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潮州市新潮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潮州市新潮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潮州市一家擁有由廣東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頒發的《廣播電視節目經營製作許可證》的多元化文化傳媒公司。業務涵蓋文化、教育、旅遊、電商、娛樂、休閑體育等多個領域,致力於打造全國乃至國際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公司經營的范圍:文化創意策劃、文化項目運營、影視動漫項目運營、自媒體運營等。公司運營模塊:1.美食:新潮人旗下的「古城美食府「處於旅遊景點牌坊街人流最旺地段,集合了潮州各品類的美食小吃,並與各大物流公司合作,形成完善的線上、線下分銷渠道,打破傳統商業的營銷模式。2.影視旅遊:新潮人已與國內外各類影視製作團隊建立合作,致力於將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潮州打造成為一個影視拍攝取景點,開發影視旅遊業。3.休閑娛樂:新潮人整合資源並與多方合作,積極開發適合各個年齡層的主題休閑項目和娛樂項目。4.文化藝術館:新潮人旗下「名師堂」,匯集了國內外頂級大師作品,是一個集展示、銷售等於一體的平台,為藝術家與藝術愛好者提供全方位服務。5.特色產品:新潮人旗下「電商創業基地」,在開發潮汕特色周邊產品的同時,結合電商平台進行銷售,形成產業鏈,為產業後續開發和宣傳提供了強大的後盾。
法定代表人:蔡宇
成立時間:2016-03-11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510000005927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潮州市城新西路金田花園十六幢4層(自編A區3號,僅限辦公)
Ⅱ 第一次在潮州做大米生意要怎麼宣傳呢
如果質量好又便宜不用宣傳。
Ⅲ 誰能幫我找一下潮州的民風民俗
潮州的民風民俗及文化
潮州民俗文化是在南楚巫覡文化的土壤與氣候中孕育綻放的。它反映了潮洲的民俗、民風,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潮人的圖騰崇拜:自然神與祖神及英雄神崇拜,在潮人之文化心理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潮人信仰與民間神話中透露出「信巫鬼,重淫祀」,敬畏英靈之遺風。潮人儀式類的戲劇直接與祭禮儀式相關,甚至可以說它本身就是祭禮儀式的副產品。潮戲承襲了古儺之遺風「吹擊管鼓,郁香潔之。」潮人篤於戲曲之風,延及今人。
一、潮州民風、民俗及民謠
潮州民間喜唱俗曲。其俗曲、民謠與當地的神話、戲曲、諺語、小說、燈謎等民間文藝一樣,呈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與濃郁的鄉土氣息。作為民間口頭文學的歌謠,展現了潮州民俗藝術的豐蘊內涵。縱觀潮州歷代歌謠、童謠、詩歌、民謠,莫不涉及民風、民俗。歸其大要,可列為如下數類:
1.觀神送神中的儀式歌謠:如《請神歌》、《請神曲》。這是請神儀式歌之一。「請神」又叫「觀神」,潮州婦女八月請阿姑神稱「落阿姑」,請神時要口唱歌謠。除了阿姑神之外,潮洲還有「藍飯神」、「墭腳神」、「竹筷神」、「筲箕神」、「蛤蟆神」等各類神,皆有其歌與表演形式。在《請神歌》與《請神曲》中,人們表達了對「大慈大悲」的南海觀音暜渡眾生的希望。有趣的是,如果「神」久請不來,人們便用對付自然的原始宗教儀式「巫術」,去催神、咒神,希望憑籍語言的力量去影響和制約神。
2.婚禮葬禮中的儀式歌謠:《出嫁前拜司命公》這首歌謠,表達了新婚女子祈求「配好君」,「富貴添才丁」和「富祿全」的願望。《出嫁前坐桌》、《青娘為眾人分菜餚》二首,則描述了潮洲婚姻儀式之特色。此外還有《新娘踏轎門》、《開轎門跨火煙》、《拜天地》和《攪泔缸》等各種儀式的歌謠。這些歌謠,形象地再現了新娘出嫁前之全過程。潮洲葬禮儀式的歌謠主要有《巡墳歌》等。
