征中的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由四川會理附近地區繼續北進。蔣介石指揮10餘萬國民黨軍南攻北堵,企圖利用彝漢民族矛盾和大渡河天險屏障,圍殲中央紅軍於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地區。為挫敗國民黨軍的陰謀,紅軍迅速北進,強渡天險大渡河。以劉為司令員的紅軍先遣隊,順利通過彝民區,直逼國民黨軍防守大渡河的薄弱地帶。24日晚,第1軍團先遣隊第1師第1團急行軍80公里,先期抵達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隱蔽於附近山頭。當晚,該團第1營出其不意攻佔安順場渡口。時值洪水暴漲,大渡河水深流急,渡口水面寬約300米,對岸有四川軍閥部隊防守。該團決定由第2連組織突擊隊,實施強渡。
1935年5月上旬,長征途中紅軍准備強渡大渡河。25日上午,紅一團第一營第2連連長熊尚林率領渡河突擊隊,在當地船工的配合下,乘著僅剩的一隻木船,冒著密集火力,頂著急流險浪駛向對岸。木船被沖向下游數百米處靠岸,17名紅軍官兵登岸後,搶占沿河工事,控制渡口。又同第2船登岸的官兵一起,擊潰安靖壩守軍,為後續部隊渡河打開了道路。
七根火柴的故事
長征途中,暴雨傾瀉在大草原上。一個生命垂危的紅軍戰士把黨證和夾在黨證里的七根焦乾的火柴交給戰友,請他轉交給黨組織。言畢,安然地閉上了眼睛。那位戰友追上隊伍,為戰士們點燃了篝火,然後將餘下的六根火柴和黨證交給了指導員。
橫刀立馬與彭大將軍的故事
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蔣派大軍追至。彭指揮紅軍殲滅敵軍一個騎兵團,取得了紅軍到達陝北後第一場勝仗。為此,毛特作詩贈予彭。詩曰:
六言詩·給彭*懷同志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彭**受到詩後,將詩末兩句「唯我彭大將軍」改為「惟我英勇紅軍」,並把原詩還給毛。有功而不受榮譽,表現了彭大將軍的高風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