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家庭教師彭格列暗殺部隊的團徽,清晰一點的圖~~漫周要做海報的~~
其實這個也不是原圖,這是從動漫中截圖出的,而且是放大後再截的,因此有些模糊,我盡可能找了一張清晰點的Lz你看可不可以
2. 世界三大特種部隊除了海報突擊隊還有誰
世界上排名的特種部隊都是名聲以及戰績。
我個人認為並不完全准確的。
美國海豹,三角洲,海軍陸戰隊等這些知名特種部隊都是名聲在外。
但是想一想美國國情,部隊常年作戰,換來的戰績當然如此。
但是有些外國網站也評論過,就如海豹突擊隊也有很多失手的時候,而且還是很傻的那種失誤。
本人倒覺得如法國外籍兵團這些部隊的實力還是比較可觀,雖然不是國家正規部隊,屬雇傭兵一層。
3. 怎麼能刪掉特種部隊退出以後的宣傳畫
這個不能刪除,你刪除了就沒法登陸游戲,
這是官方強制性的。
4. 什麼是海報海報是什麼(急)
海報是一種信息傳遞藝術,是一種大眾化的宣傳工具。海報設計必須有相當的號召力與藝術感染力,要調動形象、色彩、構圖、形式感等因素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它的畫面應有較強的視覺中心,應力求新穎、單純,還必須具有獨特地藝術風格和設計特點。
在學校里,海報常用於文藝演出、運動會、故事會、展覽會、家長會、節慶日、競賽游戲等。海報設計總的要求是使人一目瞭然。
海報又稱招貼畫。是貼在街頭牆上,掛在櫥窗里的大幅畫作,以其醒目的畫面吸引路人的注意,20世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政治宣傳的世紀,海報作為當時的宣傳途徑也達到了頂峰,其中的兩次世界大戰、蘇聯革命與建設、西班牙內戰更是政治海報創作的高峰期,尤其在二十世紀前五十年,是宣傳海報大行其到的黃金時代。在十月革命勝利後不久的蘇俄,首都莫斯科市中心郵電局的櫥窗里貼滿了海報,以便市民從這些不同表現形式的海報中了解革命形勢。
一搬的海報通常含有通知性,所以主題應該明確顯眼、一目瞭然(如xx比賽、打折等),接著概括出如時間、地點、附註等主要內容以最簡潔的語句。海報的插圖、布局的美觀通常是吸引眼球的很好方法。在實際生活中,有比較抽象的和具體的。
海報設計的步驟:
先分析:
1、這張海報的目的?
2、目標受眾是誰?
3、他們的接受方式怎麼樣?
4、其他同行業類型產品的海報怎麼樣?
5、此海報的體現策略?
6、創意點?
7、表現手法?
8、怎麼樣與產品結合?
海報設計的具體要素:
1,充分的視覺沖擊力,可以通過圖像和色彩來實現
2,海報表達的內容精煉,抓住主要訴求點.
3,內容不可過多
4,一般以圖片為主,文案為輔
5,主題字體醒目
5. 如果讓你選一部紅色經典拍成電影,你會有哪些辦法與創意呢設計一份海報來表現吧!