3.潮州的游神歌謠:如《城內人游神》:「城內人游神,一位老爺雙夫人,踢陀三夜日,頭殼冷眩眩」。這一題材反映了潮人對英雄神的崇拜。詞中「老爺」指關羽,「三夜日」,則反映了游神活動十分壯觀,持續達三天三夜。游神內容豐富多彩,在游神過程中穿插著舞蹈與游藝活動。除了各地都有的龍舞、獅子舞之外,還有潮州地區獨有的布馬舞、蜈蚣舞、鱷魚舞、螯魚舞、鯉魚舞、駱駝舞、長頸鹿舞和雙咬鵝舞等。
4.民間故事歌謠:如民謠《聽見鑼鼓沖沖潮》,歌中陳述了民間文學中流傳的「陳三五娘」和《三國演義》中的「馬超戰張飛」之故事,以及當地流傳的「關爺帶二妃」之傳說。
《正月是新年》這首歌謠更具故事特點,它將神話、小說、戲曲、傳說中的人物、故事,溶於一爐,逐月地分述,每月記一故事。如記述了《荊釵記》、《破窯記》、《孟姜女》、《漢宮秋》、《昭君出塞》、《拜月亭》、《楚霸王》、《陳三五娘》、《梁祝》、《青瑣高義》等故事。
5.四季活動歌謠:如《十二月歌》,它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農民一年到頭的繁重勞動與無衣無食的悲慘命運。全詩按季節的先後,逐月寫貧苦農民們的勞動和生活,將農民與豪紳的生活進行對比,如:「三月人布田,東村西村忙又忙,富人牛牯雙巴只(雙只),磽仔拖犁淚雙行。」
《正月鑼鼓鬧猜猜》,這是一首敘事歌謠。它借鑒了《詩經·七月》的敘事手法,用十二個月的農事、節氣起興,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女主人公娶媳婦,惜媳婦,打媳婦,喪媳婦的經過。及其由喜到悲的心理變化過程。這種以季節的特徵來襯托、渲染人物的內心感受的寫法很有特色。
6.宗教活動歌謠:如《求雨》,「善堂求雨天就知,胡躕一響雨就來。戲請成,雨淫淫,戲在做,雨大倒,戲歇棚,雨就晴,戲做直,天出日。」人們用「做戲」之藝術形式來求雨。表現對雨的虔誠:「雨仔霙霙,暫歇涼亭。婦人放尿,污穢神明」。而流傳著的關於「雨仙爺」的神話,更是將雨奉為神明。
《沙蜢娘》這首民歌則表現了潮人「龍」崇拜的文化心理。龍在潮州人眼裡是健壯、辟邪的「聖物」。因此賽龍舟的成敗,是關繫到全村盛衰的大事。龍舟平時置於村前的神廟祠堂。
7.潮州風景歌謠:如《潮州風景好風流》:「潮州光景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州;廿四樓台廿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遭」。潮人尤引宋代歷史名橋「廣濟橋」而自豪。
8.民族繁衍與遷徙歌謠:如《高皇歌》,它描寫的是由京城遷徙到潮州的盤、藍、雷高皇們的出身史。據《後漢書·南蠻傳》記載,高皇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攻伐不克。乃招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賜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據說帝有畜犬,其毛五采,名曰盤瓠。盤瓠聞令之後,遂銜人頭獻於帝,「群臣怪而診之」,正是吳將軍之頭。帝大喜,但考慮盤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雖欲報答,而不知所宜,頗有難色。盤瓠忽作人聲道:你將我放在金鍾之內,七日七夜就可變人。由於公主提前去看,結果盤瓠「乃是頭未變成人」。《潮州民間故事集成資料》中亦載此事,題為《畲族祖先的傳說》。「犬」,已成為潮人的圖騰動物之一。
9.元宵夜遊燈歌謠:游藝活動中,最為熱鬧的是花燈盛會。據傳古港樟林的花燈盛會已持續三百年了,每年二月籍游火帝的形式舉行。因此也稱打火醮。往往要持續半年之久。一般是日間展覽,夜間遊行,連續三天,要游遍八街六社。隊伍中有儀仗隊、鑼鼓隊、標旗隊、和扮塗戲,如《桃花過渡》《八仙過海》《唐僧取經》等劇目。此外還有燈謎、雜技、看浪盪、焰火、潮劇演出等。潮州的《百屏花燈》尤其著名。它以戲劇、傳說故事為題材,裝飾屏景,每個故事為一屏,共一百屏燈景包括:董卓鳳儀亭,點將楊延昭,張飛戰馬超,孔明空城記等。
10.婚姻習俗歌謠:如描寫童養媳的《媳婦仔》:「十歲做人媳婦兒」;揭露買賣婚姻的《正月勤姑績青麻》、《十八歲嫁七歲郎》;寫婚變題材的《怨你阿爹娶後人》等。後者表達了姑娘對父親婚變後娶來的新婦的憤怒與不滿。潮洲婚姻習俗的演變於此可見一斑,此類相關題材的民謠還有:《綴著狐狸六著鑽山草》、《怨我爹娘受人聘》、《妾身願嫁農夫婿》、《文明世界》等。
11.飲食習俗的民歌:如《君今問娘愛食》,它通過丈夫征詢懷孕妻子愛食的一連串詰問,表現了丈夫對妻子的體貼。更有意味的是,歌中通過詰問妻子的愛食,引出了潮洲的九樣傳統名食:「蚝仔腌蕪」、「青梅槌白糖」、「薄餅卷糖蔥」、「吊瓜炒鮮蝦」等。乃至在外地的潮州人只要一聽到這首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歌,便知道是家鄉的民歌。
綜上所述,潮州民謠離不開它的民俗母胎。潮洲民俗藝術不僅內涵豐富,且具有鮮明的特色與文獻、藝術價值。
二、潮人的圖騰世界與神話藝術
地處古楚之地的潮汕地區,這里在地理上背五嶺而面南海,古代與北方內地交通隔絕。從先秦時期起,楚人便形成了信鬼而好祀的傳統。史傳記載:「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漢書·地理志》)「巫鬼」,即巫人裝神弄鬼,「淫祀」指祭祀方面非常濫,什麼神都祭。潮洲神的類別可分為神格與人格神。前者指自然神崇拜,後者為祖神與英雄神(參見拙文《潮人信仰與民間神話》潮洲日報,1999年7月16日)。
(一)自然神崇拜與神話。
1.青龍之神話
「龍」在潮州經歷了由圖騰而演化為神靈的過程,亦即由生物屬性的龍,轉變成舍己為公的英雄的龍。潮洲流傳著種種關於青龍的傳說:如關於青龍之形態、之嗜好,青龍護堤的行為。青龍被焚不死等傳聞。潮人將之稱為「福神」。明朝季年,青龍的故事逐漸被演化為神靈。潮人為了表示對捨己救人的英雄王伉的崇拜,又演繹了一段安濟聖王變為青龍爺之故事。
2.鳳凰之神話
「鳳凰」亦為潮人的圖騰物之一。不過它同樣已由圖騰而轉化為神靈。相傳玉皇大帝到凡間遊逛時,曾路過潮州,他不小心摔到田裡,被一個農夫所救。爾後他又變成一個乞丐來到嘉應州,在嘉應卻要不到一口飯吃,於是他決定把鳳凰打下潮州,並吩咐鳳頭朝嘉應,鳳尾朝潮州。鳳凰下凡,變成鳳凰山,鳳頭朝嘉應,天天吃嘉應,喝嘉應,把嘉應的一片山坡吃得光光的,把江河喝的乾乾的。鳳尾朝潮州撒尿,把潮州的土地澆得肥肥的,莊稼變得綠油油的。潮人感恩載德,視鳳凰為吉祥物而崇拜之。
3.風雨聖者之神話
「風雨聖者」(又名雨仙)在潮州顯然已由神格降為了人格。據傳他是罩州丁崗鄉孫家的兒子。幼依嫂氏度日。嫂待其酷,每天要做一大堆苦工。有一天因柴火沒了,其嫂咒道:「要燒你的骨頭!」不料他真把腳伸入灶里當柴燒。飯熟而腳安然無恙。又傳說,他在開元寺內求雨,拿起小笠子向天上一搖晃,驟然烏雲密布,雷聲隆隆,雨聲大作。人們相顧偔然之際,他已隱入叢林之中。後人紀念他,將其肖像鐫刻在樹身之上,當神靈祭祀。(《民俗》十七年七月十一號版)。
(二)祖神崇拜與神話。
1.窯神
潮州的窯神與燒窯有關。相傳窯神是位小孩。他為了幫助父親交差,鑽進了煙囪……終於燒出了一個給皇帝養金魚的大烏缸。之後又托夢給父親,告知火神爺收他當了窯神,專管天下的龍窯。這個故事不由使人想起蒲留仙《聊齋志異》中的《促織》篇。可謂異曲同工。皆以僪煉之奇言,辛辣地諷刺,控訴了皇帝和各級官僚對人民的殘害。在他們的眼裡老百姓的生命還不如一隻蛐蛐,一條金魚。
2.戲神
歷來各種戲班所崇祀的戲神,不盡相同。如京劇祀老郎神,粵劇祀華光大帝,潮音戲班所祀的神稱田元帥或田師爺。凡潮音戲開班,必祀此神。後來潮州的秧歌戲也祀他。每年陰歷六月二十四日雷祖誕,便是田元帥誕辰紀念日。為了紀念他,在原潮州府的舊址建立過田元帥廟,該廟又名「慶喜庵」。據潮州府志記載,「慶喜庵建於順治年間」。
3.城隍守護神
這類神是指以城隍為代表的由守護神轉化成的神靈。如水仙宮供奉的大禹,韓文公祠供奉的韓愈,雙忠祠供奉的張巡、許遠,揭陽英毅聖王廟供奉的春秋時代晉國介子推,饒平「元帥廟」供奉的抗元英雄陳吊眼等。以及被尊為橋神的韓愈的侄子韓湘子等。
(三)英雄神崇拜與神話。
1.歷史英雄
凡歷史上與現實中有功於潮人之人,其死後多被潮人奉為神。除上所述外,著名的還有關羽、林默娘(即天後,媽祖)、張巡、許遠等。在安史之亂中因固守濉陽而壯烈犧牲的的張巡、許遠,被潮人目為城隍,希望他們能永保潮陽城無兵災之禍。後人撰聯稱張許二人為「國世無雙雙國士,忠誠不二二忠臣。」此外,韓愈和文天祥也是潮人心目中的英雄神。凡「雙忠祠「前面,幾乎都有文天祥的塑像。
2.清官賢相
韓愈,公元819年,因「牮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在潮七個多月,他同情人民疾苦,做了一些有利於當地人民的事,受到了人民的愛戴。人民懷念他,到宋代建立了韓文公祠。塑像為神。並將所在的筆架山改為韓山,流經山下的惡溪改為韓江。又將他曾經治服洪水,趕走鱷魚的那座山嶺叫做「訪問嶺」。將他走馬牽山築堤防洪,根治水患的那座山稱之為「竹竿山」。