1、《閃閃的紅星》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制的中國兒童紅色電影。該片由李昂、李俊執導,祝新運、趙汝平、劉繼忠主演主演。於1974年10月1日上映。
2、《劉胡蘭》拍攝於1996年,由山西電影製片廠出品,是沈耀庭執導,池華瓊主演的戰爭劇情片。該片講述了女英雄劉胡蘭的英雄事跡。
3、《南征北戰》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軍事影片,由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陳戈、馮喆、湯化達等主演,於1952年上映。
4、《地雷戰》是由唐英奇、徐達、吳健海執導,白大均、張長瑞、吳健海等人主演的戰爭片。該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各村民兵聯防運用地雷戰術,殲滅了進犯的日軍,取得反掃盪勝利的故事。
5、《紅色娘子軍》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謝晉執導 ,祝希娟、王心剛等主演,1960年7月1日上映 。
我覺得我要是想嗯拍成電影的話,就覺得《智取威虎山》那部電影特別的好,我覺得對於紅色記憶也是一種傳承。
當下影視界興起了新一輪的紅色經典改編熱潮。在此背景下,筆者以《林海雪原》為例,來探討由紅色經典改編的電視劇、電影的若干問題,並對不同藝術形式的描寫手法進行分析,目的在於研究和探尋紅色經典深受人們青睞的原因。
一、紅色經典產生的時代背景
新中國成立後,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國家主流意識形態要從各方面加強,紅色經典成為當時傳播文化意識形態的主力軍和主流的文化意識形態。紅色經典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紅色經典是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至1976年「文革」結束之前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背景、以革命斗爭為題材內容的文藝作品,包括紅色小說、紅色歌曲、紅色電影、紅色戲劇(主要是「樣板戲」)等。廣義的紅色經典則是指凡以革命年代為時代背景、以英雄事跡或英雄人物為表現內容的所有經典文本,除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紅色經典的母本外,還包括1990年以後出現的各種衍生文本,如重拍或新拍的關於紅色經典的影視劇、由當紅歌星翻唱的紅色經典歌曲等。紅色經典本身是一個在「文革」後期產生的詞彙,最初指的是「文革」時期創作的革命樣板戲,後來被懷舊的人們泛化到用以指稱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導下創作的,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運動和普通工農兵生活的典範性作品。紅色經典作品主要出現於20世紀50至70年代,這些作品都不可不避免地沾染了當時的政治色彩。紅色經典的建構是有意識、有計劃地把文化生產和經典的兩個過程結合起來,比如作品剛剛創作完成就被奉為經典之作,或開始創作時就當成經典來創作,「文革」期間樣板戲的創作堪稱典型。這似乎違背經典創作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過程,而這種方式又是一種快速的飛躍的創作方式和理念,它與「文革」時期的革命要求完全相符合。這種創作方式也符合「文革」時期的時代特點,以至於在「文革」結束後受到了一些讀者的詬病。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下社會又興起了新一輪的紅色經典的改編熱潮,這說明雖然這些紅色經典有著濃重的政治文化色彩,但是在創作上都吸取了中國文學創作的多種藝術手法,刻畫出了一批生動的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英雄形象,而這些形象有著巨大的榜樣作用,能夠不斷地教育和鼓舞一代代人。當時創作的紅色經典有很多,而《林海雪原》的發行量在紅色經典中位居前列。同時《林海雪原》被後來的人們改編為不同的影視作品,而在不同時代所產生的改編影視劇也有著不同的含義。
二、《林海雪原》的內容與改編
《林海雪原》是曲波根據自己的經歷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壓向東北。在我軍後方,國民黨又組織了一些偽滿洲國官員、地主、惡霸、流氓、大煙鬼等組建所謂的「中央一號隊伍軍」,不斷進行軍事騷擾,瘋狂地燒殺搶掠,聞所未聞的邪惡。為了清除匪患,少劍波帶領一支36人組成的小分隊,插入到白雪皚皚的森林,與不同類型的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小說問世後受到了熱烈的追捧,其中很多經典的橋段被人們牢記,如楊子榮深入土匪老巢與土匪頭子座山雕的對話:「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莫哈莫哈,正晌午說話,誰也沒有家,臉紅什麼?精神煥發,怎麼又黃啦?防冷塗的蠟。」這些經典的話語表現出了小說主人公的機智與勇敢。此後對於這部小說的改編有很多。不同時期改編的版本體現了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於紅色經典的解讀。
6. 希望工程宣傳畫《大眼睛》
蘇明娟 (前面和上邊一樣)
1991年冬天,8歲的蘇明娟和她的5個同學像往常一樣走在去往學校的路上。天蒙蒙亮,遠處的炊煙從很遠的山那邊升起來——還有一個小時的山路。
對於這條羊腸小道,這些孩子已經再熟悉不過了。蘇明娟挎著媽媽為她縫制的小書包,手裡拎著一個碳爐,這是她在上課時用來取暖的,因為所謂的課堂不過是舊時的土地廟,年久失修,別說窗戶,連土牆都殘缺不全,如果沒有這個小爐子,她的小手就會被凍僵,但即使這樣,上學對這幾個孩子來說,還是一件最快樂的事。
上課鈴響了,蘇明娟把碳爐擱在右邊的小木凳上,暖了暖手之後,拿出了書本和只剩下一小截的鉛筆。這時,他看見幾個幹部模樣的人走了進來,其中一人還拿著一個她從來沒有見過的奇怪的機器,很多年以後,她才知道那是照相機,而拿相機的人就是《中國青年報》的攝影記者解海龍。課繼續上著,但蘇明娟「溜號」了,她的大眼睛總是好奇地追隨著這個拿著奇怪的機器在教室里走來走去的「不速之客」。她看見他一會將它對准黑板,一會對准老師,一會對准其他同學……慢慢的,那個人似乎也察覺到有雙眼睛一直在看著他。終於,他發現了她,那是一雙不可錯過的眼睛,純真、好奇、甚至一點驚恐,他舉起了相機……在那隻有零點幾秒的時間里,蘇明娟突然感到有點害怕,她不知道此刻發生了什麼。當然,她更無從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
姑娘,你要懂得知恩圖報 !