吳府公,清朝道光、咸豐年間,浙江錢塘人吳均,任潮州知府時,有一年暴雨成災。韓江水猛漲,為了擋住洪水進城,他毅然決然地步下東樓城,走到湘子橋頂。縱身一躍,投入滔滔的江心,以身祭水。果然,洪水慢慢地退了下去,從此,潮州人便尊敬地稱他為吳府公。在東門城樓上,雕塑了他的像,供人祭拜。
楊戩:潮州宏隆太守楊戩,因拒收霸佔民房,打傷百姓的豪富之賄金,而受到當地人的尊敬。為了紀念他,後人將其居住的寨名號為「四知堂」。
陳遂:潮州地區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抗元英雄,原名陳遂。在饒平建有陳吊王廟。因反抗宋朝腐朽統治而起義,在元軍南下時,民族矛盾激化,他毅然從大局著眼與南宋朝庭合作,共同抗擊元軍。最後被元軍包圍在四百嶺山上,彈盡糧絕,被俘就義。那是公元1282年。明初就有人立廟建祠紀念他,香火綿延至今。潮州神話的傳承為我國的神話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三、儺儀之副產品———潮戲
古代儀式、典禮和藝術之間的分界並非十分清晰,大概正因如此,許多學者認為,原始藝術絕大多數都直接與祭禮儀式有關,甚至可以說它們本身就是祭禮儀式的副產品。
(一)關童戲與儺儀。
潮州之「關戲童」以巫而事歌舞,樂神並以悅人,可視為古代巫舞之餘緒。關戲童所祀田元帥,被尊為青娃神。農人祀之,猶田祖、田婆和土谷諸神。
關戲童之「關」亦為「觀」,釋為觀看。「關」舊稱召死靈問答為關亡,以巫為靈媒,召亡者之魂附於巫者之體以言禍福,此事必用符篆,如官府之文移,謂之「關」。關戲童,亦猶以符篆召亡魂附身於人之體而唱戲。
據傳潮之關戲童,必以童子充之,古之倡優稱之為侏儒。宋元戲曲史雲:「優人,其始皆以侏儒為之。」「侏儒」即短小人,亦稱童子。舊說部往往記以童男女祭神之故事。巫之事神,亦必以童男女獻舞,以示虔誠,純潔。潮俗呼巫覡為「童魕」或「童身」。所謂「魕」,妖祥也。《淮南子》:「吳人鬼,越人魕」。古之俳優,以「童子」或「侏儒」充之。潮州關戲童,仍固守數千年侏儒之舊俗,又吸取了各地之特色,如請紫姑、關亡等。
如潮州農村,中秋前後常有關戲童之舉,表演時,先由主其事者赴田間奉田土一杯歸,安置香爐中,陳瓜果香燭拜之,名曰請田元帥。之後復邀集童子十餘,推出一二人為腳色,拈香閉目,蹲坐中央。群童四周果香燭拜之,每人各執香火一炷,上下左右搖晃,若魚貫飛熒,火光縷縷閃爍。群童復齊聲奉咒,其詞各地差異,如潮陽咒語常有「一催請,二催請,三催請」與「急急如律令」之類。潮安之關戲童,更是彌漫著濃厚的巫術氣息。此類關童戲還有關墭腳、揲二姑、看死鬼、關扁擔、藍飯姑等。
(二)游神戲與儺舞。
清康熙時吳震方作嶺南雜記雲:「潮州燈節,有魚龍之戲,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與京師無異,而採茶歌尤為妙麗。飾狡童為採茶女,每隊十二人或八人,挈花藍,迭進而歌,又以少長者二人為隊伍首,擎彩燈,綴以扶桑茉莉諸花,桑女進退作止,皆視隊首,至各衙門或巨室唱歌,賣以銀錢酒果,自十三夕至十八夕為止。」
可見潮州自古以來就有「扮唱秧歌」之「魚龍之戲」;扮唱者歌採茶歌,飾採茶女,載歌載舞。這種「秧歌隊」不僅為了娛人和自娛,同時也為了「賣以銀錢酒果」。「秧歌舞」,實際上是以藝術的載體表達宗教的主題。故俗稱之為「游神舞」。潮州「秧歌舞」的源流與演變之跡經歷了由宗教的藝術到藝術的宗教,亦即由巫覡文化到民間信仰文化的歷程。同時它又是歷代各地文化藝術交融演變的結晶。
潮州的「游神戲」亦頗具儺戲的特徵。如歲暮元宵,酬神賽會,執棍掛鼓,配以鑼鈸,邊行邊舞,有扮民間故事唱打花鼓等等,配以笙笛弦樂,鑼鼓扳鈸。游神戲主要表現了禳災祛邪的主題。為了娛神娛人,更好地宣傳宗教的目的,儺戲不斷地吸收世俗題材的優秀節目和多種表演形式,使娛神的諸般伎藝逐步地實現多層次地匯合,從而嬗變成為一種頗具特色的藝術形式。
潮州少數民族「在山為畲,在水為蛋」的畲族斗歌、蛋船歌舞,習風成俗。對潮劇產生了很大影響。相傳潮劇三步進三步退的台步,就是來自蛋船舞蹈。潮丑側身跳躍的機械的手法腿法,仿自紙影。潮劇唱法的「彩場」,表現緊張急越的情緒,亦無不受其影響。潮人「吹擊管鼓,侑香潔之」。其酬神巫祀、禮佛課頌,笙簫管弦的民俗,承襲古風,代代相傳。
Ⅳ 潮州旅遊廣告語
相約廣濟古橋
走進潮人故里
Ⅳ 廣東省各地宣傳部信息
哇,這個超難回答,我想只有省宣傳部才有的資料哦
Ⅵ 潮州怎麼就怎麼有名
■潮汕人外出習俗
穿著——城鄉人們外出辦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齊整。若做新客或參加節日盛會,要穿上最漂亮最適時質地最好的衣服,農村人叫「做皮衫褲」。60年代以前,農民上圩市做買賣,多赤足。80年代以後穿鞋著襪上圩市做買賣的日多。青年男女兒童,出門走親戚則多有穿新衣習俗。
攜帶——舊時,人們上圩市多帶市籃、籮筐;走親戚帶裝禮品的花籃、藤籃,如遠行攜帶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錢人用藤莢、皮箱。解放後,人們時尚用軍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後,各式各樣手袋、背包、皮箱,隨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們外出多步行,遠途坐船為多。計算路途遠近,以10華里為一鋪,通常走一小時。轎是富貴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鎮多有專供僱用的轎鋪,官貴者坐四人大轎,一般有錢人坐二人抬竹轎,新娘出嫁坐花轎。轎在解放後已棄用。本地極少有牛車,沒有馬車。解放後,駐軍曾有馬車,後也為汽車代替。
20世紀以前,內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蘇杭、下海南及出遠洋靠雙桅紅頭船。汕頭開埠後,門戶開放,外國輪船紛紛到來,外資、華僑、內資輪船公司甚多,內河也行小輪船。至30年代水運發達,人們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輪船,紅頭船退位。潮汕鐵路1904年動工,1906年建成通車,成為汕頭與潮州人們交通的主動脈。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縣普遍築汽車公路,1933年築汕頭飛機場;至此,海陸空交通全面暢通,有錢人、生意人,多以此為交通工具。清末民國初人力車(黃包車)成為市區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無論城鄉,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後,大量單車出現,市區腳踏三輪車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頭成為單車密度最高地區。80年代後,汕頭海陸交通全面發展,摩托車也成為全國密度最高地區;公路交通和市區公共汽車,也逐步發展。出門坐車、坐船、搭飛機,不管長途短途,已成為人們外出的習慣。平原地區過河,舊時多靠渡船,解放以來多已建橋,農村的小渡船,也已是鳳毛麟角。
辭送——凡親人摯友遠行,必有辭送。潮人出洋謀生者眾,遠離故土,未知何日回歸,親情惜別,往往纏綿悱惻,或互贈禮品留念,或送錢財作盤纏,或煮雞蛋甜丸送順風,千叮嚀,萬囑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禮。舊時有「父母在,不遠游」觀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業為重,觀念漸變。
宜忌——舊時遠行者,路途艱險,多有求神問卜,選擇吉日之俗。動身之時,宜說吉利話,忌說跌、沉、翻、倒一類詞語。近年交通事故頻生,司機和旅客,也還有求神保佑和摜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習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來,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紹客人身份、稱謂,要招呼客人坐在適當位置。遠道來客,還有遞巾洗臉之禮。