2007年4月26日,因為采訪蘇明娟,我和攝影師、化妝師、助理一同來到合肥。在我們下榻的希爾頓酒店,我驚訝地看見服務櫃台上就擺著那幅「大眼睛」照片,上面用中英文寫著:用你們的愛心支持希望工程。拿行李的侍應生告訴我們,這幅海報在合肥隨處可見。當他得知我們這次就是來采訪她時,他幾乎是用興奮的語氣問道:「她叫什麼名啊?現在是不是挺大了?」我告訴他,她叫蘇明娟,今年24歲,就在你們當地的省工商銀行工作。
在解海龍離開蘇明娟所在的金寨鄉桃李小學之後,那張「我要上學」的照片開始在各種媒體傳播開來,並迅速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然而此時,照片中的主人公蘇明娟卻對這一切一無所知。直到3年後,湖南長沙某軍校一位名叫李萬的學員將一份《解放軍日報》和一封信寄給了蘇明娟的校長,報紙上登載的正是這張照片。他在信里對校長說,如果你們學校還能找到這個小姑娘的話,我願意資助她到小學畢業。校長不知道這個小姑娘是誰,但根據報道中的線索,他將所有四年級的女孩叫到了辦公室,然後指著照片問道:「這個人是你們當中的誰啊?認一下!」 這是蘇明娟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當時唯一的感受是這個漂亮的小姑娘是誰啊?再仔細看,還是認不出來,只是隱約覺得那件紅色格子衣服很熟悉,然後舉手說:「老師,那件衣服好像是我的。」「那你下午回家把那件衣服拿來吧,證明是你。」回到家,媽媽把那件衣服找了出來,照片里那個小女孩的身份也由此確認了。後來,李萬每個學期都會寄一筆錢給她。蘇明娟的家人也知道那錢是從為數不多的軍隊補貼里一點一點省出來的。
因為山多地少,金寨鄉歷來非常貧困。而蘇明娟家每年的收成也僅僅夠全家吃三個月,更多時候,她的父親蘇良友只能依靠每天起早貪黑上山砍柴、抓鱔魚換來的錢買點口糧維持生計,因此蘇明娟每個學期100多元的學費,就成為這個家最大的負擔,而李萬的資助,也讓這個瀕臨崩潰的家,重新看到了希望。但對於蘇明娟來說,最大的精神支柱不是錢,而是李萬叔叔寫給她的一封封信。那些飽蘸著愛的筆墨的文字,直到現在都珍藏在她的小箱子里,雖然我沒有目睹,但我相信,那些信里所傳達出來的「愛」已經深深扎進蘇明娟幼小的心裡了。
後來,來自大連的一對退休老夫婦也加入了資助蘇明娟的行列,他們拿出了僅有的退休金,還在信中安慰道:別為我們的生活而擔心。善良忠厚的父親對蘇明娟說:「這錢我們不能要,因為我們已經有別人的幫助了。你爸你媽還能幹活,還能養活你和弟弟。」蘇明娟將錢還給老人,老人不要,後來在徵得他們的同意後,蘇明娟將這筆錢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這的確令人感到不可思議。蘇明娟至今還記得當年父親對她說的話:「姑娘,你要懂得知恩圖報。」
每到過年,蘇明娟的母親鍾業臻都會用這個家特有的方式報答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將自己納縫的一雙雙布鞋,腌制的一塊塊臘肉寄給解海東、李萬、退休老夫婦,還有湊了100塊錢捐助她的9個大學生。
一個特殊的名人
蘇明娟也許是中國最特殊的名人,幾乎每個人都見過她的照片,但卻鮮有人知道她的名字。為了配合希望工程的宣傳工作,已經上初中的她開始頻繁參加各種活動。有一天,老村長來到她家對正在做飯的鍾業臻說道:「你姑娘要去北京開會了,趕緊給她准備准備,過兩天就走。」什麼會蘇明娟不知道,去了才知道是中國共青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那時的她14歲,整個人民大會堂里的與會代表,屬她最小。會後,她被選舉為團中央候補委員。回到家後,鄰居來看她,問:「你一個月拿多少工資啊?」在他們眼裡,她已經是中央來的大領導了。當然,工資是沒有的。蘇明娟也明白,這只是國家給她的一個榮譽。