敬煙茶。敬煙茶是潮人最普遍禮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煙的人,客人到來,也會很熱切買煙。潮人好臉子,敬煙要用高級煙,若無高級煙,常向客人道聲「對不起」。舊時,在農村,農民用煙筒吸煙,客人到來,為客人裝煙點火,遞煙筒時,常用手掌擦煙筒嘴,然後遞與客人。後來,有了紙煙,就給客人卷紙煙。在清代,潮人還有敬檳榔風俗。乾隆《潮州府志》載:「蔞葉檳榔,無時釋口,親朋往來,不具酒茗,勿以為嫌,不設檳榔,便稱簡慢。」後來,檳榔蔞葉,少有,旱煙卷煙普及,敬檳榔禮俗,遂為敬煙茶代替。
送客
農村送客較為熱情,凡客人有帶禮品來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禮物回敬,他們尊守古訓:「來而不往非禮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這種風俗,但不若農村之講究。
■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飲食習俗
蠟 筆
潮汕俗語是潮人日常口頭交流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潮人對生活經歷和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歸納,蘊涵著潮人的生活哲理和處事原則。而飲食,作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頭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語中有著廣泛的反映,其內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產,潮人的飲食偏好、飲食戒忌、烹調講究等等,潮人的飲食習俗在詼諧幽默的潮汕俗語中表現得更為具體生動、活潑有趣。可以這么說潮汕俗語也是探索潮人飲食習俗與文化一個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徑。下面就將有關潮人飲食習俗的潮汕俗語歸納如下,以請教於方家。
一.見諸潮汕俗語的潮汕小吃、特產
潮汕小吃是潮汕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芭,歷代民間點心師傅博採眾家之長,搜盡地方之特產,精心製作,逐步積累形成豐富多彩,獨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藝術品。更以品種多樣、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配料獨特、味道可口而聞名遐邇。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汕俗語中都有所表現:
1.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
老媽宮粽球指汕頭市昇平路頭媽祖宮(即老媽宮)附近的順德號的粽球。由於粽是用竹葉包裹,要打開吃了才知道味道,於是有此俗語。喻事久見人心。由於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且在南方過了端午節,氣候開始轉熱,故俗語中還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諺語。
2.蘇南薄餅—嘴甜舌滑
蘇南薄餅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於吹捧。
3.靖海豆楫—好著喉衰著齒
靖海豆楫揭陽市惠來縣名產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質地柔韌,牙齒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縫中。俗語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損。
4.意溪餅—大塊厚
意溪餅潮州市意溪鎮名產—酥皮潮式月餅,比其他地方所產的月餅較大塊,也較厚。以此喻較好的機會或較豐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無粕
棉湖酥糖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的名產,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無根據的亂講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東平路老君堂所產姑蘇香腐。質地硬韌,需慢吞細嚼。喻堅韌。
7.海山蝦米—大插
海山蝦米揭陽市饒平縣三百門盛產的對插大蝦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來源。
8.獅頭鵝—大隻雅
獅頭鵝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個頭大,體態優雅,肉質鮮美。俗語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產,個頭大,汁多肉美,以前長期為出口外銷產品。
10.赤內琵琶鴨背柿
赤內、鴨背地屬潮州市潮安縣的歸湖鎮,是有名的水果之鄉,一個盛產琵琶,一個盛產柿子。
11.陳橋阿媽驚吊瓜溪東老爺畏麥
陳橋、溪東都屬潮州市,一個盛產青瓜,一個盛產麥子,大家久食生厭。
12.南畔洲菜頭—痛窟
南畔洲菜頭汕頭市澄海區盛產的良種蘿卜,個頭大。傳說某農民一天早上下地,發現蘿卜被盜,地里只剩下一個個的大窟窿,面對如此場景,老農只能對著窟窿心疼被盜的蘿卜咋那麼大個。由此喻損失慘重。
13.豬腸脹糯米
豬腸脹糯米即糯米香腸,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種餡料塞入豬腸製作而成,皮薄,餡飽,圓鼓鼓的。俗語以其外形喻某人衣著太過緊束身肢。
14.棉湖豆乾—熱單畔
棉湖豆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鎮的名產。吃時把豆乾放入油鍋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邊焦黃味道香脆,另半邊仍然乳白鮮嫩,吃起來別有風味。俗語使用同音相關的手法,喻單相思。
15.無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紅糖蒸成的一種糯米年糕。由於不易變質,方便保存,同時又耐消化,能吃飽肚子。是過去坐紅頭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備的食品。由於飄洋過海,出外打工,是事出無奈,故有此嘆。
二、潮汕俗語所反映出來的潮人飲食偏好
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類對食物的選擇不僅取決於其個人的機體特徵、時代條件、周圍的自然環境等,而且更取決於其文化特點。不同的文化,對食物有不同的標准和消費方式。地處海濱的潮汕人對於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見解和偏好。
1.年夜尖頭冬節烏
尖頭:江海交匯處的一種魚。烏:烏魚,一種淡水養殖魚。冬節:冬至。在冬節至年關,此兩種魚最肥美。烏魚是潮汕人較喜歡食用,也是比較值錢的一種淡水魚,在潮汕俗語中有廣泛的反映。與之相關的俗語還有「寒烏熱鱸」(冬天的烏魚、夏天的鱸魚最為肥美),「烏魚鰓,唔甘分厝邊」(烏魚味美,就連不能吃的魚鰓都不與別人),到了六月,烏魚不當令了,但這時苦瓜、勒魚開始新鮮上市,於是又有「六月烏魚存個嘴,苦瓜上市勒魚肥」一諺。
2. 鯉姑喉吃贏草魚頭
潮人謂鯉姑魚的頭部與肚子之間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魚頭還美味。鯉姑魚到六月最為肥美,是趁時好貨。故還有俗語「六月鯉姑」一說。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東,眠起北,赤鬃魚,鮮薄殼
晚刮東風,早刮北風,正是赤鬃魚和短齒貽貝當令的季節。薄殼為潮汕特產,生長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時候,生長得最為飽滿,故有「六月薄殼—假大頭」一說。
5.錢螺蚌仔—食酸嘴
錢螺、蚌仔兩種貝殼類食物,個小肉少,不方便進食,同時也沒有什麼吃頭。
6.三四賣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楊梅當令,市面上就開始有人賣楊梅了。但「一粒楊梅,三斗火」,楊梅有熱氣,容易上火,不能夠多吃。由於楊梅不易保存,過了端午節,市面上就沒有楊梅賣了。即「水梅唔過四月八,楊梅唔過五月節」。