2003年,蘇明娟考入安徽大學金融管理系,雖然只是專科,但她終於實現了從小「我要上大學」的夢想。入學兩個月後她宣布:請求終止「希望工程」對自己的資助,因為她已經是一名大學生了,可以憑自己的能力完成學業。大一時,她就開始勤工儉學來解決自己的生活費,不僅當過售樓員,還曾在北京摩托羅拉總部的人力部和財務部實習工作過。此外,她還是學生會組織部部長。在一次暑假,她還組織過幾個同學去金寨縣另一個貧困村做義務支教工作。談起這段經歷,蘇明娟依然很感觸。「孩子們上課的條件非常差,跟我上小學的時候差不多,四面通風,只有一個破屋頂。孩子們的家庭也都非常貧苦。」蘇明娟和她的同學們就在那給孩子們上了幾天課,後來她知道班級里也有一個小女孩,她和母親被父親拋棄了,因為沒有錢也沒有戶口,母女倆只能在別人家的屋檐下搭個草棚過日子。每天,母親下河去抓黃鱔用來養家。當蘇明娟和她的同學去看她們的時候,竟發現這個家連口鍋都沒有。那天,學生們自己掏錢買了鍋,買了菜,為她們做了一頓飯,臨走時,還湊了1000多塊錢交給她們,這筆錢足以砌個水池用來養抓到的鱔魚了。在回去的路上,蘇明娟覺得自己是那麼幸運,因為一張照片,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她得到了那麼多人的幫助。而在這個世界上,依然有人還在為了生存而掙扎,夢想對他們來說,還是一件奢侈品。如果每個人都有勇氣做點什麼,那麼那些瀕臨絕望的人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一生,「而我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在合肥市中心,有一處讓合肥人引以為傲的古跡——包公祠。對面,就是安徽省工商銀行的大樓。蘇明娟的辦公室就在這棟大樓的17層。從落地窗向外看出去,綠樹成蔭的包公祠和合肥的繁華街景盡收眼底。單位給員工提供的待遇除了優厚的工資以外,還有食堂提供的一日三餐和一套兩居室的公寓。蘇明娟和這個城市裡的其他人一樣,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有時會和朋友一起去吃麻辣小龍蝦,逛街買衣服,每到周五,還會守在電視機前看「快樂男生」。這樣的生活對很多人來說算不上什麼,甚至有點乏味和平淡,但對她來說,這簡直是上帝最好的恩賜。
每個月,蘇明娟都會寄錢給家裡。父母已經年近半百,因為女兒,他們的日子已經改善了很多。去年,他們將家裡的黑白電視換成了彩色的,欠的債還清了,5間青磚瓦房也重新翻修了一遍。她現在最大的牽掛是正在上高中的弟弟,他的學習成績不好,以前無話不談的姐弟倆,現在卻有了「代溝」。這讓她有點著急,因為她比誰都清楚「上學」意味著什麼。現在,蘇明娟一年會回家一次,400公里的路程要翻山涉水整整走上一天。我不知道在路,她透過車窗看到外面的世界會想到什麼。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條路的兩頭,卻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2007年 6月23日,安徽合肥,受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安徽)賽會志願者招募組委會邀請,中國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蘇明娟成為北京奧運會安徽賽會志願者招募形象大使。據介紹,截止6月22日12點,全國范圍內京外省(區、市)奧運志願者報名總人數達196973人,其中安徽省共有11271人。
蘇明娟長大後被朋友稱為:「大眼睛」等。
08年7月,蘇明娟從安徽大學畢業,被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錄用,將於11月24日正式上班。
采訪中,她一邊翻閱著《楚天金報》,一邊說:「是『希望工程』救了我,救了千千萬萬貧困孩子。」她認為,全國各級新聞單位在推動「希望工程」實施中,功不可沒。並表示,將一如既往地幫助貧困的孩子。