每年的五、六月天氣熱,街上開始有人賣草(涼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間小販所賣的一種清熱小食。一般都用一個大缸盛之,當有人購買時,用勺子從缸中一塊一塊的刮出裝碗,並同時在碗中切割幾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與之相仿的消暑食物還有豆腐花。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稱「草豆花,砍參割」(本小利大)。相關的俗語還有「別人草,別人糖」(別人的東西,可以任意揮霍浪費)、「草熬熟,天時變局」(夏天的天氣變化無常)、「南肚浮烏雲,草賣有存」(下雨天,草果賣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猶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猶甘和柿子當令。
8.霜降,橄欖落瓮
霜降時,橄欖成熟可以收獲。要用瓮來裝是因為橄欖見風就起皺,需裝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長久。
9.食魚愛食馬鮫鯧,看戲愛看《蘇六娘》
謂馬鮫魚和鯧魚是好魚,潮劇《蘇六娘》是好戲。潮人特別愛好吃鯧魚頭,愛食到什麼程度呢,有俗語「賣田賣地買鯧魚鼻」以誇張手法極言鯧魚頭的美味。
10.食蠐試身份
蠐,蟹類的一種,殼的兩端成錐狀,大足瘦長,潮人喜用生蠐腌制生食,味極鮮美,但腸胃不好,易引起腹瀉。
三、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烹調講究。
潮人的烹調技術,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調文化,通過散布在國內外的大小潮州菜館,早就在國內和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特別是潮州菜以海鮮見長,烹調用料,多姿多彩,採用魚翅、燕窩、禽畜內臟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國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製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調中的三種主要炒盤工藝。炒盤時講究「猛火厚香魚露」。「燉」 潮菜烹調中四種清湯的製法。:就是用生魚菜在滾燙的湯中泡熟,就象現在的吃火鍋。潮菜中以湯泡類最為特色。特點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盤」藝術
潮州菜在裝盤的時候,廚師用竹筍、蘿卜、薯類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樣的花鳥之類或放上蔬菜,置於盤中做點綴之用。所以俗語有「莞荽姐疊盤頭」之說。莞荽,是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香菜,做為盤頭配用。「姐」字純粹是一種擬人化的尊稱,並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語比喻走在前頭的人和事。
3.潮菜烹調配料的講究
有「嫩姜陳醋」、「生蔥熟蒜」之說。調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陳釀的。用蔥時只需切碎無需炒熟,用蒜時就需炒熟。這些都是潮汕廚師們經驗的高度總結。潮州菜還很重視調料,每樣大菜上席時,必配上「醬碟」,有時是甜醬、有時是梅膏醬、有時是桔汁等等。這都要根據上什麼菜而定。蘸上各種「醬碟」,吃起來風味更加獨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講究
潮菜宴席菜式講究飲食多樣化,葷素結合。故有「食魚食肉,還著菜甲」一諺。
Ⅶ 為潮州一種民間藝術寫宣傳語,突出其特點,用上比喻
石板為紙,糖漿為墨,勺為筆,得心應手畫神奇——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